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上世紀

法國電影上世紀

發布時間:2022-09-06 18:32:15

『壹』 介紹些上世紀30~50年代的科幻片~

上個世紀的科幻片統計

1902年《月球旅行記》(法國)最早的科幻電影.
1904年《太空旅行記》(法)
1907年《海底兩萬里》(法)
1908年《月球人地球覓妻》
1909年《飛船殲滅者(英)
1910年《弗蘭肯斯坦》(美)
1911年《1920年的海盜》(英)
1912年《征服北極》(法)
1912年《他的過去歷史》(德)
1913年《宇宙驅逐飛船》(英)
1913年《如果英國遭到侵略》(英)
1914年《魔鬼的游戲》
1914年《驚叫的影子》
1914年《黑牛》
1914年《穿綾羅綢緞的罪人們》(美)
1914年《虛榮的代價》
1915年《瘋狂的圖布博士》( 法國)
1916年《侏儒》( Homunculus ,六集系列片,德國)
1917年《飛雷》( The Flying Torpedo 美國)
1918年《天上的船》( Himmelskibet ,丹麥)
1920年《化身博士》(美)
1922年《馬布斯博士》
( Doctor Mabuse Der Spieler ,德國)
1923年《瘋狂射線》(又名《沉睡的巴黎》 法國)
1923年《失去的世界》( The Lost World ) 美國
1923年《火星人》
1923年《隱身液》
1924年《西方先生在布爾什維克國奇遇記》(蘇聯)
1924年《偉大的安慰者》(蘇聯)
1924年《阿愛里塔》( Aelita ,蘇聯)
1925年《死亡射線》
( The Death Ray-Luch Smerti ,蘇聯)
1925年《人魔》
1925年《孤島獸人》
1925年《倫敦pol.ice廳的布萊克》
1925年《奧萊克之手》
( The Hands of Orlac-Orrlacs Hand ,澳大利亞)
1927年《大都會》( Metropolis ,德國)
1929年《月宮淑女》( Die Frau Im Mond ,德國)
1929年《重大叛國罪》( High Treason 英國)
1930年《滑稽的想像》( Just Imagine 美國)
1931年《世界末日》法國
1931年《科學怪人》
1932年《失魂島》( Island of Lost Souls) 美國
1932年《亞特蘭蒂斯女王》
1933年《隱身人》( The Invisible Man 美國)
1933年《金剛》( King Kong 美國)
1934年《宇宙飛船》(英國)
1934年《金子》( Gold ,德國)
1934年《隧道》 (德國)
1934年《紐約在1980》
1934年《女兒國》
1934年《生活六小時》
1934年《隱身人》
1934年《電視間諜》
1935年《幽靈帝國》( The Phantom Empire 美國)
1935年《科學怪人的新娘》
1936年《弗萊希 · 戈登》
( Flash Gordon 飛俠哥頓 13 集系列片 美國)
1936年《未來世界》(英國 )
1937年《消失的地平線》( Lost Horizon 美國)
1937年《白色瘟疫》
1937年《歐洲上空的烏雲》
1937年《FTP不回答》(德國)
1938年《弗萊希戈登 宇航家的火星旅行》
15 集系列片 美國(就是飛俠哥頓)
1939年《巴克·羅傑斯》
( Buck Rogers , 12 集系列片 美國)
1940年《獨眼巨人博士》(Dr·Cyclops )美國
1941年《馬維爾船長歷險記》12集系列片 美國
1943年《奇怪的假日》
1943年《克拉卡特》
1943年《完美的女人》
1943年《怪物抓你》
1944年《皇家特警隊長》
1945年《德萊庫拉的房子》(House of Dracula 美國)
1946年《神奇上尉奇遇記》
1946年《紫色怪物的攻擊》
1947年《開端或結尾》
(The Beginning or the End 美國)
1949年《巨猿喬揚》
1950年《終點站月球》(Destination Moon )美國
1951年《地球停轉那天》
(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美國)
1951年《不明之物》(The Thing 美國)
1951年《來自北極的怪獸》
1951年《世界末日》
(《當星球相撞時》When Worlds Collide 美國)
1952年《入侵美國》(Invation U·S·A· 美國)
1953年《深水怪獸》
(The Bast from 20000 Fathoms 美國)
1953年《黑湖巨怪》
(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 美國)
1953年《火星入侵者》(Invaders from Mars 美國)
1953年《來自宇宙的危險》
(It Came from Outer Space 美國)
1953年《星際戰爭》<世界大戰>
(War of the Worlds) 美國
1954年《史前海怪》(哥斯拉 Gojira 日本)
1954年《巨蟻!》(Them! 美國)
1955年《海底來物》
(It Came From Beneath the Sea 美國)
1955年《誇特馬斯實驗》
(The Quatermass Experiment 英國)
1955年《孤島世界》(This Island Earth 美國)
1956年《禁星》(Forbidden Planet 美國)
1956年《搶軀體者的進攻》 (美國)
1956年《第27天》
1956年《預言1984年》(1984 英國)
1956年《塔蘭圖拉毒蛛》(Tarantula 美國)
1957年《地球防衛軍》(Chikyu Boeigun 日本)
1938年《地球巋然不動之日》
1957年《奇特縮形者》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Man 美國)
1957年《離地行程兩千萬英里》
(20Million Miles to Earth 美國)
1958年《塊團物》(The Blob 美國) 、
1958年《我嫁給了外星怪物》
(I Married a Monster from Outer Space)
1958年《蒼蠅》(The Fly 美國)
1958年《世界,肉和惡魔》
(The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Devil 美國)
1959年《地心游記》
(Journey to the Center of the Earth 英國)

『貳』 上世紀50年代法國電影理論家提出什麼理論

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1.孟德斯鳩
主要主張:①三權分立、彼此制衡
②法律應當體現理性(代表著作如《論法的精神》、《波斯人的信札》等)
孟德斯鳩,(1689—1755),出生於法國波爾多附近的拉伯烈德庄園的貴族世家。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三權分立學說是古代希臘、羅馬政治理論的發展,它體現了人民主權原則,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他所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直到現在仍為一些國家所使用。
而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論述的自然歷史環境對於人性的影響,對於國家品格的塑造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忽略了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然而,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一段論述才具有真實的客觀意義。自然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的作用是長期的根本的,是不會因為某人的立場或是利益分割而變化的,顯然這樣一種巨大作用將繼續延續下去。在現代經濟或是歷史研究中,他的這個論證視角仍然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2.伏爾泰
主要主張:①倡導建立依靠資產階級力量的開明君主制 ②主張天賦人權、自由平等
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抨擊天主教會,主張信仰自由
(Voltaire,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馬利·阿魯埃(François-Marie Arouet),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伏爾泰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啟蒙運動的旗手,被譽為「思想之王」、「法蘭西最優秀的詩人」、「歐洲的良心」。他提倡天賦人權,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權利,這種權利是天賦的,不能被剝奪。他主張人一生下來就應當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曾經說過:「我不能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伏爾泰還尖刻地抨擊了天主教會的黑暗統治,他把教皇比作「兩足禽獸」,把教士稱作「文明惡棍」,說天主教是「一切狡猾的人布置的一個最可恥的騙人羅網」,號召「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駭人聽聞的宗教熱狂作斗爭」。但他不反對財產上的不平等。在反對君主專政的同時,他又贊成實行「開明專制」,這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主要著作有《哲學通訊》、《路易十四時代》等。

3.狄德羅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教育理論家,網路全書派代表人物,第一部法國《網路全書》主編。
狄德羅在堅持唯物主義哲學觀點的同時,又具有同時代唯物主義者缺乏的辯證法思想,有些學者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應該稱為過渡性的唯物主義。
狄德羅站在法國第三等級的立場上,堅持國家起源於社會契約,君主的權力來自人民協議的觀點。他指出,能夠實現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體,任何政體都是要改變的,它的生命同動物的生命一樣,必然趨於死亡。封建專制政體終會消逝,由適合人性的政體取而代之。

4.盧梭
主要思想:①天賦人權、人民主權
②社會契約說(著作有《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等)
③革命合法性
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讓·雅各·盧梭)(1712——1778)是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人民主權的捍衛者。在法國啟蒙思想家中,盧梭對法國封建社會進行的批判最為嚴厲,最為激烈。盧梭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的思想精華和基本原則是人民主權思想。提出「主權在民」的主張,他認為一切權利屬於人民,權利的表現和運用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權委任他們,也有權撤換他們,甚至有權舉行起義,消滅奴役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這就是人民主權思想。盧梭還強調「公共意志」,認為它非常重要,公民應接受它的統治。「公共意志」的具體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為就是自由的行為。盧梭的思想主張在法國大革命中成為羅伯斯比爾領導的雅各賓派的理論旗幟,對歐美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昌盛了深刻影響。

5.康德
主要思想:人是目的。他強調人的重要性,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達到任何目的的工具。
伊曼努爾·康德生於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貝格大學。從1746年起任家庭教師4年。1755年完成大學學業,取得編外講師資格,任講師15年。在此期間康德作為教師和著作家,聲望日隆。從1781年開始,9年內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廣闊領域的有獨創性的偉大著作,短期內帶來了一場哲學思想上的革命。如《純粹理性批判》(1781)、《實踐理性批判》(1788)、《判斷力批判》(1790)。

6.霍布斯
(1588-1679)早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生於英國維爾特郡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15歲進入牛津大學學習。曾在歐洲大陸旅遊過多年,結識許多科學家,並做過培根的秘書,思想深受培根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曾一度移居法國,克倫威爾執政時,返回英國,此後他的思想得到傳播(因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沒有收到霍布斯等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影響的)。霍布斯代表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資產階級上層的利益,他既提出了一些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後意識。他認為,國家不是根據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造的;君權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他堅持統治者一旦獲得授權,人民就要絕對服從,不可反悔;因此,他並不反對君主專制,甚至認為專制政權有權干涉臣民財產的權力。他認為世界上本沒有神,宗教不過是人類無知和恐懼的產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代表作《利維坦》。

7.洛克
(1632-1704)洛克的思想形成於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迎合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需要。他對霍布斯的思想進行了修正,認為人們按契約成立國家的目的是保護私有財產,因此國家不應干涉公民的私有財產。他有一句名言內容是「我的茅屋子,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洛克甚至進一步認為私有財產是人權的基礎,沒有私有財產無人權可談。在政權形式上,他贊成君主立憲制,主張國家的立法權、行政權和處理外交事務的權利應分屬議會和君主。而他的立法行政和外交的分權思想後來為孟德斯鳩所繼承和發展,變成了立法行政司法的現代三權分立模式。

貢獻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亞洲國家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5、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叄』 求部電影,大概是上世紀初,女性地位低下,分好幾個小故事,一個是養

電影《中央車站》

中文名: 中央車站
外文名: Central Station
其它譯名: Central do Brasil
製片地區: 法國 巴西
: 沃爾特·塞勒斯
編劇: 喬·伊曼紐爾·卡耐偌
主演: 菲爾南達·蒙坦納葛羅, 瑪瑞莉亞·貝拉, 文尼西斯·狄·奧利維拉
類型: 劇情
片長: 113 min
上映時間: 1998年
主要獎項: 48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肆』 法國有哪些經典的家庭片值得一看

法國有值得一看的經典家庭片有

童話色彩的運用,令《少年斯派維的奇異旅行》這段奇異的旅行始終充斥著夢幻的基色,而法國電影獨具匠心的浪漫更為電影增添了一份唯美,其最為巧妙的是當電影主題在最後的演講中為之一轉,這個本自科學少年奇妙旅途的故事,化作了治癒系暖人與心的故事。文/夢里詩書

『伍』 上世紀法國或德國黑白愛情電影。男主角(長的很像亨弗萊.鮑嘉)曾說:「我是瞎子,但我能聞出你的顏色」

同時,這部電影也使得亨弗萊·鮑嘉成為20世紀的頭號男演員。 鮑嘉是那種美國鮑嘉成就了自己的夢想,但他對明星地位的態度卻很難說清。他當時的聲望大於

『陸』 好看的二戰影片有哪些

當仁不讓的是《拯救大兵瑞恩》啦!
其次是德國在8幾年拍的《斯大林格勒》(注意不是蘇聯拍的那部啊!這部是從士兵的角度描寫這次戰役的。)
然後就是《兵臨城下》,狙擊手之間的對決也是比較精彩的

《兵臨城下》法國
導演:讓·雅克·阿諾
主演:約瑟夫·費因斯 裘德·洛 瑞切爾·薇茲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描述了蘇德大戰背景下,兩位狙擊手的單獨較量。盡管江湖味道濃重,但導演讓-雅克-阿諾並沒把影片簡單地變成兩位宗師不識人間煙火的華山論劍,相反,群像對抗的巷戰戲 份安排得適時適量,不僅很好地襯託了兩大高手過招,更營造出人群中的孤獨感——一種獨孤求敗的情緒油然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大賣,為英倫帥哥裘德·洛徹底打開了北美市場,從此,他擺脫了《天才瑞普利》中的配角地位,開始穩步擔綱男一號。如沒有這部《兵臨城下》,日後的《冷山》、《偷心》中,真不知妮可姐和大嘴茱會跟誰配戲。

瓦西里·澤索夫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10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兵臨城下》改編自一個真實的故事,現實生活中的瓦西里在二戰中共斃敵400餘名,是前蘇聯著名的狙擊英雄。和好萊塢的戰爭大片相比,這部由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執導的影片不遑多讓,影片中,瓦西里和德軍狙擊手鬥法的鏡頭讓觀眾不由窒息,新兵們乘船渡河的場面扣人心弦,而蘇聯全線反攻的震撼場景,又使人欣賞到一道視覺盛宴。

《兵臨城下》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000萬美元,這其中德國資金的注入,也使得影片擁有了反省德國歷史的特別含義。

《珍珠港》就是那電腦特效漂亮,個人認為不如《虎!虎!虎!》來的真實。《虎!虎!虎!》和《中途島》、《沖繩島》都是經典的二戰戰爭片

《鐵翼藍天》也不錯啊!講的是捷克被佔領後飛行員來到英國做志願飛行員的故事,比較感人的。

《帝國的毀滅》也可以看一看,這部電影會改變你對希特勒的印象。

《鋼琴家》《辛德勒名單》講的都是猶太人的悲慘遭遇,但後者更經典。
《鋼琴家》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淫賊巨匠羅曼·波蘭斯基根據維拉德斯勞·斯普爾曼的自傳改編而成,同時,又在其中大量回顧了自身的童年經歷——作為一名波蘭的猶太人,在德佔區內生不如死、暗無天日的生活。陰郁無望的氛圍、深沉悲涼的心境,在波蘭斯基凄厲決絕的鏡頭下,愈顯猙獰。納粹令人發指的屠戮,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逃亡生活,然而求生的本能和藝術的信仰依然支持男主角咬緊牙關。最震撼的鏡頭既不是意念的鋼琴演奏、也不是德國軍官的良心發現;主人公聽到腳步聲遠處的腳步聲,急中生智撲倒在地,一隊路德國兵囂張地跑過,根本沒在意他——鏡頭俯瞰:屍橫遍野。

《辛德勒的名單》美國 ,最經典
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利亞姆·尼森本·金斯基 拉爾夫·費因斯
德國投機商人辛德勒是個國社黨黨員。他好女色,會享受,善於利用關系攫取最大的利潤。在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辛德勒的工廠只使用猶太人。

然而納粹對猶太人的殘酷迫害使辛德勒越來越不滿。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後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從那時起,辛德勒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不久,戰爭結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指,贈送給辛德勒,戒指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於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將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

《辛德勒的名單》讓全世界感到震驚,這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於1994年3月1日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

《橋》南斯拉夫, 最難忘
主演:瓦·濟沃耶諾維奇 斯·派羅維奇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面臨東西夾擊的德國已走到了失敗的邊緣,然而他們仍不死心,為了挽救危局,德軍計劃從希臘經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國,為了能夠順利地撤退,他們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經的橋梁。

與此同時,一小隊南斯拉夫游擊隊員奉命前去炸毀這座橋梁,橋又高又險,任務極其艱巨。如果能炸掉這座大橋,將阻斷德軍的退路,更有利於反攻。

為了炸橋,游擊隊找到了一個工程師,但這個工程師恰恰是橋的設計者。經過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驚險曲折的斗爭,最終工程師親手炸掉了自己設計建造的橋。

影片是南斯拉夫經典二戰影片,真實再現一場激烈的大橋爭奪戰、一次勇氣與信仰的考驗。炮彈從頭上掠過,大橋在腳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見》更是讓人久久難忘。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義大利 ,最傷感
導演:吉塞普·托那托雷
主演:莫妮卡·貝魯奇

1941年,整個世界都被籠罩在二戰的硝煙之中,但西西里島仍是一片寧和,這里正是男孩雷納托的家鄉。他和所有13歲的孩子一樣,天真、快樂、不安分,對生活充滿幻想。終於有一天遇到了改變他生活的女人——瑪蓮娜。這位漂亮的寡婦令所有的男人著迷,也令所有的女人妒忌。
戰爭在繼續。傳來了瑪蓮娜丈夫的噩耗。瑪蓮娜為了生存,開始了出賣肉體的生涯。
影片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但是戰爭留給女人的傷痕,永遠無法癒合。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前蘇聯 ,最悲情
導演:斯·羅斯托茨基
主演:安德列依·馬爾蒂諾夫 依莉娜·舍夫丘克
影片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只是表現了一場局部戰斗,幾位女兵在准尉的帶領下展開與德軍的戰斗。影片結尾處,准尉在女兵們的墳墓前憑吊,觀眾們也都不由自主地為德國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憤慨並為女兵們的犧牲流下熱淚。

這部出品於1972年的戰爭影片,曾經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以及1975年列寧獎金等多項大獎。在中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享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片中有一幕在當時算是驚世駭俗的「裸戲」,更因為它將女性在戰爭面前的抉擇表現得淋漓盡致,從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戰爭,往往應該讓女人走開,而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中,女人卻大膽地走入了戰爭。影片中,女兵們曾擁有的夢幻般愛情生活和戰爭的慘烈殘酷相交織。當這群充滿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女孩子最終相繼戰死沙場時,影片控訴法西斯暴行的主題得到了完全的展現。

《虎口脫險》法國、英國 ,最幽默
導演:傑拉爾·奧利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用喜劇的方式調侃二戰的佳作,法式浪漫與幽默的二戰形象代言片。雖然拿佔領區下的不光彩歷史大加戲謔的勇氣多少有點沒心沒肺,但法國乃至全世界人民對本片的喜聞樂見卻徹徹底底令評論界和史學界閉上了嘴。差點忘了說,本片是法國電影票房史上當之無愧的冠軍,堅持至今。

二戰期間,英國轟炸中隊第一支遣隊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轟炸任務中,一架飛機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幾個機上人員被迫跳傘逃生,並約好在土耳其浴室見面。但他們分別降落在德軍佔領的法國首都巴黎市內不同地點。

德軍展開了全市大搜捕,而其中3位飛行員分別被油漆匠、動物管理員和樂隊指揮所救。迫於形勢,油漆匠和指揮家只得替代各自所救的飛行員,去和中隊長大鬍子在浴室碰頭。在幾次誤會後,他們終於接上了頭。

在熱情的法國人的掩護下,飛行員們與德軍展開了一場場驚險緊張而又幽默滑稽可笑的生死游戲。最終,油漆匠、樂隊指揮和飛行員們一起飛向了中立國瑞士。這部影片拍攝於上世紀60年代,當年曾創下法國歷史最高票房紀錄,成為法國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法國喜劇大師路易·德·菲奈斯與演技派明星布爾維爾配合傑拉爾·奧利天才的編導手法,使影片成為世界公認的喜劇經典之作。



《布穀鳥》\(俄羅斯\、《安妮日記》\(美國\、《狙擊手》\(蘇聯\、《老槍》\(法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南斯拉夫\、《橋》\(南斯拉夫\、《虎口脫險》\(法國\、《六月六日登陸日》\(美國\共8部精彩的二戰電影在每晚10時播出。 這其中《老槍》、《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橋》、《虎口脫險》

好萊塢在過去50年拍過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電影實在是太多了,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起碼有好幾十部,本文主要將重點鎖定在描寫戰爭場面的正統戰爭片,稍為邊緣化的二戰電影,像《辛德勒名單》、《忠勇之家》等精彩之作,均不得不割愛。


1。《西線平魔》1949年出品,描寫二戰末期德軍與美軍在比利時的巴斯托涅鎮發生遭遇戰的故事。本片最大特色是用了一批平凡的演員,全片外景在歐洲西部高原拍攝,白雪覆蓋的天然美景和嚴寒氣候,通過傑出的攝影加強了電影的張力。

2。《沙漠之狐》1951年出品,講述德軍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本片敢於將德軍主帥塑造成英雄人物,曾引起美國老兵爭議。

3。《桂河大橋》1957年出品,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等7項大獎。

4。《最長的一日》1962年出品,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一部戰爭片,手法平實,場面逼真。演員陣容空前,有約翰·韋恩、亨利·方達、肖恩·康納利等。
《最長的一天》美國 ,最真實
主演:埃迪·艾伯特 保羅·安卡

此片描述的是被艾森豪威爾稱作「歷史上最長的一天」的諾曼底登陸戰。這也是美國電影史上製作規模最龐大的一部戰爭片,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底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仿如在觀眾眼前重現整個事件。並且粗中有細,無論決策的將軍或登陸的士兵都顯得栩栩如生,成績相當難得。

影片的演員陣容也屬空前,歌手保羅·安卡也演出了一個動人的角色,並為本片寫了一首雄壯的主題曲。《最長的一天》被影迷奉為二戰電影蓋棺之作。

5。《坦克大決戰》1965年出品,敘事手法流暢,加上亨利方達等演員加盟,使影片保持了相當的娛樂性。

6。《大布列顛之戰》1969年出品,由英國精英群起出動拍攝而成,片中戰機遮天蔽日的空襲場面拍得壯觀而逼真,效果震撼人心。

7。《巴頓將軍》1970年出品,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等7項大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人物傳記片之集大成者。男主角喬治-斯科特戲里戲外均入木三分地詮釋了角色——開篇6分鍾的教科書級演說,其表現簡直是「暴戾軍神」巴頓的附體,而憑此片獲奧斯卡影帝的他,根本未去領獎,不懈地斥責好萊塢的盛宴不過是「荒唐的聲色犬馬」。本片據說是尼克松他最喜歡的影片——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肯尼迪、馬丁·路德·金以及其它政治行刺等,使美國人對美國政體的信念產生了動搖,而侵越戰爭的失敗更使美國青年紛紛拒服兵役,當眾燒毀兵役證。在此背景下,挖掘此弘揚牛仔精神的電影,隱藏的政治動機不言而喻。盡管如此,仍不能抹殺這部出色的歷史巨片的精良品質,而「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悲劇式英雄」的准確定位,堪稱本片成功的關鍵。

8。《偷襲珍珠港》(虎!虎!虎!)1970年出品,本片由美國與日本合拍,以近似個案檢討的方式交代日軍偷襲珍珠港之所以成功的來龍去脈,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特別效果獎。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25周年,美日聯手攝制的商業大片,將40年代的「9·11」——偷襲珍珠港事件搬上銀幕。本片導演為日本電影界大師級人物深作欣二,深作先生大膽地將視角鎖定在侵略國一方,從日本軍國主義虎視眈眈策劃陰謀開始,將其鎖定目標、部署具體的作戰計劃、外交上欺騙美國……直至最終偷襲成功的每一步有條不紊地呈現給觀眾,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美國軍方的麻痹大意、姑息養奸加以對比,充分警示了和平年代的人們,防範於未然的必要性,比數年前的那部弱智特效大片《珍珠港》要經典百倍。

9。《中途島》1976年出品,二戰影片多以西線為背景,這部是極少以東線為背景的代表作之一,明星陣容強大,海戰場面真實,使本片維持了相當的趣味性。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眾星雲集的商業大片,七十年代的銀幕硬漢、當紅男星們幾乎在本片中大聚首:查爾頓-赫斯登、亨利-方達、格倫-福特、羅伯特-梅徹姆、克里夫-羅布森、詹姆斯-科伯恩、湯姆-塞萊克、三船敏郎……講述的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擁有如此奢侈的票房號召力,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映可謂意料之中。雖然電影本身品質平平,僅僅是眾多好萊塢商業戰爭類型片里中規中矩的一分子,但現在看來仍頗具感染力的海戰場面,在沒有光魔(《星戰》系列的特效公司)、維塔(《指環》系列的特效公司)的年代裡,震撼程度可想而知。

10。《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出品,導演斯皮爾伯格對二戰情有獨鍾,此前曾拍過《1941》、《太陽帝國》、《辛德勒名單》等。本片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逼真的戰爭片之一,許多二戰老兵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它為「最真實反映二戰的影片」,尤其是長達26分鍾的重現諾曼底登陸的壯觀場面。

《辛德勒名單》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巨匠斯坦利·庫布里克(《辛德勒名單》的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良師益友,代表作《漫遊太空2001》、《大開眼戒》,《人工智慧》系斯皮爾伯格為紀念他的創意而拍)曾譏諷本片徹頭徹尾地虛偽。盡管如此,小金人依然毫不猶豫地擁抱了《辛德勒的名單》,並最終圓了此前7次空手而歸的斯皮爾伯格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夢。雖然好萊塢商業氣息的存在令本片在藝術層面上不夠純粹,但作為一名猶太人,導演斯大叔致敬、祭奠的真摯情懷仍感人至深。特別是當銀幕上出現那雙小紅鞋的時候,在另一位猶太裔藝術家伊薩克-帕爾曼大師用小提琴表述的柔腸百轉的無盡哀思里,觀眾無不聲淚俱下。

《拯救大兵瑞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申奧」的作品,雖然在最佳影片單元匪夷所思地敗給了《莎翁情史》(奧斯卡評委涉嫌舞弊的焦點事件,米拉麥克斯不擇手段的宣傳攻勢的巔峰),但老斯在最佳導演獎項成功地梅開二度。本片站在了前輩作品《漫長的一天》的肩膀上,在承認了《漫》是好萊塢傳統手法描述「諾曼底登陸」的頂點的同時,巧妙地進行借鑒,在霸王行動的背景下,以拯救瑞恩這一令人不解的軍方指令,探討生命的價值,從而以小見大、感人心脾,尤其是開篇的登陸場面,堪稱20世紀末戰爭電影的點睛之筆。

二戰電影大全
愛在戰火:當愛情遭遇殘酷戰爭
中國戰場:穿越歷史再現台兒庄血戰
血腥殺戮:殘酷歲月造就《辛德勒名單》
傳奇將領:銀幕英雄演活悲劇巴頓
海底出擊:U571掀起深海連環獵殺戰
空中對壘:古董戰機助陣《珍珠港》
地面激戰:大兵瑞恩還原戰爭殘酷
諜影重重:梅艷芳演繹川島芳子

《莫斯科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80年代的鴻篇巨制,冷戰末期獲得美國電影學院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蘇聯電影,真實、恢宏的戰爭場面在現代戰爭片中無出其右者。《莫斯科保衛戰》長達300餘分鍾,分《侵略》、《台風戰役》兩部,拍攝過程歷時兩年,約有五千名士兵、近一萬名群眾、二百五十餘名演員、二百零二名攝影師參與其中。本作從德至蘇、從高層決策至基層部署、從後方帷幄至正面戰場,全方位地展示了二戰歐洲戰場的首次勝利——莫斯科保衛戰,講述了德國法西斯不敗的神話是如何被粉碎的。戰爭史上最可歌可泣的台詞也來自該片——蘇軍連政治指導員克洛奇科夫-季耶夫率領28名戰士同幾十輛德軍坦克進行了4小時的艱苦戰斗,在犧牲前高呼:「俄羅斯雖大,但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就是莫斯科!」

《卡薩布蘭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在無數影史最偉大的愛情電影排行榜中位居第一,令《亂世佳人》或《羅馬假日》汗顏不已,作為二戰影片的至尊地位,同樣毋庸置疑,第16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本片的背景設在二戰時期北非摩洛哥的重鎮卡薩布蘭卡,以反法西斯主義戰爭為導向,採用傳統的正敘手法,通過男女主人公相遇、相愛、別離的回憶,及男主角對女主角訴說愁腸苦衷,講述了一段動人、美麗、崇高、宛如童話的愛情故事。無論劇本的改編、導演的掌控、演員的表現均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與《攻克柏林》、《莫斯科保衛戰》並稱蘇聯的「解放三部曲」,80年代蘇聯電影史詩巨制的代表作。影片描述了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在蘇聯政府的協助下,以幾近完美的水準將歐洲戰場的偉大轉折點真實地還原,為20世紀蘇聯戰爭電影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細細的紅線》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也是絕無僅有的單純白描太平洋戰場殘酷的瓜達爾康爾島戰役的作品。以調度大場面的控制力見長的導演特蘭斯·馬利克,牽手好萊塢叛逆分子西恩-潘,通過夢魘般恐怖血腥殺戮,探討了「生」與「死」、「理性」與「瘋狂」等戰爭狀態下是非莫辨的艱深問題。導演反復利用俏麗的南太平洋風光來反襯戰爭的慘絕人寰,逃兵發人深省的內心獨白、日軍幽靈一般的突如其來……令戰爭的驚悚、無常登峰造極。

《逃離索比堡》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辛德勒名單》是好萊塢對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悲慟展示,《逃離索比堡》則可謂歐洲電影界對黑暗往事的恐怖回憶。最撕心裂肺的鏡頭既不是牧師請求替暈倒的青年受死、也不是俄國軍官與猶太姑娘絕愛的生離死別——閑適的田野、旖旎的陽光、清澈的長空,塵世以最純潔的軀體陪襯焚屍爐的煙囪里升起的裊裊罪惡,天清氣朗,萬籟俱寂,甚至無情得不曾流過一滴淚水。

《桂河大橋》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1957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第30屆),二戰電影中非常獨特的一部作品。故事發生在被世人關注甚少的亞洲滇緬泰戰場,以被俘的英美士兵為主角,講述了在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殘暴管制之下,囚徒的悲慘生活——他們在不知情的狀態下成為侵略者以戰養戰的工具,擔負修築的桂河大橋,實際上是日軍補給線的運輸要沖。在自身嘔心瀝血創造的桂河大橋,與配合游擊隊毀壞敵方交通線的炸毀任務面前,男主角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英國病人》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第69屆奧斯卡獎(1996年)最佳影片,堪稱描述二戰史事的各類影片中,最婉約的一部。大導演安東尼-明格拉以如詩如畫的鏡頭,講述了一段令人悵惘的愛情悲劇。無論開篇飛機俯瞰的沙丘綿延如縷,抑或破敗的療養院內孤獨的痴男怨女……雋永的畫面、樸素的敘事賦予這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別樣的嶄新的靈魂。而雷夫-范恩斯、克里斯汀-托馬斯-斯科特、朱麗葉特-比諾什、威廉-達福四位主角令人心悸的完美表演更將纏綿悱惻的情緒詮釋得淋漓盡致。

《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陪伴幾代人成長的經典影片,藝術性與商業性在本作中得以完美結合。在納粹佔領區組織反抗運動,同時又要清除革命隊伍內部潛伏的卧底,既不乏《平原游擊隊》的大智大勇,又充斥《無間道》的暗藏機鋒。反映了東南歐解放前夕,偉大的南斯拉夫人民在敵人後方開辟自由的斗爭歷程。

《美麗人生》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如果說還有哪部關於二戰的喜劇片,能與《虎口脫險》相提並論,那麼《美麗人生》定是無二之選。本片僅僅是德軍迫害猶太人的無數慘劇中的滄海一粟,但黑色幽默的表現手法卻更顯悲情,直指人心。主人公一邊繼續哄著孩子開心、一邊從容地被納粹士兵押赴行刑,隨著孩子視野之外傳來一聲冷酷的槍擊,在觀眾凄絕而模糊的視線中,最偉大的父愛得到了至高無上的升華——這是怎樣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難怪小金人將最佳外語片和最佳男主角打包送給了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本片的締造者——義大利喜劇之王羅伯特·貝尼尼。

《風語者》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吳宇森執導的另類戰爭史詩,將英雄惜英雄的武俠元素(這種男性之間的友誼的塑造,一定程度上借鑒了金大俠的《倚天屠龍記》)融於其中,堪稱「二戰版」《翻譯風波》。本片投資過億,而票房幾乎血本無歸,不僅使吳導拍《華工血淚史》的願望落空,也直接導致了派拉蒙的高層改組,更是日漸衰微的米高梅決策失敗的重要標志之一(上月終於被索尼兼並)。對電影界的影響,遠比其對二戰的紀念意義大得多。

《U-571》
寫實程度★
紀念意義★★★
經典指數★★

00年的商業巨制,對潛艇戰進行了詳實的敘述。在幽閉狹小的船艙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挖掘了情節。既有潛艇戰的水下對抗,又有破譯密碼的高科技鬥智,而獵殺U-571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出驚心動魄的深海捉迷藏。

『柒』 一部上世紀60.70.80年代經典的間諜片,只有一小段,但印象很深,一群人追殺間諜,槍戰在埃菲爾鐵塔上

在壓力面前,心理堅強的人能克服重重困難,歷經風雨,終見彩虹:心理脆弱的人則會被打倒,從此一蹶不振、碌碌無為,甚至被生活所消滅,鍛造。

松下認為,堅強的意志,是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他曾給自己的部下講述中國古代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並以此來激勵他們克服困難。松下幸之助說:"當我們決定完成一項事業時,就要堅定信念,堅持到底,決不可以沒辦法為停頓的借口。身為一個領導者,雖然不一定要學習古人卧薪嘗膽的刻苦方式,但每天仍要不忘激勵自己,始終如一,這才是決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個人的個人意志很重要;有時也許一個人很有才幹,但他如果是個內心十分脆弱的人,承受不了一定的壓力,那麼他在公司的發展前景也不會太好,有時甚至會給公司帶來不良後果。

有一次,松下電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層管理人員,採取筆試與面試相結合的方法,南通律師。計劃招聘10人,報考的卻有幾百。經過一周的筆試和面試之後,通過電子計算機計分,選出了10位佼佼者,真空吸盤。當松下幸之助將錄取者一一過目時,發現一位成績特別出色、面試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輕人,卻未在這10人之列。這位青年名叫神田三郎。於是松下叫人復查考試情況,結果發現,原來神田三郎成績名列第二,只因電子計算機出了故障,把分數和名次排錯了,導致他落選。

當時光的腳步進入21世紀,科技如此發達,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人們在每天忙碌於工作和生活的同時,也逐漸陷入了快節奏生活給自己帶來的高壓力。壓力其實是在考驗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松下立即吩咐糾正錯誤,並給神田三郎發去了錄用通知書。第二天,公司派人來轉告松下先生一個驚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沒有被錄取而跳樓自殺了。錄用通知書送到時,平面磨床,他已死了。聽到這一消息,松下沉默了好長時間。一位助手在旁自言自語:"多可惜,這么一位有才乾的青年,我們沒有錄取他。"松下搖搖頭說,"不,幸虧我們公司沒有錄用他,意志如此不堅強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

現在的公司、單位,大多青睞那些具有堅強意志的求職者,他們樂觀向上,遇事冷靜,不會被一時的壓力所嚇倒;遭遇打擊時,袋式過濾器,他們不氣餒,而是努力地去解決困難和戰勝挫折。而這樣的人求職的成功幾率,當然比其他求職者要大得多。

著名的松下幸之助,被尊稱為日本企業界的"經營之神"。他一生下來體質贏弱,20歲以後就經常得病,甚至得過在當時被視為絕症的肺癌。身體的羸弱,促使松下很早就開始精心琢磨用人之道。他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混合器,可能是體弱多病幫了我的大忙。"他一生中有許多經營管理方面的小故事,由此可見其經營之道。

而那些職涯呈下滑狀態的人,卻讓我們看到一個復雜紛繁的世界,他們抑或脆弱封閉,抑或慵散懶惰,抑或安於現狀,抑或杞人憂天,抑或自以為是....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對困難估計不足,學習意識高度匱乏。面對問題產生時虛弱崩潰。

『捌』 一部外國電影,好像是法國的,一對夫婦來到中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危險行為》由薩姆·米勒執導,伊德里斯·艾爾巴 、塔拉吉·P·漢森、凱特·德爾·卡斯蒂洛 、亨利·西蒙斯等主演的美國驚悚犯罪片。[1] 影片講述了艾爾巴的角色埃文斯被描述為「惡性自戀」,為引起女性的注意「不惜使用暴力」,申請保釋被駁回後,他從押解車中逃出,來到昔日戀人家中報仇。報仇完畢,又在一片漆黑的雨夜,出現在了泰瑞家門口。泰瑞有兩個孩子,丈夫外出未歸,她好心想借電話給埃文斯一用,卻不料讓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了險境之中。

『玖』 法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第一部彩色電影,以及法國電影的發展經歷那些過程

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第一次用自己發明的放映攝影兼用機放映了《火車到站》影片,標志電影的正式誕生。

1927年5月3日華納製片公司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王》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浮華世界》(美國 )馬摩里安 導演

獲獎最多的有三部影片,它們都獲得了十一項獎,分別是:《賓虛》,《泰坦尼克號》,《魔戒3:王者無敵》

法國是最早發明電影的國家之一。里昂照相器材製造商A.盧米埃爾和盧米埃爾﹐L.兩兄弟﹐在前人研製的基礎上﹐於1894年製成了一種既可用於放映﹑又可用於拍片和沖洗底片的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盧米埃爾用這種手搖的電影機拍攝了一些紀錄日常生活情景的短片《工廠的大門》﹑《嬰兒的午餐》﹑《火車到站》﹑《水澆園丁》等﹐於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以後盧米埃爾派他的學生和助手到世界各地去﹐一方面放映影片招徠觀眾﹐一方面就地拍一些街頭風光和官方慶祝典禮的影片。由於「活動電影機」在世界各地進行廣泛的放映﹐由cinmatographe簡化的cinma一字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鍾。因此觀眾的新奇感很快消失。尤其是在1897年
5月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的一場大火﹐燒死了許多貴夫人以後﹐電影被看作是危險的娛樂﹐更加速了它的危機。要擺脫這一危機﹐就必須把電影從單純的紀錄工具引向戲劇的道路﹐用戲劇的藝術來表現故事。法國電影先驅梅里愛﹐G.在這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梅里愛原是一位魔術師和戲劇導演兼演員。1897年﹐他在巴黎附近的蒙特勒伊建造了一個攝影棚﹐開始拍攝一系列的幻景片和神話片。他的攝影棚四壁和棚頂都用玻璃鑲成。棚里有一個可移動的舞台﹐演員在舞台上演出﹐攝影機固定在舞台正面﹐靠日光拍攝。從1897年到1913年﹐梅里愛拍了許多神話故事片﹐如《灰姑娘》﹑《小紅帽》﹑《聖誕節之夢》﹑《格利弗游記》﹑《仙女國》﹑《月球旅行記》﹑《北極征服記》等。此外還有一些排演的新聞片﹐如《德雷福斯案件》﹑《戰艦緬因號的爆炸》。在拍攝幻影片時﹐他除了使用舞台上的機械裝置﹐還採用了幻燈﹑照相技術(如疊印﹑疊化﹑合成照相﹑多次曝光等)和他自己發明的特技(慢速度攝影﹑調換的特技攝影﹑應用模型和通過玻璃魚缸的攝影來表現海底景象等)。梅里愛的故事片深受大眾的歡迎﹐他的事業在20世紀初達到頂峰。但由於他固步自封﹐固守舞台劇的格式﹐用手工方式製作影片﹐終於在激烈的競爭中成為一個失敗者﹐直至破產。1901年﹐經營留聲機起家的C.百代在巴黎萬塞納建立了一個攝影棚﹐委託出身於游藝場演員的F.齊卡來監制影片。齊卡效仿英國G

『拾』 背景為上世紀歐洲的電影

下面這些,基本能滿足你的要求,哈哈,挑選著看吧,都很不錯。
1980年《最後一班地鐵》Last Metro
1980年《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Marriage of Maria Braun
1981年《法國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1981年《靡菲斯特》Mephisto
1982年《芬妮喝亞歷山大》Fanny and Alexander
1982年《兩個人的車站》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年《迷牆》The Wall
1983年《戰地浪漫區》War-Time Romance 1983年《錢》Money
1983年《卡門》Carmen
1983年《鄉愁》Nostalghia
1984年《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
1984年《斯萬的愛情》Swann in Love
1985年《我的生活像條狗》My Life as a Dog
1987年《再見吧,孩子們》Goodbye Children
1988年《柏林蒼穹下》Wings of Desire
1988年《熊的故事》The bear
1989年《火柴廠女工》Match Factory Girl
1989年《天堂電影院》Cinema Paradiso
1991年《薇洛妮卡雙重生活》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ca
1991年《英雄托托》Toto
1991年《新橋戀人》The Lovers in the Bridge
1992年《霍華德庄園》Howards End
1992年《冬天的心》Heart in Winter
1992年《人咬狗》Man Bites Dog
1992年《印度支那》Indochine
1992年《哭泣游戲》The Crying Game
1993年《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年《石雨》Raining Stones
1993-1994年《藍白紅三部曲》Blue White Red
1994年《烈日灼人》Burnt by the Sun
1994年《暴雨將至》Before The Rain
1995年《這個殺手不太冷》Leon
1995年《仇恨》La Haine
1996年《破浪》Breaking the Waves
1996年《猜火車》Trainspotting
1996年《人間昆蟲記》Tierra
1997年《小偷》The Thief
1998年《兩極天使》The Dream Life Of Angels
1998年《永恆一日》Eternity and a Day
1998年《黑貓白貓》Black Cat,White Cat
1999年《關於我母親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1999年《羅拉快跑》Run Lola Run
1999年《兩桿老煙槍》Lock,Stock,and Two Smoking Barrels
2001年《遷徙的鳥》Travelling Birds
2001年《天使愛美麗》Amelie
2002年《俄羅斯方舟》Russian Ark
2002年《鋼琴家》The Pianist
2003年《狗鎮》Dogville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上世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測試老公出沒出軌的美國電影 瀏覽:3
免費鬼故事大全電影 瀏覽:121
蠟筆小新的大電影大全 瀏覽:798
猴動漫電影 瀏覽:629
給我找一下劉德華演的電影 瀏覽:356
今年出了哪些動畫電影 瀏覽:322
在中央六放的電影意味著什麼 瀏覽:473
印度勇士電影完整在線版 瀏覽:385
電影我很在乎女主角 瀏覽:974
歐美電影學校食堂吃出命案 瀏覽:299
金樹國際紀錄片節獲獎獲獎電影 瀏覽:980
小男孩偷奶奶錢為了顧個媽媽是什麼電影 瀏覽:528
日本電影父親照顧女兒 瀏覽:807
俄羅斯反派電影 瀏覽:952
周星馳和朱茵合演的電影 瀏覽:113
2016大尺度的歐美電影 瀏覽:280
TY2017韓國電影 瀏覽:810
周星馳電影里的三個小男孩 瀏覽:102
美國電影分級x級別 瀏覽:239
泰國看了電影都要死的恐怖片 瀏覽: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