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電影!!!黑色童話以及哥特風得電影!!歐美的最好!!
哈哈哈 太好了~非常推薦德普的 上面就有一些啦 還有《來自地獄》也稱開膛手傑克 《理發師陶德》《夜訪吸血鬼》 《黑暗陰影》可能弱一點 本來推薦好多 但你已經看過啦~我想不起來了 下面了我復制的
驚情四百年
聖誕夜驚魂
烏鴉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歷險
愛麗絲夢遊仙境
亞當斯一家
查理與巧克力工廠
范海辛
遺傳學歌劇
黑夜傳說
十三勇士
魔鬼代言人
第九道門
狼族盟約
蓋娜
地獄神探
吸血鬼女王
歌劇魅影
格林兄弟
潘神的迷宮
無顏之眼
千年血後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
歷代的巫術
② 一個歐美電影里的哥特小女孩這部電影名字
亞當斯一家 The Addams Family(1991)
導演:巴里·索南菲爾德
編劇:卡羅琳·湯普森/Larry Wilson
主演:安傑麗卡·休斯頓/勞爾·朱力亞/克里斯托弗·洛伊德/克里斯蒂娜·里奇/丹娜·愛薇/更多...
類型:喜劇/家庭/奇幻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1991-11-22
片長:99 分鍾
又名:阿達一族 / 愛登士家庭
③ 求幾部哥特風格的電影(歐美的)
《歷代的巫術》是一部老片子了、算是哥特電影起點經典吧。 《吸血鬼諾斯費拉杜》,真正的第一部、也是蠻經典的。因為哥特典型的代表就是吸血鬼嘛。 07年的《理發師陶德》 《剪刀手愛德華》 《德古拉的噩夢》、《無顏之眼》《慾望》《烏鴉》尤其《烏鴉》最哥特了。 《吸血鬼女王》、《黑夜傳說》2003年的
④ 求一部歐美電影名,大概是前幾年的,風格非常文藝,內容大致是講一個哥特搖滾歌手中年後旅行中的事情
你好, 這個電影應該是This must be
the place. 劇情符合你的描述, Sean
Penn 肖恩.潘主演的, 希採納!
⑤ 求哥特式風格的美國3d電影
最新的有 亞當斯一家的價值觀Addams Family Values 導演:巴里·索南菲爾德 演員:安傑麗卡·休斯頓/Christopher Lloyd/克里斯蒂娜·里奇更多> 類型:喜劇/驚悚 首映:1993年11月19日 美國 又名:阿達一族2/愛登士家庭2
另外十大經典現代哥特電影
一、《剪刀手愛德華》 Edward Scissorhands (1990)
1990年,一個名叫蒂姆·波頓的導演找到了一個名叫約翰尼·德普的演員,聯袂為我們貢獻了一部名為《剪刀手愛德華》的影片——自此,哥特電影復興的大幕在好萊塢被徹底掀開了。作為一部當代里程碑式的哥特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意義是怎麼評價也不為過的。這部影片沒有吸血鬼,沒有巫術,也沒有宗教背景,但同樣編織出了一個黑色的、講述孤獨、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畫卷……
二、 《驚情四百年》 Dracula (1992)
說到現代哥特式電影,就不能不說到驚情四百年如此著名的電影。這是一個美麗浪漫的吸血鬼電影。作為女主角的薇諾娜有著驚人數量的哥特式禮服。雖然電影並不嚇人,但絕對是一場視覺盛宴。
三、《夜訪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 (1994)
1994年,愛爾蘭導演尼爾·喬丹振臂一呼,好萊塢三大帥哥便齊集麾下,為我們集體奉獻了另一部堪稱史詩的偉大哥特電影——《夜訪吸血鬼》。影片的時間跨度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地域也橫跨歐美兩大洲,向我們全景式的展現了一個與人類社會並存的吸血鬼世界,並別出心裁的以吸血鬼的視角描述出了它們自己的心路歷程。
四、《烏鴉》 The Crow (1994)
這是一個有關靈魂轉世和復仇的愛倫·坡式的哥特故事,詭異的巫術氣質貫穿全片,影片的攝影、化妝等等細節也無一不滲透出哥特的氛圍,《烏鴉》對哥特文化淋漓盡致的詮釋甚至為它贏得了「哥特教科書」的美譽,對一個死忠的哥特影迷來說,只有《烏鴉》是最哥特的,也只有《烏鴉》足夠哥特。
五、《狼人生死戀》Wolf (1994)
本片是關於哥特題材中另一個經典形象——「人狼」的抗鼎之作。在影響力和藝術成就兩方面,《人狼生死戀》都超越了以往所有同類題材的影片,可以說,是《人狼生死戀》的成功使人狼的形象真正成為人類電影藝術長廊中的一個典型形象。
六、《斷頭谷》 Sleepy Hollow (1999)
蒂姆·波頓與約翰尼·德普再次合作,這一次波頓開始出人意料的直接以巫術為題材,為我們描述出世紀末一曲凄婉、仇怨、令人回味無窮的哥特哀歌。
七、《魔咒女王》 Queen of the Damned (2002)
這是一部以經典吸血鬼題材為主題的電影,但在這部影片中,融合進了街頭文化、黑人文化的特色,吸血鬼也擺脫了以往白人男性貴族的身份設置,而是以黑人女性的面貌示人。全片節奏明快,音樂強勁,可以說,這是一個黑人街頭版的吸血鬼故事。
八、《蓋娜》 Kaena: La prophétie (2003)
《蓋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廣泛影響力的哥特動畫長片,全片既吸收了好萊塢常用的科幻元素,又保留了法國人對哥特文化的理解。特別是影片中邪惡外星生命體的形象,妖魅、高貴、危險、黑暗,符合哥特文化中一貫的典型形象的特徵。
九、《僵屍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僵屍新娘》是一部由蒂姆·伯頓執導的動畫電影。整個故事富有想像力,可愛善良的僵屍新娘絕對讓你難以忘懷,也頗具有哥特風格。
十、《理發師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2007)
這部影片可謂是哥特中的哥特之作。蒼白的面孔、永不忘記,永不原諒的仇恨、欺騙都在優雅的舞蹈和甜美的歌聲中醞釀,噴濺的鮮血和矢志不渝的愛情共舞
⑥ 哥特式小說從電影《入骨拼圖》看到的
哥特式小說的起源與特點 淵源和特徵 早期美國通俗小說的第三道風景線為哥特式小說(gothic fiction)。「哥特式」(gothic)這個詞在英語里有多種含義。它既是一個文學詞彙,又是一個歷史術語,還可以用作建築和藝術方面的專門用語。作為一個文學詞彙,它也有多種含義。它既指一種文學現象,又指一類文學作品,還可以表示一種文學創作方法;而且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歷史階段,這些文學現象、文學作品、文學創作方法的內涵也不盡相同。此處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它來表示一類通俗小說。這類小說曾經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十分繁榮,然而它們的作者,除少數外,均被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所忽視。其模式特徵是,故事常常發生在遙遠的年代和荒僻的地方,人物被囚禁在狹窄的空間和鬼魂出沒的建築內,懸疑和愛情交織在一起。慣常的懸疑手段有神秘的繼承權、隱秘的身世、丟失的遺囑、家族的秘密、祖傳的詛咒,等等。到最後,懸疑解開,歹徒暴露,男女主人公的愛情障礙掃除。不過,這種愛情有別於言情小說里的愛情。兩者的區別是:哥特式小說通常描寫神秘冒險故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歹徒;而言情小說描寫家庭平凡瑣事,其愛情障礙往往來自男女主人公本身。 哥特式小說起源於18世紀後期的英國,開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爾。他的《奧特蘭托城堡》創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說的模式。哥特式小說的出現,既與當時英國墓園派詩人的「哥特式」情結有關,也與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學標准有聯系。此外,它還借鑒了理查森的《克拉麗莎》的「女郎一惡棍」這一對立模式。這種小說問世不久,即引起克拉拉·里夫(Clara Reeve,1729—1807)、索菲婭·李(Sophia Lee,1750—1824)、威廉·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1760—1844)等許多人仿效,成為最流行的體裁,並迅速從英國擴展到整個歐美。至18世紀90年代,哥特式小說逐漸演化成兩個分支。一個分支是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堅持傳統的手段,並在此基礎上融人病態的邪惡,以增加神秘、恐怖的效果,如馬修·劉易斯(Matthew Lewis,1775—1818)的《僧人》(The Monk,1795)。另一個分支是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其特點是保留古堡場景,但拋棄過分的神秘成分和極度的恐怖氣氛,使故事得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如瑪麗·拉德克利夫(Mary Radcliffe,1764—1823)的《尤道弗的奧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這兩個分支對美國都有影響。在美國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家當中,代表人物是查爾斯·布朗(Charles Brown,1771—1810)。他的《威蘭》(Wieland,1798)等一系列恐怖哥特式小說以陰郁的色調和神秘的氣氛,極為傳神地描述了主人公的恐懼心理,對後世的嚴肅小說家影響很大。在感傷型哥特式小說家當中,代表人物有薩莉·伍德(Sally Wood,1759—1855)和伊薩克·米契爾(Isaac Mitchell,1759—1812)。前者以18世紀的法國和西班牙為背景,創作了《朱莉亞》(Julia,1800)等一系列知名的哥特式小說。後者以哥特式小說《庇護所》(The Asylum,1804)聞名。 查爾斯·布朗 1771年1月17日,查爾斯·布朗降生在費城一個古老的貴格會教徒家庭。他是家中最小的兒子,自幼體弱多病。然而,在讀書和寫作方面,他顯示了較大的天賦。兒時,他在費城友人的語法學校上學,即博覽古典作品,十歲便給《哥倫比亞雜志》撰稿。十六歲時,他師從亞歷山大·韋爾考克斯,學習法律。但是,他的興趣依然在寫作上。1793年,他決定放棄法律,改學文學。同年他到了紐約,參加了由英國著名作家威廉·戈德溫 (William Godwin,1756—1836)領銜的友誼會(the Friendly Society)。威廉·戈德溫對布朗的影響很大,尤其是他的哥特式小說《凱萊布·威廉斯》(Caleb Williams,1794)促使布朗下決心從事哥特式小說創作。一回到費城,布朗即開始寫作。179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書《阿爾克溫:關於女權的對話》(Alcuin,A Dialogue on the Rights of Women),為改變婦女的不平等地位大聲疾呼。同年,他的第一部哥特式小說《威蘭》也面世。在這之後,他重返紐約,出任《每月雜志》(Monthly Magazine)和《美國評論》(American Review)的編輯。短短三年,他連續出版了五部小說。它們是:《奧蒙德;或,秘密見證》(Ormond;Or,The Secret Witness, 1799),《埃德加·亨特利》(Edgar Huntly,1799),《阿瑟·默文》 (Arthur Mervyn,1800),《珍妮·塔爾博特》(Jane Talbot,1801)和《克拉拉·霍華德》(Clara Howard,1801)。其後,布朗再次回到費城,編輯《文學雜志》(Literary Magazine)、《美國紀事》(American Register)和《美國紀事或綜合事錄》(American Register Or General Repository)。這一時期,他撰寫了許多文章,出版了一系列政治小冊子。1804年,他和紐約的伊麗莎白·林(Elizabeth Linn)結婚。長期的艱苦寫作毀壞了他本來虛弱的身體。1810年 2月22日,他因肺結核在費城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查爾斯·布朗的聲譽主要在於《威蘭》等一系列哥特式小說。《威蘭》述說紐約一個名叫威蘭的農夫突然看見天空閃現一道亮光。兩個天使敦促他「摧毀自己的偶像」。於是,他變得瘋狂起來,先是殺死了所有的馬,繼而殺死了小孩和妻子。接著,他去探望妹妹,想將她也殺死。結果他被逮住,被作為瘋子關押。查爾斯·布朗成功地將傳統的恐怖哥特式小說技巧同美國的場景結合起來,並出色地描繪了威蘭的復雜恐怖心理。威蘭幼時,父親即死於非命,原因是沒有遵循冥冥之中神靈的指令。盡管後來威蘭同自己的妻子、兒女、妹妹克拉拉一道平安地生活了許多年,但那件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濃濃的陰影。尤其是在他父親建造的「聖殿」,在露天平台,在克拉拉的卧室,經常有一種神秘的聲音。他一方面誠惶誠恐地揣摩這種聲音帶來的不幸,另一方面又聯想起昔時父親的慘死。恍惚中,他聽到一個聲音:「你的禱告聽見了。為了證明你的忠誠,把你的妻子獻給我。」於是,他殺死自己的妻子、孩子,又去殺妹妹克拉拉。 《阿瑟·默文》的主題不同於《威蘭》。它是展現一種自然的邪惡,即黃熱病對人類的肆虐;這部小說於1798年6月開始在《每月雜志》上連載,但只連載了兩期,便以《每月雜志》的停刊而告終。翌年,布朗將其中的一部分整理出版。第三年,剩餘的部分又被整理出版。由於布朗本人患過黃熱病,書中有關這種瘟疫的描寫非常逼真。此外,小說的情節也極為復雜。故事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斯蒂文斯大夫,另一個是十九歲的小夥子阿瑟·默文。正是在自家門口,斯蒂文斯大夫發現了染上黃熱病的阿瑟·默文。接下來,阿瑟·默文述說了自己令人吃驚的經歷。這些經歷大部分與韋爾貝克有關。此人出賣、掠奪、殺害了自己的所有朋友。阿瑟·默文屬於智慧型的人物。他依靠的是智慧,而不是武力。當他解救十五歲的少女伊萊扎時,巧妙地戰勝了她的殘忍的叔叔。 繼《阿瑟·默文》之後完稿的《奧蒙德》同樣以黃熱病為背景。不過,黃熱病不再充當串聯情節的角色,而是作為一種手段,突出主人公的堅強性格。主人公康斯坦蒂爾兼有普通女人的個性和理想女人的品質。她以積極的態度迎接災難。即便是面對遺棄自己情人的奧蒙德,她也非常鎮靜。後來她逐漸對奧蒙德產生興趣,與其說是為了佔有他,不如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榮譽。相比之下,奧蒙德的個性就顯得乖戾。大概布朗想把他塑造成一個兇悍、極端自私的男人,結果未能如願。 《埃德加·亨特利》又回到了原先的主題,即展現人的扭曲了的心理。一開始,布朗通過主人公埃德加·亨特利的視角,大勢渲染了克利西羅夢游時的恐怖情景。與此同時,他以肯定的語氣,對克利西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從而在讀者心中激起了很大的懸念。接下來,查爾斯·布朗交代了克利西羅的負罪感,埃德加·亨特利懷疑克利西羅殺死了他未婚妻的兄弟。埃德加·亨特利對克利西羅的調查最後居然走進了死胡同。他已經喪失了對最近事情的記憶。無需挑明,埃德加·亨特利本人就是夢游者。 總之,查爾斯·布朗的《威蘭》等恐怖哥特式小說是早期美國通俗小說中的上乘之作。它們反映了布朗的貴格會教徒家庭背景,體現了威廉·戈德溫的社會改革思想。尤其是,書中具有獨創性的復雜恐怖心理描寫影響了後世的一些著名小說家,如納撒尼爾·霍桑、愛倫·坡、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等等。盡管《威蘭》等恐怖型哥特式小說在藝術上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並沒有受到美國讀者的廣泛歡迎。真正為美國讀者青睞的是另一類哥特式小說,即感傷型哥特式小說。這方面的代表作家是薩莉·伍德和伊薩克·米契爾。 其他作家和作品 薩莉·伍德,原名薩莉·巴雷爾,1759年生在美國緬因州約克縣一個海軍軍官家庭。她從小和當法官的祖父一道生活,接受了他的良好熏陶。十九歲時,她和理查德·基廷結婚。但婚後僅五年,理查德·基廷去世,留給她兩個女兒和一個剛出世的兒子。她含辛茹苦地撫養子女,數年後再嫁,丈夫名叫埃比爾·伍德,系緬因州威斯卡西特的一個將軍。從1800年起,她接連創作了五部哥特式小說,起初署名「馬薩諸塞州一女士」,後改署「緬因州一女士」。這五部小說中,最重要的是處女作《朱麗亞和受啟迪的男爵》(Julia and the Illuminated Baron,1800)。該書的場景設置在18世紀的法國,女主人公為美麗善良的少女朱麗亞。經過種種磨難,她和戀人終於揭開了自己的身世之謎,結成夫婦。小說里運用了許多傳統的哥特式小說的成分,如危險的高原、墳墓、綁架、強奸未遂,等等。其餘的四部小說是《多佛爾,或目擊者》 (Dorval;or the Spectator,1801)、《阿米莉亞,或美德的感召力》 (Amelia; or,the Influence of Virtue,1802)、《費迪南德和埃爾米拉:一個俄羅斯故事》(Ferdinand and Elmira: A Russian Story,1804)、《黑夜的故事》(Tales of The Night,1827)。它們的場景均設置在歐洲,而且均有神秘、恐怖的情節。 伊薩克·米契爾於1759年生在紐約州奧爾巴尼縣。他曾是當地報紙《政治晴雨表》(The Political Barometer)的編輯。1804年,就在這家報紙上,他以連載的形式刊登了自己創作的哥特式小說《庇護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The Asylum;or,Alonzo and Melissa)。不過,直至1811年,這部小說才由紐約州波基普西的書商約瑟夫·尼爾遜出單行本。同一年,一本署名為丹尼爾·傑克遜的書名類似的剽竊之作《阿朗索和梅莉莎;或,冷漠的父親》 (Alonzo and Melissa;or,the Unfeeling Father)也出版問世。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以後的一百多年裡,受到讀者青睞、一再重印的居然是丹尼爾·傑克遜的版本。後來,人們終於辨明真偽。其根據是,盜版本不像原作那樣載有一篇內容豐富的序言。《庇護所;或,阿朗索和梅莉莎》主要敘述一個傳統的「古堡救美人」的故事。小說的場景設置在北美殖民地時期的康涅狄格。女主人公梅莉莎愛上了貧困的革命者阿朗索,結果被父親關在一個鬧鬼的古堡里。後來,阿朗索參加了華盛頓的海軍,在獨立戰爭中被英軍俘虜。在富蘭克林的幫助下,他逃離了魔掌,並取道法國回到家鄉。這是富蘭克林在美國哥特式小說中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亮相。故事的高潮發生在結尾。在查爾斯頓,鄉人傳說梅莉莎已死,阿朗索便去她的墳前祭奠。然而,梅莉莎沒死,她設法逃離古堡來和意中人相會。 哥特式小說的精緻宮殿——《血窟》如果你喜歡去看看。。。。
⑦ 哥特式電影有哪些好看的
《第九道門》
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由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約翰尼·德普、弗蘭克·蘭格拉、莉娜·奧琳、艾瑪紐爾·塞尼耶等主演的懸疑電影。
影片講述了書商科索受老主顧巴爾坎所雇隻身一人來到歐洲,尋找一本能夠召喚神靈、開啟地獄之門的古書《第九道門》。可誰知他的旅程卻充滿了一連串的危險、暴力和謀殺。
該片於2000年3月10日在美國上映。
⑧ 美國哥特式出現的背景
1930年,格蘭特·伍德因其畫作《美國哥特式》一舉成名.此畫體現了美國農民庄嚴的自豪,常常被人臨摹.畫面展示了一男一女,男子神色嚴肅,和一位女子立在農舍之前.伍德深受中世紀藝術家的影響,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所古老農舍的哥特式窗戶,但最令世界注目的是畫中人物的臉.
伍德喜歡畫他熟悉的臉.為畫神色嚴肅的農夫,他選擇了他那表情木訥的牙醫,至於站在他身邊的農婦,他選擇了自己的姐姐南.他把模特的脖子稍稍畫長了一些,但無疑能看出誰是畫像的原型.
南後來說道,《美國哥特式》帶給她的名譽使她擺脫了一種非常乏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