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電影流浪者印度電影流浪者10首歌
1、印度電影流浪者是哪年在中國播放的?2、《流浪者(1951)》網路雲免費在線觀看,拉茲·卡普爾導演的3、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流浪者》1955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制印度電影流浪者,是中國公映的第一部印度電影。1979年重新上映。
庄嚴肅穆的法庭之上,險遭殺害的大法官拉貢納特(普利特維拉·卡浦爾Prithviraj Kapoor飾)義正言辭,道貌岸然。被告席上,神色頹喪的青年拉茲(拉茲·卡普爾Raj Kapoor飾)無依無靠,聽天由命。
拉茲自幼在貧困的環境中神銷長大,後被拉貢納特當年的仇家引誘趕起偷盜搶劫的營生。按照這位大法官的說法,印度電影流浪者他就是一個天生的壞蛋與墮落者。
角色介紹
1、麗達(演員納爾吉司)
聰明伶俐,師從拉貢納特學習法律。曾是拉茲的童年夥伴,樂於助人,經常幫助拉茲。當她在大學時期內與拉茲再次相見時,已出落成一位美麗高貴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並逐漸升華為對拉茲轟轟烈烈的愛。因為愛拉茲,她自高奮勇擔當拉茲殺人罪的辯護律師。
2、拉貢納特(演員普利特維拉·卡浦爾)
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道貌岸然,信奉「好人的兒子必定是好人,強盜的兒子必定是強盜」的執拗觀念。一天,他在家中險遭拉茲入室殺害。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要想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親生的兒子。
鏈接印度電影流浪者:
提取碼:ivw8《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執導印度電影流浪者,KhwajaAhmadAbbas編劇印度電影流浪者,納爾吉絲、普利特維拉·卡浦爾、拉茲·卡普爾等主演的家庭愛情片,於1951年12月14日在印度上映。影片講述印度電影流浪者了法院審理拉茲闖進大法官拉貢納特住宅的謀殺案件時,意外發現了拉貢納特在24年前拋妻棄子的故事。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印度電影流浪者,公芹備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印度電影流浪者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電影流浪者: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印度電影流浪者;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嫌瞎毀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貳』 印度電影流浪者麗達的扮演者叫什麼名子
《流浪者》麗達扮演者是「納爾吉司·杜特」
中文名:納爾吉司/娜爾吉絲·杜特
外文名:Nargis Dutt
別 名:法吉瑪·卡尼茲
出生地:加爾各答
出生日期:1929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81年5月3日
職 業:演員
代表作品:《流浪者》中女主角「麗達」的扮演者
主要成就:1957年卡羅維法利電影節最佳女演員、1967年印度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早年經歷:印度電影《流浪者》早在「文革」以前就已進入中國。《流浪者》和其主題曲「拉茲之歌",在中國最轟動的時期是在70年代末,那是在一代人遭受了苦難經歷之後。 納爾吉司.杜特正是片中「麗達」扮演者。
納爾吉司原名法吉瑪·卡尼茲,公元1929年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她母親是印度著名的演唱家和電影演員,她起了藝名「納爾吉司」(印地文「水仙花」的意思)。此後,剛滿15歲的納爾吉司即在影片《命運》中擔任了主角。她那優雅的氣質、富有生活實感的藝術風格,使她很快成為了印度影壇上富有特殊魅力的傑出演員。
(2)納爾吉思杜特電影印度母親擴展閱讀:
演藝生涯——
1948年,納爾吉司開始和男演員拉茲·卡普爾合作拍片。在長達8年的合作中,他們一起拍攝了近20部影片。
1957年在拍攝《印度母親》中,娜爾吉絲所塑造的印度母親拉塔,滲透著印度勞動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的正直品德以及經得起折磨、痛苦的堅韌氣質。因而在印度電影節和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1960年,她還把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發展殘廢兒童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上。娜爾吉絲孟買創辦所能兒童學校,招收40名被般學校拒門智能遲鈍兒童入學。同時,她還擔任孟買殘廢兒童協主席等職。
1967年,在息影10年後,娜爾吉絲復出,擔任影片《白晝黑夜》主角。為把握人物形象她到一所神經病院去體驗生活。在這部影片里,娜爾吉絲演技更加純熟精湛,影評界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她藝術上的新高峰。娜爾吉絲又一次在印度電影節上贏得最佳女演員的桂冠,並獲得了印度電影界的最榮譽——烏爾瓦西金像獎。
『叄』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1.《流浪者》是印度電影史上的一部經典作品,自1951年上映以來,曾引起巨大反響,並在1953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榮獲大獎。
2.這部電影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傑作,描繪了在印度廢除種姓制度後,社會中仍然存在的階級印記。
3.影片的主線圍繞大法官拉貢納特的兒子拉茲展開。拉貢納特堅信「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理論,錯誤地將強盜扎卡的兒子拉茲定罪。
4.扎卡越獄後,拉茲被迫成為強盜,並計劃報復拉貢納特。拉貢納特誤以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不明,將妻子逐出家門,導致拉茲與母親在貧困中長大。
5.拉茲後來與童年好友麗達重逢,兩人墜入愛河。拉茲渴望擺脫過去的陰影,但扎卡的逼迫、工廠的解僱以及父親的偏見使他感到絕望。
6.在麗達的辯護下,拉茲的故事得以公之於眾。拉貢納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對「血統論」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7.影片通過法庭審判作為敘事起點和終點,由麗達作為辯護律師,向觀眾揭示了拉茲的身世和遭遇。
8.電影生動地展現了拉茲擺脫環境影響,以及法官父親和流浪者兒子之間的沖突。
9.影片深刻批判了「血統論」,並贊揚了愛情和人性的美好。
10.電影中的人物形象鮮明,心理描寫細膩,演員表演出色,引發觀眾的共鳴和義憤。
11.《流浪者》也展現了印度電影常見的主題:愛情與苦難。拉茲和他母親的不幸遭遇,以及他與麗達的愛情故事,都深深打動了觀眾。
12.影片中融入了印度民間歌舞,增強了電影的記憶點,展現了印度的文化特色。
13.雖然《流浪者》是一部老電影,但它對當今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啟示,提醒人們不要被舊觀念所束縛,要不斷進步和更新思想。
14.影片由拉茲·卡普爾自編、自導、自演,他的父親普里特維、弟弟薩西也參與了演出。女主角麗達由納爾吉司·杜特扮演。
15.《流浪者》於1955年在中國上映,由長春電影譯制廠翻譯配音,配音演員包括蘇庭石、張桂蘭、從連文和向雋殊等。
『肆』 印度經典電影《流浪者》
《流浪者》是一部經典的印度電影,公映後曾轟動一時,獲得了1953年戛納電影節大獎。《流浪者》是印度現代電影人的一部力作,創作背景是印度現代社會在廢除種姓制後暗烙在人民身體的階級印記。
主要劇情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這樣一種哲學:「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即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法官拉貢納特根據「罪犯的兒子必定追隨其父」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成了強盜,決心通過擄走法官的妻子進行報復。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認為妻子腹內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並將妻子趕出家門,致使妻子在大街上生了拉茲。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又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拉茲在飽經流浪和偷竊生活後,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二人真摯相愛。拉茲痛恨自己的偷竊墮落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但是,扎卡繼續逼迫他,工廠辭退他,親生父親的荒謬理論更使他前途無望,所有的一切都使他絕望。最後,拉茲為救母親,殺死了強盜扎卡。當拉茲因企圖謀殺拉貢納特,父子出現在法庭上,麗達為拉茲辯護時,揭示了事情真相,法官的良心受到了譴責,法官荒謬的理論也不攻自破。
影片《流浪者》主要是通過插敘的方式,以法庭審判拉茲謀殺為開始和結束,拉茲的辯護律師麗達向世人講述了拉茲可憐的身世和坎坷的經歷。影片非常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拉茲擺脫罪惡的環境和據說是其父母遺傳下來的影響的過程,以及法官父親和為他所遺棄而成為流浪者的兒子之間尖銳的沖突,向世人證明了:人的性格和習慣是受客觀環境和主觀因素所影響的,並不是父母遺傳下來的;生活中的好的影響也是可以使一個所謂的潛在的罪犯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同時,影片還深刻地批判了「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荒謬的「血統論」,辛辣地抨擊了當時印度社會的黑暗和等級制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而且,事實上整個影片都是圍繞批判「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一謬論展開的。
影片中的人物刻畫比較突出,人物心理描寫很細致,能讓觀眾抓住影片中人物的特點,很好地引發觀眾的共鳴、激起觀眾的義憤。影片《流浪者》中刻畫了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有內心善良卻為生活所迫而做賊的拉茲,美麗高貴、忠於愛情、能言善辯的律師麗達,善良的母親里列,一生信奉「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卻到最後才醒悟的法官拉貢納特,可惡的強盜扎卡。再加上演員成功的表演,使得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頓時出現在觀眾的腦海中,並停留了下來。其中,法官拉貢納特「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給人印象很深,讓人深感氣憤,最後對這一謬論淋漓盡致的批判也大快人心。
影片《流浪者》也有印度電影常有的特徵:關於愛情和苦難,而且很感人。一個被所謂「上流社會」家庭所遺棄的男孩子的命運,博得了觀眾無限的激動與同情。拉茲的生活本來可以很幸福,拉茲的命運本來可以很順利。但是,由於他的父親信奉「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謬論,將扎卡判成罪人、逼成強盜,使得扎卡為報復他父親而綁架了他母親,最終也改變他和他母親的命運,使得他們陷於貧困。當拉茲重遇童年好友麗達,並與麗達真摯相愛時,本來觀眾是高興的。然而,又是他固執的父親,使得他的幸福落空了,並面臨著被判死刑。雖然如此,麗達還是不離不棄,並為他辯護,也使得他父親醒悟了。拉茲和他母親的遭遇使觀眾流出了同情的眼淚,那麼拉茲和麗達的愛情則使觀眾倍感安慰和真心祝福。
影片《流浪者》還一個很大的特徵——很多印度民間歌舞,也正是這一特徵讓它被很多觀眾記住了,給人的印象是:印度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國度。影片《流浪者》的成功與它成功的配樂是分不開的,音樂能夠很好地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渲染烘托氣氛、表現畫面難以表達的意思、為故事的發展做鋪墊,還能感染觀眾的情緒、引起觀眾的共鳴。
例如:影片開始時,在法庭上,拉貢納特和麗達的出場,都配有強烈而緊張的音樂,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並將他倆聯系起來;當麗達和拉茲相認之後,麗達的歌舞和音樂給人非常愉悅的感覺,表現了麗達的喜悅和高興;還有麗達和拉茲在沙灘約會時的歌曲和音樂,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當時的心情;還有麗達生日宴會上的歌舞,很有感染力;等等。影片《流浪者》中的音樂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歡快的音樂能感染觀眾的情緒,讓觀眾也沉浸其中並有隨著音樂起舞的沖動;同樣,那悲傷地音樂也使觀眾為劇中人物傷心、感嘆。
雖然,影片《流浪者》是一部反映印度社會黑暗面的老電影,但是在今天也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為陳舊的觀念所束縛,要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影片《流浪者》中的故事嚴謹、插曲動聽、製作質朴、影像親切,在內容和拍攝上都比較好,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老電影。
「流浪者」是由拉茲·卡普爾1951年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影片。拉茲·卡普爾扮演男主人公拉茲,他的父親印度著名演員普里特維在片中扮演拉茲的父親—法官拉貢納特,拉茲·卡普爾的三弟薩西也參加了演出,扮演童年時代的拉茲,當時他才9歲。女主角麗達則由印度最著名女星納爾吉司·杜特扮演。該片堪稱印度影片經典之作。
《流浪者》(Awara)
編導: 拉茲·卡普爾
主演 :拉茲·卡普爾,納爾吉司·杜特,普里·特維拉茲
上映 :1955年中國上映
譯制 :長春電影譯制廠
配音:
小拉茲:蘇庭石
小麗達:張桂蘭
拉茲:從連文
麗達:向雋殊
拉貢納特:白景晟
『伍』 觀《流浪者》有感
主題應當通過人物和情節來體現,反之,人物的刻劃和情節的安排,應該體現主題。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的正確處理,卻不是簡單的事情。處理得好,可以使作品恰到好處、血肉豐滿、豐富多采。處理得不好,作品就會或則枝蔓叢生,不得要領,或則千巴巴,只剩幾根筋。
「將與主題無關的枝枝蔓蔓統統砍掉」,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話。一般說來,這話並沒有錯。但是如何理解與主題有關還是無關,卻大有學問。理解狹窄,是使作品乾巴的重要原因。
印度影片《流浪者》,獲得了眾多的觀眾。它那豐富多採的藝術內容,使各個階層和不同程度的觀眾,都可以得到他們各自喜歡的東西,真正是雅俗共賞。它的主題很明確,也很簡單,就是批判「好人的兒子是好人,賊的兒子就是賊」的形而上學的社會思潮。如果簡單地理解「與主題無關的枝枝蔓蔓統統砍掉」的話,只要人物和情節能夠體現上述片還能吸引那麼多觀眾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從來就不是單調、乾巴的,而是血肉豐滿,多采多姿的。湖南花鼓戲《劉海戲金蟾》,演了多少年,演了多少代,觀眾還是那麼多,真是歷代不衰啊,其原因a是大家感到這個戲有東西好看。聰明美麗的胡秀英,不想天堂而嚮往人間,不慕榮華富貴而樂子男拼女織,不受封建禮教束縛而大膽追求自由婚姻,集中地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感情。石羅漢損人利己,兇狠歹毒,面目可僧。胡大姐憨厚潑辣,在台上出點洋相,鬧點笑話,使劇場充滿了笑聲。在春光媚人的日子裡,九姐妹載歌載舞,使觀眾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小沙彌撲騰翻滾,武功高超,令人驚嘆……你看內容多麼豐富,而又多麼精彩I
其實,文藝的特點就是娛樂,就是使人身心快樂。在黨的政治、思想、宣傳、教育等等工作之外,還需要文藝這個東西,就是因為文藝有娛樂性,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當然,娛樂要有思想性。但正確的思想也只有通過娛樂的作用才能實現。
在一次《犯罪學》課程上,老師讓我們觀看了印度電影《流浪者》。這是一部由普利特維·拉茲·卡普爾和納爾吉司·杜特主演的印度劇情、家庭、歌舞、愛情電影,講述了印度等級社會的黑暗現實,歌頌了純潔的愛情和人道主義。片中主人公拉茲的母親懷著身孕,在一個下大雨的夜晚被出身望族的丈夫(大法官拉貢納特)踢到門外,只因她腹中的孩子來歷有些可疑。拉茲母親哭訴自己是清白的,可是沒有什麼用,拉茲父親家族不能容忍自己家族遭受這樣的奇恥大辱。於是,拉茲的母親便成了犧牲品,在暴雨中被趕出家門,從此開始她和拉茲一生的苦難生活。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深有感觸。
這部影片的獨特之處是以一次法庭審理為開頭,原告是印度上流社會中很有名望的大法官拉貢納特,被告是流浪者拉茲,罪行是拉茲闖進拉貢納特的住宅,企圖刺死拉貢納特。可是拉貢納特萬萬沒有想到,想要殺死他的拉茲正是他的親生兒子。這樣的開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懸念,極大地增強了觀眾們觀影的興趣,觀眾們忍不住想要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幕呢?接下來的影片為觀眾們深刻地揭示了答案。大法官拉貢納特信奉的是這樣一種信條: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這種以血緣關系來判斷一個人德行的謬論害了不少好人。大法官拉貢納特根據"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荒謬理論,錯判強盜的兒子扎卡有罪。扎卡越獄後被迫變成了強盜,決心對大法官拉貢納特實施報復,大法官拉貢納特果然中計,趕走了正在懷孕的妻子。拉茲跟著母親在貧困中長大,扎卡威脅引誘拉茲做了賊,開始了他偷盜為生的生活。拉茲在飽經流浪和貧困的生活之後,遇上了作為童年好友的麗達,二人相愛,拉茲痛恨自己偷竊墮落的生活,渴望以自己的`勞動謀生,重新做人,但是扎卡繼續威脅逼迫他。
當拉茲面對自己的親生父親時,父親非但沒有給予他一定的理解和寬容,父親那"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的荒謬理論反而更使他前途無望,進而讓他產生了刺殺父親的念頭。電影採用這樣子的謀篇布局,似乎在告訴我們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系是客觀的。
正如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關系是客觀的。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的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的,其背後一定有各方面的原因。犯罪的存在是客觀的、復雜的、長期的,犯罪原因往往也是客觀的、復雜的、多元的。犯罪現象是各種致罪因素相互作用,有機結合而形成的多角度多變數的罪因系統。在我看來,拉茲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貧困與犯罪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就資本主義社會貧困與犯罪的關系做過十分精闢的論述:"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產生違反公共生活准則的搗亂行為的社會根源是群眾忍受剝削和群眾貧困。"從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情形來看,貧困依然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致罪因素。拉茲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在印度的貧民區,無固定收入來源,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為了能夠生活地更舒服更有尊嚴,沒有一技之長的拉茲只能通過偷盜來過活,由此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2、拉茲受教育程度不夠也是造成他走向犯罪的原因之一。由於家庭的貧困,無力支付巨額學費,拉茲不能像其他同學一樣在教室里快樂地接受教育,完成學業,他很早就輟學在社會上混。由於他年齡小,受教育程度不夠,心智尚不成熟,對一些事情的是非曲直的正確判斷不足,因此比較容易走向歧途。由於缺乏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和一定的自製力,在扎卡的多次威脅和誘惑下,拉茲輕易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當他明白這一切,准備金盆洗手回頭是岸時,才知道為時已晚。
3、不完整的家庭也導致拉茲走向犯罪。家庭是人們以婚姻血緣關系為紐帶而形成的生活共同體。作為社會的細胞,家庭不僅是人們生存的基本環境,而且也是人類個體社會化最初和最重要的形式。不完整的家庭,亦稱為破碎家庭或缺損家庭,是指缺少父母一方或雙方的家庭,如父母一方或雙方死亡,父母離異,父母一方入獄,父母長期兩地分居等。家庭不完整對未成年人影響極大。拉茲從小跟母親相依為命,缺少父愛,周圍的小孩都嘲笑他沒有父親,這對他的心靈造成若大的創傷,促成他仇恨周圍人,仇恨社會,進而走向犯罪。
4、社會沒有給予拉茲寬容和接納的機會也是他在犯罪道路上越走越遠的原因。在他因盜竊入獄且刑滿釋放後,社會沒有給予他尊重和重新做人的機會,而是一味地嫌棄和冷嘲熱諷。即使他刑滿釋放身體獲得了自由,他還是不能為社會所接受,他找不到工作,過不上體面的生活,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有尊嚴地過活,於是他不得不選擇再一次犯罪,重新回歸牢獄生活,彷彿只有牢獄才是他的容身之處。
5、長期積累的不良情緒使得拉茲產生了殺害大法官拉貢納特的犯意。情感情緒具有兩極性,一極是肯定和積極性的情緒情感,表現為歡樂、得意和振奮等;一極是否定性和消極性的情緒情感,比如痛苦、失意和仇恨等。一般來講,後者是具有破壞性的情緒情感力量,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應該注意化解,讓這些因素轉化為一種積極的能量。早期教育的缺失、家庭的不完整以及不良環境等因素造成拉茲在情緒情感方面的扭曲,產生對於他人和社會的仇視。當得知拉貢納特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時,他更加接受不了,便起了殺機。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犯罪之人如何重新回歸社會,過正常人生活的問題。目前,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環境里,我國在改造犯罪方面的相關研究應該加強,在犯罪人再社會化這一問題上,適當借鑒西方國家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推動我國罪犯再社會化措施的發展和完善。
首先,立法應該更加切實保障犯罪人的權利,特別應該注重對犯罪人人格權的保護。在我們身邊不乏這樣一些刑滿釋放人員,他們當初可能是激情犯罪,回歸社會以後改過自新,遵紀守法,沒有再次犯罪,但還是不能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但社會大眾沒有給予他們最起碼的寬容和原諒,總是投以歧視和怨恨的目光,造成他們精神麻木,極度自卑。他們雖然不會再犯罪,但其獨立之人格受到極大的損傷,難以融入社會。這就需要通過立法來引導社會大眾寬容和原諒部分改過自新的罪犯。
其次,大力推進社區矯正。社區矯正是一種不用監禁而是利用社區資源教育改造犯罪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區環境中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總稱。目前,我國社區矯正的對象限於以下幾種人員:被判處管制、的犯罪人員,被宣告緩刑,被裁定假釋的犯罪人員,以及被決定監外執行的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在我國還處於探索起步階段,當前首要的任務是制定完備的社區矯正的法律規范。相信社區矯正一定是對我過現有刑罰體系的有益補充,也勢必會促進犯罪人重新順利回歸社會。
再次,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積極組織各種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會等,教給刑滿釋放人員一技之長,使他們順利回歸社會,得到社會的再次尊重和認可。很多再次犯罪的人都是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出獄後雖然獲得身體的自由,但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依然無所事事,無法順利回歸社會,過正常人的生活。他們只能通過再次犯罪來勉強維持生活,這樣就容易陷入一個惡性循環,使得刑罰改造犯罪的功能不能實現,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拉茲確實是一個悲劇,他的經歷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反思。很多時候犯罪是身不由己,也有很多時候,犯罪是不想再次犯罪的。只有我們認真地去思考每個犯罪現象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並且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解決辦法,我國的犯罪現象才會得到有效地控制。也只有這樣,拉茲這樣的悲劇才不會在中國重新上演,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宏偉目標才能夠實現。
『陸』 印度電影流浪者麗達的扮演者叫什麼名子
印度電影《流浪者》麗達的扮演者叫納爾吉司·杜特。
納爾吉司·杜特(Nargis Dutt,1929年6月1日-1981年5月3日),印度女演員,1929年生在印度加爾各答演員世家,15歲登台演出,25歲出演《流浪者》中的麗達。
28歲出演《印度母親》,獲得卡羅維法利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結婚息影10年復出,以《白晝黑夜》一片獲得印度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稱號。1980年當選聯邦議員,1981年病逝。
(6)納爾吉思杜特電影印度母親擴展閱讀
納爾吉司·杜特演藝經歷:
1,從1948年起,納爾吉司開始和男演員拉茲·卡普爾合作拍片。在長達8年的合作中,他們一起拍攝了近20部影片。
2,1957年在拍攝《印度母親》中,娜爾吉絲所塑造的印度母親拉塔,滲透著印度勞動婦女特有的勤勞、善良的正直品德以及經得起折磨、痛苦的堅韌氣質。因而在印度電影節和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被評為最佳女演員。
3,1967年,在息影10年後,娜爾吉絲復出,擔任影片《白晝黑夜》主角。為把握人物形象她到一所神經病院去體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