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印度的电影舞蹈因素这么浓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印度电影,绝大多数的人答案一定都是「连唱带跳」。那么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印度电影中的歌舞如此之多呢?印度电影中加入歌舞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波斯剧场最大的特点是将舞台分为「深幕」和「浅幕」两个场景,戏剧的主要剧情都在深幕中演出,而浅幕中则会有人群涌现,并进行夸张的舞蹈表演。最早的波斯剧场其实是从英国人手中买下的,波斯人接管剧场后,为了吸引低层次的民众走进剧场,节奏欢快的印度歌舞就成了跨越语言、沟通观众的纽带。
前段时间口碑炸裂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除了在剧情上打动人心之外,许多观众对片中只有一段歌舞情节也是大感意外,引发了很多讨论。后来红遍网络的《误杀瞒天记》也招来了无数「原来印度电影也可以不跳舞」的评论。原来印度电影也不是100%都有歌舞的。
2. 为什么印度电影老是少不了舞蹈是不是凑片长
印度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歌舞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让人通俗易懂,即使听不懂印度语,也能从她们的歌舞中知道她们要表达究竟是喜怒哀乐哪一种。平时的聚会印度人都会来上一段歌舞表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现在的印度电影也在不断改善,以前大家都说“一言不合就开始跳舞”,现在在情节发展到了一定时候才会出现歌舞,让人觉得刚刚好,现在印度的电影也在慢慢壮大。
3. 印度(电影中)集体舞蹈的起源和文化
印度的舞蹈历史悠久,正像宗教一样,舞蹈的产生也是有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而且越传越玄。不过,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印度的舞蹈源于古时候人们对神的崇拜。由于人们为了取悦于神,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祭祀礼仪,天长日久,祭礼活动逐渐定型,在日常生活中也就衍生出舞蹈。
在印度,不管在寺庙中,还是在工艺品店,一个十分常见的神像就是舞神。他是印度教中的大神湿婆,在印度舞蹈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直到今天,每当有舞蹈演出时,湿婆的舞蹈神像往往要被供放在台前。这尊舞蹈中的湿婆神像不仅做工精妙,而且寓意深刻。神像采用的是站姿,正在翩翩起舞。右上手拿一鼓,象征创造各种声音;右下手象征保护和祝福;左上手托起燃烧之火,象征可以毁灭一切;左下手斜向下垂,与抬起的左脚相对,象征自由;右脚下踏一魔鬼,象征善战胜恶;左脚上抬,象征超凡脱俗,升腾不息;周围装饰,则是象征养育人类的自然世界。如此一幅舞神形像,不仅其舞姿优美动人,引人人胜,其举手投足间的深刻寓意更是充分体现了印度舞蹈的丰富内涵。
印度舞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尤其是手语更是变幻莫测。据说,舞蹈演员单手可做出28种姿势,双手可做出24种姿势。再加上首、颈、臂、腿和脚的配合,其姿势就不可胜数了。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种种举动,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白昼和黑夜等自然现象。总之,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表露无遗。
印度舞蹈还讲究手、眼、心、意的统一。简单地说,就是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动作都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可以充分表达出舞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印度舞蹈一般要求以身体语言体现出8种“拉斯”,“拉斯”意即“味道”。这8种拉斯分别是:斯楞嘎尔(爱)、哈谢(诙谐)、格鲁楞(怜悯)、劳得尔怒入威尔(英雄)、帕雅那格(恐怖)、威帕兹(轻蔑)、阿得浦得(惊愕)和尚德(安详)。当然,这8种拉斯还含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比如:爱就包括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情人之爱。对一个舞蹈演员来说,要想完美地体现出各种拉斯,需要十分艰苦的训练。
此外,印度是一个“宗教王国”,方方面面无不折射出神的灵光。舞蹈当然也不例外,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舞蹈中,关于神的传说往往是永恒的歌颂主题。所以,如果对印度的宗教,尤其是对印度教的各种传说有所了解的话,传统舞蹈就不难看懂了。
印度古典舞蹈的流派
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也是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响最大的舞蹈。这种舞蹈多用于颂神和祭祀,最初是在印度教庙宇里表演,表演者是女子。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传到庙外。
婆罗多舞讲究音调、节拍和表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手语变化莫测,令人回味无穷。这种舞一般由1名演员独舞,台侧有另外5人协助演出。这种舞蹈共分6段,第一段叫“阿拉瑞普”,是全舞的序曲,有祈愿整个舞蹈取得成功之意,用唱词伴舞。第二段叫做“贾提斯瓦拉”,意思是“步伐和音调”。这时开始有音乐伴奏,舞蹈正式进入情节。第三段叫“沙达姆”,意即“述说”。第四段叫“瓦尔纳姆”,意思是“叙事”,这是全舞的重心和高潮,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第五段叫“巴得姆”,意为“表现”。第六段叫“提拉姆”,意为“结尾”。
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舞流行于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一带,内容多取自两大史诗和往世书。这种流派的舞蹈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演员的面部浓妆艳抹,远胜于中国的京剧。他们的脸谱是用米糊、绿叶、颜料、油烟和白纸为原料绘制而成。每次化妆都有专业化妆师制作,演员要平躺于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完成。因而,演员一上场,从其面部化妆即可分出谁是英雄,谁是魔鬼。
卡塔卡利舞具有极浓的乡土气息。演出也不受场地限制,有一块空地就行,人们只要听到开演前的震天鼓声,就会循声而来,然后席地而坐,一看就是一个通宵。
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是流行于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一种舞蹈。它起源于一些以讲述两大史诗糊口吃饭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卡塔克舞有幸被引入王宫,受到王公贵族的喜爱。卡塔克舞十分讲究舞步缓疾的变化。演员跳舞时,脚上系有小铜铃。随舞蹈节奏的变化,铜铃时而响声大作,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又只有一两个铜铃作响,恰似轻声细语。所以舞蹈演员要有极高的脚下功夫才行。
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源于印度东北曼尼普尔地区的民间舞蹈。关于这种舞蹈的传说很多,有的说,它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和雪山女神创造的舞蹈;有的说,它是克里希纳神和拉达谈情说爱时创造的舞蹈;也有的说,古代曼尼普尔地区的一位国王梦见一种优美的舞蹈,于是教其女儿学会此舞,随后便流传民间。
今天的曼尼普利舞主要发展为一种表达克里希纳神和拉达爱情故事的抒情舞蹈。这种舞蹈动作欢快,音乐简单而清新,深受人们的喜爱。
4. 谁能介绍一下电影《神话》中的那段印度舞
从舞蹈内容和性质区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间两类。古典舞蹈有四个,即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印度舞也可以分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乐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则采用了Carnatic音乐,两种音乐节奏和旋律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时,腿须笔直,身体曲线始终保持流线形,这种舞蹈讲究用夸张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手部动作,结合华丽的服饰和化妆,通过肢体语言而非音乐来演唱来传情达意;而跳BharataNatyam时,腿可弯曲,身体幅度变化很大,更具欣赏性。
5. 印度电影歌舞从不缺席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审美呢
这和印度扮亏传统的文化有关,这是一种特殊的猜碰文化穗缺谈表现形式,通过舞蹈来表现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丰富的感情外露,虽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这也算是种艺术吧。
6. 在印度电影中,为什么舞蹈那么多
各国的电影都有自己的风格,就像是美国的电影,总是喜欢英雄主义,一个人可以挑一群,还崇尚科技和幻想,而中国的电影多崇尚名族大义和武侠为中国特色。
印度电影自然以歌舞作为突出名族的特色,说道印度电影的舞蹈和歌曲,都是根据电影现编的歌曲和舞蹈,基本符合电影要表达的内容。
但是印度电影的舞蹈,对于外人可能欣赏不了,因为看着电影,两人人突然就要进行生死对决,先来的一段舞蹈,印度人看可能能看出舞蹈中两人人气势汹汹,互相对决,但是对于我们外人来说,简直就像是对决前先放松一下一样。
然而如果印度的电影没有了舞蹈,你可能会觉得自己看了一部假的印度电影,所以印度电影的舞蹈其实已经深入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也能让你在一眼就能分辨出印度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