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花束般的戀愛》的故事老套卻貴在真實,這部影片給你的最大感觸是什麼
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所講述的故事很真實,讓人看完之後感觸頗深,而鄙人對這部片的最大感觸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時間是檢驗愛情的唯一標准,不管當初多麼真摯、熱烈的愛情,最終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要麼化為泡影,要麼升華為親情。
三、經受得住時間考驗的愛情,如此的難能可貴
兩個人的愛情長跑,最終沒能贏得過時間的考驗,他們走著走著就失了初心,最終選擇分道揚鑣。當他們分手前坐在一個餐廳里,看到鄰桌的一對初萌愛意的情侶也如同他們當年那樣經歷愛情的美好時,兩個人都忍不住淚流滿面。最終兩個人的情感結束在一個無可奈何又深切痛哭的擁抱里。此後他們重新有了別的戀情,哪怕再相遇也能夠做到揮手告別。就讓愛情留在時間的長河中,因為它已夭折;就讓記憶深埋在內心,因為我們的生活還在繼續。
㈡ 聊聊在日本影院里看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在東京期間,大概看過5、6次的電影,頻度遠遠低於在國內的觀影次數,基本上都是在新宿、池袋周邊,最常去的是新宿歌舞伎町的東寶電影院(標志是上面巨大的哥斯拉模型),這里條件不錯、屏幕也很多。但侯影廳不是很大、座位有限、人流又太多,所以常常非常擁擠TOHO電影院推出了自己的會員卡,每年看滿六次可以免費贈送一次。當然,日本也有購買電影票的app,但沒有國內的那麼好用。我一般都是在「Yahoo 映畫」選好電影院之後在網頁端購買, 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日本的電影票價一般都是均一價,只是按照學生、大學生或大學院生、社會人等做了幾檔劃分。我一般購買的是大學生票,大概是1500日元;社會人是1800日元。在網頁端可以選座位,還有給情侶和殘疾人提供的專門座位。東寶電影院的三層有自動取票機,輸入你的手機號和購票碼就可以取票了。還是比較方便的。但如果沒有在國外可以使用的信用卡的話,可能只能現場購票了。
㈢ 日本兒童電影講述幼兒園小孩子找尋生病的好朋友,自己做地鐵經歷很多險遇 是什麼電影
蘆田愛菜、滿島光、橋本智哉、本田望結、黑田博之等主演《再見我們的幼兒園》。好朋友洋武因病退學,無法參加畢園典禮。與他同在朝陽幼兒園紫羅蘭組的康娜(蘆田愛菜飾)、拓實(佐藤瑠生亮飾)、美琴(本田望結飾)、俊佑(黑田博之飾)、優衣(庵原涼香飾)偷偷溜出幼兒園,從新宿搭上了開往高尾的中央線列車,去尋找他們的好朋友。他們在換乘站不慎和優衣失散,還遭遇了會把人變成玉米的流浪漢大叔(岸部一德飾)。總之,漫漫的旅途中充滿了快樂與艱險,他們純真的友情也經受著考驗。與此同時,幼兒園和家長方面急作一團,擔任紫羅蘭組老師的萬里(滿島光飾)從優衣那裡得到線索,獨自踏上了尋找的旅程。
㈣ 網友對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評價很高,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故事
網友之所以對日本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評價這么高,是因為這部影片所講述的愛情故事是大多數人所經歷的那個樣子,從最初相遇的美好,到最後陌生的分離。男主角山音麥(簡稱“麥”)和女主角八谷絹(簡稱“絹”)之間的愛情進行曲,跟我們一般人的沒什麼不同。大學時期的美好愛戀,在步入殘酷的社會之後最終化為泡影,兩個人的感情基礎也由此分崩離析。這樣的情感歷程,每一位觀者看過之後都會被激起心中的漣漪。那麼,具體而言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三、愛情它來過之後又走了
麥和絹之間的愛情故事,像極了年輕時我們所經歷的愛情,所以引發了許多人的共鳴。很多人看了這部影片之後,都被男女主角之間的演技所折服。這個愛情故事雖然沒有第三者的插足,但卻是在日子的流逝中情感慢慢地變質了,讓我們更能從深層次去反省愛情,反思人生。
㈤ 電影明日邊緣影評:在電影里體驗游戲的快感
科幻片《明日邊緣》也是一部游戲式的電影,影片中的重復復活模式,非常像大家玩游戲的反復讀檔,不斷的更新,重啟。好像之野橋並前非常火的游戲「憤怒的小鳥」,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對一切規則都非常陌生,只有反復的失敗與測試,才能找到最好的角度與力度,最終闖關成功。而這樣的反復闖關過程,也是《明日邊緣》主打的創意。所謂失敗了還可重來,將真人世界游戲化,賦予其游戲味道。正是這游戲味,才成為本片深受好評的原因,它可讓讓觀眾在電影里體驗游戲的快感。
本片根據日本的輕小說改編,原書就是一個基於科幻背景的戰爭故事,反復的重生構成影片的主線。經導演道格·里曼改編之後,故事則更加緊湊,目標也更為明確。主人公從對戰爭一無所知的菜鳥,變為身經百戰的高手,一路如何演變,最終目標怎樣達成,都講得干凈利落,觀眾看起來也很過癮。
有人將本片形容為科幻版的《土撥鼠之日》或戰爭版《源代碼》,是因為這幾部影片都有一個相同的創意,那就是讓時間重復。所謂時間重復,就是讓主人公不斷回到過去,去重復經歷那些發生過的事情。不過只有他的記憶是累積的,但其他人的記憶則隨著時間的逆轉而消失。記憶的不對等,成為影片最大的妙處。利用記憶不對等,主人公可以通過不斷的重復去積累經驗,以探尋真相。就好像片中的湯姆·克魯斯,本是個連槍都不會用的文職軍人,卻在不斷的重啟時間之後,被訓練成拯救世界的英雄。這種游戲感十足的設定,成為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
頌跡在突出遊戲感的同時,影片還有一個略帶沉重的主題,那就是生死體驗。主人公凱奇每死一次,都會帶來一次時間重啟,讓他重回到一天之前,並帶著全新的記憶繼續求生。聽起來是很酷的事情,仔細想想卻很可怕。因為他所面對的死亡是真實的,由死亡所帶來的疼痛與恐怖感同樣是真實的。主人公復生幾百次,也就意味著他要承受幾百次死亡的痛,包括目睹同伴死去幾百次。雖然影片以很多娛樂的方式消解了死亡的恐懼感,但這種悲觀氛圍其實是貫穿影片始終的。對死亡的重復是為了展示生的珍貴,這樣也可以讓最後一場大戰更加緊張,當主人公失去重啟時間的能力,重復了無數次的告別將成為真正的永別,影片則馬上驚險起來。
對科幻迷來說,影片的時空逆轉設定以及外骨骼裝甲等設備也是他們的燃點。從時空旅行的角度,本片思路很清晰,不斷重啟時間以獲取更多戰爭經驗,每次重啟則重新洗腦,這種反腐抹除的設定,你基本找不出太明顯的bug。而外骨骼裝甲則是這幾年戰爭類科幻片的最愛,好像馬特·達消弊蒙去年的《極樂空間》。相比精緻的太空戰役,這種外骨骼裝甲帶野性,更有工業感,雖然粗糙,卻更帶著男人味,自然更受男性觀眾歡迎。
只是,道格·里曼始終是一個好萊塢流水線上的導演,他的作品很流暢,也很精彩,卻總缺少些靈性。如《明日邊緣》這樣的片子,要承認這部影片很好看,又總感覺差了一口氣。影片很順暢,卻缺少一個過癮的高潮,就好像《環太平洋》中的香港大戰。影片缺少一場緊張刺激到讓人血脈噴張的動作戲,很多關鍵的地方,僅是點到為止,無法更多深入。包括影片的高潮大戰,設置得也很潦草,這多少有些讓人遺憾。
即便如此,這仍是近期非常值得觀看的一部院線片,這點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