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日本武士片子 中间也可能是最后 一个男的穿着武士铠甲(红色铠甲)一个挑一堆 主角的对头貌似是君主
两种可能。一种是《武田心玄》一种可能是《最后的武士》
武田信玄是日本战国时代,如果你说的这个武士的对手全是武士。那么是武田的可能性最大。
根据。武田家的士兵大多全身红甲。其中骑兵号称赤备众。步兵号称百足众,背上背一把画有蜈蚣的战旗,蜈蚣是日本战神摩纳支天的使者。还有武天的军旗很醒目,而且很有名,叫风林火山。意为,其疾如风,其静如林,进攻如火,不动如山。如果你在电影里看到我说的这些要素。那么肯定是《武田信玄》
第二种可能,最后的武士。汤姆克鲁斯太帅了。是日本明智维新时候。如果你看到是和拿着火枪的人打就这个。最后的时候,胜本和汤姆克鲁斯带武士和火枪大炮的日本军队打、汤姆克鲁斯就是穿的一身红色盔甲。你没看过。我强烈建议你去看看。超级经典。
② 好看的日本武士电影
1962年日本拍摄的电影《切腹》。这部电影的场景布局,都有着非常严谨的仪式感,尤其是在风中对决得场面,极具东方美学的意境,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经典,画面的构图一直表现出一种匀称美,利用黑白画面,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静态美学,包括后来张艺谋拍的《英雄》,很明显就是借鉴了这一部电影。
电影的故事讲述了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的后期,因为诸侯之间很少发生战争,这时候的武士就不再具备太大的价值,因此很多武士都被解雇了,被解雇的武士只能四处流浪,被称之为浪人,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经常跑到诸侯贵族家,期待诸侯能感动这种武士道精神,能够收留他们,给他们一份工作,可是到了后来,诸侯贵族已经不需要招揽这么多的武士,于是只能用钱把他们给打发走,慢慢的切腹就成为了当时浪人武士一种敲诈手段。
话说,有一个叫千千岩的流浪武士,他来到贵族诸侯井伊家,请求在前院切腹自杀,实际上呢,是想借此机会想要一笔钱,但是井伊家的人却发现千千岩的刀竟然是竹子做的,连豆腐都划不开,他们看透了千千岩的心思,于是就将计就计,让他切腹自尽,以此来震慑其他前来敲诈的浪人,千千岩对此始料未及,请求切腹的日子暂缓两天,之后呢,一定会回来履行承诺,但是井伊家却要求千千岩必须当场切腹自尽。
一般来说,切腹只是一种形式,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还没开始切,助手就会挥刀把头给砍了,这样就不会痛苦,但是这一次他们要求千千岩一定要用竹刀把自己的肚子给痛开,然后画一个十字,完了助手才会砍去他的头,结束他的痛苦。千千言无奈,用竹刀用力数次,才捅入自己的腹内,在他极度痛苦之际,请求站在身后的武士砍去他的头,可是那名武士却说你还没有画十字呢,千千岩最后在极度痛苦中咬舌自尽,不过即使这样,井伊家的人还是说,他这样死的很没面子。
几个月后,一个叫做津云半的武士来到井伊家,和千千岩一样,请求在前院切腹自杀,不过在这个之前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给讲完,原来津云半曾经也是很有名气的武士,后来主人的家族没落,朋友切腹自杀,把孩子托付给他照顾,这个孩子就是千千岩,后来津云半的女儿嫁给了千千岩,两年之后,他们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是不久后,妻儿得了重病,为了治病,家里当完了所有的东西,千千岩的佩刀也被拿去当掉了,为了保持武士的象征,他才做了竹刀,放到刀鞘里。
面对病重的亲女,千千岩束手无策,只能来到井伊家,准备用切腹的方法要一笔钱,为妻儿治病,可是没想到井伊家竟然咄咄相逼,逼他用竹刀切腹自杀,千千岩死后几天,妻女们也相继都死了,伤心欲绝的津云半才来到了井伊家,曾经他也坚信武士道,但是后来发现,武士道只是装饰品,他救不了亲人,也养活不了自己,就连自己的女婿也被一帮高淡武士道的人给逼死了,他对井伊家的人喝斥道,说武士也是人,不能活在空气中,如今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虚饰,只是武士内心的一个虚假情节,只是你们用来装点门面的东西,井伊家的武士听了后很生气,就上前围住了津云办,武艺高强的津云半很快就砍倒了几个家臣,可终究因为寡不敌众被打倒在地,临死前津云半把井伊家世代供奉的先祖盔甲摔在地上,所谓的武士道,就像这七零八落的盔甲一样散落在地。
③ 《见龙卸甲》中蜀军怎么都带MKII,魏军都M35,穿的跟日本武士样,道具符合史实吗
日本铠甲是从中国晋代至唐代时期军队铠甲发展出来的,而中国中原政权在中唐之后通过大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吸取防具上的经验,改制以前铠甲的小片相缀(小片连缀一是费材料,再是对箭的防护性差)、上臂护甲只有一大层(被北方少数民族的弓一射就透)、不是绕臂的流线设计(挥刀砍杀不方便活动手臂)等缺点,一一改善,制作出高级的锁子甲,可以将一套铠甲以整件衣服的形式一次穿戴上身;而日本则在片甲制作上进行发展完善,上臂护甲越做越大,胸甲也打破中国原有的与护腰垫甲相分离的式样,改为从胸到腰以一大副片甲保护起来,力求增加保护面积;延续中国原有的护面甲传统,并制作出装饰性和有一定威慑性的护面甲和头盔;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到了宋元时期,与日本的铠甲相比,两国使用的铠甲制型已经大不相同。
《三国演义》写于元明之交,里面对装束的描述与同时期的《水浒》相类,都是对宋代以来锁子甲的描述;而实际上三国时期铠甲的样式除了参考出土文物外,《三国志》等信史中并未提及。而文物则很好的佐证了日本大铠对汉晋铠甲的沿袭关系。
所以看到《见龙卸甲》里三国铠甲似乎变成日本铠甲的翻版,也不足为奇,因为日本铠甲与三国铠甲确实有相似的地方;至于相似的地方是否有电影里表现出的这么多,则确实存在疑问,毕竟这是部戏说性质的电影,外型的美观度和能否在中日韩这3个都受到《三国演义》文化影响的地区获得票房才是制片方考虑的问题。
除了盔甲类似日本,曹缨的马车是高丽古车的样式,而曹缨在军前弹琵琶更是有抄袭几百年前上杉谦信大战前在大营里弹琵琶的日本古代传说。总之这部象是个大杂会,娱乐一下也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