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坚不可摧电影观后感200字
坚不可摧 : 一个关于生存、抗争和救赎的二战故事
一个本应平静或辉煌的生命,在战争的号角下加入了美国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驾驶B-24战斗机在珊瑚海在中途岛在和日本零式战斗机的俯冲交战中,Louis(路易·赞贝里尼)成长了一名优秀的空军军人。然而奇妙的命运没有任由他在战场上继续飞行,而是把他又扔进了一次搜救任务中的坠机事故中。
3名成员伤痕累累地从满是油污海面爬上救生筏,在一群群鲨鱼的追随下,在烈日干渴和饥饿的折磨下,在希望和绝望的反复拉锯中,在海上整整漂浮了47天!
之后非常冗长的部分,就是被日军俘虏后作为POW(战俘)所经历的黑暗而扭曲的狱中生活。期间他先后被辗转关押在4座日军战俘营里,被战争扭曲人性的日本人殴打虐待。熬过了身心备受折磨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主人公经历又有点像老布什,同时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日军机击落,被救起,只是他没有老布什幸运,没有成为战争英雄而成了战俘,从中却体验到了常人不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
路易在最终获救之后,曾有人问他是怎么挺过来的,他的回答是:如果我知道我会受到那么多苦难,我会自杀。
这是一句实话。能够支撑一个人一直走下去的,就是“明天会更好”的一种愿望,如果“知道”、或者认为明天会更差,那么可能会有很多人都会选择自杀。对于路易来说,在海上的时候他并不需要自杀,因为那时对于他来说,“死亡是最不需要着急的事”,他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但是到了日军的战俘营里,却并不是这么回事了。路易每天遭受着毒打,身体和心灵全都受到巨大的考验,而且永无天日。在海上漂浮如果不死,肯定有到岸的一天,可是在日军战俘营,他唯一能够盼望的就是胜利,可是如果胜利,他们又很可能遭到日军的屠杀。路易日复一日地遭受痛殴,对于他来说,活到明天就意味着还要多挨一天的打,活到下周就意味着多受七天的打。
Ⅱ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影片里面的故事很多都是脱胎于生活里的真实故事,经过一定的加工以后,使里面的内涵更加的鲜明突出,这一些故事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家的共鸣,一起看看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500字.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电影。我很少一直看战争电影,因为总有一些片段太残酷和血腥,让人无法直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总是下意识地把头从这种画面上移开,但这部电影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新理解。
电影以老瑞恩带着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墓地为他的灵魂祈祷开始。自从俄,马,哈和抢滩,取得成功后,总部接到消息,瑞恩家族的三个兄弟都已死亡,并命令米勒和他的团队营救他。中间,他们都慢慢走向死亡,但经过艰苦的工作,皇帝做了他想做的,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米勒和他的党没有立即离开。相反,他们决定留下来和瑞恩一起守卫这座桥。然而,米勒上校最终还是死了,但他仍然告诉瑞恩在他死前好好活着。
是的。战争总是最残酷的。它经常牵连普通人。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表现出他们的柔情时,我突然发现,他们只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他们还谈论八卦和笑话。他们谈论的和我们通常谈论的非常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但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量无辜的人卷入了受害者。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仅仅是政治的延续,它还会给我们所有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些人感到恐惧,有些人感到痛苦,有些人感到悲伤,有些人是一样的:它带给人们最大的悲伤。
每一个故事都能带来震撼,都能带来心灵的`富足与发自肺腑的感慨。昨天看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拯救大兵瑞恩》,这部战争片,深深地震撼了我!
故事从诺曼底登陆开始……
当美军攻击德军时,面对城墙上的机关枪突突的不停,美军冒死冲了上去,沙滩上是无数的尸体,而一波又一波的潮水全是红色的!有的人是在海底被射死的,有的是在冲锋时死的,一位年轻的米勒上尉,带领他的部队,利用镜子,发现了敌军的数量,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兵,火力掩护后,攻占了城墙!
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
一个家庭有着四位兄弟,可三位兄弟都战死了,只剩下最小的瑞恩被运输机投错了地方,生死未卜!
此时的陆军参谋长得知此事后,人道主义精神使他毅然决定,派搜索小队搜索瑞恩,可他的部下却不解,于是,他拿出了林肯给南北战争中一位因战争而失去五个儿子的母亲写的信来说服大家,于是,派出了米勒等出动……
这部片子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在武器面前,生命是那么渺小!在那一眨眼的瞬间,但在战争的背后,多少是有点人道精神。生死只在一眨眼,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人类只能靠自己的运气,与经验!
这部影片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其实外国的“抗战”也挺艰难!甚至比中国死伤的还厉害!原本以为诺曼底这一仗盟军打得很欢死伤很少的我彻底改变看法。
最让我感动的是瑞恩,他恪守职责,不因个人生死而抛弃队友!与大家共进退!这让我看到了美国军队的精神,他们是那么有责任感!最终撑到了大部队的来临!
我彻底感悟了:一场战争的赢与输,其实并不重要!正如那句话所说的,耕耘了,不一定有收获,但不耕耘就一定没有收获!责任感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爱拼才会赢,只要敢拼博,胜利一定不远了!
在这个观众被抗日神剧洗脑的时代里,这个问题可能很好回答:就是杀小日本嘛,拿着歪把子机枪一边怒吼一边扫射……裤裆藏雷,手撕鬼子,一系列抗日神剧恐怕已经让观众虽然反感却也见怪不怪了。最近,又重温了一遍《拯救大兵瑞恩》,这部问世了几近二十年的电影之后,才终于知晓了何为战争。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欧洲西线发起了大规模的登陆战役,战役极尽惨烈。尤其是由美军第1及第29步兵师负责登陆的奥马哈海滩,刚刚开始的两个小时便阵亡了2000多人,因此,这场登陆战又被称为血腥奥马哈。当时的美军因为晕船本就士气不佳,而且海岸边的水雷与各种障碍又将美军的海军增援隔开,毫不夸张地说,刚刚登录的两个小时,登录的美军只能躲在铁蒺藜后面,茫然无助的挨打。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前二十多分钟一直都在描写登陆战的惨烈战况。时不时的炸弹飞溅,时不时的血肉横飞,没有谁不会害怕这样一片绞肉机一般的战场。也许当时,没人会相信所谓的战争能磨练人的意志这样所谓的鸡汤了。
何为战争?少一些壮美,浪漫和热血,多一些恐惧,绝望和颤栗。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也许是每天用来消磨时间的谈资;对于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也许就是让他们铭记一生的恐怖阴影。《拯救大兵瑞恩》在上映之初,因为太过血腥和纪实被很多观众和评审亮起红灯,甚至有的国家拒绝上映这部电影。但是在众多二战老兵口中,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却是最接近真实的。也因为导演斯皮尔伯格的坚持,这部电影最终成为了最为经典的战争史诗,在百大电影名单中永久留存。
Ⅲ 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下面是我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观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次大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据统计,德国在战争中死亡和被俘人数为一千三百六十万人。仅在苏德战场,德军与其盟军死亡人数为六百多万。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损失一百五十万人,有一百二十八万人向中国投降,在太平洋战场上损失一百二十四点七万人。意大利损失十六万多人。
德、日、意发动的侵略战争也使这些国家国内的民众深受其害。在德国本土上,有四百万平民死于战火,一千四百万人无家可归。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广岛和长崎分别遭到美国原子弹轰炸,当时死伤二十余万人,并且给当地居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其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当我望向那整齐的书柜时,那套《第二次世界大战》总是那样平静地立在上面。它虽不及传统国粹哲理深刻,虽不及经典名著意蕴无穷。然而,每一次翻开书卷,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关键战争,一次次斗智斗勇的战场博弈,一位位奠定胜利的伟大人物,共同绘成一幅惊心动魄、风云涌动的历史画卷,激荡在我的心中。
谈及孰是孰非,我想所有人心中都有定数。策动世界大战的轴心国,之所以疯狂地对邻国进行侵略,皆因统治者的野心击败了良心,而轴心国凭借他们的狼子野心,一度将法西斯的旗帜插满了各地,一度将侵略军的战火烧遍了全球;然而,野心正在把轴心国渐渐推向不归路:德国人的野心驱使他们进攻苏联,而莫斯科的失利扭转了整个战局;日本人的野心使他们盯上了太平洋,而偷袭珍珠港招来了他们最大的劲敌;意大利人更是被野心硬生生地推向了战场,而他们在各大战场均无建树。读这本书,我懂得了贪心会使人走向灭亡。
在战争的'最前线,正是指挥官用兵得当,从而确保了胜利的果实。而那些杰出将帅的英名定会永远的刻在历史的功勋册上。然而,我们可曾想过,艾森豪威尔身为盟军总司令,任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能率领百万大军连战连捷;朱可夫于国难当头之时,从莫斯科保卫战一路攻至柏林,亲手粉碎了纳粹的侵略梦想。诸如此类的将领数不胜数。既然他们在战场上能够临危不乱、破敌制胜,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时,一味地怀疑自己的能力,消磨自己的意志,殊不知通往成功的道路就在自己脚下。拥有战胜挫折的信心,掌握走向胜利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么,成功的曙光就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读这本书,我懂得了如何不惧困难的挑战。
众所周知,二战是人类史上一个罪恶深重的历史事件,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心得。然而,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苦难和巨大的损失,还有更多的思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经济危机。正如实际情况,正是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诸如企业、银行的破产,工业、金融业的后退以及人民的失业,更甚的是它的范围之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而这其中也有两种不同情况。意大利是一战战胜国,但由于未能使自身要求被满足便留下隐患。而德国本身就已经作为战败国,民族复仇情绪强烈,此时的经济危机就如火上浇油。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以及危机带起了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也客观上促成了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此外,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及统一后的德国也保留了大量封建、军事残余,更是隐隐暗示着战争之火的燃起。由此看来,战争的导火索可能是一件事,但导致战争的间接原因确实有很多因素。其中经济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这也提醒了我们。在一切看上去很美好的时候(柯立芝繁荣),可能会有暗藏的危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而另一个因素则是过度的打压,前文中所提到的民族主义复仇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并变得越来越强烈呢?这便是一战时的后续结果。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使德国失去了大量土地和人口,殖民地也被瓜分,军事力量更是受到重创,经济上由于巨额赔款发展举步维艰。这一切在经济危机这个放大镜下被进一步放大,人民自然会变的群情激奋。正是在这样一种一定程度的不理智之中,法西斯政权一步步被建立了起来并不断壮大。物极必反,当初法国主张最大限度肢解德国,幸亏没有完全实施,若是这样,真是不敢想象那样状况下的德国人民会具有如何强烈的仇恨,会带来多么深重的罪恶。做事一定要考虑后果,最后不要做得太绝对,二战即是教训。
因素之三,则是当年苏美英的自以为是和自欺欺人。美国提议建立的国联无甚用处,而后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行更好似没有正确估计形势就盲目行事,认为万事大吉。想来我们更应该思考清楚,不要欺骗自己;要学会信任,学会合作,踏实认真的做事。
以上便是我对于二战的心得收获。二战的整个过程固然值得深究,但他的诱因也很值得回味与探索。毕竟面对战争,我们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去避免它,正如做人要懂得未雨绸缪。
丘吉尔在《第二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讲到,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不会屈从于被压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会尝试一切可能快速整顿军备。这个近乎预见性地见解,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道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第二次世界战的指挥者。丘吉尔亲历了两场人类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他以历史见证者沉痛地描述,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易手的法国小镇,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废墟。在书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社,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失去亲人。从大量的伤亡数据,以及战后各国经济瘫痪,民众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这无异是一场由人类自己主导,走向自我灭亡的灾难。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稳定和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析,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并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战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才导致了更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二战时期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通过这些战争的影像记录,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必须避免战争的迫切性。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希特勒在这本书中,丘吉尔详细地记录希特勒偏执狭隘的推测出来战争背后的祸因,和对上层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领导纳粹分子如何成长、发展掌权,以及他和他的拥护者在这场大战中所犯下的罪行。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答案。
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本书,对我有记忆犹新的深刻印象。追溯二战起因,终究是德国、日本、意大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采取的“自救”行为。为了自己“发展”下去,他们不惜一切地发动战争。
战争,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那么残酷:泪水、饥饿、鲜血、牺牲,我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无论是希特勒的铁蹄,还是日本人的刺刀,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战争带来的都是巨大损失。
不可否认,战争对于科学的某个方面的发展,的确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原子弹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明出来,二战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因此对战争持有肯定的态度。大量青壮年走向了战场,从事生产活动的人越来越少;科学家们正忙于研究杀人武器,平时为生产服务的各种研究停止了;大部分工厂在生产军事用品,日用品日渐缺乏。战争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后面,众多的不良因素日积月累,必然导致人民的不满,就算法西斯政府还想继续打下去,广大受害群众势必会奋起反抗。
二战过后,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战争结束的六十多年间,中国的崛起,欧洲的飞速发展与日本经济的腾飞,都渐渐让人们明白:只有拥有和平,才能持续的发展。
的确,在抹去战争的阴影后,人们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在和平环境中,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大家放下了高悬者得心,又重新到生产当中,军队开始大规模的裁军,不仅为生产活动增加了新的劳动力,还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军事开支;科学家重新开始了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加快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与应用;就连国与国之间也不再是敌对关系,而取而代之的是“合作伙伴”与“战略伙伴”。于是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新名字——“地球村”。
和平时期也会有一些阻碍发展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和平对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这样说:战争也许可以使某些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而和平却可以让社会全面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两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发展,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成果。只要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Ⅳ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_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评(2)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评4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情,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但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希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后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希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符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而且我知道,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接受!!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己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考虑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后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己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己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己,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对比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面对战争之时,会有怎么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己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己,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责任。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己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己,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己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后,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后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希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希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5《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我都很少看战争片,在某个程度上是因为不能接受那血腥的战争场面,而这一部战争片,它使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
这部影片主要是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时,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的小分队深入敌后,去寻找空降部队的一名士兵詹姆斯-瑞恩。因为他是家中四兄弟中的老小,他的三个哥哥都已相继阵亡。马歇尔将军怕这颗独苗再出意外,使伤心的母亲绝望,于是做出不惜一切代价将这唯一的儿子送还母亲身边的决定。8 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不知生死的人,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一只颤抖的手、一句临终时的遗言、一个用六个士兵拯救的生命......”这三个情结构了火爆的美国进口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全部主题。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角色,那就是米勒上尉。那一只颤抖的手,在影片中用了四个特写的镜头来表现这只手。米勒上尉最初是中学老师,战争的不断升级和扩大改变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戎马倥偬,硝烟弥漫,使他的身体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战争的烙印,这种伤痛本身就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看完影片我们依然无法得悉他的手是如何负的伤。但是总是在战争场面就要一触即发之前,导演都有意地让这只手出现我们的眼帘中。影片中这一只颤抖的手不是说米勒上尉在战争前的心理恐惧,而无非是要说明战争给人留下的无法抹灭的苦痛的记忆。
从这一只颤抖的手,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或惊栗,或惨烈,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伤痛。
在战场中找一名士兵,那简直比大海捞针还更难,那不仅仅只是漫无边际的找寻,还时时刻刻面临的是生命的危险。然而士兵的使命感和战争的需要驱使着米勒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用一把小手枪在做着实际上是无谓的抵抗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是把最小的瑞恩从战争中拯救出来,能够安全地回到母亲的身边。因此,当生命即将离去,他哽咽着在瑞恩的耳边说道:不要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一定要活下去。这句临终的遗言,不仅影响着瑞恩的一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而我们的观众也会因为这句话而更加激起内心对法西斯发动这场战争的仇恨,所以在剧中瑞恩是一定要活着回到母亲身边。
“生命诚可贵”而在战场上,那一张张长长的死亡名单,是那么轻易地从报音员的口中读出。“用六条生命去拯救一条生命”,这样的生命价值带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深思。在影片中,分队的一些成员的想法也是可以让人理解和同情的, “为什么用我们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生命,难道我们没有母亲,没有兄弟姐妹?我们不是一样在战场上拼死拼活?凭什么他就有这个特权?”这样的生命价值观也只有在战争中才可能出现。战争是无情的,在战争中这样的情形又何止瑞恩一人呢?可导演的刻意,无非的意图是:珍惜生命和帮助他人。在影片中,拯救队员因为帮助瑞恩而知道家庭的温暖和生命的可贵,而瑞恩因为米勒上尉和拯救队而感悟用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照顾更多需要拯救和帮助人们。爆发战争对于每个人是不能选择和左右的,但帮助他人是自己可以选择和作决定的。
《拯救大兵瑞恩》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憾除了是故事的情节和所要表现的荡气回肠的情感外,还有一点就是视觉的冲击。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血流成河的镜头,让人触目惊心,那感觉中还带有一种惶恐。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
《拯救大兵瑞恩》这一部伟大的战争片,它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战争残酷的反思,更多的是对普通士兵们内心人性的挖掘。战争使士兵所遭受的伤痛会留在那些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的深处,给他们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在影片的强烈音响效果中,我们观众依然如感同身受一样真实,一样惨烈,留给我们的是无限的深思。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6由著名导演斯皮尔博格执导的二战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一经放映,便好评如潮。不仅是由于该片所带来的逼真的视觉冲击。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故事的开篇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美国二等兵詹·瑞恩的三个兄弟全部阵亡,将军派出八名战士寻找瑞恩并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战士们找到他后,随即与德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八名战士全部牺牲。
争论的问题是:用八个人的生命换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这个问题在八个人开始寻找瑞恩时就讨论过,瑞恩是死是活尚且不知。而寻找一个士兵如同大海捞针。况且八个人也都有母亲,只为了安慰一个母亲,做如此大的牺牲。从人道主意或数学比较大小上看,8>1,这当然不值了!既然不值,他们为什么还做呢?而且是那么毅然决然呢!
记得影片中,当两个同胞牺牲后,团队中出现了矛盾,八个人的上尉,米勒给出了答案:“活下去,回家。”米勒抛开了明面上说的“任务”啊,“崇高的事业”啊“为了和平”等等诸多光彩的理由。而是从自身出发,回归到人的本性——真实!这个理由也成为了战士们坚持下去的信条。
“活下去,回家”这句话也暗暗透露着米勒对战争的反感,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大段血腥的镜头下,观众从心而发地感受到了战争就是地狱。
接下来,六名战士好不容易找到了幸存的瑞恩,他们的任务总算快完成了,可是瑞恩却因要参加一场重要战役而拒绝回国。米勒上尉再一次面对选择,如果现在放弃,不管瑞恩,他们也算完成了任务,可这又算什么?难道之前两位同胞战友就白牺牲了吗?决不能留有遗憾!战士们重回到战场。兄弟间的心紧紧相连。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自由,能回家,战士们艰守阵地。战友情、兄弟情在本片中又是一个亮点。
最后牺牲的米勒上尉临死前嘱托瑞恩:Earn it中文译成:“别辜负”,也可以理解为“好好的活着”或者“值得”。我个人理解为“值得”。它为本片起了悲壮的一笔。为了让这一行动“值得”,瑞恩必须要好好的活着,必须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米勒以此告慰战死兄弟们的在天之灵,也是对自己说,“这一切都值得!”
八个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大兵生命,这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局面吧?是战争把人们推到一个圈中,圈中的生命的价值在改变。
或许一文不值,可任意践踏,记得在抢滩登陆时,前排的士兵被机枪扫射,一排排倒下去;
或许生命是惨不忍睹,苟延残喘的,忘不了那些断足断臂的伤兵、那些向外蛹动的内脏,士兵们那绝望的神情;
或许生命是捡来,是幸运女神主宰着生命。一颗子弹打在士兵的头盔上,幸运的士兵欣喜地拿下救它命的头盔欣赏。
或许生命是换来的,正如本片所讲述的故事……
应该说一下,团队中先牺牲的两个士兵中,有一个在临死前把自己写给父亲的信交给了战友;另一个高呼“妈妈,回家!”那场景,不能不让人心酸落泪。影片中有句 名言 :
“对世界,你是一个大兵;
对母亲,你是整个世界。”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还坚持说这场任务“不值得”。那么从现在起,你好好的生活,做个好人,善待你的亲人。用你的实际行动让“拯救大兵瑞恩”。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_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影评相关 文章 :
1. 拯救大兵瑞恩影评
2.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3.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4. 让子弹飞观后感
5. 《细细的红线》观后感
Ⅳ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3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1
我在《新概念作文》中的《上发条的心》一文中获得情报,有一部战争片叫:《拯救大兵瑞恩》。出于对战争的好奇,我便寻着了这部电影。简介上说去执行救援任务的只是一只仅有8名人员的小分队,并且最后全军覆没。我满心欢喜,心想可以看到一副如《狼牙山五壮士》或《亮剑》一样的剧情了,立马开始观看。这几部篇子使我对战争片充满了好感。让我期待第三次世界大战,幻想着自己勇敢无畏地冲上战场。
影片刚开始的是诺曼底登陆。登陆在诺曼底的美国大兵们对作战显得格外恐惧,不像《亮剑》里表现得狂热不怕死。人们在胸口画着十字架,嘴里乞求着上帝的保佑,然后被撕裂了腿,打穿了肚子,肠子流的满地是,口中大叫妈妈;或是哼都没哼一声就倒地了,身首异处。在看着战友们被子弹打飞了半个脑袋,撕裂了一只胳膊的情况下,不少士兵精神失常,软弱地躺在死人堆里不能继续作战,而没有因此大发脾气,冲上去嚷嚷着要报仇。
在之后那个小分队协助另外一个分队把守桥梁,敌军的坦克来临前,所有的战士都深深地感到了恐惧,迫使自己跟战友说一些美好的事,勉强地笑着,等待着死亡。机枪手们弹药在作战过程中没了弹药,补送弹药的战士被朋友们给炮弹炸得灰飞烟灭而吓得瘫倒在路上,毫无行动力。导致那些可怜的机枪手在于敌肉搏时硬生生地,缓慢地给一把匕首插进了心脏,配音让你听到一丝丝肌肉紧绷,被戳穿的吱吱嘎嘎的声响,使人胸口冰凉,好似真有把匕首正在穿破你的心脏,你正在感受漫长的恐惧,走向死亡。而他的老娘,正在拼命地祈祷,希望自己的儿子没事,可以安全的退役回乡。 在这样的屠宰场,死,只是迟早的事,而又要亲眼目睹身边的一个个人不见了、消失了,来增添自己心中的死亡气氛,在恐惧中紧张痛苦地死去。还会让你的家人们也分享到许多不安。被自己杀死的人们,亦是如此。
《拯救大兵瑞恩》带给我的不是狂热而是恐怖,战争真是可怕。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2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诺曼底登陆无不被描绘成盟军的全面胜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环。但自从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我对二战浪漫的向往一下子被击碎了,电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乱飞的子弹,带我进入了那残忍、邪恶的战争世界。
电影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1944年的诺曼底。在这里,没有温情,只有杀戮;没有怜悯,只有死亡,还有的是黑洞洞的枪口与一个个弹坑。在电影中,有的士兵还没到陆地就已被罪恶的子弹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个士兵正在寻找他那被炸断了的手臂……在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生死。死人,躺在那里;活人,则要为生存而拼搏。
人类自始至终都在控诉战争,控诉它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对生命的轻视,对国家与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控诉战争,我们反对战争。
“报米花姐姐”点评:小记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通过你的语言,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现在上初中二年级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希望你继续努力,勤思考、多写作,给小记者训练营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样!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3
记得这部片子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就看过,不过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觉,也许是太小了的缘故。直到现在把它又看了一遍后,深有感触。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在艰难的寻找过程以及找到瑞恩后誓死阻击德军的过程中,有三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勒、厄本、瑞恩。
美国的电影中向来不缺乏英雄,但米勒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他并没在影片中有突出的事迹,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看似不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真正有血有肉的英雄,他让我感到了真实。谁说英雄一定要有过人的能力,谁说英雄就不能哭,谁说英雄就要不怕死。更重要的是在他眼里战争是一场大火,越是煽动就越厉害,越蔓延,不断死去的人,总会引发更多的战争,引发更多的人死去。这又告诉我们,英雄并不是好战者,发动战争的都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应该学会怎么样去平息战争,不让更多的人死去。正是因为米勒既有善良的心、卓越的领导能力,又有常人的举止,才让这个英雄与众不同。在社会中他就是一个英明的领导。
至于厄本,我想着重说明一下。人们一定会认为他是孬种,是懦夫,但在我看来,厄本的形象真正符合了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形象。请注意,厄本在这次任务前只是一个小小的翻译官。他只是一个大多数百姓的象征,他只是个平凡普通的人。他表现出的躲闪,懦弱、不敢面对死亡、不敢冲出重围挽救同盟......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是一个普通人面对战争的态度。在普通人眼里,面对战场上的血腥,躲闪逃跑是第一个念头,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怎么可能神话般地冲上去将敌军的头颅打爆呢?这里片子想告诉我们,不是谁拿起枪都能独当一面,不是谁面对敌人就能英勇在前,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削土豆皮那样简单的事情。战士都是英雄,他们都是超人,从肢体的力量,到心理的承受力,方方面面都不是一般人能及的。也从一个侧面告诉观众,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面对那些逃跑怯懦的士兵,也应该给予一些理解,毕竟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够做到视死如归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
而瑞恩,一个在电影里只出现了约40分钟的二等兵,本身并不是个关键的人物,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从瑞恩的言语中,从他三个兄弟的表现中,我能感觉到瑞恩他做到了,做到誓死完成任务,誓死效忠国家了。那么拯救瑞恩就不是只因为他的三个哥哥阵亡,怕他妈妈伤心了。试问:谁没有父母?谁的死对于家人又是一件好事呢?凭什么他能享受到这样的幸运待遇?凭什么要为他去浪费那些珍贵的军用物资呢?难道只是为了美国的那些小小的虚荣心?为了高呼民主,人权吗?米勒说过:"为了一项任务,死掉两三个人是值得的,但是可以换取二十、三十、甚至成百上千人的姓名。这样死是值得的。"但是为了区区一个二等兵瑞恩,却死了三条人命,这看起来并不值得。瑞恩只是美国人概念中的士兵群像,是他们憧憬的士兵的形象,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至少值得用生命去换取的人,是一个理想化的士兵。是弘扬英雄主义的一个最好的典范。他的形象不见的高大,但是平凡中却显出不平凡,并不需要多少另类,也足以讴歌美国士兵对国家的忠诚、对信仰的致死不逾。
可以说这三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米勒是领导,厄本是老百姓,瑞恩是榜样。进一步说一个军队是等级分明的,就似一个社会。一个社会中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会成为士兵努力的目标。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本片开始用了40分钟左右的时间描写了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但这并不代表本片就情节拖沓了。正相反,本片从开场的血腥中暗示了战争的残酷。而影片中从不同人口中经常可以听到意思相同的一句话"完成任务,就可以回家"。在我看来,40分钟的开头以及这一句话很好的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心态:想让战争快点结束,和家人团聚。毕竟谁都不想在如此残酷的战场上多待一分钟。但德军却似一只困兽,尽管已经是强弩之末,但还可以作困兽之争。此时可以说是两军意志的比拼,作为军队的领导人当然知道稳定军心,提升士气的重要性。于是他们想到了树立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瑞恩"。既然树立榜样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那么,拯救榜样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拯救瑞恩就是为了弘扬瑞恩的精神,为了让士兵们感到政府的关怀,找到自己的目标,提升一个由士兵组成的社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