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闯关东的关东是指哪到哪
主要指长城以北、山海关以东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东北三省地区。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1)闯东北电影2018扩展阅读: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数量规模历史最高。是时,义和团乱,帝国主义乘机瓜分中国,俄国获得了东北地区大量特权,而日本经过日俄战争,迫使俄国把特权转让给日本。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俄双方发生大规模的海战和陆战,东北地区“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
而当九一八事变之后,闯关东变得更加艰难,很多山东人为了躲避日本人的统治,加上关内旱情的缓解,纷纷返乡。
2. 闯关东影评
难得这么闲一次,一口气把《闯关东》看完了。
闯关东一直是中国移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的还有闽粤地区闯南洋,山西等地区走西口,但后者一是发生在国外,相关资料也大多保存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地博物馆,二是波及范围小,资料少,大多数人了解还是来自于一首民歌。闯关东就不一样,整个东北三省、山东、还包括河北,甚至山西、河南都有很多的人加入,而且移民规模大,波及时间长,一些资料说仅山东地区自道光年间算到九一八前后,就有2000多万,就接触身边的东北人看,很多家庭都有一段闯关东的历史。
《闯关东》这部戏就是说的这段历史,从1904日俄战争,一直说到九一八爆发,整个戏共52集,全部是从网上下载的,花了四晚上看完。
一、关于演员
这部戏,几乎都是名角,李幼斌、小宋佳、牛莉、萨日娜、高明、王奎荣、甚至连鲍国安,王绘春这样配角,无一不是近几年人气很高的大牌,从而奠定了这部戏的质量基础。
李幼斌在剧中扮演传奇人物朱开山,一个时代的传奇,一个家庭的舵手,尤其是义和团部门经理的身份,给整部戏增添了不少戏点,很多剧情都是围绕这一戏点展开,这个人物的演绎,前半部分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开金矿那段,故事性很强,展开的不错,种地那段也很不错,到了开饭店,个人感觉性格刻画有点前后脱节,既然开金矿带出金子这么难的事都难不到他,为何面对潘五爷的一再挑衅,却如此熊包,以至于刘掌柜都看不下去?我们固然可以理解这是因为家庭大了,拖家带口,不便于连累家人,但是毕竟传武在张学良部队做副卫队长,他的分量就是黑龙江主席都礼遇三分,何况一个潘五爷,最后几乎选择离开山东街最后又留下,难道就是为了表现他朱开山因潘五爷侮辱而不服输?过于勉强!到了抗日这段,更是一大败笔,处处表现这个人特别爱国,却又没有爱国的基础与理由,不知这爱国是在哪位进步人士的教育下逐步成长,还是自发的民族情感,虽然最后朱开山自己说是与八国联军打仗时,看到日本鬼子的残暴爆发出来的,但谁都知道八国联军英法德是主角,日本鬼子还没有露出狰狞面目,仅此一说,过于附会。
小宋佳在剧中扮演鲜儿,一个有争议的角色,这个女闯将可不简单,只身出逃,卖身救夫,闯戏班却被恶霸糟蹋,进林场,做王府丫鬟,还入了排帮,最后当土匪,情人也是好几个,兄弟俩都有份,这个人物刻画起来难度太大,观众的评价也是好坏参半,但个人感觉与演员关系不大,更多的是编剧原因,为了增加传奇性,故事性,增加了太多不应该的经历,性格也是前后跨度太大,尤其是当土匪这段,简直令人大惑不解,跟传文传武感情戏,也是令人琢磨不透,一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恋人,甚至连在过去大逆不道的私奔这样行为都敢做的,感情竟是如此脆弱,传文只是随意坚持了一下,就同意了与那文的婚事,鲜儿呢,都不明白在其感情深处到底是爱老大,还是老二,还是土匪头子震三江,鲜儿与震三江到底是啥关系,非常令人费解,一口一个当家的,老震死的时候,鲜儿烧纸时说,这一辈子交给他当家的了,有时候打靶归来,两个人还搂搂抱抱的,不知道这一腿算咋回事。对传武,直到剧尾,鲜儿被传武从法场救回,才同意嫁给他,并主动提出做二奶,当鲜儿到二龙山拔香头时却遭遇官兵攻打,也许是编剧为了增加悲剧气氛,故意来这么一段,但到最后来这么一段,有点故意拼凑戏份的意思。
3. 个人及家庭情况介绍怎么写
个人及家庭情况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家庭成员有哪些。(父母哥姐,性别,年龄,政治面貌,从事什么工作)
2、收入状况,经济来源。
3、有什么特殊情况,(一句话,实事求是的介绍家里的情况就对了。)
例文如下:
我是XXX学院中文系03级的贫困学生,来自九江市的一个偏僻农村。现家有6人,爷爷、
奶、爸爸、妈妈和我。爷爷、奶奶年老在家,mm在县城读高中,爸爸妈妈在家务农,且妈妈
弱多病,全家的开支主要靠农作物。
由于故乡田少人多,加上往年又遇洪水,农作物欠收,全家人均收进不足400元。我进大学时的.学
大部份是靠亲戚朋友借来的,今年要把学费交齐就更加困难了。为了不因经济困难而影响自己的学
,能及时、足额地把所欠学费交清,因而,我特向贵社提出助学贷款。
我借款的额度是6000元,计划毕业后4年内还清本息。我父母也同意我贷款,并同意承当连带保证
任。贷款后,我保证履行还贷义务,按时回还贷款本息。
同时,继续努力学习,争取以良好的成绩往返报省农村信用社对我的关心和扶持。看省农村信用社
准为盼。
说明人:×××
也可参考以下内容:
本人**************学生。本人家住农村,家中现有父亲,母亲,共有三人。由于家乡地处小乡
,家乡经济欠发达,家庭收入甚微,仅靠农耕为主,平时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经济收入,大学期间的高
学费和生活费,使得本来困难的家里更加雪上加霜。
父母身体不好且多病,家中生活困难。我的亲朋
友都为我感到高兴能有机会上大学。怀着满腔的热情,我离开了我钟爱的故土来到他乡求学。带着家
们的自豪与执著,我一直在努力的做着我应该做的事情——学习。父母省吃俭用的钱把钱寄给我。
们希望我能过的好。
父母只想让我好好学习,我只能用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每次向家里报告好成绩
时候,都可以感受到父母舒心的笑容,还有他们的嘱咐,让我再接再历。
也许是父母们对与儿女的关
,他们总是要我们不要太薄对自己,总是把最好东西留给我们,他们自己说“钱我们俩回努力去挣
,你尽管按你的需要去做你的事情吧!只要你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每当我听到这句话,我都回感到
阵心痛。
一种欲摆无奈的心情。我只愿为他们减轻些。在到大学之前我就有了一个想法:申请国家助
贷款来充当学费,申请勤工俭学岗位来充当伙食费,平时省吃俭用,还要申请国家助学金来充当一部
伙食费和生活费,尽量减轻家里的负担。
4. 关东是指
清末开始,以山东、河北为主体持续和大规模向东北三省移民,在历史这被称作“闯关东”。近日,有网友提问:为什么叫闯关东而不叫闯东北?关东又是指的哪些地区?
1、“关东”战国时就已出现
作为一个地域性的专用词,“关东”早就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只不过古时的关东并非现在的关东。战国时期,远离传统中原地区,偏居一隅的秦国日渐强大,并且不断与东方六国发生战争。
函谷关之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关东”
秦国兵出渭河平原,进入中原地区时,必须要经过一道关口——函谷关。久而久之,战国七雄把函谷关视为地理、军事、政治的分界。函谷关之西的秦国被称为“关西”,与之相对的函谷关之东广大地区被称为“关东”。
2、“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
明朝自成祖朱棣起,向有''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其来历最初是为防范蒙元势力,后期则主要防御女真铁骑、满族八旗兵。既然北京是“国门”,那么“门楼”在哪里?
山海关之东地区被称为“关东”
于是,就不能不提到山海关。山海关是明长城东起第一关,更重要的是:它距北京仅280余公里,是挡在北京身前的一道屏障,失去山海关意味着不出5天,八旗军就能兵临北京城下。正因为山海关军事、政治意义极其重大,才有了“天下第一关”之称。
因此,“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山海关把满族八旗兵和北京城分隔开来,处于山海关之东的白山黑水被称为“关东”,因此清末这次大移民被叫做“闯关东”。那么,为什么不叫“闯东北”呢?
山海关军事、政治意义极其重大
3、“东北”出现时闯关东潮已过
“关东”在山海关建立前统称“辽东”,这一称呼最早可上溯至周朝。用“东北”或“东北三省”专指辽宁、吉林、黑龙江则是在民国,也就是说在闯关东的年代里,“东北”一词还没有发明,自然也就不可能有“闯东北”的说法。
关东主要指现在的东北三省
关东地区在普通民众眼里,主要指现在的东北三省。但因为满清与蒙古的特殊关系,至少在民国初年,关东还包括有蒙古西北的大部分地区。随着日本侵入,辽宁、吉林、黑龙江相继沦陷,人们才开始用东北来特指这三省。
5. “以为不看好,结果熬夜追”的电视剧有哪些
初听大江大河的名字,以为是一部歌颂美好山河的纪录片或者电影,随着热播,我被高评分吸引住了,无论是否经历过这段历史,这部剧都能将你瞬间带入那个年代,透过三位主角的故事,我们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鲜活的时代,以及千千万万为现代化奉献一生的无名英雄。
其中三位主角串起了整部电视剧,分别是宋运辉,雷东宝,杨巡。
01宋运辉(王凯 饰)白手起家的个体户杨巡,天生赤贫,父母靠不上,姐弟一串拖油瓶……穷怕了,饿怕了,一门心思只想搞钱。他从买馒头开始,一根扁担走街串巷做小贩。凭借商人的敏锐和圆滑,闯东北,下广东,不断寻找发财的机遇。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时代,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踏入过陷阱。经历过暴富,也经历过一夜赔光、污名、牢狱……他在生意场上一路摸爬滚打,又每每绝境逢生,在一次次风险与坎坷中,成为了商海的赢家和弄潮儿。
三个主角,他们是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三个阶层:知识分子、农村干部、商人。也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最重要的三种形式: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
6. 闯关东,关东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吗
关东是山海关以东的东北三省。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旧中国,山东人口稠密,灾害频发。关东则地广人稀,沃野千里,史书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释义:三种自然资源丰富且便于开采使用:荒芜的土地、矿产、盐。)”。
历史上两地有紧密地缘人缘联系。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
(6)闯东北电影2018扩展阅读:
“闯关东”不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大举“破门而入”的,而是千数百年以来探寻—冒险—跋涉—起伏的过程;开始是零落渐进的,随着主客观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便出现了相对意义的“关东热”。
按照某些文字记载与影视传说,好像关内人闯关东最早是自清末和民国才开始的。其实不然。准确地讲,如果说大批地、拖家带口地迁徙关东尚可如此说;但自胶东半岛渡海赴辽东者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汉以降。
在这方面,有据可查的一位名人就是后来做了东吴大将的东汉末年的太史慈。此人乃东莱黄县人(与笔者是真正的同县老乡),早年渡海北上辽东,“求职”均不顺遂。当时辽东那边除了有少数民族占山为王,东汉政权也早已渗进。太史慈作为当时真正的“北漂”,在那边始终未定下来。
加之此人事母至孝,不久又乘船回乡。但其母深明大义,力主真正的男儿家应四海为家,闯出一番事业,于是太史慈又转向南下,以其勇武过人,得遇“小霸王”孙策,归之于吴,中年逝世后葬于镇江北固山南坡,与鲁肃墓相距不远。
真正大规模的自南而北的海峡渡有记载的还是在1400年后的明末时期。当时的登州参将孔有德和耿仲明叛变明朝,先是攻打劫掠登州数县,然后率领本部军兵加上裹胁的乡民以及拥入叛军者号称万人,至少也有七八千人之数,于崇祯六年乘船浮海北抵辽东,向后金投降,孔、仲二人双双被“封王”。
这一明末的重大事件,不仅说明王朝内忧外患之危重,也说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渡船往来已非难事,而且可以动员大规模的渡海行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民族企业家自力开埠的龙口港,在“闯关东”大潮中是一个分水岭。因为从此龙口先后与营口、大连等港有了定期的班轮,胶东半岛北部和西部的民众大都在此乘船去东北,“闯关东”渐形常态化。
7. 山东人为何“闯关东”到寒冷的东北呢
所谓闯关东就是闯东北地区,为什么当时的人民选择去东北而不是去更富庶的江南呢?
即使今天一个山东人跑到上海来,听上海话,也如同云里雾里,听了半天,依然一头雾水。这也是东北,成为山东灾民移民首选的一大原因。
8. 看闯关东 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观后感!
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播送近月以来,我和老伴一集也没有脱,天天坐在电视机前,欣赏这部激动人心的佳作,简直也把自己看成了戏中人,和朱开山一家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焦虑而焦虑,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昨晚播完了51、52最后两集,我静下来思考,从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最主要的是,如下几个字:闯、忍、诚、忠和恨。
闯,他们一家闯关东,闯世界,闯未来,闯生活,闯自由;他们一家为了逃避故乡山东的灾荒,寻找一条生路,他们闯关东,他们淘金、种田、经营饭馆、搞货栈、跑马帮、开煤矿,为了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吃尽千辛万苦,从不向困难低头,这是在朱开山一家身上表现一种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前全国人民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人人需要有这股闯劲和创新精神。
忍,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民族存亡,国家利益面前从不含糊,就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哈尔滨已经鬼子兵临城下,炮声震撼着法庭,朱家力争打赢了甲子沟煤矿的官司,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但是,朱家对邻里纠纷,如对潘五爷的一再纠缠;对亲友的误解,如对韩老海因儿女亲事不顺的怨恨等等,朱开山为了和谐相处,以忍对之,最后终于化解了矛盾。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在我们日常生活待人处事中,也是值得学习的。
诚,就是诚实、诚信。朱开山一家一贯以诚待人,以诚处事。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品格。这里说两个例子;一个是,朱开山曾经是义和团的头头之一,失败后,在洋鬼子的屠刀下死里逃生,来到关东的金沟淘金,结识了贺老三,成为拜榜兄弟。朱开山离开金沟几年后,得知贺老三为人谋害,他二次冒险进金沟,查清楚贺老三遇害的情况,惩罚了元凶。又如,朱开山偶尔认识了震三江这个杀富济贫的英雄人物,震三江当时被捕,震三江设法告诉了朱开山他窃得财宝的隐藏地点,朱开山和儿子一起找到这些财宝用以疏通环节,把震三江从狱中救了出来,若干时间后,震三江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这就是朱开山的性格,也是朱家人的性格,就连朱家人救了他一命,并在朱家长大的一郎也是这样,当他发现被森田欺骗,损害了甲子沟煤矿的利益时,一方面设法把揭发森田物业的证据交给朱家,并且以死谢罪。
忠和恨,可以说朱开山一家的性格,虽然他们是闯关东农民,后来经商、开矿,但是他们胸中都跳动着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朱开山的二儿子后来成为东北军一位团长的朱传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了保卫哈尔滨,保卫祖国的每一寸国土,战斗疆场,拉响集束手榴弹和日本鬼子的装甲车同归于尽。那些在前线和鬼子拼搏的英雄们也都是这样。
他们藐视敌人,怀着满腔的仇恨和鬼子战斗。朱开山在森田被击毙之前对他说:最后你们的结果,是滚出中国去,留下的是你们的尸体。
是的,朱开山预料没有错,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鬼子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以中国人民的胜利,日本鬼子的彻底失败,而写完了这段血的历史,留在中国大地上的,只有侵略者的尸体和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闯关东》是一部不屈的家国抗争史,是一部中国移民的奋斗史,看了它拨动了民族精神这根心弦,勾起了一代代人的回忆。
连续剧《闯关东》也告诉我们,听听军国主义分子森田的狂吠,虽然那是过去的事,但现在并不是没有这样的狂人。世界并不太平,依然要时刻准备着,枕戈待旦,睡觉也要睁着一只眼睛。千万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在奉行和平外交,以邻为友的同时,为了国家的安全,必须时刻警惕着!
近日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大剧。从已经播出的近三分之一看,基本概述了山东人闯东北的辛酸心路历程,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以及时代背景,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
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戏的题材所至。
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一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就是为这些生活在东北的山东人拍的一部电视剧。当年闯关东的人,谁的心里没有一把辛酸史呢?离乡背井,遥望故乡,哪个流浪在异乡的游子不是承担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呢?所以,电视剧首先就赢得了当年闯关东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青睐是不难理解的。
毕竟电视剧不同于历史书,考虑了可看性,势必要增加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何况在这个一切讲究效益的年代。对这点,我们是应该给予理解的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炯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在剧本策划阶段就将其创作定位为: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故事。
“闯关东”这种民族行为是中华民族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关东路上的闯荡需要经历一次次的波折磨难,包括土匪、官兵、土豪、乡霸、流氓、流民、善人、妓女、瘾君子、矿工等等各色人物将陆续登场,给山东大汉制造各种各样的困难,在苦难之下,朱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间所产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一故事设计与好莱坞大片《指环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相似,由此可见中西影视文化在人性的本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认识是相同的,所谓高手过招,点到为止,摘花飞叶看似相似,其内功也自有独得之妙。 作为具有史诗色彩的大戏,《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可谓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地位不同,各个又性格鲜明。以山东人朱家一家为主线,逐渐引出没落格格、商人、艺人、土匪、恶霸、土豪、乡霸甚至日本人等,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演绎出一段又一段脉络清晰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使得该剧有了较强的可看性。所以,吸引住众多喜欢听故事、看风俗的大批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闯关东》吸引观众的还有那些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主人公朱开山的扮演者李幼斌,自《亮剑》后,以他深厚的表演,俨然成了当今中年男演员的佼佼者。在这部剧中李幼斌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李云龙”的英雄式人物。他在剧中的那种沧桑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痕迹的表演,自然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说《闯关东》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李幼斌无疑就是引导出主旋律的音符,而他的老伴与三个儿子,无疑就是乐曲中厚重的和声。扮演他老伴的莎日娜,是近年荧屏上优秀的“妈妈”演员,这次,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妈妈。在这部交响乐中,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这就是小宋佳扮演的鲜儿。鲜儿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经历了很多坎坷,是剧中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令这部“交响乐”中多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还有众多如牛丽、丁嘉丽等明星的加盟,都给这部“交响乐”增添了各种音色。有如此众多的明星,你说电视剧能没有吸引力吗?
以上,就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它如音乐动听、画面优美等,也都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这部戏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传奇色彩的浓烈盖过了写实主义的光芒,使得该片与历史上的“闯关东”有着一定的距离。电视剧的主人公朱开山,一开始的身份就是义和团的将军,不凡的身份使他的“闯”更多了几份优越感。其实,生活中大多“闯”关东的,是那些最低层的农民,他们的“奋斗”与生存更加艰辛。记得在哈尔滨看过一幅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挑着扁担的山东人,挑着家当与孩子,赤脚走进了天寒地冻的世界……
52集电视连续剧 开年大戏 <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以主人公朱开山的复杂、坎坷的一生为线索,其中穿插了朱开山的三个性格迥异、命运不同的儿子在关东路上遇到的种种磨难和考验,力求真实还原那段悲怆、苍凉、恢弘、悲壮的民族血泪史。书中将再现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场景横跨半个中国。而在细节上,作者延续了其擅长的在平淡人生中贯串人性关怀的思路,亲情、爱情与故土情的纠结深入人心,对国事、家事、家乡事的担当感人至深。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至1840年东北人口仅突破300万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国人口达四亿多。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 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 到792万之多,“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 因此,现在东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属于山东等省份---黄河下游地区的。
闯关东,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雍正说“朕夷狄之君”“非中国人”。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 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 1860)正式开禁放垦。
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 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 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 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 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 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21年间有一名叫王振邦的农民, 原籍山东,因逃荒携妻及长女一家流落于西川一带。1931年日军侵占 东北,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余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 胆寒。”
闯关东,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辛亥革命东北几千万关内汉人回到中国怀抱,“以至于人文地理学地图表明该地区完全是中国人的”(《草原帝国》,法国,勒内.格鲁塞)。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 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 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 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 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 寝者皆山东移民...”。作为世界第一的大民族---汉族,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走西囗、下南洋,内蒙古和新疆也成为汉人移民地。那么,闯关东便成了人口与经济的平衡学。
看完中央三套节目"回娘家"这场晚会,听了孙新建导演总结了和体会了<闯关东>这一部大型的,轰动全国的这部连续剧,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高满堂老师在这部连续剧体会到了求生存,求发展,求和谐.然而延续了其擅长的在平淡人生中贯串人性关怀的思路,亲情、爱情与故土情的纠结深入人心,对国事、家事、家乡事的担当感人至深。
孙建业老师讲了干什么事不能浮躁,简简单单的两个字,讲的很深!我很受启发!
希望高满堂老师能把14万字的剧本写得更精彩,更生动,更和谐!愿<闯关东>剧组原班人马永不动摇!在今后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9. 闯关东好看吗
近日正在中央1台的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讲述在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变迁的大剧。从已经播出的近三分之一看,基本概述了山东人闯东北的辛酸心路历程,再现了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悲壮历史。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也无论是生活场景还是民俗以及时代背景,都象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人们的视线。
电视剧《闯关东》之所以一开始就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部戏的题材所至。
据记载,在过去的300多年间,约有2000多万山东人迁移到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艰辛创业。有一个说法,建国初期,每三个东北人,就有两个是闯关东的山东人或山东人的后裔,而在山东,闯关东者几乎遍及每个村庄。“闯关东”是特定历史背景下被迫进行的民族大迁移。为了生存,大批山东人背井离乡,踏上了关东那片辽阔的黑土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闯关东》就是为这些生活在东北的山东人拍的一部电视剧。当年闯关东的人,谁的心里没有一把辛酸史呢?离乡背井,遥望故乡,哪个流浪在异乡的游子不是承担着身体与精神的双层压力呢?所以,电视剧首先就赢得了当年闯关东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的青睐是不难理解的。
《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全剧以主人公朱开山一家人的复杂、坎坷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朱开山一家在黑土地上的生存与奋斗的故事。电视剧拍得很厚重结实,一扫当今荧幕上层出不穷的浮夸与暧昧之风。虽然故事描写的是山东人闯关东的那段历史,但人物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斗志,却具有更大范围内的教育意义。所以,吸引住那些喜欢浩然正气文艺作品的人的目光,是顺理成章的。
作为具有史诗色彩的大戏,《闯关东》的故事情节可谓荡气回肠气势磅礴。剧中人物众多,身份地位不同,各个又性格鲜明。以山东人朱家一家为主线,逐渐引出没落格格、商人、艺人、土匪、恶霸、土豪、乡霸甚至日本人等,众多三教九流的人物,演绎出一段又一段脉络清晰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剧中再现了当年闯关东人放排、伐木、淘金、采矿等大场面,使得该剧有了较强的可看性。所以,吸引住众多喜欢听故事、看风俗的大批观众,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以东北为描写对象的许多电视剧如赵本山的《刘老根》、《马大帅》和高秀敏的《圣水湖畔》等,无一例外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这些电视剧把东北的风土民情推介给了全国观众,由此掀起了一股东北热。那么,这部同样以东北为故事主要发生地的《闯关东》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或许与这股东北热有着极大的关系。高粱地、茅草屋、土炕、雪爬犁,场景与道具都呈现出了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特别是时常出现的“二人转”,更是给电视剧增添了华丽的音符。
《闯关东》吸引观众的还有那些具有强大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主人公朱开山的扮演者李幼斌,自《亮剑》后,以他深厚的表演,俨然成了当今中年男演员的佼佼者。在这部剧中李幼斌塑造了一个不同于“李云龙”的英雄式人物。他在剧中的那种沧桑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无痕迹的表演,自然得到观众的认可。如果说《闯关东》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李幼斌无疑就是引导出主旋律的音符,而他的老伴与三个儿子,无疑就是乐曲中厚重的和声。扮演他老伴的莎日娜,是近年荧屏上优秀的“妈妈”演员,这次,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妈妈。在这部交响乐中,还有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这就是小宋佳扮演的鲜儿。鲜儿是个敢爱敢恨的女子,她经历了很多坎坷,是剧中戏份最重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令这部“交响乐”中多了许多亮丽的色彩。还有众多如牛丽、丁嘉丽等明星的加盟,都给这部“交响乐”增添了各种音色。有如此众多的明星,你说电视剧能没有吸引力吗?
以上,就是《闯关东》成功的主要原因。其它如音乐动听、画面优美等,也都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这部戏也有它的缺点,比如传奇色彩的浓烈盖过了写实主义的光芒,使得该片与历史上的“闯关东”有着一定的距离。电视剧的主人公朱开山,一开始的身份就是义和团的将军,不凡的身份使他的“闯”更多了几份优越感。其实,生活中大多“闯”关东的,是那些最低层的农民,他们的“奋斗”与生存更加艰辛。记得在哈尔滨看过一幅当年山东人“闯”关东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位挑着扁担的山东人,挑着家当与孩子,赤脚走进了天寒地冻的世界……
毕竟电视剧不同于历史书,考虑了可看性,势必要增加一些离奇曲折的情节,何况在这个一切讲究效益的年代。对这点,我们是应该给予理解的吧。
好了,电视剧还没播完,让我们继续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