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13回家上映了吗
上映了。
据豆瓣电影网:913回家在2017年就已经上映了。
913回家原名叫9.13回家。是一部马来西亚的华语电影。讲述的是女主受困于父亲到底是不是一个坏人而回乡追寻真相的故事。
2. 对于2017年《相爱相亲》这部豆瓣8.4分的感人电影,你有什么看法
电影《相亲相爱》,这部电影豆瓣就有8.4分,这也是近年来评分非常高的剧情片了,这部电影由张艾嘉自导自演。这部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恰到好处的舒服。导演张艾嘉就像是一个内家拳高手,不显山不露水,却能够以柔克刚。俗话说,相亲相爱,老一辈人都是先成亲人再做爱人。但是张艾嘉说:相爱相亲,先学会去爱,才会更亲。这部电影《相爱相亲》跟之前的电影风格相似,电影叙述的还是女人在爱情中的那些事儿,只是这一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平静与从容。
这部电影把普通的家庭故事,以及最朴素的叙事线索,和已经生活化的三代女人,叙述得非常精彩。想要摆脱家庭束缚的女儿,生活中絮絮叨叨的母亲,以及独守空房一辈子、只能捍卫丈夫坟地的姥姥。在这三代女人的叙事线索中,相互联结的冲突与对话中,让《相爱相亲》这部电影更加有了生活的气息。观看的舒服,是观影过程的最大体验。在所有人明明知道拍的是家庭矛盾,但是观众观看时却笑了,其实那就是种重新审视自身的会心一笑,电影中母女俩吵架还真是没什么理由,在电影中那个执着的老太太,这一点看来还有点可爱。在电影中这样的一种舒服,其实是从从戏里延展到戏外。
这部电影《相爱相亲》充满了最真实的生活质感,就像有种水一般的感觉。张艾嘉把《相爱相亲》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的设计,都是那样合适,那样舒服。电影没有复杂的叙事手段,也没有设计突出的 情感 爆发点,导演张艾嘉就是安静地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普通故事,却能引动了观众们强烈共鸣。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很多观众都看完《相爱相亲》哭了,但我知道,我的落泪可不是被“煽”出来的。俗话说,一部电影能够催泪,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多么出色,廉价的煽情只会轻率地透支观众的 情感 。
《相爱相亲》这部电影,却是一点点地去感动观众。它通过细节,通过人物,还有通过影片整体的节奏,去让观众自己找到某种感觉,在那种感觉中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生活,从而感到温暖或者感到忧伤。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
下面我谈一下对电影《相爱相亲》的看法和感触?
这部电影没有刻意的去催泪,但是却很容易被里面的情绪感染。有几个感情的爆发点确实让人看了心里一酸。一个老人为了贞节守了一辈子,另一个爱了一辈子却没能和老伴葬在一起。你说在一起吧不一定是爱着,不在一起吧也不一定是不爱,守着等着也不见得是爱。所以 情感 的复杂性让这个电影给感情赋予了很哲学的意义。它很复杂,很纠结,很感性,但是也很辩证。表演的也都很真挚。太棒了,我觉得算是今年看过的最佳电影。
绝对良心之作,直指人心。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恰到好处,尤其田壮壮导演,所以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才这么高。
大家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一起讨论。
我的看法是;戴墨镜看!
电影《相亲相爱》告诉我们:无论梦想还是爱情,都要趁早!!!!
感动与戳心同在,泪水与笑声齐飞。是我最直观的感觉。
这部电影虽然有着一个温馨平和的片名,但却以一场死亡作为开篇。外婆逝世,妈妈执意把外公的坟迁到城里,与外婆合葬在一起。
外公去世多年,埋在老家乡下。他的坟被一个农村老太太守着,老太太(阿祖)是外公的原配,外公生前她在家守着,外公死后她还守着。老太太不同意迁坟。由此引发了一段关于坚守与自由、代沟与理解的故事。
用一个家庭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揭开家庭成员间的内心隐秘,进而探寻三代人的 情感 世界,在平淡生活的表层之下,触摸内里的冰与火。不得不说,这样的文艺片是我的菜。相对于高逼格、神神叨叨、不知所云的“大师”片,我更偏爱像本片这种既有一个好故事,又是导演通过镜头讲述把故事讲出来的电影。
作为导演的张艾嘉,其镜头焦点一直对准了女性。本片中的三位女性阿祖、妈妈岳慧英、女儿薇薇可以说是三代女性的代表。
阿祖这一代女性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坚守。阿祖守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一辈子,她在外公的生命中几乎可以被直接忽略,即便如此,她把外公的父母养老送终,外公死后她还一直守护着他的孤坟,甚至早早做好了棺材等待和外公合葬。
她赢得了全村人的尊重,却无法得到一个男人的心。她像那座矗立在村口的贞洁牌坊,既是过去时代的荣光,却也是徒劳。
影片结尾是关于错过的。一场雨把阿达ps合成的阿祖与外公的合影给淋湿模糊了,老天爷似乎并不希望他们在一起,即使是在照片上。阿祖让村民把外公遗骨挖出迁坟,妈妈则抱着外婆的骨灰盒去乡村。
结局并不圆满,但真实自有其力量。正如电影中的人们,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与身边的人“相爱相杀”,但底色终究是“相爱相亲”。
马上去看
《相爱相亲》
Love Ecation
它的海报上,写着:
她相信一辈子
我相信一句话
你只相信,一刹那
这段话,概括了三个年代下,三个女人的三种状态。她们很多地方相似,细微之处却又不同。
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说过:个体是文化的缩影。
在我看来,影片中的三个女人,也象征三种文化的缩影。
封建伦理文化
片中,有三位老人:
外公、外婆,以及姥姥 (吴彦姝 饰) 。
影片开场一幕,外婆病危,脑中闪现出关于外公的美好影像。随后,外婆回光返照,与外公一同踏入天堂。
他们共赴天堂,是因彼此有爱。
许多年前,外公与姥姥被包办婚姻。
可没过多久,外公就独自进城,与外婆另组家庭。
他以寄钱的方式,替代对姥姥的责任,从此再没回村。
姥姥则关上心门,自愿在农村守活寡,直到四十年过去,迎来丈夫的一座尸坟。
望着尸坟与那座“神圣”的贞节牌坊,她误认为,自己赢了。
事实上,她只是不自觉中,度过自己凄苦的人生。
这样的中国故事,那个年代并不少见。
辛亥革命后,受西方浪潮影响,封建伦理文化遭遇空前冲击,不少新青年开始追求自由、誓要摆脱传统的约束。
历史 上,外公、外婆与姥姥的关系,实际也是鲁迅、许广平与朱安,或者蒋介石、宋美龄与毛福梅的关系。
电影里,姥姥用一种古老文字符号,画成外公的名字,装裱到墙上。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被称为:我们的孩子不能白白牺牲综合症。
翻译成人话,就是说——
姥姥、朱安与毛福梅,为自己的错误婚姻注入意义,“我不能白守这么多年活寡”。从而越陷越深,用尽一生去坚守自己的愚蠢。
闯进姥姥房门,搅乱这意义符号的,是岳慧英 (张艾嘉 饰) 。
社会 人文文化
岳慧英,是外公外婆的女儿。她生于男女平等的新中国,性格强势。
外婆过世后,她幻想出一套美满愿景,并将这愿景强加于人:
“我知道我妈的意思,她要我把我爸的坟迁过来,和她一起合葬。”
这种偏激且一厢情愿的“我知道”、“为你好”,是 社会 主义中国女性的特征之一。
社会 人文主义者,往往是勤劳、明确,且高效的。
早年间,岳慧英爱上尹孝平 (田壮壮 饰) ,便采取强力攻势,为其父母扫地刷碗,以互助互利俘获对方。
俘获了人,却未必栓得住心。
多年后的宾馆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薇薇:姥姥等了外公那么多年,一定很爱外公
岳慧英:什么爱不爱的,根本没在一起住多久
尹孝平: 就算住一起一辈子,也不能说就是相爱吧
三个人,因为亲情聚在一起,却各自拿着手机,思绪在别处游离。
有亲情,但不懂爱,是当下中国的普遍问题。
岳慧英很难明白:老态龙钟的尹孝平,为何能在王太太 (刘若英 饰) 身旁重现活力,俨然一副年华犹在的青春状态。
夜晚,她抚摸尹孝平的脸,尹孝平却左右规避。
忽然间,她悲伤涌动、痛哭流涕,仿佛领悟到一种真谛——
是经年累月的算计、冰冷的实用主义,使自己缺失浪漫气息,让家庭成为一种教条的体制。丈夫躺在床上,宛如一座会呼吸的尸坟。
继外公和尹孝平之后的,第三座尸坟,是阿达 (宋宁峰 饰) 。
阿达,是薇薇的男友。
自由人文文化
薇薇 (郎月婷 饰) ,是岳慧英的女儿,是“中国式轮回”的延续。
如同她的先辈般,薇薇梦想在老家建一座巢,与阿达在里面共度余生。
阿达,则和外公一样,向往大城市北京,喜爱歌唱: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正当两人纠结,要不要为彼此付出余生时,阿达发现姥姥家有一口棺材。
他试着躺进棺材,幻想埋葬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幻想迈入那有可能将自己变成尸坟的婚姻。
幻想中,麻木与恐惧将他深深笼罩。于是他哭泣、放手,决定同外公一样,远走他方。
与先辈不同的是:自由人文主义者,更为注重自身的感受。
因此,阿达去北京后,薇薇并没选择守活寡。
她说:
我真的不会等你了
导演张艾嘉,则亲口表达过自己的爱情观:
许多美好的爱情,往往最终会带来负面的东西
而那些负面的东西,又会毁灭美好的爱情
但是没关系,即使一个爱情没有开花结果
它仍然是你生命里的一部分
就算是遗憾,我觉得遗憾,也仍是美丽的
与姥姥相比,这当然是一种更好的爱情观。
只是,追求自由人文的薇薇,其实是经过成长之后才明白这些。
但在此之前,她仍缺失一种东西(等下说)。因此她的自由,在我们看来,有些自私自利。
我们回到主线。
岳慧英一厢情愿,要给外公迁坟,姥姥誓死不从,双方陷入斗争。
她来到农村,与姥姥一起生活,本意是寻觅素材,却不经意产生另一种 情感 。
这种 情感 ,正是三位女主人公都不太懂、都有些缺失的,同时也是足以使她们成长并改变其一生的核心动力——
爱。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经过细腻的亲密沟通,薇薇与姥姥产生了胜似血亲的爱。
她渐渐走进姥姥的内心,体悟姥姥的孤独。姥姥不再是她眼中的一个符号、筹码,而变成了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有灵魂的人。
自此,她不再那么自私,不再强迫让姥姥帮自己拍新闻素材,不再拼尽全力去约束阿达。
她真正懂得了: 爱一个人,更应该要尊重对方的自由人文。
另一方面,她也同时帮姥姥,打开了紧锁的心门。
她带阿达来到农村,两人在一起时欢乐的模样,让姥姥看到了爱情的原样。
不是往家里寄钱,不是让自己做袄子。
更不是看到对方照片,却认不出彼此的长相。
《相爱相亲》的英文名,是Love Ecation(爱的教育)。
它教会三位女主人公,同时也教会我们:如何鉴别爱、感受爱、表达爱。
发现自己认不出“丈夫”的样子,姥姥忽然感到怅然若失,对自己坚守的“意义”产生质疑。
后来,阿达把她的照片,与外公PS在一起。
门外的雨,将照片打湿,拆穿了幻象。她终于开始明白:虚假的概念意义,是那么不堪一击。
迁坟队再次到来,这一次她没有阻止,她对着尸坟说——
我不要你了
你看, 成长无关年龄,总是那么残忍。
我们再说回,影片的中文名。
我去影城时,无论售票员还是买票者,几乎所有人都把片名误读成《相亲相爱》。
为什么?
在我们国家,“相亲相爱”是常用成语,有同名电视剧,同名综艺节目,甚至有十余首同名歌曲。
然而,换个角度看,“相亲相爱”其实也是我们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特征。
相亲在前,相爱在后。
在我看来,张艾嘉把电影取名《相爱相亲》,就是想要打破我们的传统思维观念。
她试图表达一个观点:
很多时候,血缘的关系、家庭的约束,并不能真正把人与人连接在一起。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在意表面上的“亲”,而常常忽略骨子里的“爱”。
多年以后,岳慧英虽然使家庭获得充裕的物质,却疏忽间让自己的爱人变成了亲戚。
尹孝平说——
以往日子清苦,总盼着能过好点
如今日子变好了,感情反而淡薄了
一次意外,岳慧英被球砸到脑袋。
昏迷中,她梦到自己遭遇危险。
一个如天使般美好的男人,伸出手,救了她。
可醒来后,她无论如何,也想不起这个男人的面孔。
直到后来,尹孝平突然买了一辆车,并在车内播放《花房姑娘》。
尹孝平说:
你那时候说,咱俩退休了以后
买辆属于自己的车
我们一起去兜风
现在车有了,歌也有了
你倒没兴致了
这时,岳慧英终于想起,梦里的男人正是尹孝平。
他们不是没有爱过,只是世俗的琐碎,使他们方向偏离,渐渐忘了该如何去爱。
我们并不知道,岳慧英能否重拾爱的能力,与爱人一同前往大海和远方。
我只能说:
因爱而亲,是目前人类最好的交往方式。因此, 于爱而言,无论任何年龄阶段,我们都该放下身段,永远不断地做一个学习者 。
唯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透过现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质。
情不知所起,竟也一往而深
如果拿做菜来打比方,[相爱相亲]像是放在老家灶台上,用文火煲出的砂锅粥。
清淡怡口,绵密醇厚。
毕竟在当下华语电影里,愿意慢慢花时间编织细节、炆出人世 情感 羁绊的电影实在不多。
因为少,所以变得金贵,更何况影片的质量也属上乘。
一个普通家庭,三代女性,一场迁坟,引出让人感同身受又五味杂陈的 情感 故事。
情感 故事中的“情”要怎么写,是影片成败的关键。写惯了女人心事的张艾嘉自然深谙感情神秘莫测、情不知所起时那种让人痴迷的魅力。
为情找理由,是最无用的。
可为一往而深的感情找个印记,却又是极其巧妙的做法。
故事里,乡下阿祖等了外公一辈子。她对这份情的坚守,出于对自己岳家人身份的坚定。
父亲尹孝平回忆爱上母亲岳慧英的片刻,是物质匮乏年代,双方相守扶持走来的相濡以沫。
女儿薇薇的爱情,是两个背景南辕北辙、性格千差万别个体间的致命吸引。
时代造就的 情感 问题,还得留给时间去解决。
阿祖最后用手拂去外公尸骨上的蒙尘,说了句“我不要你了”,棺材合上后抬走。
这份混杂着亲情、爱情和怜悯之情的感情,随着盖棺而落定。
片子里除了感情,还有死亡和梦想。细想来,这两者都不是轻松的话题。
薇薇外婆的死亡是整个故事的开端,而男友阿达则在梦想和现实的感情选择之中徘徊。
好在张艾嘉本就擅长用轻巧、幽默的方式处理严肃的人生问题。
死亡和梦想被她揉进生活流的细碎点滴里,重重拾起,然后轻轻地放下。
[20、30、40]里,Lily伴着地震的动荡,从恐慌到镇定优雅地对着镜子刮腋毛。
寥寥几笔,就把角色内心的转变勾画在了镜头前,蜕变从细微处彰显。
同样地,在[相爱相亲]里,死亡和梦想有了相通的意义。
阿达躺在象征着死亡的棺材里,从未知的死亡恐惧中,找到了追求梦想的勇气。
64岁的张艾嘉用平实的影像讲述了生活、探讨了 情感 。
生活细节的饱满让人亲近,故事中人物之间 情感 的深沉让人动容。
毕竟世界依然,最敌不过的是内心的兵荒马乱。
时间在向前走,生活依旧在继续。
这场迁坟造成的 情感 动荡和鸡飞狗跳,以阿祖和慧英双双放下内心的执念结束。
下一步会怎样呢?
张艾嘉用了留白,从而现实中 情感 的暧昧和复杂也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在今年超级寒冷的深秋,喝下这碗粥,养身安神,哭一哭、排下毒,不失为一场美妙的体验
3. 《村戏》:2017最佳华语片之一,希望能公映
《村戏》在2017年被赞誉为华语电影佳作之一,豆瓣评分高达8.2分,网友们纷纷感慨其确为年度佳作,盛赞其为今年华语最佳。虽然影片尚未公映,但3月17日至3月18日,全国数十个城市进行了点映,累积票房达到39万,这使得我有幸观赏到这部作品。
《村戏》的故事背景设定于上世纪后期,由两条时间线交织而成:一条是1980年代的现代线,另一条是1970年代的回忆线。在1970年代,人民公社盛行,所有生产资料和公共财产归公社所有,统一核算与分配。而到了19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国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赋予农民自我管理、生产、分配和经营的权利,超产部分归农民所有。这一政策导致农民从无地到有地的转变,随之而来的则是贪念、欲望与私心的显露。
电影的现代线发生在1982年,正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将实施,村民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期待。影片的第一个主题是关于分地。村里即将开始分地,但“奎疯子”王奎生已经霸占了“九亩半”整整十年,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这片土地既好又靠近水渠,种植任何作物都可获得丰收,因此所有人都渴望得到它。过去,村民虽然对王奎生的霸占无动于衷,但面对即将分地的现实,村民们都开始盘算着如何将九亩半收入囊中。表面上,大家都想要赶走王奎生,暗地里,也有村民在九亩半里偷取王奎生种植的花生。面对村民的窃取行为,王奎生坚决反对,甚至动起了枪。
电影的第二个主题是关于爱情。自从十年前王奎生疯了,他的儿子树满的命运也发生了巨变。树满从小就受人喜爱,被大家称为“白小”;但随着王奎生的疯癫,树满也成为了“疯小”。树满爱上了小芬,而小芬也对树满情有独钟,然而小芬的父亲老鹤却反对这门亲事,主要原因是树满有一个疯子父亲,次要原因是树满不懂得如何耕种。当然,如果树满没有发疯,老鹤是否会同意这门亲事,我们已不得而知。
在这个故事中,村子的形象逐渐显现:王奎生霸占九亩半长达十年,导致除了小芬以外的所有村民都不喜欢他,都想得到九亩半,甚至偷取他种植的花生。小芬和树满两情相悦,却因老鹤的反对而无法成婚。然而,真相并不简单,电影以交叉叙事的方式,抽丝剥茧地揭示了十年前的真相。
王奎生之所以疯了,原来正是村民们的恶行所致。原本女儿偷花生,是因为饥饿,而非对王奎生的不敬;原本女儿的死,是王奎生医生的过错,是无法挽回的意外,却被村民塑造为维护集体财产的英雄形象。惋惜和悲剧变成了错误和犯罪,悔恨和愧疚变成了荣誉。这两次反差和打击,将王奎生推向了疯癫的边缘。
王奎生曾经为村民做出巨大贡献,如今却成为村里的罪人。村民亲手将他塑造成了英雄,又亲手将他送下神坛。与王奎生相比,村民显得聪明而可怕,为了生存,不惜手段伤害他人。而小芬,这个村子中的异类,以她天真无邪的态度,试图理解和包容王奎生。
《村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让我们看到现实、社会和人性的灰色面。电影的海报上有一句话:“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一个无辜的人。”这句话正是电影的主旨,提醒我们即使在自私、恶意和伤害充斥的世界中,人性依然存在善良的一面。我们作为观众,能够从上帝视角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真相,然而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私的一面,我们往往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不经意地伤害他人。而像小芬那样,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理解和包容他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境界。在面对自私、恶意和伤害的世界时,我们应当选择面对、包容、豁达和温柔,因为只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能所向无敌、坚不可摧。正如《奇迹男孩》中所表达的:“如果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择其一,我会选择善良。”
4. 《全民目击》这部电影,值得给上一个好评吗
《全民目击》犹如被评上三好学生,处处皆好。
《全民目击》在视频播放平台,分类通常类属“犯罪”、“悬疑”两大派系。如果继续延伸,刨除日韩欧美四大盛产优秀悬疑电影的地区,定位至华语,《全民目击》会瞬间进入首页,占据显眼位置。这足以鉴证它在华语悬疑电影中的至高地位。
豆瓣7.7分,近70%的四星及以上好评,19万人参与打分,这足见影迷对他的认可和喜爱程度。
这样一个小导演带着几位大牌副手,联手打造了一个爆款作品,让非行至此转红,出生于1970年的非行也成为了一位值得期待的中青年导演。
然而2018年一部《鬼吹灯云南虫谷》,让我们惊掉了下巴,这简直就是高开低走的最佳典范,非行?到底行或不行?
5. 近10年评分最高的10部华语电影,9分仅有一部,台湾电影4部上榜
华语电影的近十年,豆瓣上评分最高的十部影片揭示了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和深度。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十部佳作,领略它们的魅力。
首位是《隐入尘烟》(2022年),导演李睿珺以其真实、质朴的风格,讲述了2011年甘肃农村的乡村爱情故事,朴实细腻,后劲十足。非专业演员的加入,让影片更加真实,赢得了观众的热泪。
第二部是《血观音》(2017年),导演杨雅喆以女性视角展现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现实,惠英红的出色表现荣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影片深刻揭露了官商勾结的黑暗面。
《年少日记》(2023年)是新人导演卓亦谦的处女作,由尔冬升监制,讲述中学老师在寻找轻生同学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救赎,影片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为受伤者提供了治愈之道。
《椒麻堂会》(2021年),四川话电影,讲述民国时期川剧名丑角的跌宕人生与时代故事。三小时的时长,横跨三十年,故事丰富而引人入胜。
《谁先爱上他的》(2018年)由台湾知名编剧徐誉庭执导,讲述了关于同妻与同志群体的议题,导演以喜剧的方式引发观众的思考,具有社会意义。
《阳光普照》(2019年)讲述了一个普通台湾家庭的悲剧故事,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真实的故事情节,让观众反思生活、责任与成长。
《大佛普拉斯》(2017年)以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对比,展现了社会阶级的反差,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助与对生活的无望,讽刺了上层社会的浮夸。
《喜丧》(2015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健康恶化后,于各个子女家轮流居住的故事,深刻揭露了老年人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边缘化地位。
《心迷宫》(2014年)是导演忻钰坤的处女作,故事围绕偏远村庄的一具无名尸体引发的连串事件,展现欲望、道德、善良与邪恶的交织。
《我不是药神》(2018年)是导演文牧野的处女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深刻反映了社会痛点,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佳作,推动了医保改革。
这十部电影,每一部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华语电影的多样性和艺术深度,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它们共同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其优秀的电影作品,华语电影的魅力,永远值得我们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