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含有激情戲的電影
色即是空1.2
㈡ 般若波若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本語譯(霍韜晦譯)
-----------------------------------
聖觀自在菩薩正在進行著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活動,照見(生命的)五種現象在存在上,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於是超越了一切痛苦)。
(他對舍利的兒子說)
舍利之子啊!(生命的)肉身現象是空的,這種空的性質正是肉身現象的存在情形。(所以)肉身和空沒有分別,空和肉身也沒有分別,肉身就是空,空就是肉身。(其餘)四種(主觀上的)感受現象、(對象形相的)攝取現象、(動作的)發施現象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思維現象的存在情形也是一樣。
舍利之子啊!一切存在都是處於空的狀態。沒有生、沒有滅、沒有污染、沒有清凈、沒有減少,也沒有增加。所以,舍利之子啊!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肉身現象、沒有感受現象、沒有攝取現象、沒有發施現象,也沒有認識思維現象。(在主觀方面來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主體)的存在,(在客觀方面來說,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對象)的存在。(如果以十八界的分類標准來說)沒有眼的界域,以至沒有意識的界域。(如果應用在十二因緣方面)沒有明,也沒有無明;沒有明的滅盡,也沒有無明的征滅盡。推演下去,既沒有老死,也沒有老死的滅盡。(這也就是說)沒有苦,沒有苦的原因,(所以)不須求苦的息滅,也不須從事息苦的實踐。(總之在空的狀態中)沒有能知的主體,也沒有所知的對象。
由於不能有所知的對象的緣故,修行者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內心的活動再無障礙。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就消除了種種怖畏,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從而進入徹底的涅盤境界之中。所有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中的諸佛,都是依於這種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而獲得最高的、最正確的和最完全的覺悟。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是偉大的咒語,是有大智慧的咒語、是超過一切、無與倫比的咒語,可以止息一切痛苦,因為它是真實的、不虛妄的。
以下就是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所說的咒語∶
『去了!去了!
到彼岸去了!
完全到彼岸去了!
覺悟啊!謹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本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內容分析(摘錄自霍韜晦《佛學》上冊)
------------------------------------------------------
《般若心經》全篇的主旨在描述對『空』的體證。在內容上可以分作四段∶
第一段指出∶『空』是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下呈現的。因此我們可以分析出∶『空』不是普通經驗的對象。譬如生命存在的問題,在一般經驗之下,我們只能看到種種的生命現象,這就是五蘊——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建立起來的概念,但在極深的般若波羅蜜多的作用之下,可以觀照到這些現象都是處於一種空的狀態。
第二段跟著破解一切自原始佛教以來所成立的代表存在的概念。這些概念由於分類的標准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而有種種說法。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這是橫的解剖;十二因緣、苦集滅道,這是縱的解剖。在橫的解剖中,雖亦涉及到客觀存在的性質問題(如色蘊、六境),但主要是扣緊生命現象上說。所以這些概念,基本上是代表了傳統佛教對生命的活動、構造、前後方向的看法。佛教雖然不承認有『我』,但基於如實觀的要求,如實地觀察生命,所以次第產生了這些概念。但是,大乘佛教興起之後,認為這種分解的方式雖然可以破除一個獨立的自我觀念,但還是有所執。例如原始佛教把自我開為五蘊,自我的存在是假,言下之意,即以五蘊為實。但五蘊是不是就是最後的實在呢?我們能不能以肉身(色)現象為最後的實在呢?以感受作用(受)為最後的實在呢?……說一切有部說,色法可以再分為若干種,例如眼的對象(色境)可以再分為形色(形狀)與顯色(顏色);客觀存在的物質可以再分為極微(物質原子)。依據這種說法,則物質現象仍是假,極微才是實。結果極微成為一種固定的、獨立的存有體,成為一個有『自性』(自我獨立)的存在。這樣,『自體』觀念便不能去除。由此可見,這種『假依實』的分解方式是不徹底的。從大乘般若學的觀點看來,這是忘記了佛陀所宣說的一切存在都是無常、都是緣生的教法。如果了解一切法都是緣生,即一切法的存在當下就是處於無常過轉的動態之中,便不能被執實。問題是,當我們以它為經驗對象時,就會不自覺的以我們的主觀的認知能力來套它,從而產生概念。其實在客觀的法上說,無常過轉,受緣的制約,根本不能有自體。所以它的存在是不與任何概念相應的,這就是空。空不等於無,空只是說明它沒有獨立性、沒有實體。但它仍是一個緣生法,一個無常過轉的存在。《心經》第二段雖然沒有交代種種生命現象所以是空的理由,而只是破斥它們的存在∶先破五蘊中的色蘊,續破其餘四蘊,然後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實踐,但依我們的了解,這不過是撥除這些概念來體證生命的存在情形,進而體證一切法的存在情形。『空』一方面撥除這些概念,一方面展示存在的真實狀態。
由此可見,『空』是雙離有無的,或非有非無的。說它有,它不是一個獨立對象,亦無內容;說它無,它卻有緣生的動態。兩邊不著,雙遣雙離,在這一情形下是無法用一個具體概念來表述的,所以說為『空』。『空』是中道,但『空』這一個字眼亦只是象徵。
由於『空』代表真實的存在,《般若經》強調,這只有通過般若波羅蜜多才能當面把握,所以《心經》的第三段,即指出在獲得對『空』的體證後所產生的效果∶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以至獲得無上正覺。
《心經》的第四段是站在修行實踐的立場,把般若波羅蜜多看作咒語來推動眾生的奮發向上。大概在《般若經》出現的時代,印度的咒語傳統亦重新流行,為鼓勵他們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所以有此一段。後來密宗興起時,便有人根據這一段把《心經》看作是密宗的經典。其實咒語的初意只是一種鼓舞,後來才發展成為調伏心靈的方法。
--------------------------------
不好意思,雖然摟主說不要從網上粘貼,但這是末學看過的最為容易明白亦最深刻的譯本。譯者為香港法住機構創辦人霍韜晦教授。
㈢ 性經什麼意思
電影【性經】(1996年,印度/英國)
這是一部根據古印度奇書《性經》改編,反映女性如何發掘自身身體內部的情慾而影響男性的前衛影片。片中大量精雕細刻製作精美的性愛場面,在視覺上達到了愛情升華的唯美和聖潔的感覺,優雅而又詩意。
KAMASUTRA,在印度被稱為「愛情聖經」、「做愛寶典」,主要談愛,談情,談靈與肉的交融。影片中的很多台詞體現了這種觀點,例如「愛並不是降服,別失去自己,愛是瓜熟蒂落」、「愛的最高境界,就是將肉慾上升到絕對信任,二者合一,水乳交融」。
印度著名女導演米拉•奈爾的這部影片中毫不避諱地展現了肉慾交歡的場面,但隨著男女雙方感情的不同和變化,做愛時而是激情,時而是武器,時而是降服,時而是報復,每一次肉體交接的場面都是男女雙方關系最直接的體現。KAMASUTRA中做愛的技術,已經不單單是追求肉體快感的指導,而是一種男女之間的「語言」,並成為那個時代印度女性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㈣ 直譯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心經何故無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等六種成就,以證明是佛說呢?
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葯,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
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
這部心經是觀音菩薩教我們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煩惱作業,受無邊生死苦,所以文中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開始就教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不認識不能度自己,認識自己就能度自己,還要認識眾生,認識眾生就能度眾生,諸佛認識自己,也認識眾生,故諸佛成佛度眾生。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十方如來同一個心,無兩個心,阿彌陀佛的心與釋迦佛的心相同,釋迦如來的心與葯師琉璃光如來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無量佛都是一個心,返觀眾生心,個個不同,因為眾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會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謂觀自在?對機說法,對病落葯,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觀法,背菩提心觀法是非常危險的,所以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縛,離菩提心觀色,便著色,為色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聞聲,便染聲,被聲音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嗅香,為香所染,為香所縛,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講話,著了語言文字,亦不得自在,離菩提心覺觸,昧著了觸,為觸塵所縛,不得自在,過在何處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觀一切法,著一切法,於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觀心,心明法空,於一切法得自在,故觀音菩薩的『觀』字,不是叫我們觀法,若觀黃金,可能起盜心:觀色則著色,觀名則求名,所以要離境-離三界之境、離六塵之境、離人天之境、還有,離目前之境,而觀自己的心,觀心則無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於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雲: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觀自在』解作觀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麼?自己要認識自己,自已是眾生:只緣眾生迷了佛,識得眾生便識得佛,不是佛迷了眾生,度了眾生便無迷,不迷便見佛,佛是眾生所成,一定要認識眾生,猶如饅頭、水餃,為麵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認識麵粉。
下文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見五蘊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發現。自己就是五蘊,五蘊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蘊所覆,便不能認識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識得念佛是誰,因為被五蘊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但這個『深』字很重要,大乘稱為深般若,小乘稱為小般若,我認為這個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們念佛,佛從何處出呢?
你要看!
越看越深,絕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看這個念佛是誰,亦無有來處,惟有看他從那個地方出,就從那個地方直看下去,諸法無有來處,是故看不到來處,若有來處,如來便不是無所從來,而是有所從來,既然如來無所從來,佛號亦無所從來,既無來處,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無底。雖然看不到佛號從何處來,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這個濁惡世便空了,無論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誰、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講話、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切法都無來處,甚深!甚深!故般若稱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禪時身體空了,他使驚恐起來,切不要驚恐,身體雖然空了,但心還末空嘛!身體空的時候,心便現出來,你再看這個心,心有無量的妄想,你便看這些妄想,無量的妄想不生,那時你的涅盤心便現出來,所以在深般若中,觀音菩薩說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即蓋覆之意,五蘊蓋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現出來: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稱為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五蘊空時見菩提心,從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凈土。
釋迦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故然如此,彌陀經離五濁即空五蘊,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成四智,八識也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便是五蘊,唯識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分別甚麼名相,轉八識即空五蘊,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的『時』字也要解釋一下:一切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時指過去時、現在時、未來時,過去現在未來都行深般若,所謂過去不可得,過去便有般若,未來不可得,未來便有般若,現在不可得,現在便有般若,時者,即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把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為五千字的是金剛經,再把五千字的金剛經濃縮為二百多字的是心經,我現在再把心經濃縮為一句,就是『照見五蘊皆空』。觀音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未來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過去的菩薩亦照見五蘊皆空,現在學佛的人亦要照見五蘊皆空,路就是這樣行,把照見五蘊皆空,再濃縮為一個字——照!
照即照顧,人人可以照顧,例如帶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顧呀,不照顧便踏著糞穢,或是墮進坑內,講話也要照顧,不照顧便會講錯話,拜佛也要照顧,當照顧時便發覺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所以禮佛一拜,罪滅河沙;誦經時口誦心思惟,隨文入觀,照顧其義,便會發現經中義理無窮,便能演說經中道理,持咒時亦要照顧,照顧這個音聲從那處地方出來,若能照顧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這個世界便空了,從生死的此岸,到涅盤的彼岸,從娑婆的穢土,到毗盧性海。
過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壞,知客師要他清單,他使求情懺悔,從此止語,在藏經樓當香燈,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個字一個字的到了涅盤彼岸。持咒是一個無分別法門,若能跟著一個字一個字的走入去,便能離開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禪定的國土去,俗稱三昧。
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拖死屍是誰』,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過來,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個『照』字,時時刻刻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善念可以保存,惡念要消滅,我們動一個念頭,照顧這個念從何處來,照顧這個念往何處去,若能照顧自己的心念,則受想行識空,若照顧自己的色身,則身體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滅滅,見到粗妄想,後來粗妄想熄滅,變了細妄想,細妄想猶如流水一樣,古人稱為流注生滅,趙州老人稱其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樣,還看無生滅,其實微細生滅不停,再照顧,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便能心空及第歸,完全靠這個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見五蘊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麼?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蘊,何人無五蘊,五蘊本來空,迷的時候才有,悟的時候即無,古人雲:色蘊猶如聚沫,受蘊猶如水泡,不論苦愛樂受,很快便過去,想蘊猶如陽焰,打甚麼妄想也不實在,行蘊猶如芭蕉,層層剝落,剝到最後便成空,識蘊猶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才見到諸法的清凈相,清凈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雲是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是離開生死然後有涅盤,生死當下空就是涅槳:般若照見煩惱本來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是本來空,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一切法不生,試問水中月有沒有生?無生。水中月有沒有滅?無減。水中月無生無減,一切法亦無生無減。又水中月有沒有垢穢?-無,污水裡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凈水內亦有月,亦不染清凈水,故雲不垢不凈。
『不增不減』,大海一天兩次潮水,海水不會增加,一天兩次退潮,亦不會減少,所以眾生成佛時,佛性不會增加,未成佛時,佛性也不會減少,生凈土,佛性不會清凈,墮地獄,佛性不會染污,凡夫輪迥有生死,佛性無生亦無死,等於虛空-明來暗去,空性無生無滅、無垢無凈、無增無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雲:『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此意。
在諸法實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楞嚴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無色,身便空,無受想行識,心亦空,所謂身心兩亡,身空心空佛現前,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異滅,若身空,無生老病死苦,心空,無生住異滅,身心兩亡,佛性現前,所以學佛,是很簡單,很現實的事。
【無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根以能生為義,根是積業潤生,如眼看色,當見色的時候,或邪視、或偷看,於是便作業,又如眼見黃金起盜心,見美女起淫心,見名貪名,見食貪食,於是因眼根而積業。
六根空即是清凈,不是作無解,如來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則便會作業,耳根亦復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詞歌曲,會使人作業,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謂六賊為媒,自劫家寶,六根即六賊,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寶。以般若觀照,見到諸法的實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不是無,是空,是清凈。
㈤ 金剛金心經的 梵文(印度文)版,不懂不知道的不要誤人子弟.
心經流傳下來的最早版本就是漢文的==
現在的梵文版本是從漢譯版再譯回到梵文去的,最早的就是日本寺院所藏的梵文心經。呵呵~~~~
http://hiphotos..com/chilisama/pic/item/e7b914cfbf1b7e11b700c821.jpeg
㈥ 《心經》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偽造的
紀贇佛學:《心經》到底是不是中國人偽造的?
知道這里很多人都沒有修過梵語,我先在這里把問題簡化一下。簡單地說一下我的觀點,事情的起源還要從後面文中提到的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一位女學者那體慧(這是她自己的中文名字,原名為jan nattier)的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談起(這篇文章我在正文中會提到),這篇文章(非常長,有七萬字)首先揭示出我們現在的梵語本《心經》是中國人偽造的,而且偽造者非常有可能是唐玄奘。
這篇文章出來之後,在歐美影響不算小,但中國佛教界和學術界都無聲無息。也不怪,大陸佛教研究界確實對國外研究非常不清楚,到現在還基本上是一種閉關鎖國的狀態。這篇文章數年前我看過後大吃一驚,因為我以前看《心經》通行的梵語本時,也有懷疑,覺得有問題,但卻一時又說不清楚問題在哪裡。後來看了那體慧的文章,很是驚異,說出了我的心裡話。
去年十二月,上海的徐文堪老先生為《上海書評》寫了篇文章,介紹了這個觀點。我正好和另一位中國的學界前輩方廣錩教授通信聊天,就激發了把這篇長文翻譯出來的念頭,但翻譯完了,卻因為那體慧的丈夫(也是位美國的佛教大學者,中文名叫馬克瑞,你們搜一下就知道,太有名了)在泰國患癌症去世了,一時聯系不上。我乾脆一不做,二不休,就寫了一篇介紹,並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得出了八點結論,這篇文章寫完後,四月二十號在台灣的一家雜志上發表了出來,全文也有六七萬字,我帖在這里。供大家批評之用。
底下是我在豆瓣和新浪博客上發文的復制,因為碰到不少表格和梵、藏語轉寫的部分,如果要仔細看,請看我發的PDF版鏈接:
這是我發在台灣《福嚴佛學研究》第七期(頁115-182,68頁約七萬字左右吧)上的文章,撰成時間是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二十號左右。在撰成之後,提交的同時,也發給了方廣錩老師和蘇錦坤老師,然後我就回中國過年,沒有再碰它。二位老師都對我的初稿作了批改,並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在此再次表示感謝。
在清樣出來之後,我又分別寄給了徐文堪先生和劉震兄(自己修訂前),在此感謝徐先生的對晚輩的愛護和鼓勵。而劉震兄依然是一如既往地捧場,並以德國派的一貫嚴謹態度,修定了我梵、藏轉寫中的一些錯誤。但問題是他當時正好太忙,給我回饋時,我已經把清校粗校一過後就發給了溫宗堃老師,所以雖然其中有些地方我也發現了,比如其中《心經》的梵語諸譯名等等,但內文中的數量眾多梵語轉寫我卻懶得去一一重校(我有個很壞的習慣,寫完文章後基本不想再讀,有時一讀就覺得惡心),加上梵語數量確實不小,所以還是有些錯誤,因此我會在這裏也把劉震兄的原信也帖出來,供大家糾錯。在此也向劉震兄表示感謝!
當然,我知道要讀懂這篇文章,需要一定的梵語背景知識,但《心經》實在是太過重要了。每次在參加佛教活動時,我和大家一起默誦《心經》時,我就在想,又有多少人在意這么一部重要經典的真偽問題呢?所以對那些沒有修過梵語的豆友,可以直接忽略分析的部分,直奔我的八點結論。
我倒覺得此經不一定是佛陀所言,但是玄奘講佛經帶入中土,且自己在印度留學多年,游遍印度多地,體悟了大道。
即使是玄奘自己寫的,我倒覺得此經卻也深得佛祖真傳。也是玄奘學佛的體悟。所有的經不過是希望人能持戒罷了,不斷地向內心呼喚喚醒自己潛能的方法。
所以何必數黃論黑呢?莫若學著救世濟人上多做文章。
㈦ 聊齋艷談系列電影誰知道有哪幾部
一、聊齋艷譚1艷魔大戰 導演:藍乃才 主演:葉子楣 文素 年代:1987
二、聊齋艷譚2五通神 導演:戴志君 主演:陳加玲 植敬雯 年代:1991
三、聊齋艷譚3燈草和尚 導演:黎x明 主演:植敬雯 成奎安 年代:1992
四、聊齋荷花三娘子 導演:NO ka chun 主演:黃美貞 顧冠忠 年代:1992
五、聊齋嬰寧 導演:何家舉 主演:六月 照毅 年代:1996
六、玉女聊齋 導演:曹建難 主演:鍾真 林偉建 年代:1998
七、聊齋艷譚之月宮寶盒 導演:陳仲雄 主演:周佳如 陳明君 年代:2003
八、聊齋艷譚之陸判性經 導演:李兆基 主演:顏千汶 陳明君 年代:2003
九、聊齋畫皮 導演:連熾芬 主演:羅樂林 區藹玲 年代:2003
十、聊齋連鎖 導演:范冬雨 主演:黃研 如正 年代: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