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個父親打兒子3嘴巴不讓他說自己是猶太人是什麼電影
是電影《一袋彈子》
是由克里斯丁·杜瓦執導劇情片,Dorian Le Clech和Batyste Fleurial出演。該片講述了在被德軍佔領的法國,莫里斯和喬是一對年輕的猶太兄弟的故事。
Ⅱ 周末催淚日本電影推薦 講述父與子的深情《背負春天》
又到周末了,忙碌了一周。
周末時光,雖有些許沉重,還是想給大家再分享一部日本電影《背負春天》。
這一部,講得更多是父與子的感情,人與自然不可割捨的聯系,還有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互愛。細膩之上,更深沉,也更博大,依然很治癒,
特別適合這樣的時刻,溫一點青梅酒,點上香薰,窩在舒服的角落裡靜靜地欣賞,默默流流淚。
片中的男主角在日本知名三山之一的立山連峰長大,母親經營著一間溫暖的民宿,父親經營的山中驛站叫「山小屋」。山小屋經常給登山者送去溫暖,協助救援,所以男主的父親深受大家的喜愛。
男主長大後就去了大城市發展,工作繁忙,父親去世的前一天給他打了電話,或許是叫他也時不時回來山小屋看看,可是男主卻因為太忙,沒接到。
沒想到,這卻成了終身的遺憾——第二天父親就為了救人,發生了意外離開了。
日本電影有個特點,很多溫情片都會開頭就出現葬禮,葬禮上的親人們,通常又都非常的平靜,哭泣的畫面很少見。
表面平靜之下的情緒暗涌,都靠著人物的台詞和表情變化來傳達,不可不謂是一種對演員的挑戰。
我想,這也是日本文化精髓「不給別人添麻煩」的體現之一吧,情緒都要留給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來消化。
兒子一路趕著回來參加父親的葬禮。原本工作繁忙,很快可以晉升金融高管的他,在回到山小屋看到充滿著回憶的父親舊物以後,下定決心,接手父親畢生的心血,將「山小屋」經營下去。
片中從未出現過父親和男主在一起的畫面,僅通過他人之口,幾個鏡頭就把父親的形象塑造得豐滿立體,也描寫出了父親和兒子的關系。
中間有一段我印象深刻。
男主和舊時的夥伴表達,父親其實一直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稱之為「隨便挪一挪錢就賺了,算什麼男子漢。」
兒子覺得傷了自尊,不被理解,一怒之下回敬了父親更過分的話,沒想到,父親聽了以後,只是沉默了。
其實兒子也同樣不理解父親啊。
兒子長大以後,父子之間相互不理解,又不溝通,似乎一直以來都是常態。
父親和兒子之間的感情,總不像母子之間,女人之間,那麼直接。
總是帶著點克制,隱忍,卻又十分的深沉。日本的電影把這點發揮的淋漓盡致。
好像男人之間的感情都叫「男人有淚不輕彈。
互相之間的關心也都要調侃著表達,從不會開口說「兒子,我想你。」,更不會說「我愛你。」
可是愛卻寫在了每一個眼神里,每一聲你離開後的嘆息里,每一次獨自深望過去的照片里。
只有當兒子成為了父親以後,才真的能懂得父親對自己的愛,父親對世界的深沉吧。
這一部有關父子情,有關人與自然之愛的電影,周末的晚上,送給大家。
父親那一刻沉默的背後,你在影片中都可以找尋得到。
願逝者安息,願你們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願疫情早日結束,全世界人民安康。
Ⅲ 求一部日本電影的名字: 是講述一個日本家庭的故事,父親經常打罵兒子,有一次還把兒子最心愛的鴨子吃了
是不是韓劇:松葯店的兒子們
Ⅳ 跪求一部日本的電影,我大概是在98年的電視裡面看到的,片名好像叫《我的父親》
留名關注,等電影名
Ⅳ 是個日本電影,裡面有個小孩子好像是個私生子,跟好像是父親的人學習
告白 (2010)
主演: 松隆子 / 岡田將生 / 木村佳乃 / 西井幸人 / 橋本愛 / 蘆田愛菜 / 三吉彩花 /
劇情簡介 · · · · · ·
一所平凡的中學,1年B組即將迎來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學生們肆意吵鬧,殊不知一場綿亘數月的風暴正向他們襲來。級任教師森口悠子(松隆子 飾)全然無視這片混亂,靜靜地向學生們做出最後的告白。這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可愛的女兒(蘆田愛菜 飾),然而女兒最終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認定這是一起意外,森口則認定女兒死於班上兩個學生之手。她不動聲色地指責著犯人A和B,並宣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復仇。在此之後,森口辭去教師職務,1年B班的學生也心懷惴惴迎來了春假。新學期開始,殘酷的風暴襲向了這群無知無畏的少男少女……
Ⅵ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電影有哪些
電影可以放鬆心情,愉悅身心,也可以從一部影片中看出它的深刻教育含義。那麼關於父母教育孩子電影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關於父母教育孩子電影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電影
1. 追夢赤子心
魯迪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他從小對橄欖球充滿的熱情和痴迷,但是由於他身材矮小,父親並不支持他上體育學校並當一個運動員。
沒有得到家人支持的魯迪病,沒有就此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在父親的工廠一邊工作一邊存錢去讀先修班,並且時常偷偷混入大學的球場打工。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幾個寒暑假的努力魯迪終於收到了聖母大學的橄欖枝,他被聖母大學錄取了,並加入了大學足球隊。然而在身強力壯的隊友裡面,他矮小的身材更顯得渺小,根本沒有機會進入賽場,只能當候補。
在最後一場比賽中,隊友們被魯迪的執著和堅毅所感動逼著教練讓他上場,魯迪在賽場上的優異的球技和良好的團結精神終於讓專程前來看他比賽的父親和哥哥看到了一個不可能的奇跡。
2. 光榮之路
這個影片改變自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1965年的美國德克薩斯州,當時的美國社會面臨著黑白種族沖突對立的狀況。
唐·哈金斯是一個機具才華卻年輕氣盛的白人籃球教練,他的思想開明,性格爽朗,並不以膚色區分籃球天才。
哈金斯組織了一群非常有籃球天分的黑人學生作為西德州聯隊的核心,開始了他艱苦的光榮之路。這些黑人球員連真正的籃球與街球的區別都不知道,而且他們對種族問題極度敏感。
當他做這個決定之後,全校人都以為他瘋了。
經過一個艱苦訓練期的接觸,哈金斯堅定的信心感染了球隊里的每一個人,這支五名黑人先發的球隊一路披荊斬棘,直指決賽,最後獲得了1966 NCAA籃球比賽總冠軍。
這場比賽結果不僅捍衛了黑人的尊嚴,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使美國大學籃壇正式進入黑白共存的時代。
3.翻滾吧!阿信
阿信從出生起就有輕微的小兒麻痹症,兩只腳長短不一,但是他卻有著驚人的運動天賦。偶然間,學校教練發現了阿信的跳馬才能,便將他帶入體操隊,進行艱苦的訓練。
然而經過兩年的訓練,阿信卻只能坐在板凳上,始終沒有機會上場。終於有一天,他代替受傷的隊友對賽,他才第一次上場,並拿下了跳馬的冠軍。
從此,阿信的未來似乎充滿著光明。
噩夢一直碎影隨行,阿信隨著高中畢業後,他的腳卻一天天惡化,越來越嚴重,媽媽為了他的健康著想不願他再去練體操。身體的殘疾和媽媽阻撓讓阿信開始害怕未來的挫敗,心裡充滿了無法控制的憤怒。
他開始了喝酒,打架,夜不歸宿的生活,對未來毫無希望可言。
經過了黑暗期的阿信突然間醒悟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便決定再次回到隊里練習體操,並在比賽中用近乎完美的一跳獲得了跳馬金牌
4、風雨哈佛路
家庭環境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性格習慣,這是眾所周知。父母在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時,總是嘔心瀝血,不費辛勞。
然而,這部電影的女主人公的故事卻是大相徑庭的,讓人憐憫和深思:人生其實真的可以改變,只要你努力,只要你付出。
莉斯生長在一個不幸的家庭,母親吸毒染上了艾滋病而精神崩潰,最後死掉。父親酗酒最後進入了收容所,外公又不肯收留她,她只好流浪街頭。
在一個濃郁的秋季中,金黃色鋪滿整個季節,她站在哈佛學府的門前,仰望。面對大學的殿堂,她決心實現她的又一個願望--她要成為這所大學學府中的一員,她要證明給自己和世人看,人生其實可以改變。
她以非凡的毅力開始了刻苦的學習。17歲到19歲,兩年的時光,她學習掌握了高中四年的課程,每門學科的成績都在A以上。作為獎勵,她以全學校第一的成績和其他9名同學獲得了免費到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參觀的機會。最後她被哈佛大學錄取。
5.生命之樹
故事發生在上世界50年代,講述了人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11歲少年傑克的成長變遷。他的家庭由父母和三兄弟組成。傑克的父親奧布萊恩是一個頗為守舊的農民,經常強調要以自己為中心,告訴他這個世界的生存法則就是把自己放在首位,要讓他去做一個純爺們真漢子,而母親的教育卻是溫柔又感性。
傑克在成長過程中竭力想要調和雙親相悖的人生觀,卻又無奈反抗不了,久而久之,他就在雙親不同的教育中長大成人。成人之後的傑克在物慾橫流的現代都市生活中漸漸疲憊了,突然發現自己已經迷失了。
有一天,傑克站在摩天大樓下,慢慢地回憶小時候與父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思考生命到底是什麼?突然一剎那,他想起母親曾說:“人生分為兩種活法,一種是自然的,一種是聖潔的,要看你自己選擇哪一種。”
最後,父母的教育讓他明白了: 生命的真諦就在於家庭之中。
6.海倫凱勒
出生十九個月的海倫.凱勒,因患猩紅熱成了一個又聾又啞又瞎的女孩。她的父母也只能看著她這樣殘疾成長傷心難過,卻只能無能為力。
一天,由波士頓來了一位聾啞學校的老師安妮,為了教導海倫,他們雙雙到巴拿馬鄉下,但結果只令海倫釋放其野性和反叛。
安妮的責任心和耐心得不到其他人的了解,最終導致與海倫的父親發生矛盾。海倫的父親要安妮兩個星斯內改變海倫,否則她就得離開。於是安妮帶她到森林的小屋去,通過悉心的教導,兩個星期後終於改變了海倫,她與海倫之間也有了心靈上的溝通。
影片是以身受三層痛苦,成長後為社會福利貢獻的海倫.凱勒少女時代接受安妮教導為背景的真實故事。
7. 阿基拉和拼字比賽
聰明活潑的十一歲女孩阿基拉·安德森並不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學生,平日里經常的逃課和毫無目的的作些怪事,讓老師對她也是沒有太多的辦法。去世的父親生前給她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也只是他們常在一起玩的一種拼字游戲。然而,就是這若隱若現的記憶,令小阿基拉從此便對拼字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極具天賦的阿基拉在發現自己的興趣之後也漸漸開始參加各種拼字游戲的比賽,並且以優異的成績在這一領域嶄露頭角。然而,母親卻對女兒的這點特長表示了極大的反感,並處處阻撓阿基拉去參加拼字比賽。
不顧母親反對,阿基拉大膽地參加了重要的拼字比賽,並成功得到了參加國家級拼字大賽的機會。
在獲得老師和鄰居們的幫助和支持下,阿基拉最後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母親和老師的信任。
8.美麗人生
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父親圭多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哄騙兒子叔本華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計分1000就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
集中營里危機重重,無盡止的冶煉鋼鐵的勞動,飢餓病痛,揮散不去的恐懼都折磨著奎多,她既不能聯繫到女監中的妻子也不知道妻子的生死,他本是應該痛不欲生的活著,但他為了兒子卻一直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的困難和威脅。
圭多一邊樂觀地干著臟苦的工作,一邊編造游戲的謊言。他還因為李醫生的幫助而倖存下來。
他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沒有讓兒子看到集中營中的殘酷和無人性。最後,他還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兒子,讓兒子在戰爭結束時與母親團員。
9.當幸福來敲門
父愛像一座巍峨的大山,永遠屹立不倒。
這部影片給我們將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愛刻畫得淋漓盡致,沒有父親的童年和成長經歷讓一個男人更加懂得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以及給孩子一個安穩的家。
父親克里斯·加德納事業不順,生活潦倒,只能每天奔波於各大醫院,靠賣骨密度掃描儀為生。妻子因為不能忍受窮苦的生活,丟棄他和兒子獨自一個去了紐約。偶然一天,他在計程車上認識了一位做證券經紀人,得知他的公司招聘職員卻並沒有要求大學文憑的硬性條件。憑借自己出色的交際能力和對玩魔方到出神入化的境地的才華,克里斯·加德納得到了一個實習的機會。
然而,長達六個月的實習,卻一分錢的工資也沒有。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他不得不帶著兒子夜晚游盪在教堂,旅館,公共廁所,讓兒子盡量能有一個遮風擋雨的落腳地。
雖然生活的枷鎖一直綁架著里斯•加德納,他卻從來沒有讓孩子收到委屈,總是小心翼翼地給孩子溫暖,並一直堅信:幸福就在不遠處。
10.南國野獸
在一個與世隔絕,被人遺忘的河口地區,生活著一群貧窮的人。他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里,沒有人想著要出去工作或者是改變這里環境和生態。他們的世界被一個大壩圍了起來,外界不知道他們,而他們也從未想過要走到外面去看看另一個的世界。
在這個的地方,有一個6歲的小姑娘,她是一個孤兒。年幼的她,天真活潑,腦子里充滿了各種奇妙又獨特的幻想,她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整個宇宙和自然之間是和諧平衡的。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卻讓她認清了眼前這個殘破不堪,冷暖自知的世界。為了能夠拯救生病的父親的性命,為了挽救瀕臨解體的家庭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她不得不學習如何生存、如何生活。
在歷經了千難險阻之後,她終於明白了怎樣解讀並理解這個世界。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外國闊佬對孩子的“苛求”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世界上第一個家產超過10億美元的大富翁,他的家族至今亦是地球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洛克菲勒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約翰。他盡管那麼有錢,卻從不嬌慣兒子,從小教育兒子生活要節儉。
約翰.洛克菲勒從父親手裡接過家產以後,繼承了父親重視節儉、嚴格教育子女的家規。約翰有五子一女,在入學以前,約翰從不給孩子零用錢,孩子上學以後,才給他們少量的零用錢。
約翰.洛克菲勒認為,富裕家庭的女子比普通人家的女子更容易受物質的誘惑,追求更多的享受,貪圖走最平坦的道路,因此,“富人進天堂比駱駝鑽針眼還困難。”他像自己的父親一樣,為了使洛氏家庭後繼有人,不斷發達,自小嚴格要求孩子懂得每一分錢來之不易,絕不容許輕易浪費。
無獨有偶,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父親約瑟夫也是如此“苛求”孩子的。約瑟夫曾擔任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和駐英大使,是美國最大的五大企業家之一。他給每個孩子存了1000萬美元的委託金,但是他決不允許金錢腐蝕孩子,不許孩子談論錢,尤其不允許在餐桌上談論錢。肯尼迪成為總統以後,曾回憶起他在10歲時的一件往事,那時他向父親遞交了一份申請,請求父親將他的零用錢從每周4角提高到6角,但是父親斷然拒絕了他。
你也許會將洛克菲勒父子以及肯尼迪父親的想法或者做法歸因於一種社會文化的原因。其實,即使在我們幾千年封建社會中,不少有識之士,包括一些賢明的帝王將相,也都崇尚節儉,主張自小培養孩子以奢靡為恥、儉素為榮的美德。
關於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
1、孩子的理性是不斷成長的,不要喂養他們,而要引導他們。
2、詳細制定實驗計劃,幫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3、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
4、家長要善於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支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慾。——木村久一
5、讓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6、發揮孩子積極認識自己才乾的能力。
7、讓孩子獨立完成他所從事的工作的基本部分,哪怕不會有積極的結果。
8、家長養成合理的行為習慣並留心使孩子學著去做。
9、孩子的學習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素質培養更為重要。孩子強烈的上進心,首先來源於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所以家長應幫助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目標,激發孩子為了現實目標而百折不撓的上進心。——晨曦
10、凡會學習者,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凡不得法者,則事倍功半。——紀元
11、要承認,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進步。但是他們進步方面和進步速度不同。
12、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珍妮·艾里姆
13、教孩子與各種年齡的成年人自由交往。
14、家庭教育的任務,首先是父母教育、父母學習。
15、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
16、鼓勵孩子盡量不依賴成年人。
17、鼓勵孩子發現問題,隨後解決這些問題。
18、不要空洞地和不真誠地表揚孩子。
19、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必須警惕“人窮志短”。
20、挫折教育並非只是讓孩子過過苦日子,干點苦活,挫折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孩子直面挫折的堅強品質。——劉大偉
21、對孩子提出的所有問題,都耐心、老實地作出回答。
22、養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對國家對社會最好的貢獻。
23、激發孩子的求知和學習的慾望,遠比教會有限的知識有意義得多。
24、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該送他“出海經風浪”。
25、運動貴有恆,飲食貴有節。
26、父母是子女在生活中一切言行舉止的最早啟蒙老師。
27、不用辱罵來懲治孩子。
28、幫助孩子尋找值得注意的電視節目。
29、幫助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正常交往。
30、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
猜你喜歡:
1. 關於教育孩子的經典勵志名句
2. 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智慧
3. 古代教育孩子的著名故事
4.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5. 父母教育孩子必看書本
Ⅶ 日本有毒父母多恐怖洗腦孩子殺人,笑著圍觀17歲兒子被侵犯
女神長澤雅美的新電影《mother》前幾天剛在日本上映,不同於以往麻醬(長澤雅美的昵稱)在影視劇里開朗活潑又可愛的形象,這一次她飾演了一位墮落暗黑的「有毒的母親」。
生活混亂、揮霍無度,不對孩子負責,反倒讓孩子跟著她顛沛流離、為她弄錢,甚至指使自己的兒子搶劫殺害祖父母…
這部電影改編自震驚日本的「川口市祖父母殺害事件」,麻醬飾演的母親在現實生活中也確有其人。
被殺害的祖父母
2014年,埼玉縣川口市,一名17歲少年優希(化名)為貪圖錢財持刀殺害了自己的祖父母。
這個案件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搶劫殺人案,是因為大多數人在了解到這個殺人奪財的少年十幾年的人生之後,很容易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
是手握屠刀的少年?
還是將他掌握在手中、隨意擺布他的母親?
回顧優希短短十幾年的人生,就會發現這個少年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權利,他的生命里只有無情揮霍的母親,為了能夠讓這樣的母親滿意,為了不讓自己被拋棄,他可以做一切事。
優希小時候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到他4歲那年,家裡債台高築,一家人不得已逃往外地。
母親幸子(化名)不顧家庭貧困,非但不去工作,還把父親給她用來交房租的錢花在了柏青哥(彈子賭博機)和其他東西上。
不過對年幼的優希來說,這個媽媽雖然花錢無節制,但一直陪伴在他身邊,就是他的「好媽媽」。
優希上小學後,一家人搬去了埼玉縣,就是從這里開始,優希的生活一點點瓦解了。
父親很少回家,大多數時間都跟情人在一起。
母親在他二年級的時候也不去工作了,而是去牛郎店尋歡作樂。
父母不在的日子裡,優希只能吃著便利店的便當,還要看著母親帶「朋友」回家,家裡時常寄宿著牛郎,生活被攪得亂七八糟。
在這樣混亂的日子裡,優希的作息也開始失去規律,漸漸地早上起不了床,到了4年級乾脆就不去學校了。
也是這時候,父母正式離婚,優希選擇留在母親身邊。
從此他的生活只能用「不正常」來形容。母親幸子在網上認識了名古屋一個叫「亮」的男公關,離家出走一個月去找這個男人。
她完全沒有顧及年幼的孩子,說走就走,那種「被拋棄」的絕望經歷在優希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對於這個幼小的男孩來說,他的世界裡只有母親,如果連母親都不要他了,他的世界就不存在了。
所以為了能夠讓母親不拋棄他,為了能夠對母親一直「有用」,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的所有。
之後,母親和男公關亮一起回到了埼玉縣,但倆人都沒工作,但也絲毫沒想著找工作掙錢,就靠賣掉優希的游戲、向亮的親戚借錢等等來搞生活費,這些都用盡了之後就去坑蒙拐騙。
這樣畸形的「家庭」在輾轉各地之後,最終在一家情人旅館安定了下來,在那兒住了兩年之久。
優希不去上學,日常就是母親一起在游戲中心和漫畫咖啡廳里消磨時間,等著亮從臨時工的工作里下班回家。
在情人旅館小房間里的那兩年,亮和母親從來不會顧忌孩子的存在,就肆無忌憚地孩子面前啪啪啪。
光是在孩子面前展示性行為還不夠,亮會抓住優希的臉,強迫他給自己口交。
母親幸子就只是在旁邊笑著看著,一點阻止的意思都沒有。
這樣的生活對優希來說還不能算是地獄最底層,當亮臨時工的工作收入沒了,親戚的錢也花完了之後,母親還懷上了亮的孩子。
出生的女孩雖然被命名為結衣,但沒有提交出生申請,是個「黑戶」,「一家四口」卷了朋友的錢逃往橫濱,很快就花完了錢開始搭帳篷露宿。
母親一如既往地一無是處,剛出生的小女孩一直都是優希來照顧,而亮因為生活壓力,漸漸開始對優希施加暴力。
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經常被施暴、遭受性暴力、母親的熟視無睹、擔負著養育妹妹的責任、習得性無助…
一個蜷縮在陰暗角落裡不被看到的孩子有多絕望,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在乎。
那時的優希曾經無數次地想,「死了的話會很輕松吧。」
逐漸長大的優希開始和亮在同一家塗裝公司工作,母親還是老樣子,把錢浪費在酒店、游戲中心、彈子賭博機這些東西上。
雖然亮預支了幾個月的工資,也向公司的前輩借錢,用來做生活費,但母親為了籌措玩的錢,還是逼著優希預支了工資。
而對於害怕被母親拋棄的優希來說,除了聽從母親的話,他沒有第二種選擇。
在這樣無底洞一般的消耗下,這一家人又開始了債台高築後的逃亡。
沒了去處的母子,向優希的外公外婆借錢也被拒絕,這時的母親說,「如果殺了外公外婆的話,(錢)就能到手了。」
優希還以為母親這么說只是在開玩笑,就含糊地回答,「是啊」。
但母親一聲又一聲的逼問讓他知道,她是認真的。
「真的能做到嗎?」
「結果還是不行嗎?」
一個十七年來一直掌控在有毒的母親手中、恐懼被她拋棄的孩子,沒辦法對母親的任何想法說不,哪怕她是讓他去殺人。
第二天,兩個人商量了殺人方法,優希去了外公外婆家,他一開始只是想借點錢,
但外公外婆早已經因為這個女兒多次借錢不還欠了債,所以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優希。
想到母親的計劃,他不再遲疑,先是用電線勒緊了外婆的脖子,然後用廚房裡的菜刀先後捅死了外婆和外公。
然後偷了8萬日元的現金卡和照相機等財物就離開了家,之後跟母親和妹妹匯合,入住酒店。
殺了祖父母得來的那些錢,僅僅3天就被揮霍一空,而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優希被警方逮捕。
在審判中,優希被判處15年徒刑,而母親幸子因搶劫罪被判處4年半刑期,幾年前就已刑滿釋放。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加害者?」這個問題,想必大家在看完整個案件經過後內心已有判斷。
2017年,優希曾在獄中寫道,「其實我並不是真的想犯罪,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
如果沒有母親幸子的揮霍浪費,如果兒童咨詢所能夠對優希進行臨時監護,讓他能逃離那個絕望的環境,他就不會是「殺人犯」,而是一個認真靦腆的「普通孩子」。
可惜沒有如果。
「毒親」,是報道「川口市祖父母殺害事件」中經常會看到的一個詞,通常是指「支配孩子的人生,對孩子有害的父母。」
就像優希的母親幸子,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對孩子更多表現出的不是愛而是利用和控制。
沒有保護孩子,反而在孩子遭受暴力和性暴力時袖手旁觀。
當然,像幸子這樣完全爛透了的父母還是少數,更多的存在於我們身邊的,是在孩子長期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潛移默化進行精神虐待的父母。
經過日本精神科醫生齋藤學的研究,將「有毒的父母」分為了四類:
1、過度干涉的控制型父母
這種父母也是被指責最多的,比如最近很火的《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媽媽就是對孩子控制欲很強的典型。
她將自己的「母親」身份看得很重,朱朝陽這個兒子就是她的全世界,她不容許孩子擺脫自己的控制。
看過這部劇的人,應該都對朝陽媽媽逼朱朝陽喝牛奶的戲份印象很深刻,從劇集一開始她就耳提面命地提醒著兒子喝牛奶。
到了後來,更是強硬地逼著兒子喝牛奶,不管他喝不喝得下,不管牛奶是不是太燙了,這是她找回控制權的一種方法。
而在她想給兒子擦嘴角,卻被兒子躲過去的時候,她情緒立馬失控,幾乎是狠狠地揪住兒子的臉強行給他擦。
這樣把孩子當成全世界的「過度控制式」爸媽在我們日常生活里也並不少見。
而過度控制的後果,雖然不至於像朱朝陽那樣黑化,但確實很容易讓孩子窒息。
2、疏忽的父母(無視、忽視孩子)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自然而然地渴望父母的關心和愛護,因為父母是孩子小小世界裡最親近的人。
但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無條件地傾注愛意。
有的父母確實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無視、忽視孩子。
上文里提到的優希父母是這樣,《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爸爸也是這樣。
在組成新家庭、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後,跟著前妻生活的兒子漸漸被爸爸忽視。
即使兒子成績很優秀,回回考第一,乖巧又懂事,但爸爸並不在意,「當老爸的還不如同學的爸爸對自己兒子熟。」
帶兒子去買鞋,還是因為牌友看到兒子的衣服太舊了,買鞋的時候甚至不知道孩子穿多大的鞋。
兒子被後媽打傷、被滿樓道貼「他是殺人犯」的告示,卻還要媽媽出面催,爸爸才答應過兩天去看兒子。
這是一種「沒有惡意的惡意」,朝陽爸爸「沒有惡意」是因為他不在乎,他有了自己疼愛的女兒,有了再婚美好的家庭,所以他不在乎跟前妻過活的兒子。
不在乎他成績好,不在乎他乖巧,也不在乎他衣服破舊。
但正是這種「沒有惡意」的不在乎,對朱朝陽來說是最致命的「惡意」。
他一直嚮往著父愛,一直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所以他沒法接受,爸爸再婚生下的「妹妹」理直氣壯地大聲沖他喊:「爸爸只喜歡我不喜歡你,他討厭你討厭你!」
他那麼聰明,肯定已經知道爸爸有了新的家庭不再在乎他,但他並不願意承認,更不可能接受被朱晶晶(他同父異母的妹妹)這樣大聲喊出來。
沒有哪個孩子能接受被父母當成可有可無的存在,即使不會因此對父母產生恨意,但這種不被最親的人放在眼裡的無助和失落,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
3、野獸一樣的父母
顧名思義,就是對孩子進行激烈的暴力、謾罵、性虐待等行為,破壞孩子的身心健康,有時還會危及生命。
4、生病和精神障礙的父母
需要周圍人的支持和保護,還有極少數的具有反社會性人格障礙的父母。
一般來說,這種過度控制的父母是被指責最多的,但有時,有的父母可能會兼具好幾種「有毒的父母」特質。比如優希的母親,既忽視兒子,又控制兒子,並且在他遭受暴力和性暴力時袖手旁觀。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孩子雖然沒有優希所處的環境那麼地獄,但往往也會受「有毒的父母」折磨。
這些痛苦絲絲縷縷地纏繞在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身上,成了他們擺脫不掉的沉重枷鎖和心理負擔。
他們不會像優希那樣,去極端地殺人,而是每日每日地與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共存,試著去尋求幫助,試著去傾訴。
日推上#毒親#的話題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發帖,或是宣洩痛苦,或是傾訴感悟。
=意識到有毒父母的詛咒=
為什麼我不能向人們敞開心扉?
明明想跟大家搞好關系的…
這是為什麼呢?
越是靠近
越是痛苦
又回到孤單一個人的狀態
這樣很奇怪吧?
我就是這樣一步步
產生了對「生而痛苦」的疑問
意識到了有毒父母的詛咒
有毒父母的詛咒有多強大,只有身在其中的孩子們才能體會,原生家庭帶來的各種心理陰影、創傷伴隨著很多孩子長大成人,甚至也許會伴隨一生,
希望想要成為家長的人們,能提前正視這個問題,如果無法給予孩子健康的愛,無法讓孩子快樂長大,就再考慮一下要不要孩子。
也希望被有毒父母的詛咒糾纏的人們,能夠掙脫束縛,積極地尋求幫助,明白一切都不是自己的錯,活出自己沒有陰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