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叔同《送别》歌为谁写的
李叔同《送别》歌为许幻园写的。
这首歌曲是1915年李叔同送别许幻园时写的。
李叔同是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国学大师,也是著名的艺术家,与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和张小楼等四人交好,被时人称作“天涯五友”。
1915年,家道中落的许幻园不得不离开上海,去北京谋生,为送别许幻园,李叔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送别》,自《送别》被创造以后,一百多年来为国人广为传唱,影响深远,而且也随着国人漂洋过海,传到了国外。
作品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2. 《送别》这首歌最早出现在哪一部电影
《送别》最早是1983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城南旧事》讲述了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英子与“疯”女人秀贞成为朋友。
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2)送别是哪部电影的插曲扩展阅读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
3. 怒潮插曲《送别》歌词是什么
送别
歌手:孟贵彬
作词:郑洪
作曲:巩志伟
歌词: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
农友乡亲心里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送君送到大树下,心里几多知心话
出生入死闹革命,枪林弹雨把敌杀
半间屋前川水流,革命的友谊才开头
那有利刀能劈水,那有利剑能斩愁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
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镖望君还
来历:
1963年电影《怒潮》的插曲《送别》、《一支人马强又壮》、《无义之人莫相交》、《工农永不忘》,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均由郑洪作词,巩志伟作曲,著名歌唱家孟贵彬演唱。
其中《送别》是该片的主题曲,这首歌是在影片中农友们含泪相送他们的领路人之时,渔鼓老人唱的一首凄楚、悲壮的送别曲。
本歌是一曲充满友谊深情的歌,歌曲层层抒发了处在革命关头的农友乡亲,送别受错误路线排挤打击、被迫离开战斗岗位的革命领路人时的感人情景,表达了他们对革命领路人的崇敬、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愤懑、对胜利的向往以及与战友话别时的苦痛惆怅等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情。
4. 有一部电影插曲是《送别》,讲述一个小女孩跟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民国时期,毕业典礼上的出现的插曲~~
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出自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插曲,词作者是李叔同,《送别歌》的曲子原本是美国通俗歌曲作者J?P?奥德威所作,歌曲的名字叫《梦见家和母亲》。由于此曲十分优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1884~1905年)便采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旅愁》。《旅愁》刊于犬童球溪逝世后的1907年,此时正值李叔同在日本留学且又热衷于音乐,他对《旅愁》当有较深的印象。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歌》,《送别歌》采用了《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但歌词却是受了《旅愁》的影响。
5. 哪部电视的插曲有《送别》这首歌/
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作插曲或主题歌,除此之外还有一部连续剧《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里的钢琴曲也是《送别》这首歌,我最近在看这部连续剧,很喜欢~
6. 哪部电视剧用的是《送别》做插曲
《弘一大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曲送别,掀起多少逆旅之人的愁绪。也不觉令人想起那个书写了一生传奇的人——李叔同。
李出生在光绪年间的天津官宦世家,自幼养尊处优,饱读诗书,风流倜傥,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与柳亚子、夏丏尊、吴昌硕、丰子恺等名流交游,亦曾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
见惯了这般的荣华富贵,情意缱绻,终然在那晨钟暮鼓之间慨叹着“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继而依然抛却俗事情怀,身披缁衣,手托钵盂,落发为僧。青灯古佛前,是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参悟禅思。
时代成就了一代律宗名师,也见证着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每一刻……
(6)送别是哪部电影的插曲扩展阅读
电视原型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7. 《送别》这首歌创作于哪一年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
19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流传到日本后,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
1904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作成了在中国传颂至今的《送别》一歌。李叔同的《送别》,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从歌词上来说,《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
《送别》的歌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能平白易懂;整个中文歌词与曲调结合得十分完美,几乎不能被发现是谱曲后重填词的歌曲。
《送别》这首歌的歌名常被误作为“骊歌”,虽然《送别》是一首骊歌,但“骊歌”并不是它的名字。
《送别》和《旅愁》两首歌曲在中日两国都分别广为流传直至今日,但英文的《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却没有被人们记住,如今已少有人知。
(7)送别是哪部电影的插曲扩展阅读:
影响
1、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2、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3、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4、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5、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6、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8. 《送别》 曾作为什么电影的插曲
《送别》这首歌有很多版本,李叔同的《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9.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是什么
《送别》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故事:《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梦见家和母亲》是首“艺人歌曲”,这种歌曲19世纪后期盛行于美国,由涂黑了脸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员领唱,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会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送别》是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广为传唱,受到大众的深爱。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别》作为插曲或主题曲分别出现在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中,更使其脍炙人口,传唱不息。
1997年中国摇滚乐队唐朝乐队在其第二张专辑《演义》中对《送别》作了改编演唱。
1990年代电视剧《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别》作为插曲。
2010年电影《让子弹飞》片头使用歌曲《送别》,用以说明该电影所述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
2013年电影《厨子戏子痞子》电影插曲为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送别》,朴树的版本采用了完整版的歌词。
10. 7.歌曲《送别》是哪部电影的主题曲其作品的作者是谁 8.目前公牛已经几连胜了
1、歌曲《送别》是电影《怒潮》的主题曲、插曲。也是《城南旧事》的插曲。
2、截至北京时间2016年1月4日芝加哥公牛队取得4连胜,本赛季目前是总计20胜12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