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火爆神片《RRR》被指太誇張,印度的動作片為什麼都那麼誇張
因為這是印度動作片的特色,靠著誇張和勁爆來吸引觀眾,用誇張的形式彰顯人物的個性,也渲染出勁爆的畫面。
㈡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無人機在尋找什麼
電影《星際穿越》中的無人機在尋找飢餓難民。
主角女兒又說,他又沒有做錯什麼。細思極恐。主角女兒很可能不知道這個無人機做了什麼。但是,我覺得很可能並沒有那麼恐怖。軍方也可能並沒有進行轟炸。軍方的無人機只是進行了搜索,並確定了難民的坐標,之後就想通過聯合NASA進行轟炸,但是這個提議很快就被都定了,速度之快以至於無人機部隊都沒有進行回收。
所以可憐的無人機就一直在永無止境的搜尋。
㈢ 有沒有人生低谷期適合看的治癒系的電視劇
1、喬家大院
「若身在泥潭,心也在泥潭,則滿眼望去均是泥潭;若身在泥潭,而心系鯤鵬,則能見九萬里天地。」
2、武林外傳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請允許自己成為一個不那麼成功的小人物。
可以看一下《亮劍》面對敵人,無論生活低估還是心情不好時候,總會讓你找到新的方向
美麗人生
推薦10部最勵志電影:在困境面前負能量不值一提
1. 《雨人》: 當弟弟查理修復了與患有自閉症的哥哥雷蒙之間的親情後,他放棄了對 300 萬美金巨額遺產的貪念。在親情面前,一切慾念都是如此渺小。
導演: 巴瑞·萊文森
編劇: 羅納德·巴斯 / 巴里·莫羅
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 / 湯姆·克魯斯 / 瓦萊莉·高利諾 / 邦尼·亨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33 分鍾
評分: 8.6
2. 《百萬美元寶貝》: 懷揣夢想只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只有像麥琪一樣堅持不懈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只有像她一樣不懼死亡才能收獲靈魂的自由。
導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編劇: f.x. toole / 保羅·哈吉斯
主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希拉里·斯萬克 / 摩根·弗里曼 / 傑伊·巴魯切爾 / 麥克·柯爾特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32 分鍾
評分: 8.4
3. 《陽光小美女》: 有時你會發現,生活就像胡弗家的這場公路旅行一樣亂七八糟、狀況不斷,但什麼都不該阻止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導演: 喬納森·戴頓 / 維萊莉·法瑞斯
編劇: 邁克爾·阿恩特
主演: 阿比蓋爾·布蕾斯琳 / 托妮·克萊特 / 格雷戈·金尼爾 / 保羅·達諾 / 史蒂夫·卡瑞爾 / 艾倫·阿金 / 布萊恩·科蘭斯頓 / 迪恩·諾里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01 分鍾
評分: 8.2
4. 《聞香識女人》: 在生活中,走正確的路十分艱難,但正如弗蘭克·史雷德所言,堅持正義,才是未來領袖所具有的品質。
導演: 馬丁·布萊斯
編劇: 博·古德曼 / 喬瓦尼·阿爾皮諾
主演: 阿爾·帕西諾 / 克里斯·奧唐納 / 詹姆斯·瑞布霍恩 / 加布里埃爾·安瓦爾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57 分鍾
評分: 8.9
5. 《飛越瘋人院》: 有些人追求自由只是為了更好地活著,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把自由視為終極目標,比生命更寶貴。
導演: 米洛斯·福爾曼
編劇: lawrence hauben / 博·古德曼
主演: 傑克·尼科爾森 / 丹尼·德維托 /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33 分鍾
評分: 9.0
6. 《甘地傳》: 聖雄甘地的偉大,在於他勇敢地為自己的理想犧牲了自己。他曾說,「當我絕望時,我會想起,在 歷史 上只有真理和愛能得勝。 歷史 上有很多暴君和兇手,在短期內或許是所向無敵的,但他們終究總會失敗,好好想一想,永遠都是這樣。」
導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編劇: 約翰·布瑞雷
主演: 本·金斯利 / 坎迪斯·伯根 / 愛德華·福克斯 / 丹尼爾·戴-劉易斯
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印度
片長: 191 分鍾
評分: 8.6
7. 《美麗心靈》: 小約翰·福布斯-納什是數學界的豐碑式人物,但若沒有妻子艾麗西亞的愛與堅守,這位天才或許早就被精神分裂症吞噬了。堅韌的愛,的確可以激勵生存和奮斗的意志。
導演: 朗·霍華德
編劇: 阿齊瓦·高斯曼 / 西爾維婭·納薩爾
主演: 羅素·克勞 / 詹妮弗·康納利 / 艾德·哈里斯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35 分鍾
評分: 8.9
8. 《死亡詩社》: 約翰·基廷是一名中學老師,他教給學生的不是基本的謀生技能,而是能讓生命更加充實的信念的力量。「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導演: 彼得·威爾
編劇: 湯姆·舒爾曼
主演: 羅賓·威廉姆斯 / 羅伯特·肖恩·萊納德 / 伊桑·霍克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128 分鍾
評分: 8.9
9.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從偷竊成癮到成為拯救動物世界的英雄,狐狸爸爸的轉變充滿了獸性的正能量。
導演: 韋斯·安德森
編劇: 韋斯·安德森 / 諾亞·鮑姆巴赫
主演: 喬治·克魯尼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詹森·舒瓦茲曼 / 比爾·默瑞 / wallace wolodarsky / eric chase anderson / 邁克爾·剛本 / 威廉·達福 / 歐文·威爾遜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87 分鍾
評分: 8.3
10. 《冰川時代》: 網友「影志」精彩點評道,「松鼠每次看見堅果時發出的興奮聲音,雖然聽不懂,可以感受到其中鍥而不舍的力量!」
導演: 卡洛斯·沙爾丹哈 / 克里斯·韋奇
編劇: 邁克爾·伯格 / michael j. wilson / peter ackerman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片長: 81 分鍾
評分: 8.4
簡介
創世記
幾個好兄弟白手起家的堅苦歷程,講述「資本家」利用法律空子的創業手法,堅守原則的許文彪被「殘酷環境」逼成罪犯,各大上市公司之間的地產和股票大戰,堪稱現代商戰版的「春秋戰國」,揭露和批判「房地產」和「金融市場」,深度分析葉榮添和許文彪的「人性轉變」過程。
日本電影《百元之戀》
當你身處低谷期,每天都在焦慮,惶惶不可終日,感覺看不到希望,處處充滿苦悶時,請一定要看看下面這幾部電影,說不定能找到生活的鑰匙,解開理想的枷鎖。
1、阿甘正傳
美國電影,影片講述小鎮低能兒男孩福瑞斯特·甘通過自身的努力,從一個靠金屬支架走路的少年,再到大學橄欖球明星,靠著一股腦的飛奔成為越戰英雄,轉身又成為國家的乒乓球外交大使,為了卻戰友心願成為漁民,卻意外坐擁幾十條漁船成為億萬富豪。阿甘的故事告訴我們,有一種成功叫做一根筋地堅持和努力。
2、肖申克的救贖
美國電影,影片講述故事發生在1947年,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了妻子及其情人,安迪被判無期徒刑,而肖恩克只能在監獄中渡過自己的餘生。在監獄中,肖恩克結識了眾多朋友,憑借自己的高學歷和知識儲備,幫監獄長做賬,幫獄警避稅等,但20年來,他卻計劃著一件事,就是越獄。只有感受過監禁的生活,才能明白自由的可貴。
3、風雨哈佛路
美國電影,有一個吸毒父親還有一個酒鬼母親,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相信很多人都應該會感到絕望,從而放棄努力,但女孩莉斯就出生在這樣家庭,從被送進孤兒院,再到流浪街頭,莉斯相信只有學習才能改變生活,靠著堅強的毅力邊打工邊學習,最終憑借自己的奮斗和艱辛經歷,最終走進了最高學府哈佛大學改變了自己的人生。如果身處低谷期,不知努力方向的時候,不如靜下心來學習,沉澱自己、提升自己。
4、幸福終點站
美國電影,影片講述維克多到達美國的時候,被告知自己的國家發生政變,政府不復存在,本人所持證件不被美國入境當局承認,而且又不能回國,被迫只能滯留肯尼迪國際機場。維克多語言不通無法與其他人正常交流,就自學英語,沒有收入來源,靠著推便利車,幫別人裝修等維持自己的生計,在飛機場逗留的期間,維克多看盡了人生百態。電影告訴我們當遇到任何困難,請也不要太過焦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只要堅持努力發奮,定能扭轉乾坤。
5、鐵拳男人
美國電影,影片講述過氣的拳擊手布洛克,家庭經濟不斷惡化總是入不敷出,家中還有三個孩子需要撫養,還好妻子賢惠默默為家庭付出沒有任何抱怨。但布洛克不得不放下昔日的尊嚴去領取救濟金過活,冬天即將到來,家庭食物短缺,一家人面臨著嚴重的生存問題,為了家庭,也為了男人的尊嚴,布洛克不得不重拾拳擊站上擂台。當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敢於面對、勇於突破,相信離成功就不遠了。
6、聽見天堂
義大利電影,影片講述男孩米克雖然出身在貧窮家庭,但是他卻擁有一顆成為電影大師的熱心,然而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玩笑,米克在玩一隻來復槍不幸走火,讓自己永遠的失去了光明,從此萬念俱灰。盲校唐老師的一番話讓米克豁然開朗,開始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受生活的點滴,雖然看不見天堂,但是卻可以聽到。人生總有很多缺陷,但也要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相信在某一個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堂。
7、當幸福來敲門
美國電影,影片講述克里斯·加德納本想獨家代理銷售一款醫療儀器,卻沒推銷出去一台,生活全靠妻子打幾份工養活,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生活憤而出走,克里斯只能獨自撫養兒子流落街頭,這對苦命父子從車輛旅館、再到流浪所,甚至住過公共衛生間過夜,而克里斯只能拼盡全力,堅強的活著,熬過了沒有任何工資報酬的股票經紀人實習生期後,終被公司正式錄用,獲得了成功。生活的貧窮和苦難,讓我們在飢餓邊緣徘徊,唯有拼盡所有,朝著夢想的方向不斷努力,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8、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印度電影,影片講述來自貧民窟的印度孟買街頭少年賈馬勒,參加了《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的電視節目,但當他即將獲取高額獎金時,卻被人揭發有作弊嫌疑。賈馬勒開始回憶自己悲慘的身世,因宗教糾紛,從小失去母親流浪街頭,與拉提卡、薩利姆結伴生活,又因混亂的世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賈馬勒靠著自己多苦多難的經歷,通關電視節目,成為最後的贏家。也許經歷帶給了我們太多痛苦和不堪,但是要相信,經歷也是人生的財富。
9、百元之戀
日本電影,影片講述30多歲的齋藤一子,每天宅居家中,打 游戲 、抽煙、喝酒,母親開了一家小料理店,也不去幫忙打理。回家的姐姐,看不慣一子,兩姐妹經常發生爭執。感到不被家人容忍的一子終於離家出走,在自己經常光顧的百元超市謀得收銀員的職位,在這里結識了不知名拳手狩野,兩人開始了同居生活。工作中的極度壓抑,讓一子選擇了拳擊,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職業拳擊手。電影告訴我們不要待在自己的舒適圈,敢於走出去,即使有很多的困難和苦楚等著我們,唯有擺脫頹廢,持之以恆,方能獲得成功。
10、墊底辣妹
日本電影,影片講述就讀於名古屋某女子高中打扮 時尚 、甜美可愛的女孩工藤沙耶加,因為學習成績差點被退學,只能報名補習班提高成績,但是她的學習偏差值只有30,屬於小學文憑。在輔導老師的因材施教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利用一年半的時間提升了40偏差值,最終成功考上慶應大學。一段真實真事改編的學習電影,當自己在迷茫的時候,選擇加倍學習,也許可以打破枷鎖邁向成功。
一個都不能少
我的大叔
㈣ 有一部電影忘了名字劇情大概是:一個節目選了幾個人到一個島上誰能堅持到最後就能得到大獎。
《孤島驚魂》 2.9分
孤島驚魂是2011年鍾繼昌執導的驚悚電影,講述一次「生存游戲」,雄踞東南亞的億萬富豪—OEC集團總裁陳家棟(姜皓文飾)繼承父親的產業,並決心開發位於太平洋爪哇海上一個已經廢棄40年之久的小島。雖然父親極力阻攔,但是利益熏心的家棟依然發起了一個孤島探險的比賽。他開出100萬元的巨額獎金,引得彭非(陳小春飾)、沈依琳(楊冪飾)、小野宏(葉山豪飾)等8名青年男女搭上了前往小島的遊艇。一切看似順風順水,遊艇卻在航行中遭遇了離奇海難,致令8個青年被迫滯留小島,經歷種種離奇遭遇的故事。
㈤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印度之歌》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74 彩色片 120分鍾
法國阿莫里阿爾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瑪格麗特·杜拉 攝影:布魯諾·努伊唐 主要演員:德爾芬·塞立格(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米歇爾·隆斯達爾(飾副領事) 克洛德·芒(飾邁克爾·理查森)
【劇情簡介】
30年代的加爾各答。一個貧賤的、無名無姓的東方女乞丐和一個高貴的白種女人、法國駐印度大使的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都在這里結束了她們的生命。
伴隨著片頭字幕的背景聲音是一個尖利的女聲在用東方語唱一首單調的歌曲。這是一個女乞丐在唱沙灣拿吉的曲調。歌聲停止,又尖聲大笑起來。然後用切分節奏說話,說得既快又多,最後沉默下來。隨之,有兩個聲音開始對話。畫面上,飛鳥掠過天空,落日漸沉。
影片就這樣開始了它的敘事的第一個層面:這是一個瘋女人、女乞丐在唱歌,在說話,在笑。她出生於寮國的沙灣拿吉。10年前,她17歲時就懷了孕,被母親趕出了家門,從此她到處漂泊,想使自己銷聲匿跡。她生了一大群孩子,有的死了,有的賣掉了、丟掉了,她全都忘得一干二凈。她終於孑然一身,來到了恆河邊激乎上,來到了孟加拉灣。
影片隨即進入了第二個敘事層面。畫面上出現了法國駐印度大使館內的一個場景:黑色的鋼琴,優雅的台燈,少女的照片,印度僕人在焚香、點蠟、供花……照片上的少女是安娜—瑪麗·瓜爾迪。她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威尼斯人,她保留了母親的姓氏。她現已長眠在加爾各答的英國墓地,墓碑上刻的是:「安娜—瑪麗·斯特萊泰」。
她曾在威尼斯度過了她的青春年華。她愛好音樂,經常彈奏鋼琴,寄託自己的情懷。但後來,她再不彈奏了,因為音樂與她生活中的某種痛苦聯系在一起。
那是在一次舞會上。已經與洛拉小姐訂婚的邁克爾·理查森邂逅安娜—瑪麗,一見鍾情,愛之欲狂。理查森拋開了一切去追隨她,一直到了印度,而且為了留在印度,他創辦了一個孟加拉灣海上保險公司。但在她去世後,他也離開了印度。
她18歲時,第一次結婚,嫁給了在寮國沙灣拿吉的法國殖民地行政長官。她忍受不了那個環境:她周圍的柵欄、行政總署的花園、哨兵、官員……面對著湄公河,她沉默、哭泣……
那麼年輕,她已瀕臨死亡的邊緣。有一天,部里的斯特萊泰先生來巡視湄公河沿岸的各駐地機構,遇見了她,就帶她出遊。來到了亞太各國首都:北京、曼德勒、仰光、悉尼,後來又來到拉合爾,倏忽之間過了17年,最後來到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這個恆河邊上喧嘩的、人口過剩的城市,塵土飛揚;季風期光照刺眼;空氣中彌漫著麻瘋病的氣息,焚屍爐終日在燃燒著死於明陵悉飢餓的人們……一切都令人難以忍受。
即便在半夜還是如此悶熱,安娜—瑪麗感到真是受不了。她有時久久注視著自己的相片,緬懷自己的少女時代;有時哭泣,有時卻不再痛苦,彷彿心靈得了麻瘋病。天一入黑,她身著黑衣,來到公園散步。她也經常出現在使館的招待會上,和她的情人們跳舞,其中有邁克爾·理查森,年青的隨員,她和斯特萊泰先生的過去朋友。她屬於任何一個想要她的人,幾乎有求必應。
幾個月前,人們曾發現她和邁克爾·理查森在昌德納戈爾的一家 *** 出入的旅館里,想要一起自殺,後來被人用救護汪團車送回了加爾各答。
在熱鬧的招待會上,時時傳來女乞丐的歌聲,哨兵得到命令放她進花園。斯特萊泰夫人見到她感到十分驚訝:這個沙灣拿吉的女乞丐怎麼可能跋涉數千里,翻山越嶺,來到加爾各答?很可能她在追尋某個白人。
招待會上有個不受寵幸的人:法國駐拉合爾的副領事,一個微胖的中年男子。他生於法國的納伊,父母早就離異。在讀中學時他多次被開除,後來被送進一個校規很嚴的學校,只有一位姑母有時給他寫寫信。生活沒有垂愛過他,他在拉合爾孑然一身,也沒有任何女人和他親近過。他就這樣孤獨地過著日子。
有一天,在去辦公室的路上,他在公園里遇見了安娜—瑪麗,他們之間似乎發生某種曖昧的事。他對別人說,對斯特萊泰夫人,他有關心她、愛她的權利,就像她在加爾各答的情人們一樣。這些話後來傳到了大使耳中。
副領事在拉合爾的一些作為令人難以理解。最糟糕的是他殺了人。夜裡,他在陽台上對著夏利馬爾公園開槍,對著麻瘋病人、對著狗開槍,他對鏡子里的自己也開了槍。這些瘋狂行為引起了人們的議論,官方宣稱他「神經錯亂」。由於大使的干預,才使他倖免於撤職。但他得調動工作。
副領事終於也來到招待會,和安娜—瑪麗一起跳舞,並向她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他說自己在拉合爾自殺未成,要求在招待會結束後,能夠和她的一些密友一起留下來。大使夫人加以拒絕。副領事執意要求留下來,並且大聲喊叫,終於被人趕了出來。他又哭又笑,叫喊著「安娜—瑪麗·瓜爾迪」這個名字。這事成了一椿丑聞。
大使邀請一些人陪他的妻子去島上遊玩,而他本人將到尼泊爾去打獵。大使知道她的情人都是些英國人。他們一行五人住在豪華的威爾士親王國際大旅館。她只是到了晚上才回官邸睡覺。那天傍晚,副領事也搭乘最後一班小艇趕到了島上,尋找他們的蹤跡。
這是1937年9月的一個夜晚,夏季季風時期在中國,戰爭正在進行;西班牙共和國已被扼殺;在恆河三角洲,寮國的女乞丐在溫水中捕魚充飢,受到季風期強光的 *** ,她雙目失明,終於倒斃在恆河的一個河灣的石頭下邊。安娜—瑪麗對朋友們說了一些關於威尼斯的冬天的事情之後,獨自一人從小路回到官邸,拉合爾的副領事跟隨著她,一直跟到公園里……
夜裡,法國官邸周圍,響起了音樂聲。
一個朋友夜裡又回到法國官邸。他看見她躺在公園里,臂肘支在地上,臉放在胳臂上……拉合爾的副領事在離她十米遠的地方,他們彼此沒有說話。早晨,人們在海灘上,發現了她的晨衣。
【鑒賞】
《印度之歌》是一部十分獨特的影片,屬於難度很高的「智力電影」的范疇,也是一件品位很高的藝術精品。它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講了一個意蘊深邃的故事,而更在於它運用了特異的聲畫錯位、套層結構等敘事手段。
影片敘述的兩個故事,實際上是表現了兩種社會的生存狀況:西方殖民者和苦難的殖民地人民。以大使夫人安娜—瑪麗·斯特萊泰和拉合爾的副領事為代表的那些不能適應殖民地環境的白人,他們雖然生活優裕,但各有各的精神痛苦。百無聊賴的大使夫人,精神空虛,陷於紛繁的愛情糾葛中,最後投海自殺,一死了之。而那個無名無姓的亞洲女乞丐,在影片中,只聞其聲,不見其形。她對自己的不幸,毫無意識,好賴活著,還快樂地唱歌,放聲大笑。她死於物質的貧困。在這個飢饉和麻瘋病蔓延的亞洲大陸上,乞丐和麻瘋病人比比皆是。片中的女乞丐正是這樣一個殖民地人民苦難的象徵。
作者把這兩條通往死亡的歷程置於1937年9月、二次大戰前夕的時代背景上,用以說明在世界政治形勢充滿絕望的時代,人類的生存危機帶有一種普遍性。
影片採用了聲畫錯位的套層機構的手法。畫面上表現的是法國駐印度大使館的場景和人物,寧靜、高雅、舞姿翩躚。而畫外音則以時序顛倒、兩個故事交錯穿插的方法敘述和渲染著精神的痛苦和物質的貧乏:塵土飛揚的加爾各答;難以忍受的季節風;飢荒、乞丐、麻瘋病和焚屍爐;還有大使夫人和副領事各自的精神痛苦……這種聲畫錯位和雙層結構的藝術手法產生了雙重的對比效果:一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對比;另一重是燈影舞姿、優閑舒適與精神和心靈的痛苦相對比。這種藝術處理顯然比一般的寫實手法更耐人尋味。
影片的劇情不是靠人物的戲劇性動作和語言來展開的,而是靠畫外的朗誦和對白來構成敘事。畫面上的動作緩慢的人物和攝影機緩慢移動所展現的景物,只是營造了 一種意境、一種情緒和環境氣氛。
整部影片由七十幾個長鏡頭和500句畫外音構成。由於鏡頭移動和人物動作都極緩慢,因此形成的畫面往往處於半靜止狀態,影片構圖十分講究並大量攝入鏡中反映的映像,色彩美如油畫。
它的畫外音非常奇特:有畫外人們的交談,構成客觀的敘事;也有劇中人物在畫外進行對話,但畫面上的人物並不張嘴;另外還有一些嘈雜的交談聲,是為使館招待會上賓客們的交談和議論烘托氣氛的,畫面並無表現;此外,還有一個女乞丐的歌聲、笑語聲、風聲、雨聲、濤聲、鳥鳴、犬吠及音樂聲……這些在畫面上全無實體的表現。
影片的敘事也充分體現出作者瑪格麗特·杜拉的新小說派的手法,即不是線性的,而是時序顛倒、跳躍式的。影片一會兒講女乞丐,一會兒講大使夫人;一會兒講大使夫人和這個人的關系,一會兒又講和另一個人的關系;顛來倒去,而且往往不指名道姓,只用「他」或「她」或「他們」來指示,加上裡面的人物關系很復雜,因此,很難一下子就抓住具體何所指。例如在進入敘事的第二個層面時,有兩個聲音在對話:聲音1:「在加爾各答時,她們是在一起的。」聲音2:「那個白種女人和另一個?」聲音1:「是的,那是在同一個年代……」
觀眾當時肯定不會知道,「她們」指誰?「白種女人」又是誰?因為,此時畫面上「落日、飛鳥」的景色與此毫無關系。一直要等到五分鍾以後,才出現「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名字,七分鍾以後,才出現她在鏡中的映像。而對她的故事的敘述,卻是從這樣一句話開始的:聲音1:「他曾追隨她來到了印度」。聲音2:「是的……為了她,他離開了一切,在一個夜晚」。此刻,畫面上是一塊黑色的料子隨著鏡頭的緩慢移動而展現出白色的閃光片……觀眾知道,一個愛情故事要開始了,但卻不知道發生在誰與誰之間。
還有關於女乞丐的故事的敘述。畫面上從未出現過她的形象,往往是在出現了她的聲音之後,人們對她發表議論。其中有我們不知道的男男女女的聲音,也還有年輕的隨員和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聲音,談得很熱鬧。但畫面上所表現的卻與此毫不相關,反而是斯特萊泰的朋友注視著剛剛走出畫面的安娜—瑪麗和年輕的隨員。隨後,鏡頭又轉向外景的樹叢、白色建築物等等。
總之,這些畫外音與畫面並不互相依賴。但也有一些畫外音多少與畫面有些關聯。例如,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之間有一段談話。副領事的聲音:「我以前不知道你的存在……」安娜—瑪麗的聲音:「我愛邁克爾·理查森,我擺脫不了這種愛情……」這段談話歷時頗久,畫面上確實先後出現了安娜—瑪麗和副領事。他向她走去,她低垂雙眼,他在她面前站住,摟住她跳舞……僅此而已,他們並沒有交談。後來,鏡頭又搖到邁克爾·理查森,他在向他們跳舞的方向注視。在這樣一些段落中,聲音和畫面似乎有了某種聯系。但是,確切地說,彼此仍然是獨立的,在這部影片中,就聲畫關系而言,聲音占居敘事的主導地位。由此而產生了電影製片史上的一個獨特現象:就是有兩部影片共同使用這一條聲帶。一部就是《印度之歌》,另一部是《她的威尼斯姓氏在荒涼的加爾各答》。
聲音起敘事的主導作用,而畫面起營造氣氛、情緒的作用。例如「聲音」談了許多關於加爾各答如何炎熱、如何令人受不了的話;畫面則在節奏上突出「緩慢」:人物懶洋洋地躺著,有的赤膊,有的敞懷;連電扇都是有氣無力地緩緩轉動。從聲音到畫面營造了一個「熱—賴—慢」的氛圍。因此,畫面絕不是無關重要的。它和聲音同時作用於觀眾的視覺和聽覺,使觀眾獲得一種綜合的藝術感受。
《印度之歌》突破了「電影是動態的視覺形象藝術」這一傳統觀念。這是一部「文學化的電影」,或者說是「電影化的文學」。這是一部突破了電影和文學的傳統界線的現代派作品。本片作者瑪格麗特·杜拉所追求的,正是運用電影這種直觀藝術的手段來加強她的文學的表述。因此,她獨立拍攝的一系列電影,也被有些人稱之為「非電影」。
瑪格麗特·杜拉對中國的知識界來說,並不陌生。她是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好多部文學作品都已譯成中文出版,如《琴聲如訴》、《情人》等。這部《印度之歌》的電影劇本也曾翻譯出版過。至於由她編劇的電影作品《廣島之戀》和《長別離》,更是被廣泛地介紹和研究。
從「新小說」到「非電影」,杜拉在藝術上不斷探索,勇於創新。這位現代派藝術家,在鍥而不舍地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印度之歌》中所運用的語言,也體現了她的特色。一如在《廣島之戀》中運用大段的內心獨白,禱文式的疊句,詠嘆式的朗誦那樣,在《印度之歌》中,一脈相承地運用了疊句、朗誦,並用片語、短語代替完整的句子,詞義不相關聯而富有強烈對比的片語相聯並列,如花香和麻瘋病,鐵銹色和炎熱……
法國影評家克洛德—瑪麗·特萊莫阿稱《印度之歌》是一首「咒語般的詩」。
這部影片在1975年戛納電影節上映出時,曾轟動一時。片中的主題曲,充滿30年代懷舊情調的鋼琴曲《印度之歌》也曾風靡法國。飾演片中女主角安娜—瑪麗·斯特萊泰的是氣質高雅的德爾芬·塞立格,她曾在《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中扮演那神秘女人,她的美麗、風度和氣質使安娜—瑪麗·斯特萊泰活在銀幕上,彌留在觀眾的腦際。
㈥ 有一部電影 講述的是 幾個戰爭犯 在集中營逃跑的故事.從俄羅斯北部一直逃跑到印度那邊 整個電影講述的
【回家的路/歸途】,電影根據斯拉沃米爾·拉維茨的原著《漫漫長路:追尋自由的真實故事》(The Long Walk: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改編,講述了1939年,幾個從前蘇聯古拉格集中營里逃出來的政治犯,從喜馬拉雅山脈逃往印度的艱難過程。
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1940年代初,蘇聯在波蘭施行專政統治,當局逮捕了很多波蘭的軍官和政府人員,並把他們送到集中營里進行「勞教」。在那裡,他們遭受著非人的折磨和。
不堪忍受折磨,也是為了活命,簡努斯茨、史密斯和其他五個政治犯設法從集中營里逃出,並踏上了重迴文明世界和自由世界的征途。在路上,他們遇到了一位叫做愛蓮娜的波蘭女孩。無依無靠的女孩加入了他們逃亡的隊伍。一路上,他們遭遇了諸如飢餓、冰雪、風暴等等苦難的折磨。但是這些並沒有變成阻擋他們前進的障礙,他們從集中營里逃出來後一直向南走,穿過了蒙古、走過了戈壁灘、經過了西藏並翻越了喜馬拉雅山,最終走到了當時屬於英聯邦的印度。
雖然重新回到了文明世界,但是這次路途的代價是慘痛的。從集中營里逃出來的七個人死掉了三個,那個在路途上遇到的波蘭女孩也不幸罹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