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梁祝问题:看过好几个版本的梁祝了。到底历史传说中是怎么样的。电视电影演的都不像了。
【梁祝传说】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欣赏
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填词作品欣赏
梁祝——化蝶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填词
刘周
花谢花开无时尽,
年年花间觅仙踪;
瑶池泪洒化蝶恨,
天上人间侬伴君;
此生不与知音共,
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许,
楼台再会诉衷情;
可怜十八送别时,
君岂知侬是女儿身,
未解侬痴情;
楼台依依不忍分,
君死何忍我独存;
魂魄在天已化蝶,
双飞愿争万世春。
(注:侬,指我)
原载《天有霓裳》
同名电影:梁祝
类型】:电影/影片
【上映时间】:2008-06-13
【英文片名】:Butterfly Lovers
【导演】:徐克
【主演】:杨采妮 吴奇隆 吴家丽 徐锦江
【剧情看点】: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
剧情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爱情故事的流传,始于公元三七七年。东晋时期,当时的门第风气极盛,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后祝被梁认出女儿身,两人遂私定终生,但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对,并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从,最后两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双双飞去……
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
Ⅱ 介绍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1840——1949)的影片
远古时代(三皇五帝):
《伏羲女娲》
《精卫填海》
《黄帝》
《后羿射日》
夏商周:
《封神榜》
春秋:
东周列国-春秋篇
骊姬传奇
晋文公传奇
"孔子"
"孙武"
"孙子谋略"
"西施"(大陆84版 台湾版)
"吴越争霸"
战国:
东周列国-战国篇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商鞅传奇"
"屈原"(港)
屈原"(大陆版)
乱世英雄吕不韦
荆轲传奇
秦:
亚视版"秦始皇"
大陆版“秦始皇”
陈胜王
楚汉争霸:
"楚汉风云"
"楚汉骄雄"
"西楚霸王"
"楚河汉界"
"淮阴侯韩信"
西汉:
汉刘邦
吕后传奇
大汉巾帼
大汉天子
汉武大帝
汉武帝
王昭君(台湾91版 大陆87版、06版)
昭君出塞
汉宫飞燕
东汉:
刘秀救母
光武大帝
三国:
貂蝉(亚视版)
曹操与蔡文姬
曹操
关公
诸葛亮
洛神(港)
三国演义
三国英雄传(台)
西晋:
乱世妖后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
侠影仙踪
花木兰(港剧)
达摩(粤语, 吕良伟1986版本)
隋唐:
隋炀帝
大运河
隋唐演义
隋唐英雄传
隋唐群英(港)
开创盛世
唐太宗李世民(台)
薛仁贵传奇
大唐情史
大唐名相
贞观之治
贞观长歌
文成公主(李琳版、曹颖版)
武则天(冯宝宝版、潘迎紫版、刘晓庆版)
无字碑歌
护国良相狄仁杰
上官婉儿
大明宫词
唐明皇
杨贵妃(港)
大唐歌飞
珍珠传奇
五代十国:
十三太保
情剑山河(台)
绝代双雄(新)
李后主与赵匡胤
辽、(北)宋、西夏:
赵匡胤
大辽太后
契丹英后
杨家将
寇老西儿
包公
包青天(台)
包公生死劫
巾帼英雄穆桂英
一门英烈穆桂英(台)
水浒传
水浒
江山美人
李师师(大陆、台湾版)
贺兰雪
(南)宋、金、元:
岳飞
岳飞传(亚视版)
梁红玉
辛弃疾铁血传奇
完颜阿骨打
成吉思汗(大陆版、亚视版)
魂断钓鱼城
蟋蟀宰相(贾似道)
关汉卿传奇
明:
凤阳小子朱元璋
传奇皇帝朱元璋
帝师刘伯温
大脚马皇后
皇后驾到
大明群英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1449
大明王朝1556
正德演义
海瑞传奇
海青天
海瑞
明宫三大案
雷峰塔英雄传
袁崇焕传
江山风雨情
明末风云
谁主中原
魂断秦淮
郑成功
大英雄郑成功
清:
努尔哈赤(86版)
太祖秘史
孝庄秘史
清宫风云
风流孝庄(92版)
少年天子顺治
康熙帝国
康熙大帝(94版)
傲蕾.一兰
雍正王朝
雍正皇帝(93版)
乾隆王朝
戏说乾隆(台)
宰相刘罗锅
嘉庆皇帝
满清十三皇朝(港)
近代、现代和当代:
鸦片战争演义
太平天国
天国传奇
魂断太平
洪秀全(89版)
少女慈禧
洋务运动
红顶商人胡雪岩
东方商人
一生为奴
台湾巡抚刘铭传
大将军
北洋水师
血祭大沽口
走向共和
秋瑾(粤)
辛亥首义
孙中山
黄埔军人
大浪淘沙
日出东方
风云黄浦江
宋庆龄和她的姐妹们
乔家大院
大染坊
大宅门
上海一家人
上海沧桑
羊城风暴
反围剿
血战万源
红色娘子军
长征
我的长征
延安颂
远东阴谋
西安事变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
赵尚志
远东特遣队
八路军
百团大战
抗日名将左权
中岳狂飙
沁源围困战
东进序曲
马鸣风萧萧
新四军
八百壮士
1937海空大血战
长天烽火(大空战)
傻儿军长
大湖之战
会战雪峰山(讲述正面战场最后一战)
中国远征军
铁道游击队
吕梁英雄传
我的鄂尔多斯
茶马古道
梅花
和平的代价
他们为什么死在中国
攻克太原
挺进中原
陈赓大将
华东野战军
喋血四平
塔山阻击战
风雨下钟山
敌营十八年
乌龙山剿匪记
人心向背
英雄虎胆
江山
上海的早晨
非常公民
开国领袖毛泽东
亮剑
冰山上的来客
第二次握手
枫
泪痕
血色浪漫
历史的天空
南海风云
凯旋在子夜
和平年代
潮起潮落
惊涛
公关小姐
忠诚
共和国往事
归途如虹
红十字方队
突出重围
DA师
沙场点兵
迅雷之旅
军港之夜
波涛汹涌
长空铸剑
垂直打击
导弹旅长
石破天惊
神舟
综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东方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