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旋律电影为何纷纷走红
过去的一年多里,主旋律大片一路高歌猛进,让中国电影市场为之一振。2017年暑期档,《战狼2》凭借56亿票房问鼎国产电影票房榜榜首;今年春节档,香港导演林超贤在《湄公河行动》后又让《红海行动》凭借过硬的品质实现排片“逆袭”,最终以36亿票房成为第二……主旋律电影为何会赢得如此多的掌声,与会嘉宾代表就相关话题展开了讨论。
这几部电影逐渐打破了以往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刻板印象”,如不够好看、说教意味太重、浓厚的官方色彩等,而通过自身的类型化和市场化运作,逐步获得口碑和商业的双重认可。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指出,“这几部产生票房奇观的电影都是同一个类型——动作片。它们的成功是动作片的成功,从而让电影中有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等表达被有效地传递出来”。不过她也认为,“当我们作为批评者总结创作时,一定要警惕不要成为票房意义上的成功者的背书者”。来源:光明网
⑵ 如何评价戴锦华
这是最好的影评,这篇影评才是真的让我看懂这个电影,让我觉得这个电影这个导演真的了不起。
⑶ 红樱桃的幕后制作
2012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胜利68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而《红樱桃》是少数记录二战欧洲战场中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影片。该片投资高达2700万元,却在公映当年创下了5000万元票房纪录。影片外景地为 中国和俄罗斯,为该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了一批对前苏联革命历史有着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的中年观众。该片获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叶大鹰)和最佳女主角奖(郭柯宇)。
《红樱桃》4000万票房背后的“秘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电影业多少有些落寞和黯淡,特别是电影的票房。但到了2013年,对中国电影来说似乎充满了好莱坞戏剧化的色彩。就在人们似乎对国产电影愈加失望之际,它却突然迸发了夺目的光芒,《红樱桃》《阳光灿烂的日子》《红粉》等影片创造的票房甚至超过了几部“进口大片”,尤其以《红樱桃》为最,以其高成本高回报的营销策略创造了四千万元的票房纪录。记者采访了导演叶大鹰,听他剖析《红樱桃》创造票房纪录背后的种种原因。 背景:革命后代与“红色情结”
围绕《红樱桃》的出世,很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它所出现的时间以及它所涉及的时代背景。2013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相关题材的电影纷纷出现,《红樱桃》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它并不直指战争,也并非如影片《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直接触及本土的遭遇与反击,而是将故事的情境转移到了俄罗斯,而它讲述的又并非是一个“异国”的战争故事,而是中国的“烈士后代、革命前辈的故事”。
影片在当年宣传的时候就曾提到“朱德女儿朱敏,俄语名赤英(红色英雄之意),17岁进入前苏联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为影片中‘楚楚’的原型”。编导人员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曾和朱敏沟通过,并解释剧本的主要内容是真实的,也会有艺术加工的地方,比如纳粹标记的文身为虚构部分,朱敏表示同意。
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影片的导演叶大鹰,当年在宣传《红樱桃》这部影片时不少媒体都提到该片导演叶大鹰是叶挺将军的孙子,他的父亲叶正明是叶挺将军的第二个儿子。这个身份的证明无疑为影片赋予了正统与主流的“质量验证”。对于是否因为自己的家庭身份而具有“红色情结”,叶大鹰则认为“这是媒体的说法,自己并没有刻意这么做,也许是一种巧合,用这个时代的感情去体会过去的人物和事情,会感觉特别有魅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也欣赏,但我希望拍的是另一种电影,它和人物有关,与今天的观众贴近。” 包装:商业电影的成功个案
2011年叶大鹰根据王朔小说《橡皮人》改编成影片《大喘气》,那时他刚从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班毕业两年,按照“实验电影”的路子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和所要发泄的情绪,记者采访他时他曾提到“当年比较愿意走极端,包含了相当程度上的玩闹情绪,是由青年渐入中年的一种宣泄。到了1995年我拍《红樱桃》的时候就走向成熟了,拍片子更加规范化也更加商业化,要兼顾各方面投资者的利益,还要理解受众群。”
“成熟”的《红樱桃》在某种意义上说,参透了商业电影的构造和秘诀,使得类似“原则”恰到好处地“落实”到这样一部主流影片当中。电影学者戴锦华曾分析“影片将故事场景移到异国,于是成功回避了本土情境中‘常识’的混乱,它选取了一个全球公认的恶魔———纳粹来充当故事的‘反一号’,纳粹形象的出现,有效地吸收了影片中暴力、色情呈现的不轨与非道德;相反成了一份充满正义感、乃至‘终极关怀’的崇高。”正因为影片外景地为俄罗斯,为影片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所以在有意无意间吸引了它的特殊观众群:中年知识分子群。因为他们有着对前苏联及革命历史难以名状的怀旧“情结”。
叶大鹰在谈到对影片的“包装”时表示“作品当然需要包装,这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也是对投资人的保证。 但在创作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一种真诚的态度,商业效应在这个过程中被忘却了,影片上映时这个元素又会再度显现,所以商业和艺术的矛盾是电影共同面对的问题,总强调两者的对立,就是回避自己的能力。“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形式是,与电影《红樱桃》同时套拍的还有电视剧《血色童心》,导演同为叶大鹰,梅婷和陆毅的青春面孔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红樱桃》与《血色童心》的“电影”“电视剧”套拍方式也为后来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⑷ 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烟花,出自哪里
出自戴锦华老师。
戴锦华在谈论《八佰》中说到,她觉得《八佰》背后,凸显的是近20年来,国产电影在处理历史问题上的重大缺陷。我们的电影人丧失了与那段过往历史对话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近些年的国产商业大片,在讲述历史时选择的切入角度,都选用的是外来者的视角:《南京南京》中是日本兵,《金陵十三钗》中是美国传教士,《八佰》则是从外来的溃兵和河对岸围观群众的视角,来讲述“守卫四行仓库”。她用一句话形容这种感受:“炮火隔了岸,就宛如看烟花。”
⑸ 戴锦华的主要著作
戴锦华的主要著作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中国妇女文学研究》(与孟悦合著),1989年。
《电影理论与批评手册》,1993年。
《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十八例》,1995年。
《镜城突围》,1995年。
《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
《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1999年。
《拼图游戏》,1999年。
《镜城地形图--当代文化书写与研究》,1999年。
《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年》,2000。
《涉渡之舟》,2002年。
《电影批评》,2004年。
《蒙面骑士-墨西哥副司令马科斯文集》,2006。
人物简介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至1982年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987年参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影史论专业。1992年被北京电影学院聘任为副教授。1993年调入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
1994年10月至1995年7月,应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的邀请前往进行学术访问,并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十余所美国大学开设关于中国电影和大众文化的课程、专题讲座和座谈。
⑹ 如何评价电影《芳华》对时代的描绘
《芳华》可以被视为在穗子的视点下展开的一个大闪回,这个视点无疑是精心挑选过的。穗子模糊的出身,和她亲身经历的一桩桩事件中既不落井下石又不挺身而出的立场,赋予她客观描述的地位。那是一个类上帝的至高视点,是冯小刚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就采取过的态度,是一种消除了善与恶、罪与罚的冷静甚或冷漠的普世观照——看到了人生颠簸起伏、情感无处安放,却拒绝判断、更不指引。整个电影虽是回忆,但并没有呈现任何人的视点镜头,形式上的纯粹客观,无疑拒绝了观众。
⑺ 戴锦华的介绍
戴锦华,女,1959年生于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大众传媒、电影与性别研究。曾获北京市社科研究优秀奖,国家级精品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数十个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韩文、阿拉伯文出版。1专业特长:中国电影史,大众文化研究以及女性文学研究。曾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开设专题课程,进行中国电影系列专题讲座。
⑻ 白鹿原的影片评价
原著比较 我是感觉电影比原作清晰,比原作要好。原作比较有80年代遗风,比较是那种政治性的判断。而电影削弱了国共两党冲突的因素,着重表现的是这一百年是乡村社会的生存原则被破坏和动摇的一个过程,白嘉轩是一个极力想抵抗但是已经不可能,我觉得这个改变和强化比较好。 (戴锦华) 我觉得任何一个人看《白鹿原》这个电影第一个会想到的是陈忠实的原作。其实我觉得一个导演他在再创作的时候应该把原作抛开。我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一直没有和原作做一个实际的勾连,我觉得这就是王全安的创作,他能打动我。我一个感受就是这个电影和原作有没有勾连或者改变,这些都没有关系了。 (王小丫) 电影《白鹿原》的故事截取了小说的中间部分,可以说是无头无尾,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无法体会出《白鹿原》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电影的主题模糊,叙事混乱,其中白鹿两家的纠葛、白嘉轩和田小娥两人的对立,没有很明确地表现出来。电影和原著相比,太过形式化,没有从内里展现出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 (辽宁晚报) 首先向全安表示祝贺,电影拍得应该说很好,大大超出了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和想象。我认为应该是这些年来长篇小说改编电影最成功的一部。
我觉得这是一部不雷同与我过去看到的任何一部描写这段历史的电影,由于具备了这个个性,这部电影独立存在的价值就有了。 (陈忠实·原著《白鹿原》作者) 觉得真挺震撼的。我感觉真的,能把这么长的一个长篇小说弄成这样,很不容易太了不起了。这个整个是一个史诗,我觉得史诗的味道出来的,真的是一个史诗,挺好的。 (李银河) 电影品质 电影《白鹿原》已经超越了很多东西,它自然的生命力已经很旺盛了。我觉得导演王全安在编剧时就一直在修炼,即能保持锐度又能让我们的环境包括电影局能够接受,我觉得他已经做的非常好非常好了,可以说没有想到。 (崔健) 这是少有的我看到的国内关于这样题材的电影这么成熟。我就是觉得非常好,这么长的时间能够让我这么盯着看,我看电影是挺苛刻的,长期以来看国内这类的电影,你就会突然看着看着就起鸡皮疙瘩,而电影《白鹿原》三个多小时,居然就看了下来,而且我还一直替导演想,如果要剪的话,剪哪个镜头都挺可惜的。 (刘索拉) 我觉得与其说民族史诗,不如说民族长卷,或者叫百年长卷。我喜欢这个电影故事本身和叙述的从容。就是你去看,你去经验这样的。我喜欢电影削弱了原作想有太多说法的愿望。 (戴锦华) 影片拍得很结实,很讲究,这个讲究是多方面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表演的讲究,都是有匠心在里面。整个的故事和表达的想法都能看得很清楚。 (铁凝) 看了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眼前一亮,挺好,真是挺好的,这才是电影!台词特别好,基本上没什么破绽,我特别喜欢他们讨论苏联那段,特别棒我觉得。 (崔永元)
⑼ 电影 樱桃 的介绍
樱桃是智障,没有正常人的智商,却有着非常饱满的母爱,尽心尽力地为女儿红红着想,只要女儿开心,自己做什么都愿意。虽然自己是个傻子,被人嘲笑、欺负,她也不与人计较。女儿说樱桃好吃,就想方设法地为她摘樱桃,甚至最后牺牲了自己的性命。
智障女樱桃从小失去双亲,同村的好心人葛望的母亲收留了她,并撮合她与自己患有小儿麻痹的35岁儿子葛望喜结伉俪。樱桃十分喜欢小孩子,她偶然在路边捡回一个小孩,不顾家境贫困而收养了她,为其取名红红。
葛望一度将红红送给别人,樱桃知道后伤心欲绝,挨家挨户寻找红红并终将其找回。红红上学后,樱桃因为到学校看望女儿,令同学纷纷嘲笑红红有个疯癫的母亲,并开始孤立她,她也因此对母亲产生了反感。
(9)戴锦华2017电影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葛望
樱桃的丈夫,小儿麻痹症患者,也是家里的顶梁柱。葛望本来也想收养孩子,但因为红红是个女婴,他就很不情愿。而且,自从有了红红,樱桃就不愿意和他做房事了,葛望觉得只有把红红抱走才能回到以前的生活,便想方设法要把她送出去。
红红
樱桃捡回来收养的弃儿,上学后,樱桃因为到学校看望女儿,令同学纷纷嘲笑红红有个疯癫的母亲,并开始孤立她,她也因此对母亲产生了反感。
后来母亲冒雨给红红摘樱桃时,掉进了河中,红红受触动而消除了对母亲的怨恨。为了报答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红红发奋读书,最终考上了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
村长
他在了解到樱桃捡回红红后,做主将红红给葛望喂养,并且答应解决相关问题。后来葛望把红红抱走,他又带着村干部到葛望家里劝导他,让葛望安心喂养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