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推荐的印度电影
推荐《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调音师》、《超龄少女》、《最初的梦想》、《摔跤吧!爸爸》这五部电影,这五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在8分以上,颇受广大影迷欢迎。
1、《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电影讲述了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帮助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印度教教徒帕万(萨尔曼·汗 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结识了与母亲走失并有语言障碍的穆斯林小女孩沙希达(哈尔莎莉·马尔霍特 饰)。
在得知沙希达是巴基斯坦人后,帕万决定帮助她回家,可在回巴基斯坦途中却四处碰壁,遭遇领事馆冲突、被旅游局欺骗之后,帕万立志将不惜一切代价尽其所能带沙希达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团聚。
2、《调音师》
阿德里安(格雷戈瓦·勒普兰斯-林盖饰)是一个学习钢琴已有15年之久的天才钢琴家,可是在梦寐以求的伯恩斯坦钢琴大赛上他功败垂成,人生跌落谷底。经过一段时间调整,阿德里安重新振作,成为了一名盲人钢琴调音师。
事实上他只是带上了隐形眼镜,这会让别人认为他听觉方面更加敏锐,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消费,甚至还会窥视到别人的生活与隐私,他兀自沉浸在这种虽处闹市又仿佛置身世外的超然之中。某天,他来到一户人家工作,殊不知这里刚刚发生一起凶案。
3、《超龄少女》
正值妙龄的Swati(萨曼莎·鲁斯·帕布饰)拥有令人闻之即醉的歌声,一次在外演唱 时被音乐制作人Vikram发现,后参加当地的歌唱比赛一举成名,但是年轻貌美的 Swati总是会做出一些不符年龄的举动:岔开腿坐着、教训年轻人、说自己早已结婚 生子、抠脚、指导人做菜……种种怪异的举动背后,实则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4、《最初的梦想》
被帕塔克(苏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饰)寄予厚望的儿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无法忍受“失败者”的标签而发生意外。面对病床前丧失信心的儿子,帕塔克讲述了大学时代,自己与朋友们以及前妻玛雅(施拉达·卡普尔 饰),为了完成“失败者”的逆袭,在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开帷幕,他们会实现最初的梦想吗?
5、《摔跤吧!爸爸》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希望让儿子可以帮他完成梦想——赢得世界级金牌。
结果生了四个女儿本以为梦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却意外发现女儿身上的惊人天赋,看到冠军希望的他决定不能让女儿的天赋浪费,像其他女孩一样只能洗衣做饭过一生 ,再三考虑之后,与妻子约定一年时间按照摔跤手的标准训练两个女儿:换掉裙子 、剪掉了长发,让她们练习摔跤,并赢得一个又一个冠军,最终赢来了成为榜样激励千千万万女性的机会。
㈡ 《摔跤吧!爸爸》男主角是谁
《摔跤吧!爸爸》的男主角是阿米尔·汗。
男主角角色介绍: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演员阿米尔·汗
年轻时是位摔跤运动员,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但由于家人的反对和生活所迫,早早退役而与世界金牌无缘。
从那以后,马哈维亚的梦想就变成了让即将出生的儿子在国际比赛上为印度取得一枚金牌。可他妻子生了四个孩子都是女儿,在偶然发现女儿们有当摔跤选手的潜质后,他不顾他人的眼光与嘲讽,开始培养女儿学习摔跤。
《摔跤吧!爸爸》是由尼特什·提瓦瑞执导、阿米尔·汗、萨卡诗·泰瓦、桑亚·玛荷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领衔主演的印度电影。
影片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影片于2016年12月23日在印度上映,2017年5月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阿米尔·汗(Aamir Khan),1965年3月14日出生于印度孟买,印度宝莱坞演员、导演、制片人。
2016年,出演励志运动电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6月,阿米尔·汗成为“2017年奥斯卡”新成员。2017年,出演励志电影《神秘巨星》饰演音乐人夏克提·库马尔。
网络-摔跤吧!爸爸、网络-阿米尔·汗
㈢ 印度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谢邀!感谢关注奥斯卡,与你共享第一手影视资讯、资源!
5、《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豆瓣8.5分,超18万人标记。印度的宗教可能是全世界最多的了,信仰的冲突带来的故事。
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单纯印度男人承诺帮一个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
虔诚的印度教徒甚至是一个顽固的婆罗门,最终接纳了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伊斯兰世界的人民也以同样的热情和爱回馈了善良的印度人。
㈣ 影评︱《雄狮》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回家看妈妈
寻亲节目中,总会看到走失的孩子与亲人团聚抱头痛哭的画面,那样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湿了眼眶。
电影《雄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寻亲的故事。一个走失25年的孩子,凭着记忆与感觉,找回了自己的家。
(一)
这样的寻亲故事,发生在国内,能找到就堪称奇迹。如果,是跨国度来寻找,还能找到,简直就是传奇了。
可贵的是,这样的传奇是真的。
这部电影《雄狮》,是由澳洲作家萨鲁*布莱尔利的传记改编。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曾经感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
那么,这个萨鲁*布莱尔利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还要从他的童年,从那个柔弱五岁的小男孩说起。
电影就从萨罗的童年开始讲起。故事的播放时间是118分钟。故事发生时间是1986年。电影上映时间是2017年6月22日。那个时候,我们的主人公萨罗(电影中的人名),刚刚五岁。是一个有着棕色皮肤,黑色卷发,一双大眼睛的小可爱。
一个五岁的孩子,一般还都在父母怀里撒娇呢。可,这个穷人家的孩子早熟的要命,已经开始和他的哥哥古杜在奔跑的火车上偷煤块了。用偷来的煤块换两小袋牛奶,给家里人喝。
萨罗似乎没有父亲,电影中就没有交代。家里,似乎只有他们三个孩子,还有一个更小的妹妹。他的妈妈不识字,没有文化,干的是苦力,搬石头。
他们住在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小房子里,那里有树,有水,有铁轨。生活缺乏色彩,整个画面几乎是灰色的。贫穷。肮脏。好在,家里是有爱的。妈妈与哥哥,非常爱萨罗。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继续,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萨罗将来长大了,不出意外,肯定和哥哥一样干苦力。
可,命运女神,有时,也会搞恶作剧,让你坐上火车离开家乡8900公里。
一天晚上,哥哥古杜去火车站干活赚钱。小萨罗非得缠着要去。哥哥无奈,就带上了。结果,到车站哥哥要干活呢,萨罗瞌睡的不行。于是,哥哥就让萨罗躺在车站的脏兮兮的木椅子上,自己去干活了。临走,还叮嘱,不要乱跑,就待在那儿。回来了,给他买糖耳朵吃(一种印度小吃,油炸的,和咱国家油炸麻花有点相似,有的地方也有叫糖耳朵的)。
一觉醒来的萨罗,已是深夜。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站台。也找不到哥哥。可能是害怕,他爬上了一列火车。一列就要废弃的火车。
他不知道,他这一走,就是二十五年。他不知道,这一走,要漂洋过海。他不知道,这一走,命运完全会被改写。
他也不知道,就在他爬上那列被废弃的火车的时候,他的哥哥已经被火车撞死。这样悲痛的消息,二十多年以后,他才知道。
如果,他不爬上那列火车,他也等不来他的哥哥。
然而,一个五岁的孩子,坐上了开向远方的火车。奔赴一场不可知的命运。
却让观众格外揪心。这样的情感故事,尤其是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情感张力极强。
这个时候,每个坐在屏幕前的观众,恐怕都被电影中的五岁小宝贝的命运,紧紧勾住了心。
在印度电影《小萝莉和猴神大叔》中,也讲了一个聋哑小女孩坐火车被丢的故事。不过,那个小女孩很快被好心人猴神送了回来。
而,在这部电影《雄狮》中,时间跨度太长,中间隔了25个春夏秋冬。
(二)
火车终于停下了。停在了印度的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那里也有一条宽阔的河是胡格利河,是恒河支流。小萨罗曾经在河边无目的张望。
加尔各答距离萨罗的家,已然遥远的如同天堂。可,一个五岁的孩子,哪里会知道这些?
饥寒交迫萨罗钻出火车。大声叫着哥哥,妈妈。可,熙熙攘攘的人群,冰冷的如同沙漠。并没有一个人关心这个孩子的现状。那样的叫声,真的是撕心裂肺。
在萨罗被澳洲养父母收养之前,萨罗在这个城市流浪了差不多两个月。靠捡垃圾,吃剩饭或者祭品活着。
电影通过一个五岁孩子的眼睛,带着我们观众看印度底层老百姓的生活,真的是又脏又乱又差,堪忧,堪忧。当然,那是1986年,现在,发展的应该不错了。
后来,萨罗被一个好心人送到了孤儿院。那里环境也好不到那里去,条件极差。
不过,这里待的时间不长,萨罗就被澳洲一对父母领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富裕的生活。他的养父母,至少是中产阶级,不差钱。
电影基本上分为两部分,前面主要讲童年的萨罗的家庭与丢失的过程。
后面一部分,情节跳跃性很大。镜头一闪,萨罗就长大了。
主要讲长大的萨罗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一个漂亮的善解人意的女朋友,还有一个有情绪躁动的哥哥。
虽是收养的孩子,萨罗的养父母对他非常好。
养母苏,是妮可*基德曼来饰演。这个时候的妮可*基德曼差不多五十岁了。她把一个慈和的,温柔的养母饰演的非常到位。
养父约翰*布莱尔是由澳洲知名影星大卫*文翰饰演。他参演的电影有很多,比如《斯巴达300勇士》,《范海辛》,《橙子和阳光》等。
富而有爱,用来形容这对夫妇比较合适。他们不是不能生养,只是为了这样贫困地区的孩子,有一个看世界的机会。
他们收养了两个孩子,萨罗长的好好。身体健康,性格阳光。而,他们的另一个孩子,则有心理问题,或许是原生家庭带来的。总是自己攻击自己。这样的孩子,一般非常自卑。他童年经历了怎么的悲哀,可以想象。即便,后来到养父养母家,被温柔对待,依旧走不出内心深渊。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
萨罗的女朋友,是由鲁尼*玛拉饰演。她是美国人,也是著名影星。她参演的电影非常多,也多次获奖,是一位实力演员。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不俗表现。
食物是有记忆的,我们长大离开家,最思念的可能就是妈妈做的饭了。
霍马洛坎图曾经说过:
我们对小时候吃的美食都有深刻记忆……美食有着带我们回到过去的魔力。
长大的萨罗也是被偶然遇到了一盘美食或者说家乡的小吃糖耳朵唤醒。
那一个时刻,他吃着糖耳朵泪流满面。童年时的记忆,如一股清风扑面而来。他想起了自己的哥哥,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坐火车走丢的不堪经历……
他的内心生出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渴望找到家,找到妈妈。
在电影中,对于萨罗的内心挣扎的表现较多。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个美丽可人的女朋友,还有爱他的养父养母,他觉得他寻找生母的行为是背叛,是不道德的。
在这种挣扎中,还是不断的在寻找。
我们说,社会的变化,一定是技术的突飞猛进。
感谢技术,我们每个爱写作的人,不用印刷机,不用买一大摞稿纸,用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写出几十万字。
萨罗也一样,他用谷歌地图,这最方便的工具。根据小时候残存的碎片化的记忆,一点一点搜寻。
划定范围,确定搜寻半径,一寸一寸推进。据说,在原著里,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了五年时间。可,在电影中,时间是压缩的。他很快就找到了他的家乡,那片土地,那片山与水,以及童年的欢乐。
萨罗最幸运的地方,就是遇到了一对伟大的养父母。当他们得知萨罗的想法,并没有阻拦。而是,慈爱的放手,让他回家。
在印度有那么多的流浪的孩子,能有萨罗这样幸运的,太少了。或许,正是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一位作家。
(三)
电影高潮部分,也是最催泪的部分,是离别25年之后,与老母亲重逢。
这样的情感大戏,需要备好纸巾。
其中的感慨唏嘘,其中的人生况味,其中的悲欢离合,其中的悲欣交集,真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你可自己去体会。
在片尾的字幕中,萨罗的老母亲说,她震惊的“如遭雷击”,她心中的幸福“深似海样”。
这个老母亲,在二十五年前,同时失去两个儿子。一个死亡。一个下落不明。她经受的心灵重创不言而喻。
在电影中给她的镜头很少。只是在萨罗不断闪回的记忆中出现。
不过,最后和孩子见面时,她满头银发,脸上深深的皱纹,似乎,也说明了一切。
萨罗的扮演者戴夫*帕尔特,他是印度裔英国人。参演的电影有《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孟买酒店》,《大卫*科波菲尔个人史》等。多次获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
在这部电影中,他把萨罗处在两个家庭中间,心里的挣扎与纠结,拿捏的恰到好处。
至于电影为什么起名叫《雄狮》是因为主人公的名字,在印度的意思就是雄狮。
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2分,相当高了。可谓,叫好又叫座。曾经获得奥斯卡六项大奖,错过,就有点遗憾了。
最后,就借用《纽约每日新闻》的评论来结尾吧:
真实的故事加上主创们无可挑剔的演技,使整部影片兼具野性与优雅。
㈤ 印度电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印度题材的电影在好莱坞的红火局面让“印度”上升为新世纪世界电影的一个重量级关键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好莱坞的一线电影里也总少不了印度面孔,可是这些荣誉的光环遮蔽了印度本土电影更为繁荣的事实。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中国的《流浪者》,到七十年代的《大篷车》,再到2003年的《印度往事》,多数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或许只留有片段式的印象。
直到2011年《三傻大闹宝莱坞》在中国风靡,很多人惊诧于印度本土电影的突飞猛进,产生“神兵天降”的错觉。
作为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宝莱坞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亿观众。
始于19世纪末,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印度电影以强烈的戏剧感、精到的电影叙事技巧、夺人耳目的声画语言、超群到偶尔雷人的想象力,以及面对全球化市场仍坚持的对信仰和传统文化的守望,堪称世界电影中的一朵奇葩,它用自己独有的姿态,认真讲述着印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描绘着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
不如跳舞:“马萨拉”的狂欢
印度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不同语言的族群对母语电影有很殷切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电影业的发展。但不论讲着何种语言,歌舞作为印度人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印度电影中极具民族特色的歌舞是本土市场制胜的关键,也是快速撩拨起海外观众兴致的法宝。
一部典型的宝莱坞影片至少要有五六段华丽歌舞,而且是大团圆结局。这种标签化的宝莱坞大片也被称为“马萨拉”电影。“马萨拉”是印地语中“混合香料”之意,“马萨拉”电影就是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元素和大团圆结局糅合在一起,其独特叙事模式也被称为“马萨拉模式”。
“马萨拉模式”中,印度电影的歌舞,已经演化成为与语言同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信奉印度教,电影中的歌舞首先满足的是宗教需求。
印度电影歌舞中,最主流的是印度古典舞。今天印度古典舞的表演模式是由描述性舞蹈和纯舞两种主要的形式完美组合而成。其中,表演成分极重的描述性舞蹈,就是印度教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符合教义的道德规范的说教式表演。印度教最核心的神有三位:大梵天、毗湿奴和湿婆。
湿婆创造了舞蹈,湿婆的舞蹈叫“坦达瓦”,意思是阳刚的。但表演者多为女性,所以印度古典舞可以用“百炼钢化成绕指柔”来形容,湿婆最典型的一个形象是双手合抱、左脚右抬的姿势,在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中,都可以看见女主角怀着各种心情,秀出这样的舞姿,向印度教的神明致以敬意。
印度电影《流浪者》是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1955年在中国公映,上世纪70年代末再次上映引发轰动,片中的《拉兹之歌》、《丽达之歌》等插曲都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引起十年浩劫之后中国人的共鸣。
同时期引入中国的另一部印度电影《大篷车》中印度著名舞女阿鲁娜·伊拉尼精湛的舞蹈表演,以及著名歌唱家拉塔优美的歌唱,也成为那一辈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宝莱坞生死恋》是体现印度电影歌舞巅峰水准的一部力作,它撩人心弦的艳情恰到好处地阐释了印度歌舞的精妙,既富有视觉的冲击,又挑逗着观众的热情。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承担了叙事和抒情的双重职能,传达着希望与光明的诉求,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印度电影的歌舞形式也在探索创新。考虑到男性在古典舞表现上的局限性,以及年轻观众的审美趣味,传统的古典舞蹈开始与现代舞蹈的元素融合,《印度往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
而《机器人之恋》中既有最新潮的欧美电子音乐,又有热辣绮丽的印度民族风情,既没有因为要坚守传统而拒绝外来的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优势,实现了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的良性互动。
叙事的胜利:传统戏剧元素+逆天想象力
一部电影的时长如果超过三个小时,绝对是挑战观众耐受力的极限;动辄就超极限,还想让你看得不知疲倦,恐怕只有印度电影敢这么干。
爱情、友情、家族使命、宿命、道德等普世价值观是印度电影中常见的母题。爱的纠缠与幻灭,英雄的落难与崛起,骗局与复仇,规则与叛离……极端化的情节设置在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中迂回、反转、对抗、升华,这是印度传统戏剧的基本公式,再佐以空间的跳跃、蒙太奇的运用、叙事结构的转换等电影手段,营造出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奇观。你可以说这样的手法很俗、草根特色浓郁,但是能够把“俗”的模式运用到极致,让你见所未见,也算另辟蹊径了。
爱情,永远是印度电影里最卖座的主题。与《宝莱坞生死恋》这样虐心又苦情的戏码比起来,那些赚足中国观众眼泪的韩剧都弱爆了。
《宝莱坞生死恋》生生把一段“青梅竹、两小无”的爱情讲成了一部史诗,阶级的对立、贫富的悬殊、命运的无常,让故事的张力不断膨胀,原本深爱的一对璧人至死未能重逢的残酷情节打破人们对宝莱坞大团圆结局的期待,形成爱情悲剧的强烈感染力,是新世纪初宝莱坞爱情片的经典范例。
印度电影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影工业的整体发展,其中包括了3D和数字动画建模等实用技术,而这一切表现手段都服务于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当爱情片的各种模式都被观众熟谙于心,跨物种的爱恋势在必行。
关照现实:本土特色接轨国际潮流
印度电影所坚持的核心——民族和本土,一方面为印度电影文化筑起牢不可破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又是接轨全球主流电影市场的绝佳切入点。
近年来,印度电影与时俱进,借鉴全球市场成功商业片的经验,直面社会现实,无论是种族问题、宗教问题,抑或其他社会矛盾,都成为印度电影关注的对象。
例如控诉种姓制度的《宝莱坞生死恋》,反思教育体制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地球上的星星》,反对种族歧视的《我的名字叫可汗》、《纽约》,反抗殖民统治的《印度往事》、《芭萨提的颜色》,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等,都在混合了印度的宗教信仰、家庭伦理观、民风礼仪的基础之上,体现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体制建设的反省。
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以多样化的表现风格与国际主流类型片打成一片,席卷国际票房,其中,《印度往事》获得2002年奥斯卡提名,《芭萨提的颜色》获2006年全球印度电影奖的8项大奖,2009年《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外票房占总票房的一半。叫好又叫座的局面证明了印度电影商业运作模式的成功,也实现了印度电影的价值观传递和文化输出。
不可否认,印度电影正经历着它的黄金年代,无论在工业生产还是市场领域,印度电影都已经创造了属于这个时代的奇迹。
印度电影持久地满足着本土观众独树一帜的视听品位,兼容并蓄又不断刺激和培养着海外观众对印度电影的审美接受。
也许,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利于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裨益之处,也可以从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笑泪人生中体验他们对生活的热忱与诚意,感受他们面对生存命题的担当与勇气。
㈥ 1980年以后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以下是1980年至2021年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概述:
1980年《猎鹿人》(Deer Hunter):这部战争电影描述了越南战争后士兵的心理创伤,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1981年《甜蜜的人生》(Ordinary People):家庭面临挑战和复苏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1982年《贞德》(Chariots of Fire):讲述两位短跑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1983年《甜心先生》(Gandhi):描绘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的生平,获得八项奥斯卡奖。
1984年《红色》(Terms of Endearment):母女感人故事,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1985年《阿拉伯的劳伦斯》(Out of Africa):丹麦女作家在非洲的经历,获得七项奥斯卡奖。
1986年《人鬼情未了》(The Color Purple):讲述非裔美国女性故事,获得多项提名但未获奖。
1987年《胜利之歌》(Platoon):越南战争中美军步兵班的生活,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1988年《最后的皇帝》(The Last Emperor):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平,获得九项奥斯卡奖。
1989年《雨人》(Rain Man):自闭症患者和弟弟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1990年《致命魔术》(Dances with Wolves):美国内战后前联邦军官和印第安人故事,获得七项奥斯卡奖。
1991年《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女警探追捕连环杀手的故事,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1992年《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二战期间德国商人救助犹太人的故事,获得七项奥斯卡奖。
1993年《无敌破坏王》(Unforgiven):西部电影讲述两名杀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1994年《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弱智男子一生中经历历史事件的故事,获得13项奥斯卡奖。
1995年《勇闯夺命岛》(Braveheart):苏格兰英雄威廉·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的故事,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1996年《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二战期间英国飞行员和护士的故事,获得九项奥斯卡奖。
1997年《泰坦尼克号》(Titanic):一对穷青年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中爱情故事,获得11项奥斯卡奖。
1998年《教父3》(The Godfather Part III):教父迈克尔·柯里昂晚年的故事,获得七项奥斯卡提名但未获奖。
1999年《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父亲为保护儿子在纳粹集中营中创造幻想世界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2000年《角斗士》(Gladiator):罗马军队将领马克西姆斯的故事,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2001年《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02年《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香港电影讲述两个住在同一楼房里的人的爱情故事,获得多个国际电影奖项但未获得奥斯卡提名。
2003年《芝加哥》(Chicago):讲述二十世纪初芝加哥的爵士乐风格和罪犯文化,获得六项奥斯卡奖。
2004年《洛城机密》(Mystic River):童年朋友关系和一起犯下的罪行的故事,获得两项奥斯卡奖。
2005年《精灵鼠小弟》(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三部曲最后一部,“指环王”获得11项奥斯卡奖。
2006年《断背山》(Brokeback Mountain):两个男子之间爱情故事,获得八项奥斯卡奖。
2007年《无国界追凶》(The Departed):讲述警察和犯罪集团之间的斗争,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08年《猜火车》(No Country for Old Men):猎杀者和发现毒品交易的人之间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09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印度孤儿成为“百万富翁”比赛获胜者的故事,获得八项奥斯卡奖。
2010年《珍爱生命》(The Hurt Locker):军人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拆除炸弹的故事,获得六项奥斯卡奖。
2011年《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12年《艺术家》(The Artist):讲述好莱坞电影转型时期的黑白无声电影,获得五项奥斯卡奖。
2013年《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黑人男子被绑架并成为奴隶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2014年《美国狙击手》(American Sniper):美国海豹突击队成员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经历,获得一个奥斯卡奖。
2015年《鸟人》(Birdman or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前超级英雄演员复出之路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16年《控方证人》(The Revenant):讲述一名皮草猎人在荒野求生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2017年《月光男孩》(Moonlight):三个时期一个黑人男孩成长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2018年《水形物语》(The Shape of Water):讲述哑女和水怪之间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19年《绿皮书》(Green Book):黑人钢琴家和他的白人司机在20世纪60年代南部巡演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2020年《寄生虫》(Parasite):一家穷人家庭和一家富人家庭的故事,获得四项奥斯卡奖。
2021年《尘埃落定》(Nomadland):讲述一个女性在美国西部流浪的故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㈦ 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都获得了哪些荣誉
《摔跤吧!爸爸》中马哈维亚是一名前途无量的职业选手,但迫于生活的压力,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由于在赛场上还没给国家赢得一枚金牌,他觉得十分遗憾,便把希望寄托在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想在未来把孩子培养成一名职业的摔跤选手,为国家取得荣誉。可惜天不从人愿,妻子接连给马哈维亚生了两个女儿,看着两个女儿,他一度觉得希望破灭,却又在不经意间发现两个女儿摔跤的潜质。再三考虑后,他决定打破世俗的眼光,将女儿培养成职业摔跤选手。《摔跤吧!爸爸》这部影片一上映,不仅在国外有较好的评价,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也收获了了2017年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第7届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和2018年第四届成龙动作电影周的最佳动作女演员荣誉。
一、2017年第62届印度电影观众奖剧中饰演大女儿吉塔的法缇玛·萨那·纱卡,获得了最佳动作女演员奖。这个电影周是为了表彰在动作电影中做出杰出贡献演员,也从侧面表示了法缇玛·萨那·纱卡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