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沉没的作者.剧情的详细介绍
片名:日本沉没
中文名:日本沉没
导演:樋口真嗣
原著:小松左京
编剧:加藤正人
音乐:岩代太郎
主演:草剪刚 柴崎幸 丰川悦司
大地真央 及川光博
类型:灾难
片长:135分
发行:东芝
上映日期:2006年7月15日
剧情简介
故事围绕着日本列岛展开。小笠原群岛北部一个七十米高的小岛一夜之间沉入海底。负责调查工作的深海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潜入海底,在七千米深的日本海沟发现了大规模的异常现象。与此同时,日本列岛上也发生了新干线工程被迫停工、高速公路大桥垮塌等事故,各地火山活动频繁、地震不断。为此,日本政府秘密召开了专家听证会,会上发出了日本即将沉没的警报。将信将疑的政府部门立即制定了应付紧急状态的“D-1”计划,展开了绝密调查。
随着调查的深入以及“京都大地震”和“东京大地震”的发生,日本面临沉没的事实越来越明朗化,日本政府不得不在“D-1”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旨在拯救日本民族的“D-2”计划。当日本沉没的消息公开时,国际社会立即展开了救援活动,同时,打探日本沉没后远东局势的情报活动也开始了。因为大规模的地壳变动,日本列岛不仅有沈没到海中的危险,还有可能多次发生8级以上大地震。在大地震中受灾的小野寺和少女美咲,被救难队员的阿部救出。最后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巨大的海啸冲入陆地,日本列岛沉没了。未来在哪里呢?新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呢?
关于影片
《日本沉没》原是畅销的预言式小说,1973年曾被搬上银幕,多年来日本影坛数度想重拍,都因资金太庞大作罢,最后东宝电影公司和TBS电视台决定携手合作,耗资超过20亿日元制作费,重现银幕奇观。原著描述地质学家深海调查,发现日本将在300天内陆沉,新版的电影将陆沉时间缩短90天,更加危急震撼。片中出现8级大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场面,拍动画与计算机游戏出身的导演木通口真嗣,这次将面临比前一部电影“魔女潜舰”更严苛的技术考验。日本政府倾全力支持“日本沉没”的拍摄,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甚至还邀请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担任顾问,让影片出现的气象、地壳变化等问题更真实。
该片改编自小松左京的著名畅销书《日本沉没》。小松左京是日本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同时也是随笔家、采访记者兼剧作家;1962年他在《SF杂志》发表《易仙回乡记》,从此走上创作道路。1966年发表的《在无尽长河的尽头》,使小松左京一举成名。1973年出版的《日本沉没》,创下了上、下集400万册的销售记录,成为当年日本第一畅销书(后又由东宝公司拍成电影),并于翌年荣获第27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和第5届日本科幻文学星云奖。 1985年,他以小说《首都消失》获第6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小松左京与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誉为日本SF界的“御三家”(三大名家),1993年日本群马县的业余天文爱好者发现的小行星便以小松左京的名字命名……
幕后花絮
由SMAP成员草剪刚和当红女星柴崎幸联合主演的电影《日本沉没》,制作费方面投入了20亿日元巨资,是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而只是试映式就耗资1亿日元巨资,堪称日本史上最豪华的试映式。草剪刚和柴崎幸等片中主要人员以及本片导演,出席了试映式。这个见面会通过卫星进行直播,成为日本电影史上首次的“横跨日本列岛的超大型试映式”。而在主会场武道馆的演出超级豪华,现场不仅有巨大的银幕播放令人心动的画面,场外还会有这次全力协助拍摄影片的东京消防厅的帮忙,他们会出动各种消防车供观众进行参观。会场上出现电影中那样的火山,而演出人员和消防人员们就在这种盛大的气氛中缓缓登场。
这次的影片是1973年观众总人数达到650万人次的,同名电影的翻拍版。改编自讲述日本因为大地震而处于毁灭状态的,著名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灾难小说。这部电影更投入了日本电影史上最浩大的20亿日元巨资制作费用,电影公司方面还意气风发地发出豪语:“观众总人数一定能超过1000万!”草剪刚在戏中饰演潜水艇员,柴崎幸则是救难队员,而这也是两人继《黄泉路》后再次于电影中合作。草剪刚说他对柴崎幸的印象是眼睛很大,人很热心很有活力。草剪刚也对新片有十足的信心,说新版超越33年前的《日本沉没》,将会是一部超级巨作。
日本社会生活题材 华丽家族 人证 砂器 幸福的黄手帕 远山的呼唤 铁道员
㈡ 日本沉没的剧集评价
耗资20亿日元拍成的《日本沉没》在日本大制片场式微的今天,东宝仍有如此魄力,除了小说和前作的畅销和流行,也许还与日本国民天生且无法回避的岛国意识有关。在日本电影制作和发行环境下,大片场拍片非常慎重,这样的成本独立制片又无力承担,所以这部电影的诞生还是比较不易的。
电影讲述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由于地壳变化,整个日本将在380余天后沉入海底,日本政府想办法化解这场前所未见危机的故事。导演樋口真嗣是日本动画制作公司GONZO的创始人,之前很少执导电影,但有大量流行动画和游戏作品。这部《日本沉没》的节奏可能会让很多看惯了美式灾难片的观众感到不太适应,开端部分过于松散和缓慢,虽然沉没时间迫在眉睫,但电影中的所有事件都没有明显的时间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灾难片中常见的紧迫感。经常在灾难片中看到特定的几个小人物,导演一般会用这些角色的选择和行动来讲述灾难中渺小的人性,《日本沉没》在这方面的做法也与美式灾难片不同,它看上去甚至像一部灾难背景的偶像片了。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这种四面被海围住的感觉也许是我们无法真正理解的,台湾电视新闻非常关注全球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也许是相同的道理。这部电影讲述的可能是日本人的终极恐惧,所以日本政府也对本片拍摄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防卫省、自卫队等机关予以支持,还请来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担任顾问,让片中一些数据显得更加真实 。(新浪网评)
日本一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关东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和这次“3·11大地震”不过是日本历史上众多地震中的大震。一般而言,灾难片多给观众展示惊心动魄的灾害场景,刺激观众的恐惧感,从反方向来缓解压力,达到娱乐的目的,警示作用往往是做为一个附加要素出现。《日本沉没》则不然,它更像是日本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终极思考,折射的是日本人与生俱来的岛国忧患意识,既是切实存在的恐惧感,又像是一次做最坏打算的全民大演练。
在电影中,末日来临之时,日本人向世界各国求援,请求各国大量收留日本难民,那种“拉兄弟一把”的心态可看做是日本人对自己在世人眼中形象的一种试探、一种定位。片中特意表现了中国的慷慨和大方,这一细节可谓意味深长,一来本片诞生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代,不排除具有一定的政治亲近感;二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渊源久远,现实关系复杂。汶川大地震中,日本救援队在中国尽职尽责,本次日本大地震中中国救援队也是早去晚归,赢得了日本民众的敬意。可见现实而客观地看,斗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就像片中日本首相所说,尽管人类身上有种种缺陷和不足,但“人的血是热的”,他相信这一点,大多数人也都相信这一点,在天灾人祸面前,人性的光辉往往能遮蔽一切黑暗的东西。
《日本沉没》能深刻地体会到电影所传达的日本国民的那种悲剧感、宿命感和使命感。特殊的地理和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特殊的国民性,或许日本是世界上最具居安思危精神的民族。有据可考的是,他们有良好的防震建筑,长期坚持不懈地进行防震教育,而且是从娃娃抓起,所以战后的历次地震中,真正直接死于地震中的日本人并不多。因此,从反方向去看,《日本沉没》这部电影其实和日本国民的防灾救难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源于恐惧源于不安,虽然电影可以夸张,终归是根源于现实的。
电影的最初诞生就是以记录现实为目的的,虽然到后来,人们赋予电影更多的美学内涵,使之内容深化、异化和幻化。联系到《日本沉没》和“3·11大地震”,会发现光影和现实相比较,其实现实从来都不曾远离光影。灾难片作为电影类型由来已久,不妨把它理解为人类在某种程度上的“自虐”倾向,而无论是像纯属天灾的《日本沉没》,还是人祸引发的《后天》,抑或是最近上映的外星人侵略地球的灾难电影《洛杉矶之战》,骨子里都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的反映,只不过形式不同。
值得警惕的是,许多灾难电影中的景象有的已经在地球上露出端倪,特别是地球进入频繁的活动期,接连不断的地质灾难,一次次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爱护地球,防患于未然。让电影永远是电影,而不要变为现实 。(《海南日报》张紫星评)
㈢ 《日本沉没日本沈没(2006) 》百度网盘无删减完整版在线观看,樋口真嗣导演的
链接: https://pan..com/s/1VBfZ7yumsA3CUADGlB0P_Q
该片讲述了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树 饰)带领自己的团队前往深海科考,却发现海底出现异常龟裂与乱泥流,在一系列调查之后,他得出来日本列岛在一年后即将沉没的结论。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却认为田所博士的预测只不值得相信的谎言。只有山本首相(石坂浩二 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委任田所的前妻鹰森沙织(大地真央 饰)为危机管理大臣,带领田所博士和他们的团队设法拯救日本。很快,从北海道开始,日本诸岛先生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整个日本陷入一片恐慌。政府对于灾害束手无措,仅有的海外移居政策完全不能应对急剧恶化的态势,日本诸岛完全沉没的现实即将上演。最终,田中博士和自己的科考队员们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挽救日本的方法,但这个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此片改编自日本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畅销小说,该片斥资20亿日元,是近年来日本影坛投资最大、宣传最大的灾难片。
㈣ 想找到日本沉没(2006)草彅刚等主演的日本科幻冒险片的高清百度云资源
《日本沉没》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VBfZ7yumsA3CUADGlB0P_Q
地球物理学家田所雄介博士(小林桂树 饰)带领自己的团队前往深海科考,却发现海底出现异常龟裂与乱泥流,在一系列调查之后,他得出来日本列岛在一年后即将沉没的结论。可是日本政府的官员们却认为田所博士的预测只不值得相信的谎言。只有山本首相(石坂浩二 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并且委任田所的前妻鹰森沙织(大地真央 饰)为危机管理大臣,带领田所博士和他们的团队设法拯救日本。很快,从北海道开始,日本诸岛先生发生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整个日本陷入一片恐慌。政府对于灾害束手无措,仅有的海外移居政策完全不能应对急剧恶化的态势,日本诸岛完全沉没的现实即将上演。最终,田中博士和自己的科考队员们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挽救日本的方法,但这个方法的实际操作却困难重重……
此片改编自日本科幻小说家小松左京的同名畅销小说,该片斥资20亿日元,是近年来日本影坛投资最大、宣传最大的灾难片。
㈤ 日本沉没的电影(翻拍版)
2006年7月15日于日本公映。
与原作及前作比较,登场人物的设定及在故事中的角色有非常大的差别。
在前作中,田所博士及山本首相是主角,而前小野寺与阿部之间的交往为次要情节;但在本作中,后者变成电影的主要部份。
在原作中,小野寺是出身于神户的,本作则设定成会津地方的造酒屋东主的儿子。相反地,阿部则变成出身于神户,但后来因阪神大地震导致父母双亡而到了位于东京的叔母那里去。
依社会环境的转变,登场的女性角色变得更为重要(在原作等版本中的“软弱的女孩”的阿部,变成在本作中的东京消防厅消防救助机动部队队员;而在政府中,于前线指挥执行抗灾对策的是鹰森大臣。)
田所博士的年龄比原作年轻,而且并非常常是学界的局外人,并与鹰森大臣本来为夫妇的关系。
在原作中,因为作为学界的局外人的田所博士所提倡的“日本沉没”理论是不合理的,因此当时被学界中人取笑。于是他必须找一些例如渡老人、幸长助理教授、邦枝、片冈、中田等有见识有实力的人合作。另外也描述了政府对“日本沉没”这项资料的真确性感到苦恼。另一方面,在本作中,描述了学界中的最高权威(美国测量学会)认为“40年之内日本沉没”(后来经过田所博士调查后,判别为1年之内沉没),而政府接受了“日本沉没”的事实,因此不再需要描述渡老人的登场令政府感到苦恼这样的情节了(中田也有在本作中出现,但由原作等的情报学者变成本作的防卫连络调整官)。而福原教授,在原作中是比较文明论的教授。
在原作及前作中,在故事的最后阶段,日本政府与世界各国倾尽全力拯救日本人,但在本作中却是一致的冷酷(例如政府首脑以“接纳难民谈判”为借口匆忙地逃亡到海外、美国突然抛售日圆与日本国债等)。
山本首相、结城、小野寺、田所博士的最后的出场与场面
潜到日本海海底炸断地壳的潜艇可超频。
电影结尾的一幕,因成功炸断地壳,日本列岛仅沉没一半,但已处于完全被破坏的状态。
㈥ 电影《日本沉没》观后感,700字,
据8月30日《大河报》报道,9月14日,投资20亿日元、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日本沉没》开始在中国上映。这是1973年同名旧作的翻拍版,改编自著名作家小松左京20多年前的同名灾难小说。故事的梗概是:几位头脑敏锐、有正义感的海岸地质学家发现日本列岛将要沉没的征兆。消息传出,全国哗然,有的质疑,有的嘲笑。但越来越多的迹象无情地证明了他们的推断,内阁首相不得不向全国人民宣布:日本处于一片惶恐和混乱之中。在接连不断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中,人们纷纷转移财产,想方设法逃往国外,内阁策划向世界各地输出移民,又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和不同态度、对策。小说最后以日本列岛终于沉没在万顷波涛中而告终。
在我们看来,这部旨在唤醒或巩固日本人忧患、预警意识的电影也太危言耸听了,半个多世纪来生活在和平和富裕生活中的日本民众能接受这样的电影吗?官方不加以干涉吗?回答是肯定的。去过日本书店的人都能发现,这类书籍俯拾皆是,如《日本危机》、《日本面临挑战》、《日本的悲剧》、《日本即将崩溃》、《日本向何处去》等等。正如日本一家报纸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说,它准确地抓住了日本人的敏感神经。日本是个岛国,四周是海洋,国家就像一页小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加上地震、火山频发,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大,这使他们总是缺乏安全感,这种感受很自然地孕育了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世界少见的忧患、预警意识。他们凡事总爱向前看,从最坏的方面去考虑,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用叫喊“狼来了”的办法刺激公众的的这种意识。《日本沉没》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
日本人的忧患、预警意识使日本民族受益极大。只举一个例子。20年多前的小说《日本沉没》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日本官房长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不管怎样,日本经济不同海外联系,就无法维持了。整个日本社会已经到了如果不飞向世界、不飞向海外,不到外面寻找为人类做些贡献的新工作,就寸步难行的时候了。如果再陷在国内事务中不能自拔,那就只会自己害自己了。”(见《暧昧的日本人》一书)作者在书中还做出这样的构想:日本垄断资本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实行迁厂和对外投资,同美国、欧洲共同体竞争。”对照这些文字,看看日本本土出现的“企业空洞化”现象,想想目前遍布全世界的日本企业和驰名全球的众多名牌,想想他们与美欧持续不断的贸易摩擦和竞争势头,就不言而喻了!
我很自然地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我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但中国人为何从来不写这样的书?我想,这也与地理因素有关。中国不存在被海洋吞没的危险,国土巨大,即使常常发生地震、暴风、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但毕竟回旋余地大。和日本相比,这是我们的优势,但也因此培育了我们的短处——自古盲目自大、满足现状、不喜欢往前看、热衷崇古、缺少忧患或预警意识等心理。这种心理目前仍然在延续着。比如,如果现在某个中国作家也写一个类似的电影剧本,预示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某个重要城市将因地震、海啸、火山、沙漠化、沙尘暴、洪水等轮番袭击而彻底毁灭,这书能出版吗?恐怕很玄,首先会被一批“聪明”人用“杞人忧天”的古训加以嘲笑和谴责,接着会因“危言耸听、制造恐慌、不利于稳定”等理由而不许出版,至于拍成可以造成更大传播效应的电影电视剧,那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了。
对重大自然灾难的预警,无非是将细微的、常人难以发现的灾难预兆进行披露、放大甚至夸张,吸引公众和媒体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可能的灾难,促使学者、科学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考察和评估,提出避免灾难发生及将灾难的危害减到最小程度的种种方案;经反复讨论论证,在全国上下左右达成一定共识的情况下,政府或立法部门出台必要的行政措施或法律法规,确保各类方案的落实。简单地说,它和天气预报的功能没有差别,虽然有时会是虚惊一场,但不进行天气预报将更加可怕。因此,我们不应一味害怕公众经不起重大突发预警的打击,要明白,公众的这种脆弱正是源于他们对预警的长期陌生,如果能够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预警教育和演练,他们就会像日本公众一样,不但不会产生恐慌心理,反而会在灾难面前表现得沉着和冷静。
㈦ 如果日本沉没,那么小松左京写的小说《日本沉没》会不会在全世界大麦
1973年上映的《日本沉没》导演森谷司郎不知道会不会想到,在时隔几十年后的日本,真的遇到了9级地震以及巨大海啸、核辐射等这样的灭顶之灾,虽然岛屿并没有沉没,但是仍然有数以万计的灾民同电影中那般流离失所、痛不欲生。
2006年日本电影《日本沉没》新版上映,是当时灾难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现在看来,电影中对灾难画面、忧患意识、人性力量、地球物理知识等元素的展现依然不过时。电影与1973年那版一样,都是改编自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的同名作品。
小说是一部格局宏大、思想深远、感人至深有发人深省的作品,在发行后便达到了销量和口碑的双赢,不仅在日本文坛拥有极大的影响力,在中国也拥有很多读者,所以对于拥有庞大受众群的小说改编电影来说,是很困难的。
可能当年《日本沉没》这部电影或者是小说会被定义为科幻灾难片,但如今看来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中记录着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的破坏场面,纪录着在这些大灾难面前,渺小人类的无助和绝望,也纪录着人民的智慧和坚持。
20世纪70年代发行的小松左京长篇小说《日本沉没》,从题材上看也很特殊——岛屿沉没,这种只会发生在岛屿国家的自然灾害,岛屿的沉没又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关,但又不是最单纯的一种。作者选择沉没的,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无名岛,而是日本列岛。
1973年和2006年版的电影并不相同,初版电影与原著相比几乎一模一样,但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显得有些仓促,有的地方不清不楚,不过小说最后写了一个日本诞生的传说:孤岛上怀孕的少女诞下男婴,最终繁育出整个国家。(不得不佩服日本人思想中自带的顽强啊。)
2006年的新版虽然没有像小说里一样,让日本列岛沉没,而是凭借假想的科技实力,挽狂澜于既倒,将正在沉没的日本救活。这也算是电影导演的美好愿望了,虽然有点违背原著作者的初衷,不过电影与严肃的小说不同,所谓大众娱乐,让所有人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所在2006年同年,日本还上映了一部名为《日本以外全部沉没》的电影,电影用恶搞的方式讲述除了日本之外其他国家全部沉没,最后全球的难民都涌入日本这片小地方,导致人口激增,物资紧缺,同样日本人的优越感急升,就在他们陷入高傲的情绪时,“岛国”也没有幸存,因此,在影片的结尾处,日本也只是活了短短的三年,之后全世界都沉没了……
这么看来,日本人从古至今始终摆脱不了危机意识所带来的的“岛国谦卑情绪”。
不过他们的“危机意识”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人在废物回收和利用方面确实训练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规矩,只能说这种危机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去,并不需要大张旗鼓的去宣传环保意识或者概念,因为他们也怕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自然灾害的到来,这应该能够看作是危机感给日本人带来的正面效应。
就像是电影《2012》带给人们的危机感一样,在2012年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害怕,临近2012年更是人心惶惶,《日本沉没》和《2012》一样,都是领先全球似的做出一个告别手势,体现临摹好了未来,画上了句号,一次次用艺术的形式来做出假设,而今这种假设可能会成为现实的时候,国民和政府都应该保持冷静,这种姿态就是他们一次次“提前演习”的结果,至少能让人们意识到,科幻片的假设也是基于人类对灾难的恐惧意识而构建的,它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借鉴。
引用一句《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
“希望是一个美好的东西,而这种美好在于,它永不消逝……”
2019年10月,汤浅政明将与Netflix合作,制作出动画剧集版《日本沉没2020》。
虽然还是改编自《日本沉没》这部小说,但是故事背景却是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之后的日本为背景,讲述的主人公姐弟在大地震发生后尝试逃离东京的故事,据悉这部动画一共十集,将于2020年播出。
时隔这么多年了,日本人用文学、电影、动画的方式来诠释《日本沉没》,可以说这个梗也已经根深蒂固了,动画导演汤浅政明表示:“国家是什么?日本人又是什么?生存场地与环境决定了什么?小时候我就有这些疑惑,为了得到解答挑战这部大作,在奥林匹克之年,一家人迎来关乎国家存亡的天地异变,敬请期待。”
不过事实证明,只要日本一天不沉没,日本的文艺工作者们就对 “沉没”这个题材的创作永远不会终止……
总的来说日本人可能一生中都存在这样的忧患意识,毕竟出生在一个岛国,常年地震,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如果他们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可能他们的文明会更可怕,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日本人的侵略和占领意识,毕竟这些都已经根植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但是,和平年代我们本就该和平共处。
还是那句话“把每天都活得像最后一天那样。”
这样你会轻松一点,而且生存环境不只是日本的困境,也是全球面临的问题,随着人类对环境的不断索取,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更加脆弱,在任何自然灾害面前,人类都显得微不足道,所有的逃避都是徒劳的,用力的活下去,言语很多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我们才会紧紧地抱在一起,即使真的无能为力,无法挽回,那也是尽力后的结果了。
我们彼此间都有一个期限,你会不会因此而勇敢?
文原创,图网络
㈧ 《日本沉没》哪年拍的讲的什么
这是由森谷司郎 / Andrew Meyer导演的科幻 / 惊悚 / 剧情 类的电影。影片内容以灾难为主。地质学家田所博士作深海调查,竟发现一个惊人结论,日本将于三百天内陆沉,这时候,关东区正发生大地震,东京高楼大厦夷为平地,到处火灾,灾民争相逃命……
㈨ 求电影《日本沉没》的详细资料~
剧情 地球科学博士田所乘坐潜水艇“海神6500”号进行了一次深海调查,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由于日本海沟附近的大规模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将在1年内沉没!其它科学工作者对田所的日本危机论根本不以为然。内阁总理大臣山本则对此十分重视,指派田所的前妻鹰森为应对危机的专门大臣。山本亲自奔走各国,商讨日本国民避难事宜,鹰森则找到了田所请教避免国土沉没的对策。而灭顶之灾来得比预料的更快。日本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地震和火山爆发,昔日繁华的大都市顷刻间沉入大海,整个日本陷入了大恐慌。在救灾行动中,海神6500号的船员小野寺俊夫邂逅了救护队员阿部玲子,两人协力救出了因阪神大地震而成为孤儿的仓木,并在彼此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人们开始了背水一战…… 制作费用高达20亿日元,堪称日本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灾难片《日本沉没》即将于9月21日在中国内地全面上映。影片虚构了整个日本列岛沉入海底的过程,日本人气偶像团体SMAP成员草剪刚和当红女星柴崎幸担纲男女主角。据悉。影片公映后成为日本年度票房冠军,之后在韩国及中国香港上映时,都曾高居票房之首。 将有8级地震、海啸等场面 《日本沉没》改编自小松左京的同名畅销作,1973年曾由东宝电影公司投资被搬上银幕,并在中国上映。多年来日本影坛数度想重拍,都因资金太庞大而作罢,最后东宝电影公司和TBS电视台决定携手合作,耗资超过20亿日元,成为日本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故事讲述了科学家在一次深海调查中发现了日本海沟附近的大规模地壳运动,由此预言日本列岛将很快沉没。之后接踵而来的事实也无情地证明了科学家的推断:各地相继发生大规模地震和火山爆发,昔日繁华的大都市顷刻间沉入大海,整个日本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 据悉,原著描述地质学家深海调查,发现日本将在300天内陆沉,新版的电影将陆沉时间缩短90天,使情节更加紧凑。片中将出现8级大地震、海底火山爆发、海啸等恐怖灾难场面,堪称一个“灾难集中营”。日本政府倾全力支持“日本沉没”的拍摄,出动防卫厅、陆、海、空自卫队、东京消防厅等机关,甚至还邀请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担任顾问,让影片出现的气象、地壳变化等问题更真实。 投放200个拷贝 《日本沉没》于8月24日起率先在天津和长春上映,北京5家影院也于当天举行了点映。据发行方介绍,影片在之前两个城市投放的拷贝不到10个,但是票房成绩非常理想,目前已近百万。全国各大院线负责人在看片会后对影片反响也不错,此次全面上映投放的拷贝量已达2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