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罗斯电影一门炮三支枪四人阻击德军一个联队叫啥
《猛烈开火》产地:俄罗斯,时间:2007年。1941年6月22日, 在一个古老的城堡碉堡附近,苏哈诺夫中尉和萨诺夫收容了两个落单的苏军士兵,他们找到了武器弹药和一门炮及食品. 四个人将大炮和武器弹药安置在碉堡里,向公路上向东推进的德军行军大队猛烈开火.
❷ 俄罗斯战争电影,讲述二战时期一个城堡被德军空袭,然后全力反击突围...
该电影讲述了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军队对苏联发起突袭。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的布列斯特要塞,成为了一场激烈战斗的焦点。这个要塞不仅是连接华沙和莫斯科的交通要道,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尽管武器短缺、建制混乱,且牺牲巨大,但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坚守阵地,以血肉之躯在狭小的空间内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坚持战斗达三十天之久。
影片《布列斯特要塞》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的全过程,视角和内容都相当丰富。故事通过儿童主人公阿基莫夫的视角来串联整部电影,同时以三位红军指挥员的视角分别讲述了要塞内三个不同据点的战况。战斗不仅仅是凭险据守和与敌对射,还包括要塞外的野战肉搏,以及悲壮的突围。这些场景共同展现了战事的真实、激烈和血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巧妙地选取了几个小人物作为主角,使战争的细节故事更加丰富,战争与人性的主题更加突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红军小学员的视角,观众得以窥见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以及战斗场面之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
在这部战争中,隐藏的英雄情怀是战争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布列斯特要塞》中并没有一位独当一面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少年号角兵。在战争中,信鸽代表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信仰和勇气,而亲情也是一条重要的线索,代表着战争下被血洗的人民的伤与痛,血与泪。
❸ 电影《猎杀T34》你看完之后的感觉怎么样呢
如下:
《猎杀T34》无疑在商业上是成功的。该片总会让观众联想到1965年上映的电影《鬼战车T-34》,该片与《鬼战车T-34》虽然故事相似,但在细节处理上存在许多不同。
这或许与两部电影分处不同时代有关,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鬼战车T-34》,在片中极力渲染纳粹德国的暴虐成性、残暴不仁,而在《猎杀T34》里,德国人的形象就变得极为平面化、符号化。
《猎杀T34》基本信息:
《猎杀T34》是由阿列克赛·西多洛夫执导,亚历山大·佩特罗夫、文森兹·凯弗、伊琳娜·斯达森保姆主演的战争电影,于2019年1月1日在俄罗斯上映。2020年12月1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1944年,一群英勇的苏联士兵驾驶一辆半损坏的T-34坦克从德国人手中成功脱险的故事。
❹ 求一部二战电影的名字,德军和另外一方的军队为争夺一栋楼打仗,大楼几度易手。谢谢!
斯大林格勒
2013年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导演俄罗斯电影
《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第一部IMAX-3D巨幕影片,共耗资3000万美元。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秋苏联红军在跨越伏尔加河、向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军发起反悉禅旦攻后失利,然而几名苏联士兵却在这次行动中得以到达伏尔加河左岸,并潜进了一座被德军占袭烂领的房屋。睁扰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位未能跑掉的俄罗斯姑娘,并与德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❺ 俄罗斯二战电影《最后的前线》
俄罗斯的二战电影《最后的前线》聚焦于1941年10月在莫斯科郊外发生的一段悲壮历史。电影以波多利斯克军校学员的英勇抵抗为蓝本,他们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面临着几乎不可能的防守任务,因为决策失误,德军的攻势若得逞,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只有二十出头的青年,明知可能是赴死之行,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他们的牺牲,尽管大多数在持续近两周的惨烈战斗中牺牲,但那份年轻生命的牺牲价值在于他们为国家的荣誉而战。
电影中的情节感人至深,当一位失独女军医在片尾质问校长和指挥官:“士兵们为何为国家献出生命,而国家是否应该为他们的牺牲做些什么?”她的话语饱含对那些未能幸免的年轻生命的深深哀悼,以及对决策者们提出质疑。她的话语不仅仅是对牺牲儿子的悲痛,更是代表了无数年轻生命在战争中无声的控诉。这提醒我们,那些握有权力的人,应当珍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付出巨大代价的人。
❻ 哪部俄国的战争片最震撼 - 知乎
苏联与纳粹德国之间的卫国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牺牲最为惨重的战争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苏联电影工业创作了众多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电影,其中不乏震撼人心的作品。以下,我们精选了12部苏联/俄罗斯战争片,带你领略那段历史的悲壮与英勇。
1.《列宁格勒战役》(1965年):影片以列宁格勒保卫战为背景,展现苏联军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与德军殊死搏斗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
2.《士兵》(1972年):通过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深刻探讨了战争与人的关系。
3.《夜班》(1986年):影片讲述了苏联士兵在东普鲁士的艰难征程中,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
4.《虎口脱险》(1977年):一部喜剧战争片,以苏联红军与德军间的小规模冲突为背景,展现幽默与智慧在战争中的独特价值。
5.《黑鹰》(1987年):影片通过描述苏联飞行员在极端条件下执行任务的故事,展现了苏联军民的勇气与牺牲精神。
6.《风暴的边缘》(1989年):影片以苏联在东欧的军事行动为背景,展现了苏联军队的英勇与坚韧。
7.《铁血卫国》(1972年):以苏联红军在东线战场的战斗为背景,展现了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8.《雪国列车》(1988年):影片以苏联军队在北极地区的战斗为背景,展现了士兵们的勇气与毅力。
9.《红场上的士兵》(1984年):影片以苏联红军在红场的战斗为背景,展现了一群士兵在逆境中为国而战的感人故事。
10.《铁流》(1949年):作为苏联电影工业的开山之作,影片以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为主线,展现了一代英雄的风采。
1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69年):影片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为背景,深入描绘了苏联军民在战争中的英勇与牺牲。
12.《胜利的曙光》(1970年):影片以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中的胜利为背景,展现了苏联军民在战争中的坚韧与智慧。
这些电影不仅展现了苏联/俄罗斯军队在卫国战争中的英勇与牺牲,也揭示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勇气、牺牲与和平的深深呼唤。在观看这些影片时,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能体会到那些为国家、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们的伟大。
❼ 俄罗斯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英雄本色,虽败犹荣
在2010年上映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又名《布列斯特要塞》),是一部根据苏联作家小说改编的战争巨作。它以独特的回忆视角,深情揭示了布列斯特要塞那场惨烈战役,将战争的残酷与英勇交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联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这部电影堪称战争题材中的瑰宝。
故事发生在1941年6月,德军突袭布列斯特要塞,面对8000多红军的守卫,一场生死较量拉开了序幕。尽管力量悬殊,他们凭借要塞的坚固壁垒,展开了一场顽强的抵抗。然而,英雄的代价是巨大的,最终,这座要塞沦陷,无数英勇的红军战士为国捐躯。直到二十多年后,他们才被追授英勇的荣誉,这不仅是对他们付出的肯定,更是对战争中无畏精神的崇高致敬。
在那力量悬殊的战争年代,每一个苏联士兵,无论年龄大小,都在强敌压境、国运危殆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英雄本色。他们的壮烈牺牲,虽败犹荣,成为了历史的永恒记忆,成为我们铭记的英勇篇章。
❽ 俄罗斯二战电影义人剧情介绍
《义人》是一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俄罗斯二战题材电影,分为多集制作,讲述了苏军士兵在极端环境下拯救犹太人的壮举。以下是影片的核心剧情与背景:
影片以二战期间德军占领区为背景,聚焦一名苏联红军士兵的救援行动。这名士兵在发现280名犹太人面临纳粹屠杀的危急时刻,毅然决定带领他们穿越德军控制的危险地带,展开一场长达千里的生死逃亡。因这一壮举,他被誉为“苏联摩西”,突显了人性在战争中的光辉。
逃亡与追击:影片通过紧张的叙事展现逃亡队伍与德军的周旋。德军设置重重封锁线并疯狂堵截,而苏军士兵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战术智慧,多次化险为夷。
群体刻画:幸存者中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影片通过个体故事反映战争中的集体苦难与坚韧,如体力透支、食物短缺和信任危机等细节。
影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还原了东线战场的残酷性,尤其是苏德双方拉锯战的惨烈场景。
主题上强调勇气与牺牲精神,同时批判战争暴行,讴歌平凡人在绝境中迸发的英雄主义。
分集叙事:第一集侧重救援的起源与初期突围;第四集则深入描写穿越敌占区的过程,情节更为紧凑。
视听风格:采用冷色调和纪实手法,突出战场的压抑感,动作场面如丛林遭遇战、夜间躲避空袭等极具张力。
与《勒热夫》等作品类似,《义人》也聚焦小人物视角,但更突出“拯救”而非纯粹战斗。影片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结合,类似《士兵之歌》的人文关怀。
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该系列自2023年首映后持续更新,最新一集于2024年10月发布,延续了高口碑。观众可通过主流影视平台观看部分片段或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