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登殿(講什麼節孝兩雙全 李勝素)歌詞
京劇大登殿(講什麼節孝兩雙全)唱段:
王寶釧:呂洋
【西皮二六】講什麼節孝兩雙全,女兒言來聽根源:大姐許配蘇元帥,二姐許配魏左參。惟有女兒我的命運苦,綵球單打平貴男。先前道他是個花郎漢,到如今端端正正,正正端端駕坐在金鑾。來來來,隨女兒上金殿,【搖板】不斬我父還要封官。
B. 節孝牌坊具體有什麼功能
節孝牌坊多用於表彰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這些節孝牌坊主要建立在街道中間或者路口,有的是為家庭旌表本族先賢而建,有的則為朝廷或當地官府為旌表賢臣,在忠、孝、節、義上有成績的人而立。
你去網路打棲山節考在線觀看就有了
D. 節孝坊的的忠孝體現在哪裡
在我國,除了眾多的用於宗教祭祀的廟宇牌坊,還有許多的用於表彰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的節孝牌坊,這些節孝牌坊主要建立在街道中間或者路口,有的是為家庭旌表本族先賢而建,有的則為朝廷或當地官府為旌表賢臣,在忠、孝、節、義上有成績的人而立。
最為著名的有安徽省歙縣葉氏貞節木門坊和黃氏孝烈磚門坊、歙縣棠樾牌坊群、山東省單縣百壽坊和百獅坊、江蘇省無錫市華孝子祠四面牌坊、江蘇省徐州市權謹牌坊、梅溪牌坊、江蘇省響水縣孝子坊、河北省衡水市蔡氏貞節牌坊、江蘇省銅山縣鄭楊氏節孝坊和鄭彭氏節孝坊等。
歙縣葉氏貞節木門坊和黃氏孝烈磚門坊,在歙縣斗山街內,這兩座牌坊,一南一北,一木一磚,均非常的簡陋。
葉氏貞節木門坊在斗山街南口不遠,寬約4米,高約6米,始建於1391年。此坊是雙柱一間三樓,橫枋以上為木製,屋頂覆小瓦,額題有「旌表江萊甫妻葉氏貞節之門」等字樣。
據說,現存的牌坊為清乾隆年間重修,龍鳳板上原來還有「聖旨」兩字。橫枋以下為磚砌,門是假門,但刻畫得非常逼真。
此牌坊是主人葉氏25歲喪夫守節,盡心侍奉婆母,撫養繼子。
元末兵亂時,葉氏攜婆母避難山中,於極端困苦中侍奉在側,極盡周全。數十年下來,不僅將繼子撫育成人,婆母也身體康泰壽高百歲,葉氏自己也得高壽,可謂善有善終。為此,她的後人便稟明聖上,為她修建了這座節孝坊。
此外,在當地還有一種傳說稱,這位葉氏曾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救命恩人,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便命人為葉氏建立了這座牌坊。
在歙縣斗山街的北端處,是一座青磚砌就的黃氏節烈坊,此坊建於1650年。此牌坊四柱三間三樓,寬6米,高7米,當心間原辟有門,後封砌。
在牌坊的額坊處寫有「旌表清故儒童吳沛妻黃氏孝烈之門」15個字。在此字上面的石質龍鳳板上,原來還有「聖旨」兩字,由於時間的變遷,現在已經難覓蹤影。牌坊兩側還有兩行題字,現在也已經看不清楚了。
關於此牌坊的來歷,據縣志里記載,這位黃氏是一位10多歲的姑娘,本來是要嫁給黃家後人的,結果,在成親前,她的丈夫卻不幸死掉了,黃氏便絕食而亡。
黃家人為了紀念她,便上報朝廷,為她修建了這座牌坊。
在歙縣,除了斗山街這兩座著名的牌坊,還有一個棠樾牌坊群,位於由黃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途中,離黃山市屯溪區約26千米,離歙縣縣城約5000米的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
棠樾村的「棠」字主要有兩解,一解為棠梨樹,又名杜樹,為高大喬木;二解為海棠樹,為落葉小喬木。「樾」字是樹蔭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約就是棠梨樹或海棠樹的蔭涼之處。
這里一個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來已經綿延了800餘年。該村的大姓鮑氏,他們的本源來自晉咸和年間的新安太守鮑弘。
棠樾鮑氏是一個以「孝悌」為核心、嚴格奉行封建禮教、倡導儒家倫理道德的家族。為此,在棠樾牌坊群內的牌坊共7座,明代的3座,清代的4座。
3座明代的牌坊坊為慈孝里坊、鮑燦孝行坊、鮑象賢尚書坊;4座清代的牌坊為鮑文淵妻節孝坊、鮑文齡妻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和鮑漱芳樂善好施坊。它們按忠、孝、節、義依次排列,勾勒出封建社會「忠孝節義」倫理道德的概貌。
慈孝里坊是為旌表元末處士鮑余岩、鮑壽遜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
據史書記載,元代歙縣守將李達率部叛亂,燒殺擄掠。棠樾鮑氏父子被亂軍所獲,並要兩人殺一,請他們決定誰死誰生。孰料,鮑氏父子爭死,以求他生,感天動地,連亂軍也不忍下刀。
後來,明朝建立後,朝廷為旌表他們,賜建此坊。在此坊的橫匾上鐫刻「御制慈孝里」幾個大字。
後來,明永樂皇帝聽說此事後,還曾為鮑氏父子題詩:
父遭盜縛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時……鮑家父母全仁孝,留取聲名照古今。
清朝建立後,乾隆皇帝也曾為鮑氏宗祠題聯:
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秀江南第一鄉。
鮑燦孝行坊建於明嘉靖初年。牌坊挑檐下的「龍鳳板」上鑲著「聖旨」兩字,橫梁正反各有一對浮雕雄獅,顯得頗為英武。額題上寫著「旌表孝行贈兵部右侍郎鮑燦」12個字。
據《歙縣志》記載:牌坊的主人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
他的孝行感動了鄉里,經請旨建造此坊。又因為他教育子孫有方、被皇帝「榮封三代」,並特地為其祖父立坊。由於鮑燦的曾孫鮑象賢是工部尚書,所以皇帝贈鮑燦「兵部左侍郎銜」。
據說,棠樾的孝子特別多,甚至可以說鮑氏家族是靠「孝」繁衍壯大起來的。這與歷代帝王都把「孝道」當做修身齊家治國的根本思想分不開。
棠樾牌坊群中的鮑象賢尚書坊始建於1622年。旌表鮑象賢鎮守雲南、山東有功。
據縣志記載:1529年中進士,初授御史,後任兵部右侍郎。他曾經遠赴雲南邊防,使邊境得以安定,當地百姓還為他建了生祠以示感恩。由於秉性亢直,鄙視權貴,鮑象賢多次遭到奸臣的中傷,政治生涯幾起幾落。
但他一直抱持「官不擇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計個人毀譽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後才被追贈加封為工部尚書。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向朝廷請命,修建了這座鮑象賢尚書坊。
此牌坊於1795重修,牌坊上寫著「贈工部尚書鮑象賢」8個大字,是一座旌表鮑象賢的「忠字坊」。因其在兩廣擊退倭寇立大功,所以,在此牌坊的兩側,分別還刻有「命渙絲綸」、「官聯台斗」等字樣,這是皇族賜予的平民百姓極高的榮譽。
鮑文淵妻節孝坊建於1768年。因旌表鮑文淵繼妻吳氏而建。
此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寬9.38米,高約11.9米。它是牌坊群自西向東第三座坊。坊字牌上有「節勁三冬」、「脈存一線」等大字。
據縣志記載:吳氏,嘉定人,22歲嫁入棠樾,當時正遇上小姑生病,她晝夜護理。29歲時,她的丈夫去世,她立節守志,對前室的孤子鮑元標視如親生,盡心撫養,直至其成家立業。鮑元標也不負母恩,終於成為清季著名的書法家。
年老之後,吳氏又傾其家產,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屬中沒有錢安葬的人。
與此同時,吳氏還盡心侍奉患病的婆婆至壽終。她在60歲時辭世。
吳氏的舉動感動了地的官員,還打破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盡管得此厚愛,但在牌坊額上「節勁三立」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人們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鮑文齡妻節孝坊建成於1784年,是三樓四柱沖天牌坊,寬8.75米,高約11米。它是牌坊群中自西向東的第五座坊。牌坊為灰凝石質,牌額東側寫「矢貞全孝」,西側寫「立節完孤」等大字。
據縣志記載,江氏為棠樾人,26歲守寡後,「立節完孤」,把兒子集成培養成歙縣的名醫。
寡婦守節,培養後嗣,被宗法社會認為是最大的孝行,因為宗族是依靠血統來維系的。所以在江氏80歲高齡時,族人為她請旌,建起了這座宛如其化身的牌坊。
鮑逢昌孝子坊建於1797年,為旌表孝子鮑逢昌而建。此坊結構為四柱三間三樓四柱沖天,寬9.8米,高11.7米。是牌坊群中自西向東的第二座坊。
此牌坊為灰凝石質,牌坊上無甚雕琢。字牌東面書「人欽真孝」,西面書「天鑒精誠」,下書「旌表孝子鮑逢昌」。
據記載,鮑逢昌的父親在明末離亂時外出多年,杳無音信。1646年,才14歲的鮑逢昌便沿路乞討,千里尋父,最後終於在甘肅的雁門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親。他為父親的背疽吮膿療瘡,並扶持父親回到家中。
一進家門,鮑逢昌又見母親病危在床,需要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醫治,鮑逢昌又不遠千里前去尋葯。母親服用後果然痊癒,族人便說這是他「天鑒精誠」、「孝愈其親」。後來,人們在他去世後,為他請旌,修建了這座牌坊。
鮑漱芳樂善好施坊建於1821年。這是棠樾牌坊群7座牌樓中位於正中間的一座,系為族表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的義舉而建造的。
此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當心間頂樓檐下嵌雕四周有龍鳳圖案的「聖旨」牌,當心間上層字板正背兩面,均題刻有「樂善好施」4個大字,下層字板題刻有「旌表浩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鮑漱芳同子即用員外郎鮑均」字。
牌坊兩側次間字板題刻有立坊人「禮部尚書穆克登額、禮部尚書胡長齡、兩江總督百齡、安徽巡撫胡克家、安徽提督學政白銘、安徽布政司蔣繼勛」等人的名字及立坊的時間。
據《歙縣志》記載,這座牌坊的建造經過頗為曲折,是鮑漱芳先後花了幾千萬兩銀子做「善行義舉」才換來的。
皖南歙縣,被譽為「牌坊之鄉」,據史料記載,歙縣歷代共建牌坊250多座,現存牌坊82座。它們或跨街而立,或矗立於村頭,或建於祠堂、民宅之前,作為門坊。
棠樾牌坊群,是安徽省現存最大、保存完好的一處牌坊群。古人建造它,其作用無非是維護封建社會的「忠孝節義」思想。
由於這些牌坊建築氣勢宏大、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又與相鄰的鮑氏男祠、女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旅遊景區,而且與黃山風景區自然景觀形成珠聯璧合的人文旅遊格局,因此,前往觀光游覽的賓客,無不贊美叫絕,流連忘返。
單縣百壽坊俗稱朱家牌坊,位於單縣城內勝利北街,1765年為翰林院贈儒林郎朱叔琪妻孔氏而建,因雕有100個不同書體的壽字而得名。
此牌坊以青色魚子狀石灰岩構成,通高l3米,寬8米,四柱三間三層樓閣式建築。
其獨特之處是:坊座雕有8頭矯健雄獅昂首遠望,8條出水蛟龍繞柱回舞,額枋上飾滿盛開牡丹,與正間上下額枋祥雲間翩翩飛舞的5隻透雕仙鶴、次間上額枋浮雕的相對翱翔之鸞鳳構成了具有無窮魅力之藝術佳作,寓意福壽萬年、富貴無媲或喜上眉梢。
而百獅坊則俗稱「張家牌坊」,被譽為天下第一坊,位於單縣城牌坊街中段。因其夾柱精雕100隻姿態各異的石獅子而得名,寓有百事如意,百世多壽之意。
此牌坊是1778年為贈文林郎張蒲妻朱氏而建,全石結構,高14米,寬9米,四柱三間五樓式,正間單檐,次間正檐,歇山頂,全部石砌。
坊座8根夾柱透雕群獅8組,大獅子猙獰崢嶸,小獅子環繞戲耍。每根夾柱前、左、右三面均浮雕松獅圖。4柱和枋額上透雕雲龍,其他部位也透雕加浮雕雲龍旋舞,珍禽異獸、花卉圖案。
無錫市華孝子祠四面牌坊,位於祠門前,俗稱「無頂亭」。單間,牌坊呈正方形,木石結構,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築物,建於1748年。
四麵坊是具有江南特色的一種古建築樣式,迄今能夠完整保存下來的,無錫僅此一座。
徐州市權謹牌坊坐落在徐州市內統一北街,又稱「權氏祠堂」,始建於1427年,是徐州歷史上唯一的歌頌封建禮教忠孝名人的紀念建築物。
此坊初建於城西北隅池沼旁,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順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將牌坊遷至統一北街,後又多次修復改建。
權謹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構成。牌坊坐西朝東,牌坊與祠堂的門樓合為一體,最東為牌坊,上有門樓,其龍鳳板上書寫「聖旨」兩字,過道為3間,門額上有明仁宗旌表權謹的「天朝元輔」、「中原文獻」、「忠孝名臣」12個大字。
大殿位於牌坊西,正殿門兩側紅抱柱有清乾隆帝南巡御賜的金字楹聯:
孝以作忠,品重先朝榮宰輔;
功而兼德,名垂後世耀門楣。
據說,此牌坊的主人權謹在徐州歷史上,是一位以孝道著稱的名人。
權謹,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陽,明洪武初年隨父遷居徐州,他10歲喪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訓誨下,刻苦讀書,於明永樂初年被薦授為青州樂安知縣。
10年後,他遷光祿寺署丞。後來,因其母年事已高,辭官歸家,備盡奉贍。
母親死後,權謹守墓3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聞知後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傳旨,令群臣效法,權謹也因此成為當時聞名的「孝子」。
權謹不但是載入《明史》46名「孝義」的大孝子,也是當時才華出眾的文人。權謹晚年授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在宮廷內擔任過皇太子的老師,並參加過明正統《彭城志》的編撰工作,並為之作序。
權謹一直活至77歲,他去世後,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員在徐建權孝公坊,以垂範名。
在我國,除了上面的介紹的這些節孝牌坊之外,還有眾多的為表彰我國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的類似牌坊。這些牌坊上除了寫有大量的頌揚文字外,還刻有不同形狀的浮雕畫面,為我國的建築文化增添了光彩。
E. 忠義節孝怎麼解釋
中國古代道德規范之一。原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後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隨著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形成和加強,「忠」成為臣民絕對服從於君主的一種片面的道德義務。宋代以後,「忠」發展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基本解釋:
--------------------------------------------------------------------------------
忠
zhōng
誠心盡力:忠心。忠誠。忠實。忠告。忠於。忠魂。忠義。忠貞。效忠。赤膽忠心。忠言逆耳。
奸
義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棕了「義」。他認為「信」和「果」都必須以「義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又:「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釋義】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為:正義|道義|見義勇為。②情意:義氣|信義|情義|無情無義。③意思:意義|含義|字義|定義。④撫養或拜認的親屬關系:義子|義父|義母。⑤假的;人工做的:義肢|義齒。⑥姓。
F. 奉旨入節孝祠是什麼意思
節孝是指 貞節和孝順。 清 劉大櫆 《方節母傳》:「余觀女婦之以節孝著聞,惟新安尤。」祠:是指封建制度下供奉祖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比如祠堂、祠廟、宗祠。
舊時封建統治階級旌表節孝婦女的祠堂。 清代在各省、府、州、縣各建節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節孝婦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
奉旨入節孝祠,大概就是皇帝親自下旨表彰某婦女,把此人名字刻入專門表彰節孝婦女的祠堂裡面供後人瞻仰,為其他婦女作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