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夜宴>要反映什麼
<夜宴>要反映:中國「大片」究竟垃圾到了什麼程度!
Ⅱ 請問夜宴這電影是不是仿照的國外一本名著我覺得拍它的人侮辱了那本作品,你認為呢
嗯。是哈姆雷特。。不能說是侮辱吧。馮小剛也只是以此為基礎。借鑒吧。又不是翻拍。。但是可以說他是很失敗的。。沒有取到原著的精髓。。所以拍的很難看。。個人意見~
Ⅲ 反映中外文化差異的電影
一、《刮痧》2001
豆瓣評分:8.2
IMDb評分:7.6
點評:
講述美國亞裔群體的紀錄片。本來是充滿歡喜和期望的越戰後的尋親重逢,卻在母女相處過程中出乎意料地轉變成分離造成的巨大的文化沖突,並以不可調和的悲劇收場。攝制組跟拍過程中也沒料到會有這種轉變;前後反差充滿力量;爆發的那一整段高潮很絕。
中外在思維,文化,經濟,政治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而以上幾部電影成功幫我們了解了差異,是了解國外生活的巨作。
Ⅳ 夜宴好看嗎
」想了半天,回了四個字:一言難盡。 好看——看跟什麼電影相比。跟《無極》比,《夜宴》肯定比它好看。馮小剛聰明地選擇了一個戲劇史上最經典的故事——《王子復仇記》,宮廷內愛恨情仇,圍繞著王位之爭的是皇後跟太子、叔叔跟嫂嫂、哥哥與妹妹等一圈曖昧關系,電影最起碼的戲劇沖突和時下流行的情色元素一應俱全。有幾場戲,甚至讓人感覺有點像好萊塢大片那麼回事了。 比如太子、皇後先後喬裝去過的市集,鏡頭很短,卻讓人驚喜地看到了《俠盜羅賓漢》之類好萊塢古裝片的生動場景; 比如在皇後的冊封大典上,太子上演厲帝謀害他父親的戲中戲,讓之前松垮的劇情一下子變得緊張了。 幾位演員的演出也基本到位。章子怡的皇後性格和她從前的角色沒有太大差別,基本屬於本色出演;周迅的青女形象讓人自動聯想到她若干年前在《大明宮詞》里演過的小太平,雖然近鏡頭放大了歲月給她留下的皮膚問題;吳彥祖演的太子沒有多少心理戲,英俊高貴就足夠了;黃曉明戲份所限,發揮一般。馮小剛此番「改易旗幟」,偏偏留下葛優成為馮氏喜劇的「歷史遺留問題」,他有了頭發、穿了古裝,竭盡全力想讓觀眾入戲,但他那語氣、眼神已經改不了,一句「泱泱大國,誠信為本」,估計很快就要頂替《天下無賊》中那句「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 雖然不乏閃光點,還是不敢叫人將「好看」兩個字輕易加在《夜宴》頭上,即便它是比《無極》進步了,但當初還有人說《無極》比《英雄》進步了呢!笑語
Ⅳ 《夜宴>這部電影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故事情況之簡單是影片過於空空洞無物的原因,
Ⅵ 徵求對電影<<夜宴>>的評價
炒作啊炒作!
當一部影片的宣傳不僅僅局限於炒作的時候,也許中國電影工業才能勉強稱之為工業。而事實是中國目前根本不存在電影工業。
一部影片如何吸引眾多的眼球?一部影片如何賺取超過影片本身價值的更多的票房?作為工業的成熟電影操作自然有一套相對完善的體系,但在中國,電影的宣傳僅僅只局限於聯合無恥媒體做不實的誇大和厚顏贊美。當張藝謀、陳凱歌一次又一次的欺騙了觀眾之後,我們終於明白,原來這些所謂的大導演、大師們根本沒有把「觀眾」二字當回事兒!觀眾在他們眼裡,是絕對可以輕易騙取血汗錢而不必花心思討好的,觀眾是愚昧的,觀眾是無知的,觀眾是我說你要來看你就必須來看,我說好看你就不能說難看的,否則你就是不懂得欣賞的。這種心理,張藝謀實踐了但沒吭氣,只是悶著頭數錢,而陳凱歌的水品差一些,於是他說出來了。
這回輪到馮小剛了。作為底層工作人員出身的導演,馮小剛的作品一直以貼近生活,真正做到群眾喜聞樂見而別具一格,有人甚至認為馮小剛的電影才是真正代表中國的電影。想想雖然以偏概全了些,但也不為過。至少,馮小剛的電影作品最起碼當得上「好看」二字。喜劇作品就不說了,就算是馮本人認為的轉型作品《天下無賊》,雖然少了些開心的笑聲,但同樣是一部好看的好電影。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馮小剛開拍了《夜宴》。
幾乎從一開始,我就心生排斥,包括了所有的宣傳。也許就是因為不想再看到類似張陳二人的無恥。世界上美好的東西多了去了,何必非要看這些呢?不過,好奇心最終占據了上風。也許這些人就是抓住了觀眾的這一點心理,好看的電影大家會趨之若鶩,難看的電影也會有很多人想去看看究竟有多難看,我就是想看看究竟有多難看的其中一個。不管口碑評價如何,最重要的是票房。
抱著這樣的心理,我沒有去電影院,而是找了一張六區的正版碟來看。這樣做的原因是:如果好看,我不介意再到影院里去看一遍,因為影院的感受和看碟是不一樣的,看兩遍也許能看出更多的東西;如果不好看,我也可以及時地把碟片退出來,避免更多的時間被浪費。
那就先說碟片吧。雖然這樣安排有本末倒置之嫌,不過確實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碟片。
六區的DVD一直以來,只有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DVD勉強可以看看,事實上「六區」這個概念也僅僅只是好萊塢的電影在海外發行才劃分區域。本身國產影片在國內發行,並不需要分區域碼的。正版DVD裡面,中錄德加拉的DVD產品局限於好萊塢電影,直接進口或者好萊塢製作好母盤國內壓盤生產,畫質、音效倒也不差,只是花絮的豐富程度大打折扣,作為觀影本身來講是可以了。另外一種是國產影片由國內音像公司出版發行的DVD,長期以來就是超級VCD或者超級VHS的代名詞。畫質、音效慘不忍睹,花絮就更不用說了,能做出花絮菜單來已經算是極有誠意了,就不用提花絮是幾張照片還是預告片了。
看電影,最關鍵的還是正片。可惜近幾年來比較優秀的國產電影,國內音像公司發行的DVD根本不能看,DY們往往出於無奈,要去尋找國外製作的國產片的DVD來看。尤其是合資拍攝的電影,比較著名的例子像馮小剛的《大腕》,哥倫比亞公司在三區港台發行的DVD製作精良,而國內則一直沒有發行過;《天下無賊》國內有中凱公司發行,可惜不僅正片畫質、音效不好,甚至正片還有刪減,大家又都去尋找三區的DVD。
雖然近幾個月來國內正版的製作和質量上有比較大的提高,像不久前引進的法國大片《空中決戰》就比較好。但只是寥寥幾個片子,而且多是國外的電影。
而這次的《夜宴》卻令我耳目一新了。照六區的慣例,菜單極為簡陋,無視了;沒有花絮,無視;正片字幕不可消,無視;聲軌為DD2.0,無視。最不能無視的,是正片的畫質。
這一次六區的製作不知得到了哪一方的支持,也許是合資方環亞的關系,畫質表現相當出眾,色彩正確鮮艷,人物膚色表現准確;作為一張D5,沒有圖像壓縮過渡的痕跡,印象里沒有看到明顯的馬賽克現象;影片開頭的竹林和藝館,有許多的橫向條形圖像,但也沒有出現解析度不足的情況,對於竹子的排列表現很清晰,而且是PAL制的視頻,也就避免了N制圖像的爬行現象;影片里宮中的場面和人物服飾多為黑色調,暗部細節保留得不錯,像羽林衛的服飾盔甲,宮殿里暗部的層次;押送太子質押契丹的一段,在雪地里也沒有出現高光過曝的情況;在大面積暗場景和高光人物交錯時,沒有出現明顯的鑲邊現象。
這樣的圖像表現,應該說是在六區自家製作里沒有看見過的。優異的畫質表現,我推測來自於兩方面的原因:1、合資方環亞公司的大力支持,環亞作為香港較大的影片投資和發行商,本身實力不俗,而且很多法二區的HONG KONG VIDEO和HONG KONG LEGEND發行的數字修復港片,片頭多半可以看到環亞的標志;2、《夜宴》本身上映時製作了數字版本,供數字影院放映,直接製作DVD,也許會方便很多。
作為DVD來講,《夜宴》值了!
再說電影吧。
導演:馮小剛
印象里馮小剛的電影故事性極強,作為敘事的高手,馮小剛以往倒還沒有在影片敘事上出現過什麼大的毛病。被稱為東方版本的《哈姆雷特》的《夜宴》,整個故事就基於莎翁的原著,大部分的情節就屬於照搬,只是改了場景之類。正因為有了名著作為基礎,所以馮小剛的《夜宴》基本能夠講完一個故事,雖然這故事已經耳熟能詳,而且改編無數,前有N部電影,近有《獅子王》。這也是《夜宴》得以超過同類的《十面埋伏》《無極》等影片的一大亮點,除此以外,無他。
可惜馮小剛站在巨人的肩上並沒有看得更遠,一個簡單故事情節,如何把握敘事的節奏,如何鋪陳場面,如何撐開時間,馮小剛並沒有表現出在前作當中流暢的敘事和適當的煽情。反而在節奏和場面鋪陳上犯了大錯誤,使得觀眾產生導演為了撐開時間而花大力氣渲染某些與主旨無關的場面的感覺。
例如開頭羽林衛刺殺太子一段,花了很多時間、很多鏡頭去描寫羽林衛屠殺舞者的場面,太子在屠殺最後才出現。還有杖斃幽州節度使裴洪的場面,老人家反復的飛起,還是花了好幾分鍾才打死,有什麼意義呢?再有葛優和章子怡打馬球的場面,極盡鋪陳之能事,可惜完全看不出與主旨的關系。也許這個跟袁和平做監制有關系。
我在教初中生寫作文的時候,我說:有很多同學因為不善於發現事件的意義和細節,往往敘事流於粗略,於是每次作文總要寫很多無關的廢話來湊足字數。看來馮小剛此次出手,也犯了同樣的毛病。對於一些與中心主旨無關的場面花大力氣去描繪,反而沖淡了中心。也許是因為花了很多的錢,所以要弄出些響動來才好交差吧?
就包括把影片里多次出現樂譜在最後才由青女來演唱的《越人歌》安排在夜宴上,那時皇後、太常卿和皇帝之間的戲劇沖突已經到達一個高潮階段了,青女的出現尤其是完整了演唱了越人歌之後,這種矛盾沖突營造的張力已盪然無存了,然後再由皇帝賜酒,賜的正好是毒酒來再次掀起沖突,觀眾的情緒早就被甩開了。
影片里還有很多情節設置上的硬傷,就不說了。
監制:袁和平
本片的動作指導是袁家班,不知為什麼,八爺掛了個監制的名。不過影片的動作設計實在難以令人滿意。
不要說武打,就是「舞打」也不能看出個「打」字來!
或許是因為太子在越學了三年的音樂舞蹈表演的緣故,在動作設計上,一味追求「舞」,追求美,而根本不是打。過多的鋼絲,完全不加掩飾的動作失卻著力點,鋼絲已成為動作設計里最要眼的明星,而不是動作,實在太假了!
一味的慢鏡,完全的慢鏡頭,所有的動作都不是為了打人,而是為了展示肢體的美。就連在藝館被殺的舞者,死狀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慢鏡頭的使用,可以增強視覺的沖擊力,但是只有慢鏡頭的話,我們看不到「打」字,反而失卻了視覺上的刺激,我們會昏昏欲睡。
想看動作片的,看老電影好了。
編劇:盛和煜 邱剛建
這兩個人,我不太熟悉。但就本片里的表現而言,實在不敢恭維。編劇在一部電影里的作用,除了劇情的設計以外,很重要的就是台詞設計,要用最個性化的台詞來表現人物性格。這是編劇最大的作用了。可惜本片的台詞不僅沒有精彩的亮點,甚至連人物性格也不能從台詞上體現。
在片子里台詞半文半白,一忽兒文言味道很濃,感覺很典雅,一忽兒又變成市井味兒極重的口語,令人感覺很突兀。中間再夾雜幾句極現代化的語言,那就完全不知所雲了。
而葛優、章子怡的台詞在電影里算是很重的,但兩個人的性格根本不能從語言中得到體現,一開始感覺章子怡是一個被眾多權貴玩弄的可憐女子,後來又感覺她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野心極重的女子,之所以成為兩朝皇後是因為她自己的選擇;葛優,一開始感覺是要篡位奪權,順便收了皇後,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為了皇後才篡位的,完全搞不懂人物性格怎麼會有這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又是怎麼發生的,台詞的設計遠遠沒有達到表現人物性格的要求。失敗!
美術:葉錦添
此人不可再用了。
何出此言?
自從《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獎之後,葉錦添一時間如日中天,在國內的大製作中出現,但幾乎都是敗筆。什麼樣的美術設計是敗筆?大家看了不明白設計意圖的是敗筆!也許你會說,也許人家是想表現一種氛圍啊?是啊,美術設計就是為影片里人物活動提供場所和空間,營造氛圍,也就是我們文學作品裡常用的環境描寫,也包括人物的外貌描寫,因為美術設計還要設計任務的服裝。
陳凱歌《無極》里的圓環套圓環娛樂城和妖魔鬼怪般的人物造型我們就不說了,這次在《夜宴》出現的是方塊套方塊夜總會,各種建築設計找不到任何的歷史根源,人物的造型稍稍正常一些,但也還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出現眾多的日本武士的盔甲和面具,為什麼那些舞者的死亡還要擺出各種造型等等。
我覺得這個人的美術設計完全不能聯系影片的內容,只為了形式而設計,這樣的設計,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空洞。
演員:葛優、章子怡、吳彥祖、黃曉明
葛優演慣了小人物,時時在表現小人物身上的智慧和冷幽默,在這里恐怕行不通。雖然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但是感覺上不如原先的小人物形象來的真切。
章子怡,自從《卧虎藏龍》以後,章子怡的演技就沒有絲毫的進步,永遠是一臉的悲憤,永遠是擠出來的無奈的笑容,沒有豐富的演技告訴我們這個演員沒有豐富的內涵和靈魂。而片中和葛優演對手戲,高下立判,就是一個簡單的念台詞的功底,也看出章子怡在表演上欠缺的東西很多。大家可以捉摸一下章子怡說話的語氣語調和咬字。在和葛優比較一下看看。
吳彥祖,在這部戲里,沒有什麼可發揮的,雖然他的演技一向表現不錯,但是這部戲里,忽略不計了
黃小明,不熟悉這個演員,只是覺得換誰來演這個角色都行。
總結:
可以看看的電影,但別抱太大希望。
比《無極》絕對好看N倍,因為總算馮小剛講了個故事,雖然是別人的故事。
Ⅶ 2006年最火的電影是什麼國內國外都可以給我介紹介紹
大哥,你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
《納尼亞傳奇》
《殺破狼》
《達芬奇密碼》
……
好多我看過都不記名字的。
Ⅷ <夜宴>的服裝以及怪異的面具舞蹈是否有歷史依據
這片人物服裝應該沒有什麼歷史依據的.我個人看來有點離譜....夜宴,是中國電影的悲哀.我覺得中國電影要想走出國門,還有待更好的影片設計.......
Ⅸ 有哪些外國名著改編成的電影謝謝!
有很多,《希臘神話》(《諸神之戰》,《驚天戰神》等)、《伊利亞特》(改編有《木馬計》,《特洛伊》)、《奧德賽》、《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就有N部,如《王子復仇記》,《哈姆雷特》現代版,《夜宴》)、《羅密歐與朱麗葉》、《三個火槍手》(如《三個火槍手》,《鐵面人》)、《基督山伯爵》、《茶花女》、《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堂吉訶德》、《復活》、《戰爭與和平》、《簡愛》、《傲慢與偏見》、《湯姆索亞歷險記》、《胡桃夾子》、《環游世界80天》、《金銀島》、《福爾摩斯探案》(如《四簽名》,《血字研究》,《大偵探福爾摩斯》等)、《波洛探案》(如《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東方快車上的謀殺案》等)、《百萬英鎊》、《指環王》(西方魔幻小說奠基之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