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聊聊关于死亡哪部日本电影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泽明的《罗生门》、《生之欲》、《七武士》,再有泷田洋二郎的《入殓师》等。哪个让你最难忘?
㈡ 一部感人的日本电影的名字
【片 名】黄泉归来 - yomigaeri
【放映年】2003年
【片 长】126 min
【类 型】剧情
【字幕组】猪猪字幕组
【导 演】盐田明彦
【原 作】梶尾真治
【主 演】
川田平太 … 草彅 刚
橘 葵 … 竹内结子
俊介 … 伊势谷友介
玲子 … 石田百合子
周平 … 哀川 翔
中岛英也 … 山本圭壱
中岛优一 … 东新良和
斎藤幸子 … 伊东美咲
斎藤医师 … 田中邦卫
斎藤园子 … 忍足亜希子
森下直美 … 长泽雅美
山田克则 … 市原隼人
Rui … 柴咲 幸
【剧情简介】
「黄泉归来」描写的是死者从黄泉世界重回人世的故事。有一天在九州的阿苏发生数名已故亡者同时复活的奇妙现象。
已经死亡的人又再度回到日夜思念著自己的人的面前,而且样子跟死亡的时候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变老,看到心爱的家人,情人突然出现在面前。感到又惊又喜的人们,沉醉在久别重逢的欣喜之中,可是面对如此奇妙现象,相关当局却感到非常困惑,就在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之下展开了几段感人的故事,而过了三周以后,分别的时刻来到了...
下面是视频,自己去看看是不是
http://www.tudou.com/playlist/yomigaeri/
㈢ 《樽山节考》发生在日本的什么时代
讲的是泥轰信浓山区贱民社会的故事,仔细看电影的话你会发现故事中贱民们都有姓,可见是明治以后的事了(维新之前只有武士有姓),如此可怕的人口压力情况,说明维新不久,人口的红利还未超过负担,所以估计时间应该在明治初年,也就是1868以后,甲午战争以前
非常沉重和真实,如果你对这些不反感的话,可以再去阅读法利莫厄特的《鹿之民》,故事中加拿大北部爱斯基摩老人在食物不足的年头也是自己走入风雪中去死,98年初三时看到这一段受到了很大的震怖,后来看《樽山节考》很容易就联想起《鹿之民》
以我个人的观点看,《樽山节考》中情感虽然同样是沉重的,但多少有些扭曲,让人毛骨悚然(许多优秀的泥轰电影总有一些自毁倾向,泥轰人似乎是世界上最迷恋死亡在文学艺术中描述死亡最多的民族),《鹿之民》更自然一点,虽然原住民在外界的压力面前都是同样不得不作出牺牲
㈣ 日本电影人上了年纪没有死就背到山上饿死
日本电影〈梄山节考〉以下是节选自网络的观影感受
开篇是大雪下的山川,黑白相间,群山静默,像一幅水墨山水。
然后是一个情节烂俗的故事,却被演绎得无比壮烈。
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抛弃老人的风俗,所有年满七十岁的老人都要被扔到高高的遥远的梄山上,任其自生自灭。
这个村子里,有一个69岁的老太婆,是树桩家的主母,她的丈夫利平三十年前因为不舍得抛弃自己的母亲而失踪,这个家庭虽然富足,也因此受到全村人的嘲笑。更让老太太担心的是自己的长子辰平,也是一个内心善良而优柔寡断的男人,很可能在抛弃自己这件事情上再一次重蹈其父亲的覆辙,在全村人面前丢尽颜面。
老太太使尽了所有手段,包括故意磕掉自己的两颗门牙以表示自己的衰弱。终于,儿子辰平吐了实话。三十年前,在它还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少年的时候,因为父亲不舍得抛弃奶奶而受到全村人嘲笑,在一次打猎的时候,开枪杀死了父亲,并把他葬在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下。“已经杀死了父亲,怎么能再一次杀死母亲”,辰平英俊的脸上痛苦的抽搐起皱纹,这终生背负的原罪,使他更加无法鉴定抛弃母亲的决心。
但他的母亲,多年管家的钢铁意志是不容动摇的,终于,辰平还是背着母亲上山了。
一路上,跋山涉水。
半路休息的时候,辰平起身去喝山泉水,一转身不见了母亲,以为她突然害怕死亡的恐惧自己回家去了,一路受压抑的心灵终于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伸手拈起一只小鸟,让它自由飞翔蓝天。但一回头,母亲又默默回来了。
本来,按规定,母子俩是不能再说话的,辰平不断地对母亲说话,希冀母亲能够回答,但母亲只用点头、摇头、微笑和拍他的肩膀鼓励他为了家族的荣耀前进来回答他。
母子俩就这样走着,母亲在儿子背上,白发苍苍。
高高的梄山上,白骨累累,甚至还有死去不久尚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辰平含着泪水再一次犹豫不决,他的母亲却格外平静,不但狠狠给了徘徊不前的辰平一个耳光催其离开,而且坚定的拒绝了辰平留给她的干粮,在一片白骨中静静等待死亡。
最后,下雪了。辰平回到家里,在儿女妻子的簇拥中,在红红火光的温暖中,想着离开的时候母亲最后的形象---双手合十,一脸宁静如水。
母亲应该是幸福的吧。为了全家的荣誉死去。
标准的日本风格。
㈤ 日本有一部电影、大概的剧情是家里的老人快要死了就把他们送到山上去、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该影片是《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是今村昌平执导,绪形拳、坂本澄子、秋竹城等主演的剧情电影,于1983年4月29日在日本上映。
讲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苦的山村中,由于粮食长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5)山节考日本电影结局扩展阅读
《楢山节考》剧情介绍: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贫困沿袭下来的传统是,活到70岁的老人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曰“参拜楢山神”)。 69岁的阿玲婆(坂本澄子 饰)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她常为自己异常结实的身体而苦恼。
丈夫在前一年因害怕被丢到楢山上逃跑一事,阿玲婆并没放在心上,她所操心的是 长子辰平(绪形拳 饰)的继弦和村里人都讨厌的次子利助的性饥渴,所担心的是辰平像他父亲一样懦弱,不敢将她背上楢山惹下笑柄。
而看着辰平、长孙袈裟吉都娶到了称心如意的妻子,辰平的新妻子学会了如何捉鱼,利助也在她的努力下饱尝了性爱滋味,阿玲婆心里便只剩下了上楢山。
㈥ 问一部电影的名字
《酋山节考》
改编于日本古典木偶戏,故事讲了战国时代一个封闭的山村的村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围绕着这个习俗而展开的人间速写。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传说,老人到了70岁必须由儿子背上山等死。关于这件事情的具体实施,还有着一套仪式。所有的老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得遵守这个习俗,否则就会被村民们耻笑,难以立足。在中国的传说中,老人最终因为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而取得了后生们的尊重,被推上崇高的地位。而在本片中,仍然硬朗的老人阿珍平静地接受了强加于自己的死亡。
㈦ 七十岁老人丢下悬崖喂乌鸦是什么电影
出自电影《楢山节考》。
《楢山节考》讲述了在一个小山村中,69岁的阿铃与丈夫死别后,和新丧妻的儿子辰平以及孙儿们住在一起,她一直在为儿子寻找续弦。村中有个习俗,凡是到了70岁的老人必须去参拜楢山,所谓的参拜,其实就是把老人舍弃在山里。
幕后制作
本片根据深则七郎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贫困农村中舍弃老人的残酷习俗。影片并没有强烈渲染这一旧俗的非人道,而是着重展现出老人的从容和亲人们的复杂心情,令本片成为一部描绘普通农民家庭温情故事的作品。
导演在影片中融合了舞台剧的风格,采用舞台剧的手绘大背景作为布景;场面切换时采用幕布来表现,画面的构图也充满了日本传统艺能的样式美。这些都为影片带来了独特的效果。影片获得了当年度电影旬报和每日电影评选的最佳影片奖,木下惠介凭借此片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本片是融合日本净琉璃与歌舞会艺术的凄美杰作。不仅布景、运镜、灯光充满古典舞台的美感,人物的心理及感情也以日本传统的独特色彩来传达。
片中饰演阿林的田中绢代及饰演辰平的高桥贞二都演得十分生动感人。对于描述民间弃老习俗的本片,虽漂浮着残忍的异样人生观,但导演木下惠介将日本传统艺术之美结合于电影,堪称登峰造极的古典作品。
㈧ 日本古代的残酷民俗:父母60岁后,由儿子背到深山遗弃
第一次看《楢山节考》这部日本著名电影时,被震撼到了:电影讲述日本古代信州的一个贫苦山村,由于粮食短缺,老人一到60岁,就要被儿女背到深山“供奉山神”,其实就是被遗弃等死。
图:1984年《楢山节考》,囊括当年日本所有电影奖项
更加触目惊心的是,这个残酷的“弃老”民俗并不是虚构,而是日本真实的古代历史。
一、
日本长野县有座著名的“姨舍山”,日文意思就是“弃母山”。
古代日本的长野地区很贫穷,老人上了年纪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就被子女遗弃到深山等死。事实上,关于“弃母山”、“弃老山”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曲,遍布除了北海道之外的日本各地。
日本从古到今,童话、谣曲、俳谐、小说、剧本里,“弃老”为题材的文学产品经久不衰。
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的《古今和歌集》里,有一个“弃老山”的故事,说一个母亲年过60岁,儿子把她骗到了山上想丢弃,但看到皎洁的月光,良心不安,吟了一首和歌:“我的心难平静,眼看这弃老山笼罩在月色下。”终于把老人背下山继续赡养。
对于古代日本的弃老风俗,日本现代学者分析原因有两点。其一,日本自然资源贫乏,灾荒多,由于饥荒、粮食匮乏、战争和迁徙,老人成为家庭的负担和累赘,为了生存,才出现了遗弃老人的问题;其二,日本人自古就有朴素的神道观,认为万物有生有灭,“弃老“并不违反日本人的道德,而是为了集团利益的顺应自然之事。
二、
除了日本,古代朝鲜、印度也有弃老风俗。
在高丽王朝时代(高丽王朝对应的是中国的五代十国、宋、元朝代),国家有法令:老人年过60后,由儿子用藤椅把老人背上高山遗弃,等老人死后再埋葬,叫做“高丽葬”。60年代有部韩国同名电影,说的就是这个残酷风俗。
朝鲜的民间故事中,高丽王最终废除了这个违背人伦的法令,原因是因为一个中国皇帝。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孝子不愿意遗弃老母,偷偷把母亲藏在山洞,每天送吃的。这时,中国的皇帝给高丽王出了一道难题:怎么用灰拧成草绳?如果答不出来,就可能被轻视而攻打。高丽王和大臣绞尽脑汁都没法子,于是发动全国百姓共同解答。
这个孝子把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笑了:儿子啊,用稻谷拧成草绳后,放在地上烧掉,灰不就是草绳形状吗?儿子遂向高丽王献计,高丽王大喜,询问他为何这么智慧?儿子坦然说出是自己藏匿的老母想出的,高丽王深受感动,认识到老人是宝,于是下令废除了“高丽葬”。
三、
类似朝鲜的“老人解难题感动国王”故事,在佛经故事里也有一篇《弃老国缘》,只不过,国家是古代印度,不是遗弃而是活埋,而难题也变成很多条,都被老人一一答出。
与亚洲诸国相比,中国古代物产丰富,养老矛盾并不突出,特别是文明程度远超,儒家思想中”孝道“深入中国人心,绝大多数朝代“不孝”是犯罪,要坐牢的。“弃老”现象只存在极少数贫困地区,如湖北郧县等地发现过大量的“弃老洞”。
今天,古代的弃老恶俗早已根绝。日本的养老服务业世界领先,国民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适宜养老的国家之一。而韩国和朝鲜,则非常敬老,老人到了60大寿要过“花甲节”祝贺。
从“弃母山”到养老大国,从“高丽葬”到“花甲节”,这中间的漫漫过程,是人类物质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愿“弃老”永成历史,愿天下的每个父母健康长寿。
㈨ 楢山节考辰平为什么杀死父亲
误杀。在电影《楢山节考》中,父亲不想送自己的母亲去山上,辰平怕家人被村里人嘲笑,便和父亲争吵打了起来,情急之下发现了家里的猎枪,本想用来吓唬一下父亲。没想到竟然失手误杀了父亲。《楢山节考》是1958年6月1日上映的日本剧情电影,由木下惠介执导,高桥贞二、田中绢代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