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部叫复活的电影
《启示》2006
导演: 梅尔·吉布森
编剧: 梅尔·吉布森 / Farhad Safinia
主演: 鲁迪·杨布拉德 / Dalia Hernández / Jonathan Brewer / Morris Birdyellowhead / Carlos Emilio Báez
类型: 剧情 / 动作 / 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玛雅语
上映日期: 2006-12-08(美国)
片长: 139 分钟
又名: 启示录 / 阿波卡猎逃 / 毁天灭地
B. 一部电影,关于复活
起死回生 The Lazarus Effect (2015)
导演: 大卫·贾柏
编剧: Luke Dawson / Jeremy Slater
主演: 埃文·彼得斯 / 奥利维亚·王尔德 / 唐纳德·格洛弗 / 马克·杜普拉斯 / 莎拉·伯格 / 更多...
类型: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27(美国)
片长: 83分钟
又名: 拉撒路效应 / 永夜魔女(台) / 回魂实验(港) / Reawakening / Lazarus
C.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的电影有吗
前苏联【复活】译制经典D5(长影) 片名:复活 导演:什维茨尔 主演:塔玛拉·谢明娜 出品:莫斯科电影制片厂 地区:前苏联 上映:1960年 配置:日2+长译经典公映国配 视频:4:3 色彩:黑白 音频:俄语2.0 192Kbps/长译公映配音2.0 192Kbps 字幕:日文/中简/中繁(中文字幕根据配音整理)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1962年译制 翻译:傅配钘 译导:李景超 配音:孙敖、向隽殊、车轩、陈汝斌、贺汝瑜、肖南赵双成、李真、陈光廷、马静图、黄世光、孙晓雯、程晨、白玫、解说肖南. 剧情简介: 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遭到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八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松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本片揭露了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吏,触及了旧法律的本质。 关于影片: 本片根据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改编摄制而成!托尔斯泰于1889年动笔开始创作,其间几易其稿,一直到1899年才终于写成了这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品。这部巨著的原文有40多万字,它详细叙述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的人性的复苏过程。尤其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他的原型是托尔斯泰的一个朋友——检察官柯尼讲的一个真实故事:有位上流社会的青年,在他陪审的案件的被告人中发现被他诱奸过的姑娘,那姑娘已成了妓女,被指控偷了嫖客的一百卢布,并被判以四个月的监禁。那青年良心发现,想方设法同女犯见面,并请求柯尼的帮助,表示愿意同女犯结婚以赎罪。不幸的是,那女犯因伤寒死于狱中。这个故事给托尔斯泰强烈的震动,于是他以这个故事的蓝本为开端,塑造了聂赫留朵夫这样一个人物——男主人公涅赫柳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斯洛,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在聂赫留朵夫的身上,凝聚了托尔斯泰通过大量调查、观察和思考所得到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寄托了托尔斯泰的许多先进思想。当然,由于所处的年代的局限,托尔斯泰的思想在我们现在看来有许多明显的缺陷。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由精神的人和兽性的人组成,这两部分总是在不停地较量,人应该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完善自我,让精神的人占据上风。在作品的结尾部分,出现了一个无名老头,他代言了托尔斯泰对暴力统治的愤恨,表达了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理想。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它采用了对比手法,从而增加了感染力;它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读者不由自主地投入进去,与作品的主人公们同呼吸、共命运。总之,《复活》是一部人性的赞歌,它以高超的艺术所表达的思想已超越了国界。文学是以情动人的,《复活》正是这样一部充满对劳苦大众和弱小者的问情和爱护之心,对统治者的憎恨,对革命者的敬意的作品,由此感动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人。 关于配音: 向隽殊是我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从五十年代开始就在长译厂这块电影译制事业的园地里默默地耕耘着。在中国的译制片中,向隽殊的声音是不可重复、难以泯灭的。当今天我们感叹语音的凋零、配音艺术衰落的时候,不禁常常产生对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追忆。向隽殊在为《复活》中的女主角玛丝洛娃配音时,通过反复观看影片,阅读、分析剧本和托尔斯泰的原著,对玛丝洛娃善良、单纯的本性和她命运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以及她在这三个不同阶段中思想、感情、心理、性格的变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将这种理解,化为自己的感情,由衷地发出角色的声音。在表现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卡秋莎)时,向隽殊怀着对角色深深怜爱的感情,运用甜润中带有脆美、爽快中略具羞涩、如同莺啼燕啭般的声音,表现了玛丝洛娃少女时代的天真、纯洁和对生活、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当玛丝洛娃沦落为妓女之后,向隽殊一方面运用比较混浊、沙哑并带有几分轻佻的声音,表现出一个酗酒过度、空虚颓废、玩世不恭的烟花女的形象;另一方面,又怀着深深的同情,用愤懑的声调,表现了玛丝洛娃对屈辱的反抗。当虚伪的法律宣判玛丝洛娃有罪时,她发出了“我没有罪”的呼喊。向隽殊为这句台词配音时,加重语势和力度,几乎是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呼喊的。声音撕心裂肺,撼人心弦,交织着血和泪,有力地表现了一个真知未泯的烟花女对命运的反抗。当玛丝洛娃受到革命者的影响,从堕落中觉醒过来后,向隽殊又运用了凄凉悲哀、然而却饱含信念的声音,表现了心灵留下伤痕的玛丝洛娃的心境和觉醒后的精神气质。正是由于向隽殊对玛丝洛娃有了准确、深刻的理解,并将自己置于角色的感情之中,因此才能把玛丝洛娃的形象层次分明、细致入微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产生了感人的艺术力量。她为玛丝洛娃的配音,无论是配音构思的完整性和配音造型的典型化程度,还是声音技巧运用的完美,都称得上是电影配音艺术中的杰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求采纳
D. 看过电影《复活》的进
《复活》大胆的表现风格让看到它的人眼前一亮,导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最大限度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黑色风格。动态捕捉,3D动画成像以及黑白高对比渲染,影片运用的各种处理技术让这部动画作品更为生动,编剧黛拉波特一直想拍一部侦探的故事,如今的《复活》给了他这个机会。得益于片子中特别的视觉效果,将未来主义的赛博朋克和50年代的经典黑色元素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未来派的巴黎城本身就是电影中最重要的演员,遍地可见的新式建筑,渗透不入一丝的阳光,所有人都被这些高耸的未来象征的阴影所笼罩,压抑气氛与未来都市之间的格格不入让巴黎少了一些浪漫,多了一些黑色。
《复活》的导演克里斯蒂安·沃克曼和制片艾东·索马奇与年轻的马克·麦恩斯是在一次动画节上认识的,1999年,沃克曼携自编自导的片长只有10分钟的动画短片参加欧洲电脑动画节,期间马克·麦恩斯的三维动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麦恩斯是一位3D动画和动态捕捉技术的倡导者,这位动画新人的作品实际是第一部使用“动态捕捉”技术的黑白动画。那一次,三人对黑白静态影像的立体化处理交换了彼此的一些见解,比如用极为真实的表现手法来减弱通常动画影片的平面感,这是一种新的视觉概念。
在与两位编剧研究过影片的拍摄细节之后,法国电视二套答应投资拍摄该片。沃克曼和索马奇摒弃了一般动画片的制作方法,采用了真人实拍后再用电脑软件逐帧重建的方法,这就带给了动画影片一种介于虚幻和真实之间的空间感。动态捕捉(Mocap)最早应用于游戏之中,最近才频频出现在电影制作中。
这种遥感技术可以记录下演员的一切动作,然后通过后期的电脑制作完成全新的人物建模,将演员的动作真实的重现在动画形象上。当时沃克曼还不知道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正因此缓缓拉开序幕。同年9月,制片人索马奇促成了沃克曼同马克·麦恩斯及两位编剧的结识,这五位都不过30岁并且背景各异的年轻人很快撞出火花,随之是数以百计的会面,直到蛰伏6年的设想逐渐成形。
几年间的合作和交流不仅让五个人交情莫逆,还使影片的创作意图高度统一,他们要完成一部超越技术、超越动画和黑白影像,涵盖多重文化内涵的惊心之作,要让所有观众忘记和逾越类型的界定,从而创造出一个空前的视觉奇迹。
想要做出这样的动画作品除了需要借助很多特殊的制作软件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工作室将真人影像与动态捕捉技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在这一点上,马克·麦恩斯也许和乔治·卢卡斯有些相象,因为欧洲没有符合《复活》制作要求的视效工作室,麦恩斯为影片建立了Attitude工作室。IBM为这个工作室提供了一些硬件和软件支持,包括300台制作终端,200台渲染服务器和24T的存储空间,以及一些技术处理方面的顾问。
幻化巴黎
在谈到如何勾绘这座未来之城时,主创人员说之所以将背景选在巴黎,是因为巴黎早就获得国际化的认知,世人早已将它的特征稔熟于心,而在处理效果上,必定要不逊于《银翼杀手》中的洛杉矶。不过,导演沃克曼所要呈现的,并非是在有关巴黎的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千篇一律的浪漫和名胜,蒙马特高地、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之类的场景恰恰是影片所不愿耗费笔墨之处,沃克曼要展示的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另一面,阴暗沉闷的一面。
按照设想,2054年的巴黎将会停止扩张,在有效遏制城市膨胀之余,是极其穷尽的开发地下空间,由此地下几百米深度内不计其数的隧道多如迷宫。为了更好的完成影片中的城市布局,创作小组请来了建筑师阿尔弗莱德·弗拉扎尼,在设计中借鉴了法国建筑大师埃菲尔和吉尔马的设计风格及法国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影响。
作为本片创作的核心技术,“动态捕捉”精准而真实的记录了演员现实中的动作和表情,由此为3D人物赋予生命。据导演说,如果影片全部启用真人实景拍摄,拍摄投入将达2亿欧元,而在动态捕捉和3D技术的应用下,只需人物和布景就可以将神话变为现实,拍摄预算缩减到1500万欧元。
为了让影片中的黑白颜色搭配的更为协调,动画师们利用玛雅软件制作了一种特殊的光罩。但尽管如此,还是单纯的黑白两色还是无法表现出景深,玻璃的反射光以及透明效果。因此,动画师们没有采用简单的模糊处理,而是将背景模糊后,采用适度曝光的方法来获得以上效果。影片中的交通工具也是亮点之一。
制片人沃克曼刚开始将警探卡拉斯的座骑设定为雪铁龙DS,但是后来发现这款车子的颜色对比度极高,在片中很难呈现出好的效果。于是雪铁龙公司建议使用他们最新研发的概念车型,这款车有着梦幻般的外形,最后片中所呈现的效果堪称完美。《复活》的出现让动画合成与真人实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看起来明明是动画的风格却又给人一种不同于以往动画片的感觉。这是一部很难分类的影片,也许正是一种新流派的诞生,数字技术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体验。
视觉激赏
很难用只言片语概括《复活》的风格,动画、动作、剧情、科幻、惊悚,如此繁多的类型融合,显然多元文化的时代产物。从直观上看,《复活》很接近于弗兰克·米勒的《罪恶之城》,不过导演沃克曼显然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与《罪恶之城》被划归一类,他坦率的说虽然自己也难免被《罪恶之城》的新锐风格所吸引,但其间充斥的大量的暴力和性让他不敢恭维,除了形式之外几乎乏善可陈,而他对《复活》的满意之处正在于外在与内涵的和谐统一。
E. 一个关于复活的电影
生人回避3
视频 http://www.56.com/u13/v_NTAyOTI3MDY.html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466806.html?wtp=tt
F. 带复活两个字的外国电影
复活 Voskreseniye (1960)
复活 Risen (2016)
复活 Resurrection (1980)
复活 The Resurrected (1992)
图帕克:复活 Tupac: Resurrection (2003)
爆炸头武士:复活 Afro Samurai: Resurrection (2009)
牺牲复活者 Resurrected Victims (2017)
机械师2:复活 Mechanic: Resurrection (2016)
复活之日 Day of Resurrection (1980)
希特勒:恶魔的复活 Hitler: The Rise of Evil (2003)
群鸟:复活 Birdemic: The Resurrection (2013)
魔茧复活 Tale of the Mummy (1998)
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 Dragon Ball Z: Resurrection of Frieza (2015)
宇宙战舰大和号:复活篇 Uchû senkan Yamato: Fukkatsuhen (2009)
午夜凶铃:贞子复活 The Spiral (1999)
绞肉机复活人 The Mangler Reborn (2005)
活死人之夜:复活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Resurrection (2012)
复活岛 Rapa Nui (1994)
盖文·斯通复活 The Resurrection of Gavin Stone (2016)
邪灵复活 The Haunting of Morella (1990)
快乐复活节 Felices pascuas (1954)
复活岛 Wake Island (1942)
恋爱复活 Kono mune ippai no ai wo (2005)
吸血鬼复活 Dracula Rising (1993)
复活四人组 Revival (2013)
G. 复活的电影剧情
女孩儿最后举起锤子砸向了自己的亲人,然后直面死亡,黑暗压抑的不留一点人情味。尽管浓重的宗教意味让无神论者感到些许不适,就连活死人不用爆头直接将十字架插进心脏也会死,但这也刚好解释了活死人的来源吧。
H. 有没有以托尔斯泰的复活《复活》为剧情的电影或电视剧
有,1960年有一部《复活》电影,但年代有点老,不过评价不错。2001年也有一部,评价中等吧。
I. 苏联电影《复活》
1960年?好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