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日本武士片子 中間也可能是最後 一個男的穿著武士鎧甲(紅色鎧甲)一個挑一堆 主角的對頭貌似是君主
兩種可能。一種是《武田心玄》一種可能是《最後的武士》
武田信玄是日本戰國時代,如果你說的這個武士的對手全是武士。那麼是武田的可能性最大。
根據。武田家的士兵大多全身紅甲。其中騎兵號稱赤備眾。步兵號稱百足眾,背上背一把畫有蜈蚣的戰旗,蜈蚣是日本戰神摩納支天的使者。還有武天的軍旗很醒目,而且很有名,叫風林火山。意為,其疾如風,其靜如林,進攻如火,不動如山。如果你在電影里看到我說的這些要素。那麼肯定是《武田信玄》
第二種可能,最後的武士。湯姆克魯斯太帥了。是日本明智維新時候。如果你看到是和拿著火槍的人打就這個。最後的時候,勝本和湯姆克魯斯帶武士和火槍大炮的日本軍隊打、湯姆克魯斯就是穿的一身紅色盔甲。你沒看過。我強烈建議你去看看。超級經典。
② 好看的日本武士電影
1962年日本拍攝的電影《切腹》。這部電影的場景布局,都有著非常嚴謹的儀式感,尤其是在風中對決得場面,極具東方美學的意境,堪稱教科書級別的經典,畫面的構圖一直表現出一種勻稱美,利用黑白畫面,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靜態美學,包括後來張藝謀拍的《英雄》,很明顯就是借鑒了這一部電影。
電影的故事講述了日本在德川幕府統治的後期,因為諸侯之間很少發生戰爭,這時候的武士就不再具備太大的價值,因此很多武士都被解僱了,被解僱的武士只能四處流浪,被稱之為浪人,殘酷的現實使得他們經常跑到諸侯貴族家,期待諸侯能感動這種武士道精神,能夠收留他們,給他們一份工作,可是到了後來,諸侯貴族已經不需要招攬這么多的武士,於是只能用錢把他們給打發走,慢慢的切腹就成為了當時浪人武士一種敲詐手段。
話說,有一個叫千千岩的流浪武士,他來到貴族諸侯井伊家,請求在前院切腹自殺,實際上呢,是想藉此機會想要一筆錢,但是井伊家的人卻發現千千岩的刀竟然是竹子做的,連豆腐都劃不開,他們看透了千千岩的心思,於是就將計就計,讓他切腹自盡,以此來震懾其他前來敲詐的浪人,千千岩對此始料未及,請求切腹的日子暫緩兩天,之後呢,一定會回來履行承諾,但是井伊家卻要求千千岩必須當場切腹自盡。
一般來說,切腹只是一種形式,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還沒開始切,助手就會揮刀把頭給砍了,這樣就不會痛苦,但是這一次他們要求千千岩一定要用竹刀把自己的肚子給痛開,然後畫一個十字,完了助手才會砍去他的頭,結束他的痛苦。千千言無奈,用竹刀用力數次,才捅入自己的腹內,在他極度痛苦之際,請求站在身後的武士砍去他的頭,可是那名武士卻說你還沒有畫十字呢,千千岩最後在極度痛苦中咬舌自盡,不過即使這樣,井伊家的人還是說,他這樣死的很沒面子。
幾個月後,一個叫做津雲半的武士來到井伊家,和千千岩一樣,請求在前院切腹自殺,不過在這個之前他希望能把自己的故事給講完,原來津雲半曾經也是很有名氣的武士,後來主人的家族沒落,朋友切腹自殺,把孩子託付給他照顧,這個孩子就是千千岩,後來津雲半的女兒嫁給了千千岩,兩年之後,他們生下了一個孩子,可是不久後,妻兒得了重病,為了治病,家裡當完了所有的東西,千千岩的佩刀也被拿去當掉了,為了保持武士的象徵,他才做了竹刀,放到刀鞘里。
面對病重的親女,千千岩束手無策,只能來到井伊家,准備用切腹的方法要一筆錢,為妻兒治病,可是沒想到井伊家竟然咄咄相逼,逼他用竹刀切腹自殺,千千岩死後幾天,妻女們也相繼都死了,傷心欲絕的津雲半才來到了井伊家,曾經他也堅信武士道,但是後來發現,武士道只是裝飾品,他救不了親人,也養活不了自己,就連自己的女婿也被一幫高淡武士道的人給逼死了,他對井伊家的人喝斥道,說武士也是人,不能活在空氣中,如今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虛飾,只是武士內心的一個虛假情節,只是你們用來裝點門面的東西,井伊家的武士聽了後很生氣,就上前圍住了津雲辦,武藝高強的津雲半很快就砍倒了幾個家臣,可終究因為寡不敵眾被打倒在地,臨死前津雲半把井伊家世代供奉的先祖盔甲摔在地上,所謂的武士道,就像這七零八落的盔甲一樣散落在地。
③ 《見龍卸甲》中蜀軍怎麼都帶MKII,魏軍都M35,穿的跟日本武士樣,道具符合史實嗎
日本鎧甲是從中國晉代至唐代時期軍隊鎧甲發展出來的,而中國中原政權在中唐之後通過大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吸取防具上的經驗,改制以前鎧甲的小片相綴(小片連綴一是費材料,再是對箭的防護性差)、上臂護甲只有一大層(被北方少數民族的弓一射就透)、不是繞臂的流線設計(揮刀砍殺不方便活動手臂)等缺點,一一改善,製作出高級的鎖子甲,可以將一套鎧甲以整件衣服的形式一次穿戴上身;而日本則在片甲製作上進行發展完善,上臂護甲越做越大,胸甲也打破中國原有的與護腰墊甲相分離的式樣,改為從胸到腰以一大副片甲保護起來,力求增加保護面積;延續中國原有的護面甲傳統,並製作出裝飾性和有一定威懾性的護面甲和頭盔;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到了宋元時期,與日本的鎧甲相比,兩國使用的鎧甲制型已經大不相同。
《三國演義》寫於元明之交,裡面對裝束的描述與同時期的《水滸》相類,都是對宋代以來鎖子甲的描述;而實際上三國時期鎧甲的樣式除了參考出土文物外,《三國志》等信史中並未提及。而文物則很好的佐證了日本大鎧對漢晉鎧甲的沿襲關系。
所以看到《見龍卸甲》里三國鎧甲似乎變成日本鎧甲的翻版,也不足為奇,因為日本鎧甲與三國鎧甲確實有相似的地方;至於相似的地方是否有電影里表現出的這么多,則確實存在疑問,畢竟這是部戲說性質的電影,外型的美觀度和能否在中日韓這3個都受到《三國演義》文化影響的地區獲得票房才是製片方考慮的問題。
除了盔甲類似日本,曹纓的馬車是高麗古車的樣式,而曹纓在軍前彈琵琶更是有抄襲幾百年前上杉謙信大戰前在大營里彈琵琶的日本古代傳說。總之這部象是個大雜會,娛樂一下也就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