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找一些反应土改前后,农业合作社时期的电影看,但找不到。有知道的朋友可以推荐几部吗
澋穗农业服务中心主要针对合作社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合作社的政策解读、农业项目规划、农业产需对接、合作社运营管理、合作社发展规划、合作社立项申报、合作社补贴申报等相关内容合理服务,为广大农民合作社通过专业水平和不懈的努力办实事,加快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全面推动合作社创新增收。
2. 讲述土地改革历史的影片
《暴风骤雨》暴风骤雨 (1961年谢铁骊执导电影)
3. 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影视剧,以及土地改革的影片,你看过哪些
1、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开国大典》、《渡江侦察记》等。
2、土地革命时期:《风雪大别山》、《暴风中的雄鹰》、《永不消失的电波》、《大渡河》等。
4. 《智取威虎山》的翻拍,如何评价电影《林海雪原》
电影《林海雪原》是一部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剿灭东北地区土匪武装的故事,值得大家看。故事通过推进土地改革政策为前提背景,围绕杨子荣卧底威虎山展开故事情节,利用座山雕六十大寿的除夕夜百鸡宴,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匪首,清除了土改的敌对障碍,为八路军解放东北做出了阶段性贡献。
如果以现在的视角来看,电影《林海雪原》的艺术性还不够成熟,程式化故事结构,脸谱化的人物形象都难以从现代电影的艺术角度去评判,样板戏和舞台剧的痕迹也极大影响了电影的观赏性。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土地分配的电视剧有哪些
《老农民》:陈宝国、冯远征、牛莉、蒋欣等人主演
新中国的成立,北方农村的一场土地改革所引发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1990年张宝庆主演、2015年王雷佟丽娅袁弘主演
这个晚点,七十年代
《我的土地我的家》:张洪杰、由力、关小平、初星一、霍亚明、张二丹、张铮联袂主演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发展变化为背景,描述了三十年来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暴风骤雨》
1961年电影版,解放战争初期东北农村土地改革
2013年电视剧版
6. 经典又好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暖春》榜上有名,有哪些是你追过的呢
《老农民》这部剧的主演是,宋小宝,沈春阳,赵本山,杨冰,彭雨柔,王天泽,讲述的是父母双亡的燕子与弟弟小石头相依为命,跑出家门的姐弟俩被好心人赵老乐收养,却遭到了儿子赵虎子和儿媳荷花的强烈反对。荷花意外流产,却把责任推给了燕子,不过赵虎子的重病又把几个人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7. 急急急急急急!跪求土地改革历史剧剧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婚姻法等宣传,县文化部门组织创作《光荣之家》、《寡妇翻身》、《互助变了样》等表现生活的剧本40多本和《美帝暴行》、《新旧婚姻对比》等评话书帽(序头),在各乡镇宣传演出。此期间,由县组织创作的福建省第一本反映农村生产题材的大型现代闽剧《红橘记》,在全县演出获得成功,后经省文联作家改编成话剧《种橘的人们》和电影《闽江橘子红》,推向全国。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陈春生创作《九命沉冤》、《一字千金》、《小小牛司令》、《罗汉钱》、《赤水岩》、《凤窝巨变》、《邹金财入社》等现代评话。县业余作者创作的闽剧小戏《双轮双铧犁》、《手巾换钢笔》等参加省文艺会演。
20世纪60年代,剧本、话本创作活跃,收获颇丰。闽剧小戏《回娘家》、《过年》、《探亲路上》、《锄稻根》、《八面红旗迎风飘》等均在地区或省会演中获奖。独幕话剧《育种人》、《小事不小》、《站在一条道上》,均在地区以上刊物发表或出专集发行,其中《育种人》被收入《华东独幕话剧选》。由县闽剧团作者杨基、方予等创作的大型现代闽剧《虎山行》,参加省第三届戏曲汇演,受到好评,被专家誉为福建的《朝阳沟》。陈春生口述、黄宗沂整理的现代评话《王秀珍》,由省人民出版社出单行本。
20世纪70年代,县闽剧团创作有影响的2本大型闽剧,一是集体创作,杨基、刘世今、游凯执笔的闽剧现代戏《东海战歌》,1975年5月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文艺调演;一是杨基、张英惠创作的新编近代史剧《五虎口》,1979年10月参加省文化局在福州举行的国庆30周年创作剧目调演。黄宗沂、李友清记录整理的《陈春生评话选》,也由福建省曲艺家协会出版专辑。业余创作中,在省、市有影响的作品小戏有《队长一家》、《一株稻穗》、《新老队长》、《新来的嫂子》、《二个队长》、《丰收新曲》、《瓜园红哨》,评话有《阵地烈火》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戏剧创作上较有成就的有:张英惠创作的儿童剧《长胡子的青蛙》参加全国会演并获奖;话剧《妻子》,获福建省第十五届戏剧会演优秀创作奖;戏曲《午夜梦回》,在“榕城杯”全国戏曲剧本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剧本奖;现代戏曲《大小夫人》与人合作改编成同名电影,获第十五届卡布洛沃国际讽刺喜剧节荣誉奖;1992年他与杨基合作创作的8集电视剧《马江之战》,在中央、省电视台播放后,送美国纽约、旧金山播放。洪可人创作大型方言喜剧《红白喜事》,获1984年福建省“演出百场万元奖”;讽刺喜剧《鱼·肉·乡里》,获福州市国庆35周年戏剧调演剧本二等奖;闽剧《贻顺哥戴高帽》(与人合作)获福州市第十四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小品《呼唤》、《红色》,分获华东地区第四届戏剧小品大赛特等奖、一等奖。黄宗沂创作现代闽剧《铁莲花》(与陈元挺合作)获省创作奖;小闽剧《铁公鸡请酒》获省创作二等奖;《人约黄昏后》获市创作二等奖。周平的小话剧《锁》参加市会演获创作一等奖。林高在创作的小闽剧《龙眼树下》、《单脚蛏》均获市创作一等奖。杨基的《偷福穗》获市创作剧目会演剧本二等奖。
评话曲本创作方面,黄宗沂的《考验》1980年获全国创作奖;《五县寨风情》(入选福州现代评话选)1988年获省最佳创作奖;《白水壮歌》、《铁公鸡放炮》均获市创作一等奖。洪可人的《撞车记》,获省首届民间评话大赛最佳创作奖;《五龙村恩仇记》获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曲艺会演创作奖。李友清的《痛说革命家史》参加全国曲艺会演,《金不换》获市创作一等奖、省创作三等奖。林高的《弃婴记》在市评话书帽会演中获一等奖。此时期,全县发掘、整理、创作的评话书目达135本,参加市级以上会(调)演或比赛15次,有16本获奖。
表34-11950年以来主要文学作品选目表
<table border="1" width="736" bordercolor="#000000" cellspacing="0" '="" style="font-size: 9pt;">
作者
姓名
代表作品
体裁
发表
年份
发表报刊或
出版单位
附注
王
植
伦
海帅沉浮录
小说
1986
福州晚报
获1986年全国报纸连载评比金奖
澳门掠影
散文
1987
福建地图出版社
萨镇冰
传记
1988
福建教育出版社
闽海怒涛
小说
1990
福州晚报
黄性贤传
传记
1991
马来西亚吉隆坡立成所务公司
林白水
传记
1992
福建教育出版社
魂系青山白水间
散文
1991
福州晚报
左海语丝
杂文
福州文化生活报社
福州
1982
旅游出版社
陈
元
麟
双连杯
歌舞剧
1981
省首届歌舞剧调演优秀奖,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创作团结奖
草原一号
报告文学
1988
“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
我们看海去
散文集
1991
鹭江出版社
寻找自己
随笔集
张
英
惠
长胡子的青蛙
儿童剧
1983
福建戏剧
参加全国儿童剧会演
妻子
话剧
1984
福建戏剧
福建省第十五届戏剧会演优秀创作奖
大小夫人
讽刺喜剧
1987
与人合作改编成同名电影获第十一届小百花优秀故事片奖;第十五届卡布洛沃国际讽刺喜剧节荣誉奖
马江之战
电视剧
1992
(与人合作),在中央台播放并送纽约、旧金山播放
洪
可
人
红白喜事
方言喜剧
1984
获福建省演出百场万元奖
鱼肉乡里
讽刺喜剧
1984
获福州市现代戏调演剧本二等奖
撞车记
评话
1988
获福建省首届民间评话大奖赛最佳创作奖
五龙村恩仇记
小说
1988
福建通俗文艺
贻顺哥戴高帽
戏曲
1986
获福州市第十四届戏剧会演剧本一等奖(与人合作)
呼唤
戏曲小品
获华东地区第四届戏剧小品大赛特等奖
红包
小品
获华东地区第四届戏剧小品大赛一等奖
海局长及其一家
话剧
1983
福建人民出版社
陈
春
生
王秀珍
评话
1965
福建人民出版社
黄宗沂整理
陈春生评话选
评话
1981
福建曲艺分会
黄宗沂李友清整理
瑞云痛史
评话
1986
中国曲艺出版社
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
虾米弟
评话
1986
中国曲艺出版社
杨
基
虎山行
闽剧
1964
参加福建省第三届现代戏汇演(与人合作)
东海战歌
闽剧
1975
参加全国戏剧调演(集体创作)
五虎口
闽剧
1979
(与人合作)获省庆祝建国30周年调演创作三等奖
偷稻穗
闽剧
1982
获市创作剧目会演创作二等奖
黄
宗
沂
育种人
话剧
1964
华东独幕话剧选
站在一道上
话剧
1964
参加福建省业余独幕话剧会演
考验
评话
1980
福建通俗文艺
获1986年全国新书目调演创作奖
猎人借宿
闽剧
1986
获福州市普法宣传文艺调演创作二等奖
五县寨风情
评话
1988
福州现代评话选
获福建省最佳创作奖
铁莲花
闽剧
1991
福建戏剧
(与人合作)获福建省创作奖
林
岚
再见
小说
1983
福建文学
什么时候才能成人
小说
1984
文学青年
坡地
小说
1986
福建文学
好好爱我
小说
1987
奔流
茫茫人海你像谁
散文
1988
福建青年
驾起方舟
报告文学
1991
文明建设
真情流淌
报告文学
1992
文明建设
咖啡色的故事
小说
1993
海峡
温
济
清
雾茫茫
小说
1982
福建文学
把关
小说
1983
萌芽月刊
两情若是长久时
小说
1983
春风月刊
小草
小说
1985
福州《榕花》
快乐的女工
小说
1986
福建日报
春蚕
散文
1987
厦门日报
艄公
散文
1985
福州晚报
甜蜜的事业
报告文学
1988
北方文学
林
高
在
龙眼树下
话剧
1982
福建人民出版社
单脚蛏
话剧
1983
福建通俗文艺
弃婴记
评话
1984
获福州市书帽会演一等奖
李
友
清
痛说革命家史
评话
1975
参加全国曲艺会演
追贤记
评话
1989
获福州第十四届曲艺会演二等奖
金不换
评话
获福建省创作二等奖
真情假意
评话
获福州市创作三等奖
徐木林
双轮双铧犁
闽剧
1953
参加福建省民间小戏会演
刘宜梅
(执笔)
红橘记
闽剧
1954
(集体创作)后被改编成电影《闽江橘子红》
苏俊人
过年
闽剧
1961
福建群众演唱
林端生
小事不小
话剧
1965
福建人民出版社
周平
锁
话剧
1985
全国校园剧会演剧本三等奖
8. 令人感动的革命影视作品有哪些
电影《烈火中永生》是水华执导,赵丹、于蓝、张平等主演的剧情片。1965年上映。讲述在1948年,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开始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疯狂的镇压。江竹筠的丈夫被敌人杀害,她怀着满腔悲愤,去华蓥山区参加农村武装斗争。后来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和重庆地下党组织领导人许云峰被捕。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为王苹导演、孙道临、袁霞、陆丽珠、王心刚主演的一部电影。电影的故事原型为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1958年上映。
电影《渡江侦察记》是由汤晓丹执导,孙道临等人主演的一部战争片。影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率侦察班探明敌人江防部署,与江南游击队接上关系的故事。1954年上映。
《红色娘子军》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历史故事电影,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等主演。该片曾创造6亿票房。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1960年上映。
电影《南征北战》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2年的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该片取材于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的一个战例,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旨在表现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描述了抗战时期,华北某古城我地下党组织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故事;杨晓东、金环、银环等共产党员,出生入死,不畏艰险;战斗在敌人心脏,表现了崇高的革命气节。争取关敬陶起义,是影片的主线,惊险曲折的情节均由此而生发;杨晓东、金环等英雄形象也在这场斗争中得以展现。1963年上映。
电影《英雄虎胆 》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 ·新中国惊险片的代表作品,于洋王晓棠倾情演绎激情四射! ·《英雄虎胆》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影响极大的反特片。
电影《暴风骤雨》是1961年上映的中国革命剧情电影,由谢铁骊执导,于洋、高保成等主演。《暴风骤雨》讲述了1946年,萧祥奉命率一支农村土改工作队到东北某解放区元茂屯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和困难。
电影《苦菜花》,根据冯德英同名小说改编,李昂导演,1965年摄制并上映。本片生动描写了一位伟大母亲在民族和个人的漩涡中的崇高情操。影片在人物塑造、画面和音乐等方面均充满了乡土气息工,尤其是电影插曲“苦菜花开”更是脍炙人口。曲云的表演刚毅、饱满,极具内力。1977年重映。该电影堪称经典。
9. 求几部关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
土地革命时期:《南昌起义》、《风雪大别山》、《闪闪的红星》、《暴风中的雄鹰》、《永不消失的电波》、《嘎达梅林》、《那时花开》、《大渡河》、《万水千山》
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地雷战、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太行山上、《中华儿女》、《长空万里》、《战争子午线》、《血战台儿庄》、《吕正操1942》、《烈火金刚》
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开国大典》、《渡江侦察记》
10. 求解放区四大名剧及内容简介
《王秀鸾》
《白毛女》剧情简介:抗战时期华北某地农村,抗日队伍与投敌的汉奸政权的斗争异常地尖锐。维持会卖国求荣,欢迎日本鬼子进村,与此同时赵大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正在坚持斗争。贫农女儿喜儿正在准备过年,等待爹爹回家。在"北风吹"的乐曲声中,她喜气洋洋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过了会儿,四名女友来到她家,同她一起翩翩起舞,贴窗花,祈求新年的幸福平安。她的男友大春也来看望她,给她送来了包饺子的白面,喜儿和大春各自独舞,继而跳起了慢板的爱情双人舞。
这时喜儿的爹爹、老贫农杨白劳冒着风雪赶回家过年,他为女儿买了红头绳,高高兴兴地给她扎起来,父女共舞,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氛和父女间的真挚感情。 但是,地主黄世仁带着管家穆仁智和家丁突然闯进来逼债。杨白劳无力偿还阎王债,被他们打倒在地,并被迫在卖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上手印。喜儿奋起反抗企图抓走她的家丁。杨白劳悲愤交加,操起棍子将黄世仁打翻在地,但寡不敌众,杨白劳惨遭毒手,含恨而死。喜儿悲痛欲绝。
大春和众乡亲闻讯赶到,奋起反抗凶恶的家丁。然而,喜儿还是被强行抢走,怒火中烧的大春举起板斧,要与他们拼命。赵大叔从大局出发,竭力劝阻,指引他去投奔八路军。在黄家沦为丫头的喜儿遭到黄母的毒打。继而阴险歹毒的黄世仁又来调戏喜儿,她严正拒绝并用香炉砸他,因而遭到加倍的侮辱和拷打。此后,在善良的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喜儿逃出了黄家。 家丁追赶喜儿,发现河边有一只她的鞋子,以为她己跳河自尽,便停止了搜查。
喜儿从藏身的苇丛中走出,跳起了坚毅、悲壮的独舞,发出"我不死,我要活"的呐喊,她下定决心要向地主恶霸报仇雪恨。风吹雨打,寒冬酷暑,严酷的野外生活,使喜儿头发从黑到灰,从灰到白,最后成了鬓发完全雪白的白毛女。为了生存,她不得不与野兽搏斗,忍饥受冻。然而,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一天,当极度饥饿的喜儿进入奶奶庙偷吃供果时,巧遇地主黄世仁和管家穆仁智。仇人见面分外眼红,喜儿愤怒地将香炉朝他们头上砸去。黄、穆二人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是仙姑显灵,叩头不止,最后,两人慌忙逃窜。 大春投奔八路军后,在战火中迅速成长起来。一天大春带领一支八路军小分队攻占某村,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12位姑娘跳起优美抒情的"大红枣舞",表达她们欢庆解放的喜悦和对子弟兵的感激之情。大春也率领战士们起舞答谢,军民一家,鱼水情深。
此后大春和战士们进山搜查残敌,巧遇喜儿。彼此认出对方之后,悲喜交加,跳起了双人舞。接着,大春带领喜儿走出山坳,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与众乡亲重聚。愤怒的群众抓住了黄世仁和穆仁智,声讨他们欺压、鱼肉百姓的滔天罪行,并且亲手烧掉象征封建制度的地契和卖身契,乡亲们载歌载舞,欢庆解放。喜儿从大春的手中接过步枪,参加八路军队伍,去为保卫胜利成果和解放穷苦百姓而斗争。
《赤叶河》
《刘胡兰》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 “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新型的农民战争,是用先进阶级的思想发动和武装千百万原来是小生产者的农民。刘胡兰作为一个14岁的农村少年便能加入共产党,这首先在于她从儿童团起就接受了党的教育,并看到党领导的土地改革给贫苦农民带来了根本利益。为了捍卫本阶级的利益,她能不贪财、不惧死,最后面对敌人的利诱,只回答说:“给我一个金人也不自白。”在刑场上,她又大呼:“怕死不当共产党。”当时,匪军曾从现场的群众中拉出几个人,要他们去打刘胡兰,但没有一个人动手,这也恰恰表现出当时党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那恰恰又是中共中央刚刚从延安撤退的8天后,毛泽东正决定离开陕北以游击方式同国民党军周旋。在此紧要关头,全党的领袖在指挥全国战局的百忙中,为一个年轻的女党员写下这样的文字,正有着激励全党和全体解放区人民去英勇奋斗以赢得战争胜利的寓意。
刘胡兰在短暂的花季青春中也曾有过丰富的情感生活,她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牺牲后又经历过一场冥婚
临刑前她把王连长送给她的小手帕当成最珍贵的物件交给继母保存
全国解放后,刘胡兰的事迹被写成书,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生前所在村曾被改为“刘胡兰村”。1957年刘胡兰烈士牺牲10周年之际,当地兴建了刘胡兰烈士陵园。在烈士墓前,有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昂首挺胸的刘胡兰全身雕像。
当时生活在农村的刘胡兰从没拍过照片,塑造这个形象,是靠继母胡文秀口述介绍刘胡兰的外形特征,由著名雕塑家王朝闻创作出的原件放大、加工而来。
刘胡兰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艺术形象,实际在烈士的花季青春中也曾有过丰富的情感生活。
刘胡兰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牺牲后又经历过一场冥婚。1946年初,家长按照当地风俗,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因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友好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
同年6月,刘胡兰被破格吸收入党,不久又有人上门提亲。因男方当时在太谷县当学徒不常回家,刘胡兰以不了解男方真实情况而拒绝。当时的刘胡兰已经青春萌动,追求的是自主的恋爱和婚姻。
同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本固作战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休养,刘胡兰因常去为王本固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在那个年代,身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乡村,这种行为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反封建的思想解放。
由于战争环境险恶,加之刘胡兰年纪尚小,她与王本固尚未论及婚嫁。当时王连长只把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刘胡兰家,算是订亲的信物。伤好归队时,他又送给刘胡兰一块小手帕留作纪念。刘胡兰临刑前把这块手帕当成最珍贵的物件交给继母。
刘胡兰牺牲后,由大伯刘广谦操持,曾按当地习俗和一起牺牲的石六儿阴配。1957年,刘胡兰烈士陵园建成,刘胡兰遗骨单独迁进陵园,冥婚至此结束。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也是血肉之躯,每一个英雄都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刘胡兰烈士生前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使得她的英雄形象更加可亲可信。
她牺牲时二妹刘爱兰在场目睹,后来参军被分配到战斗剧社,在《刘胡兰》中扮演姐姐
周总理亲自过问刘胡兰的家事,为刘的继母解了不白之冤
刘胡兰牺牲半年后,1947年8月1日中共晋绥分局决定破格(通常年满18岁方可转正)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不久,解放军攻克文水县城,杀害烈士的阎军连长许得胜、大胡子张全宝等先后被公审处决。
刘胡兰兄妹5人,其中有3人是继母所生。她牺牲时,二妹刘爱兰在场亲眼目睹,1948年底,刘爱兰参军被分配到了战斗剧社,在剧目《刘胡兰》的演出中扮演姐姐。
她的两个弟弟后来参军,分别被当地领导改名为“继英”、“继烈”。由于刘父不擅言词,外出做烈士事迹报告,一般由继母胡文秀担任。
不过,有一段时间,刘胡兰的继母遇到严重的政治麻烦。究竟是谁出卖了刘胡兰,这个疑团长期未能查清,胡文秀曾一度受到怀疑,为此还遭到过批斗。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敦厚老实,对此却无法沉默。他和女儿刘芳兰一同赶到北京,找党和国家领导人明断是非。问题最后反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亲自过问,才使胡文秀解了不白之冤。
事实真相直到1963年才查清:叛徒是云周西村农会秘书石五则,他曾因包庇地主段二寡妇受到过刘胡兰的批评,后被撤销职务、开除党籍,故怀恨在心。一俟阎军到来,便将刘胡兰等7人全部出卖。石五则于1963年2月14日被政府枪决,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