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新浪潮簡介
日本新浪潮,也稱為「松竹新浪潮」,起源於1960年6月5日的《讀賣周刊》上一篇由長部日出雄和大沼正撰寫的專題報道。他們將大島渚、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等松竹新晉電影人與當時在法國流行的「新浪潮運動」相聯系,賦予了「松竹新浪潮」和「日本新浪潮」這一極具時代感的標簽,這一命名迅速被各大媒體引用。
主力陣容包括大島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鈴木清順、今村昌平和增村保造,他們大多數來自松竹電影公司,因此日本新浪潮也被稱為「松竹新浪潮」。
狹義的日本新浪潮時期,從《愛與希望之街》的上映開始,到《日本的夜與霧》因松竹高層的反對被停映,以及大島渚等人離開松竹並成立「創造社」為終結,這一運動僅持續了短暫的3年,與「安保斗爭運動」同期進行。
然而,廣義的日本新浪潮影響更為深遠,經歷了60年代的繁榮和70年代的低谷,它頑強地持續到1983年,直到寺山修司去世才宣告結束。這一時期涵蓋了日本電影史上的重要變革和創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
日本新浪潮(日語:日本ヌーヴェルヴァーグ)是影評人對於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一些日本導演與他們的電影作品所給予的稱呼,他們主要受到法國新浪潮的影響。日本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羽仁進、敕使河原宏、增村保造、篠田正浩、大島渚、藏原惟繕、今村昌平、鈴木清順、中平康、新藤兼人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