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卖报歌的诞生
《卖报歌》诞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音乐家聂耳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歌词: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
走不好,滑一跤
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
(1)报童电影插曲扩展阅读
《卖报歌》创作背景: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卖报童”的原型便是她。这名小女孩姓杨,十岁,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
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一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了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Ⅱ 聂耳卖报歌的故事,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1922年6月15日苏州盘门一户杨姓人家生下了一个女婴,她就是后来的“小毛头”。杨家生育了6个子女,只活了两个女孩,“小毛头”是小女儿,她七岁时父亲病故;1931年“小毛头”跟随母亲、姐姐和姐夫逃难到上海,先住在闸北。“一·二八”淞沪抗战,日军轰炸闸北,全家冉逃到租界内,住在法租界八仙桥附近,后来义搬到吕班路顾家弄顾家宅(今重庆南路26弄内)。在旧时上海滩的马路和街上到处可听到“卖报!卖报!”的叫卖声。为丁吃饭(谋生),“小毛头”的姐夫把一件皮大衣卖掉再凑点钞票做本钱,去批来报纸,由母亲和姐姐到吕班路霞霞路口(今淮海中路上海妇女用品商庙东边)摆了个报摊。“小毛头’’也跟着卖报,当时才近”卜岁。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丁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这天聂耳与联华影业公司的同事石寄甫、殷秀岑等人一起到萨坡赛路(今淡水路)的球场打球(球场在今兴业路222号内,淡水路口,原是教会学校的操场,现卢湾区政府旧址);这——天成了“小毛头”一生命运改变的开始。以后聂耳常来买她的报纸,有时还帮她叫“卖报!”从此聂耳与“小毛头”结下了友谊,“小毛头”亲热地叫聂耳“聂叔叔”,聂耳亲热地叫她“小毛头”。
聂耳非常同情“小毛头”的身世,“小毛头”在风雨中卖报的情景和叫卖声一直留在他的脑海中,于是,他请田汉的夫人安娥写了一首歌问,他自己作曲,一首响亮的《卖报歌》诞生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从此在上海滩上唱响起来。聂耳还亲自教“小毛头”唱《卖报歌》。以后“小毛头”边卖报边唱《卖报歌》,吸引了路人,卖报的生意也好了。
1934年聂耳创作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纯燃公演,聂耳要“小毛头”担任剧中卖报童一角,在台上“小毛头”放开嗓子唱《卖报歌》,从此这首歌广为传扬。
聂耳在上海时加人的明月歌舞社(在萨坡赛路今淡水路304号旧址)后来进入丁联华影业公司,改名联华歌舞班:1934年联华在拍电影《人生》-寸,聂耳向石寄甫讲“小毛头”的身世蛮像剧中主角阮玲玉小时候的样子,导演费穆看后认为可以,就让“小毛头”扮演童年时的阮玲玉。这是“小毛头”进入电影界的开始。以后义参加了《青春》、《暴雨梨花》、《寒江落雁》(1935年拍)、《迷途的羔羊》(1936年拍,饰小翠)、《慈母曲》(1937年拍)、《秋海棠》(1943年拍,饰哑女,2004年在旅游卫视播放过),最后一部是《和平鸽》(解放后五十年代,因周璇故世未拍完)。这里还有一个故瞎尺事:1937年电影《马路天使》开拍前,导演袁牧之曾想让“小毛头”饰演片中的女主角小红,由于她没有情爱方面的灵感,只得换人,由周璇主演,周璇因演此片成功而走红:”小毛头”在抗战初期还参加了话剧演出,出演《贫非罪》、《梁上君子》、《抗战第一年》等,“小毛头”进入演艺圈后,有位白称姓张的影迷找她说喜欢她演的角色,愿为她提供学费到学校去读书,还给她取厂个学名叫“杨碧君”。从此“小毛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厂1932年进入培华小学,1934年跳级进入南洋中学。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这位姓张的恩人叫张光锐,是中共地下党员。聂耳卖报歌的故事
杨碧君从叫“小毛头”时进入电影界当小演员起步,到了二十岁时已成了电影明星。1944年上海中华文化出版公司出了一本小书《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第41位(此书以繁体字姓氏笔画排序)就是介绍杨碧君,并附有她20岁时的玉照。1948年,经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绍,杨碧君与音乐家兼画家严折西结为夫妻。严折西是我国早期电影界元老辈之一严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lIJ)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严、杨当年的婚礼在“燕云楼”(今南京东路云南中路)举行,到场参加婚礼的电影界及歌星有:谈瑛、龚秋霞做神虚、王人美、白虹、张帆、陈娟娟、凤凰(严慧秀)、乔奇、姚莉、张露、张伊霎、佩妮等和怀旧金曲作家陈蝶衣、,
严工上曾留学日本,早年在安徽歙县新安中学教英文,1918年前后将全家迁到上海定居。有三子四女,长子名个凡、次子名与今、三子名折西、二女名月娴、三女名月泠、小女名月美,以及三儿媳薛玲仙和杨碧君均从事音乐、电影和绘画事业,严门可算得“艺术人家”。严工:上能讲英、日等多国语言和十多种方言,爱好广泛,多才多艺,音乐创作、演奏、文艺表演都有一手。“电影皇后”胡蝶主演的《自由之花》中插曲《良辰美景》就是由郑正秋作词、严工上谱曲的。在《一百位男女明星特写》一书中,第51位就是严工上。1927年4月严工上应田汉邀请,带着三个儿子从上海到南京参加北伐军的宣传工作,是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者。严工上参加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出名的一部电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饰演片中张忠良的父亲(乡下的一个老头)。
杨碧君的丈夫严折西,曾进入专业学校学习音乐、绘画,十七、八岁开始为商务印书馆出的《小说月刊》设计封面、创作插图,还参与中华歌舞学校的乐队演奏。1927年随父兄赴宁参加北伐军宣传工作,回沪后至1931年先后任黎氏中华歌舞团演奏员、上海环球广告公司美术部主任、北平明月歌舞剧社演奏员、明月社回沪后改组的联华歌舞班教务主任兼舞台美术。1930年在联华歌舞班任教务主任时参与招收了聂耳、严华、周璇等人进入培训班,为培养三十年代的中国音乐、电影界新的风头人物作出了贡献。同年编导了第一部蜡盘配音的歌舞短片《新婚之夜》,开始涉足电影界。以后涉足音乐创作,笔名有十四个之多。四十年代初在英商百代唱片公司任灌音部主任,兼大中华及胜利唱片公司特约作曲家。严折西为三、四十年代的歌曲、音乐创作及唱片录制和保存优秀音响资料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所创作的怀旧金曲现在国内和南洋还在流行。
严折西与“金嗓子”周璇的友谊与协作一直很融洽,五十年代周璇曾到严、杨夫妇所居住的慈厚北里家中拜访,引得弄内邻里都来一睹大明星的风采。
笔者的先父瞿思正1956年初开始在静安区政协任职,与社会各界人士接触颇多。1962年深秋始与严折西、杨碧君夫妇为对门邻居。1965年9月笔者支内去贵州,严家赠我一张儿子二岁时的照片留念,严家伯伯(笔者对严折西的称呼)在照片背后代子写了“给铭荣大哥哥:严半之1965.8二足岁”的赠字,此照片四十年来笔者一直完好保存着。
严折西、杨碧君夫妇有三女一子。所居住的南京西路铜仁路的慈厚北里是犹太人哈同在上世纪初建造的砖木结构二层楼的石库门房子,同楼住多户人家,无独用厨房,更无卫生设施。杨碧君1956年转入到商业系统工作,家中六口人的家务由她操劳,这是她从小养成的勤俭美德。他们住的楼有一个6平方米的灶间,四家合用,相处融洽。
聂耳使杨碧君走上从影的道路,是杨的恩人。1935年当杨碧君得悉聂耳在日本游泳溺水身亡的噩耗时惊呆了,迟迟不语,泪洒如雨。“文革”以后聂耳的侄女聂丽华每次来沪都要看望严、杨两位老人,后因城市动迁失去联系。聂丽华在2004年5月请《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先生代为寻找,在赵士荟先生的帮助下又接上了联系。2005年12月初聂丽华又一次来沪看望了杨老。2005年10月聂耳家乡的“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聂耳音乐研究课题组”出具介绍信派员专程来沪拜访杨碧君老人,并送上《人民音乐家聂耳》专集。
杨碧君是见到过聂耳的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改革开放的盛世给严、杨两位老人带来了安定的晚年生活。严折西被安排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撰写史料,在1993年的最后一天走完了他的人生。杨老80岁生日时居委会为她祝寿并送上一尊寿字大蛋糕。笔者近去拜访她老人家,她说话还是很有精神,请她签名写字有力。杨老不忘聂耳对她的恩情,现在唱起《卖报歌》来还是那么清楚响亮。
“文革”中严家受到很大冲击,家被抄,许多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都被卷走了,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些老照片是聂丽华、朱祖贤、宋振庭等赠送的,数量虽不多,但是逃过了那场浩劫,更加显得珍贵。
Ⅲ 哪部电影插曲是打靶归来
no,这首歌并不是老电影的插曲,而是纪录片插曲
这里还有很多...
1 苦菜花开闪金光《苦菜花》 2 冰山上的雪莲《冰山上的来客》 3 珊瑚颂《红珊瑚》 4 牧羊曲《少林寺》 5 草原牧歌《草原上的人们》 6 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南海风云》 7 赞歌《东方红》 8 满怀深情望北京《创业》 9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纪录片插曲” 10 小燕子《护士日记》 11 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雷锋》 12 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的花朵》 13 我爱你,塞北的雪“纪录片插曲” 14 共产儿童团歌《红孩子》 15 卖报歌《报童》影视名歌(六) 1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铁道游击队》 2 英雄赞歌《英雄儿女》 3 绣红旗《江姐》 4 打靶归来“纪录片插曲” 5 游击队之歌《东方红》 6 四渡赤水出奇兵《槐树庄》 7 九曲典河《苦菜花开》 8 嫂子颂《赵尚志》 9 军民团结一家亲《红色娘子军》 10 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洪湖赤卫队》 11 手拿碟儿唱起来《洪湖赤卫队》 12 数九寒天下大雪《洪湖赤卫队》 13 黄河边两个老乡对唱《黄河大合唱》 14 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纪录片插曲” 15 延安颂《永不消逝的电波》影视名歌(七) 1 知音《知音》 2 妈妈教我一支歌《小街》 3 乌苏里船歌“纪录片插曲” 4 我们是黄河泰山“纪录片插曲” 5 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青春》 6 汾河流水哗啦啦《汾水长流》 7 在太行山上《风雪太行山》 8 蝴蝶泉边《五朵金花》 9 我们美丽的祖国“纪录片插曲” 10 花香鼓舞《花香鼓舞》 11 红霞《红霞》 12 渔家姑娘在海边《海霞》 13 故乡是北京“纪录片插曲” 14 大实话《焦裕禄》 15 大江东去浪淘沙《大浪淘沙》影视名歌(八) 1 送别《怒潮》 2 大别山上杜鹃花开《吉鸿昌》 3 兄妹开荒《兄妹开荒》 4 父老乡亲《太阳岛上》 5 糊涂的爱《创业》 6 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哈尔滨的夏天》 7 毛主蒿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 8 我为祖国献石油《创业》 9 知心的话对党说《夺印》 10 清粼粼水来蓝莹莹的天《小二黑结婚》 11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沂蒙颂》 12 党啊!亲爱的妈妈“纪录片插曲” 13 满江红《岳飞精忠报国》 14 乡恋《三峡传说》 15 中国永远辉煌“纪录片插曲”
Ⅳ 十大红色经典儿童电影大全
1、《鸡毛信》
《鸡毛信》是1954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影片制作,石挥导演,蔡元元、蔡乐乐、舒服等人出演的一部抗日战争喜剧片。电影关键叙述了龙门村的少年儿童团团长海娃领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道路上所出现的小故事。电影是我国创立后第一部体现我国青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抗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性巨奖的儿童影片。
10、《报童》
《报童》是由钱江改写,钱江和赵元协同导演的影片,王铁成及李若君等参与表演,1979年在我国公映。《报童》的故事情节叙述的是周总理副书记问讯率报刊社工作人员和卖报在街上释放报刊,使皖南事变大白于天下。
Ⅳ 请问卖报歌是谁普的曲谁做的词是什么来历
《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三十年代创作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2/4拍,四乐句组成的一段体,五声F宫调式。 《卖报歌》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目录
基本信息
创作背景
歌曲传唱
卖报歌歌词
《卖报歌》的来历
卖报歌作者聂耳简介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词:安娥 作曲:聂耳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时,结识了一位名叫“小毛头”的卖报女孩,了解到报童的艰难生活,就以她作模特儿,于年底写成《卖报歌》。编辑本段歌曲传唱
1934年年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公演时,特请小毛头本人扮演剧中报童,在舞台上
首次公开演唱作为场曲的《卖报歌》,从此传唱开来,深受儿童喜爱。这首歌短小精悍的儿童歌曲以跳跃的节奏,活泼的音调,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报童形象。音乐的情绪的乐观向上的,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编辑本段卖报歌歌词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里满街跑,走不好,滑一跤,满身的泥水惹人笑,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卖报歌简谱/歌谱
[1]编辑本段《卖报歌》的来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有一首《卖报歌》在上海滩流传.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卖报童”的原型当时是一个十岁的卖报小姑娘,姓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学名,人们都叫他“小毛头” 。有一天“小毛头”饿得头昏眼花,摇摇晃晃的时候,—辆电车靠站,一批人从电车上涌下来,“小毛头”被撞倒在地,头上起了血泡,手上的报纸散乱一地,“小毛头”坐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一个陌生的叔叔帮她拾起丁报纸,还扶她起来,把弄脏的报纸都买走了—这人就是聂耳。 聂耳在创作上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大家都会唱的《卖报歌》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那是在1933年的秋天的一个傍晚,他约朋友周伯勋出去走走,他边走边对朋友说:这条路上有一位卖报的小姑娘(“小毛头”),卖报时喊的名字很动听,想让周伯勋也听一听。当他们走到吕班路 (现在的上海重庆南路)口时,果然看到了一小姑娘走来走去,匆忙地卖着晚报,她声音清脆、响亮、有顺序地叫卖着报名和价钱。聂耳走过去买了几份报,同时跟她聊了起来,知道她父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在回家的路上聂耳沉重地说:“很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要请田汉或者安娥写词”。过了几天,安娥把词写好了,聂耳找到了那位小姑娘,把歌词念给她听,然后问她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小姑娘想了一下说:“都挺好,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的话也写在里边,我就可以边唱边卖了。”聂耳回去立即和安娥商量,在歌词中添上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的句子。后来那位小姑娘真的一边唱一边卖,她的歌声使她的生意也好了起来。 后来聂耳推荐那位小姑娘扮演电影《人生》中童年时的阮玲玉,“小毛头”由此进入了电影界,拍了多部电影和话剧。“小毛头”进入演艺圈后,有位白称姓张的影迷找她说喜欢她演的角色,愿为她提供学费到学校去读书,还给她取厂个学名叫“杨碧君”。从此“小毛头”有了自己的名字。并厂1932年进入培华小学,1934年跳级进入南洋中学。直到1982年杨碧君才知道这位姓张的恩人叫张光锐,是中共地下党员。1948年,经影星兼歌星白光介绍,杨碧君与音乐家兼画家严折西结为夫妻。严折西是我国早期电影界元老辈之一严工上的三公子,其前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黎莉莉、胡笳和薛玲仙)之一的薛玲仙,薛因病在1944年故世。严折西、杨碧君夫妇有三女一子。聂耳使“小毛头”走上从影的道路,是“小毛头”的恩人。现在聂耳早已去世了,但那位小姑娘还活着,已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 人总是要死的,但聂耳的《卖报歌》将长存于世。[2]《卖报歌》中的原型 杨碧君编辑本段卖报歌作者聂耳简介
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原籍云南玉溪。 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而卒。聂耳从小喜爱音乐(改名为“聂耳”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耳朵特别灵),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1922年,聂耳进入私立求实小学高级部, 1925年考取云南省立第一联合中学插班生。时值第一次国内革命风暴在中国南方兴起,他开始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1927年入云南第一师范学习,在校期间参与了学生组织“读书会”的活动,并与友人组织“九九音乐社”,经常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931年入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中国歌舞短论》,并因批评黎氏被迫离团。1932年11月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工作,参加“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并组织“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组(苏联之友社)。这时期他还自修了和声学、作曲法等作曲理论。,1933年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1933年,聂耳由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4月聂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国唱片厂前身)主持音乐部工作,同时建立百代国乐队(又名“森森国乐队”)。这也是聂耳最多产的一年。 1935年初,聂耳创作了著名的《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月聂耳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仅23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他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地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他的音乐创作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明确了方向,树立了榜样。
Ⅵ 小学生校园经典歌曲有哪些
1、《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写于1982年,首唱是歌唱家朱逢博,后经靳小才演唱后受到人们的欢迎,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儿童歌曲。整首歌曲节奏欢快,在念的语调中找到音乐旋律。
2、《卖报歌》是音乐家聂耳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乐曲曲调简单,简旁悄朗朗上口,曲调明快、流畅,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及对光明的渴望。
3、《雪绒花》(Edelweiss)是美国电影和音乐剧《音乐之声》中的著名歌曲,于1959年面世。理查德·罗杰斯作曲,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作词。
4、《数鸭子》是一首有五乐句构成的一段体歌曲,C大拦渣调,4/4拍,歌曲以启枯“数鸭子”的形式劝诚少年儿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填词王家桢,谱曲胡小环。歌词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
5、《种太阳》由李冰雪填词,王赴戎、徐沛东作曲的一首儿童歌曲,表达了少年儿童要使世界变的更加温暖、明亮的美好愿望。发行时间1988 歌曲原创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