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適合抑鬱症看的電影
推薦一部日本電影《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津奈木抱住了寧子:其實,我真的很想,更加理解你。
寧子的OS:大概,我們真的相互理解,只有那麼一瞬間,但就是這一瞬間,讓我得以存活。
在夕陽般的霓虹燈影里,裸體的寧子,翩翩起舞,她臉上帶著笑。
《只有愛能讓我生存》是一部非常情緒化的電影,而情緒是很私人的體驗,這也決定著你是否喜歡這部電影。
我們都知道也都相信,愛在人生中的意義,但愛的重要性極致是什麼呢,不外乎就是片名說的,只有愛能讓我生存。
一方面,這世上誰離了誰都能活,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沒了愛,活著也無異於死去。
你琢磨下,這兩者並不矛盾。
⑵ 《一念無明》好看嗎
好看。影片基調很壓抑,但劇情內容豐富,值得一看
《一念無明》改編自真實的社會新聞,講述了余文樂和曾志偉飾演的父子,由於家庭責任而互相誤解和虧欠,最終相攜著面對生活的動人故事。影片對現實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挖掘,得到了國內外各大電影節的一致青睞,並斬獲諸多獎項,如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獎和最佳女配角獎,香港電影評論協會大獎等。憑借罕見的題材和真實動人的故事,《一念無明》被曾志偉誇贊是「十年一遇的好劇本」,也成功吸引了余文樂、金燕玲等影星零片酬加入。《一念無明》先後在國內外九大電影節上大放異彩,被影迷們評論為「媲美《海邊的曼徹斯特》的佳作」,「在切身共鳴和『親近感』上,勝過《比海更深》」。
⑶ 電影一念無明好看嗎口碑怎麼樣
勿因一念而無明
文/夢里詩書
沒有何般刻意的文藝腔調,也不曾有著過度的拔高,《一念無明》雖有著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弒母、離婚、父子親情等等,都是電影的張力所在,但黃進卻以一種看似平穩,實則波濤洶涌的敘事手法,巧妙的編制著電影的情感,而正是這些點滴的凝聚,令人所真切的感受到了電影對遊走於社會邊緣群體深切的人文關懷。
《一念無明》就觀感來說,自覺與《海邊的曼徹斯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背負著沉重的罪責,同樣是一場隸屬於心靈的救贖,但《一念無明》所不同的是電影中患有躁鬱症的阿東,所失手殺死的是自己的母親,這種背負在主人公身上的罪責,其實遠比前者單純的過失之痛來的更為深重,但好在電影同樣也為主人公安排了一位救贖者,阿東父親的不棄相伴,仍舊令電影有著一道照亮人心的曙光。
這部電影所攫取的其實還並非僅只是一對父子的羈絆上,面對從精神病院出來的阿東,他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處罰,但卻成為了這個社會最為邊緣化的人群,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去接納這樣的員工,所有人也都對之惟恐不及,甚至連原本即將結婚的前未婚妻也在他的傷口上灑下了一把鹽,特別是當阿東獨自一人蹲坐在超市吃朱古力的畫面,成為了最為讓我動容的所在,可以說如若沒有父親的相伴,本當回歸社會的男主儼然就是被這個社會所隔絕的。
電影由此為引的展開,為人所見的其實已然並非是阿東他個人的躁鬱症問題,而是在香港這個自詡文明的大都市中那越來越深的人與人間的隔閡與冷漠,透過個體對整個當下社會精神面貌的批判,儼然成為了《一念無明》暗藏於父子親情後最為有力的內在縱深,且不論是飾演父親的曾志偉,還是飾演阿東的余文樂,在這部掙扎於病痛苦難卻仍不乏希望的電影中亦呈現了尤為精湛的演技。
由點到面的電影手法其實並不少見,但能在細碎化的生活中,在父子親情的描繪間,透過種種細節來達到對整個社會的人文思考,點出勿因一念而無明,生活永遠充滿溫暖的意蘊,不得不說是沁人心脾,回味悠長的。
⑷ 電影亂世佳人的主演是誰
費雯·麗(Vivien Leigh,1913年11月5日-1967年7月8日)
知道名字了上圖庫去查就能找到很多照片
原名維維安·瑪麗·哈特利(Vivien Mary Hartley),英國電影演員。她成功地飾演《亂世佳人》的斯佳麗·奧哈拉和《慾望號街車》的布蘭奇·杜波依斯,兩度獲得奧斯卡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16名。
費雯·麗是一位多產的演員,她與丈夫勞倫斯·奧利弗(又譯奧利維爾)在銀幕上有多次合作,奧利弗導演了多部由她主演的電影。在她30年的表演生涯中,她飾演的角色多變,從諾埃爾·科沃德和蕭伯納喜劇的女主角到經典的莎士比亞劇作中的角色。
費雯·麗以美貌出名,她認為有時這一點使她不能作為一個女演員被認真對待,不過她的健康情況是她最大的障礙。躁鬱症幾乎伴隨著她整個人生,她也因此獲得了難以相處的名聲,演藝生涯也幾經起伏。1940年代中期,她被診斷為慢性結核,因為反復發作變得更加虛弱。1960年,她與奧利弗離婚,直到她因肺結核去世前,她很少出現在銀幕和舞台上。
⑸ 電影《一念無明》怎麼樣
怎麼說呢
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一念無明》的文章,這里節選裡面的幾段吧:
《一念無明》這個片名是佛教典籍中的一個術語,「無明」是十二因緣法的第一環,指的是一種蒙昧愚痴、無法真正理解事物真相的狀態。佛教認為「無明」是一切煩惱的根本,是因緣法的起端,而一念無明指的正是人們由「念」產生的無明狀態,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不覺,妄見生起,無明乃生。念念偏差,念念執著,念念相續,一念而萬念,錯誤的念頭最終也就遮蔽了內心的光明和本性。
影片的導演黃進在一次采訪中曾經提到,自己之所以選擇用「一念無明」作為片名,是希望以此呈現片中人物之間的狀態:「他們都是愛對方的,他們都不是外人,電影裡面我自己覺得沒有外人」,但正是這樣的一群人,因為無法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人生,最終卻在不停地互相傷害,「他們互相傷害的時候就是『無明』的,看不清楚他真的要做什麼。」
很多人在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關注點都放在了躁鬱症,我看到有不少人指責導演對疾病的呈現很膚淺。這當然是一個問題,不過我個人覺得,對於這部影片而言,心理疾病也許只是一個切入的契機,「一念無明」在這里是一個情感關系中的隱喻,導演真正想討論的,是人應該如何應對親密關系的問題。阿東的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父母互相傷害,阿東與未婚妻互相傷害……這些原本應當是最溫馨的關系,最後卻成了痛苦的源頭,以至於影片最大的溫暖,竟然是來自隔壁房間那個頭頂插著一根針的乖小孩。
另一種「一念無明」的隱喻是關於遠離阿東的人們,那些友人婚禮上竊竊私語的嘉賓、超市中忙著錄像的路人、互聯網上人肉搜索的看客、大樓里拉著孩子阻止他跟阿東聊天的鄰居……他們有著各自的妄見和成見,這些先入為主的念頭讓他們喪失了人對人的關懷,而只是站在遠處默默地看,而這種看註定又只是一種無明,一種彼此傷害的無明。
阿東的故事是極端和個別的,但阿東的處境卻是普遍的。現代社會的人們既不會處理與親人愛人的關系,也不會處理與陌生人的關系。他們對待他人彬彬有禮,有禮中卻帶著冷漠,他們愛得如此笨拙,笨拙到甚至自我損傷。
我們是《一念無》中的每一個人,既是阿東,也是阿東的親人,更是那些不認識阿東的陌生人。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或許只有用言語、用擁抱、用交流改變自己的一念萬念,撥開無明的遮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和他人。這無疑很難,卻很必要。
⑹ 求有關躁鬱症的影視或文學作品
書有:《瘋狂》(推薦,別看書名如此,實質是躁鬱症自傳)
《躁狂抑鬱多才俊》(推薦)
《我與躁鬱症共處的三十年》(一般,不怎麼推薦)
bbc紀錄片:《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沒有字幕,電驢可以下載
還有更多的,以後可以短消息共同討論哈。
⑺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是一部關於兩個躁鬱症患者相愛的故事,男女主都喜
觸火之戀 英文是 touched with fire
⑻ 十大治癒抑鬱症的電影
治癒抑鬱症的電影:《莫娣》、《海蒂和爺爺》、《幸福的麵包》、《我愛你》、《白兔糖》、《歲月神偷》、《初戀五十次》、《菊次郎的夏天》、《天堂電影院》、《哪啊哪啊神去村》等等。
1、《莫娣》莫娣·劉易斯(莎莉·霍金斯飾)是一名外貌有明顯缺陷的婦女,因為這個原因,她經常找不到工作,直到一位隱居的男士艾弗雷特·劉易斯(伊桑·霍克飾)聘請她做管家,她的生活就此發生了改變。
閑暇之餘的她喜歡畫畫,並且筆下的作品極其富有生命力,慢慢地她會畫畫這件事被居民傳開,並成為了當地知名的畫家。而莫娣和艾弗雷特也互生好感,成為了甜蜜的情侶。
⑼ 卡爾和小美躁鬱症電影叫什麼名字
叫做《一念無明》。
主人公就是卡爾和小美這兩名,電影講述了心理學、躁鬱症、人生方面的相關問題這是值得觀看的。
躁鬱症電影還有《無恥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