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苏联关于列宁的老电影
苏联电影除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比较熟悉外,还有
《列宁的故事》(内容:有列宁去世)
出现列宁形象的苏联电影:《带枪的人》,《优秀的党员(斯维尔的洛夫)》
《在十月的日子里》(十月革命)
中国电影《以革命的名义》也有列宁(演员于是之扮演)。
这位列宁的扮演者是什特劳赫(不是史楚金)
『贰』 如何看待斯皮尔伯格电影《列宁》由小李子出演列宁
《列宁》,斯皮尔伯格执导电影。
2017年10月25日凌晨,电影博主爆出莱昂纳多出演《列宁》的海报,已经由多位电影博主辟谣。至于《列宁》演员何时敲定,还要等待官方宣布。[1]
『叁』 电影《列宁在十月》讲的是一个什么事情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了“临时政府”。形形色色的政党都在觊觎着政权。于是在彼得格勒街头,到处燃起篝火,经常演出种种“闹剧”。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位社会革命党人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他号召人们把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这时,一位士兵和一位水手打岔说:你自己去打仗吧!在把他轰走之后,水手便高呼:“打倒战争!”
列宁在这个关键时刻从芬兰回到了俄国,住在彼得格勒的秘密住宅里。哥萨克骑兵队在到处搜捕这位“德国间谍”,秋夜的彼得格勒街头气氛十分紧张。但是列宁在瓦西里的保护下,立即开展了紧张的活动。他亲自参加党中央会议,提出了立即举行武装起义的方针,同党内反对派进行激烈的争论。
这时,临时政府派代表罗强柯等人到某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在谈判中,为取得贷款和武器,罗强柯等同意割让领土,暗杀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列宁等人,并解除工人武装,继续同协约国并肩作战。
黎明时分,在中央委员会会场门外望风的瓦西里正倾听着室内传出的声音:领导起义的革命军事委员会已经组成,其成员有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窗前出现了列宁和斯大林的侧影,他们在热烈地交谈。响起了捷尔任斯基的声音:“同志们,大家要分别单独出去,让列宁先走。”
瓦西里和列宁来到大街上。因为来不及赶回列宁的秘密住处,瓦西里便把列宁领到自己家中。瓦西里的妻子怀孕了,她正在缝制婴儿的小衣服小鞋子。列宁拿起衣鞋沉思起来。列宁用书做枕头,躺在地板的褥垫上。瓦西里和妻子通宵守候在他身旁,只有钟表的嘀嗒声打破了深夜的沉寂。
工厂里热闹起来了。马特维耶夫向工人党员们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武装起义的消息。大家非常兴奋,但只能小声地喊“乌拉”。马特维耶夫派了一批工人到军队中作动员工作,他又派了一队工人去斯摩尔尼宫执行联络任务。这时,临时政府的两位部长带了一队士官生来到工厂。他们软硬兼施地强迫工人们交出武器,但遭到了以瓦西里为首的工人们的抵制。当临时政府军官吹响哨子,向等在外面的一队士兵发出进攻信号时,震耳欲聋的汽笛声同时响起,手持步枪、铁棍、锤子的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把临时政府官兵们团团围住。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诸位先生……我们这里的人火气很大,你们还是离开此地为妙……”官兵们在工人的嘘声中狼狈逃窜。马特维耶夫笑着摸出梳子梳起头来。接着出现了列宁大笑的特写镜头,这是他听到瓦西里的汇报时发出的笑声。列宁说:“好,很好……一切进行得都很好,就是有一件事情我不明白,你究竟什么时候才睡觉呢?”他要求瓦西里睡两个半小时,但为了执行任务瓦西里却乘其不备溜走了。
反对武装起义方针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耶夫在《新生活报》上发表声明,向敌人透露了起义日期。列宁愤怒地斥之为“政治娼妓”的卑鄙行径。
临时政府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克伦斯基以总理和总司令身份调兵遣将,命令克拉斯诺夫将军率哥萨克师团从前线撤回首都,镇压工人起义。
在临时政府给银行职员和中学生发枪的同时,马特维耶夫接到了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整装待发!在汽笛声中,一队队武装工人走出工厂大门。
瓦西里来到列宁住宅,报告了形势的新进展:临时政府已经下令炸毁桥梁,工人们个个斗志旺盛。列宁立即决定亲自到斯摩尔尼宫去同大家一起举事。但是临时政府的密探已经发现了列宁的住处,密探正带领军队来逮捕他。装甲车司机得知这队士兵是去抓列宁的,便把车开到郊外,为了救列宁,他英勇牺牲了。
入夜。瓦西里护卫着化了装的列宁冒险前往斯摩尔尼宫。他们坐上了一辆电车,列宁问女售票员:“车开到什么地方?”回答是:“回车场。”瓦西里力图阻止列宁说话。但是过了一会儿,列宁忍不住又问:“为什么电车开到‘公园’去?”女售票员笑这个“乡下佬”竟把“车场”一词理解成公园。瓦西里把列宁送到斯摩尔尼宫大门时才松了一口气。
列宁开始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斯摩尔尼宫内外是一片歌声和口号声:“打倒资产阶级政府”、“要和平,要面包,要自由!”水兵们在军舰上开会,一个企图反抗的军官被当场打死,众人唱起了《国际歌》。浩浩荡荡的工人队伍打着“一切权力归苏维埃”的横幅标语走出工厂,马特维耶夫从军营中开来了装甲车,以壮军威。
马特维耶夫率领的队伍攻占了首都电话局,士官生们边射击边撤退,女接线生们吓得尖叫着四散而逃。马特维耶夫偶然听见瓦西里的声音,他在斯摩尔尼宫内打电话,要求接通波罗的海舰队,但是马特维耶夫不会接线,一位刚要接线的姑娘又被枪声吓得昏了过去。
冬宫终于成了最后一个反动堡垒。在大厅里,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他们在向协约国大使馆求援。冬宫广场上突然响起爆炸声——“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了。接着响起了震天动地的枪炮声、地雷声、“乌拉”喊声。在障碍物后面,士官生们严阵以待,但是潮水般的工人赤卫队、水兵和士兵队伍已经穿过广场,直奔冬宫大门口。一群水兵先往饰有花纹的铁门里扔了几枚手榴弹,立即飞快地爬上了铁门。火光中另一批冲锋队员打开了铁门,爬在铁门上的水兵便顺势荡了进去。马特维耶夫攀在铁门上指挥着冲锋队员。起义者们冲进了宫殿。在两架机枪扫射下,许多工人和士兵倒在石阶上。马特维耶夫叫伙伴们停下来,说:“这里都是艺术品,尽量不要开枪!”他叫一个工人保护太阳神雕像,那位工人说:“不,这是爱神。”马特维耶夫说:“唉,革命成功以后再研究吧!”
政府军已无路可退。穷追不舍的马特维耶夫终于打开了临时政府会议厅大门。部长们鸦雀无声地望着一拥而入的工人和士兵。马特维耶夫说:“临时政府部长先生们,我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宣布,你们被捕了!”愤怒的部长们纷纷抗议道:“谁给你的权力?”马特维耶夫摸出梳子,不慌不忙地说:“安静,诸位,安静,这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奇怪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了,交出你们的证书吧!”
在斯摩尔尼宫走廊上。列宁一出现,人群就欢呼着拥向他,都争先恐后地想看看列宁。瓦西里和几十名水兵挽着手组成人墙,艰难地挡着人流,他们站不住了。
礼堂的大门打开了。列宁、斯大林和捷尔任斯基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讲台上。欢呼声、掌声、口号声响个不停。列宁向前伸出手,过了好一会儿会场才安静下来。
列宁说:“同志们,布尔什维克一直主张必须进行的这场工农革命,实现啦!”
会场上又响起震天动地的“乌拉”声和《国际歌》声。
『肆』 电影《列宁在十月》观后感
政代替了资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类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今天,重新温习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于我们进一步认请苏修叛徒集团的面目,支援世界各国人民的革命武装斗争,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化了装的列宁从芬兰乘火车头秘密回到列这要格勒,隐藏在秘密寓所中。他不能与人民进行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彼得堡工人兼革命职业活动家瓦西里和他送来的报纸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瓦西里忠实的执行党中央委员会交给他保护列宁安全的神圣使命。临时政府雇了密探四处追捕列宁,都没有成功。中央委员会开了历史性会议。会后,列宁便到瓦西里家里过夜。他从瓦西里家里接到的家信中了解到农村的情况,又知道了以诙谐幽默的马特维耶夫为代表的工人们如何机智地从车间赶走临时政府的代表,列宁根据革命形热作出了正确的判断。攻打冬宫成功后,列宁出现在斯莫尔尼宫大厅的欢呼人群中,发表了震撼人心的历史性讲话,为今后的革命指出了方向。
在十月的日子里,10月24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攻打临时政府盘踞的冬宫的军事行动开始实施。但是,这种史无前例的攻打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布尔什维克的阵营里长期存在的要不要武装起义的争论,此时虽然表面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如何攻打冬宫和在什么时候实施这一计划仍是有争议的。
彼得格勒苏维埃的领导人所持的立场是等等看,如果政府企图反对,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彼得格勒苏维埃一直在主持行动,这就令当时列宁并不在场的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有所疑虑。对于这种疑虑,列宁在10月24日晚给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紧急信件,申述了自己的立场。列宁写道:“情况已经万分紧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确实等于自取灭亡”,“不能等待了”!关于谁来当权的问题,列宁回答得很明确:“谁应当取得政权呢?目前这并不重要。”列宁还强调:“我们今天夺取政权不是要反对苏维埃,而是为把政权交给苏维埃。”
25日,在革命军事委员会下成立了“作战指挥部”,它由波德沃伊斯基、安东诺夫―奥弗先科等人组成。它们执行的是彼得格勒苏维埃的指令,等待着盘踞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成员们的投降。但是,并没有马上采取行动,这些负责军事行动的领导人有两个担心,一是冬宫里究竟有多少防守的兵力,会不会有援兵开来;二是他们所控制下的水兵和赤卫队力量能否足以夺下冬宫。到25号这一天的下午,布尔什维克们的意见基本集中于一点上:在夺取冬宫后,召开全俄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由列宁宣布夺权的胜利。但是,大会开幕的时间一推再推,先是定为下午3时,又改为6时。最后,在25日晚上6时39分,以“作战指挥部”的名义给临时政府做最后通牒,要他们在20分钟内投降。
事实上,24日白天列宁就悄悄离开了隐藏的地方并于晚间来到斯莫尔尼宫。具体什么时候,在现有的文件资料上找不到准确度记载,只是负责列宁在藏身处居停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名委员斯维什尼科夫有过记载:列宁“24日在房间里留了个条子,说是要外出,要到某个地方去。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都为伊里奇捏了把汗。”来到斯莫尔尼宫后,列宁就在那里敦促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人,尤其是向“作战指挥部”的人不断地写条子,催促他们赶快攻占冬宫并逮捕临时政府的部长们。这时对于列宁来说,不占领冬宫,不将临时政府的部长们逮捕,他所期待的时机就将瞬息即逝,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对于列宁的忧虑和他在斯莫尔尼宫中的表现,军事革命委员会的主席、攻打冬宫的事实上的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有过记述:“列宁在斯莫尔尼宫的一间小房间里不断地走来走去,像是一头笼中的狮子。他所需要的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把冬宫,这个通向政权之路上的最后一个卡子夺取到手”,“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在骂人,在吼叫,他要把我们这些人都毙了”。直接参加攻打冬宫行动的另一位军事负责人布勃诺夫也写下过这些话:“10月25日的夜间,列宁拼命地催促把冬宫攻下来。而当没有关于行动进程的消息时,他就一个劲儿地催促。”
这表明列宁对攻打冬宫的生死两择的重要性和危机性认识得十分清楚:“拖延发动等于自取灭亡”。也正是在列宁这种催促和压力下,或者用通常话来说,“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才得以加快了速度。实际对冬宫的第一次攻击是在25日晚上10时前开始的,但是由于组织得不好,涌向冬宫大门的队伍又退了下来。此后,临时政府还通过电报局发出了一份通报:“对冬宫的第一次进攻在晚10时被击退。情况良好,冬宫遭到了射击,但都是步枪,没有什么危害。看来敌人不强。”又经过几小时的计划和组织后,安东诺夫―奥弗申科和楚多夫斯基等率领的队伍再次冲向冬宫,但这次在短暂的射击后,迎来的却是一片寂静。据曾经随同楚科夫斯基一起冲向冬宫的一个叫库尔科夫的水兵回忆说,冬宫的大门突然洞开,原来是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亲自把宫门打开了,并且随后把我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正在开会的地方。
据第二天就来到冬宫查看被破坏情况的著名的画家、艺术史家和导演伯努瓦记述:“从亚历山大花园那头开始,熟悉的景象依然如同昔日,看不到任何战斗的痕迹,而皇宫的下部一切全被连接在一起的木墙遮掩着,只有一些地方堆放着木板。只是当我们壮着胆(穿过参谋部大拱门)来到广场并走近皇宫时,才发现皇宫正面的墙上布满了枪眼,一些窗户被打碎了,黑洞洞的,其它大多数窗户的玻璃从远处看去都完好无损,有一些均匀的圆的枪眼。我本以为我会看到破坏殆尽、冒着黑烟的一片废墟,但是,感谢上帝,整座皇宫,远远望去,从皇宫的正门到价值连城的爱尔米塔什,仍和以前一样,巍峨、坚固、不可动摇。”
所有上面这些最初的、最原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文字都说明了十月革命这一事实的几个方面,一是,攻打冬宫的军事行动确实是在列宁的亲自催促和压力下实现的。列宁所把握的正是武装起义的时机,失却了这个时机,十月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对于布尔什维克来说这是非生即死的选择关头,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惟一洞察这种危机并做出走出危机决策的正是列宁。
二是,在这场武装起义中,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起了决定性的组织工作,尤其是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们不仅奋不顾身,而且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们在关键时刻都“屈服”于列宁的意志。作为当时彼得格勒苏维埃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起了相当的作用,他和列宁的分歧之点在于是先开会后夺权还是先夺权后开会。托洛茨基在关键时刻也“屈从”于了列宁的决策,这也是保证托洛茨基自己能在十月的历史上占有必应有的地位的关键因素。作为一位领导人,他远不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人:“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向敌人泄露了起义的日期,泄露了布尔什维克预订开始起义的日子”。
三是,十月革命虽然是一场武装起义,但它并没有经过残酷的战斗,并没有血流成河的壮烈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彼得格勒的十月革命是以一种较为和平的方式取得的。没有大规模的战斗,没有激烈的巷战,没有重大的人员伤亡,这恰恰表明了十月革命的迫切性和成功的必然性。困在冬宫中的临时政府已经群龙无首,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失去了军队的支持和民心,最后守卫他们的士官生和妇女突击营队伍也军心涣散,成了瓮中之鳖。民心、民意已经决定舍弃临时政府这样的时代垃圾,于是新的革命力量的兴起就会有摧枯拉朽之力。
一场伟大的革命并不在于革命的条件是否完全成熟,而在于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不成熟的条件,就如同列宁所说的,就如同谁来掌权这样的问题,那是革命以后的事。这大概就是十月革命的伟大之处,列宁的伟大之处。
『伍』 关于列宁的电影
下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下面为您介绍关于列宁的电影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列宁传》,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朋友。
『陆』 如何评价电影《再见列宁》
尽管好评如潮,看的时候也几次控制不住情绪,但回头琢磨这故事本身,总觉得有那么几分不对劲。那就是,(1)对那个社会主义国,母亲真的是“一生信仰,矢志不渝”吗?(2)母亲真的是像儿子叙述里所说,最后也没有识破他善意的用心良苦的谎言,临终也没怀疑过那民德的温馨空气吗?
父亲“叛逃”后,特工来家揪揪问讯,两个孩子正坐电视机前看民德自己的宇航员飞上蓝天的新闻,一脸专注。要说谁更知道社会主义的真面目。谁对社会主义更心怀感情,谁的这种感情更需要小心呵护,不难看出吧,——母亲其实是父亲出逃的同谋,正如影片最后里她才向孩子们透露,她了解他为什么走,按计划她也该带孩子走的。
那么在没有父亲以后,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形象与感情,甚于积极热情到成了一位“活动家”的母亲,其内心还是为了孩子们吧。她为了孩子,才最终没能下定带孩子走的决心:等出境批准等得漫长,而且,“他们要我与你们分开”,——这是做母亲的死穴,所以,她没有走。“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我现在知道了。”
如果有这句话,我觉得,对于“对于这个国家,她一生信仰,矢志不渝”这句话,应当是不攻自破吧。“一生信仰,矢志不渝”是有的,是她对孩子,对孩子所能理解和能体验的生活之温暖,所以她才如此热情地投入到写呈文、参加少先队活动种种社会主义的先进活动中去吧,这些情景的回放里有她自己的孩子们热情向上的小身影。“就因为他没入党,所以他们让他吃尽苦头”,她对做医生的丈夫的遭际如此断语,又怎么会,那么矢志不渝地“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那只是童年起孩子们,尤其儿子的幻像,她从来没有对那种“祖国”矢志不渝过,——丈夫到西德后,不断给她写信,她都仔仔细细的看过,藏在厨房的最隐秘的角落。
所以对(1),我想答案不言自明了。从这点看,影片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他对中毒太深的社会主义母亲的善意谎言到送终,——其实相反,是母亲对儿子的善意谎言在先。仔细回想,那些先进活动情景里,是她为居民的生活问题向上级、报社写呈文,和少先队员一起活动,——她始终是在和人做面对面、心暖心的交流,解决的是真实存在的问题,为的是生活本身。也就是说,她是有选择的:她没有出去去做八荣八耻的宣传,也没参加申奥秧歌队,她不是盲目“对社会主义祖国矢志不渝”的政工妇女。绝对不是的。
因此,对(2),正如一些朋友在影评里所指明的,母亲已经知道真相是什么,当她临终,躺坐在床上,家人环绕,看儿子这一艰巨的民德延续工程的最后,他导演的儿时偶像宇航员扮演民德新领导人宣布两德合并的新闻联播时,——是微笑着的,她没有把真相说破。
“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由我们维系生命,直至母亲最后一口气的国家。一个永远不曾存在的国家。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故事,看似是以儿子的叙述,尘埃落定的讲述,其实恰恰相反,不但不是尘埃落定,而且是满含怀旧的、挥别依依的。故事的真实,其实是在他的叙述之外,由观众来辨析、调整才成的。在天台上新年夜里,他把母亲的骨灰放进焰火,绽放在天空,完成她“把骨灰飘进风里”的遗愿时,回顾母亲。如果看地细心,完全可以听出,就这几句话,其实不是那么一致的,“母亲辞世的国家,是她一直坚信的国家”是感慨,其实不是我们观众所知道的真实;但是他为什么这么看呢?——“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我想这才是这部电影撬动人心的支点所在。他之所以那么殚精竭虑,左支右绌,为母亲营造民德还在的幻象,起因不是她对民德多么有感情,而是她对他多么有感情,然后他又是回报母亲这感情。是她看到儿子在游行中被警察暴打拖走,一倒不起之后,昏睡半年,生命犹危,唯恐再受刺激,儿子才满大街翻垃圾桶找民德时代的瓶瓶罐罐,把超市里买来的资本主义食品一一倒换进来,才一遍遍拉人录制民德电视台的假新闻,才这么一直走下来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做母亲的,没什么病史,怎么就看到儿子被警察拖走,就一下昏倒了?而且还不是小昏,是一昏大半年。
这又照应了上面的问题(1),她何止不是对社会主义矢志不渝,她是情知其险恶在走钢丝!她的丈夫已经被社会主义歧视逼走了,她的儿子又被社会主义警察拖走。她已经失去了丈夫,——为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她放弃了申请出境,守着孩子,孩子不能再失去了;——民德何时是个头儿?社会主义哪天完蛋?一个普通妇女,拖着两个孩子,如何能看到,如何能等到。她所能等到的,就是孩子们好好长大。可知在她“嫁给社会主义祖国”的背后,在这套滚烫的面具的背后,是多么的苦心惴惴,多么的孤单无依,唯恐再出事。然而她终于还是眼睁睁看到了他出事。
他出事就给放出来了,——但原因是:母亲在医院醒不来了。好像上街游行被警察拖走是小事,但观众稍把时间稍微快倒上那么两三年,就会了然,在“巨变”前夕再往前的那些年里,在母亲一直的环境与记忆里,在所有有过关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人们的记忆里,被抓走是怎么一回事?
对所有心怀这样记忆的人,社会主义是没有个头的,——只要你想好好过日子。在那种封闭的岁月里,只有两种盼望社会主义到头的人,一种是在过日子以前,就已知道社会主义等等是怎回事;另一种就是被社会主义伤害以后。
母亲已经有了两个孩子,她不能做第一种;而她不能做第一种,就是为的不能做第二种。社会主义太大太久,而我只有两个孩子。
学者和青年都说,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相通的,心怀爱的人,不应该对社会中的恶,恶政、恶行噤口不言。事实上我们也希望世界是这样,并且对这一种噤口不言视作软弱,努力要争取他们能强大。
但是对母亲而言,这种掩饰,这种民德的温馨条理坚实空气,这种社会主义基层的热情中坚持的生活的希望,这种维持,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不是一往无前、义不容辞那种强大,是滴水不漏、百绕不折、处心积虑、含辛茹苦的强大。孩子是嫩的,母亲也必是软的,至于软弱,然而韧不可断。或许软弱是做母亲的宿命之一种,能领会这种宿命的,坚强地坚持这种软弱的,不是高尔基的那种母亲,是这种母亲。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在儿子为母亲录制假新闻的过程里,他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是对民主德国有感情的。母亲一直坚持到她昏厥倒下所做的努力,是奏效的,她也是“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她和他的“造假”,都是异于社会广大现实的,是幻想,所以说是“造假”;但更是他们的期望,是赖以生活的希望。
民德的日子里,母亲始终是一位热情高涨的人,那么热情,那么高涨,但故事也给我们一个旁证:母亲终于醒来时,儿子要给她安排一个民德慰问会,去请她的老校长,两人交谈,老校长肯定她是个出众的教师,儿子却径直问:“也因此她被打入冷宫?”——老校长说:“组织里面的几个同志认为她过于……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的执着,是这个辛苦备尝的母亲,在社会主义的谎言里寻找的变态补偿吗?假如现实都是谎言,那么偶有真实,也被怀疑是假的;坚持真实,也只好顶着“造假”的形式。母亲对活动那么热情,不是对社会主义有多么“理想主义”,有妈的孩子都知道,一个要操心柴米油盐耳闻街谈巷议的母亲,很难对那些政治政策要什么理想,更何谈主义。她应该是清楚得很,她是在那些“理想主义”的名号之下,努力做些真正用心的、用情的事,生活本身、生命本身的事,指挥少先队员唱歌,唱绿茵和田野,穿上泳装涂花脸和孩子们一起狂欢。
在这里,民德不再是昂纳克们的民德,而是母与子的民德,他们之间的民德,共享的民德,各自心怀一份感情与记忆,艰难护持,无涉旁人。“这个国家将永存我心,与母亲紧紧相系。”
直到剧终我也没等来刚开始看时所暗怀希望的,儿子,叙述者,这个青年人,能对民德有所针砭,好抵消掉不断出现的那些遗老们对新德国的抱怨,但是没有。他是个心地单纯之人,并且到剧终也对民德感情复杂。也许这不合一些观众的期望,但是,对大多数普通人,对最平常基本生活的承受者来说,国家的演变,历史的质感,确实就是这样子的。将来我们这些青年的大多数,生活也是这样子的,可能也包括我自己。
人生是有选择的,但同时人常忽略掉选择的背面:有限。人生也是有限的,很多时候放弃掉很多选择,不是因为不想或者不懂,而是已经被别人所选择:爱人、家庭。他们不应该被追问,被苛责。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
我想在此加黑,再说一遍:假若在一个丑恶社会,有人能给孩子炙热至诚的爱的同时,不理会那些丑恶,在我看不是应当批评的,而恰恰是要庆幸的。因其选择有限,责任便就有限,与其贪求对世道的评判,道德更在于责任的实现。
于今放眼历史心怀批判的青年,臧否人物大快人心的同时,时或回枪一扫,瞥下家庭。我不知道别人是不是这样,我一度是这样的。今夜我看过这部电影,开头问的问题里,还觉得这故事不可信,打了半天字,删删停停想想,才渐渐懂得深一点。
电影里的母亲,和我们许多人的埋头苦劳的父母亲一样,当你蓦然回看时,才会懂得,虽然碌碌,但他们不是社会主义的愚民,不是生活的俘虏。
『柒』 介绍几个关于二战时列宁格勒的 电影
《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jmd7pQHfL4bl5sVfojsvWA
该影片讲述了列宁格勒牛仔摇滚乐队的成员来到美国发展辗转墨西哥演出的故事。
『捌』 莱昂纳多主演列宁是哪部电影
据俄罗斯编剧亚历山大·博罗江斯基3日透露,好莱坞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有望在一部反映苏维埃时期的喜剧片《 列宁的大脑 》中扮演男主角——弗拉基米尔·列宁。目前影片制作人正与迪卡普里奥的经纪人谈判,建议这位美国明星饰演伟大的世界无产阶级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