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主要內容
這三部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
《童年》是自傳體小說《我的大學》前傳,故事寫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7-12歲在讀小學時候的事。在20世紀70年代那個特定歷史時期,與惡劣的環境博弈,和殘酷的家暴抗爭,爭取盡情玩耍的權力,宣洩精力過剩的童年,走出一條自我性格養成之路的奇特經歷。
《在人間》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高爾基的乳名)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這段時期他和外祖母摘野果出去賣糊口,當過繪圖師的學徒,在一艘船上當過洗碗工,當過聖像作坊徒工。他一有機會就閱讀大量書籍,懷著「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的堅定信念,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我的大學》描述的是單純懵懂的主人公高考上大學以後,離奇遭遇的一段感情啟蒙的心理歷程,從中學到大學的校園里,前前後後發生的一系列機緣巧合、陰差陽錯,隱約展現著過來人對逝去時光和迷失純情淡淡的愁緒,同時也表達出一種對後世快餐式感情潮流的反思。
② 哪裡可以看俄羅斯電影
騰訊視頻、B站等等都有很多俄羅斯電影
好看的俄羅斯電影
1、《巴爾干邊界》
1999年, 南斯拉夫。 俄羅斯特遣部隊被命令控制科索沃的斯拉蒂納機場,直到增援部隊抵達。但這一戰略目標對於阿爾巴尼亞戰地指揮官和北約將軍來說極為重要。該組織被迫與恐怖分子進行不平等的戰斗。俄羅斯維和部隊和北約部隊正趕往機場。
2、《絕殺慕尼黑》
該片講述了發生在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的籃球錦標賽的決賽中,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的故事。
3、《太空救援》
講述了「禮炮7號」空間站意外與地球失去聯系,宇航員費奧多羅夫和工程師阿約金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空間站的故事。
③ 為什麼沒有人把,高爾基寫的小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拍成電視劇,動畫片,電影
誰說沒有拍成影視作品?只是中國沒有人拍,畢竟不是中國人寫的,蘇聯就拍過,動畫片估計沒有,因為裡面的內容有點灰暗,原著我的大學還有點兒童不宜。
④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講的什麼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它是高爾基根據自己的生活道路,和俄羅斯19世紀70~80年代的社會生活所描繪的一幅多彩的歷史畫卷,是一部卓越的藝術珍品。
作品中的主人公阿廖沙不僅是高爾基早年生活的寫照,同時也是俄國勞動人民經過艱苦復雜的磨煉後走向新生活道路的具有概括性意義的藝術典型。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爭奪家產爭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里」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問》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歲時,母親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產,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並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後,阿廖沙懷著進大學的希望准備到喀山去。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作品講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那年,他背井離鄉,到喀山去上大學。夢想破滅後,他否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分子交往,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
在這所大學里,他經歷了精神發展的復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復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編輯推薦】
他帶著不可制服的銳氣與力量走進文學界,把俄羅斯大草原的健康氣息帶給世界各國的讀者。
——巴金
高爾基審察牛活的能力,塑造人物性格的才能,以及對於俄羅斯底層的無與倫比的知識,都是他贏得巨大聲譽的重要因素。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
⑤ 高爾基的《我的大學》是一部重要作品,如何賞析這本書
《我的大學》生動地將農民愚昧、落後、無知、卑鄙、野蠻、殘暴、勢利的醜陋形象展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感到憤怒、惋惜和惋惜。當時的俄羅斯社會不怕的不是農民的沉默,而是農民隨波逐流,失去自己的思想和美德,缺乏自己的價值判斷。一個農民是善良的,但一群農民可能會變成暴徒。好人一心要幫助他們改變現狀,他們反過來也會傷害好人。在那個時代,要觸及農民根深蒂固的封建觀念,改變他們的奴性,是一件非常困難和困難的事情。對於觀念的轉變,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使用休克療法。首先要改變他們的經濟基礎,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樣才不會白乾。
高爾基在《我的大學》中以自己的筆觸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知識分子的生活和民粹主義者反對沙皇統治的活動,展現了這一時期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在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時期的高爾基已經對俄羅斯醜陋的現實感到厭惡,並一直在嘗試探索生活的方式。他曾經幻想成為一個強盜,搶劫富人,幫助窮人或祈禱上帝改善人們的生活,但他當時還很年輕。當然,這只是一個天真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中,高爾基接觸了許多具有革命情懷的知識分子,想從他們身上找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⑥ 我想要俄羅斯電影網站 Я Хотите Веб-сайт Россия Фильм
http://kinozal.tv/
⑦ 《童年》和《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一樣嗎
1913年高爾基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1913年高爾基回到祖國,主持《真理報》文藝欄,從事文化組織工作和文學活動。1916年,發表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1922年發表第三部《我的大學》。 《童年》是高爾基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高爾基最優秀的作品。三部曲分別是《童年》(1913年)、《在人間》(1916年)、《我的大學》(1923年)。三部曲描寫了「我」的成長過程。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高爾基的成長歷程。高爾基每一時期的創作都與當時的時代脈搏密切相連。高爾基所生活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是沙俄統治走向衰敗的時代。當時的俄國,政治極端腐敗,下層任命生活困苦,整個社會正在醞釀大的變革。1905年第一次革命失敗後,高爾基也和許多人一樣,開始冷靜思考許多問題:革命失敗的原因;俄國社會和俄國革命的性質;俄國革命與俄國民族文化心態的關系;未來革命的歷史命運等。在思考、總結革命失敗的經驗和教訓時,高爾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俄羅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特點,對其進行了深入地挖掘,他以一種沉重的心情反思並剖析了俄羅斯獨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積淀:愚昧落後、自私野蠻、目光短淺、因循守舊、人性泯滅等,這是根深蒂固的小市民習氣,是俄國人民和俄國革命的大敵。高爾基深刻認識到,必須把喚醒人民看作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義務和權利。這就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直接原因,同時革命導師列寧也鼓勵高爾基將自己的童年生活和少年生活都寫出來,《童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童年》講述的是孤獨孩童「我」(阿廖沙)的成長故事。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我」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家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社會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