『壹』 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制作的三维动画片是哪部电影
如果是长剧情片,那就是《玩具总动员》。
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卡通片的经典,它是第一部全电脑三维动画长片。
皮克斯和迪斯尼联合之作。
『贰』 著名的电影镜头是 CG 特效,但当时观众都没发现的都有哪些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大片都会运用后期制作技术,包括科幻片、灾难片以及动作片等等。电影采取CG特效,可以有效地满足剧情、导演无法实现的实景拍摄。电影中使用了CG特效,并且没有被观众发现,可以说这部电影是相当优秀了。成功运用该技术的影片有很多。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题主说到的主角饿瘦的镜头,接下来我就说说这部电影里面另一个CG特效镜头。主角和老虎的镜头,看似真真实实的老虎,实际上也是CG特效。
《复仇者联盟》里的纽约的楼不是真的被炸了大家都知道啊!!!但你知道整个纽约都是CG吗?特效团队根据照片硬生生制作了一个纽约市来,演员在室内绿幕前表演,后期把实拍的内容和特效做的城市结合。你们觉得呢?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哦。
『叁』 CG动画发展史
计算机动画(Computer Animation),是借助计算机来制作动画的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二维动画(2D)和三维动画(3D)两种。
CG”原为Computer Graphics的英文缩写。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形成,国际上习惯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领域通称为CG。它既包括技术也包括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今电脑时代中所有的视觉艺术创作活动,如平面印刷品的设计、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影视特效、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建筑设计及工业造型设计等。
在中国蓬勃发展的今天,CG技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建筑工程。对于CG本身的含义来说,计算机图形学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可谓是非常广泛的。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们通过制作等比例缩小的建筑模型和手绘的油画来给大众展示未来建筑的直观景象,这种表现建筑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20世纪 60~70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始的时候计算机所呈现出来的图形图像还是很粗劣的,但人们还是意识到计算机方便、直观和可提供多种 可能的优势。80年代,计算机图形技术逐渐成熟起来,开始应用在影视、工程、工业制造等各个领域,计算机开始帮助建筑师进行辅助设计,建筑师利用计算机进 行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的设计和绘制,同时建筑模型的制作也逐渐由计算机控制完成。到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出现了计算机绘制建筑效果图的行业。在 今天看来,我们早期的技术是单纯和粗糙的,但是国人在这段时期中的奋斗与摸索是不容忽视的。90年代末,人们发现简单的静态渲染图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方案 表达和景观仿真起不到更全面诠释的作用,于是建筑动画和VR技术开始进入市场。
影视领域
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
CG
印刷、网页设计行业到三维动画,影视特效行业,CG随着技术的不余告断提高,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的壮大着,现今更是形成了一个可观的经济产业。
从1991年的《终结者2》到2010年的《阿凡达》,我们感受到了CG在质上的飞跃。如今影视特效、3D动画制作与春侍3D游戏制作已成为CG领域发展的前沿。
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突破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运用限制,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与此同时,2005年推出的《魔兽世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以恢宏的场面、美轮美奂的背景、高度仿真的环境、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无数魔兽玩家体会到了CG的神奇魅力。
2011年《变形金刚3》《怪物史瑞克3》站上电影票房之巅。无不预示着电影动画的发展前景。而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有环球数码制作的《魔比斯环》在2006年成功上映奠定了中国CG影视的第一步,到今中国CG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CG影视公司,拉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就业。[1]
在这短短十几年,CG以高端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无限的创意为内容,彻底颠扒毁吵覆了传统视觉时代,开辟了流光溢彩的图像新时代,CG动画给影视和游戏强国带来了近千亿美元的经济利润。可以说,CG已经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形成了一种产业,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肆』 如何评价英国电影《帕丁顿熊》
真人动画电影《帕丁顿熊》自11月28日在英国上映已有一周时间,英国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呈现出一边倒的狂赞,该片在烂番茄网站新鲜度高达96%,影片被媒体誉为2014年影坛最令人喜闻乐见的惊喜,被《帕丁顿熊》浓厚的怀旧气息、深厚的乡愁感染。本片上映三天首周末票房高达513万英镑(约5000万人民币),这一票房成绩创下了本年度全英国家庭类电影第二佳开局。
这只可爱的小熊最早由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于1958年创造,它是一只来自秘鲁的玩具熊,它居住的森林家园遭遇大地震,为了生存,它前往英国伦敦渴望开启新的生活,不料却在伦敦的帕丁顿车站迷了路,并被一个英国家庭收养,这一情节在电影中完美展现,影片真实还原了英国伦敦过去的城市风貌,火车站、公园、街道每一个景致都亲切、细腻,令观众迅速融入过往岁月。影片更是描绘出了英国社会的众生相,傲慢、冷漠、世态炎凉,却依然有让温暖和感动的一面。而小熊背井离乡,从秘鲁到伦敦追求新生活的故事,也充满着深深的乡愁,媒体称赞:“影片情感厚重有力,让人落泪。这是一部适合全家观看的电影,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超凡的体验。”
英国《每日快报》对于本片制片人与导演给予了十足肯定,人文本片制片人大卫·黑曼是打造过《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金牌制作人,这就是《帕丁顿熊》好看的品质保证,至于导演保罗·金(Paul King),他的作品履历并不丰满,之前只执导过动画电视剧和喜剧,这是他第一部动画电影长片,不过媒体对保罗的表现甚是满意,著名电影杂志《帝国》评价:“保罗·金的这部电影是一部令人身心愉快的合家欢影片,充满了浓浓的情,影片具备了皮克斯动画的高水准。”《帕丁顿熊》的电影CG特效由英国知名特效公司Framestore精心打造,英国媒体也给出极高评价:“特效精致,CG场面真实细腻!堪比好莱坞的动画电影。”担任主角帕丁顿熊配音的英国演员本·卫肖的配音更是可圈可点,媒体评价他的嗓音天真可爱,具有一丝睿智和孩子气,贴切表达出小熊亲切可人的一面。影片又不乏大量的笑料,有的英式冷幽默令观众仔细回味会心一笑,有的三俗直接,令观众瞬间开怀捧腹。
至于本片主演妮可·基德曼用:“这是一部超级惹人喜爱、超级纯真的电影,我从小就读过《帕丁顿熊》的书,能出演这部电影是我的荣幸,而我非常享受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一位反派角色,我对自己的表演很满意,充满了英式幽默,我的孩子也喜欢我表演。”而为小熊配音的本·卫肖则表示:“这是我第一次为动画配音,我非常开心为帕丁顿熊配音,因为参与这部影片的工作,我其实已经看了这部电影很多遍了,影片效果令人满意。”而《帕丁顿熊》的原著作者,现年88岁高龄的迈克尔·邦德在看过电影之后,安心地说了一句:“我终于可以安心地睡上一觉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电影的喜爱与满意。
“帕丁顿熊”有英伦国民萌物的美誉,它总是头戴一顶旧帽子,带着一个装有他私人物品的旧皮箱,此外它还很爱吃柑橘酱三明治。帕丁顿熊由《007:大破天幕杀机》中的“Q博士”本·卫肖担任配音,妮可·基德曼以真人形象在片中饰演一心将帕丁顿熊做成动物标本的大反派。
『伍』 CG技术在动画行业中的兴起在什么时候
从1991年的《终结者2》到2010年的《阿凡达》,我们感受到了CG在质上的飞跃。如今影视特效、3D动画制作与3D游戏制作已成为CG领域发展的前沿。
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突破了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运用限制,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与此同时,2005年推出的《魔兽世界》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以恢宏的场面、美轮美奂的背景、高度仿真的环境、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无数魔兽玩家体会到了CG的神奇魅力。
2011年《变形金刚3》《怪物史瑞克3》站上电影票房之巅。无不预示着电影动画的发展前景。而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动画电影有环球数码制作的《魔比斯环》在2006年成功上映奠定了中国CG影视的第一步,到今中国CG不断发展,衍生出很多CG影视公司,拉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就业。[1]
在这短短十几年,CG以高端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无限的创意为内容,彻底颠覆了传统视觉时代,开辟了流光溢彩的图像新时代,CG动画给影视和游戏强国带来了近千亿美元的经济利润。可以说,CG已经在美国旁尺和日本等国形成了一种产业,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经济和文化发展。[2]
效益方面
CG动画的制作比起传统动画片的制作来说是非常有效率的。首先在CG动画制作本身方面,已经节省了一定开支。一部动画影片,若普通传统动画公司,整个从业人员约有3000到4000人,每月产量可以达到200本,这种工作效率是非常惊人的。当然,这忽略了人力物力的投入。而CG动画无需实质性的纸张,几乎完全动用计算机制作,节省了物理成本,也有助于环保。由于CG动画的制作不像传运此高统动画那么多工序,速度方面也远远比传统动画更快。一般需要2年便可完全完成一部电影作品。
CG
其次在收益方面,CG动画的电影收入也比较可观。拿《玩具总动员2》来说,全球票房收入为4.85亿美元,《泰山》的全球票房收入为4.35亿美元。《怪物史莱克》票房更是达到5.289亿美元,可想而知,全CG动画电影成为好莱坞最赚钱的电影类型。
当然,CG“很效率”扒碧“很节省”其实未必准确,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因为CG动画写实的制作费用非常高昂。举例来说,若要拍摄一个窗帘在阳光下轻轻飘动的镜头或者是一片树叶随风飘落的过程,恐怕搭景拍摄要比用CG作成同样效果来得方便廉价得多;但是,若要拍一个成千上万人大场面的全景,用CG绝对会更划算了。所以,若是灵活运用CG技术,只是在影视方面就可带来无穷的效益。
『陆』 电影史上第一部完全采用CGI技术制作的影片是什么希望有心人能答复哦!!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是第一部完全动作捕捉的(动画)电影,当然,也是CG弄的
『柒』 电影特效,1902年就有了
“特效”,很容易会和“大片”联系在一起。
但严格来说,特效制作和电影拍摄前的布景、服装、化妆的功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创造和提升最后成品的整体观感。
最早期的特效其实就是布景和化妆,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 《月球旅行记》 ,导演乔治·梅里爱就通过制作舞台道具,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未来世界。
在那里,科学家可以坐着导弹飞往月球,月球上有着不明生物,对外来者充满敌意。
当人类意识到电影可以超越现实的时候,创造奇观的方法源源不绝。
1972年的德国电影 《大都会》 ,微缩模型、蒙版绘景等技术创建了一个壮观的未来都市,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艺术价值不降反升。
1968年 《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展现出恐怖的电影才华,他仅仅用道具模型,就能真实地呈现出太空场景,后世不断模仿其拍摄技巧,却无法实施超越。
一直到1977年 《星球大战》 ,电脑特效才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以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为代表,80年代模型加电脑特效的制作模式生产出了一批风靡全球的商业大片,世界电影的格局发生了质变。
人类仿佛回到了1902年第一次看到 《月球旅行记》 的时候,电影所带来的“超现实体验”是难以抗拒的,如果有机会可以逃离枯燥的生活,为什么不呢?
成熟的电脑特效技术是令人疯狂的。
以前观众一看就知道哪里是特效,一个不小心就会出戏;现在的电脑特效是无所不能,而且难以分辨真假了。观众可以彻底地沉醉在电影所创造的世界,相信那就是真实发生的一切。
早在90年代的 《阿甘正传》 ,如果不看幕后资料,真的很难相信,这部剧情片很可能有着上百个特效镜头,包括片头片尾的羽毛,丹中尉的断腿,阿甘打乒乓,与肯尼迪见面等画面,全都是依靠电脑抠图完成的。
以假乱真的特效,可以令到电影作品更加不可思议。
21世纪初, 《指环王》 三部曲运用电脑特效的辅助把托尔金笔下恢弘的中土世界变成了直接引入眼帘的影像。
想象如果还只能有简陋不堪的化妆和布景,任彼得·杰克逊有再大的本事,也无法把电影拍出如此的史诗感。
要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科幻、奇幻世界,如今电脑特效几乎是必备的,电影在这时候才真正意义上变成了一部完善的“造梦机”。
《指环王》 还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创建出全CG角色咕噜。这对于人类电影史来说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前非人类角色,只能是演员穿着道具服演出,虽然有着 《异形》 这样不用电脑也能很真实的作品,但道具服始终在限制着人类无穷的想象力,而且花费的人力物力也非常之大。
电脑特效花费也不小,不过却给剧组那边省了不少事。安迪·瑟金斯在扮演咕噜的时候,只需要穿着动作捕捉服表演多次即可,导演也不需要担心道具会穿帮,所有人能更专注于表演。
等到詹姆斯·卡梅隆在 《阿凡达》 中带来了更先进的动作捕捉技术,演员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表演,后期制作就可以捕获所有动作数据,生成出最终的CG角色。
CG角色的入场,使得各类幻想故事可以更加地“为所欲为”。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超级英雄电影,没有技术上的成熟,超英们想要“烂大街”是有些困难的。
神奇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乐于去迎合电脑特效的时代。
克里斯托弗·诺兰,江湖人称“实拍狂魔”,明明可以用CG解决,他偏偏要用最原始的方式制造出超现实的画面。
《盗梦空间》 “旋转走廊”场景是剧组搭棚实拍。
《星际穿越》 “五维空间”,特效组只需要去掉威亚,再美化一下就收工。
电脑特效再怎么逼真,也无法取代实拍所带来的质感,诺兰等传统派的导演一直用作品证明着这一点。
而站在另外一个极端的大卫·芬奇,江湖人称“特效狂魔”,明明可以实拍的,他偏偏要用特效。
《龙纹身的女孩》 中,为了使女主角的发型始终一致,刘海的部分要用特效来做。
《社交网络》 中,主角在室外呼气的热气,其实是后期添加的。
特效的运用早已经不是商业大片的专利,像 《社交网络》、《华尔街之狼》 等奥斯卡电影,后期制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可是对于许多商业电影来说,特效的重要性越发重要,却让作品的品质越发低下。
为了能让观众更轻松地欣赏视觉特效所带来的冲击力,有些电影人索性把故事写得越简单越好,甚至不那么注重逻辑性,爆米花大片,就这样简单粗暴地泛滥了起来。
烂俗的爆米花电影往往是故事服务于特效,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一开始还能哄骗观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不幸的是,这种低级爆米花带偏了21世纪初的中国电影。包括港片在内,很多国产科幻奇幻片一味模仿着好莱坞的大场面,故事却是小学生作文级别,等观众越发懂得鉴赏电影的时候,类似“某修罗”,“某某堡垒”等大制作,便沦为了“国产扑街大作”。
优秀的爆米花电影能够像奥斯卡电影一样,让特效服务于故事。
电影的核心始终是故事,即使没有特效,电影也能够拥有巨大的艺术价值。而 没有故事的特效,那只能是被世人唾弃的烂片。
特效绝对不是令电影越发“无脑”,要是能正确使用,就能让电影更加地不可思议。
《阿甘正传》、《终结者2》 这样的作品正是特效技术被正确利用的典型案例。
完全抛弃特效,固守传统并不是最佳的方案。在全世界都利用新科技不停进步的时候,还在重复老套的制作手法,同水平的故事比较,那相当于是拿冷兵器对抗热兵器。
所以,考虑特效是不是毁了电影,不如考虑特效如何结合到好故事,这才是对整个电影产业更有利的探索方向。
知道吗?中国的天才人数比全美国的人加起来还要多。——《社交网络》
『捌』 电影CG特效的起源
project proposal #2
姓名 方晓
学号 171520316
主题 CG特效的起源
正文
CG为Computer Graphics (计算机图形学)的英文缩写,核心意思为数码图形升御。随着时碧仿代发展,CG的含义有所拓展,但是依然没有超出这个核心意思。
CG特效是电影特效的一种。CG可以理解为电脑创作。 当传统特效手段无法满足影片要求的时候,就需要CG特效来实现,CG特效几乎可以实现所有人类能想像出来的效果。
对电影制作的影响
CG技术作为一种特效制作技术,其在影视领域的应用,为影视艺术带来了新的面貌。其应用形态多元,但在功能形态上,主要体现在创造视觉奇观与复现现实两个维度上。而在制作层面,CG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影视制作的流程、影视演员的表演、影视视听悔笑纤语言乃至影视创作的类型与风格。[1]
CG电影特效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技术发展改变了电影制作的原有发展轨迹,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CG电影特效技术对电影的影响,包括超现实主义倾向、景观电影潮流、制作流程变化等,并进一步指出应避免因滥用CG技术而陷入电影制作的一系列陷阱。
『玖』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
影视特效大多能够用到MAYA软件,它是98年进入市场,是跨平台软件,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上使用。以下是我整理的影视特效的演变过程,希望大家喜欢!
一、早期电影特效
1895年,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斩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某个镜头正在拍摄中,他令摄影机停下来,让演员走开,放上道具,再开机,将停机前后的胶片连起来洗印,就造成了人被斩首的特殊效果。这种技术现在自然不出奇,但当时可谓鬼斧神工。
二、CG特效(电脑合成)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电影史上的奇迹。因为太空大战等高难度镜头的需要,剧场运用了名为Dykstraflex的运动控制摄影机系统,让摄影机精确重复同样的运动轨迹,方便地合成镜头。飞船的引爆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模型实在太小,如果直接爆炸,来得太快,胶片上很难记录下整个过程,所以烟火师想办法一个个单独处理再后期合成。
三、现代电影特效
现代电影特效绝大多数是有蓝屏抠像技术制作而成,其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人物和场景,都能真实地呈现在镜头前,让人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这也是现代电影最大的魅力!那个让时空交错,场景变幻的“魔术师”便是它了!“抠像”即通道提取,是通过把摄影棚中拍摄的内容与外景拍摄的内中升槐容以通道提取的方式叠加,创建出更加精彩的画面效果。在应用中,蓝屏幕技术是提取通道最主要的手段。它是在拍摄人物或其他前景内容后,利用色度的区别,把单色背景去掉。
拓展: 影视特效处理技术
1、传统特效手法
传统特效手法出现的很早,其中,最简单的是化妆,这也是最为有效的;还有搭景,能够实现特定场景的设置;烟火特效,在早期的电影作品中烟火特效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早期胶片,这也是早期常用的一种特效手段。
2、CG特效手法
CG特效就是所谓的电脑特效,电脑特效主要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传统特效手法已经满足不了电影表现的需求,同时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为新颖、更为强大的特效手法;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要求都能够满足新的特效制作手段得以实现。现在,我们可以将特效手法按照功能来进行分类:
第一,三位特效技术。
在很多电影中都不可缺少三维立体特效技术,烘托角色和设置场景都需要应用到三维特效技术。因此,可以说三位特效技术是电脑特效技术中难度最高,也最难解决的。三维技术的一般流程为:建立模型――确定材质和灯光――形象绑定――动画制作以及最后的渲染。目前三维特效技术的软件主要有:MAYA软件、realflow软件、c4d软件等。
第二,数字绘景技术以及概念设计技术。
影视作品中的很多建筑和背景是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这时就需要影视设计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想象力进行数字绘景以及概念的设计,将庞大的舰队、连绵的山脉以及恢弘的宫殿呈现到观众眼前。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概念设计,在经济空前发达、文化空前灿烂的今天,人们笑笑的卖友想象力是无穷的,对影视作品也是十分挑剔的,所以概念设计工作的好差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第三,合成特效技术。
中国人对于合成特效技术并不陌生,在很多武侠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飞来飞去的大侠都是由合成特效技术来实现的。一般来说,合成特效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将演员各类动作(打斗、飞跃等)和天空进行分开拍摄,演员需要利用钢丝绳在蓝幕或者绿幕中完成拍摄,最后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去掉蓝幕和钢丝绳,之后再合成上必要的天空场景,这样就给观众带来在空中打斗的效果,给人真实感。
综上所述,在影视产业空前发达的今天,计算机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必然也还会不断发展,影视制作就更离不开特效处理。尽管我国在特效制作和处理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基本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在未来,影视特效处理技术也将向人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特效理念融入到影视作品中。
;『拾』 最早应用电脑特技的电影是什么
1895
历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将移动影像技术和放映机带入了人们的视线中。在法国巴黎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1895
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特技效果,出现在《玛丽皇后的处决》中。剧中女主角的软首镜头是用一种"替换拍摄法"完成的。
1898
乔治·米勒被认为是"第一个银幕艺术家",他引用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技巧拍摄短片。包括消失的时间,停顿的摄影技术,以及巧录的灯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摄出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之前的不过是些只有几分钟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长14分钟。
1903
《火车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实践的画面复合技术,令飞驰的火车与狂飙的奔马两个画面相得益彰。
1906
爱德温·波特制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顿技术的动作电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钟时间刻画的泰迪熊能为了当时玩具店中最受欢迎的玩具。
1907
诺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务》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这是以画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场景配合实景或搭制布景来合成一个画面的摄影方法。
1916
移动式掩码技术被引用,这使得一个正在运动的画面可以与另一个图象相结合,用来补强合成影像的疏漏,以制造出更震撼的画面。
1925
动画片导演威利斯·欧布赖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创造出了49个动画恐龙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现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种新技术使演员们可以在一个微缩景观中完成拍摄。
1933
金刚上映,当中的动画技术场面花费了55个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项奥斯卡特效奖被授予了《雨季来临》,由于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击败了当年的强敌《绿野仙踪》。
1942
伊斯门柯达公司由于军队作战用光学反射镜的需要,与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触。制片人杜恩为其创造了"杜恩视觉光学镜",战后便一直被电影公司用于特效拍摄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数码光学镜出现才被取代。
1956
据估计,塞西尔·德米勒导演的重拍片《十戒》当中的红海场面的拍摄花费了制作公司两百万美元,这也成了当时史上最为昂贵的特效。
1961
伊凡·萨瑟兰发明了"几何画板",第一个电脑制图程序。当时年仅17岁的乔治卢卡就看好了这项新技术的潜力,他的圣诞礼物清单上就包括了这个电脑程序。
1968
《太空漫游》的出现为当时的特效树立了新的参考标准,早期的动画控制也是在这部电影中形成的。
1973
《未来世界》是第一部使用电脑制图的影片,尽管当时的技术仅限于2D。
1977
约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战》中使用了电子动画控制,这让我们看到了之前从未见过的宇宙战争场面。他还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术。
1981
《窥视者》的上映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乱真的“影子”数码特效,还有第一个“数码成像人”。
1982
“影子”数码技术在《星际迷航记之复仇女神Ⅱ》和《电子世界争霸战》中开始被大量使用。
1985
电脑编程人像第一次出现在《年轻的夏洛克·福尔摩斯》中。虽然这个镜头只有短短的30秒时间,却花费了制作公司6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它。
1988
《风云际会》第一次实现了电脑影像变异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
1991
《终结者Ⅱ》不仅标志着数码成形技术的里程碑,它还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数码技术完成的电影中的一个。
1993
CG技术创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罗纪公园》中的那些恐龙。
1995
《玩具总动员》是第一部动画人物全部由CG技术完成的动画影片。
1999
《星球大战》中的加加是第一个能够与其它真人演员对戏的CG人物。
2002
而后来彼得杰克逊创作的怪物古鲁姆要比加加表现得好得多。
2003
《指环王3》的顺利竣工,昭示着电影特效已经到达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顶的表现让观众都希望特效这东西从未被发明过。
2005
两位电影大师相继以两部翻拍《世界大战》作品和《金刚》再次让人们在现代的技术条件下深深怀念了一把往日的经典。
2006
《海神号》的如期倾覆,虽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却也让人们见识了电影特效的无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