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部改編於莎士比亞戲劇的有聲電影《馴悍記》的主演是誰
LAURENCE OLIVIER
⑵ 求一部電影
《足球尤物》
片 長 105 Min
導 演 安迪·費克曼 Andy Fickman
主 演 阿曼達·貝尼斯 Amanda Bynes
查寧·塔圖姆 Channing Tatum
勞拉·拉姆齊 Laura Ramsey
詹姆斯·柯克 James Kirk
維尼·瓊斯 Vinnie Jones
大衛·克勞斯 David Cross
簡 介
少女薇歐拉(阿曼達·貝尼斯)長相青春可人,笑起來也殺傷力一片,可漂亮的她卻是個瘋狂足球迷。但該死的學校居然砍掉了女生足球項目,教練也不許薇歐拉進男子隊伍,她只能在家悶悶不樂。這時,本該去新學校報到的雙胞胎哥哥賽巴斯蒂安卻決定離家出走兩個星期,去倫敦追求自己的音樂夢。
薇歐拉突然靈機一動,為什麼不代替身材相似的哥哥報名呢,何況哥哥學校的足球隊正是自己以前足球隊的最強敵手!足球的吸引力加小小的復仇心態,心動不如行動,造型師一番打扮,薇歐拉果然報名成功!但一切可沒她想像的容易,住進男生宿舍的她要保持不穿幫簡直太困難了!更讓薇歐拉不知所措的是,她居然愛上了英俊室友杜克(錢寧·塔圖姆)。
大帥哥一心把她當成知心兄弟,薇歐拉更第一個知曉了杜克喜歡學校最漂亮的奧莉維亞的消息。還以為事情不會更糟,她卻發現大美女奧莉維亞喜歡上了有點書獃子氣的賽巴斯蒂安,當然,也就是自己!誰讓女扮男裝的薇歐拉完全符合大美女完美情人的條件——敏感而又善解人意。壞事一籮筐而來,不僅塞巴斯蒂安的前女友莫妮卡來湊熱鬧,連哥哥賽巴斯蒂安也居然提前回來了,偏偏這傻哥哥還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經被佔用了……
▲影評 & 幕後:
這部電影事實上是根據威廉·莎士比亞的著名喜劇「十二夜」改編過來的現代版。電影中的杜克原版叫做杜克·奧西諾,他一直喜歡著美麗的奧莉維婭(全名叫康塔絲·奧莉維婭),但奧莉維婭卻總是無動於衷。岸上(在這部電影里維奧拉是由於她在過去學校的足球隊被學校取消了,所以她為了能給繼續踢足球,便代替她哥哥到了他的學校,在那裡碰到了杜克)。維奧拉上岸之後。巧遇了杜克,並開始以西塞羅的假名維奧拉和她的雙胞胎哥哥在一次船隻失事中被迫分離,各自被海浪沖到了為杜克工作(『西塞羅』這個名字他們在本部電影里並未使用,維奧拉為杜克工作的這個情節也被刪除了)。在發現了杜克愛著奧莉維婭的事實後,維奧拉對杜克承諾,一定會幫他追求到奧莉維婭。但結果是奧莉維婭愛上了西塞羅,也就是維奧拉假扮而成的男人。在這個時候,整部劇,或者是這部電影的喜劇高潮便隨之開始了。這部電影跟《我討厭你的十件事情》非常相似,也在不少細節方面表達了對莎士比亞名劇(諸如奧塞羅)的尊重。如果你既不喜歡看莎士比亞的古典名著,也不喜歡看他的戲劇,那這倒是一部能夠讓你在輕松氣氛中了解名著的電影。
安迪·菲克曼也算是導演喜劇方面的老手了,尤其擅長導演帶點葷味兒的青春喜劇,諸如2005年1月上映的性喜劇《誰是老爸》(Who Is Your Daddy?),講的就是一個俄亥俄州的高中生某天突然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之謎,自己未曾謀面的老爸是一個AV大亨。如今老爸掛掉了,留給了他一個龐大的色情帝國作為遺產……性是青春期男女的一個重要主題,也難怪本片會因部分性描寫內容而被定為PG-13了。
女主角阿曼達·貝尼斯,年僅20歲,是新一代的美國青春偶像。早在10歲她就作為小童星出道,在一個周六晚上黃金時段播出的熱門青春劇《All That》中擔任主要演員,從此一炮而紅,並在該劇中一直演了4年。之後又有一系列的電視劇作品,包括為她量身定做的《Amanda Show》等等。2002年,她開始轉戰大熒幕,不過由於年齡和風格的限制,阿曼達出演的幾乎都是青春片,例如《What A Girl Wants》之類。本片中阿曼達開始想要有所突破了。她一改往日的甜美性感小女生樣,開始玩起了「假小子」的招數。不知這一招是否會為她的演技加分,讓她盡快脫離「青春花瓶」的路線,避免重蹈大多數青春偶像的覆轍。
除此之外,作為一部青春喜劇,不該缺的俊男美女本片可是一個也沒缺,再加上部分大膽火辣的鏡頭,反正該有的噱頭都找齊了。觀看此類片的宗旨是不求演技但求養眼,如果搞笑比較成功當然就錦上添花了。
▲看點:莎翁大作青春上演
莎士比亞是何許人也?在西方,相信就算3歲小兒也能說個頭頭是道。這位西方大文豪已經早就成了經典,不光是戲劇、音樂劇和原汁原味的改編,就連青春片也一個勁地拿他的作品打主意。雖然換個時代換個場景、招來一幫稚氣未脫的年輕人鼓搗,難免有些異樣,可怎麼著啊?先不說文學泰斗號召力,莎翁級青春片,光聽名字就已經五體投地了(至於是崇拜的還是被嚇的可實在不好說)!
《羅密歐與朱麗葉》、《奧賽羅》、《仲夏夜之夢》、《馴悍記》……,還沒有被翻拍成現代青春肥皂劇的莎士比亞作品實在已經屈指可數,可好萊塢還是沒有放棄尋找。這不,又被眼尖的《X戰警》系列製作人發現了一部——《十二夜》。一出智慧喜劇被變成了高中校園里的混亂鬧劇,不知莎爺爺泉下有知,該如何哭笑不得?
不過,好歹編劇們從前就合夥改編過莎翁的另一部《馴悍記》,身為莎士比亞死忠粉絲的他們,據說是當年在倫敦看大導演薩姆·門德斯(《美國麗人》、《鍋蓋頭》)的舞台劇《十二夜》時靈感突發。這番把《十二夜》里錯換身份、愛情三角和略微有點改變性別的成分全都用到了最頂點的折騰,希望別太離譜!
▲點評:熱力逼人的青春搭檔
先忘掉快把人腦袋攪昏的戀愛三角,拋開龍蛇混雜的高中校園,《假小子》其實隱約擁有喜劇搞笑的某一噱頭元素——女扮男裝。雖說這年頭女孩子打扮成假小子也不是一個兩個,不過關於此的喜劇片卻並不見多。何況,想想經典男扮女裝式喜劇片的成功——《肥媽老爸》、《熱情似火》、《寶貝兒》……,佳作欠缺的反類影片就真應該得到點鼓勵。
在影片里時男時女的主角阿曼達·拜恩斯本是少女紅星,人氣雖然比不上如今紅到發紫的小天後琳德賽·羅韓和希拉里·達芙,主演的《超級大騙子》、《水瓶座女孩》上映時也都在票房榜單前幾名打轉。長相俏皮可愛、如今也頗有性感風情的她,這次不計形象女扮男裝,學會了像男生一樣吃飯、走路、跑步、踢足球,還戴著假發、化上偽裝、穿著一套專門製作的肌肉裝,也算是下了不少苦功。
作為青春片,美女有了,帥哥搭檔自然也不能少。男主角錢寧·塔圖姆便是標準的帥氣十足、陽光健康,踢得一腳好球,和拜恩斯的化學效果也反應充分。也就別惦記著前台高掛的莎式改編名頭了,對於這年輕一代,只要青春喜劇的魅力還在,老成了古董的莎爺爺也可以忽略不計了。
▲電影中的經典台詞
It's just like what coach says before every game:
"Be not afraid of greatness.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rust upon them."
I think the best chance for us to be great here today is to have you piay.
就像教練每場比賽之前說的那樣:
不要害怕強大。
有些人天生就強大。
有些人成就後強大。
有些人是不得不強大。
我想我們今天要變強大的機會就是讓你上場.
I mean speaking like a complete objective third-party outsider with absolutely no personal interest in the matter.....
從客觀第三方無自身利益觀點考慮,我覺得。。。
⑶ 片名好象叫 馴悍記
就叫《馴悍記》,根據同名小說改變的呢。
【片 名】馴悍記
【地 區】美國
【年 代】1967年
【類 型】喜劇
【導 演】佛朗哥·柴菲萊利
【演 員】伊麗莎白·泰勒、理查德·波頓
【譯配人員】
翻 譯:孫 旭
譯制導演:孟 麗
配音演員:虞桐偉、紀艷芳、王利軍、楊波、孟令軍、莫松剛、吳瑤、王琛、牟珈論、紫珉
【故事梗概】
帕多瓦商人巴普提斯塔的女兒凱瑟麗娜,她情緒變非常劇烈,沒有任何男人能夠控製得了她。她將她的妹妹比恩卡綁在椅子上問她,她最喜歡哪一個求婚人。由於她妹妹無法回答她,她就打她的妹妹。她用她的笛子打她的音樂教師。她的妹妹則是一個溫順美麗的少女,城裡許多貴人都向她求婚。她往往被稱為是「理想的婦女」。但是巴普提斯塔發過一個誓:在大女兒凱瑟麗娜出嫁前他不肯讓他的小女兒結婚。比恩卡的兩個求婚者決定想辦法為凱瑟麗娜找一個丈夫,這樣他們就可以為比恩卡競爭了。這兩個求婚者里的一個,葛萊米奧,是個年老白發的,另一個,霍坦西奧,則年輕調皮。
當兩個外人來到城裡時,情況就變得復雜了。這兩個外人之一是比薩富商文森修的兒子路森修,他愛上了比恩卡。另一個是彼特魯喬,他好像只愛錢。
當巴普提斯塔提到比恩卡需要一個教師時葛萊米奧和霍坦西奧就爭著要找一個來贏得巴普提斯塔的好感。葛萊米奧推薦路森修為「知識分子」,而霍坦西奧則說服彼特魯喬推薦他為音樂教師。這樣路森修和霍坦西奧就背著巴普提斯塔假冒教師來求比恩卡的情。
彼特魯喬為了馴服他的新娘聽從自己的意願,將他送給她的禮物弄壞,並扔掉。與此同時彼特魯喬聽說了凱瑟麗娜巨大的嫁妝,因此他企圖向凱瑟麗娜求婚。他與凱瑟麗娜交談來顯示出他與凱瑟麗娜一樣聰明。他很快就凱瑟麗娜結婚,獲得了他的嫁妝,最後不顧凱瑟麗娜的反對將她帶回家。到家後他開始馴服他的新娘——他讓她不斷睡覺,找出種種原因來餓她,為她買漂亮的衣服然後又將這些衣服扯碎。凱瑟麗娜被這些舉動深深打擊,當彼特魯喬最後對凱瑟麗娜說他們要回帕多瓦參加比恩卡的婚禮時,凱瑟麗娜非常願意服從。當他們回到帕多瓦時凱瑟麗娜已經完全被馴服了。她向其他人表示假如她丈夫要求的話她就會將太陽稱為月亮,月亮稱為太陽。
比恩卡與路森修結婚。霍坦西奧娶了一個富寡婦。在喜筵上彼特魯喬自誇說他過去無法馴服的妻子現在完全服從他了。巴普提斯塔、路森修和霍坦西奧都不相信他,而且後兩者堅信他們的妻子更聽話。彼特魯喬建議他們打賭,叫一個僕人去叫他們的妻子,看誰的妻子最服從誰就贏。巴普提斯塔不相信悍婦凱瑟麗娜真的被馴服了,因此在賭註上有又添了一份巨大的嫁妝。
結果凱瑟麗娜是唯一聽話到來的,為彼特魯喬贏得了又一份嫁妝。最後其他妻子也被喚來,凱瑟麗娜獨白說妻子們總是應該聽她們的丈夫的話。
【精彩視點】
[馴悍記]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早在1908年「美國電影之父」葛里菲斯就曾將此片改編為電影。而柴菲萊利1967年導演的這版[馴悍記],因為有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波頓的演出,而更加精彩。
這部影片當年在拍攝之時,正是理查德·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的婚姻邁入第三年,他們之間怪異又反復無常的關系,正好點燃了整部電影的氣氛,而兩人在銀幕上狂暴粗魯的爭吵,可能要讓很多人都自嘆不如。兩人銀幕下的緊綳關系彷彿搬到銀幕上來,從針鋒相對到恩愛逾常,提供了詼諧但充滿爆發力的表演。本片的編劇和導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精巧自然地融入了現代意識和表現手法。豐富的戲劇沖突和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在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酣暢淋漓的譏諷背後飽含對人性弱點的理解。劇中星光璀璨,強大的演員陣容賦予了[馴悍記]不一般的張力。
⑷ 請問有知道英文版電影馴悍記男主人公經典台詞的嗎急求,謝謝*^_^*
提供本片的完整英文台詞,見附件。
如果看不到附件,請使用電腦版訪問。
只提供台詞,不涉及視頻資源,請管理員不要誤刪。
⑸ 馴悍記的劇情簡介
《馴悍記》是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戲劇之一,早在1908年「美國電影之父」葛里菲斯就曾將此片改編為電影。而澤弗爾利1967年導演的這版《馴悍記》,因為有伊麗莎白·泰勒和理查德·波頓的演出,而更加精彩。
澤弗爾利最擅長挑選演員。誰最適合演出莎士比亞筆下這一對言語粗魯、行為火暴的夫婦呢?當然是好萊塢最瘋狂的一對兒: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馴悍記》拍攝之時,正是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的第一次婚姻進入第三個年頭。之後他們離婚又再次結婚,成了名副其實的歡喜冤家。李察·波頓與伊莉莎白·泰勒都是個性強悍、脾氣暴躁的人,他們之間怪異又反復無常的關系,正好適合整部電影的氣氛。兩人無論是在現實還是在銀幕上狂暴粗魯的爭吵,可能都會叫人大跌眼鏡。兩人銀幕下的緊綳關系彷彿搬到銀幕上來,從針鋒相對到恩愛逾常,提供了詼諧但充滿爆發力的表演。本片的編劇和導演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精巧自然地融入了現代意識和表現手法。豐富的戲劇沖突和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在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酣暢淋漓的譏諷背後飽含對人性弱點的理解。劇中星光璀璨,強大的演員陣容賦予了《馴悍記》不一般的張力。
⑹ 如何分析莎士比亞的《馴悍記》
《馴悍記》 系莎士比亞早期出彩的喜劇之一, 是他第一創作階段的作品, 講述了「悍婦」 凱瑟麗娜被其丈夫馴服的故事, 體現了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男權主義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 表現了男權社會下對女性所做的規范要求。 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大多以愛情婚姻為主題, 描繪美好的生活, 崇尚幸福的愛情, 結局也常以完美謝幕。 在這部劇中, 莎士比亞宣揚了女性在男權社會所應遵從的道德規范――柔弱是女性的特徵, 屈從是女性的品德。女主角凱瑟麗娜是位悍婦, 脾氣暴躁, 對人粗魯, 還動輒出手打人。 而她的妹妹比安卡, 則是一個優雅的, 非常有教養的少女。 他們的父親巴普提斯塔定下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只有當他的大女兒凱瑟麗娜定親之後, 追求妹妹比安卡的人才可獲得她的芳心。 但凱瑟麗娜任性固執, 以致沒有人敢上門提親, 就連她的父親和妹妹都無法忍受這樣一個火葯桶。 而後來凱瑟麗娜卻嫁給了壯漢彼特魯喬, 盡管起初是違背她的意願的。 畢竟, 為了 獲得巴普蒂斯塔承諾的豐厚的嫁妝, 彼特魯喬決心將凱瑟麗娜改造成一個合格的妻子。 彼特魯喬用類似「以暴制暴」 的方式使其臣服, 且獲得成功。 一、 悍婦角色性格的改變 該劇以直接和間接的方式描述了 悍婦凱瑟麗娜的形象。 當霍坦西奧經人介紹教凱瑟麗娜學習音樂時, 她稍有不順心就「襲擊」 老師。 她把比安 卡逼到一個角落裡, 追問哪個是妹妹的意中人。 由於未能獲得滿意的回答,便開始滿屋子追打比安卡。 這些描寫生動展現了一個潑婦的形象。 而讀者也可以通過他人之口體會到這點。 巴普蒂斯塔, 「你這惡鬼一樣的賤人」;格雷米奧,「娶她? 鬼才會吧。 傻到和她結婚的人還不得下地獄? 」; 霍坦西奧,「我就是再不濟, 也不會為了 座金山和她結婚!」 凱瑟麗娜似乎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魔鬼, 誰要是和她沾上邊都得吃不了兜著走。 而彼特魯喬先生的出現解救了大家, 他將和凱瑟麗娜成親。 結婚當日,彼特魯喬「戴著一頂新帽子, 穿著一件舊馬甲, 他那條破舊的褲子腳管高高捲起; 一雙靴子千瘡百孔, 可以用來插蠟燭, 一隻用扣子扣住, 一隻用帶子縛牢。」 很明顯彼特魯喬是故意羞辱凱瑟麗娜。 到了 晚上婚宴的時候,彼特魯喬執意帶妻子回自己的家。 1967 年電影版對此旅途也有很好的描述: 彼特魯喬和男僕葛魯米奧都騎著馬, 而驢背上的凱瑟麗娜則被遠遠甩在身後。 天下著雨, 道路泥濘, 凱瑟麗娜下坡時跌入一個水坑, 彼特魯喬也未伸出援手, 就這樣一直到他們到彼特魯喬家中。 晚餐已准備就緒, 凱瑟麗娜十分飢餓。 但彼特魯喬故意打翻飯菜讓凱瑟麗娜沒得吃。 此時凱瑟麗娜的語氣變得和緩, 「夫君, 請你不要生那麼大氣, 這肉燒的還不錯哩。」 彼特魯喬知道他的方法起效了, 「我這只悍鷹現在非常餓, 在他沒有俯首聽命以前, 不能讓她吃飽, 不然她就不肯再練習打獵了 。 這是以體貼為名懲治妻子的辦法, 我就這樣克制她狂暴倔強的脾氣。」 事實上, 凱瑟麗娜也知道丈夫的折磨她的意圖來,「我越是心裡委屈,他越是使勁折磨我。」 聰明的卡特里娜選擇了 服從。 在他們去往比安卡婚 禮的途中, 彼特魯喬指向太陽, 並說那是月亮。 凱瑟麗娜說, 「您高興說它是月亮, 它就是月亮; 您高興說它是太陽, 它就是太陽。」 然後便是凱瑟麗娜完全失去了個性的轉折點――從一個潑婦變成一個聽話的妻子。 在路森修家舉行宴會上, 彼特魯喬、 路森修和霍坦西奧下了 一個賭注。 彼特魯喬, 「各人去叫自己的妻子出來, 誰的妻子最聽話, 出來的最快, 誰就算得勝。」 大家都認為彼特魯喬必定失敗, 但他卻顯得信心十足。 結果證實彼特魯喬的勝算――凱瑟麗娜是唯一願意聽候丈夫差遣的妻子。 現在的凱瑟麗娜甚至願意勸說其他妻子聽命於各自的丈夫。「你的丈夫就是你的主人、 你的生命、 你的所有者、 你的頭腦、 你的君王; 一個女人對待丈夫,應當像臣子對待君王一樣衷心恭順, 應當長跪乞和, 應當盡心竭力地服侍、敬愛、 順從。」 凱瑟麗娜的性格發生了 如此巨大的轉變, 說明她已屈服於男性統治下的權威。 二、 男權代表性格在劇中的體現 劇中勇敢的彼特魯喬先生目 的明確, 自信滿滿。 彼特魯喬, 「既然我的求婚主要是為了錢, 無論她怎樣淫賤老丑, 潑辣兇悍, 我都一樣笑納;盡管她的性子暴躁得像起著風浪的怒海, 也不能影響我對她的好感, 只要她的嫁妝豐盛, 我就心滿意足了」。 在這個人的身上, 我們可以看到 16 世紀和 17 世紀不容置疑的男性權威和佔主導的地位。 彼特魯喬自身也很粗魯庸俗。 從他的首次出場與其男僕葛魯米奧的對話中, 我們可以看見彼特魯喬對敲門一事的威信。 彼特魯喬坦率直白, 不是一個偽君子, 甚至公開說自己可以為金錢而結婚。 彼特魯喬馴服潑婦凱瑟麗娜是本劇不容錯過的精彩部分。 第一次相遇 時, 彼特魯喬用他能想到的所有美麗的話語來形容凱瑟麗娜, 誇張地令人佩服。 誇張的是就業。「我因為到處聽人稱贊你的溫柔賢德, 傳揚你的美貌嬌姿, 雖然他們嘴裡說的, 還抵不過你真實的好處的一半, 可是我的心卻被打動了 , 所以特地前來向你求婚, 請你答應嫁給我做妻子。」 即使當凱瑟麗娜對他冷嘲熱諷, 彼特魯喬也笑嘻嘻的。《馴悍記》 1967 年的電影版中對此情景進行了 細致渲染: 在一個谷倉里, 凱瑟麗娜躲避著彼特魯喬的追逐, 爬上屋頂, 但最後與彼特魯喬一起掉入棉花堆里了。 彼特魯喬騎在她身上, 宣告著他的勝利。 三、 劇中角色的對比與轉換 凱瑟麗娜和比安卡兩姐妹性格的前後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起初,比安卡的溫順可愛反襯出凱瑟麗娜的野蠻霸道。 隨著故事的推移, 比安卡卻開始在花園與人調情, 與路森修私奔, 對人說臟話並且不聽從她的丈夫。比安卡成了一個不恭順的妻子。 新婚時比安卡便不聽從路森修的命令, 因此不難想像她結婚後的行為會是怎樣。 這個戲劇的一大特點是大量的角色偽裝, 表現出態度的改變和行為及心理的變化。 在《馴悍記》 的外部框架故事中, 貴族讓斯賴從流浪漢搖身成為「老爺」; 路森修假扮坎比奧, 以語言教師的身份追求比安卡; 霍坦西奧也扮作音樂老師親近比安卡; 一個老學究假冒路森修的父親文森修; 特拉尼奧冒充他的主人路森修。 這些偽裝體現了這部喜劇的幽默感, 讀者也可以從中發現, 一個人的外表不總是其真實身份的外在體現。 四、 女性權益所受的壓抑 實際上, 女性在 16 世紀幾乎沒有什麼法定權利可言。 凱瑟麗娜一旦 結婚就會成為彼特魯喬的私人財產。 彼特魯喬, 「她是我的家私, 我的財產; 她是我的房屋, 我的傢具, 我的田地, 我的谷倉, 我的馬, 我的牛,我的驢子, 我的一切。」 同時, 男性也將婚姻作為一種交易。 對於父親巴普提斯塔來說, 倆個女兒的婚姻也是自己利益的來源。 在這種背景下, 如果一個女人敢公然反抗她的丈夫, 她的努力也是徒勞的。 凱瑟麗娜在劇末發表的長篇大論中對女性所受壓迫的無奈感。 在女權主義者看來, 以凱瑟麗娜為代表的女性們, 對男性權威的挑戰, 對自身生存危機的反抗, 使其不得不在絕望中使用非理性的抗爭手段, 以獲得平穩的生活。 莎士比亞仍在維護男性社會的特權, 並未打破囚禁女性的牢籠, 並未真正把女性從第二性的附屬性狀態中解救出來, 並未賦予女性與男性同等的主體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