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伦凯勒的石墙故事的主要内容
1880年6月27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贰』 石墙的介绍
艾默里奇或在明年上映的新作《石墙》一改其以往灾难动作电影的风格,而是聚焦同性恋民权运动、反战示威等社会题材。影片根据美国1969年真实事件改编。
『叁』 有没有类似《绿皮书》的电影值得推荐
电影《触不可及》值得推荐。
但是比起《绿皮书》,美版《触不可及》的票房和口碑都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但这并不影响《触不可及》依旧值得一看。
原版《触不可及》是口碑很高的经典之作,它是一部法国电影,2011年在法国上映。
美版翻拍后,大致情节相同,细节处做了改动,可能这也是最终口碑相对没那么好的原因。但是,不论什么电影,翻拍总归会和原版有不同的地方,如果翻拍的是经典作品,难度也就更大些,观众也会更加挑剔。
11月22日上映的这一版《触不可及》,之前不少朋友也在网上看过了,但大家依旧对这部片子充满兴趣,大约是它本身的故事,足够吸引人吧。
电影讲述的是瘫痪的富商菲利普(Phillip),阴差阳错招来街头黑人混混戴尔(Dell)做看护,背景天差地别的两,经历了嘀笑皆的系列故事后,成了令动容的莫逆之交。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两位主角的感情渗透、心态转变,是最值得叫好的,这也是前面提到,《触不可及》和《绿皮书》的一致之处。
如今,市场上很多电影被大家批评,就是因为演员在演绎感情的变化时,特别没有说服力。一见面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戏码,见面是仇人接触几次后却爱得深沉,此类情节层出不穷,类似我们常说的:导演想让你去哪,马上镜头就显示你在哪,导演让你突然死,电影里你就突然死了,非常之莫名其妙。
《触不可及》在这一点上,让很多电影“触不可及”。戴尔起初对坐轮椅的菲利普很无好感,因为两人的阶层实在差得太多,一个穷的房租都交不起,一个富的一天就能赚几百万。但戴尔在照顾菲利普的日子里,逐渐改变了对菲利普这样的富人的看法,最后两人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