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鸣梁海战》是一部怎样的影片
(前言:77年前,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12月12日,韩国电影《鸣梁海战》在中国公映,今天写这个抗倭电影影评,还可能有更多的解读,但电影就是电影,今天,我们只谈电影。)
在光化门矗立李舜臣铜像
100韩币上李舜臣的头像
又看了遍《鸣梁海战》才敢写这部影评。今年,有两部电影我看了两遍,一部是韩寒的《后会无期》,一部就是这部,在中国电影院观影观众寥寥的韩国电影《鸣梁海战》。
这部韩国电影是今年引进34部海外分账大片中为数不多的韩语片,它在韩国可真的是“破纪录如麻”,《鸣梁海战》的观影人数在韩国已经接近1700万,而韩国的总人口才5000万,韩国女总统也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买票观看,该片在美国上映后,也创造了韩片海外票房最高记录。
《鸣梁海战》电影内容很简单,讲述了韩国海军统帅李舜臣临危受命,面对日军,敌我力量悬殊,以12艘舢板船大破日军海军的300艘战舰的一个军事神话的故事,“今臣战船,尚存十二”,这八个字是他写给朝鲜国君李昖的请战书里的一句话。据说在今天的韩国海军军官学校宿舍墙壁上悬挂着这句标语。而也是据说,韩国的海军航徽上也有龟船的标志,是对这位海军英雄的致敬。
但韩国的高票房但在中国却水土不服,《鸣》在中国口碑和票房就很不好,中国观众并不熟悉李舜臣,大家一看是韩语海战,就自动屏蔽了观看的欲望。很多历史专家不屑于此电影韩国人意淫历史故意抹去明朝参战并决定战争成败关键的史实的呓语,更有影评人批判该片是韩国”横店“制造的类似手撕鬼子般的煽动韩国的抗日情绪的“神”片,但我老虎认为,抛却韩国人种种,除却历史纠结和民族情绪,《鸣梁海战》是一部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剧本故事叙述上,是今年难得一见的好片,甚至超越了很多我们顶礼膜拜的好莱坞大片。
首先《鸣梁海战》电影很好看,电影作为艺术的一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感染人,我无意去探究电影真实历史是什么,我只关注电影艺术对人的代入感,这种感觉很像我们都知道电影的声音是从影院旁边的音响发出来的,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声音是电影屏幕发出来的一样,就算是在弘扬主旋律,电影好看就是一部优秀的艺术品。电影的情感宣泄的酣畅淋漓,能把人心紧紧抓在。整个电影前缓后急,观影过程中一直能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庄重感和紧迫感。
一个小时的海战场面,“绝无尿点”。特效点赞,长镜头和特写节奏把握很好,无论是安宅船、关船、还是朝鲜鬼船等,还原度都非常高,无论从海船造型,缆绳铁锚特写,日本军人的佩刀服饰造型,众多船只水面交错穿行,镜头都很真实,非常好的还原了海战,电影气势起来,是导演的认真和功力,几个海战的长镜头,大小场面把握的都很好,从数十个群众演员卖力演出,到水流变化,甲板的挤压,海底仰视,刀尖滴血,都能激起观众内心观影的滔天巨浪,这背后就是韩国电影强大电影制作功底的支撑。拉开了中国电影“100个非诚勿扰”的距离,
《鸣》的故事讲述的很好,虽然电影在中国公映被坑爹的删减了20多分钟,但电影的精髓还在。电影故事性很像好莱坞的电影《300,帝国的崛起》,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波澜起伏,前面铺垫李舜臣这样一位孤臣孽子的困境,后面逐层拨开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李舜臣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悲壮感弥漫着整个电影。《鸣》的电影剧本是电影最优秀的表现,剧本采用了经典世界电影流行的“大情节”的设计,剧本有明显的因果关系,闭合式的结局,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单一和主动的主人公,和连贯的现实,,整个电影围绕着一个主动主人公李舜臣构建的故事,以及他所主导的一场以弱胜强,挽狂澜之将至,扶大厦之将倾的战争。电影里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激发的情绪都得到了满足,《鸣梁海战》的高票房,并不光是韩国民族情绪的宣泄,而是剧本电影讲述故事的胜利。
非常有意思的是电影最后里的两句台词。一句是战争胜利结束,朝鲜战士在船舱里,一位战士说,不知道我现在受的苦后人能不能知道,另一句是最后李舜臣说的,这个深仇大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听完这两句话,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和好莱坞老师学的痕迹很重,但非常讨好观影的年轻观众,笑场也罢,让观影人一直紧绷的心放松下来,感慨着,内心有已经有准备把家人拉来再看一遍的冲动。
几位主演非常精彩的表演让电影更上了一层楼,电影的后半段,几乎没有台词,就靠几位主演的眼睛的特写传递情绪。崔岷植饰演的李舜臣,眼熟坚毅,而饰演反派海贼王的柳承龙,你发现他的眼白更多一点,因为是演员一直传递着反派角色翻着眼睛鼻孔朝天看不起人的狂妄自大的情绪,
很多人觉得《鸣梁海战》电影配乐太吵,但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鸣梁海战》的电影配乐完成了对电影的非常好诠释,很好的渲染了战争紧张的气氛。我第二次观影更仔细的去听,电影前半部分舒缓的节奏,但电影音乐却丰富多彩,鬼子兵出征的大鼓和低音号,会议兵营里紧张的小鼓,和儿子聊天的钢琴,层次清楚,也没有对电影情节喧宾夺主。电影十分钟后,把握节奏的大小提琴开始激烈起来,让人慢慢呼气就快了,开始海战,就是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了,音乐和炮击喊杀声的音效就将观众带入到了海战情境中,观众开始共鸣,被感染,被吸引。电影的音乐偶尔会戛然而止,在硝烟中,李舜臣坚毅的目光扫过观众,慢慢,音乐开始呜咽低吟,伴随着鸣梁海峡喧嚣的海水的节拍,这和声就像“男人粗狂的哭声”,感染着观众,眼睛不由就湿润了。
《鸣梁海战》,今年引进的最好的一部国外大片,几乎能打满分,强烈推荐观影。
Ⅱ 韩国电影梁鸣票房折合成人民币是多少
韩国电影梁鸣票房折合成人民币约10亿
韩观影人次影史最强,票房已达投资10倍
《鸣梁》在7月30日首映当天,便吸引了68万的人次,超越了此前《雪国列车》在韩国创下的最高首映60万人次的纪录。从此之后,各种观影人次纪录被不断刷新,成为韩国影史上最快突破100万(2天)、200万(3天)……1000万(12天)、1400万(19天)的影片!据发行方CJ E&M发表的数据,该片在8月19日下午观影人数突破1500万,成为韩国史上第一部观影人数突破1500万的电影,接下去人们关心的是它能否突破1800万人次。
把人次换算成票房,《鸣梁》同样惊人。发行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日上午,该影片票房收益已达到1.67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成为韩国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电影。而反观这部片的总投资(制作+营销)也不过190亿韩元(约1亿人民币)。
在北美,自8月15日公映后以56.2万美元刷新韩片在北美的首周末票房之后,片方决定“未来在多伦多、新泽西等地扩大上映规模,8月22日开始将在更多地区追加场次”。《鸣梁》在北美的下一个目标,应当是赶超《双面君王》当年累计92.34万美元的北美票房,再创韩国电影北美地区票房新高。
Ⅲ 为什么是鸣梁兼李舜臣的悲剧(鸣梁海战)影评
何以拍鸣梁
文/梦里诗书
如若你并不甚了解《鸣梁海战》的前因后果,那么可能当看了这样一部电影真的会认为李舜臣是力挽狂澜,救国于危难的中流砥柱,诚然他确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绝非发挥了如电影般近乎决定性的作用,今日的韩国将电影定焦鸣梁虽无篡改历史之过,但却有着不近真实的言过其实。
公元1592年,也是明万历二十年壬辰倭乱爆发,朝鲜根本无力抵抗倭寇的进攻,在近乎灭国如累卵的情形下求援明朝,以此才开始了明长达七年之久的抗倭援朝战争,我国近四万将士血洒疆场,方才最终挽救了面临亡国之祸的朝鲜,才有了李舜臣还能够在鸣梁小胜的战果,而鸣梁之捷确也是全局战争中,朝鲜为数不多依靠自已能力获得的胜利,这也成为了今日韩国为何不拍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露梁海战,而要拍《鸣梁海战》,因为如此便可完全将中国的戏份剔除殆尽,同时也能将民族意识发挥到最佳态,作为一部他国的爱国教育电影,此番手法的运用自然无权指手画脚,但如此将小胜夸大为决定性的大捷确是有失公允的。
鸣梁海战真实的战况究竟有多大?朝鲜自称死34人而损敌8000余,但据史载当时总共参加鸣梁海战的日军尚不足八千人,由此看来扭曲历史古已有之,战果显然被无线夸大了,还好估计就连今日的韩国人也觉如此去拍太过不且实际,《鸣梁海战》至少就战争场面上还未有此番如神兵天降的以一当百,电影在经过被引进大砍二十分钟仍觉庸长的文戏后,开始真正切入正题,李舜臣率领的十二搜战船迎敌船四百搜,电影为更加突李舜臣伟大的英雄气魄,设定了副将率领战船皆畏敌不前,李舜臣伊始孤舟迎战日寇的画面,战争场面的营造近战无可挑剔,但在远景的特效上仍然尚难比肩好莱坞大片,更无需谈《阿凡达》的对比,此作票房能在韩国超越前者,更多的当是源于了韩国民众的民族情怀。
不得不说韩国电影对于该如何煽情一直拿捏有道,整部电影架构并未将李舜臣这个在本国以如神的人物作为唯一贯穿始终,其间电影被穿插了多条小人物情感积淀的辅线,国恨与家仇,乱世中的生死绝恋,《鸣梁海战》所真正能以情动人的反倒不是唯有一身英雄气的李舜臣,而是那些战火中如哑女那般未被历史记载的小人物,他们的点滴化作了电影情感的脉络,同样《鸣梁海战》更未有丑化倭寇,那华丽的战国武士服,身中数箭仍能拼死相博的主将,韩国电影真正学会了尊重敌人来更为反衬自身的伟大。
《鸣梁海战》有着尚能为人的感动,却了无共鸣,那肆意夸大的胜利,被隐于真实的背景,但望有一日中国能照史拍一部一如此片的《露梁海战》,也好让韩国人看看何为历史原貌。(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Ⅳ 最新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中的乌梁海,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鸣梁海战发生的位置在今天韩国全罗南道的海南郡花原半岛(화원반도)和珍岛(진도)之间一个叫鸣梁的位置,属于韩国的领土,这个位置是两岛之间较为狭窄的海峡暗礁多地形复杂,海浪拍打岩石会发出巨大的声响。因为鸣梁海战的原因这个地区也有许多可以访问的古迹和纪念塔。
还有就是最近韩国岁月号事件发生的位置也是在这一片海域的外海部分。
Ⅳ 《鸣梁海战》影评
在看电影《鸣梁海战》的时候,司马平邦就和我说,这部片子在韩国空前的受欢迎,票房也屡创新高。
是啊,这毕竟是朝鲜历史上最残酷却又无比辉煌的战役,十二艘板屋船击退倭寇战船一百三十余艘,这样的海上战役的辉煌历史,别说在中国历史对外战争中也几乎没有过,就是在世界海战中也屈指可数。
而本次指挥鸣梁海战的大将军是当时年已高龄作战经验极为丰富的李舜臣。
实际上,中国人知道,甚至韩国人也知道,那个时期的朝鲜是明朝的附属国,连公元年号都沿用中国的“公元”,而李舜臣的将军服都完全是明军的铠甲服,就有人说了,这场鸣梁海战是否就是历史上的“抗美援朝”?
因为没有人相信这场海上恶仗是在技术和船只、军人非常悬殊的情况下打赢的,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怀疑背后的力量来自于中国。
不过,我们不管历史上中国是否背后参与了这场海战,但就电影《鸣梁海战》本身而言,无论那个民族的人看了,都会对李舜臣战略战术安排称道不已,甚至可以这样认为:李舜臣在战略战术上完全不输给诸葛孔明,在杀场的英勇劲儿可以抵上岳飞。
电影拍摄得宏大,那种气势与悲壮的'感染力没有人可以平静下来。那厮杀的场面让我们想到三国曹操与刘备、孙权的赤壁之战。
对于李舜臣,其爱国胜过岳飞。李舜臣是当时倭寇最怕的唯一一位朝鲜大将军,与其几次交锋,都败在他的脚下,他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
倭寇为了早日侵占朝鲜半岛,拔李舜臣这颗眼中钉,就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阴谋篡权。并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陷害他,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之后有多位爱国将领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被贬为士兵。
公元1597年10月期间,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
李舜臣临危受命为保卫朝鲜,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出险着,以一敌百。用十二板屋船攻击倭舰一百三十余并歼灭一半,创下了世界海战史上难以超越的奇迹!
电影的故事情节在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了艺术元素,使电影的镜头感特别的强烈,海上的战争场面宏大而气势逼人。
而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使李舜臣这个满身的传奇演变化成为了高大上的人物,神化的意味非常的浓烈,尽管残酷的战场上他依然能够屹立不倒,能够以一敌百,能够死里逃生。
在以李舜臣为主体的抗倭寇精神抵抗下,以少胜多的局面就基本就构建完成,因为他的精神不仅鼓舞了士兵的志气,还间接的鼓舞了朝鲜民众的士气,使战争的艰苦过程中有了民众的参与,让战争的转机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特别是朝鲜军嫂在海岸以衣服为“旗帜”,舞动在海风中,为即将遭到“雷船”袭击的李舜臣指挥船舰,让其它船舰看到指挥船舰的危情,避免了李舜臣指挥船舰被撞沉的命运,虽然军嫂眼看自己的丈夫在那艘船上,但为了保护主战舰,保卫主帅李舜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被炮轰的粉身碎骨。这样的民族精神鼓舞着所有的人,岸上所有民众不顾生死,费劲力气把将要沉没的李舜臣指挥船舰拖从了漩涡,转危为安。
电影从中可以体现出韩国的“爱国”情绪,使得《鸣梁海战》在创造了上映仅18天,累计观影达到1363万人次。想想,韩国4900万人口的国家,平均3人就有一人看了《鸣梁海战》,这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发生的“电影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