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霍巴利王》這部電影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巴霍巴利王》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YTXYA__-048_p8wb4_iKw
《巴霍巴利王:開端》改編自印度神話傳說,講述了巴霍巴利和兄弟巴拉迪瓦二人爭奪摩西施末底王國的王位的故事
2. 80年代的一部印度電影,有關復仇的,男的手上戴一條鏈子。。。。。。。
重返伊甸園
【重返伊甸園】1983經典版
90年代初在中國播出,少數被譽為經典的外國電視連續劇,在相對電視相對封閉的時間,屬於那個年代的共同回憶。
【英文原名】Return to Eden
【導演】: Karen Arthur | 凱文·多布森
【編劇】: Michael Laurence
【主演】: 瑞貝卡·吉爾靈 | James Reyne | Wendy Hughes
第一部劇情:
斯戴芬.哈帕是個富家千金,她繼承了父親留下的巨額財產和一所庄園—伊甸園。斯戴芬雖然相貌平平,但由於其的地位身邊不乏追求者。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一個網球名將,兩人墮入愛河,並結婚。誰知丈夫與自己最好的朋友朱麗有染,在一次三人同游的小船上,兩人合謀把斯戴芬推入鱷魚潭。斯戴芬大難不死,整容後回到故鄉,以名抹模的身份勾引自己的丈夫,引起朱麗的不滿,最終朱麗殺死她的丈夫,自己鋃鐺入獄,斯戴芬和整容醫生結婚,過上幸福生活。
第二部劇情:
多年後,由於斯戴芬忙於工作,忽視了醫生,兩人感情出現問題,斯戴芬為了彌補醫生,拋下工作與之去度假,並允諾度假期間不受任何外界干擾。在此時網球手的弟弟傑克.桑德森回來為哥哥報仇,與已出獄的朱麗狼狽為奸,控制了公司的董事會。斯戴芬回來後,為時已晚,被迫讓出董事長的位子。而此時傑克自從遇到斯戴芬後,對其念念不忘,發誓要得到她。傑克和朱麗想盡辦法使斯戴芬失去公司和伊甸園,朱麗為破壞斯戴芬夫婦的感情把醉酒的丹納醫生弄回自己的公寓,並使計叫來斯戴芬,斯戴芬看到後傷心欲絕,去海邊游泳發泄,一男子誤以為她要自殺,跳入海中去救她,卻由於技術不佳,反過來被斯戴芬所救,但由於海浪過大,兩人同時被海浪捲走。兩人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脫離危險,斯戴芬決定去阿拉伯,求助自己的初戀情人--阿拉伯王子。
阿拉伯王子幫助斯戴芬以阿拉伯公主的身份回到故鄉進行報復。
3. 求一部講印度公主被綁架的電影
"印度王公的女兒"(義大利)
一位外剛內秀的加拿大警官和一位美麗的、富有同情心的印度裔英國女醫生之間那充滿激情、布滿荊棘的愛情關系被粗暴地打擾了--當這個女人遭到綁架後。這位警官跟隨她走遍了半個地球……到了異國他鄉印度王國,在那裡他得知了關於他的愛人的秘密:她是一位王公的極其富有的女兒,並且是王位的繼承人。他們的冒險……以及不幸的遭遇……在重新團聚以前充滿了斗爭、戲劇性的事件、浪漫和甚至是喜劇性的事情,以及非常危險的惡棍和有趣、獨特的同盟者。置身於西方世界的摩天大廈和印度的皇家宮殿中,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講述了東方和西方之間的文化沖突。充滿斗爭的故事情節和十分浪漫的結局將吸引世界各地的觀眾。
4. 印度電影中,有一條蛇被火圍著,電影叫什麼名字
《蛇影》印度電影
講述的是艾麗絲是蛇王國公主,她美麗,性感,聰慧,月全食之夜來到人世間,卻中了對她貪色己久的達瑞的圈套,危險之時被人類所救,巨蛇達瑞因此懷恨在心,於是開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
5. 來自印度的史詩作品 --- 我看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
來自印度的史詩作品 --- 我看印度電影《巴赫巴利王》
筆者在上周利用晚上時間,再次看了印度電影史詩般的巨作《巴赫巴利王:開端》《巴赫巴利王:結局》二部電影。這個是筆者第二次看印度的這2部電影了感觸頗深,所以打算克服惰性,寫下這篇文字。總結下來,筆者認為,這2部電影代表了印度電影製作水平的巔峰,堪稱印度電影里的上乘之作,是史詩般的電影作品!
在去年下半年,筆者有看過這2部電影。但是由於當時對於這2部電影並不是連著看的,所以看第二部的時候,已經不能將第一部的情節與第二部的故事情節連貫結合起來了。加上這2部電影上下集里,故事情節的展開並不是按故事發生的先後順序,而是採取了倒敘方式,同時在順序敘事的過程中又夾雜著穿越回到過去交代了故事主角上一代宮廷內斗過程。這讓筆者很是吃不消!所以去年看完了第一遍這2部電影之後,筆者雖然對於故事情節有所了解,但是去不能完整的將這2部電影要講述的故事說清楚。
今年,筆者看了不少印度電影,對於印度電影有了新的認識。從之前的完全忽視,漠視印度電影,到現在印度電影每部必看。據筆者上網查資料,就有不少文章介紹印度經典電影作品的。得知必看的印度電影排行榜中,《巴赫巴利王》這2部電影就是排在前幾位的,可見這二部電影在印度電影中的地位。所以上周下班後閑著無事,筆者就決意要將這2部電影再看一遍。連續2個晚上,看到近11點,可以說是很辛苦的熬夜看完了第二遍,筆者才真正對這二部電影所闡述的故事有了一個比較清楚的掌握,才能對於這2部電影做下點評。
二部電影講述的故事大致是這樣:很久很久以前,在印度有一個摩喜施末底王國。國王死後,王位的爭奪在兩個年輕人巴霍巴利(帕拉巴斯飾)和巴拉迪瓦(拉納·達格巴帝飾)之間展開,巴霍巴利為人正直勇敢,而巴拉迪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太後選擇了養子巴霍巴利作為王國的王儲。巴霍巴利被擁立成為新國王,在加冕典禮之前讓其游歷王國,體察臣民的疾苦;同時,太後還竭盡全力滿足自己的親兒子巴拉的各種需求,希望平衡兄弟的關系。巴霍巴利在此游歷之間偶遇附屬國美麗絕倫的公主,並通過機會接近該公主。就在巴赫巴利接近公主期間,太後派人向公主給其親兒子巴拉提親,不過提親時候使者的傲慢的態度遭到公主的拒絕。一個夜晚,該附屬國遭到外敵入侵,命運危在旦夕,這時巴霍巴利憑借其蓋世武功將敵軍擊退。正在此時,太後給巴霍巴利發來訊息,要將公主以囚犯的身份抓回國內。巴霍巴利回到國內後,寧願選擇公主也不要國王之位。太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剝奪了巴赫巴利的王位繼承權,並且宣布其親兒子巴拉為新的國王。但是巴拉繼位後卻一心想除掉巴霍巴利,但礙於太後權威,一致沒有採取行動。後來巴拉終於找到機會讓太後將巴赫巴利貶為平民,再通過編造晚上被巴霍巴利最親近人刺殺的現場,讓太後派人殺掉巴霍巴利。太後殺掉自己的養子之後沒多久,就知道了事情真相,非常後悔。巴赫巴利在人民心中很有威望,當人民知道巴赫巴利被害死之後,紛紛要求太後給與一個交代。太後藉此機會宣布養子巴赫巴利剛出生的兒子繼承王位!其親兒子巴拉國王很生氣就要殺剛被立為新國王的孩子,太後拚死相救。在太後的捨命保護下,巴赫巴利的兒子得以倖存,被一戶普通人家收養,取名為希瓦(帕拉巴斯飾)。希瓦是個擁有天生神力的孩子,長大後他為了心愛的姑娘離開了家,來到了外面的世界闖盪。由此,他也了解到了自己的真實身世,一段為父復仇與奪回王位的故事即將來臨。最終讓其在民間長大後,帶領民眾替父報酬,奪得王位。
這種發生在古代帝王皇宮內部爭斗王儲繼承權的故事,在有兩三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中國並不陌生,並不鮮見。在中國古代歷代王朝里,為了爭奪天下,父子之間,親生兄弟之間,皇親國戚之間,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你死我活的爭斗和血光之災。所以這2部電影里闡述的皇宮內斗故事,對於中國人而言,其實並無新意,可以說是很老套。因為中國出產的宮斗電視劇電影實在太多太多了,很多中國人對於樂此不疲的。
之所以說這2部電影是史詩般的巨作,筆者認為有如下幾個理由:
首先這2部電影場面宏大,大手筆 !規模恢宏的殿堂級別的古帝國王城,冷兵器時代戰爭時的兩軍對壘與血肉廝殺。還有那絢麗奪目的自然風光,旖旎多姿的佳人,無不體現了印度特色的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在戰爭場面的刻畫上,其場景設計與製作藝術上給人恢宏大氣之感。雖然有著過分誇張的鏖戰,但對於一個善於開掛的國度印度而言,這樣令人血脈噴張的塑造並不奇怪。看得出這部影片製作團隊頗費心血與精力,才能讓這2部電影呈現出這么好的觀賞體驗,在此筆者不能不為電影的幕後團隊點贊。鮮明的印度特色,震撼的戰爭畫面,這樣的電影首先能以其神博取印度觀眾的鍾情。對於另外一個文明的中國觀眾而言,也是很有吸引力的。看到《巴赫巴利王》電影里的宏大的戰爭場面,筆者不禁想起了《勇敢的心》《木馬屠城》這些來自美國好萊塢製作的史詩般的經典大片里氣勢磅礴異常壯觀的戰爭場面。當然了,這些美國電影所闡述的歷史故事更為深入人心,歷史沉澱更厚重,電影本身的國際影響力也更大更深遠。
其次就是電影里諸多演員無比精湛的表演功力。電影《巴赫巴利王》中每位人物的形象都特別鮮明,有稜有角,然人難忘。看得出,每位演員都非常用心的,傾力演出,全身心的投入到所塑造的角色里。巴赫巴利王對子民們的慈愛目光、對妻子的深情表白與忠貞、對作為其奴隸的叔叔的信任與友愛、對巴拉的忍讓等等,其內心戲都有通過面部表情得到展現,每一個動作與表情演繹得都十分到位。巴赫巴利王妻子更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的眼神堅定,有很強的正義感;不屈服於權貴,為愛情放棄一切;心直口快,是個嫉惡如仇愛恨分明的性情中人。當然了,影片中其他幾個角色也表演的很是到位。對王後無比忠心的奴隸叔叔;心胸狹隘心狠手辣內心陰暗的巴拉;力壓群雄,專制且霸氣側漏的老王後。。。諸多演技深厚的演員的傾力出演,使得電影故事演繹的跌宕起伏,對於人性的美與丑卻又刻畫得入木三分。
這2部電影時間都很長,都超過2個小時。筆者發現,印度電影單部電影超過2個小時的,不在少數。這讓看慣了90分鍾或者120分鍾以內中國電影以及美國電影的我,並無任何不適之感。反而筆者也再次對印度電影產生了好奇:印度電影都這么長嗎?筆者從小喜歡看電影,對於那些筆者喜歡的電影,筆者總是嫌時間過短,不夠盡興,常常在看完電影走出影院後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所以對於印度電影的更長時長,筆者倒是很是喜歡,覺得很過癮。
期待寶萊塢能製作出更多的史詩般的精品。加油,印度電影人!
2018-09-22 寫於杭州市下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