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0079块,总数跃居世界第一。
70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9倍;电影院线银幕总数达60079块,比2012年增长3.6倍。
文化投入显著增加。从1953年至1957年,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为4.97亿元,至1978年增至4.44亿元,2018年更是达到928.33亿元。
文化产业经济总量也显著提升。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8737亿元,较2004年增长10.3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3.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
中国电影金鸡奖于1981年创办,与中国电影华表奖、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与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电影金马奖齐名。
香港电影金像奖是中国及大中华电影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之一,与中国电影金鸡奖、台湾电影金马奖并称“华语三大电影奖”,是香港及大中华电影界的年度盛事。
台湾电影金马奖创办于1962年,是中国台湾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的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在其中举办的电影奖项,每年举行一次,表彰台湾及大中华地区的电影创作。
大众电影百花奖创办于1962年,与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并称“中国电影三大奖”,由观众投票决定奖项归属,反映了公众对电影作品的认可。
中国电影华表奖设立于1994年,由中国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主办,旨在表彰优秀电影作品和电影工作者,推动电影艺术的发展。
Ⅱ 2018年电影产业链市场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分析
上游环节竞争白热化
电影产业链上游是制片环节,主要包括剧本开发、立项、电影生产构成。目前,电影制片环节准入门槛不高,根据《电影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电影行业制片领域涉及的监管准入措施主要包括电影制片制作资格准入许可、电影摄制行政许可、电影内容审查许可三大方面。
正因此,国内制片方的竞争十分激烈,每年生产的电影数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数据,2014年,我国电影产量为758部,到2018年电影产量已超过千部,增加至1082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
电影产业链中游是发行环节,主要是根据影片获取公映许可证和上映档期的情况,组织电影宣传和发行工作,完成影片公映以及衍生品销售等工作。不过影片类型的不同,使国内发行领域的机构存在差异。
其中国产电影的发行可以由国内任意发行公司完成,而进口电影只有中国电影、华夏电影两家公司具有引进和发行权。其中批片大都是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一定费用。
这导致国产电影发行市场竞争激烈,既有博纳影业、五洲电影发行等为基于院线资源优势的终端主导型公司,也有光线传媒、新丽传媒等为以优质内容生产为核心的传统发行公司,以及猫眼电影、阿里影业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发行公司。
电影产业链下游是院线(影院)环节,是电影行业中连接电影发行方和影片放映方,对影院实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独立经营单元。目前,国内院线与其下属影院的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资产联结、另一种是签约加盟。
由于院线有牌照准入壁垒,因此近年来国内院线数量基本保持稳定,竞争格局基本清晰,以万达院线、大地院线、上海联合、中影南方和中影数字等为代表的前十院线梯队成为我国院线市场商业化运作的主导力量。
产业链整合趋势明显
当前,国内电影行业全产业链布局或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整合或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以强化盈利能力和对产业链各资源要素的控制能力,以此发挥各产业环节的协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国内电影行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纷纷开始全面介入上游的内容制作、中游的宣传发行、下游的院线影院终端放映和衍生品产业投资之中,使得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
此外,影视公司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越来越多,电影制片、电影宣传发行、电影衍生品和投放终端逐步互联网化。近两年,互联网公司也通过兼并、合作,渗入到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面,从多角度、宽领域介入到了电影产业链。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平台的领先优势,协同现有业务布局和战略方向,为平台的活跃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供给,增加盈利。
更多数据参考 前瞻产业研究院 发布的《 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