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适合抑郁症看的电影
推荐一部日本电影《只有爱能让我生存》。
津奈木抱住了宁子:其实,我真的很想,更加理解你。
宁子的OS:大概,我们真的相互理解,只有那么一瞬间,但就是这一瞬间,让我得以存活。
在夕阳般的霓虹灯影里,裸体的宁子,翩翩起舞,她脸上带着笑。
《只有爱能让我生存》是一部非常情绪化的电影,而情绪是很私人的体验,这也决定着你是否喜欢这部电影。
我们都知道也都相信,爱在人生中的意义,但爱的重要性极致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片名说的,只有爱能让我生存。
一方面,这世上谁离了谁都能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没了爱,活着也无异于死去。
你琢磨下,这两者并不矛盾。
⑵ 《一念无明》好看吗
好看。影片基调很压抑,但剧情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一念无明》改编自真实的社会新闻,讲述了余文乐和曾志伟饰演的父子,由于家庭责任而互相误解和亏欠,最终相携着面对生活的动人故事。影片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挖掘,得到了国内外各大电影节的一致青睐,并斩获诸多奖项,如金马奖的最佳新导演奖和最佳女配角奖,香港电影评论协会大奖等。凭借罕见的题材和真实动人的故事,《一念无明》被曾志伟夸赞是“十年一遇的好剧本”,也成功吸引了余文乐、金燕玲等影星零片酬加入。《一念无明》先后在国内外九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被影迷们评论为“媲美《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佳作”,“在切身共鸣和‘亲近感’上,胜过《比海更深》”。
⑶ 电影一念无明好看吗口碑怎么样
勿因一念而无明
文/梦里诗书
没有何般刻意的文艺腔调,也不曾有着过度的拔高,《一念无明》虽有着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弑母、离婚、父子亲情等等,都是电影的张力所在,但黄进却以一种看似平稳,实则波涛汹涌的叙事手法,巧妙的编制着电影的情感,而正是这些点滴的凝聚,令人所真切的感受到了电影对游走于社会边缘群体深切的人文关怀。
《一念无明》就观感来说,自觉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背负着沉重的罪责,同样是一场隶属于心灵的救赎,但《一念无明》所不同的是电影中患有躁郁症的阿东,所失手杀死的是自己的母亲,这种背负在主人公身上的罪责,其实远比前者单纯的过失之痛来的更为深重,但好在电影同样也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救赎者,阿东父亲的不弃相伴,仍旧令电影有着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
这部电影所攫取的其实还并非仅只是一对父子的羁绊上,面对从精神病院出来的阿东,他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处罚,但却成为了这个社会最为边缘化的人群,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去接纳这样的员工,所有人也都对之惟恐不及,甚至连原本即将结婚的前未婚妻也在他的伤口上洒下了一把盐,特别是当阿东独自一人蹲坐在超市吃朱古力的画面,成为了最为让我动容的所在,可以说如若没有父亲的相伴,本当回归社会的男主俨然就是被这个社会所隔绝的。
电影由此为引的展开,为人所见的其实已然并非是阿东他个人的躁郁症问题,而是在香港这个自诩文明的大都市中那越来越深的人与人间的隔阂与冷漠,透过个体对整个当下社会精神面貌的批判,俨然成为了《一念无明》暗藏于父子亲情后最为有力的内在纵深,且不论是饰演父亲的曾志伟,还是饰演阿东的余文乐,在这部挣扎于病痛苦难却仍不乏希望的电影中亦呈现了尤为精湛的演技。
由点到面的电影手法其实并不少见,但能在细碎化的生活中,在父子亲情的描绘间,透过种种细节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人文思考,点出勿因一念而无明,生活永远充满温暖的意蕴,不得不说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长的。
⑷ 电影乱世佳人的主演是谁
费雯·丽(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
知道名字了上图库去查就能找到很多照片
原名维维安·玛丽·哈特利(Vivien Mary Hartley),英国电影演员。她成功地饰演《乱世佳人》的斯佳丽·奥哈拉和《欲望号街车》的布兰奇·杜波依斯,两度获得奥斯卡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16名。
费雯·丽是一位多产的演员,她与丈夫劳伦斯·奥利弗(又译奥利维尔)在银幕上有多次合作,奥利弗导演了多部由她主演的电影。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饰演的角色多变,从诺埃尔·科沃德和萧伯纳喜剧的女主角到经典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角色。
费雯·丽以美貌出名,她认为有时这一点使她不能作为一个女演员被认真对待,不过她的健康情况是她最大的障碍。躁郁症几乎伴随着她整个人生,她也因此获得了难以相处的名声,演艺生涯也几经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诊断为慢性结核,因为反复发作变得更加虚弱。1960年,她与奥利弗离婚,直到她因肺结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现在银幕和舞台上。
⑸ 电影《一念无明》怎么样
怎么说呢
前两天写了一篇关于《一念无明》的文章,这里节选里面的几段吧:
《一念无明》这个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个术语,“无明”是十二因缘法的第一环,指的是一种蒙昧愚痴、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状态。佛教认为“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是因缘法的起端,而一念无明指的正是人们由“念”产生的无明状态,所谓“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一念不觉,妄见生起,无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执着,念念相续,一念而万念,错误的念头最终也就遮蔽了内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导演黄进在一次采访中曾经提到,自己之所以选择用“一念无明”作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现片中人物之间的状态:“他们都是爱对方的,他们都不是外人,电影里面我自己觉得没有外人”,但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因为无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终却在不停地互相伤害,“他们互相伤害的时候就是‘无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么。”
很多人在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关注点都放在了躁郁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责导演对疾病的呈现很肤浅。这当然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个人觉得,对于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许只是一个切入的契机,“一念无明”在这里是一个情感关系中的隐喻,导演真正想讨论的,是人应该如何应对亲密关系的问题。阿东的父母互相伤害,阿东与父母互相伤害,阿东与未婚妻互相伤害……这些原本应当是最温馨的关系,最后却成了痛苦的源头,以至于影片最大的温暖,竟然是来自隔壁房间那个头顶插着一根针的乖小孩。
另一种“一念无明”的隐喻是关于远离阿东的人们,那些友人婚礼上窃窃私语的嘉宾、超市中忙着录像的路人、互联网上人肉搜索的看客、大楼里拉着孩子阻止他跟阿东聊天的邻居……他们有着各自的妄见和成见,这些先入为主的念头让他们丧失了人对人的关怀,而只是站在远处默默地看,而这种看注定又只是一种无明,一种彼此伤害的无明。
阿东的故事是极端和个别的,但阿东的处境却是普遍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既不会处理与亲人爱人的关系,也不会处理与陌生人的关系。他们对待他人彬彬有礼,有礼中却带着冷漠,他们爱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损伤。
我们是《一念无》中的每一个人,既是阿东,也是阿东的亲人,更是那些不认识阿东的陌生人。而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有用言语、用拥抱、用交流改变自己的一念万念,拨开无明的遮蔽,真正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这无疑很难,却很必要。
⑹ 求有关躁郁症的影视或文学作品
书有:《疯狂》(推荐,别看书名如此,实质是躁郁症自传)
《躁狂抑郁多才俊》(推荐)
《我与躁郁症共处的三十年》(一般,不怎么推荐)
bbc纪录片:《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没有字幕,电驴可以下载
还有更多的,以后可以短消息共同讨论哈。
⑺ 求一部电影的名字,是一部关于两个躁郁症患者相爱的故事,男女主都喜
触火之恋 英文是 touched with fire
⑻ 十大治愈抑郁症的电影
治愈抑郁症的电影:《莫娣》、《海蒂和爷爷》、《幸福的面包》、《我爱你》、《白兔糖》、《岁月神偷》、《初恋五十次》、《菊次郎的夏天》、《天堂电影院》、《哪啊哪啊神去村》等等。
1、《莫娣》莫娣·刘易斯(莎莉·霍金斯饰)是一名外貌有明显缺陷的妇女,因为这个原因,她经常找不到工作,直到一位隐居的男士艾弗雷特·刘易斯(伊桑·霍克饰)聘请她做管家,她的生活就此发生了改变。
闲暇之余的她喜欢画画,并且笔下的作品极其富有生命力,慢慢地她会画画这件事被居民传开,并成为了当地知名的画家。而莫娣和艾弗雷特也互生好感,成为了甜蜜的情侣。
⑼ 卡尔和小美躁郁症电影叫什么名字
叫做《一念无明》。
主人公就是卡尔和小美这两名,电影讲述了心理学、躁郁症、人生方面的相关问题这是值得观看的。
躁郁症电影还有《无耻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