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夺冠》这部电影的影评怎么样
《夺冠》这部电影的影评,可以说是有好有坏。有人觉得选角比较好,演员演技也很不错,不过也有人认为过于煽情,没有解决电影本身的问题。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电影成功的主要因素,还是煽情成功。没有女排这一因素的话,《夺冠》就算不上好电影了。不过整体也不差,最起码比《八佰》纯粹的情怀好多了。
这部电影拍摄的是女排的故事,就算没有剧透,观众们也知道发生了什么。这点陈可辛没有处理好,观众看了就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整体过于平淡和冗长,在高潮已经被大众所知的情况下,陈可辛没有带来新的感动和情绪。体育应该是有竞技精神的,是可以让人感到振奋的,可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要真说优点的话,就是选角和演技比较成功,情怀主题选得不错。
㈡ 如何评价电影《夺冠》
国庆榜最棒的电影
《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近几十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从首次夺冠,到失去冠军地位,再到重回冠军宝座。
诚然,体育题材的电影,总是会轻易激起观众的求胜心,勾起所有人的热血神经。单从这种冠军失而复得的剧情,就可以轻易地打动所有人,更不用说其中的奋斗历程何其艰辛。
影片中一次一次具体体现了比赛现场的激烈战况。决胜局我方落后的情况下,队员们相互搭着肩膀,听着教练的鼓舞:“如果不获全胜,我们叫什么世界冠军?”随后,姑娘们在场上紧绷着神经,誓死捍卫每一个球,一记暴扣之后终于扳回一分时,那因为激动而暴起的青筋,那得分之时激动的嘶吼,都早已经刻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心中。
有人说,电影里煽情戏份太多;还有人说,电影里背景性讲述戏份太少。这两种观点我都不同意,我认为电影里文戏武戏的穿插很好,不多也不少。文戏让人更能触及人物内心情绪的流动,武戏更能撩起人物外在情绪的爆发,二者穿插进行刚刚好。
遗憾,是另一种完美
当然,这部电影并非十全十美,存在很多遗憾。
比如,很多戏份被删掉,很多台词重新配音,提档又撤档,从《中国女排》改名为《夺冠》……
经由这么多曲折坎坷,它终于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带着一身的“伤病”。
影片前半段,因为删减的缘故,观众们甚至不知道角色的姓名。不知道彭昱畅演的是年轻时的陈忠和,不知道吴刚演的是袁伟民,以至于讨论剧情的时候只能说“那个老教练”,“那个陪练”。电影中从没有出现任何一个人叫过他们的名字,后来才发现这是刻意为之。
在对战日本东道主队的比赛前,其实女排已经赢下了很多场比赛。但电影中并没有任何交代,直接跳到了总决赛的对局,显得有些跳脱,没有显露出姑娘们刻苦训练的丰硕成果。
对陈忠和到底有什么能力可以带领女排赢得冠军,也没有特别明确的讲述。
这些客观原因带来的小问题,并不能把这部电影的优点抹去。全片泪点燃点交替出现,非常密集,对观众的情绪调动非常到位;在国际比赛中赢得冠军,大涨中国士气,点燃爱国热情的使命完成得非常到位;部分人物内心矛盾刻画细腻,真实再现了许多真挚情感,观众带入感很强;一个横跨四十年的事情在两个小时的电影中讲述,取舍有度,情节张弛有力,非常精彩。
都说存在遗憾才是完美,我想《夺冠》就是如此吧。
反观《我和我的家乡》,全片强行升华主题的地方过多,有泪点和燃点,但较为松散。纵使一众大牌明星的演技都在线,也没办法抹平影片中莫名存在的“尴尬”感。五个小故事中,UFO那段是最尬的一段……当然,这也是一部主旋律的好片子,只是相比《夺冠》来说,被比下去了。
㈢ 《夺冠》好不好看,自从这部电影上映以后收获最多的评价是什么
个人认为很好看,而且这部电影收获最多的也是好评,当然会夹杂一些吐槽声,但更多的是好评,毕竟很多演员也是诠释的很好,把女排精神很好地传递出来了。所以说,《夺冠》这部电影确实值得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即使你不了解女排,也会看的你热血沸腾,开始对女排产生一点兴趣。
一个影片经历了撤档,重新配音,重新剪辑,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好了。仅仅作为一个观众来说,它让我更加懂得了女排精神是什么,让我看到了那些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的运动员们经历了什么,体育竞技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看节目时的兴奋和激动,还有反思和敬畏。
㈣ 电影夺冠在故事情节和人物选角上你觉得怎么样
先说优点:1,演员挑得好。我说年轻郎平怎么这么像呢,原来是郎平女儿白浪扮演。人家本身就是美国排球少年队成员,斯坦福校队的职业选手。形象气质酷似。2,部分细节考究。比如发球姿态,女排80年代都是侧发球,90年后开始上手飘,2008年后基本都是杀伤力更大的扣发球。
缺点:1,对夺冠主题理解不到位。80年代夺冠,是因为中国缺冠军,一切为锦标服务。刚刚走进世界的中国,全方位落后,希望以这种方式保留民族自尊。如今,中国早已不缺世界冠军,更不用说女排的冠军。夺冠,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冠军。而是说中国女排能不能成为这种运动持续提升的引领者,革新者;女排运动能不能归回运动本身,去启迪更多年轻人对这项运动的喜爱,并建立一个商业与全民健身结合的全民运动体系。这才是体育强国。
反观影片里,无论什么时候,一表现夺冠,就咬牙切齿。所有影片人物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插一句,在1980年对阵日本女排时,当年中日正处于蜜月期,由于日本电视剧电影和日本动画片的大量引进,人们对日本的印象相当好,哪里会有主教练咬牙切齿的情况。当年,对阵日本女排时,淳朴的中国人只是把它当做一场体育运动来看,哪有那么多复杂想法。陈可辛导演想多了。
㈤ 夺冠是真的排球运动员吗
《夺冠》中的老女排演员都是排球运动员
导演陈可辛透露,除了朱婷、惠若琪等女排队员出演了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自己”,剧中的女排队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演员,出演老一代女排队员的演员,是从两千多位不同省队和校队的运动员中海选而出,前国家队自由人陈展也参与其中,饰演了孙晋芳。在电影中,她们再现了老一代女排在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的精彩表现,以及对阵日本那场激动人心的历史大战。
电影《夺冠》释出的特辑中,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本色出演,其中不乏以往历届奥运会冠军队成员,真实再现女排奥运会巅峰时刻,全球“王牌奇兵”集结:
中道瞳,前日本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世界著名二传手、亲历2012年奥运会;
洛根·汤姆,前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亲历2008年奥运中美之战;
杰奎琳·卡瓦霍,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奥运会冠军成员、亲历2016年奥运中巴之战;
玛丽安妮·斯泰因布莱彻,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奥运会冠军成员;
帕乌拉·佩奎诺,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成员及MVP,2012年奥运会冠军成员。
对于这些曾亲历奥运会的女排前国手,她们怀揣着许多回忆重新回到球场,在拍摄中重温奥运岁月。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情景重现”,更是人生中无法复刻的“珍贵体验”。
㈥ 电影夺冠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
电影《夺冠》的细节有很多,比如电影一开始出现的训练场,就是女排口中的“娘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已经不是最初的竹棚馆,而是在1976年翻新后的场馆,虽然环境好不到哪去,但是已经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地板”。
可能有人看着场馆比较真实,认为这是真正的原地,实际上原地早就改成博物馆,这是导演完全1:1还原出来的。另外还有很多比赛场景,陈可辛都选择了1:1还原,这也是电影内容不够热血,还受到观众喜欢的主要原因。
现在烫头发的人有很多,可是远远没有到“全民烫头”的地步,然而在80年代不同,当时卷发风靡全国,烫头已经成了一种全民时尚。这一点在电影里有体现,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都是卷发,这件事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看一些老电影,当时的潮流差不多就是这样,一手大音响、一头卷发,绝对是风靡万千少女。可以说《夺冠》场景和背景在还原上很到位,很多都是符合时代特色的。可惜电影终究是电影,不可能像比赛那么有激情。
㈦ 《夺冠》分为五个阶段是哪几个阶段
新闻更多频道
电影《夺冠》真是高分电影?看到这几点你就有答案了
五分钟电影汇10-15 21:38
1热评
电影《夺冠》作为国庆档率先发力电影,加上中国女排情结这个事实,让陈可辛这部电影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超高的电影排片促就了优秀的电影票房,中国女排精神加上爱国情节是这部电影感情迸发点,也是电影获得较好口碑的基础。
然而,你是否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受:总觉得内心情感迸发有一种无力感?
其实,仔细分析电影,你会发现电影有些缺点并不值得这么高的评分,甚至还有一些槽点。
电影《夺冠》最大的成功点是打中国女排精神这张牌,这是它的成功之处。因为中国女排、中国女排精神在中国人内心有很高的地位,也有很深的感情。
而电影的另一个成功之处是选择中国女排代表人物郎平作为电影主角。郎平在中国女排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地位无论是她作为球员还是作为中国女排主教练。
以上是电影《夺冠》优点,也是它的槽点所在。
1.情感铺垫不足
在电影中,其实对于感情的铺垫是欠缺的。在中国女排发展史,是一个跨越了两个世纪的故事。而感情的代入也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电影感情第一个迸发点是中国女排在日本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刻,这一感情点铺垫只是前期的一些锻炼与主教练的几次演讲。电影并没有通过特别细的镜头描绘感情铺垫,这么突然的安排日本女排世界杯夺冠稍显突兀。对于经历过的观众来说,这是经历的回顾能够引起共鸣,而对于大多数未经历的观众来说却显得突然。
电影另一情感高潮部分是在巴西夺冠,夺冠之前的电影同样没有太多铺垫。从郎平接手女排到改革,再到最后的带领女排再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中间情感线太空洞,或者铺垫不够无法让观影者完全铺垫好情绪。
其实电影之所以没有做好感情铺垫,导演想把女排精神产生到炫染女排精神,电影时长不够选点太多导致无法做到细致,个人觉得可以把电影中间郎平成为中国女排主教练部分稍微弱化一点,或许效果更好。
2.人物刻画不精确
电影《夺冠》是希望通过以郎平为缩影,去刻画女排精神的产生与弘扬。电影也是通过运动员阶段、教练阶段来刻画。
在运动员阶段,电影大多数镜头给了陪练得彭昱畅饰演的人物(陈忠和),青年时期的郎平并没有给出该有的电影语言。这样没有特点的人物刻画,不仅算不上成功,更可以理解为失败。
在教练阶段的郎平,电影没有给出明显的镜头对郎平的贡献作出描述。改革方案镜头太少,训练场面也是几次对队员训话,并不能看到她真正给女排带去了什么。相反,电影中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在女排队员情绪低落的时候,起到了情感调节剂,让大家再次振作起来。
㈧ 电影《夺冠》在哪里看
截止到2020年11月15日,电影《夺冠》目前无法观看,《夺冠》是由中宣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拍摄,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排国家队领衔主演的电影,该片原定于2020年1月24日上映,1月23日,《夺冠》官方发文撤出春节档,目前上映日期未定。
1980年训练赛,中国女排对战中国男排冠军江苏队,女排负。但那一代女排训练之艰苦,之刻苦,之永不言弃,已跃然银幕。1981年大阪世界杯决赛,中国队对战日本队,赢得岩悉橘了中国三大球第一个世界冠军,宋世雄那铿锵有力、极具辨识度的解说,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澎湃、阳光普照的年代。
(8)夺冠电影日本女排扩展阅读:
《夺冠》用叙事的“真”和修辞的“诚”书写了一场中国女排的奋斗史,心灵史。它以一种集体叙事,唤起了一段温暖而充满力量的全民回忆。
影像之下,“女排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这部更加注重展现女排群像的影片中,观众既唏嘘于这股集体精神的流动与传承,又能清晰地从中看到群体内每一位个体所具有的鲜明特点粗团。
《夺冠》电影珍贵的地方,它没有停留于煽情,没有对对集体主义的陆明完全服膺有过度的美化,相反,它传递的体育精神有着与时俱进的变化,能够在以一个科学的、专业的、开明的、尊重个体自由和价值的胸怀去看待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