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伊文思的主要作品
(荷蘭 1911年 黑白 無聲 1本)
本片為伊文思13歲時,在家人的幫助下拍攝的一部長200米的影片,是伊文思的第一部電影習作。 (荷蘭 1928年 黑白 無聲 1本)
1928年,伊文思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准備,用三個月的時間,拍攝了這部十分鍾的紀錄片。影片以詩意化的手法,充分調動電影的畫面,表現了荷蘭鹿特丹市瑪斯河上一座鐵路升降橋的運動情況。 (荷蘭 1929年 黑白 無聲 1本)
編導:J.伊文思、M.弗朗根? 攝影、剪輯:J.伊文思
影片表現了荷蘭阿姆斯特丹這座美麗城市在雨中的風貌,充滿了深蘊的詩意和清新的風格。
本片與伊文思的另一部影片《橋》被人們公認為歐洲先鋒派電影的經典代表作品。 (美國當代歷史電影公司 1937年 黑白 英語 6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J.費諾、J.伊文思? 剪輯:H.范唐根? 解說詞:H.海明威
本片紀錄了西班牙內戰的部分場景,從前方戰爭和後方建設兩個角度表現了戰爭的整體。這是伊文思所拍攝的第一部表現人民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大型紀錄片,也是伊文思的第一部戰爭實況紀錄片。
1937年,西班牙的內戰全面爆發,伊文思以鮮明的立場支持共和派,反對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他和海明威等一些美國知識界人士共同組成了「今日歷史電影公司」(後改名為「當代歷史電影公司」),奔赴西班牙拍攝了本片。 (美國當代歷史電影公司 1938年 黑白 漢語 5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J.費諾、卡爾
本片表現了台兒庄戰役中國軍隊與日軍展開激烈戰斗;漢口八路軍的重要軍事會議上,周恩來、葉劍英等領導人講話和研究軍事形勢的情況;西安人民舉行抗日遊行的場面。影片在美國和法國上映後,引起了轟動,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略中國,伊文思堅決表示支持中國的抗戰。他在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受美國當代歷史電影公司的委派,經過周密的准備,經香港來到漢口。他不顧蔣介石政府的阻撓和刁難,親赴前線,拍攝了紀錄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這部大型紀錄片。其後,伊文思為了表示對中國人民的敬意,通過周恩來等人的安排,將自己使用的攝影機和幾千尺膠片秘密轉交給了八路軍。(這台機器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 (法國加朗斯電影公司 1957年 黑白 漢語 4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A.杜美特爾、F.布林
剪輯:J.謝索 解說詞:J.普萊凡
50年代中後期,伊文思根據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提供的主題,拍攝了詩意化紀錄片《賽納河畔》。影片中,伊文思以賽納河為表現對象,巴黎城和賽納河相會在一起,像親密的愛人一樣緊緊地擁抱。河邊垂柳依依,年輕的伴侶依偎在一起;孩子們在河邊奔跑嬉戲,在河水裡游泳;片片輕舟劃過,雨珠敲打在水面上,泛起一個個漣漪。賽納河養育了巴黎,為城市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影片獲當年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和美國舊金山電影節的「金門獎」,成為伊文思的最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澳大利亞碼頭工會 1946 黑白 英語(中文字幕) 2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M.米歇爾? 剪輯:J.伊文思
1944—1945年,荷屬東印度政府任命伊文思為即將獨立的印度尼西亞的電影專員,伊文思積極籌備,准備拍攝表現印度尼西亞人民進行民族解放斗爭的紀錄片。印度尼西亞宣布正式獨立後,荷蘭對年輕的共和國實施封鎖政策,不準伊文思進入印度尼西亞,伊文思指責政府違背民主傳統,憤而辭去電影專員的職務。
1946年,伊文思在澳大利亞碼頭工會工人的協助下,秘密拍攝了《印度尼西亞在呼喚》。影片紀錄了澳大利亞碼頭工人拒絕為荷蘭的船隻裝運運往印度尼西亞的軍火,反對荷蘭武裝干涉印度尼西亞的情況。 (德國德發 1954 黑白 漢語 9本)
編導:J.伊文思、F.波茲納 攝影:D.肖斯塔科維奇
解說詞:B.波列伏依 翻譯:朱徽明
1953—1954年,伊文思應「世界工會聯合會」之請,拍攝了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召開的第三次世界和平大會的情況。他在三十二個國家的電影工作者協助下,以密西西比河、楊子江、恆河、伏爾加河、尼羅河、亞馬遜河等六條河流為背景,拍攝了沿河人民的生活,定名為《激流之歌》。1955年,伊文思獲得「世界和平獎」。影片在中國放映後,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又名:旅行日記) (古巴工業協會 1961 黑白 漢語 4本)
編導、攝影:J.伊文思
1961年,伊文思應古巴電影藝術與工業學院邀請,到古巴講學,與古巴的電影工作者共同合作,拍攝了紀錄片《旅行日記》、《武裝的人民》。本片紀錄了古巴的地理風光和古巴人民的精神風貌。 (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1958 彩色 漢語 5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王德成錄音:王紹曾
解說:謝添解說詞:何鍾辛 作曲:高潮
影片分為三部分,《冬》、《早春》、《春節》。
《冬》:表現了內蒙古海拉爾地區的冬季景色以及當地牧民的勞動和幸福生活。
《早春》:表現了南京近郊農民的春耕以及南京市民的生活,南京的夫子廟、秦淮河等。
《春節》:表現了無錫近郊農民准備過春節,以及春節期間人民的歡樂情緒,兒童們表演錫劇《雙推磨》,農村歡舞龍燈的場景。影片原定名《來自中國的信》,後經夏衍提議改名為《早春》。 (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58 黑白 漢語 2本)
編導:J.伊文思、王偉攝影:包萬儉
錄音:王紹曾 解說:李連聲 作曲:李寶樹
本片紀錄了北京市人民抗議英國帝國主義武裝侵略黎巴嫩示威遊行的情況。 法國/荷蘭合拍、法國阿爾果電影公司出品 (1966年 彩色 法語 2本)
編導:J.伊文思
攝影:E.V.D.安頓、E.貝克 剪輯:C.杜爾農
這是一部幻想性紀錄片,表現了荷蘭傳說中的「飛翔的荷蘭人」從十七世紀離開荷蘭後,直到二十世紀才回到了鹿特丹。但是,「飛翔的荷蘭人」完全不適應這里的生活。於是,他獨自駕駛著自己的小船駛向太陽。
這部影片使人們更多地想到伊文思本人的經歷。影片完成後,荷蘭文化大臣准備向伊文思頒發榮譽酬金,但伊文思本人驕傲地拒絕接受。 編導:J.伊文思、M.羅麗丹
攝影:J.皮季阿馬依、李則翔
本片表現了中國傳統工藝技術的繼承和發展。
《愚公移山》是伊文思於70年代在中國大陸拍攝的大型紀錄片。為了拍攝這部影片,伊文思走遍了中國的土地。他先後到大慶、上海、南京、青島、新疆等地。《愚公移山》共由12個部分組成,放映長度為12小時。其中最長的《上海電機廠》為131分鍾,最短的《秦教授》為12分鍾。 編導:J.伊文思、M.羅麗丹
攝影:J.皮季阿馬依、李則翔
本片紀錄了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圍繞一次學生向老師擲球的事件而進行的一場辯論。 編導:J.伊文思、M.羅麗丹
攝影:J.皮季阿馬依、李則翔
紀錄了上海第三葯店職工的服務精神,與顧客的關系以及召開服務質量檢查座談會的情況。
2. 印度的愚公移山
《印度愚公》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Ka2D4Rlq_KhRLsHKkPO-jA
《印度愚公》是科泰·麥赫塔執導,納瓦祖丁主演的印度電影,該片於2015年出品。
3. 你看過最長的電影是哪部
《指環王》三部曲
長度分別是:
《指環王:護戒使者》228分鍾
《指環王2:雙塔奇兵》235分鍾
《指環王3:王者歸來》263分鍾
三部電影加起來一共12個小時。
這部電影相信不用多說了。跟《指環王》一樣。
影片前半部分講述傑克與蘿絲如何從相識到相戀的過程,鑒於愛情是這部電影的核心主題,因此花費大篇幅去描繪是很有必要的,而影片中關於兩人的細節處理也是很細微入至,不會讓人有「劇情強行配對兩人」的感覺。
影片後半段主要是講述船撞冰山沉沒,要將泰坦尼克號上形形色色的各類人群在面對死亡時的求生表現深深地印烙在觀眾的心裡,可以說90分鍾左右的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不會讓人覺得過於短促,也不會讓人覺得拖時間。
事實上這是一部永遠都看不膩的電影,不論它多長。
4. 愚公移山徐悲鴻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 1940年,徐悲鴻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是徐悲鴻畫作中的神品,畫作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有機地融會一體,獨創了他「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事件,作品問世幾十年,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國寶級的油畫作品,在長達65年充滿傳奇的流傳中,海外的炎黃子孫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熱愛和犧牲精神,終於使這個國寶回到了祖國。我們在此無意賞析這幅畫的藝術性,而更多地關注這幅畫的思想性。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先生藝術創作頂峰時期的經典作品,也是中國油畫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徐悲鴻先生曾創作兩幅油畫《愚公移山》,此次被瀚海公司徵集到的是徐悲鴻先生完成的第一稿,尺寸稍小(46×107.5cm);現收藏於徐悲鴻紀念館的《愚公移山》是第二稿,尺寸為400×200cm。第一稿從構思、創作、保護、收藏都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據悉,抗戰期間,徐悲鴻與印度聖雄甘地會面,他從這位印度靈魂人物身上隱約看見愚公的形象,於是充滿激情地創作了《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1941年底,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在新加坡的徐悲鴻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密藏於枯井,後為感激這些「枯井之寶」守護者,他以《愚公移山》相贈。據介紹,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的《愚公移山》在「文革」中卷放於潮濕的房間,顏色脫落。中法油畫專家經過5年的艱難修復終於使其重見天日,但徹底恢復原貌尚需時日。因此,此次上拍的《愚公移山》是目前最能體現徐悲鴻抗戰期間創作風貌的巨作。
5. 為什麼徐悲鴻《愚公移山》的畫中人物是印度人
故事還要從抗戰時徐悲鴻赴南洋舉辦籌賑畫展說起。
1939年,徐悲鴻即在新加坡舉辦籌賑畫展——畫展以憑借畫筆為國家抗戰盡責任、為國內抗戰籌款為目的。
1953年徐悲鴻病逝。次年,新加坡舉辦「徐悲鴻遺作展」,展出了浩劫倖存於新加坡的油畫《愚公移山》等80餘幅徐悲鴻遺作。1985年,新加坡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連續刊登了《徐悲鴻藏寶記》,報道詳細介紹了徐悲鴻藏畫之事。
而在獲知這批作品下落後,徐慶平曾對媒體表示,自己並沒有「想追回畫的意思」。
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悲鴻在星洲》中記述了該書作者歐陽興義采訪當年藏寶與挖寶的當事人鍾青海的故事,「他一直收藏著徐悲鴻的油畫《愚公移山》,我認同他的說法,這是徐悲鴻感謝他三年又八個月,冒著被日軍殺害的危險枯井藏畫,在戰後寫信讓他挑選的紀念品」。該作品後被鍾青海之子收藏。
嘉德拍賣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總經理李艷鋒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這件油畫曾現身拍場,當時被台灣藏家買下。2006年,這件《愚公移山》出現在北京瀚海春拍,最後以3300萬元人民幣成交,被內地藏家競得。
如今,中國畫《愚公移山》與巨幅油畫《愚公移山》一同收藏在徐悲鴻博物館。今年1月,兩件作品同時在中國美術館展出。而本次將亮相拍場的油畫《愚公移山》畫幅較小,尺寸為46×107.5cm。大小兩幅油畫畫面幾乎完全相同,而中國畫作品人物雖有所調整,但大體相同。
油畫《愚公移山》再現拍場,有文章認為,根據以往徐悲鴻油畫在藝術市場中的表現,這幅作品「有望打破中國油畫紀錄」。
6. 愚公移山的創作背景
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
1939年12月6日,徐悲鴻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經新加坡、仰光、加爾各達,抵達聖地尼克坦。1940年2月,甘地訪問尼克坦,泰戈爾向甘地引見徐悲鴻。徐悲鴻為甘地畫像時,他被這位不屈不撓為民族獨立奮斗的印度靈魂人物深深感動,於是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後人撰文稱:愚公移山的故事,徐構思已久,為甘地畫像中,從這位獨立之印度的靈魂的身上,看見了愚公的影像。此後數間,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數十幅。5月,徐乘馬深入喜馬拉雅山至錫金邊境之法魯,於險峰危路之上作長詩詠懷,有「羊腸小徑穿雲上,辜負良工鑿路功。」《愚公移山》的構思,臻於成熟。
7. 印度電影塞納河畔的主題思想
本片以濃厚的詩情畫意和溫暖的人道情懷描繪了巴黎風情。影片開始,攝影機宛如輕盈的小船航行在塞納河上,劃過充滿鄉野氣息的城郊,緩緩進入巴黎市區。接著,攝影機在塞納河兩岸駐足,展現岸邊的生活場景:一個男人在給自己補鞋,成群的市民漫無目的地閑逛,幾個小痞子目不轉睛地盯視在岸邊拍照的女模特,戀人們旁若無人地沉溺在甜蜜的二人世界。一陣急雨襲來,人們迅速跑開。本片的創意源自法國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試圖在塞納河與巴黎相逢的地方表現巴黎的風土人情(本片原名《塞納河與巴黎相逢》。本片並非描寫塞納河和巴黎景色的風光片,而是一首充滿溫暖和煦的柔情、寬容慈悲的人道情懷以及洞察世事的幽默感的詩篇。本片拍攝完成不久就曾在中國放映,而且是導演親自帶來的拷貝。那時,他應中國政府文化部邀請訪問中國,並應邀擔任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藝術顧問。
本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思(1898-1989)生於荷蘭,年輕時代曾到許多國家拍片,後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國巴黎。伊文思與中國的關系十分密切,從1938年拍攝《四萬萬人民》到文革時期拍攝《愚公移山》再到新時期拍攝《風的故事》,他多次來到中國並用攝影機記錄下了中國不同時期的社會變遷。
8. 為什麼徐悲鴻《愚公移山》的畫中人物特別奇怪是印度人
《愚公移山》作品畫面中有一個像魯智深的人物造型,這個人物的原型竟然是一位印度廚師。據介紹,《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在印度的大吉嶺創作完成的,所以當時畫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來做模特的。徐悲鴻也說過,「那個像魯智深的模特,型體偉壯,且性格豪爽,工作嚴肅熱情,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