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牡丹亭》讲的是什么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故事梗概
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第十出 惊梦
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着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戏剧
《牡丹亭》是昆剧中的经典剧目。石凌鹤改编的赣剧弋阳腔《还魂记》,被拍摄成彩色电影,亦曾被台湾导演陈国富引申发展出电影『我的美丽与哀愁』。
又名《还魂记》,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牡丹亭》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解决。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甚至有读者为之断肠而死。 据比汤显祖稍晚的沈德符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颂,几令《西厢》减价”,这充分体现了《牡丹亭》的艺术魅力。《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B. 昆曲牡丹亭有完整演出过吗不是白先勇的青春版,而是传统的昆曲。
从来没看过整本的。本戏得五十五出,一下子是不可能演完的吧。折子就得演好长时间。
楼上推荐的很好,张继青的《惊梦》,值得一看。《惊梦》是经典折子,此外,你可以去看看《寻梦》、《拾画叫画》(《拾画》和《玩真》的结合)这些戏。其实,白先勇的青春版挺不错的,很适合刚看昆曲的人,因为这是经过精选后的戏,是精华。你说要“传统”的昆曲,可白先生宣传的的青春版一点也不“现代”啊,呵呵,表演都是按传统的来,只不过换了年轻一代的演员,排练时用了现代舞蹈的肢体训练方法而已呀。虽说演员们的功力不及你所说的“传统”戏里的前辈,但它也起了推动昆曲发展的作用。况且,舞台布景、效果也较以前好很多了,是可以令人耳目一新的。如果你只是刚刚开始欣赏昆曲,不妨可以看看青春版的。当然,经典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但总之,昆曲艺术不分“青春”和“年老”,都是绝美的。
C. 牡丹亭的内容简介
《牡丹亭》内容概述:南宋初年,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端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江西南安太守杜宝有个独生女儿名杜丽娘,聪明美丽。杜宝夫妇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并让她接受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特聘请老儒生陈最良教她读书。当老师在迂腐地讲解《诗经》首篇的时候,杜丽娘从中恰恰读到了男女之间的自然感情,产生寻春之念。
一天,杜丽娘实在无法忍受闺房的沉闷,在丫鬟春香的带领下,偷偷游玩了家中的后花园。在满园春色的包围之中,她感叹自己颜色如花,却不能早得佳偶。回来后,在昏昏沉沉睡梦中,她看见有一位貌美的青年书生手执半枝垂柳向她求爱,两人便在牡丹亭畔私会。梦后,她因极其思念那位书生,愁闷消瘦,一病不起,中秋佳节的时候竟忧郁而死。死前,她自画了一帧小像,要求母亲把她的尸体安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面,并嘱咐丫鬟春香把她的自画小像藏在后花园的太湖石下。不久,杜宝升为淮安安抚使,委托陈最良安葬其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路过此地,借宿梅花庵中,在太湖石下拾到了那帧小像。当他正在思慕画中人时,杜丽娘的鬼魂来与他相会。他们俩晚聚朝离,幸福地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来杜丽娘告诉柳生,自己不过是一个鬼魂,但仍可以还魂,希望柳生把她救活。柳生掘墓开棺,杜丽娘果然起死回生。这时,杜宝特派人请夫人回京城居住。杜夫人在路上巧遇复活的女儿杜丽娘,于是母女相认并一道回到了临安。柳生应试之后,忽然有人报金人包围了淮安。杜丽娘十分担心父亲的安危,特让柳生前往淮安探听父亲的消息。
当柳生赶到淮安时,淮安已经解围,杜宝也被升任做了宰相,正准备回京。杜宝见到来历不明的女婿,以为柳生是盗墓的骗子,便把柳生问罪下狱,押解回京。这时金榜贴出,柳生高中了状元,于是被放出。但是杜宝还是嫌女儿曾经违反了礼数,不肯与女儿相认。适时皇帝传出圣旨,命柳梦梅和杜丽娘完婚,杜宝方才不计前嫌,与女儿、女婿相认。于是,全家欢聚,共庆团圆。
D. 牡丹亭的评价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发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这次电影版的《牡丹亭》将充分运用当代的电影技术,展现对爱的执着追求和渴望。浙江凯恩影视董事长王白浪表示,汤显祖曾经在他的故乡遂昌居住过一段时间,而《牡丹亭》就是在遂昌创作问世的,这也是他致力于推动《牡丹亭》登上大银幕的重要原因之一。香港卫视董事局董事王浩则表示,电影《牡丹亭》有良好的经典根基,有凄美的爱情故事,角色性格饱满,即使在今天也符合现代人的诉求,这将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华语电影。
E. 《牡丹亭》讲的是什么故事
故事梗概
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之独女杜丽娘,在听闻家庭教师陈最良的诗经《关关雎鸠》一课之后,居然动了思春之情,于梦中邂逅一书生,醒后因思念梦中情郎,郁郁寡欢而亡。杜宝赴淮阳升任安抚使前,将杜丽娘葬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梅花庵,嘱一道姑守之。
杜丽娘的灵魂来到地府,判官却查出她命不该绝,命定有一段姻缘,便放她回返人间。后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却因故寓于梅花庵,并因此与杜丽娘游魂相遇相知。其后杜丽娘指示柳梦梅掘坟,开其棺木,并利用自己的尸体复活,两人结为夫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
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往淮阳见杜宝时,杜宝不相信杜丽娘复活,欲将柳梦梅除之而后快,判处就地正法。在紧急关头,知情者急告杜宝以实情,并指出柳梦梅乃新科状元,不宜杀之。杜宝却怀疑柳梦梅是妖怪,上奏皇帝。
此后全案归朝廷处理,皇帝查明真相,柳梦梅终于与杜丽娘相聚,杜宝也与女婿尽释前嫌,全剧欢喜而终。
(5)牡丹亭电影2016扩展阅读:
简介
《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感天动地窦娥冤》、 《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文学地位
《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明末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相关景点
牡丹亭的故事背景在江西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汤显祖停留该地时取得故事灵感,牡丹亭亦为当地真实景点,毁坏后又重建,现在根据牡丹亭故事内容扩建成牡丹亭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