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夺冠》分为五个阶段是哪几个阶段
新闻更多频道
电影《夺冠》真是高分电影?看到这几点你就有答案了
五分钟电影汇10-15 21:38
1热评
电影《夺冠》作为国庆档率先发力电影,加上中国女排情结这个事实,让陈可辛这部电影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超高的电影排片促就了优秀的电影票房,中国女排精神加上爱国情节是这部电影感情迸发点,也是电影获得较好口碑的基础。
然而,你是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受:总觉得内心情感迸发有一种无力感?
其实,仔细分析电影,你会发现电影有些缺点并不值得这么高的评分,甚至还有一些槽点。
电影《夺冠》最大的成功点是打中国女排精神这张牌,这是它的成功之处。因为中国女排、中国女排精神在中国人内心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深的感情。
而电影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选择中国女排代表人物郎平作为电影主角。郎平在中国女排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地位无论是她作为球员还是作为中国女排主教练。
以上是电影《夺冠》优点,也是它的槽点所在。
1.情感铺垫不足
在电影中,其实对于感情的铺垫是欠缺的。在中国女排发展史,是一个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故事。而感情的代入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电影感情第一个迸发点是中国女排在日本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刻,这一感情点铺垫只是前期的一些锻炼与主教练的几次演讲。电影并没有通过特别细的镜头描绘感情铺垫,这么突然的安排日本女排世界杯夺冠稍显突兀。对于经历过的观众来说,这是经历的回顾能够引起共鸣,而对于大多数未经历的观众来说却显得突然。
电影另一情感高潮部分是在巴西夺冠,夺冠之前的电影同样没有太多铺垫。从郎平接手女排到改革,再到最后的带领女排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中间情感线太空洞,或者铺垫不够无法让观影者完全铺垫好情绪。
其实电影之所以没有做好感情铺垫,导演想把女排精神产生到炫染女排精神,电影时长不够选点太多导致无法做到细致,个人觉得可以把电影中间郎平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部分稍微弱化一点,或许效果更好。
2.人物刻画不精确
电影《夺冠》是希望通过以郎平为缩影,去刻画女排精神的产生与弘扬。电影也是通过运动员阶段、教练阶段来刻画。
在运动员阶段,电影大多数镜头给了陪练得彭昱畅饰演的人物(陈忠和),青年时期的郎平并没有给出该有的电影语言。这样没有特点的人物刻画,不仅算不上成功,更可以理解为失败。
在教练阶段的郎平,电影没有给出明显的镜头对郎平的贡献作出描述。改革方案镜头太少,训练场面也是几次对队员训话,并不能看到她真正给女排带去了什么。相反,电影中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在女排队员情绪低落的时候,起到了情感调节剂,让大家再次振作起来。
❷ 国足将观看夺冠,为何网友评价“离夺冠最近的一次”
这是因为国足因为成绩糟糕经常遭到网友的批评以及调侃,所以国足的队员观看夺冠这部电影也被大家戏称为离夺冠最近的一次。可以说这也是大家对于国足恨铁不成钢的一次表态。因为国足档侍这些年给予了全中国球迷非常高的期待,但是在国际大赛上,中国国足所取得的成绩让很多中国球迷感到非常的寒心。然而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国足的球迷依然没有放弃对于中国国足的支持。可以说对于中国国足的这种调侃最痛心的还是中国球迷。
可以说中国足球的管理层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果只是用急功近利的办法请外援来提高成绩的话,其实并不会给中国足球带来更深层次的改变。因为每个国家的国情有着很大的不同。
❸ 电影《夺冠》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电影《夺冠》中细思极恐的情节有一段是郎平如何让女排队员们认清自己,找到从事排球这项运动的初心,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中郎平与朱婷的对话,让人感觉细节满满。
电影中,郎平带着女排所有队员去了福建漳州,当年的老女排训练基地。
郎平问女排队员们:“你们爱排球吗?”然后她问朱婷:“你为什么要打排球?”朱婷说“为我爸妈。”郎平说你再想想,朱婷然后说“(为了)成为你。”
郎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郎平又说如果你不想清楚,那就不要练了,还不如回去打工。“你这么高,打工人家都不要你。”
郎平和朱婷的这段对话,在电影里就只有短短一分钟不到,但背后却有很大的信息量,你只有了解了朱婷的成长经历,你才能体会到这段对话背后蕴含的那种力量,细细想来,让人感慨不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婷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朱婷是河南周口人,她出生于1994年,她前面还有2个姐姐,后面还有2个妹妹,朱婷的父母一心想要个儿子,所以前前后后生了5个闺女,当年光超生罚款就交了不少。
朱婷父母本来就是农民,因为这些原因,家庭非常困难。所以朱婷的父亲农闲的时候开了个修车铺补贴家用——这些在电影里都有所展现。
《夺冠》
夺冠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攸关的中巴大战,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
1980年训练赛,中国女排对战中国男排冠军江苏队,女排负。但那一代女排训练之艰苦,之刻苦,之永不言弃,已跃然银幕。
1981年大阪世界杯决赛,中国队对战日本队,赢得了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宋世雄那铿锵有力、极具辨识度的解说,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澎湃、阳光普照的年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国队对战当时主教练是郎平(巩俐饰)的美国队,中国队教练(黄渤饰)站在场边,全神贯注,面带笑容。郎平和那一代中国女排在那一刻所经历过的挣扎,令人心疼。
2013年,郎平正式再次挂帅执教中国女排,带领着中国女排开启了新的历史阶段。2016年里约奥运会四分之一淘汰赛,中国队对战东道主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最终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
❹ 电影夺冠在故事情节和人物选角上你觉得怎么样
先说优点:1,演员挑得好。我说年轻郎平怎么这么像呢,原来是郎平女儿白浪扮演。人家本身就是美国排球少年队成员,斯坦福校队的职业选手。形象气质酷似。2,部分细节考究。比如发球姿态,女排80年代都是侧发球,90年后开始上手飘,2008年后基本都是杀伤力更大的扣发球。
缺点:1,对夺冠主题理解不到位。80年代夺冠,是因为中国缺冠军,一切为锦标服务。刚刚走进世界的中国,全方位落后,希望以这种方式保留民族自尊。如今,中国早已不缺世界冠军,更不用说女排的冠军。夺冠,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冠军。而是说中国女排能不能成为这种运动持续提升的引领者,革新者;女排运动能不能归回运动本身,去启迪更多年轻人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并建立一个商业与全民健身结合的全民运动体系。这才是体育强国。
反观影片里,无论什么时候,一表现夺冠,就咬牙切齿。所有影片人物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插一句,在1980年对阵日本女排时,当年中日正处于蜜月期,由于日本电视剧电影和日本动画片的大量引进,人们对日本的印象相当好,哪里会有主教练咬牙切齿的情况。当年,对阵日本女排时,淳朴的中国人只是把它当做一场体育运动来看,哪有那么多复杂想法。陈可辛导演想多了。
❺ 有一部日本对中国人民暴行的电影,叫什么
《红河谷》、
《南京!南京!》之类的咯
你这样问很难回答呀....
❻ 夺冠讲述了什么故事
《夺冠》讲述的是中国女排的故事,中国女排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情结的,她们是民族英雄,她们是时代偶像,她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非凡的奇迹。在2020年伊始,中国女排在去年刚结束的世界杯中以11全胜快速揽下桂冠,而今年又将在东京奥运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里约奥运会与巴西这场球也是世界排坛的经典之战。此前小组赛,中国队以第4名的成绩勉强进入淘汰赛,8强对手则是世界第一、主场作战的巴西队。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女排与巴西队的交手战绩为1胜18负。即便这样,中国女排仍顽强地以3比2淘汰巴西,此后接连战胜荷兰和塞尔维亚夺冠。
❼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看过的日本打中国人的电影,还用了细菌弹
黑太阳731,牢记国耻……
❽ 巩俐在《夺冠》种饰演什么角色她演的怎么样
巩俐在《夺冠》里面饰演的是“郎平”教练,这个角色,而巩俐在剧中的表演相当到位, 有好几幕差点就看成了是真的郎平在训练,而她对角色的解读和理解都很到位,演出了郎平的个人特色还有眼神神情。
这次的电影我也去看了,下半部分的巩俐扮演的郎平,是让我真的有种郎平自己本色出演的错觉,就连郎平走路的姿势都被巩俐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一个好的演员最好的演肢兄技就是能引起观影群众对角色的共鸣和共情,这次巩俐的表演更是没话说,而巩俐的短发造型,还有配上眼镜,加上神态,活脱脱就是郎平了。
巩俐本身演技就很出众,而对角色的研究还有解读也是她这次可以成功演绎郎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❾ 电影夺冠的观后感怎么写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从此,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的腾飞顽强拼搏。
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供给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女排人,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女排精神”。正因为这种精神的薪火相传,让大家敢于期待来年在东京奥运会的女排赛场上,再次迎来升国旗、奏国歌的荣誉时刻。
女排精神曾被运动员们视为刻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鼓舞着他们的士气和热情。更关键的是,它因契合时代需要,不仅仅成为体育领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强烈地升华为民族面貌的代名词,演化成指代社会文化的一种符号。它一向与女排的得失、沉浮紧紧联系在一齐,并成为评价中国女排的最难以割舍的标准。
女排精神之所以备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种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远远比“五连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国人。
郎平看来,中国女排的精神不只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明知难赢,也竭尽全力。昨日,她更新了“女排精神”的内涵: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团队精神,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队长朱婷认为,“女排精神”就是传承,从最早的5连冠辉煌延续至今,“女排精神”的实质没有变化,新一代队员一向在丰富内涵,一齐努力,永不放弃。
张常宁认为,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就是,哪怕只剩1%的机会,也要100%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