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王祖贤个人资料详细点
姓名:王祖贤
英文名:Joey Wong
生日:1967年1月31日
性别:女
出生地:台湾
身高:173cm
体重:57kg
籍贯:安徽舒城县
国籍:加拿大
星座:水瓶座
三围:85-63-85
圈内好友:刘德华 林青霞 张国荣 梅艳芳 梁朝伟 任贤齐 张学友
王祖贤,中国台湾女演员。籍贯安徽舒城,1967年1月31日生于台北。成名于香港, 现已移居加拿大。
祖贤中学时代首次触电,开始拍片,她高挑的身材,独特的气质很快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祖贤古装扮相十分优美典雅,现代剧中又时尚前卫,迷人多姿。 她几乎与港台所有的大牌男星合作过,在港台电影界有着非凡的地位,尤其她在《倩女幽魂》中唯美的古装造型可说是至今无人可及,而当年她与香港富豪林建岳的绯闻曾经沸腾港岛,祖贤与齐秦十几年的爱情故事更为世人艳羡和扼腕。2001年祖贤在拍完电影《游园惊梦》后宣布息影,随后游学加拿大。2003年王祖贤复出主演电影《美丽上海》,祖贤借此片“完成了从偶像派到演技派的华丽转身”;后潜心佛学的“小倩”再次翩然离开,留居加国至今。
◇影迷基地◇
[编辑本段]〖祖贤简介〗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换一种姿态看待人生。一个人在望尽世间繁华景象的时候,突然看到自己心中那一片素朴的心灵底色,突然对源出本我的生活迸发出由来已久的渴望,这足以使一个人在反思的同时,沉浸在对往事熟悉而又陌生的回忆之中,在伤感与彷徨之后渴望向真实自我的回归。在2001年10月2日的记者会上,和1993年一样,祖贤仿佛又一次偶然地离开了我们,不同的是这一次是公开的宣告,而并非不告而别。我曾经多么希望这不是真的,多么希望这只是祖贤的一时冲动,但最后终于还是肯定,这已经是摆在眼前的铁定事实。
客观地说,不论人们对王祖贤这个人有过怎样的看法,在华人电影史上,王祖贤是最具影响力的女演员之一,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声誉的女星之一。我们无权强求祖贤复出,我们的权利只是一份思念。也许在这个时候,有必要对祖贤17年的演艺生涯,作一个系统的回顾。作为她的影迷,我们无力挽留祖贤,我所能做到的,也仅此而已。
据闻王爸爸原想要四个男孩,老三欲起名“王贤祖”,却偏得一女,遂掉字换为“王祖贤”,却在不意中成了有名的“星爸”。追根溯源,发现祖贤与港台众多出身底层的影人相比,成长的家庭环境还是很不错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出身名门”。或许王祖贤真是天造地设的产物,高挑的身材得益于曾为篮球国手的父母,爷爷则是台湾著名方志学学者和汉姓氏学专家,且是在台湾研究台湾史的第一人,著有《郑成功传》(我在学生时代
好像还读过一本《郑成功传》,只是不知道此书是否即王祖贤爷爷所著),早年还曾入军
统,受到世叔胡适严训,章太炎和戴笠曾为其师。而其曾祖父王仁峰,则是追随孙中山先
生的革命者,参加了同盟会,金陵举事前,为制弹药失左臂,人称“王一手” ,后来致力
于教育事业,在故乡安徽舒城创办舒城中学,为乡人所敬。王仁峰还写得一笔好字,其墨宝为乡人所珍藏。王家在舒城是有名望的家族,在舒城官方网站的名人录上,赫然可见祖贤之名。
王祖贤生长于一个大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女孩,上有两位大哥,这也使得她成为被宠爱的对象。在祖贤二十六岁返乡的时候,祖贤爷爷曾说祖贤“在家里,她还是个孩子,常和侄男侄女打闹得不可开交”,可见王祖贤的个性中有活泼的一面。王祖贤小时虽然不太喜欢读书,但不论如何总受到爷爷和祖父一辈的书香浸润,而她长期给人的“玉女”形象和拍片的严格尺度,则应该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家庭和传统的影响。
真正使祖贤成名的影片,是1987年的《倩女幽魂》,这部影片已经成为香港电影中一部永恒的经典,也足以使王祖贤这个名字在华人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部影片使祖贤获得了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同时还获得各四项台湾金马奖和四项香港金像奖及第三十二届亚太影展最佳音效奖,第十六届法国科幻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作品奖。祖贤和张国荣从中受益匪浅,而《倩》剧亦是徐克最重要和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得奖的问题也许是次要的,那是专家的肯定而不是大众的肯定。对于祖贤来说,更大的意义在于使自己日渐成长为一个当红的巨星,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华人女演员之一。“小倩”的形象不仅在中港台地区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经典的女鬼形象,更远播日韩和东南亚地区,使王祖贤成为在当地最受欢迎的外国女演员之一。
当年徐克与程小东拍板为王祖贤定下了“聂小倩”这个角色,从此,那个美轮美奂的长发艳魂的形象便无人再可取代。《倩女幽魂》中王祖贤演得艳丽、飘逸、凄美,幽怨哀婉,妖气十足,一双凤目更是摄魂蹑魄,妖艳的很,甚至遮盖了哥哥张国荣的光彩。王祖贤在《倩女幽魂》中唯美的古装造型可说是至今无人可及,聂小倩一角树立了她在影圈中无可取代的“玉女”地位,其对聂小倩这个狐妖的生动演绎也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极为经典的女鬼形象。
日本人为祖贤的风姿所倾倒,甘愿拜倒在祖贤的一双美腿之下,而从韩国,亦寄来了大量热情洋溢的信件,有的甚至是求爱信,使王祖贤和她的经纪人迎接不暇。时至今日,人们对“小倩”还是念念不忘,一提“小倩”便当然地想起王祖贤,而《倩女幽魂》也发展出话剧版、动画版等多个版本,据说台湾近期还将拍摄电视剧版的《倩女幽魂》,由林心如
担纲主演。《倩女幽魂》是一部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影片,《倩女幽魂》集合了黄沾、程小东、张叔平、潘恒生、奚仲文、戴乐民等一大批当时香港电影界的精英,在编剧和制作水平上达到了当时港台电影超一流的水准。而最关键的是,《倩女幽魂》找到了最好的故事代言人,那就是王祖贤。在这部影片中,祖贤所饰演的小倩用“惊人的美”俘虏了观众的心灵,全片弥漫着一股诡异而伤感的浪漫和自由主义气氛。绝艳的女鬼小倩足以让世间任何男子为之倾倒,而她与宁采臣的铭心刻骨之爱,配合程小东和徐克高超的编剧及拍摄技巧和情景渲染,更是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感伤,成为一代人心中永远的怀念。
从电影本身的技术角度来看,《倩女幽魂》也是非常成功的,此外《倩女幽魂》的服装、造型和配乐也都是可圈可点。程小东和徐克在武打场面中使用了很多低机位的仰拍及倾斜构图的镜头,辅以块切的剪辑手法,使物体产生形变,让镜头产生不稳定感,从而加强了运动感,产生了庞大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在配乐上,黄沾混合使用二胡、大键琴、长笛等中西乐器,除了旋律动人之外,更富有中国古典美,在音效上则通过深层的混音和回响效果造成空间感和神秘感,与剧情配合得天衣无缝。此外还有张叔平的造型设计,经典形象的造就,有他很大的功劳,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成名过早,或者说祖贤在年仅20岁的时候便红透东亚,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与祖贤差不多同时代的影人,如周润发、刘德华、钟楚红、黎明、张曼玉等,都有过非常曲折的奋斗历程,甚至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这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在面对多种不同的角色时显得更有积淀一些。祖贤在此前的星路基本上是比较平坦的,而“小倩”的女鬼形象虽然经典,但这一观众心中过早形成的定位又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她的一个包袱,大大限制了她的戏路。虽然在《倩女幽魂》之外,祖贤还有不少的优秀作品,但在影响力上都远不如《倩女幽魂》。
《倩女幽魂》的后两部续集《倩女幽魂之人间道》(1990)和《倩女幽魂之道道道》(1991),在整体上而言还是成功的。这种成功首先表现在其票房的成功和市场运作的思路上,另外就是大量技术特效的运用给影片带来的丰富观赏性 ,在10年之后一样让人感到非常“好看”,但在影片的感染力和整体水准上和前作还是有一定差距。
《人间道》和《道道道》的故事背景,集中表现了徐克的“乱世情结”。尤其是“人间道”,可以说是“天下大乱,黑白混淆,阴阳颠倒”,嗜血的妖魔却是当朝的国师,大有影射现世政治的意味,想必大家都对诸葛卧龙在狱中的一番表白记忆犹深。人间道的剧情,可以看作是人鬼之恋在人间的延续,用一个现实中的人——王祖贤所扮演的侠女傅青风来填补前作中人鬼殊途的遗憾。可是单纯的人人之恋,尚不足以吸引观众,何况单拍情戏并非徐克的特长,所以又造出一个法力高强的千年蜈蚣精,人与妖在最后大战一场,让观众看得过瘾。而与妖怪作战,同宁采臣与傅青风的患难见真情,走的其实是两条主线,大大稀释了影片中的爱情成分。
而《道道道》则很难说有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但在人物的个性塑造上却远较《人间道》鲜明。其中的幽默与搞笑成分比前两部都要多,观众观影时少了几分紧张感,却多了几分轻松,可以笑着看到这故事的结局。《道道道》也有解构的意味,正邪虽然对立,但没有前两部那样明显,不再有感人肺腑的生死之恋,倒多了一些插科打诨和打情骂俏,在这时其实已经不再有爱情。可以说,《道道道》是一部风格与前作明显不同的电影,有自己的新意,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续貂之嫌。
三部《倩女幽魂》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都堪称港片中的经典之作和徐克的代表作品,其中又以第一部为最优。对大多数人来说,对王祖贤的印象也是由这三部片子而来的,他(她)们心中的王祖贤就是那个女鬼“小倩”。而最成功的女鬼扮演者无疑是王祖贤,过去人们心中的女鬼都是青面獠牙,有一副吓人的长舌头,但这个女鬼的美丽却远胜于凡间的女子,让人不由得对其产生无限的爱怜与幻想。兰若寺与小倩,这其中又有多少意淫的成分呢?而我不过是想触摸到她的脚跟与裙袂罢了。
《倩女幽魂》之后,祖贤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红星,收入与片约在当时的港台女星中长期排在前几名。据说最忙的时候,曾经同时拍摄七部影片,时人便送她一个“王七姐”的绰号。高度发达的香港娱乐工业,生产多于创造,追求的多是即时的感官和心理刺激,
王祖贤的多数影片也不可避免地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在香港八年,祖贤共拍片58部,其中不乏优秀的力作,但也有不少影片品质确实不高,这也几乎是所有成名的香港艺人所不可避免的。在这一点上,我同时为祖贤感到遗憾,或许祖贤便是这条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一
个牺牲品,制片公司根据大众的口味对演员从选材到培养进行一种模式化的运作,演员要
适应市场需要,追求的是和观众趣味的对路和明星效应的积累,而在演技的雕琢上就相对
欠缺。从整体上看,从1987年到1993年,祖贤所拍摄的电影正是当时香港电影的一个缩影。
王祖贤的演艺生涯,除了在1987年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之外,就我个人看来(仅代表个人意见),还有三次小小的“高潮”,一是1987年,有经典作品《倩女幽魂》;二是1989到1990年,有几部很好的现代剧,亦有《阿婴》及《倩女幽魂之人间道》等代表作品;最后是1993年,这一年祖贤拍摄的影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颇为可观,其中许多至今为观众所熟知。而在1987年以前和1988、1991和1992这几个年份,则相对平淡一些。
1987年的《倩女幽魂》之后,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完成于1990年的《阿婴》。据说该片因种种原因错过了当年的台湾金马奖(后获得第36届亚太影展“最佳音乐奖”),令祖贤感到非常遗憾。看过影片之后,我亦为此感到惋惜,在剧中祖贤确实有上乘的表演(这是在当时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做到的,殊为不易),影片以具强烈舞台感的后现代表现手法,表现了被压抑的情欲,叶锦添的造型美工非常唯美,剧中演员的表演,和以静态画面为主的背景相衬托,可以用“沉静有力”来形容,祖贤的表演中亦有一种难得的张力。
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片中的祖贤之美,和倩女幽魂中的美虽然是两种类型,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倩女幽魂。可惜该片一直未能在大陆公映,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粤语版本。摄于89年的《惊魂记》并不知名,却也颇有看点。这是一部有一定技巧的惊悚片,片中没有女鬼,没有恐怖的镜头,甚至好像没有悬念,一切仿佛都在观众的视野之内,有时甚至使观众误以为可以预料影片的进程,但发生的事件却又显得非常突然,让人措手不及,细节上的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即使在平淡的时候,也能让人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影片由祖贤与林青霞、王小凤、李美凤四人主演,李子雄客串。祖贤在片中分饰个性与气质对比强烈的两姐妹,并为此剪短一头秀发。她的表演同时也是该剧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一部能够体现出祖贤演技的作品。
同年改编自李碧华小说的《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同样值得一说。李碧华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电影搬上了银幕,其中三部是由祖贤担纲主角演绎的,《潘》剧就是其中之一(另两部是《鬼干部》和《青蛇》),或许是因为牵涉到文革的政治背景的原因,该剧也没有在大陆公映。影片把时空的背景置换到了当代,而剧中人皆与《金瓶梅》有一一对应,王祖贤、林俊贤、单立文等都是一人分饰古今两角,最后亦脱不开一个宿命的结局。祖贤较冷的气质使她不适于扮演那种热情如火的角色,而更适合演内敛或冰火性情的女子,剧中的角色定位并非是淫荡妖媚,基本是适合她的。而她的剧中扮相,由于当时年仅22岁,有掩饰不住的清秀俏丽,有时亦有不够成熟老道之处。此外她与扮演“当代武松”的林俊贤,在外型和身高上,倒也颇为相配。
1989年,祖贤还有一部与周润发、李子雄和叶倩文合作的喜剧片《大丈夫日记》,这部片子是周润发的喜剧代表作,表演上乘,编剧一流。但应该说,喜剧表演并不是王祖贤的强项,王祖贤与周润发曾有三部在喜剧片中的合作,在这些影片中逗乐的主要还是我们的发哥。她在所出演的其他喜剧片如《长短脚之恋》(1988)、《杀妻二人组》、《咖喱辣椒3 芝士火腿》(1993)和喜剧色彩浓厚的《魔画情》、《打工皇帝》等影片中,除《长短脚之恋》和《打工皇帝》外,整体表现确实有花瓶之嫌(其实这也难怪祖贤,香港电影除了吴君如外,鲜有喜剧女明星)。不过这样的花瓶,也确实非常的好看耐看,我的解释(仅代表个人意见)是:也许是祖贤太美了,所以演不好喜剧。
与时装剧比较,王祖贤似乎确实更适合于古装戏。而她的古装形象也是极为丰富,绝非千篇一律。既有《倩女幽魂》和《画中仙》的幽怨动人,又有《倩女幽魂之道道道》中的俏皮热情,甚至还有《千人斩》中的“心狠手辣”,其他诸如《新流星蝴蝶剑》中的聪慧灵动、《灵狐》中的哀怨多情,加上《追日》、《阴阳法王》、《东成西就》等影片,可以说王祖贤塑造了极为丰富的古装形象。其中最值得一说的,是1993年的《东方不败之再起风云》和《青蛇》。《东方不败之再起风云》是东方不败这一系列的第三部。祖贤所扮演的雪千寻是一个外刚内柔,对爱情无比忠贞的女子,在前半部中,她的扮相英姿飒爽,有一方豪杰之气,与明军和日舰作战,有沉稳大将之风。而后半部则改回女装,给人以极度的冷艳凄美之感,武功为东方不败所废,成为需要怜惜与保护的对象。一方面是雪千寻的至情至爱的极致,一方面是林青霞所饰演的东方不败的冷漠残酷的极致,而这一切都在快节奏的剧情和大场面的场景切换中发生,雪千寻一袭红衣,在炮火声中乘一叶孤舟,苦苦寻找东方不败的场景,令人难忘。这样的一个人物应该说是有丰富的内涵,祖贤诠释得也很到位,可惜她和林青霞同为女儿身,难以吸引观众的移情。该剧的编剧和近乎神鬼的过于夸张的动作设计,也落下为人所诟病之处,但仍不失为一部富有看点的影片。
在《青蛇》中,祖贤与张曼玉搭档。虽然小张曼玉一岁多,但祖贤在外型和气质上都要胜过张曼玉一筹,理所当然地做了姐姐白蛇。不过也必须承认,青蛇和白蛇一样,也是这部片子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个人认为,不论李碧华是否有此立意,或者是仅仅沉迷于对风花雪月的描写,这部影片还是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最有深度的新的阐释,特别是小青的形象突破了传统。她有着高度的主体自觉和独立意识,而不再是那个千篇一律的类型化的小青。她个性鲜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勇于与命运抗争。法海在戏中成了一个在天理与人欲之间挣扎,集佛性、魔性、人性于一体的青年和尚。当然商业影片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内涵与深度的发挥,此外剧中唯美的造型与摄影,戏曲效果的引入,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确实有着诸多看点。祖贤塑造的白蛇形象,则是所有白蛇中“最美”的一位,她从诵经、捧茶、熨衣到打伞、背剑的每一个姿势和背影,无不看得我如痴如醉。
㈡ 邮局订阅一年《电影世界》杂志多少钱
09年有很多报刊杂志都涨价了,主要是纸张涨价原因.所以你讲的(电影世界)(环球银幕)是每月20元一本,订阅全年是240元,邮局订阅是没有优惠的!
㈢ 世界电影的投稿须知
为更加全面和多角度地介绍国内外影视理论界的最新动向、思潮、流派、观点和代表人物,广泛探讨各种美学理论,丰富广大电影爱好者对原创外国电影精品的欣赏,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世界电影》竭诚欢迎各界作者赐稿。投稿范围主要为翻译或撰写的专题文论、影评分析、电影史研究、电影人物、电影剧本(原作文学本译文)等,需要说明的是,鉴于《世界电影》的办刊方向,来稿内容仅限于外国影视,原文文种不限。具体要求如下:投稿字数限于五千字以内(电影文学剧本或名家文论的译文除外),译文请附原文并注明版权。投稿请寄至:北京北三环东路22号,《世界电影》杂志社,邮编100013。稿件一经采用,将按国家新闻出版署所定标准支付稿酬,请勿一稿多投。稿件发出六个月之后如未接到编辑部通知,作者(译者)可自行处理。由于我刊属于国家社科类核心期刊,对稿件的内容与质量要求较高,因此本启事最终解释权属于《世界电影》杂志社。
㈣ 世界电影杂志停刊了吗
没有,邮局可以办理订阅。
根据读者需要,在及时反映世界电影学术状况和动态的同时,《世界电影》还重点加强了电影文学的独家优势,增加优秀原作电影文学剧本新作的刊载量。
㈤ 国内有哪些比较有名的电影期刊杂志
《看电影》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彩页,附赠海报,为一般电影发烧友所推崇,我比较喜欢看他的午夜场。《世界电影》一般介绍外国电影比较多,不太适合国内读者,北京电影学院报在外面买不到,只能到北电去买,买者一般为考学着。《当代电影》是考研者的首选,也是中传电影学考研指定书目,是由电影艺术研究所和中传联合主办,是一本学术性杂志,比较权威,由于理论性较强,趣味性就稍微降低,而且一般中小城市也不容易买到,可以到邮局直接定。以前还看过一本不错的,叫什么家庭电影之类的,记不太清,当时是在路边摊买的,感觉不错,看了几期,后来换了地方就没再见到。大众电影貌似也不错,至于其他的电影杂志也都各有特色,名气不如前几部,不推荐。喜欢看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我最近打算考研,比较关注。
㈥ 有关电影的杂志都有哪些啊
《电影世界》《银幕》《世界电影》《电影艺术》《上影画报》《北影画报》《大众电影》 《环球银幕》
《看电影》,半月刊,10元/本,最新电影资讯为主,影史为辅
㈦ 求《世界电影》杂志下载地址
去豆瓣看看吧,那里有下载链接,这里面添加不上。
㈧ 咨询一下杂志《世界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这三刊杂志的都是几月几日出刊。
世界电影:双月刊
电影艺术:双月刊,10月出版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双月刊
㈨ 关于影视类的学术期刊有哪些可以投稿的不一定是核心期刊…
1、当代电影:
《当代电影》杂志是电影艺术专业刊物。注重电影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对中国电影精品和国外电影经典作品的分析,并注重对当代电影作品的研究。
当代电影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90年代世界电影、影片个案分析、电视研究。
2、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杂志绐终走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内容涉及影视编导、文学、摄影、美术、表演以及纪录片、动画片、国内外电影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是进入影视界必读的专业杂志。曾用刊名:中国电影。
电影艺术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电影批评、学术争鸣、史典探问、电影人物、电影语录、长短集、视与听、纪录影像。
3、世界电影:
《世界电影》遵循“洋为中用”的方针,向广大读者翻译介绍外国电影理论,提供国外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电影工作者提供借鉴。曾用刊名:电影艺术译丛。
世界电影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版块栏目:专题文论、电影剧本、创作问题讨论、经验谈、各国电影概况、新片介绍。
4、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荣誉: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获奖情况:2002-2003年度北京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奖、2003-2004年度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优秀学报。
5、电影文学
6、电影新作
7、中国电影市场
㈩ 看电影杂志2017订阅一年要多少钱一共几本
正刊每月3本,全年36本,540元,某宝订有一定优惠,就是到刊会慢很多,另外还有午夜场,需要单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