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2017年电影产业总收入

2017年电影产业总收入

发布时间:2023-03-21 08:34:16

❶ 电影收入的票房是怎么分配的,演员多少,投资方多少,导演制片人分多少。

作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历年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在国际上也更具影响力,国产影片单片票房累计收入超20亿、30亿、50亿的电影也不在少数。

影片票房火爆的背后,当然是投资方大赚特赚。比如说一部成本3000万的影片,最终票房达到12.69亿,这部影片就是当时很受欢迎的《泰囧》,影片背后的投资方有一位90后,于宇昂投《泰囧》400万,经票片分账获得的收益为7000万;成本为5亿的《红海行动》,四川人投资百分之十,也就是5000万,最终吸金1.2个亿……

选择想投资的电影→了解项目资料与合同→确定认购金额→打款到出品公司对公账户→签订合同→等待电影上映→电影上映后等分红→会计律师所计算好分红→打款到合同上的银行卡上。

❷ 横店系过冬:“前行路上异常艰辛”

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10月,横店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不少人将其当成了横店影视城,但其实这家公司的主要资产是电影院

“横国”,这个称号不仅属于坐落着影视城的浙江小镇,也指向其背后庞大的资本族系——横店集团。

40多年前,横店集团在浙江金华孕育而生,赶在千禧年之前,创始人徐文荣喊出了集团要在2002年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口号。在资本市场一路狂飙后,横店集团通过借壳在短时间内拥有了2家上市公司,但目标最终未能在期望时间内达成。从2006年至2015年底,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沉默期”。

2017年,“沉睡”的横店集团苏醒了。当年3月,得邦照明上市,10月,横店影视上市,一年内两家子公司上市,让横店集团重回舞台。如今,董事长的表态更透露出对横店集团新目标——坐拥8家上市公司的期盼。

不过,2018年横店集团过得并不平静。传出上市风声的横店影视城是一个缩影:不少群演因戏少而离去,部分店铺对外转让,有服装道具公司称生意已受到影响。

已经上市的几家“横店系”公司日子也不好过。英洛华多个募投项目一拖再拖、子公司的参股公司停产;普洛药业被质疑投资近3亿元的生产线关停瞒而不报;横店东磁原准备8亿并购兆晶股份被一封信“搅黄”。

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徐永安在新年献词中,用“前行路上异常艰辛”来回顾2018年。如今,旗下公司南华期货IPO已排队三年,被传言可能上市的横店影视城遭遇寒流,横店集团“攻城”之外能否“守城”成为疑问。

横店影视城的冬天:

游客减少,店铺转让

这里是“横国”,这个闻名全国的浙江小镇,坐落着横店集团旗下被传言有望上市的重要资产——横店影视城。

2018年圣诞夜,人群不断涌入小镇上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万盛南街,戴墨镜着西装的街头艺人在纵情歌舞,街对面几个民谣男孩抱着吉他歌唱,热腾腾的节日氛围仿佛能驱散寒冷。然而次日一早,人群散去,万盛南街与横店的真实模样一并暴露在寒冬中。

“2018年确实比较萧条,6月以来横店的剧组就很少,情况一直持续到11月底,来横店的剧组才慢慢多起来。”2018年12月底,在剧组做了8年摄像的李娱从横店剧组数量多寡中,感知着行业的变化。

“很多人都不干了”,在横店做过多年群演的佟哥边开车边感慨。

与“北漂”、“沪漂”相仿,来到横店的异地青年们将自己称为“横漂”,“横漂”群体中,最普遍的工作就是群演。实际上,群演这份职业内部也分等级,最初级的普通群演只要带齐资料在演员工会注册就能做,如果群演有演技、形象良好,就可以做“群特演员”,角色可能是丫鬟、宫女、侍卫。等级再往上就是“特约演员”,如佟哥当年一样,可以饰演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太监、嫖客之类。

如今,群演的工资仍然按照每小时10元发放,不少人感叹,由于剧组数量减少,群演可拍的戏也少了,以前每天能赚70元至100元,现在却不一定接得到戏。

在来横店大半年的秦飞眼中,网剧压缩制作成本也让横店越来越不好“跑戏”。他说,以前的大剧组在大场景中用到的群演可能有上千人,现在不少网剧的最大场景用到的群演也不过上百人,不少戏可能只招募几十个群演就够。2018年圣诞节当日,在清明上河图景区拍摄的《饕餮纪》使用了90个群演,这对于如今能每个月赚3000元的他来说也是值得开心的事。

萧条弥漫至全镇。

剧组锐减导致群演无戏可接而离开,游客则因为年末淡季、同类影视城崛起等原因增长出现迟疑。

“我们导游聚在一起聊天时,都能感觉到游客的减少”,李明说,横店的导游都属于横店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导游带客游览一天收费100元,公司从中抽走50元,带客游览两天收费200元,公司抽走80元。由于这种抽成是经导游自行上报后完成,以前游客量大时公司查得很严,每单都要上报进行抽成,现在公司不再那么严格,“导游都快吃不饱饭了,公司也就不再查太严了”。

“前行路上异常艰辛”

横店影视城拥有的不仅仅是秦王宫、清明上河图等多个景点,还是拥有五十余家五星级至商务经济型酒店、影视管理服务公司和 汽车 运输公司等十多个服务于影视与 旅游 的子公司的大型公司。在横店影视城,直接从事影视和 旅游 服务的员工有5500多人。

除了游客带来的收益之外,剧组拍戏带动的产业链也是横店影视城的重要收入来源。

2005年时,前往横店影视城拍戏的剧组源源不断,当时不少人都向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建议提升剧组拍戏的场地费,但徐文荣沉思许久后果断决定,任何剧组来拍戏一律免费。如今,导游仍向游客讲述着这段 历史 。李明说,尽管剧组来横店拍戏是免费的,但剧组下榻的酒店、使用的车辆、动用的群演、租借的服装道具马匹等,都要由横店集团安排,这条产业链也为横店集团带来了大量收益。

制片人黄清和张一都已入行多年,谈起横店影视城时他们都“又爱又恨”。在两名制片人看来,横店影视城的接纳能力不足、服务太过“霸道”是薄弱环节。如今,上海的象山影视城、贵州黔南的清朝和汉朝影视城,都成为了剧组新的选择。

根据横店影视城官网介绍,影视城成立了一家横店影视城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为影视拍摄机构提供酒店服务、拍摄器材和道具服装租赁服务,同时也提供大量群演。官网中,这家公司通过演员公会拥有大量的签约特约演员和庞大的群众演员队伍。

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横店集团专门设立了横店集团影视文化产业服务中心,来管理这个实验区。现在走进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还能看见不少门庭冷落的服装道具公司,但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将被改造成不夜城。

横店不夜城项目是横店集团为弥补横店夜间休闲业态不足,围绕“影视”特色,以 时尚 、 娱乐 、购物为主题,汇聚 时尚 酒吧、特色餐饮、轻奢购物中心、国际品牌旗舰中心、高端圈层休闲会所等前沿生活业态,集购物、休闲、 娱乐 于一体的优质商圈。项目定位为“浙中首个不夜城”。

李萍,一位服装道具公司老板娘正站在店门口,计划着把店铺搬到距离自己租住处更近的地方。工程概况牌显示,在2019年5月9日前,这里的横店不夜城一期改造项目就会竣工,“以后这里就很少有办公的公司了,都是酒吧和餐厅。”

李萍称,由于税和部分拍摄题材审查更严,来横店拍戏的剧组有所减少,自己和同行的生意都有下降。在工作日的上午,另一家服装道具公司的员工一边织着毛衣一边闲聊。

横店影视城产业实验区还是许多明星工作室的注册地,不过李萍从未见过明星或大量工作人员在此办公,“大家都是把公司注册在这,但是人不在这里”。

横店集团官方报刊《横店集团报》中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横店实现 旅游 人次1872万,接待剧组330个,截至2018年前9月,横店接待游客1229.3万人,与前一年游客人次相差600万。每年9至12月,除国庆长假之外,横店有不少时间处于 旅游 淡季,2018年的 旅游 人次要超越2017年存在挑战。

横店集团董事长、总裁徐永安在新年献词中提及,刚刚过去的2018年,外部环境“极不平静,前行路上异常艰辛”“一年来,我们逆水行舟,迎难而上”。

“赶造”横店系:

5家上市公司姗姗来迟

横店,这个“中国好莱坞”不仅坐落着使其声名鹊起的横店影视城,更蛰伏着总市值超过700亿的资本族系——横店集团。

横店集团最著名的“招牌产业”无疑是影视业,但实际上,横店集团涉猎甚广。在官网上,电气电子、医药 健康 、影视文化、新型综合服务成为了支撑横店系的四大支柱产业。上述四大产业中,被官网列举出来的横店系成员企业分别达到4家、3家、5家、7家。

如今,前三大产业均已将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会师”。电气电子产业的上市公司有横店东磁、得邦照明和英洛华,医药 健康 产业的上市公司有普洛药业,影视文化产业的上市公司有横店影视。而横店集团的第四大产业——新型综合服务业中的南华期货已经更新IPO招股书。

纵观横店集团多年发展,集团采取的做法是将资源整合后,通过并购重组和IPO上市,将产业装入上市公司,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横店系。沈萌分析称,横店集团是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每个上市公司只限定在某个方向。“一般横跨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集团,都会选择每一个板块一个独立上市公司,一方面更有利于该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估值短板的问题”。

曾担任横店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耀辉在2004年时向媒体表示,横店集团的产业链相当长,“由于壳资源的容量有限,未来各项业务融资需求仍然很强烈,一旦某块业务比较成熟了,还会推向资本市场。”

实际上,早在进入千禧年之前,横店集团就迫不及待地迈向了资本市场。

1998年,横店集团发起组建了横店高 科技 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将磁性材料生产企业为主的资产进行重组上市。但当时证监会规定,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必须连续三年赢利才能拥有上市资格,“横店高科”的上市筹备就这样等了下来。

1999年,三九药业发行新股,横店集团斥资近1.7亿元认购2000万股,在股票上市后加码抛售,获得8000万利润。高额利润让横店集团尝到了甜头,徐文荣提出,横店集团要在2002年底前拥有5家上市公司。

2001年,横店集团瞄向了PT吉轻工。吉轻工连续3年亏损,面临退市危机。当时,5家法人股东准备将吉轻工的股权转让给深圳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天眼查显示,在2001年11月以前,这家公司的大股东是持股比例58%的横店集团旗下的横店机电集团公司。可惜,在2001年8月,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首次出战便宣告失败。

2001年前后,其实横店集团同时接触着两家上市公司,PT吉轻工的重组失败了,青岛东方不能再铩羽而归。2000年10月,青岛东方的第一大股东与上海光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22.16%青岛东方的股份转让给后者,而横店集团正是这家上海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收购PT吉轻工失败的同月,2001年8月17日,青岛东方的第一大股东供销合作社与横店集团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就任青岛东方董事长,徐文荣的大儿子徐永安成为公司副董事长。

2001年,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的第一枚棋子正式落下。当年12月底,横店集团就对青岛东方进行了资产重组,置入横店控股拥有的康裕制药95%股权、得邦化学90%股权、抗生素中间体生产线的经营性资产等医药化工资产,让青岛东方从商业零售行业向生物制药方向发展。如今,青岛东方已更名为普洛药业。

2002年10月,横店集团又打起了上市公司太原刚玉的主意。根据太原刚玉当时公告,公司的母公司、太原双塔刚玉(集团)有限公司30%的股份转让给由父亲徐文荣掌舵的横店集团,70%的股份转让给由儿子徐永安控制的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横店系通过持有太原双塔100%股权,间接持有了太原刚玉40.84%的股份。

时间就这样走过了2002年,按照徐文荣的想法,横店高科等足了3年可以上市,但实际上横店高科的上市并没有下文,横店集团距离2002年底前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目标差了一半。

除了在2004年8月参股浙商银行外,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又归于沉寂。2006年8月,横店集团旗下公司横店东磁通过IPO上市。

然而,横店东磁上市后,横店集团在资本市场又是长达十年的沉默,徐文荣当年喊出的“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目标也无限期延长着。

2015年11月,横店集团旗下南华期货公布IPO招股说明书,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股票,发行所得的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实力,推动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设立子公司、增设营业网点、补充公司及子公司资本金等。

市场原本以为,这会是横店集团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但南华期货这份招股书发布后,却迟迟没有下一步动作。

2016年3月,太原刚玉正式完成了借壳上市的使命退出 历史 舞台,将公司名称变更为“英洛华”。此后又等待了1年,蛰伏的横店集团苏醒了。2017年3月30日,智能照明公司得邦照明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资料显示,得邦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是横店集团的子公司。

在得邦照明上市仅仅过了半年之后,横店集团旗下的电影院资产——横店影视在上交所上市。在横店影视上市之时,不少人将这家公司当做了横店影视城,然而招股书显示,横店影视的主要资产是电影院。截至2017年6月30日,横店影视公司旗下共拥有310家已开业影院,其中资产联结型影院245家,加盟影院65家,覆盖全国(除港澳台、新疆、西藏、海南外)28个省级行政区。也就是这段时间,资本市场出现了更多横店影视城是否会IPO上市或借壳的猜想。

一年内,横店集团连下两城,徐文荣让横店集团拥有5家上市公司的梦想,在推迟了十多年后姗姗达成。

产业过大管理难?

多家公司发展中遇波折

进入2018年4月,南华期货再次更新了招股书,市场对其是否能成为A股第一家期货上市公司充满期待。根据官网介绍,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从事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业务,为全牌照类综合性期货公司,注册资金5.1亿人民币,总资产逾150亿人民币。

在南华期货的股权关系中,横店控股是公司的控股股东,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直接持有横店控股70%的股权,联合会是南华期货的实际控制人。如果本次成功上市,它将成为横店系在A股的第6家上市公司。不过在南华期货更新的招股书中,南华期货的主营业务——经纪业务营收小幅下降、经纪业务市场占有率下滑等成为了隐忧。

从业绩来看,横店集团旗下5家上市公司,横店东磁、普洛药业、英洛华、得邦照明、横店影视在2017年营业收入均同比实现增长,但净利润却有3家出现同比下滑。2018年前三季度,5家企业中,得邦照明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90%,英洛华净利润同比减少26.34%,其他均出现增长。

横店系旗下已经上市的公司,在发展上也遇到一些波折。

先是2017年7月,原本准备以8亿元收购兆晶股份的横店东磁发布公告称,鉴于标的公司兆晶股份在排他期到期前未能解决专利诉讼问题,其将终止收购兆晶股份100%股权,这场历时半年的重组就此结束。

进入2018年3月,因为公司的募投项目进展迟缓,且没有解释具体原因,英洛华收到了证监会山西监管局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监管部门决定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2018年5月,英洛华全资子公司英洛华磁业的参股公司通诚稀土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已连续多年亏损,公司决定实施停产。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对通诚稀土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为2710.59万元。通诚稀土停产将对公司今后的财务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横店系另一家上市公司普洛药业也不太平。2018年12月,普洛药业被质疑投资近3亿元的生产线已经关停,但是公司瞒而不报。普洛药业回应,公司旗下子公司安徽普洛生物的发展战略要进行调整,实际上是转移生产线。但安徽普洛生物在2015年至2017年期间净利润持续亏损的问题也暴露在市场眼前。

“虽然目前看来,独立的上市公司不存在产业链过长的问题,但毕竟集团是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横店集团仍然要警惕集团战线过长的风险”,沈萌表示。

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曹啸认为,横店集团的产业过于庞大分散,如果出现管理不当,单个产业出现的经营风险和失误就可能会“复刻”到集团其他产业上,最终在资金链最紧的行业爆发出来,“集团过于复杂的产业结构可能会导致风险难以及时监控,对于集团的治理结构有较高要求”。

这个冬天,被传言可能上市的横店影视城似乎正遭遇“寒流”,南华期货IPO仍在排队中,横店集团“攻城”之外能否“守城”成为疑问。

(文中采访的横店当地人物均为化名)

❸ 2.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影视市场发展现况以及趋向

过去20年,美国电影市场发生了什么?
研究中国电影票房市场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我们不得不说说美国市场,毕竟那才是全球最大的电影生产和消费市场。我们分析了1995年到2018年的电影票房数据,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1、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我们的第一个结论让人感觉有些震惊,1995到2018年经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票房基本上没有太大增长。1995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是53.15亿美元,经过通胀调整后折算到今天大约是108.74亿美元。
2017年全美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9.72亿美元,和22年之前几乎一样。我们从电影票销售数量的角度能够更加清楚看到这个特征。1995年全美总共消费了12.2亿张电影票。
而2017年全美消费的电影票数量居然也是12.2亿张,几乎完全一致!不同的是,电影票的价格伴随着通胀水平而上涨。1995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4.35美元,2017年看一场电影的均价是8.97美元。所以,进入成熟期的美国电影市场并没有出现量价齐升,而是依靠通胀带动了电影票价格的上涨。
2、市场集中度是分散的。这一点也和我们的常识完全不同。我们仅仅从电影发行的数据来看,全美六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迪士尼,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环球影业)在1995年发行了110部电影,非六大电影公司的产品在1995年的发行量是28部。到了2017年,六大电影公司当年发行了79部电影,非六大的发行数量为46部。虽然电影制作的成本越来越高,但是更多的独立第三方制作方起来,包括著名导演George Lucas成立的卢卡斯影业。
3、什么类型的电影最卖座?我们按照不同的风格做了划分。冒险类(Adventure)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27.26%,排名第一;动作类(Action)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9.20%,排名第二;剧情类(Drama)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6.36%排名第三;喜剧类(Comedy)在过去23年票房占比15.3%,排名第四。之后是惊悚(Thriller)、恐怖(Horror)和浪漫喜剧(Romantic comedy)。
4、市场份额最高的电影制作公司。迪士尼是1995到2018年(截止春节前)票房份额最高的公司,总计票房330亿美元,制作了543部电影,平均票房6087万,累计市场份额15.65%。关于迪士尼的高票房,和其对超级英雄系列的商业化分不开,我们今天都知道漫威IP的商业化,对迪士尼整体票房的提升非常大。紧随其后的是老牌制作公司华纳兄弟,总计票房321亿美元,制作了707部电影,平均票房4543万,累计市场份额15.21%。其实华纳兄弟在多年前一直是行业老大,但最近几年被迪士尼超越。
之后是索尼和福克斯,分别拥有12.31%和11.59%的累计市场份额。不过索尼单片平均票房3850万美元,低于福克斯的4997万美元。
5、卖座的超级大IP。最后我们罗列了过去10年美国票房最高的电影,从中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他们分别是:2007年的蜘蛛侠3(全美票房3.36亿),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全美票房5.31亿),2009年的变形金刚(全美票房4.02亿),2010年的玩具总动员3(全美票房4.14亿),2011年的哈里波特大结局(全美票房3.81亿),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全美票房6.23亿),2013年的钢铁侠3(全美票房4.08亿),2014年的银河护卫队(全美票房3.33亿),2015年的星球大战前传(全美票房7.42亿),2016年的寻找多利(全美票房4.86亿),2017年的星球大战前传2(全美票房5.17亿)。
我们发现每年票房最高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超级大IP,而且都是系列电影。
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靠内容推动
看了美国过去20年的电影票房发展趋势,我们大致能得出一个结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电影市场逐渐进入饱和阶段。高增长肯定是过去了,未来电影票房的波动更多依靠当年的优质内容。我们发现1995到2017年,美国电影票消费的数量是没有增长,票房的增长源于票价提高,所以通过通胀调整后的电影市场基本上饱和不增长了。某些年份的增长主要依靠这一年的一大批超级电影。所以逐渐的电影市场不再是一个趋势增长的模式,而是看单独每个年份的产品。
中国电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因素:渠道下沉和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性。
春节我们看到三四五线的人都在看电影,因为渠道已经完成了下沉,这些地方也都有设备精良的电影院,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渠道下沉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发展,因为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信息鸿沟。
现在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通过互联网也知道一二线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在关注些什么,再看哪些电影。我们再看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现在互联网成为了电影票购买最主要的渠道,这一点已经超越了美国人民。我们可以提前购买好电影票,然后算好时间来到电影院。不再需要排队购票,只需扫描二维码就能打印电影票。这让电影观看的便捷度大大提高。这些,都推动了电影在国内的高速发展。
过去几年电影屏幕数的增长是超过了观影人次的增长,未来几年电影屏幕的更新换代也接近尾声,更多是存量的增长了。那么整个国内电影票房也逐渐会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作为一个整体,票房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未来还是需要看电影本身的质量。
好消息是,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让中国电影制作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包括这次火爆的几部国产电影,制作能力已经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三四五线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向一二线城市靠拢,这也是受益于过去10年的城镇化和移动互联网发展。以前去三四五线城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一二线差异比较大。现在这些三四五线的人也上网买东西,也去看电影,也逛大商场,也买车。
基本上和一二线的人消费差异不大。所以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微博,阿里,京东,甚至美团和快手的增长都是来自这些三四五线城市,背后也体现了这种消费结构越来越接近的趋势。
总结:比票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趋势
我们不应该因为此次春节电影票房的爆发,就对2018年整体中国电影票房市场过于乐观。毕竟没有太多基本面的因素,行业发展最快的那一段也过去了。此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电影集中在春节档期上映。对比美国,我们看到其实行业进入饱和阶段,电影票数量就不太增长了,票价的提高还是要和通胀挂钩。
比电影票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三四五线城市人口的生活发生出现了一二线化的特征。这也符合城镇化的规律,越来越多人被同化。消费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高纬度打低纬度。这几年消费最大的变化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广义的渠道下层,不仅仅是物理渠道,还有线上的信息渠道下层,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❹ 你觉得中国影视业发展现状如何

截止2020年1月23日,7部贺岁片集体宣布撤档,择期再映;截至2月12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确诊病例52526例,累计死亡病例1367例。严峻的疫情对2018年本身发展不顺利的影视剧行业来说,冲击巨大。春节档票房对于全年总票房来说具有较大比例,2020年春节档票房的惨淡对2020年全年电影票房成绩影响较大,预计2020全年票房或减少近百亿。

疫情冲击影视行业上下游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正值春节,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影视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影响包括自2020年1月25日开始,横店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多家影视基地相继闭园,全部剧组的拍摄活动停止,辖区内拍摄场景悉数关闭,包括了拍摄基地、外景拍摄基地和摄影棚等。对电影产业链下游的影响包括1月23日,7部贺岁片集体宣布撤档,择期再映,所有撤档影片均可无条件全额退款;线下院线自1月24日起全部暂停营业。

但是可客观估计,疫情结束后,影视剧行业将有较为乐观的发展。疫情的发生对影视剧行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倒逼行业创新发展的机会。疫情结束后,积压的很多优质产品都会寻找到更好的机会放映,同时大众也需要娱乐活动,重新回到正常生活,这时候院线将会迎来显著性回暖。

——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❺ 大家怎么看待国内影视剧的发展现状

现在的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商品,它首先得迎合市场,迎合当下的受众需求,所以自然会体现当下的部分社会文化。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和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影视人才将会更容易脱颖而出,未来影视作品也定会百花齐放,尺度会越来越大,才华的施展空间和舞台都会加大,也会杀出更多“黑马”。

❻ 电影行业现状怎么样

改革开放后我国电影进入市场化阶段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走过了110余年的历程。中国电影主要分为三个产业发展时期:第一轮产业发展时期(1922年-1945年)、第二轮产业发展时期(1945年-1976年)和第三轮产业发展时期(改革开放至今)。

整体来看,我国电影行业在国内有效的疫情防控机制下恢复较好,2021年产量与影院数量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❼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

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

1〉电影技术发明期(1832—1895)。

2〉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3〉成熟期(1927—1945)。

4〉发展期(1945—80年代末)。

5〉电影新时期(90年代—)。

全球电影市场稳定增长

2010-2018年,全球电影票房收入虽然总体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速呈波动变化。

根据美国电影协会数据,2017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回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电影票房收入为40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了4.4%,增速较行肆2015年有档慎轿明显提升;孝蚂但2018年,尽管全球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但增速再次下滑至1.5%。

❽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及发展历史

行业主要企业:猫眼娱乐(01896HK)、阿里影业(01060HK)、光线传媒(300251)、新片场(834630)、华谊兄弟(300027)、爱奇艺(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电影市场收入规模、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中国电影行业集中度

行业概况

1、定义

电影产业是对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的开发(如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相关图书、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市场活动的总称,属第三产业中娱乐业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视听技术传递艺术形象信息,为人们提供审美、娱乐、宣教服务。

电影产业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2、产业链剖析:包括五大阶段

从电影行业整体来看,其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出品、发行、放映环节。电影制作作为整个产业的最前端,决定了行业的影片供给数量、质量等情况,具有一定的议价权。影片制作完成后,通过出品及发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线企业进行宣发。电影产业的终端是院线市场,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放映服务获取票务收入,一般占据45%的票房分账比例,同时还为合作商提供广告服务、提供卖品等衍生品服务以获得非票务收入。

在电影产业链中,发行上承制片方,下连院线播映方,是将影片全国推广的渠道,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

电影制作方主要包括国内外文学与剧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国外的漫威、迪士尼,国内的华策影视、腾讯文学等;内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国内的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等专业影视公司;宣传发行方包括华纳兄弟、环球影业等传统影视公司发行方,以及淘票票、爱奇艺与猫眼电影等网络发行方;电影产业链终端的院线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与国内的万达影院、大地影院、横店影视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互联网+时代”

2、中国观影人次情况:2020年下降近7成

从观影人次的变动情况看,2020年全年观影人次5.49亿人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68.23%,降幅与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对比2019年全国约14亿的人口总量,人均观影次数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显,若以8.48亿的城镇人口计算,人均观影次数为0.65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1.43次。

3、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疫情影响放映场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国影院共放映电影5658.4万场,同比减少55.58%,降幅明显低于观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对比票房、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的变化情况,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场次的增加速度始终能够大幅高于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增长速度。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❾ 电影技术发展对电影的影响

观影人次扩张,电影票房规模逐年增加

2012年,中国电影观影人次为4.6亿人次,放映场次为2020.6万次,2015年,电影观影人次首次突破10亿人次,放映场次超过5400万次,2018年,电影观影人次为17.2人次,2019年观影人次为17.3亿次,基本保持稳定发展。



5G技术带来全行业的颠覆

在技术维度,电影的发展和继续存在实际上都依赖技术发展和进步。从照相到摄像,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从2D到3D,这些电影划时代的进步都依赖技术革新和进步。5G技术的核心是“高速度”和“广互联”,这必将深刻影响电影的制作、发行和传播。

在艺术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电影画面的清晰度、电影影像的奇观感、电影欣赏的互动感将加强,电影将变得更加“好看”和“好玩”。导演予安元表示,未来,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欣赏者,而可以通过VR等设备去体验电影。

在传播维度,在5G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速度再次提升,更快的速度必然带来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卡顿和延迟减少,电影宣传中大量的影音资料也将得到更快更广泛的传播。“电影的全球化传播将增加更多路径和可能性,电影产业的跨国、跨城市、跨公司合作将变得更加常态化。

在发行维度,电影宣发及广告渠道将变得更加多元且高效,且可以根据片子受众特点及不同地域等因素采用分众发行或分线发行的方式。既可以丰富片源供给,也利于充分释放每一部影片的潜力。日渐成熟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让所有的行业都向用户需求倾斜,也即看到每个用户的差异性,更有效率地推荐信息。目前,各大购票APP推送的内容是一样的,这对于挖掘潜在观影群体显然是不利的,5G时代,有了更强大的数据支持,电影的私人订制也将提上日程,过去叫好不叫座的低成本文艺电影,将有可能会被推送给更多精准定位的消费人群。

在制作维度,制作成本降低。以动画电影为例,传统的动画制作模式更多是采用集中的方式去制作和渲染,而5G之后,可以做到高度计算、高度存储,不仅制作成本大幅度下降,而且使得分布式跨领域协同制作成为可能。

比如5G+4k/8k拍摄,将实现实时拍摄、实时传输、云上渲染、云上制作,达到远程处理、多点共制,有效提高电影拍摄效率及效果;5G+VR/AR将充分满足影视娱乐行业的服务新要求;如5G+无人机航拍这样一项业务,都可能开创影视制作/娱乐体验空域经济。

在产业维度,5G技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全球竞争是一次重大机遇。如果中国相关部门和电影从业人员能充分利用中国在5G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优势,大力发展电影产业,重视新技术在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应用,必将促进中国电影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❿ 电影行业的现状以及就业前景是怎样的

一、电影行业的现状

2020年,全球电影市场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地区总票房均同比降幅超过70%。而此前一直占据世界电影市场C位的北美,在2020年度累计票房仅20.89亿美元,仅为2019年的18.45%,创40年来历史新低。

2020年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过来,封城措施解除后人们对于外出娱乐的热情高涨,尽管中国电影总票房因疫情影响比上年减少68.23 %,但中国电影票房仍然以29.83亿元的好成绩,远高第二名北美8.94亿元的票房,取得2020年全球票房第一的好成绩。

二、电影行业的就业前景

电影学的就业前景很好,就业率也不错。毕业生主要到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电影行业,娱乐行业等从事电影的制作、策划等工作。

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仍需时间恢复

2015-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9年前中国电影行业发展良好,电影票房达到642.7亿元,同比增长5.4%;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受到重创,2020年票房仅有约204.2亿元,同比下降68.23%。2020年后,电影产业将逐年回归正轨。

阅读全文

与2017年电影产业总收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虐心恋爱电影推荐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379
韩国电影推荐爱情片电影 浏览:87
怎么传电脑的电影到苹果手机 浏览:728
日本电影武士眼睛 浏览:536
2015年擦枪走火电影简介 浏览:13
h级古装电影有哪些 浏览:6
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奖短片 浏览:943
古代轰炸机电影太什么 浏览:67
2017校园打架的电影 浏览:522
网络大电影不赚钱 浏览:180
边境毒品电影大全 浏览:126
徐峥丝绸之路电影节 浏览:103
毒舌电影解说的配音怎么配的 浏览:433
2015的所有中国电影 浏览:409
电影机器猫2015 浏览:504
80大陆电影 浏览:403
中影小西天电影院影讯 浏览:726
俄罗斯电影电影成像 浏览:985
与战狼相似的外国电影有哪些 浏览:826
韩国电影玉子 浏览: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