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美国前三名的电影营销公司是哪三家非常感谢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每年票房市场占有份额来看,好莱坞中能称得上大电影公司的只有六家,包括华纳兄弟影业(Warner Bros.)、派拉蒙影业(Paramount)、20世纪福克斯影业(20th Century Fox)、索尼/哥伦比亚影业(Sony/Columbia)、迪士尼影业(Buena Vista)和环球影业(Universal)。至于米高梅、新线、派拉蒙优势等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电影公司,有的已经被收购,如索尼2005年吞并了米高梅,华纳2008年吃掉了新线。有的则是大公司旗下一些专门发行小电影的子公司,如派拉蒙优势、福克斯探照灯、焦点影业(环球旗下)等。狮门影业、顶峰娱乐(Summit Entertainment)这类则是有特色的独立电影公司,规模不大,但都有独门生存秘技,譬如狮门影业每年靠发行小恐怖片(如《电锯惊魂》系列)占领一定市场份额,而顶峰娱乐最近则靠《暮光之城》异军突起。至于发行过《无耻混蛋》等电影的韦恩斯坦影业,原本属于迪士尼旗下的,但2005年韦恩斯坦影业成功“赎身”,如今也成为独立自主的电影公司了。这就是好莱坞目前最为活跃的电影公司,虽然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每年电影业的绝大部分收入,都由前面六大电影公司收获。这一格局,从新千年开始至今从没变过。
华纳兄弟最强势
然而,六大电影公司的经营状况其实也有高下之分。从2000年至今的9年内,在票房市场上最占优势的当属华纳兄弟影业。每年年终各大公司统计当年票房战绩的时候,华纳兄弟影业几乎都是排到前三名的(除了2006年排名第四),而在2001年、2003年、2006年、2008年,华纳兄弟影业都是当年美国票房最大份额的拥有者,一般都能抢占当年票房市场15%-18%的份额。今年9个月各大电影公司的表现,华纳的成绩依然是最亮眼的,所收票房竟然占到总额的20.6%,比目前排名第二的派拉蒙影业要高出3.4个百分点,如无意外,今年的票房冠军依然是华纳兄弟影业。为何华纳兄弟影业能在新世纪票房市场上独占鳌头,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哈利·波特》系列。
但华纳并不只靠吃波特的老本,去年《黑暗骑士》的成功可能会让“蝙蝠侠”系列成为华纳接下来十年内的票房利器。目前华纳面对迪斯尼影业将皮克斯、惊奇漫画公司等票房制造机收编旗下的严峻考验,也都做出有力措施——开发DC漫画影业部门(DC漫画超能英雄包括蝙蝠侠、绿灯侠、超人等)。避免市场份额被惊奇漫画的超能英雄电影,如《X战警》、《蜘蛛侠》等完全占领。另外,华纳在小成本电影的发行上也有不少心得,今年暑期档他们发行的一部造价只有3500万美元的喜剧《宿醉》,光是在美国就已经收回2.74亿美元的票房。做好大片续集、成功开发新大片系列,以及同时兼顾小成本电影,这一经营方针让华纳兄弟影业成为美国六大电影公司中最有“钱途”的一员。
迪斯尼坐二望一
迪斯尼影业在过去十年中的成绩可能只属于中等生,除了在2000年以及2003年成功当上当年票房老大之外,其余8年成绩相当不稳定,2002年和2006年当过票房亚军,2004年和2007年成为票房季军,其他时候都是不入三甲。从公司经营状况来看,先前的迪斯尼比较依赖《加勒比海盗》系列和皮克斯动画片,没错,这两个都是票房利器,但致命缺点在于产量不高。在这些电影缺席的情况下,迪斯尼并没有找到其他电影与各大电影公司抗衡,最终导致成绩飘忽不定。
不过,在未来的日子里,迪斯尼有望成为优等生。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收购了惊奇漫画公司,目前惊奇漫画公司的各大超能英雄版权虽然都还分散在其他公司手上,但很显然,迪斯尼会开始涉猎自己从未染指的超能英雄大片行业。第二,皮克斯归顺迪斯尼后已经明确表示会增加电影的产量,而从近年来《机器人瓦力》、《飞屋环游记》(看更多影评)等电影的状况看来,增产的方针并不意味着会牺牲电影质量。此外,皮克斯也助力迪斯尼影业发展自己的3D动画,如《闪电狗》,同时也大力扶植迪斯尼老牌产品,传统2D动画,假如《公主与青蛙》接下来能取得成功,迪斯尼的2D动画振兴计划就有望全面复苏了。
索尼影业后继乏力
索尼影业先前的表现都还不错,在2002年、2004年以及2006年都当过票房冠军,但大部分都是也靠《蜘蛛侠》系列在撑场,其余时间都在萎靡不振。索尼影业都有想过开发新票房利器,可惜《达·芬奇密码》之后,《天使与魔鬼》的票房就一蹶不振,丹·布朗系列小说应该无法成为其赚钱利器。而去年的《全民超人》虽然在美国收回2.27亿美元的票房,但该片造价也有1.5亿美元,而且口碑不行。目前索尼影业正在谋求新出路。最近其旗下的米高梅影业又面临破产危机,身为米高梅影业的老板的索尼也没打算出钱帮其解决问题,好歹米高梅影业拥有007电影的版权,不知索尼影业放弃米高梅,是否因为索尼本身也没闲钱将其保住呢?
派拉蒙异军突起
派拉蒙影业近年来开始发力,2007年由于《怪物史莱克3》和《变形金刚》的成功,让其当上票房老大,在过去的十年中,派拉蒙还是首次尝到冠军滋味。接下来派拉蒙走势越发凌厉,譬如去年一口气推出《钢铁侠》、《夺宝奇兵4》等票房很好的大片,今年又有《变形金刚2》、《星际迷航》等票房大户,而且这些电影都属于“可再生资源”,接下来派拉蒙只要卯足劲头拍续集、前传,要想不赚钱也困难。另外,拥有史上票房最高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派拉蒙,将《泰坦尼克号》3D化再公映的计划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一推出来想必有能让派拉蒙大赚一笔啊。
福克斯、环球继续垫底
20世纪福克斯影业与环球影业算是六大电影公司中的弱者。两个公司过去十年都没当过票房冠军。相对来说福克斯影业战绩好一点,早期靠着《星战前传》系列风火了一把,但随着乔治·卢卡斯的“休假”,福克斯在票房市场上也失去了半壁江山。不过有一点可以期待的是,《X战警》的电影版权在他们手上,而他们自己开发的《博物馆惊魂夜》系列走势也很好,今年福克斯又成功将《冰河世纪3》推向市场,进军3D动画领域有了全新突破。这些都证明福克斯在票房争夺战中还保持一定的优势。
至于环球影业,则暂时处于不利地位。近十年中环球影业推出过的卖座电影包括《拜见岳父大人》、《冒牌天神》、《谍影重重》系列以及《金刚》,除了《谍影重重》(看专业影评)系列能够长拍长有之外,其余电影都算是昙花一现,续集表现皆不尽人意。而《金刚》这部电影也只为环球影业赚名声而已,造价都已经2.07亿美元了,在美国的总票房也才2.18亿美元而已。另外,环球影业近年来有过一系列的失败决策,如《冒牌天神2》这种中小型故事题材的喜剧竟然也用了1.7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最终在美国总票房也只有1亿美元。而今年环球影业的表现更是糟糕,前三个季度中最卖座的十大电影,没有一部是环球影业的。今年至今环球影业最卖座的电影时《速度与激情4》,以8500万美元的投资在美国换回1.55亿美元的票房。但是,这部电影能够大卖,可能与环球影业的决策之类的东西毫无关系,纯粹靠的就是运气,试问有谁能想到这一走下坡路的系列今年突然就毫无预警地成功呢?接下来环球影业要想在票房争夺战中有所成绩,想必不能仅靠运气了吧。
⑵ 影行天下的经典案例
《杜拉拉升职记》:
日期:2010.4.15
票房:1.09亿人民币
电影营销新范本,艺恩电影产业奖,“年度最佳电影植入广告”,“年度最佳创新营销案例”执行。
亮点:整合优势资源,跨界合作。在时尚、职场、商务等领域持续制造关注12次落地活动,打造电影盛事,引爆社会话题利用媒体资源,强势霸占超过10本一线大刊封面,制造“杜拉拉”现象。
《叶问2》:
上映日期:2010.4.29
票房:2.34亿人民币
2010上半年国产片票房冠军,2010年全年票房NO.8,国产片历史排名NO.15,艺恩电影产业奖,“年度最佳票房营销案例”。
执行亮点:十家卫视联动宣传造势,888家影院票房护航,叶问故里盛大开机仪式及寻找李小龙活动吸引关注,制造期待三大电影节活动及超前放映,赢尽口碑与人气 。
《武林外传》
上映日期:2011.1.26
票房:2.02亿人民币
尚氏喜剧经典不败,原班人马重装贺岁,打造新世纪华语电影第一喜剧品牌拨乱反正的最佳喜剧片。
执行亮点:经典电视剧晋级热门电影,凸显大片气质有怀旧心,更有新鲜感抓住大腕聚首时机,争取每次曝光的最大化。
《将爱情进行到底》
上映日期:2011.2.12
票房:2.03亿人民币
“华语电影史上最成功的爱情影片营销案例”,主题曲视频微博转发量近千万。
执行亮点:
发掘新媒体资源巧打怀旧牌:微情书、校园情侣、微影评15次创意落地活动+病毒营销经典“将爱体”迅速蔓延,全民疯狂传播音乐营销神话:《等你爱我》&《因为爱情》俘获听众为潜在观众。
《失恋33天》
上映日期:2011.11.8
票房:3.5亿人民币
上映四天破亿,力压同期四部好莱坞大片。年内最具投入产出比的电影,2011年最成功电影营销案例。北京电视台“完美工作派80团队新偶像”荣誉称号。
执行亮点:捆绑“圣光棍节”制造社会热议话题,个性定制内地首部“情感疗伤治愈系”爱情电影概念,运用新媒体营销,官方微博粉丝近十万,网络指数、微博搜索量居首位,创造微博口碑营销新高度历时三个月遍及全国八大城市征集“失恋故事”录制《失恋物语》,视频点击率过百万。
《饥饿游戏》
上映日期:2012.06.14
票房:1.7亿人民币
好莱坞年度“现象级大片”在北美收官后,进入内地再度引爆电影市场,开创引进片在中国宣传营销的新模式。
执行亮点:自北美上映前两周即对该片进行不间断地传播,将欧美市场火爆的形势传递给大陆观众以及业内人士,助其得到广泛关注;特邀被誉为“中国第一剪刀手”的预告片制作人魏楠为该片制作中国版预告,迎合内地受众观影趣味,开启海外片为中国市场定制预告片的先河。此举不仅使《饥饿游戏》在内地晚于北美3个月上映之时仍热度不减,斩获超出预期近100%的票房,更帮助引进片在内地屡遭桎梏的宣传困境中独辟蹊径。
《钢铁侠3》
上映日期:2013.5.1
票房:7.55亿
2013年海外影片票房冠军、2013年批片票房冠军
《私人订制》
上映日期:2013.12.19
票房:7.04亿
2013年贺岁档票房冠军、冯小刚导演个人电影票房最高纪录、2D华语片首映日票房冠军、非假日首日最高票房纪录、华语电影最快破亿、华语电影次日票房最高纪录、公映第三日单日票房过亿、华语电影公映四天票房最高纪录、第二部华语片单日票房过亿影片、最高单日人次纪录、华语电影最快破3亿纪录、华语2D电影最快破4亿纪录、华语2D电影公映7天最高纪录
《环太平洋》
上映日期:2013.7.31
票房:6.94亿
2013年分账海外影片票房冠军、2013年暑期档票房冠军、中国大陆票房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票仓影片。
《地心引力》
上映日期:2013.11.19
票房:4.41亿
2013年年度分账影片票房亚军、年度神片首周票房破2亿
《超人:钢铁之躯》
上映日期:2013.6.20
票房:3.95亿
首周4天票房1.6亿、全年海外影片票房第六名
《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
上映日期:2013.2.22
票房:3.16亿
首周票房1.15亿
《分手合约》
上映日期:2013.4.12
票房:1.95亿
中韩合拍片票房冠军、首周票房破亿、2013年春节投资性价比最高影片
《饥饿游戏2》
上映日期:2013.11.21
票房:1.74亿
上映两周票房跃升至影片海外市场成绩第一位
《惊天魔盗团》
上映日期:2013.10.10
票房:1.44亿
连续蝉联单日票房冠军
《生化危机5:惩罚》
上映日期:2013.3.17
票房:1.09亿
内地上映时落后北美将近半年时间,但依然突破票房亿元大关
《北京爱情故事》
上映日期:2014.2.14
票房:4.02亿
内地影史2D华语片最高开画成绩、2D华语片工作日最高票房纪录、内地影史情人节档期爱情片最高票房纪录、情人节当日爱情片最高票房纪录、华语爱情片首周末票房冠军、史上最快过亿华语爱情片,最快破2亿的华语爱情片、内地14点上映影片最高票房纪录。
⑶ 求电影市场定价策略的案例
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与此有关的文章,但太长了,摘抄部分如下,具体的链接过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电影放映市场现状
电影,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场,就要赢利。不仅仅如此。有了市场还要追求更大的市场,争取让我们的商品渗透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的商品才有价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同样,有了利润还要追求更大的利润,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利润。只有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商品的价值。
但是,目前“电影”这两个字对于我们却越来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场在逐渐缩小,它的观众在逐渐减少,观众离影院越来越远,电影正在与观众背道而驰。
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大批的电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调查发现80%的观众认为几十元票价经济上难以接受。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如果电影票价低一些还是愿意经常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但是普遍认为花十元钱看平庸的国产片是不值的,偶尔看一些进口大片还可以凑合,更何况少则30元、40元,多则80元、90元呢?消费者说这些话表明他们对于电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后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电影院挂出的《天下无贼》票价是48元,《加菲猫》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这儿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这还是普通票的价格,如果你想在贵宾厅看电影,价格还得翻番。此外,影城门口有告示牌,不让外带食品,消费影城的大杯可乐8元,爆米花10元,让人感觉进了候机厅。
与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为例,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这样算下来我国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我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之间,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票价高了,观众怕了,进影院的人少了,观众人数自然大幅下降了。以电影重地上海为例,其电影观众人数上世纪90年代4500万人次,但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电影院越来越留不住人,这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
观众人数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价很高。1989年时,电影票价为每张0.25元,全国票房总收入为25亿人民币。现在,电影的票价上涨了大约100倍,全国总票房收入却只有10亿人民币。而依我看来,考虑到物价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上现在每年的票房总数10亿人民币,只抵得上1989年时市值的5亿元以下。也就是说,目前每年的票房总值还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这就是我国电影放映市场现在的生存状况。票价居高不下、观众逐年锐减、票房无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压在电影放映市场及其经营者的肩上。又像一个魔咒紧紧环绕在他们身旁使他们寝食难安。
我们的电影放映市场该怎么办?
(二)与以往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业开始复苏,看电影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主流,那时电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场场爆满。而在今天,电影“高票价”导致的电影消费贵族化,则在使电影观众严重走失。同时,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们分别从票价、观众和票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来看票价:
建国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个别影院20元)
以均价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计,现在的票价较之涨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价格涨幅远远低于电影票价的涨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现在每市斤0.85元,涨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猪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现在每市斤6.5元,涨幅8倍左右。
再看观众数量:
1989年我国电影观众有293亿,1999年只有3亿人次,这说明1999年,我国看电影的人次仅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经降至2.2亿。我国电影重地上海,电影观众上世纪90年代是4500万人次/年,而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年。
最后来看票房:
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5亿元人民币,1999年我国票房收入为8.1亿元人民币。票房收入为过去的1/3。据官方统计的结果,2004年一年,我国的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亿圆人民币,这其中还包括电影频道给一些不在院线上映的电视电影的钱,如果单纯考虑影院票房,连10亿元都没有。
票价、观众数量和票房的如此悬殊的对比,说明高票价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与国外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的电影票房动辄上亿美元;中国人也爱看电影,但中国的电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过2.5亿元人民币罢了。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人也有条件看电影,中国人爱看电影,但中国人却没有条件看电影。这真是让人觉得可悲。
美国1990年电影票房是47亿美元,以后连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94亿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时也超过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纪录—2002年的93亿美元,从而创造了美国电影票房新的最高纪录。而中国近年来则呈下降趋势,1992年是19.9亿元人民币,1999年以后就一直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徘徊。
美国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约3000美元,而美国的电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国人均年收入2004年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这样算下来,中国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中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以上是我国和美国的比较,下面再看与其它国家的比较:
韩国:电影票价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韩国的票价由发行方、投资方及影院三方来维持,三方从市场经济规律考虑提出一个适当的价格,根据地方差异有所不同,偏远地区比这个价格还低。
日本:电影票价一般为成人票每张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为了留住观众,日本女人看一场电影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币,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万元,可以买1600张电影票。
法国:巴黎一般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为2000欧元(1欧元约等于10.5元人民币)。在香榭丽舍大道的UGC影院,三个放映厅的普通票价分别定为8.6欧元、8.2欧元和7.3欧元,学生票为6.7欧元,中午12时开映的影片票价为5.5欧元,12岁以下儿童票价为5.1欧元,另有三人联票等优惠价。票价的灵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经营者经常用的手段,“办卡观影”活动在法国较为普遍,18欧元月卡和230欧元年卡很受观众欢迎。
意大利:罗马已实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纳一定量的购卡费用,在年内观看任何场次的电影,只要每次交纳1欧元即可。
著名影星成龙被问及票房问题时,则表现得非常激动。“我最不愿意就是谈到票房的问题,我们中国有13亿人,票房上了1亿元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韩国只有4600万人,却有1亿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们中国人都去看盗版了。而看盗版的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贵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票价太贵,导致人们选择看盗版。所以呼吁一些地方降低票价,让更多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票价高了,进电影院的人数就少了,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人数也就少了。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经常可以见到只有8、9个人的情况。即便是100元一张票,也不过8、9百元。如果票价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买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会有1000元的营业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电影管理者是否也该考虑一下措施,让更多的人能进电影院,让人们能看到更多的电影。这可能是振兴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一条必由之路。
⑷ 有哪些比较经典成功的电影营销案例
《大圣归来》的口碑营销!
⑸ 2010 年以来,有哪些国外中小电影的营销做的比较好
“200万的生意被你做成了1000万!”这是《疯狂的石头》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个低成本、高票房的奇迹成为中国电影史的一个经典案例。宁浩更是直接被中影看中,晋升亿元俱乐部。《疯狂的石头》的成功就让不少不够格的影片纷纷效仿,甚至各个号称自己爆笑程度堪比《疯狂的石头》,这种自己无力吆喝便想借东风的手段无一成功。另外在对该片的跟风下,一批山寨喜剧横行的风潮让影坛也曾污浊不堪。
时过4年,国内电影市场风云即变,中国电影业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的话题和体验,成为一种特殊的市场驱动力并成功地被企业运作,那么采取适当营销手段,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价值。此后的无数影片纷纷新招频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电影营销在这几年似乎比电影内容本身更为夺人眼球。从发行公司、院线到影院,各种影片在不同层级都频频使出营销新招,可惜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人在囧途》成为票房黑马,就是小成本影片的营销成功典型案例,甚至说此案例绝不亚于4年前《疯狂的石头》。下边我们擦边球似得谈下《人在囧途》的几个到位营销点子:
影片类型和类型电影的清晰定位
常用的划分影片类型的标准有三个:场景、情绪、形式。场景是指影片发生的地点。情绪是指全片传达的感情刺激。影片也可能在拍摄时使用特定设备或呈现为特定样式,即形式。类型电影的概念更细腻一些,这么说起来很抽象,具体举例来讲:科幻题材的电影是个电影类型,因为有很多这类的片子,要讨论时空交错类的电影,这就应该是类型电影。因为他是科幻电影的特殊的一种。
《人在囧途》粗剪完成后,本片的营销团队对影片并不满意,起初的风格仅仅是偏喜剧而已,后来请到几位国内知名导演提供指导意见,重新剪辑,成为一部标准的类型片,明确清晰的类型定位:公路喜剧。作为类型片,中国在公路喜剧还没有出现标志化的作品,《落叶归根》仅是昙花一现,号称中国首部公路影片《过界》,票房口碑跟《走到底》一样的惨败。《人在囧途》做得很靠谱,延续了一个类型片的好起头。想想每年春运时南北大迁徙的人潮,哪个身上没点值得一说的故事。
传播率强悍的病毒营销属全国首例
电影上映之前,“盒饭大叔”视频网上盛传,“张艺谋掏了没蛋,也没用”、“导演的蛋、王宝强的蛋、李小璐的蛋,你要不要”、“你不就一蛋的事儿吗?你少个蛋会死呀”。京腔的经典对白加上两位主角不依不挠的作风使得这个视频在网上迅速窜红,各主要视频网站该片点击均接近五千万。视频的背景是一辆挂有《人在囧途》字样剧组车,其间还时常有带着剧组名称的体恤闪过,用意甚是明显。实际上片中被网友奉为“蛋弟”的人也正是本片的另一个编剧徐元丰。
甚至许多家国外网站和媒体也关注此报道。但当时甚少有人想到这是一场炒作,该视频拥有无比真实的偷拍效果,场景、摄像、杂音,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拍摄。病毒式营销已经成为网络营销最为独特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商家和网站成功利用。但出现在国内电影营销中,还策划的如此成功,尚属首例。
焦点宣传够准确,口碑营销够及时
很明显本片的营销团队深知本片属小成本影片,另外影片上映期间,同期大中小型电影多达26部,无法花费大气力整出一两个成为当下新闻热点和焦点的话题,于是四两拨千斤的采用了两个焦点宣传,一则是病毒营销,二则是采用网络热门字“囧”,延续流行词汇。“囧”本义为“光明”。眼下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最频繁的字之一,并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字可谓“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影片打着“人在囧途”的旗号,打造流行新词汇,很明显片名言外之意则是路途上所遇的囧人囧事。本片上映后,囧途赫然成为热门新词,“人在囧途唐骏依然活得精彩”、“三星Q230笔记本轻薄陪伴人生无囧途” 、“雨季危险多 ESP让您不必“车在囧途”……时下热点新闻纷纷使用“囧途”,来形容处在比较窘迫的路途、处境之中。
《人在囧途》在各大城市上映时,通过本地媒体邀请观众与一些网络影评人同步观看,本身电影质量不错,更巧的是它出现在20多部的影片产生“审美疲劳”之后,犹如一阵清风刮过。咋眼看来。这些网络观众囊括眼下博客、论坛、微薄最活跃的一群人,形成话语攻势。人人皆知《人在囧途》就只是一部让人笑的畅快淋漓的喜剧电影,并且电影中充满智慧、黑色幽默、讽刺。口碑相传,观众涌入电影院,影城自然加多场次排映,票房自然屡屡突破,甚至晚于该片上映的《摇摆de婚约》等片,场次上还是输于本片,最终获得五千万票房。加之该片营销团队时不时再推出“减压”、“广告零置入”等配合造势,口碑营销确实够及时。
虽然说本片素质过硬也是营销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但6月上映的27部影片票房与预期相差甚远。在这场竞争中,《罗宾汉》、《谍海风云》等大制作影片苦不堪言,《活该你单身》、《海洋天堂》、《打擂台》、《志明与春娇》等小成本几乎覆灭,而《决战刹马镇》、《摇摆de婚约》等一些颇有规模的电影票房并未与宣传成正比,唯独小成本的《人在囧途》却在竞争中占领了先机。这并不是巧合。我想这也应该是眼下正在上映的《无人驾驶》、《出水芙蓉》这些中小影片为何失利,该学习营销和探讨营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