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部泰国电影,
撞鬼那件小事
导演: Puttipong Pormsaka Na-Sakonnakorn
主演: Cris / 苏达拉·布查蓬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恐怖 / 鬼怪
制片国家/地区: 泰国
语言: 泰语
上映日期: 2013-11-28(泰国)
片长: 104分钟
B. 求一部电影名称
这部泰国恐怖电影的名字叫做《守护者》(The Guardian)。影片讲述了一个宝藏需要守护,守护者必须保守秘密的故事。如果守护者泄露了宝藏的秘密,就会招来可怕的灾难。为了保护宝藏,守护者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恐怖威胁,包括一个像树獭一样的怪兽,它会在墙壁上攀爬,可以保含纳汪护守护者。影片中的警察茄举背负着背背山的称号,他也是守护者之一。在电车上,他泄露了秘密,最终被杀害,电车地板上全是血。整部电影气氛紧张,恐怖刺谈仔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饥饿游戏》这部片没被禁,这让我感到意外
各位毒友,还记得2012年的春天,自己在干啥么?
Sir那会儿还在兢兢业业当一个电影我。
回想起来,那年春天,好莱坞出现了一部现象级电影,轰动全球。
这是一部无重量级大导演掌舵,无超级巨星压阵,也无巨额投资的“三无”片。
却在上映不到三周(17天),就成为仅次于《阿凡达》的“影史圈钱速度第二快”非续集电影。
最后以7800万美元的投资,拿下全球近7亿票房。
更难得的是,票房丰收的同时,口碑也节节高。
烂番茄新鲜度84%。
雅虎的影评人甚至称之为“《哈利波特》系列接班人”。
是的,可能大部分毒友已经猜到。
它就是《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
这是影片午夜场首映时的场面。
第一部大火后,接下来2013、14年的第二部、第三部(上),也都毫无意外地大卖。
分别在全球搜刮了8.6亿和7.5亿美金票房。
该系列已经当之无愧,成为最吸金的IP之一。
如今,系列最终章《饥饿游戏3:嘲笑鸟(下)》,刚刚在伦敦、法国,包括中国举行了首映。
据说大表姐在中国首映礼上提到宫保鸡丁,笑到根本停不下来,笑点也是蛮奇怪
趁着风头正劲,今天Sir就来给你们讲讲。
《饥饿游戏》系列到底有什么魔力。
影片根据畅销同名青少年小说改编,原著在美国发行量高达2400万册。
尝到《暮光之城》带来青少年小说改编甜头的狮门影业,在《暮光》系列完结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它。
同样是“一女两男”模式,跟《暮光》超级玛丽苏的情节比起来,《饥饿游戏》要高级得多。
首先,故事背景就残酷。
北美洲在一场大战后被摧毁,在原来的废墟上人们建立了新家园。
新政府为维护政局稳定,提出了一个残酷又有效的方法:饥饿游戏。
新政府周围掌管着12个辖区,每个辖区每年必须通过抽签方式,选出年龄在12至18岁之间的男女各一名上供,参加这个游戏。
规则很简单——为了生存,这些参赛者必须杀死对手。
最后24名参赛者中,只有一人,可以活着离开。
初看,这不过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冒险故事。
但一个漂亮的转折发生了——
女主角凯特尼斯代替被抽中的妹妹参赛。
而,因为来自贫穷的12区,没有接受过生存训练,凯特尼斯要面对的,是其他富裕辖区培养出的“职业选手”。
这些“职业选手”下手狠毒。
游戏刚开始就大开杀戒。
他们把手无寸铁的凯特尼斯困在树上,想射死她。
更多威胁还来自主办方——
只要他们认为比赛速度过慢,刺激性不够。
就会随时“制造”野兽攻击选手。
甚至释放具有强烈腐蚀性的“毒雾”。
但,打造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游戏,并不是电影的主旨。
在主线之下,其实隐藏着另一条更心惊肉跳的副线。
用小说作者苏珊·柯林斯的话说就是:
故事中有战争、有饥饿、有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关、有被摧毁的政府、有专制独裁的政府、有权力滥用等等各种元素。
我很清楚有些人是冲着爱情故事来的,我不反对你来看爱情故事,但我希望你最终能关注其中的战争。
他包含了更宏大的主旨和政治诉求。
正因为此,有说法认为,这其实是一部政治惊悚片。
片中所有人被分在12个区,每个区行使自己的职责——采石、纺织、畜牧。
贫农活着就是为了供奉统治者。
而“饥饿游戏”不过是统治者麻痹,镇压群众的一场真人秀。
所以,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获益与否,随便更改游戏规则。
而当位高权重的斯诺总统,认识到凯特尼斯成为自由代言人。
这个冷血的政治家又改变规则,第一步扑灭革命的火焰。
种种对特权阶层自私贪婪、政治团体利益平衡,人民生活贫富差距的现实隐喻,在Sir看来,才是《饥饿游戏》最有种有料的地方。
在片中扮演斯诺总统的唐纳德·萨瑟兰说:
当我拿到剧本时,我觉得这是一个能带来变革的故事。处理得当的话,它也许能够刺激、鼓励整整一代对政治无动于衷的年轻人关心政治。
因为太“真实”,连奥巴马,都曾在白宫晚宴的演讲上,把《饥饿游戏》当作暗讽政敌的武器。
他称共和党预选如同电影《饥饿游戏》情节,一群人为取悦金主大亨相互残杀,直至剩下最后一人。
2014年6月,泰国曼谷街头的抗议者,就曾模仿《饥饿游戏》桥段,高举三根手指,表达对政变的不满。
跟电影中,凯特尼斯带领民众反抗“国会”暴政的手势一模一样。
从观众群体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只有44%的观众年龄在25岁以下。
电影的受众并不局限于青少年,而渗透到成年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电影成功塑造出一个“女版罗宾汉”的成长——从被迫参赛到主动反抗。
她颠覆自007以来,女性角色总是在动作片担当“性工具”的传统。
不仅一次次勇闯险境,躲过参赛者的追杀。还反过来救助男伴。
霸气地向组织高层射出愤怒一箭。
这是一场迟到但必要的女性主义觉醒。
当然,这个女领袖形象的成功,“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功不可没。
连小说作者都开口承认,凯特尼斯“还不错”。
在出演第一部电影时,21岁的大表姐就凭《冬天的骨头》,拿过小金人提名。
导演加里·罗斯正是看过她在《冬天的骨头》里的演出,确信她一定能演好“女汉子”。
没押错宝。
比起其他青少年小说改编电影《分歧者》、《暮光之城》中,女主角们的面瘫式演技。
大表姐实在好太多——有趣的是,在成为凯特妮斯之前,她曾在试镜时输给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与《暮光之城》擦肩(辛亏)。
《饥饿游戏》中,从第一部刚开始参加游戏时,面对绝境的迷惘、害怕。
到随着游戏越来越惊险,越来越强大、自信。
最后到明白反抗的重要性,对抗强权的愤怒与坚定。
她层次丰富地诠释了成长。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第二部结尾,她听见幻觉,以为妹妹已经惨遭不测,恐惧、悲伤、愤怒的情绪交织在一起。
大表姐也献上了一段爆发式演出。
《好莱坞报道者》称赞她就像是从小说中走出来的一样,表演从头到尾都非常吸引人。
《滚石杂志》甚至建议观众“将视线牢牢锁定在她的身上,劳伦斯是让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
当然,《饥饿游戏》并非完美。
他还是没有摆脱青少年小说爱三角恋的惯病。
一边是从战友发展而成的暧昧之情。
一边是青梅竹马、高大威猛的“备胎”。
我们的女主角总是要在其中徘徊不定,做“两个男人我要选哪一个”的终极难题。
从第一部到第三部,永远在玩“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玛丽苏老梗。
这种非必要的爱情调剂,也太水了点。
现在,该系列最终章将于11月20日北美中国 内地同步 公映。
三人组也将告别银幕。
上半部在去年上映后,口碑一度下滑严重,差点不及格。
被媒体批评太冗长,没有高潮。“把只够40分钟的内容,硬拖到两个小时”。
但导演解释,这是最后革命爆发的前奏,所有一切都是在为大结局做准备。
从如今的最终章首映后表现来看,粉丝这一年的等待还是值得的。
最终章里,大表姐带领人民向国会发起总攻,他们将面对前所未见的机关和怪兽。
预告片中,我们已经能窥见汹涌的沥青洪水。
和出没于地下的变异人大军。
据说该物种由人类改造而来,没有眼睛却速度奇快,群拥而上、下手凶狠,只剩下了兽类的捕猎意识。
大表姐也终于要亲自刺杀总统斯诺。
首映后,烂番茄新鲜度79%。
英国《独立报》称:
这是整个系列最黑暗、最暴力,但也是最好的一部,彻头彻尾摆脱了青少年冒险类电影的皮相,成了火力十足的战争大片。
大表姐继续被表扬。
《娱乐周刊》:
技艺非凡、hold住全场,短浅的对白无法呈现的戏剧张力,全写在她的脸上。
看看,第一部和最终章云泥之别的气场。
我们完全get到了。
同样是把真人秀拍成电影。
我们整出了《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
而好莱坞,则在商业大片中,注入了政治,伦理等不止娱乐的思辨。
这,真让人细思恐极。
最后,老规矩,预告解馋。
给——
|长度:02分30秒|
D. 求一部电影名
英文名: Ong-bak
中文名: 盗佛线 | 泰拳天巴都 | 拳霸 | 寻佛
导 演: ( 普拉奇亚·平克尧 Pratya Pinkeaw )
主 演: ( Petchtai Wongkamlao) ( Phanom Yeerum) (帕姆瓦瑞·尤德卡默尔 Pumwaree Yodkamol) ( Suchao Pongwilai) ( Chumphorn Thepphithak) ( Chatewut Watcharakhun)
上 映: 2004年10月17日
在佛教国度泰国,佛像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圣物。阿丁(柏朗依林饰演)原本居住于一个宁静、与世无争的小村庄,岂料一名无良村民竟砍掉用来保护着整个村庄的安北佛佛头,贩卖给非法的集团,谋取暴利。
失去守护神,令每位村民惊惶失控,阿丁自告奋勇,独自前赴曼谷市夺回佛头,出门前受到庙内的师傅传授独门秘籍,练得一身好功夫,最后丁能否取回佛头,衣锦荣归呢?
本片文案上写着是泰国第一部耗资上亿的动作冒险巨作,泰国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
本片与2004年2月19日在香港上映后,取得了票房佳绩,口碑亦不错。
E. 关于泰国的电影和音乐
在1890年卢米艾尔兄弟发明电影后的5年之内,泰国的公主就把摄影机引进到了这个那是还叫“暹罗”的国家,为她的父亲拉玛五世拍摄皇家庆典,现在泰国国王活动的依然有一名电影拍摄官员相伴左右。
1922年,好莱坞导演亨利麦克雷在泰国执导了第一部由泰国人担任主角的影片《苏婉姑娘》,该片于1924年上映。1927年,Bangkok Film电影公司拉开了泰国本土电影工业的帷幕,第一部国产默片《Chok Sorng Chan》上映。不知是什么原因,直到20世纪60年,默片一直在泰国比有声影片更受欢迎,直到1969年,还有新的默片在出品。
至今,很多人还在怀念60年代——泰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当时泰国年产影片约75部,而且普遍票房收入要好于欧美影片。但是,这一阶段的电影艺术成就却不高,受到战后印度宝来坞歌舞片的影响,泰国影片的题材局限于爱情、喜剧、侦探和探险有限范畴。在60和70年代,泰国电影的代表作品是Mit-Petchara的《Mon Rak Luk Thung》,这部描绘了泰国人田园生活理想的音乐歌舞剧在院线放映了长达半年之久,其电影原声唱片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标志。事实上,它的影响一直在现在还可以看得到。
进入80年代,泰国电影依然沉浸在低成本的动作片和爱情剧浪潮中,大部分影片都成为了过往云烟,倒是1983年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Child of the Northeast》(《东北之子》),因为真实刻划了干旱的东北部人的艰苦生活,打破了影院里莺歌燕舞、才子佳人的幻影,而成为了泰国电影艺术史上的标志,这部影片开创了泰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流派。
1985年的《蝴蝶与花》,讲述了一个南部的少年,为穷困所迫,不得不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边界走私大米的故事。这一影片继承了现实主义的风格,并首次在荧幕上展现了本土佛教信徒与穆斯林之间的隔阂,引起巨大的轰动,获得当年在夏威夷举行的“东西方电影节”的最佳影片。
此后,在西方影片的冲击下,泰国影片开始走下坡路,1997年的经济危机后跌入谷底。从以前最多每年上映100多部国产片,下降到每年仅出产10部影片。不过,这种濒临死亡的打击,也给了泰国电影人再生的契机。由于竞争,国产影片开始关注质量而不是数量,在国内找不到工作的电影人开始大量走出国门,为国外摄制组打工,正是这些当年被迫出走的学徒掀起了现在的“新浪潮”运动。
(二)
泰国“新浪潮”的特点是,秉承现实主义的创造原则,甚至不惜把现实的残酷性发挥到极点;在拍摄手法上强调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美术设计和摄影的唯美感与创新性;在内容上则以商业化的外壳包装展现泰国民族文化的本土认同。这些特点有时融合在一起,有时又在某一部影片中有侧重地突出体现,由于其鲜明的艺术特点,已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被认为是即日本、韩国、伊朗、越南之后,新的亚洲电影的代表。
泰国新浪潮的最早的一批作品应该算是Pen-Ek Ratanaruang拍摄的《Fun Bar Karaoke》和Nonzee Nimibutr的《Dang Bireley's Young Gangsters (2499 Antaphan Krong Meuang) 》,这两部影片拍摄于1997年,都以现代手法展现了泰国城市生活的一个侧面,并都走的喜剧路线。虽然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在本地票房一般,但都为这两位初出茅庐的导演赢得了国际声誉,后者在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
1999年,泰国“新浪潮”真正掀起了巨浪, Nonzee Nimibutr的影片《鬼妻》,以完全现代的手法和理解,演绎了这个在泰国电影史上被翻拍过无数遍的老故事,获得了巨大成功。本地票房成绩刷新了泰国票房记录,使得同期上映的《泰坦尼克》也相形见龊,同时,赢得了当年亚太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执导、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这部影片直接影响了其后拍摄的“泰国式鬼片”《三更》和《见鬼》。
紧随着《鬼妻》的成功,2000年的《人妖打排球》(导演Yongyoot Thongkongtoon)创下了泰国票房新记录,而且在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得到了巨大的商业受益和好评。这部影片取材现实故事,又加入了更多的喜剧元素,为后来许多泰国影片在题材和手法上提供了样本。同年,来自香港的Oxide Danny和Oxide Pang兄弟以《曼谷危机》获得了多伦多电影节最佳影片和西雅图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这部影片因为对动作片和黑帮片的创新,为导演赢得了新“昆汀塔兰迪诺”的称号。
不过,2000年泰国电影的真正嬴家是投资1500万美元,耗时40个月,由Chatrichalerm Yukol公主执导的《素里优泰》,该片刷新了泰国票房新记录,使原本计划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被迫推迟。该片的重新剪辑版,已由美国传奇导演弗兰克思科波拉完成,于2003年在全美公映。这部战争历史片,即不同于传统的美式大片如《勇敢的心》,也不同于黑则明在《乱》中营造的东方战争场面,从此,泰国古代战场缕缕被搬上银幕,最新的成果就是2003年的《大城武士》。
2001年,Nonzee Nimibutr在沉寂1年后,以《晚娘》杀回国际影坛,这部影片取材于同名小说,全部在老挝的琅布拉邦实景拍摄。许多评论家认为,此片在拍摄技术和叙事风格上,可与越南导演陈英雄享誉世界的《青木瓜飘香》相媲美。
由于影片水准的提高,从2001年起,泰国电影工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泰国制造了12部本土影片,2002年达到了30部,2003年突破了40部,而在本地票房,单片票房平均水平已经与美国大片差不多。
(三)
同时,泰国“新浪潮”的艺术成就在近年得到普遍认可和关注,例如温哥华电影节2001年邀请了3部泰国影片,到了2003和2003年,均邀请5部泰国影片参加。从2002年开始,英国伦敦每年开始举办为期1周的泰国电影周,一次放映16部影片。
2001年,Pen-Ek拍摄的《Mon Rak Transistor》(《走佬唱情歌》)不仅获得了2002年西雅图电影节最佳亚洲影片奖和2002维也纳电影节最佳影片,而且得到了戛纳电影节导演之夜放映的荣耀。2002年,泰国导演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处女作Blissfully Yours (Sut Sanaeha)终于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奖,该片讲述了一个泰国女工和一个缅甸非法劳工之间的爱情,其拍摄手法融合了Demo95的移动和当年《蝴蝶与花》的冷静,不仅是泰国而且是亚洲新电影的典范。2002年还有一部优秀的艺术片就是《湄公河满月Party》,这部影片独得了泰国本国电影最佳成就“金娃娃”奖的12项大奖,其深邃的哲学主题、优美的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普通泰国人生活的忠实展现也成了吸引西方观众的卖点。
进入2003年,泰国电影展现出更大的活力,影片的艺术能力开始与商业化有效地结合起来,风格日趋多元,拍摄了不少雅俗共赏的佳作。例如《一夜情迷》,本片的女导演原先为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做助理,因此从叙事到拍摄风格,都带了几分德国和北欧电影的风格;爱情片《二月》,本片拍摄于美国,导演委婉的叙事风格和优美熟练的镜头语言,以及出色的配乐,会让人联想起日本怪才岩井俊二的《情书》;《我的女孩》则类似伊朗影片《小鞋子》,在普通的故事和镜头中展现着生活的快乐和遗憾,不同的是这部制作成本极低的片子,还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本土票房已超过2亿泰铢(500万美元);《寻佛》是一部类似成龙喜剧功夫片的电影,但由于情节设计更加紧凑,节奏更快,而且是全部真功夫,也引起了世界各国观众,已经在多个国家上映,取得了非常不错的票房成绩。
随着电影业的复苏,越来越多的泰国新导演涌现出来,他们大量投身于电影电视的制作。由于泰国电影电视无需经过电检,所以导演发挥的空间更大,在2003年的作片中,比较出色的包括《阿一的幸福生活》、《欲女5重罪》、《再度成名》等。另外,还有一些泰国年轻人的实验电影也开始受到关注,使用DV拍摄的《东北特快》(《Isan Special》),以在世界数十个电影节放映,其试图在狭小固定空间展现时空转换的探索精神得到了不少称赞,但本片实在是过于艰涩和乏味了。
总之,泰国电影在徘徊了几十年之后,近年突然发力,得到了世界电影界的关注。其实,这并什么值得惊奇的,因为泰国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并且富于创造力的国家,不信的话,看看每年戛纳广告节和亚太广告节有多少泰国制造获奖就知道了。与此同时,严格而残酷的商业化环境也是其成功的基础,事实上,泰国电影走过的是一条与韩国电影完全不同的路,更类似于香港电影,靠的不是国家的扶持,靠的是曼谷那300块一流设备的银幕创造的市场,也是战场。
F. 求一部电影是泰国的
中文名: 《轻轨恋曲》
外文名: Bangkok Traffic love story
其它译名: 《下一站,说爱你》、《轻轨之恋》
出品时间: 本片于2009年10月15日在泰国上映
出品公司: GTH公司
制片地区: 泰国首都曼谷
导演: Adisorn Treesirikasem
主演: Cris Horwang, 哥Ken
《轻轨恋曲》讲述的是在泰国首都曼谷,由于交通拥堵,很多上班族便选择乘坐轻轨上下班,于是陌生的人潮中两颗心相遇了。.....女主角梅丽30岁仍没有男友;在曼谷过着孤单的生活,有时候甚至二个月都是一个人吃饭,她的生活模式单一无趣,按部就班。一直到最后好友c结婚,她才知道寂寞孤独是何种感觉,但朝九晚五的工作模式,让她的生活一直没有起色。她在好友婚礼上彷徨、害怕,喝的大醉,进而出了个小车祸,遇到了由Ken扮演的轻轨工程师,梅丽开始为Ken着迷,甚至做出了很多只有懵懂小女孩才会做的傻事……
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