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述二戰德軍進攻法國的電影有哪些
《鷹已降落》
《
鐵十字勛章
》
中文名稱:德
意志的勝利
英文名稱:Triumph
of
the
Will
㈡ 求一部央視電影頻道曾經播放過的法國喜劇電影。是講的二戰時候。德國佔領法國。法國平民自發組織的抵抗運
反抗戰 Papy fait de la résistance(1983)?
二戰中,法國指揮家因為參加抵抗運動,不幸在失誤中被炸身亡。指揮家的遺孀女高音歌唱家帶著女兒和花匠及花匠的兒子還有一個房客生活在一起。不久,德國佔領軍,徵用了他們的房子。女高音歌唱家全家被迫搬到地下室居住。剛好他們又在一次偶然中救下了一個英國軍官。當時正在活躍在佔領區的叫超級抵抗者的蒙面怪俠又把警察的視線逐漸引向女高音的家……各種矛盾在元首來訪時得到了總的爆發……
㈢ 求一部外國老電影的名字(應該是法國的),故事背景是二戰時期,德國兵進入到法國的一個小村莊。
《光榮的日子》
㈣ 有關於二戰德國納粹的電影或電視劇求推薦。
辛德勒名單——一個德國企業家用自己的家產拯救猶太人的故事
虎口脫險——幾個英國空軍迫降在德國佔領的法國,影片講訴的是他們逃出法國的故事,整個過程笑點不斷,是喜劇片。
納粹荒淫史——為了進一步控制納粹軍官的目的,納粹特派了一批對納粹思想和信念都無比堅定而又年輕美貌的女子,把他們訓練成淫盪的妓女,專供那些納粹軍官淫樂,但這些妓女又是納粹特工,專門負責收集那些軍官的心裡話,從而辨別軍官的忠誠度,瑪葛塔,一位中產階級的女兒,也加入這個隊伍,起先她對納粹思想信仰無比,後來她逐漸明白了納粹的本質,於是她奮起反抗,一手毀滅了以韋伯格為首的一套納粹監視系統。
鋼琴家——猶太鋼琴家在二戰時期被迫害,四處逃亡的故事。
穿長條紋睡衣的男孩——八歲男孩布魯諾(Asa Butterfield 飾)一家隨著納粹軍官父親的一紙調令,由柏林搬遷到了鄉下。失去了朋友們的布魯諾很快對新家附近的「農庄」產生了興趣,那裡有一群身穿「條紋睡衣」的人終日忙碌,並且其中一個為布魯諾一家服務,他形容骯臟,態度慎微。周遭環境和布魯諾的舉止讓母親暗暗擔憂,但納粹父親制止家中任何懷疑既定政策的行為。布魯諾偷偷結識了鐵絲網另一邊的同齡男孩施穆爾,並時常帶給他食物吃。在緊張的家庭氛圍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變化中,施穆爾是布魯諾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魯諾決定,去鐵絲網的另一邊,以便見到施穆爾的父親。
苦難童年——講的是幾個猶太兒童的悲慘生活。
布達佩斯之戀——上世紀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一個餐館里,美麗的伊洛娜(艾麗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飾)同時被兩個男人深愛著。一個是餐廳老闆,另一個是鋼琴師。三個人都並不願意改變現況,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時擁有兩個男人的愛而深感平靜幸福。鋼琴師為她創作出《憂郁星期天》,他和餐廳也因此一舉成名。 一個無名小子漢斯迷上伊諾娜表白被
㈤ 二戰的一部電影,德國軍隊攻陷法國,德國軍官都分別住在法國人家中一起生活,男主角戰前是作曲家
電影《法蘭西組曲》
㈥ 求描寫二戰德法戰場的電影
電影《倫敦上空的鷹》前面有反映敦刻爾克大撤退的
還有就是法國的《深入敵後搞搞震》系列,不過是搞笑片
http://ke..com/view/861100.htm
㈦ 法國有哪些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值得一看
1.《鋼琴家》
以二戰為題材的喜劇電影,劇情輕松搞笑。影片講述男主角雅各布為安慰在戰火中飽受苦難的同胞,編造出諸多謊言,成為人們活著的強大信念。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元素為最大亮點,推薦!
㈧ 《伏擊戰》表現了阿爾巴尼亞抗擊德國侵略者的哪一場戰役
《伏擊戰》是1970年譯制的一部阿爾巴尼亞電影。
影片在國內公映的片長只有一小時零九分,作為故事影片,實在有一點太短了。
它看起來像是紀錄片,但實際上是一部故事片。
它主要表現了阿爾巴尼亞的一支游擊隊奉命去伏擊一支德軍機械化部隊,整個電影就是表現這一場戰斗的過程。
這部電影在國內放映時,立刻得到了主流媒體的一致叫好。我們先瀏覽一下當時報紙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解放日報》1970年12月3日刊發評論:「弱國打敗強國的頌歌——贊阿爾巴尼亞影片《伏擊戰》」。
《人民日報》1970年12月5日刊發評論:「敢於斗爭,敢於勝利——阿爾巴尼亞故事片《伏擊戰》觀後」。
《北京日報》1970年12月6日的影評標題是:「不畏強暴,堅持真理,敢於斗爭,敢於勝利。」
《文匯報》1970年12月8日登載的文章標題是:「山鷹展翅敵喪膽。」
影片里的游擊隊與強大的德軍相比,實在稱不上是一支對等的部隊。影片里的這一支著裝不一、子彈欠缺、食物匱乏的部隊,幾乎是拼盡全部的人力與物力,與德軍展開一場完全不對等的戰斗。
電影里的這一場戰斗,是一個有著更深意圖的整體戰役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電影里的人物對話里,感受到這一場戰役的目的,不過是起到「圍魏救趙」的用意。
影片里的政委對游擊隊的戰斗形勢作過如下的分析:「參謀部通知我們,有一支德國機械化部隊和突擊隊要在本月26日以前到達這個地方,納粹匪徒就是想從我們部隊的背後出去,敵人的大部隊,已經被擊潰了,完全垮了。」「我們主要的打擊力量集中在他們前頭,阻止他們前進。」
在下面另一個場景中,政委繼續對戰斗的目的進行了闡述,這是對普通戰士講述的,所以比上面傳達的通知還顯得通俗易懂,且有鼓動性。
其鼓動性的形勢分析稱:「敵人冬天的攻勢遭到慘敗以後,又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行動,向我軍進攻,但我民族解放軍正在進行反擊,也同樣把納粹蠢豬的第二次侵犯打得落花流水。黨交給我們一個主要任務,我們的游擊大隊正在戰斗,並已經擊潰了敵人的主力部隊。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狙擊敵人機械化部隊對大部隊的進攻。」
從兩個場景里的形勢分析來看,游擊隊面臨的局勢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我們可以看到,德軍展開了冬季攻勢,第一波沒有達到目的,但是第二輪敵人的進攻又已經開始了,而且德軍一直在追著主力部隊打,而這支游擊隊的目的,就是完成上級交給的狙擊敵人的機械化部隊的任務。
這是一場伏擊戰,但更像是一場狙擊戰,所以戰斗的凶險可以從影片里的背景交待中大致地看出來。
電影里所說德軍的冬季攻勢,是從1943年11月開始的,持續了近三個月。影片里提到的本月26日德國機械化部隊將到達本地,應該指的是1944年1月26日這一個具體的時間點。
這里,我們跳出電影,看一下,當時阿爾巴尼亞的戰爭形勢,也由此探究一下,電影里的戰斗場景是不是有誇大的嫌疑。
實際上,提前在這里說一下,應該說電影還是忠實於 歷史 事實的,表現了當時阿爾巴尼亞游擊隊面臨的敵軍圍困重重的嚴峻形勢,唯有殺開一條血路,才能拯救岌岌可危的游擊隊。
所以史書在提到這一段德軍發起的冬季攻勢的時候,特別強調,這是阿爾巴尼亞游擊隊在二戰中最艱難的日子。
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之前,1939年4月7日義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所以,我們在阿爾巴尼亞電影里,反映早期游擊隊斗爭的影片,佔領軍都是義大利軍隊,包括《寧死不屈》里諷刺「墨索里尼永遠正確」的台詞,針對的都是義大利侵略者。
義大利投降之後,德國軍隊立刻從相鄰的南斯拉夫與希臘抽調軍隊,入侵阿爾巴尼亞,填補義大利投降之後的軍事真空。
據英國人所著的《關於希特勒為何戰敗的秘密報告》一書提供的資訊:當時,德軍在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這些巴爾乾地區,共有20餘個師,總兵力達60萬人,接近西線總兵力的一半,兵力還是挺強大的。
希特勒的兵力明顯是不夠用的,所以這么20餘個師,就在巴爾干半島的國家之間搬來搬去,拆東牆補西牆,義大利反戈之後,德軍更是捉襟見肘。
當時德軍主要將部隊放在南斯拉夫,圍剿鐵托的游擊隊,南斯拉夫的游擊隊,確實要比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要強得多,讓希特勒傷透了腦筋,還不得不從蘇聯戰場抽調兵力,加強對南斯拉夫游擊隊的圍剿,而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則弱得多了,人數不能與南斯拉夫游擊隊最高時達30萬的人數相比。
同時,德軍也將一部分部隊放在希臘,以防止同盟軍登陸。
這種布局,與當時德軍面臨的戰爭狀況有關,一方面,蘇軍熬過了庫爾斯克最大的坦克膠著戰的困難階段,有了喘息的時間,有能力發動進攻,牽制住德軍,使德軍不得不準備從南斯拉夫開始撤軍,另一方面,盟軍在義大利的登陸,也使德軍開始防備盟軍如法炮製,在希臘登陸,這樣德軍在阿爾巴尼亞周邊的重點,是放在南斯拉夫與希臘這一片地域,當義大利投降後,德軍立刻抽調軍隊,侵佔阿爾巴尼亞,並在冬季圍剿中出動了四個師,人數達到4.5萬人,而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的人數只有2萬人左右。
同時,德軍在阿爾巴尼亞為了顯示不是佔領者而是解放者,也對當地人較為客氣,這也是我們在《戰斗的早晨》里看到阿爾巴尼亞的孩子,可以在德軍巡邏隊的眼皮底下,嬉戲玩耍,毫無恐懼之心。
德軍重兵圍剿,而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游擊隊的條件非常差。在影片里交待了游擊隊員沒有鞋子,隊員在開玩笑的時候,總是拿沒有鞋子開玩笑。
同時也沒有食物,在影片里有一個場面,機槍手蘇洛在與夥伴們分吃食物的時候,他示意隊友,把一點點食物,送給對面的一個漂亮的女游擊隊員。
這也是電影里的朦朧的一點愛情暗示,當這個女游擊隊員露出她的面頰的時候,確實是明眸皓齒,靚麗奪目。
在後來的狙擊戰中,蘇洛操著一挺機槍,壓迫著向山上發起沖擊的德軍,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甚至能獨擋敵人的炮火攻擊。
只是沒有子彈,當時這名女游擊隊員帶來了少量的子彈,然後操縱機槍,射殺敵人,但是眨眼之間,這名女游擊隊員便被敵人的子彈擊中,倒在了機槍上,構成了電影里的一個頗為傷感的鏡頭。
之後,蘇洛在電影里也成為壓軸結尾,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面對德軍上校猙獰滿面地沖上陣地,他與敵人的同歸於盡。
電影鏡頭里,沒有表現他是如何對付那個老謀深算而又孤注一擲的德軍上校,鏡頭從蘇洛的頭上越過,抬向天空,然後傳來一聲吶喊聲,可以猜出的內容,是他抱著德軍上校,一起墜下山崖了。
電影很快匆匆結尾,只見游擊隊員從山巔上沖刺而下,殺向敵人,戰爭結果如何,電影里沒有交待,但是在電影前面提供的情境下,德軍的大部分力量還沒有消滅,武器裝備還沒有受損,這時,游擊隊沖鋒出擊,如同以卵擊石。
電影意圖通過德軍上校被鏟除掉了,敵人已經群龍無首,按照《三國演義》的敘事手法,是必敗無疑了,但現代戰爭,顯然不是這樣一將落馬、便大獲全勝這種邏輯平移的,所以阿爾巴尼亞電影的結尾往往是戛然而止,在中國觀眾那裡獲得一個並非浪得虛名的「莫名其妙」的風評。
從史實上來看,當時的阿爾巴尼亞的游擊隊主要採取是突圍戰與機動作戰,影片里的伏擊戰根本不成熟,它的伏擊目的,只是為了狙擊敵人。游擊隊的主要任務就是擺脫敵人的圍剿。
從《伏擊戰》的交待看,德軍防備甚嚴,機械化部隊出擊之前,前出先鋒隊,偵察村莊,封鎖道路,四處查看,部隊也是穩步遞進,遇到伏兵,及時增援,游擊隊連到伏擊戰的地點,都必須繞開德國人到處警戒的路口,不得不通過攀援峭壁,才越過山巒阻礙,到達伏擊地點。
從影片的交待來看,德軍被圍困後,在開始的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立刻組織了有效的炮火還擊,還採取迂迴包剿、佔領制高點的手法,使游擊隊的伏擊漸漸地陷入被動。電影結尾處讓人意猶未盡,根本感受不到游擊隊伏擊戰泰山壓頂的成功效應。電影最後依靠的是人海戰術,比劃一下沖下山去的激動人心場面,但能否制勝,仍是一個懸案。
據《阿爾巴尼亞史綱》記載,這一場冬季戰役以游擊隊節節敗退為結局,可見,影片里的游擊隊要展開一場伏擊戰是相當困難的,《伏擊戰》這部電影記錄了這一場慘烈的戰爭全景,折射出當年抗擊德軍幾乎是一場啃骨頭的拼掉老本的血戰。
從電影手法來看,《伏擊戰》是阿爾巴尼亞電影里比較平庸的一部,它對人物基本沒有什麼刻畫,鏡頭調度也是採用了紀實性的手法,人物交待不清,戰事也是敷衍了事,但是在當時看慣了中國式游擊隊戰爭片的情況下,這樣一部全程的純粹戰斗的影片,還是給中國觀眾帶來了新穎的觀感。
觀眾記憶深刻的包括那個留著希特勒小鬍子的阿爾巴尼亞所謂賣國政府軍成員,在遇到危險時,上演了一幕幕逃生必殺技,包括在車內壓低身子,躲避槍彈,後來又從車上掙扎著身子,蛇行下車,接著展現葡伏在地、鑽入車肚的尺蠖逃生術,但最終在逃生路上,遭遇德軍上校,他見勢不妙,扭頭而走,被德軍上校開槍打死,完成了這個漫畫式人物的在電影里形象貢獻。
而影片里開始的時候,還出現一個志得意滿的年輕德軍軍官,衣扣上懸著鐵十字勛章,從他的對話中來看,他曾經參加過入侵法國的戰斗,所以他在影片里不失時機地嘲笑了一下法國人,說他進軍法國的時候,「那些法國人都嚇傻了。」
可以看出,這個年輕軍官,正是後來好萊塢與西歐電影里那些出沒在二戰重點戰事中的德國軍人,他們在電影里出現的地域,確實是西方二戰片英雄的主要戰線收獲場所,而在這些影片中,是沒有阿爾巴尼亞電影里的抗擊法西斯英雄什麼事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也深知自己的游擊隊戰事,在二戰的 歷史 中,占據不了多大的空間,這種心態,該如何在《伏擊戰》里表現出來?
我們看到,影片里在阿爾巴尼亞多呆了三五個月的德國上校不失時機地諷刺了那個得意洋洋的年輕軍人:「在阿爾巴尼亞,你得鐵十字勛章很難,但墳上的十字架倒很容易得到,連送葬的也沒有。」
電影的潛台詞是說,阿爾巴尼亞的抗戰,不玩虛頭,而是玩實在的,是貨真價實的消滅敵人的場所。
雖然二戰史,對巴爾干諸國的抗擊法西斯的史實一筆帶過,但阿爾巴尼亞電影《伏擊戰》卻藉助德國人之口,表達了他們打擊的敵人,是真正的對手。
這也是電影的巧妙之處吧。
㈨ 有什麼二戰德軍勝利的電影
《至暗時刻》
我給你推薦一部,是講二戰的,但是主要講的不是德軍,講的是英國首相丘吉爾在二戰前的准備,但是也確實講到了德軍攻陷法國,使得法國人投降,然後接著進攻英國,到電影結束一直是德軍勝利的狀態。
1940年5月至6月,溫斯頓·丘吉爾(加里·奧德曼飾)作為英國首相,不僅要面對德國納粹勢力的入侵,還要面對一群毫無准備的人民群眾,和一個懷疑自己的國王。他必須面對接下來最黑暗的時刻——是成為第三帝國的傀儡,還是與世界人民站在一起來共同反抗法西斯 。溫斯頓·丘吉爾在英國國會下議院發表演講,鼓舞了英國以及同盟國的無數民眾,最終贏得敦刻爾克戰役的勝利,帶領英國走出了危機。
這里的敦刻爾戰役的勝利其實並不是勝利,只是成功的撤退了,其實贏的還是德國。這部電影主要著墨在二戰德國攻陷法國,正要攻打英國的時間段,所以德國是勝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