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佛教電影禪哪裡有
我剛在佛教導航電影網看過,網路搜一下「日本佛教電影禪」就可以找到。這個視頻網站很多佛教電影、佛教音樂的,非常棒。
影片圍繞鐮倉時代高僧道遠的生平展開。身為亂世之中的貴族後裔,母親在他童年時代即病故,臨終前說道:「人啊,為何逃脫不了這世上的紛爭,病痛和死亡?願你能找到超脫這些苦痛的道路……」。人間的痛苦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4歲上,他便毅然出家修習佛法。到24歲時,本地的禪師已經難以回答他的問題,於是他毅然泛舟前往大宋,遍訪名僧,參學禪理。經過苦苦的尋覓,他終於在天童山找到了高僧如凈禪師。靜修四年之後,道遠在參禪中明心見性,達到了「身心脫落」、「目橫鼻直」的高妙境界。
回到日本,道遠一心弘揚佛法,這引起了本地比墟派僧侶的猜忌和攻擊,於是他遁入山林創隱居永平寺,以其純粹的禪法和高潔的人格吸引了大批信眾的追隨。禪師的晚年,盛名傳入為惡鬼冤魂纏繞的北條時賴耳中,道元應邀覲見,用「揮劍斬明月」的禪機開示時賴,驅走了他的心魔,聲名大振。道遠終身以弘法利生為己任,最後在蒲團上安然圓寂,留下辭世詩雲:「春花秋月夏杜鵑,冬雪寂寂溢清寒。」
影片中道遠禪師的扮演者中村勘太郎出身歌舞伎演員,眉目清朗中正,為了接近歷史上的道遠,他深入寺廟中體會禪僧的生活,並積極學習漢語,在銀幕上演出了一位令人信服的高僧形象。劇中扮演女主角「林子」的,是曾紅遍日本的明星內田有紀,以清純少女形象深入人心的她在片中扮演一位深受人間苦難摧殘的女性,內田的演繹絲絲入扣,令人刮目相看。而另一位青春偶像藤原竜也則在片中出演北條時賴,影片陣容可謂實力與人氣並重。
影片為了體現禪意,煞費了一番苦心。為了表現禪師入定的自在境界,導演大膽採用電腦特效,展現蓮花處處,蒲團上的道遠升入天宇的瑰麗畫面。而另一處鏡頭,一輪明月當空,映照在地上的千處水田中,清風習習,翠竹鬱郁,所謂自性燭照處,萬法皆空。影片的配樂同樣汲取了佛教音樂的元素,聲畫交融,體現出宗教電影特殊的魅力。
B. 恐怖片《大逃殺》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事實
《大逃殺》是一部充滿了暴力的電影,但不是所有的暴力電影都只是娛樂性的,影片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大人們開始威脅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受到學生的暴力行為,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就在這個時候,一條新的法律(=游戲)出台了。那就是Battle Royale 法案,即定期一群學生在軍隊和政府所逼迫下,參與為期三天的「大逃殺」。他們獲派糧食和各式凶器,要互相殘殺、只准一人生還。
影片充分的描寫了一群孩子在殘酷殺戮中所表現出的人性。說道殺戮,那就是強者的勝利,弱者的死期,影片中的弱者有三種,第一種弱者希望也成為強者,他們採取任何可能的、合理的方法來達到淘汰別人的目的,結局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只是弱者只有等待被強者殺掉。第二種弱者選擇放棄,他們不想參與這個摧殘人性的游戲,老師、社會給予他們的的選擇只有一個——自殺。第三種弱者是最可愛的,他們想藉助一切美好的東西來忘記殺戮的現實,他們通過談戀愛、互相開導、尋歡作樂等方式享受那僅有的幾天,可最後現實還是把他們一個個殺掉。
《大逃殺》片首是以一個「大逃殺的優勝者」小女孩登場,血跡斑斑的臉,稚氣由邪氣取代,手中還拿著沾滿血的洋娃娃,小小年紀,猙獰的笑,因為她靠成功殺死所有同伴而生存下來,那種恐怖簡直令觀眾的背脊都涼了起來。人性的醜陋、軟弱、邪惡、自私、赤裸裸呈現。
由第一個同學的死亡開始,觀眾見證的是各種人的恐怖心態,有的因柔弱而死,有的乘機發泄平日壓抑的仇恨和獸性,有的消極退出尋死,有的積極對抗求生,一場場真面的揭露,比爛面噴血的不忍卒睹畫面還要震撼。
《大逃殺》赤裸暴露人性
《大逃殺》 《大逃殺》中飾演殘酷班主任的正是日本「暴力宗師」北野武。
日本導演深作欣二新作《大逃殺》,在暴力方面毫不手軟,它的血腥是手段,反血腥則是目的。該影片因涉及校園,在日本一度引起國會要禁映的風波。
人生70古來稀,性格或許已磨得淡淡的,但,吳宇森最敬重的日本殿堂級導演深作欣二,依然火氣十足。
見純肉體搏殺暴力意識
自1978年的《柳生一族之陰謀》後,深作欣二已拍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但20年後,他老人家突然拍了一部《大逃殺》(Battle Royale),盡管《大逃殺》並非他《仁義之墓場》、《黑社會之墓場》和《縣警對組織暴力》等時期的黑幫暴力片,但,那種純肉體搏殺的暴力意識,依稀可見。
深作欣二比今村昌平稍遲出道,與山田洋次、大島渚、熊井啟等導演同輩。在千禧年的決算中,他1973年的作品《無仁義的戰爭》成功突圍,打入日本知名的《電影旬報》選百年最佳100部日本電影的十大之列,在同輩導演中排眾而出,其定位顯然是被肯定了。其實,深作欣二在70年代替黑澤明拍美日合作的國際片《偷襲珍珠港》時,就開始有名氣。
引起日本國會欲禁風波
《大逃殺》 《大逃殺》充斥著黑色幽默,班主任要同學們自相殘殺的同時,還關心同學不要著涼。
《大逃殺》今天正式在本地推出,但由於影片暴力,而且涉及校園,所以它在日本還引起日本國會欲禁映的風波,所以沒有多少人看好它能在本地推出。但是經本地電檢局的明智之「剪」(因剪得不影響劇情),觀眾最終有眼福看到此片。
其實有暴力劇情不一定是沒有意義的影片,深導演在日本電影界中,被喻為是借黑幫片的暴力仇殺來反映出戰後社會低下層的觀點;以暴力宣洩於戰後虛妄的民主主義下,低下層失去方向感的無助與孤立。
「暴力宗師」北野武主演
《大逃殺》以新世紀的一個未知世界為背景,說國家面臨崩潰,社會動盪,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日本軍政府索性與這些問題學生玩一個野外戰爭的游戲,來一個互相殘殺。故事描述一群42個學生,在班主任的設計下被騙到荒島。他給同學各種不同的武器,且下令只有一個人能生存。為了活命,平時要好的同學不得不露出獸性,使出最殘酷的方式來殺死好友。飾演該殘酷班主任的正是日本「暴力宗師」北野武主演。
《大逃殺》片首是以一個「大逃殺的優勝者」小女孩登場,血跡斑斑的臉,稚氣由邪氣取代,手中還拿著沾滿血的洋娃娃,小小年紀,猙獰的笑,因為她靠成功殺死所有同伴而生存下來,那種恐怖簡直令觀眾的背脊都涼了起來。人性的醜陋、軟弱、邪惡、自私、赤裸裸呈現。
由第一個同學的死亡開始,觀眾見證的是各種人的恐怖心態,有的因柔弱而死,有的乘機發泄平日壓抑的仇恨和獸性,有的消極退出尋死,有的積極對抗求生,一場場真面的揭露,比爛面噴血的不忍卒睹畫面還要震撼。
驚嚇之餘有黑色幽默
為了增加諷刺意味,導演也加入了荒謬的幽默,例如垂死的同學臨終遺言是:你是我見過最有型的男孩;殺人老師北野武雨中出現,竟神奇的關心起學生不要著涼生病,看官這時不知是該笑還是哭。總之影片在驚嚇之餘,還充斥著黑色幽默。
如果說上周四在本地推出的韓國片《漂流欲室》對人性的暴露還有留力的話,《大逃殺》在這方面絕不手軟,血腥是手段,反血腥是目的。不論導演手法、內容及啟發的思考反射教育意義,本片絕對是2001年不可錯過之選。
西洋「大逃殺」同樣撼人心
電影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大喊創意荒、創作旱災,困獸斗格局類型的影片早被好萊塢玩到爛。大家以為困獸斗真的被徹底榨竭殆盡之際,海外票房超勁的《大逃殺》又為困獸斗片打開天空,再證江湖地位。
若說不久前在本地上映,由王晶執導,謝霆鋒主演的《我的野蠻同學》沒有《大逃殺》的影子,任誰都不會相信。據查詢,本地片商已購入西洋版的大逃殺「Series 7」(暫譯《大逃殺生還者》),相信觀眾很快就看得到這部同樣震撼人心的影片。
《大逃殺生還者》由丹尼爾米納漢(Daniel Minahan)執導,波姬史密斯(Brooke Smith)等人主演,以電視節目為出發點。話說「大逃殺」是美國其中一個高收視的電視節目,節目以人性和血腥場面作賣點。節目從政府簽發的身分證號碼中抽出參賽者,被抽出的人可分獲一支槍和一個攝影師,然後逐一將所有參賽者殺死,成為唯一的生存者。雖然大家以為只是在看一個電視節目,然而大家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險境,影片恐怖程度不遜日本版。
《大逃殺》:不僅僅是暴力那麼簡單
□ 雲飛揚2046
未來,已經飽和的世界經濟給亞洲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蕭條。有一個國家徹底崩潰了,完全失業率超過了15%,一千萬失業者遍及全國各地。失去了生存自信的大人們開始威脅待成年正青春的孩子們。全國有80萬兒童、學生拒絕上學。學校內的教師又受到學生的暴力攻擊,殉職者人數高達1200人。整個未來社會是一團亂糟糟,隔閡和仇視橫亘在他們之間。如何是好,如何解決,就在這個時候,一條新的法律(GAME)出台了。那就是B.R.法(Battle Royale法案),即定期組織一群學生在軍隊和政府當局的逼迫下,參與為期三天的「大逃殺」。他們獲派糧食和各式凶器,要互相殘殺、只准一人生還。如果在結束前有兩人以上生存,那麼他們脖子上的項環將爆炸。這規則是殘酷陰險和不懷好意的,每年消滅一個班級自然不是單純為減少就業壓力。從開始介紹游戲規則的鏡頭可以看到官方網站的運作,但是又沒有全程攝影跟隨,自然不是「真人秀」那麼嬉皮和輕松。
這個班級原來的班主任是北野武,他在學校里被學生整蠱,回到家又沒有溫情,是個失敗的中年人。當他們去畢業旅遊時,他再度出現了,告訴他的學生們,你們被選中了,沒有退出的可能,並且有兩個轉來的學生,一個是瘋狂的游戲愛好者,一個是前年的幸運兒,後者之所以重新參與是因為當局的逼迫,當然他自己也要尋找一個謎底。北野武為確立游戲的權威和真實,殺雞給猴看他殺死了兩個人--第一個是說悄悄話的女生,他一飛刀就結果了,似乎比傳說中的李尋歡還要抽風。第二個是曾經刺傷他屁股的男生,他啟動了按鈕,血肉模糊當即氣斷。接下來分配整備,除基本物品一致外,武器是不同的,也是不可知的。再以後,殺戮就開始了。
四十個人,只能有一個活口,其實這活口註定還要參加以後的游戲,也就是說最終解釋權和絕對權完全在當局手裡,參加游戲的少年將沒有任何機會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沒有機會成為大人。人的生命終結只有四種方式:自殺、他殺、意外、自然死亡。在這個游戲中,他們的機會就是他人的死亡。既然這規則是對民主的藐視,既然這現狀是存在主義的,既然這條通往生的路是狹隘的,那麼他們只能有自己的選擇,完全個人的、自我的、利己的選擇,於是有六人自殺,三十二人他殺,噢,還剩下兩個。對,就是兩個,他們逃脫了,成為成人世界的無身份的人,被現實秩序通緝。
還是讓我們回到這充滿血腥的孤島中來吧,任何規則都可以被遵守,可以消極對抗,同時也會有漏洞。他們獲得的武器千差萬別,有摺扇,有望遠鏡,有沖鋒槍,有衛星定位儀,有鍋蓋,有鐮刀,有手槍,有弓箭,等等等等。這沒有什麼好抱怨的,正如每個人的人生起點、轉折點都不會相同,有些是命運捉弄造化弄人,有些則是自己的選擇,未來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最基本的他們在開始的時候都有可以選擇的餘地,是團結一致尋求解決、是爭取那最後的名額。他們是同學,那麼還有友誼、愛情、信任。我想如果我在場的話,我不會知道自己究竟會怎麼做?「其實我不想殺人,只是不願意坐以待斃。」那麼,我會去殺人。「我愛你,我想我們應該一起。」我會去嘗試。然而當廣播中同學的名字一再被宣告,我知道,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的。對規則厭倦對愛報有真誠的戀人可以去殉情;本來有信任的人,可以因為誤會而慘殺;因為嫉妒、誘惑、缺乏溝通,可以殺--這過程中,有多少美麗的容顏清脆的笑語消失了,尚未收拾好心情的倖存者很快又成為廣播中的名字。導演將這細節展現地清清楚楚細致入微,迸裂的鮮血、抖動的軀體、蒼茫的大海、空盪的藍天、茫然的眼神、靜寂的空間、陰森的樹林、困惑的武器、乏力的北野,都在寓示這個一個墜落的游戲,結束的時候沒有勝利者。當還剩下八個人的時候,電影即將收工,獸性能否戰勝人性?愛情、友誼和信任有無答案?規則本身能否被攻克?代表惡制度的老師能否被消滅?殺人如麻的光子被業務能力更強的暴徒殺死,說明靠殺死比自己弱的人的途徑走不通。搞定控制系統的電腦天才也被意外出現的暴徒幹掉,說明忽視外界勢力單純靠文雅地與系統較勁也行不通。這暴徒又被最後的三人小組擊斃,他們卻違反了不使用暴力的約定。這三人是中川典子、七原秋也、川田--他是醫生、廚師和漁民的兒子。使他們堅持到底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在極端環境中相互信任、坦誠相待、無私交流。
這時候,他們面對的是北野老師,他是一個寂寞、麻木、頹唐、無望的人,既定製度的執行人和剛毅的監督者。雖然他也曾經越過了規則幫助了中川典子,其實在演員親自手繪的卡通畫上只有她生存下來,她是那麼的高潔,周圍卻遍是殘肢流血的同學。他的心早已經冷寂成灰,只等待某一個時刻,死去。於是他會用噴水槍誘導他們殺死自己,他倒是瀟灑異常的完蛋了。不過在死後,他又令人難以置信地爬起來接聽了一個電話,槍斃了手機,再從容地留下一條規則外的生路。這個鏡頭是超現實的,也許是象徵他把些許希望給予了他們,他們畢竟是未來。
「因為從小父母教我要為國捐軀,但沒有人告訴為何15歲的我要這樣做。」導演對構思本片的動機作如是說。這解釋有力度,直指問題的要害。威權體制總是不解釋,不互動,政策往往是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樣難以琢磨。他在影片中使用了許多經典名曲,在《藍色多瑙河》里宣布死亡,在《運動員進行曲》進行屠殺,這應該是日本島國心理的糅合變奏,日本人因為國土的狹小和人口的眾多,民族生存危機感特別強烈,於是他們近似瘋狂的學習外來優秀文化,中世紀是學習大唐,近代是學習西方,現代是侵略擴張,當代再退回來,折磨幻想式的競爭壓力和民族自欺的空間局促,日趨精緻和細化的生活,高強度和密節奏的工作,他們的思維愈加地傾向於極端,行事也迅速地實施,盲從的大眾心理,趣味的一致性,於是菊花、櫻花、茶道、劍與酒是一代人的娛樂,染發、快舞、反叛、暴力、不在乎、無目的的享樂是新一代人的嗜好,代溝不可避免的出現。這電影當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我們沒有必要和日本的國民劣根性較真,張力十足的暴力和殘酷只是導演思考的一種方式,我們知道他是親身參加過二戰的,大約這是他到73歲(多麼有說法的年齡!)拍攝如此電影的原因之一。他的電影,促使我們思考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在苛刻規則下的生存可能,唉,明朝的大臣趴在午門前被廷杖是多麼的幸福啊!也許,能夠追問為什麼也是一種勇敢!!希望我們都能夠有這份勇氣!!!
C. 你看過哪些淺野忠信的電影說的又是哪些故事呢
(一)
《我的男人》。熊切和嘉。2014。
淺野和二階堂富美上演「父女戀」。地震中無助的小女孩漸漸長大,與養父的感情悄悄變化。北海道的冰雪世界。二階堂富美挺漂亮,但是我討厭「小花」,我一直討厭那種心機滿滿卻一臉無辜的少女。她帶著「青春無敵」的囂張,「要」什麼,都理所應當,都所向披靡,三招兩式就瓦解破壞養父的戀情。淺野的女友敏感,隱忍,小心翼翼地試探,落敗遠走——不是電影的主線,卻令人心疼。和井青葉清淡的相貌和修長的身體都美極了。但是,美,或者好,對於「愛」,都太無力了。特別漫長的限制級鏡頭里,淺野和女友做愛時,瘋狂卻是清醒的。而與「小花」的激情里,他是沉溺和陶醉的。拋卻道德倫理,應不應該,身體始終比語言誠實。他嘗試過挽回女友,但是「小花」稍一撩撥,他連分手的話都懶得說了。那樣殘忍的決絕。
說到底,他不愛她。
(最近在讀胡適留學日記,字里行間早就掩飾修飾過的日記,「韋蓮司」仍是迴避不了的存在。胡適說她「高潔」「狷狂」,博覽群書,性格叛逆,他用了所有美好的詞來形容她,卻給了她空等一生的無望——他娶了江冬秀,婚外戀了曹誠英,曖昧了許多人,明知她一生都在等他,卻在有人向她求婚時迫不及待地給出意見讓她「從速答應」——那樣的自私殘忍。說到底,他用了多少詞來形容她的「好」,「不愛」仍然是「不愛」。)
淺野演這部電影時已經四十歲了,鬍子拉碴,有點邋遢。但是一件白襯衫,家常,不帥,卻迷得人眼睛不能挪開。
從保護到戀慕。他從一開始的驚愕,到猶疑,接吻時怕人看見,到不可自拔,始終平靜溫吞。
不倫戀情被撞破。小花用浮冰設計殺了撞破的人。(無辜的心機少女啊,連殺人,都清純理直氣壯——我真是不喜歡她)父女隱姓埋名到東京。淺野改行做計程車司機,預支工資為小花買衣服,殺了拿到小花殺人證據的警察。罪與罰,一環推著一環。淺野從血性自我的男子,漸漸頹廢成泡在堆成山的外賣垃圾中的中年。小花仍然是美麗的存在,並且是不斷成長的存在。她帶回家年輕英俊的男生。淺野像慈父般安頓醉酒的女兒,幫她脫鞋,摘隱形眼鏡。卻像瘋子似的撕開男生的衣服,在他的胸口皮膚指尖尋找是不是有她的氣息。老去的父親,和妒忌的戀人。他糾結分裂。還有塵封了的罪孽。
那個穿白襯衫迷死人的男人,開始變得緩慢遲疑,不得體,不合時宜。終於還是穿上西裝,准備參加註定要離去的小花的婚禮,想要像個「父親」,聽到男生喊「爸爸」激動,還是忍不住開口說「這個人是不行的」,小花的腳正從餐桌下面觸摸他的腿——人生像北海道海面上浮冰的碎裂。咔咔做響。
《幻之光》。是枝裕和。1995。
一直拍記錄片的是枝裕和,劇情片的處女作(我說什麼來著,淺野到底拍了多少「處女作」?),一鳴驚人。
拍得很美。
對光線和陰影的運用出神入化。
安靜憂傷。余韻悠長。
這也是屬於江角真紀子的電影,初出道的她,橫掃當年日本國內的各大新人獎。我對江角真紀子的印象,停留在《庶務二課》的「江夏」,麻利干練。卻不知道她出道的時候,竟然如此溫婉。
淺野的角色出場時間很短。但是不能寫入「醬油系列」,因為,曇花一現的「郁夫」為何自殺,是女主角一直試圖尋找的答案。
由美子的奶奶固執的一次次離家出走,想要從大坂走回她的故鄉四國。終於有一次,她沒有被由美子攔住,也沒有被好心人送回來。
由美子從此開始不斷的夢魘。在夢里,她總是那個沿著街燈追出去的小女孩,一直奔跑,一直追,可是「追」不到。
青梅竹馬的郁夫,清貧卻美好的婚姻,三個月的可愛兒子,未曾終止她的夢魘。但是醒著的時候,她特別快樂。
郁夫丟了一輛自行車,便去「有錢人去的棒球場」附近偷一輛回來。兩個人把自行車刷成綠色。自行車鑰匙上拴著小小的鈴鐺。
郁夫講述他的過氣相撲手同事的時候,有一點對於「年歲」的失落和哀愁。但是郁夫離三十歲還早著呢——他和藹溫柔,包容鄰居老爺爺收音機巨大的聲響。
有時由美子去工廠看他。隔著玻璃,她把臉緊緊貼在上面,看她的深愛的男人工作的樣子。郁夫舉著控制器看著她的樣子,和由美子把臉貼在玻璃上連鼻子都壓扁了的樣子,是全片最美好的兩個鏡頭。
他們一起去喝咖啡,騎著自行車回家,討論由美子臉上的雀斑——一點一滴的小生活里,看得見她對他的喜歡,還有她的歡喜——
直到,郁夫毫無徵兆地在鐵路上自殺。
江角真紀子永遠在陰影里的臉。安靜。剋制。
被刷成綠色的自行車漸漸銹蝕。
日子總要過下去。
幾年後,她帶著兒子遠嫁,海邊安靜的小鎮。溫和平淡的丈夫,乖巧的繼女,寡言的老父親。生活似乎安置得很好。
但是「失去」,像陰雨天就會泛起的關節痛。
對往事沒有記憶的男孩,開心地在新生活里奔跑。
她卻因為同住老婦人出海未歸,回鄉旅行時見到舊物舊相識,偶然得知丈夫對亡妻的深愛,甚至,兒子在集市上跑去看自行車——每一個細小的由頭,都會撕開傷口結的痂。她越平靜順從,那平靜下,越浪潮洶涌。
她終於離家出走。沿著海邊送葬的隊伍,不知道為什麼「走」而走。
送葬的隊伍讓人覺得安詳。平淡的死亡並不是「失去」,那是自然的歸宿。
而奶奶和郁夫,那沒有答案的離棄卻是「失去」,永遠懸而未決的問號,無法平息。
追尋而來的丈夫,面對她無法釋懷的問題,說,父親曾經在出海時見到遠方美麗的光在召喚,「幻之光」有時會召喚人離去,郁夫一定是被那美麗的光帶走——
由美子終於穿了件白襯衫——全場她都穿深色的衣服,像一個苗條修長的暗影。
丈夫買來自行車,和姐姐一起教男孩騎車,他們笑鬧的聲音從海邊一直傳到房子里。
白襯衫的由美子,對寡言的公公招呼道,「天氣真好啊」。這個見過「幻之光」卻依然活著回到普通人的生活里的老人,安靜的坐著。而由美子的白襯衫,在她站到他身邊的時候,因為逆光,她再次成為一個修長苗條的暗影。但是孩子們和丈夫笑鬧的聲音還在傳過來。
這是導演善意的答案吧。
真實生活的溫暖,可以漸漸治療那些「失去」的傷痛。
像一粒種子,落地生根,不再「尋找」。
像《空鏡子》的結尾,陶虹飾演的妹妹,在手忙腳亂准備年夜飯的時候,收獲繼女的一聲「媽媽」,她驚喜安慰的神情,臉上發著光——似乎那些曾經的傷痛、失去、困惑、挫折,都能在這個善良的「好人好報」的邏輯里得到安慰和救贖。用一個「好」來給過往的歲月蓋一個「句號」。
那就是答案嗎?
不知道為什麼,我會覺得,我們真的需要一個答案嗎?
好的或者壞的,殘酷的或者溫暖的?
這個世界真的曾經給出過答案嗎?
或者只是,「尋找」的人累了,在可以握住一些溫暖的時刻,停下來,告訴自己,「這就是答案」?
22歲的淺野忠信,蒼白又模糊的臉。「郁夫」的印象特別「輕」,像一個恍惚的夢。
熱愛工作,孝敬父親,周全親戚,愛護子女的「丈夫」,質感厚重朴實。
握不住的夢境飄散。像風箏,飛了多久,最終還是墜落在厚重的大地。
但是,我還是覺得,我們真的需要一個答案嗎?
D. 有什麼類似《雛菊》的電影推薦
《雛菊》真的是一部比較簡單的愛情電影,我們看一看哭一哭,非常單純的情感,這樣的感情宗師動人。
推薦幾部在我看來比較純粹的電影,不只是愛情片。
1.《黑天鵝》,豆瓣評分8.5分,豆瓣Top 250
哲民本是一名優秀的拳擊手,後來誤入歧途,入獄改造,現在依靠白天送水晚上看更來謀生。後來,他遇上因為車禍,而面臨失明危險的陽光女孩靜華,兩人打開心扉,墜入愛河。
在兩個人不斷計劃未來的時候,哲民發現導致靜華瀕臨失明的車禍,竟然和自己有關。
命運像是捉弄人一般,原本無關的兩個人,冥冥中人海里相遇。
E. 電影朝陽溝栓保娘扮演者高潔是那裡人
1、電影《朝陽溝》栓保娘扮演者高潔是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人。
2、
《朝陽溝》的問世,無疑是現代戲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優美的旋律,生動的情節,再加上豫劇三團各位藝術家精湛的表演,使的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名聞全國。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朝陽溝》中的大部分唱腔在中原地區仍還在廣為傳唱和流傳,這一切都證明了《朝陽溝》所具有著的頑強的藝術生命力。
劇本有單行本出版。全劇共8場,描寫高中畢業生銀環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遇到了一連串困難,思想上發生動搖。在中國共產黨基層支部和群眾的幫助下,又由於在勞動中培養起來的對土地和莊稼的深情,使她認識到農村也是知識青年貢獻力量的廣闊天地,終於在農村紮下根來。
《朝陽溝》在運用傳統戲曲形式表現現代生活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劇作除主人公銀環外,還刻畫了拴保、拴保娘、拴保爹、二大娘、老支書等朴實、忠厚的農民形象。在這些人物身上洋溢著嶄新的思想感情,表現出社會主義時代農民的精神風貌。全劇語言富有個性特點,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唱詞生動、風趣,節奏明快。劇本故事完整,人物集中,在運用傳統的結構方法方面取得了成就。
3、高潔,女,豫劇旦角。1934年出生,河南沈丘人。1951年三月參加淮陽專署文工團,1952調至河南歌劇團(1956年省歌劇團改為河南豫劇院三團),同年在開封藝術學校畢業。從事豫劇現代戲事業50餘年來,在《新條件》、《羅漢錢》、《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祥林嫂》、《朝陽溝》、《李雙雙》等60多個劇目中擔任重要角色而享譽全國;涉足影視藝術,在《小城細雨》、《稜角將軍》、《遠方來的兒子》、《倒霉大叔的婚事》、《男人就是太陽》、《崗九醒酒》等扮演了各種不同的婦女形象。她在聲腔藝術上經過長期實踐研究對豫劇的演唱,從聲樂角度上高中低上下貫通、剛柔並濟,細膩委婉,在發聲、吐字、感情的處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表演和演唱藝術風格,先後被《中國藝術詞典》、《古今中外女名人辭典》、《中國當代文學新聞人才傳集》、《中國大網路全書·戲曲卷》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