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四級保鏢女主角是誰
法國四級電影《保鏢》中的女主角是麗薩,由斯維娃·阿維蒂飾演。斯維娃·阿維蒂,1984年7月14日出生於義大利,演員。代表作有《保鏢》、《戀愛成癮》、《秀舞女孩》等。
《保鏢》是2018年8月22日在法國上映的電影,由利安·勒克萊克執導,利米·古埃茲編劇,尚格·雲頓、斯維娃·阿維蒂、塞米·鮑亞吉拉、薩姆·盧維克、卡里斯等人主演的法國動作、犯罪電影。
② 凱瑟琳·德納芙獲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她在法國影壇的地位如何
凱瑟琳·德納芙被譽為歐洲影壇第一夫人、法國影壇的常青樹。凱瑟琳·德納芙在巴黎於1943年10月22日出生 。她的家庭是一個電影世家,凱瑟琳·德納芙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演員,在當時的歐洲很有名氣,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凱瑟琳·德納芙是一個星二代。在其父母和姐姐的影響下,凱瑟琳·德納芙從13歲就已經開始接觸電影了。她的首部電影作品是在安德烈·胡奈貝爾的《夕陽女孩》中客串。自此以後,凱瑟琳·德納芙經常在一些小成本的電影中出演一些角色。
時至今日,凱瑟琳·德納芙獲頒第79屆威尼斯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獅獎。可見她在法國影壇的地位有多高了。
③ 法國著名的女電影演員有哪些
法國著名的女電影演員有:伊娃·格林、蘇菲·瑪索、朱麗葉·比諾什、奧黛麗·塔圖、伊莎貝爾·阿佳妮等。
1、伊娃·格林
伊娃·格林(Eva Green),1980年7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演員。2003年出演銀幕處女作《戲夢巴黎》,並獲得第17屆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提名 。
2005年參演史詩巨作《天國王朝》。2006年主演動作驚悚影片《皇家賭場》,榮獲第60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新星獎 。2009年主演英國劇情影片《裂縫》。
2、蘇菲·瑪索
蘇菲·瑪索,1966年11月1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演員、導演、編劇。
1980年,出演了青春愛情片《初吻》,由此成為一名兒童演員。 1982年,主演了青春愛情片《初吻2》,憑借該片獲得了第8屆愷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獎 。1984年,主演了戰爭電影《沙崗堡》。
3、朱麗葉·比諾什
朱麗葉·比諾什,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演員。
1983年出演了個人首部電影《美麗的自由》,從而進入演藝圈 。1988年因主演愛情片《布拉格之戀》獲得更多的關注。1991年主演文藝片《新橋戀人》。
4、奧黛麗·塔圖
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1976年8月出生於法國一個盛產黑莓口味葡萄酒的小鎮伯蒙,在法國中部的蒙呂松長大,是一名法國演員。
2000年,奧黛麗·塔圖憑借《維納斯美女沙龍》獲得第25屆法國凱撒獎最佳新人女演員。 2001年她因主演電影《天使愛美麗》備受矚目,這部影片獲五項奧斯卡獎提名,奧黛麗本人也在各大電影節上獲得八項提名。
5、伊莎貝爾·阿佳妮
伊莎貝爾·阿佳妮,1955年6月27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法國女演員。
1969年進入影壇,1975年出演新浪潮名導特呂弗執導的《阿黛爾·雨果的故事》得到了愷撒獎和奧斯卡的提名 。1981年的戛納電影節上,憑借著《四重奏》《迷戀》獲得最佳女主角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娃·格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菲·瑪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麗葉·比諾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黛麗·塔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伊莎貝爾·阿佳妮
④ 顛覆三觀的法國愛情電影《兩小無猜》 ,講的是什麼故事
當一個人問另一個人“敢不敢”的時候,另一個人必須說“敢”,這就是游戲的規則。小男孩於連和小女孩蘇菲的相遇即開始於這樣一場孩童的鬧劇,一個精美的鐵盒子就是他們游戲的見證。說臟話,擾亂課堂,在校長室小便,內衣外穿……一個游戲兩人一玩十多年,他們什麼都敢,除了承認彼此相愛。
蘇菲(瑪麗昂·歌迪亞 Marion Cotillard 飾)提議兩人分別四年,挑戰的內容是於連(吉約姆·卡內 Guillaume Canet 飾)敢不敢傷害蘇菲。恍惚四年逝去,於連找到蘇菲,為了游戲的進行他決定另娶她人,邀請蘇菲做伴娘。受到傷害的蘇菲在於連的婚禮上拋出鐵盒子“你敢悔婚么?”原本最最親密的朋友相互傷害最深。同樣心痛的兩個人相約再次分別十年。
十年裡,於連擁有了一切,家庭、事業、朋友,只是沒了蘇菲宛如沒了心,原來喪失激情的生活這般索然無味
⑤ 求法國電影《兩小無猜》男女主角的資料
吉約姆·卡內 Guillaume Canet
生 日: 1973-04-10
婚姻狀況:前妻黛安·克魯格(2006離婚)
現任女友:瑪麗昂·歌迪亞(曾合作兩小無猜)
角 色:編劇,導演,演員
少年時,他一直夢想成為一個騎手,並且在專業教練的培養下,表現的相當的出色。但你聽說過有名的騎馬師Guillaume Canet嗎?沒有。傑出人士的故事總是有著曲折和波瀾的,沒有這么快就end。一次嚴重的摔傷破碎了的騎手之夢,卻為他開啟了演藝之門。雖然只在藝術學院有過短暫的學習經歷,但卡內的演員生涯從一開始就取得了成功。《迷幻海灘》,《維多克》,《兩小無猜》...從出道起,卡內一直扮演的是英俊小生的角色,但是他總是試著帶給觀眾截然不同的感受,將角色的個性刻畫的淋漓盡致。在電影里,他能勝任各種人物,影片外,卡內也發現,自己不一定要演員一條路走到黑,於是開始學習導演和編劇,天分頓時崩發。2003年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第一部電影處女《我的偶像》(Mom Idole),大受好評並獲得歐洲電影獎提名。2007年2月24日,古約姆.卡內(Guillaume Canet)憑借自己的第二部長片影片《Ne le dis à personne/不可聲張》拿到了法國電影界最高獎項--凱撒獎[César-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院獎]最佳導演獎,這個很多老導演奮鬥了很久才獲得的榮譽。Guillaume Canet證明了,除了英俊的外表,他更想做的是一個全方位的電影人。
瑪麗昂·歌迪亞(法文:Marion Cotillard,1975年9月30日-),
基本信息
性別:女
星座:天秤座
身高: 169cm
父親:Jean-Claude Cotillard,法國名演員。
現任男友
吉羅姆卡內Guillaume Canet ,法國著名才子,導演兼演員 (因03年合作兩小無猜而相識,從07年開始交往)
以2007年電影《玫瑰人生》(La M?me)獲得第65屆金球獎最佳音樂或喜劇類女主角獎 ,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男主小時候演員原名思鮑爾特·沃黑赫
英文Thibault Verhaeghe
性別男
身高150 CM
資料就這么多
⑥ 法國電影《初吻》的女主角是誰來
蘇菲瑪索
1980年法國導演皮諾托,為電影《初吻》選女主角,蘇菲看到了招募啟事,於是她懇求家人能帶她去面試,在她的再三哀求下,最終父親帶著她去了面試。那時候導演已經面試了700個女孩,但還是不滿意,就在出現審美疲勞之際,14歲的蘇菲穿著一件樸素的藍色牛仔外套出現在眼前。
蘇菲的父親看著那麼多打扮靚麗的女孩,面對自家的「假小子」,心裡也不免打起了退堂鼓,他對女兒說:「我們還是回去吧,他們不會要你的。」
可是,就是這樣的女孩,卻讓導演眼前一亮,面試後他對製片人說:你必須馬上簽下她,這女孩百里挑一。就這樣,14歲的蘇菲瑪索出演了人生第一次影片《初吻》,蘇菲飾演情竇初開的女孩薇卡,影片中蘇菲對少女細膩的心思和勇敢的追愛演繹的恰到好處,再加上本身極具東方美的清純絕美長相,蘇菲瑪索一舉成名。
角色介紹
1、薇卡(演員蘇菲·瑪索)
13歲的初中生。剛進入青春期的薇卡已經開始有了朦朧的性意識,她認識了高年級的英俊男孩瑪菲,倆人彼此產生好感。他們分開的時候,薇卡在火車站品嘗到了初吻,彼此坦白愛意,開始了純純的初戀。
2、理查德(演員克勞德·布萊塞)
薇卡的父親。他經常跟妻子弗朗索瓦絲爭吵,一直不願意女兒深夜在外玩耍。因為理查德被情人糾纏,導致他屢次欺騙妻子。他甚至用假裝撞傷腿來掩飾早已出軌的感情。最終,理查德坦白事實真相,得到妻子的原諒。
3、弗朗索瓦絲(演員布麗吉特·佛西)
薇卡的母親。她對薇卡的管教很嚴格,一直對丈夫照顧有加。弗朗索瓦絲得知丈夫出軌,難以接受丈夫出軌的事實,將第三者教訓一頓後決定與丈夫理查德分居。倆人不知道如何和自己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說明事情的真相。
⑦ 朱麗葉比諾什演過哪部電影
朱麗葉-比諾什於1964年3月9日出生於法國巴黎。她的母親是個演員,父親是個雕刻家。良好的家庭教育奠定了小比諾什的藝術基礎。從8歲起,她就在學校里演出戲劇節目,中學時代又演過莫里哀的話劇。後來由於父母離異,比諾什來到巴黎。為了生活,她當過出納員、售貨員。一次偶然的機會,素有法國影界「伯樂」之稱的貝納阿爾德被比諾什的嬌美所迷住,隨後便把她引入了電影圈。
1988年她因出演影片《布拉格之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第一次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時年23歲。芝加哥「太陽時代」的著名電影評論員羅傑-埃伯特在他有關電影電視回顧的專著中這樣評價朱麗葉-比諾什:她的「美麗和清純就像清新的空氣一
樣透明。」1992年朱麗葉完成了路易斯-馬勒的影片《Fatale》後,她的清純似乎一去不復返了。影片放映後,比諾什說:「馬勒正試圖改變我的形象,他認為角色需要更多的久經世故的成份。」一年後,在1993年的《Bleu》一片中,比諾什又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這次埃伯特說:「比諾什有一張適合這個角色的臉龐,因為她能讓人相信,她是個既有思想又有感情的人,她不需要做任何事就能充分地表達這些。」拍攝完這部影片,她稍作調整,1994年,比諾什做了一位母親。
此後,她再次出山,在法國電影製作史上一部最為昂貴的影片(耗資達3500萬美元)《Hussard
sur
let
toit,
Le》中擔任女主角。「紐約時代」電影評論員斯蒂芬-霍爾登寫道:「比諾什在這部影片中傳達了一種熾熱精神情感,人們看到的是一個神秘且魅力四射的女性。」舊金山「主考官」雜志電影評論員巴巴拉-舒爾加瑟甚至對比諾什的喜愛程度超過了電影本身及片中的男主角奧立佛-馬西尼斯,他認為比諾什的眼睛「晶瑩閃亮,性感的嘴唇使她的面容生動無比。」
在飾演了一些小角色後,
1981年,比諾什參加了影片《生活中最美好的》演出並開始在影壇嶄露頭角。
1985年她又參加了《你好,瑪麗》、《家庭生活》、《別了,布萊歐》等影片,扮演了多位不同性格的女主角,尤其在《別了,布萊歐》中,她全身心地投入角色之中,使人看到了她對電影藝術的忘我追求。1985年,比諾什又挑起了《約會》一片的大梁,憑其出色的的表演榮獲了法國電影界為獎勵青年女演員而設的羅密·施奈德獎。1986年,她又出演了英語片《卑賤的血統》(《Bad
Blood》),她那純真清新的演技再次征服觀眾,獲得了87年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進入90年代,名聲大噪的比諾什於92年在影片《烈火情人》(《Damage》)中飾演了神秘的女主人公安娜,與奧斯卡獎得主傑瑞米·
艾恩斯大演對手戲。
接著,她又在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享譽影壇的《藍》(《
Blue》)、《白》(《White》)、《紅》(《Red》)三部曲中主演了第一部《藍》,塑造了失去了丈夫再度尋找精神歸宿的朱莉形象,真實感人。比諾什也因此而榮獲了第50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最佳女主角獎。
比諾什常自信地用「我可以演得更好些」來鼓勵自己,為了摘取凱撒影後的桂冠,她仍在不斷地攀登新的高峰。
⑧ 一部頗多爭議的法國電影,女主角喜歡自殘~~
驚悚電影《發狂者》(In My Skin)
切自己的肉 喝自己的血 和傷口戀愛
《發狂者》透過女主角的自殘,讓觀眾看到人與身體、人與孤獨之間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
當你的「身體」成為引起你食慾的「東西」,當你與你的「傷口」在談戀愛,你該怎麼辦?
還記得今年8月本地報章轉載的一則中國新聞嗎?西安一名年僅6歲的小女孩,5年內啃掉自己的10根手指。小女孩1999年因發燒住進西安一家醫院,在住院期間常常咬自己的手指,出院後這個毛病越來越嚴重。家人屢打屢勸都不成功,她最後吃光自己的手指。據中國醫學專家的會診,這名小女孩患的是遺傳性感覺神經根神經病。這種病在全世界僅報道過8例。
下個月將在本地推出的法國驚悚電影《發狂者》(In My Skin)劇中女主角艾絲特(瑪蓮娜德雲飾)的遭遇與上述現實的例子還有幾分相似。話說普通上班族艾絲特一回出席一個朋友在新居主辦的舞會時,獨自到黑暗的屋外閑逛,不小心被絆倒,穿著長褲的她不知道受傷的小腿外側已血肉模糊。她回到屋內,看到廁所地板上的血跡,捲起長褲才驚覺傷得不輕。看醫生時,醫生還笑她傷到這樣,竟然沒有感覺,小腿是不是她的。
自受傷後,艾絲特開始變得怪異,身體成為一件引起她食慾,想放進嘴裡的物件。她與上司陪客戶吃飯,在酒精的催化下,以及同桌人刀叉齊下盤中食物的頻頻刺激,她終於精神分裂,一隻手「離開」了她的身體。
沉溺在自己的性感與情慾中
她的上司與客戶忙碌地切割盤里的食物,桌面下的她也忙碌地切割自己的手。漸漸的,她沉迷在一種更原始、幼稚,甚至是性感與情慾的慾望中。她欲拔不能,最後還索性到餐館對面酒店「開房」。就像與戀人談戀愛般,她浸淫在自行慰借的情慾中,用刀割的皮膚一大片的剝落,血大滴大滴的流入她的口裡,看官無不毛骨悚然。女主角的男友雖一直懷疑她有病,不過她總是編造謊言來遮蓋自己的新傷口。
記者所看過影片中最血腥的一部
《發》透過女主角的自殘,讓觀眾看到人與身體、人與孤獨之間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發》是筆者看過的電影中最血腥的一部,美國名導昆丁《復仇人物》(Kill Bill)系列四濺的血、韓國導演朴贊旭《情獸》的割舌、法國爭議片《無可挽回》(Irreversible)的滅火器砸爛臉,算得了什麼?還有,原著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變態女鋼琴教師》也得靠邊「彈」,女鋼琴師以剃刀自殘的畫面,較起《發》,簡直小巫見大巫。不久前看《發》試片,有觀眾就無法忍受,戲沒看完就落荒而逃,沒走的也看到坐立難安。
女主角是全面的電影人
女主角瑪蓮娜德雲(Marina De Van)也是本片的導演,她不老,1971年出生,大學念的是哲學系,1993年至1996年在FEMIS念電影,她和法國才子導演法蘭索瓦奧桑(Francois Ozon)還是同學呢!兩人頻合作,除了參與奧桑的《八個女人》劇本的創作,瑪蓮娜德雲也主演過奧桑的《看海》和《變態家族》等電影。瑪蓮娜德雲寫過6部短片劇本,也導過不少短片,《發》是她執導的首部劇情長片,除了導和擔任女主角,劇本也是她自己創作,可見是個相當全面的電影人。
瑪蓮娜德雲這部「切膚不痛」的電影不適於膽小者,也不適合無法忍受血淋淋的觀眾。
驚悚的經驗 源自童年的一場車禍
導演在接受香港媒體的訪問時曾表明之所以創作《發》,與她成長的一段經歷有關。8歲那年她遭汽車撞倒並壓斷了腿,當時她竟然不害怕,也沒有疼痛感覺,她強烈體會脫離身體感覺,她說:「我看著自己的腳,就像看著別的東西,一件變了形的物件。後來母親讓我看X光片,我發現沒有了部分骨頭,碎的部分被丟掉了,更加強我那種怪異的感覺,因為部分的我被丟進了垃圾桶里,就像破爛的衣服。」她的傷疤後來也變成一種游戲,因為該部分的皮膚已沒有了感覺,她和同學將別針扣在傷疤上。
同學感到驚訝,瑪蓮娜德雲卻覺得驕傲,同時又對失去部分感覺感到擔憂:「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我對自己的身體感到好奇和有興趣。」
全片一刀不剪
《發狂者》原是上個月推出,片商表明因法國寄來的資料不足影響影片的宣傳,所以將影片延至下個月16日推出。據片商國泰透露,《發》列入R21,一刀不剪。
當你的「身體」成為引起你食慾的「東西」,當你與你的「傷口」談戀愛,你該怎麼辦?
麻煩你去看醫生!
⑨ 法國電影(紅)女主角是誰
羅密·施奈德 中文名: 羅密·施奈德 英文名: Romy Schneider 性 別: 女 生 日: 1938-09-23
⑩ 法國電影老槍的女主角是誰
羅密·施奈德
中文名: 羅密·施奈德
英文名: Romy Schneider
性 別: 女
生 日: 1938-09-23
角 色:演員
羅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1938年9月23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德國演員,因1954年主演影片《茜茜公主》一舉成名,1982年5月29日,她在參加過一個朋友的聚會後,被人發現死於巴黎住所的沙發上,死因為飲酒服葯過量導致心臟停止跳動,一般認為她在離婚失子的痛苦中長期服葯飲酒而慢性自殺。
羅密·施奈德是女演員Magda Schneider和Wolf Albach Retty的女兒。
二戰期間,由於納粹的上台,施奈德一家不得不離開維也納。她原名Rosemarie Magdalena Albach-Retty,在德國Berchtesgaden附近的一個小鎮上度過了童年生涯。羅密的父母在她的弟弟Wolfgang出生後不久即離婚。
她在靠近奧地利薩爾茨堡的一所名為Goldenstein的寄宿學校完成中學學業之後,於1935年進入科隆美術學院學習。正好在這個時候,製片人Kurt Ulrich要找一名女演員在他的新片《白丁香再度盛開》(Lilas Blanc,1953年)中扮演Magda Schneider-羅密的母親。而Magda Schneider理所當然地推薦了自己的女兒,就這樣,15歲的羅密初涉銀幕並出色地詮釋了片中的角色。這部影片獲得了成功,但她真正廣為人知,卻是憑借在影片《茜茜公主》三部曲中出演年輕的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一世(由德國演員 Karl-Heinz Böhm扮演)的妻子-伊麗莎白皇後。
1958年對於羅密來說是她演藝生涯中相當重要的一年。法國導演Pierre Gaspard-Huit推薦她在德國導演Max Ophüls翻拍的影片《Liebeleï》出演克莉斯蒂娜這個角色。在拍攝該片的過程中,她同片中演對手戲的法國男演員阿蘭·德隆墜入愛河。隨後兩人於1959年訂婚,羅密跟隨阿蘭·德隆移居法國巴黎,並且在那度過了5年的美好時光。在此期間,她扮演的角色全都局限於天真爛漫的少女類型,直到遇見義大利著名導演盧奇諾·維斯康蒂才得以轉型。後者建議她在自己改編自約翰·福特的話劇《可惜她是個妓女》,(Dommage qu'elle soit une putain,1961年)中出演角色,並再次與阿蘭·德隆搭戲。
在此之後,羅密·施奈德開始蜚聲世界影壇,並接連在一系列好萊塢影片中出演角色,這些影片包括:《借夫記》(Good Neighbour Sam,1964年)、《什麼事,貓咪?》(What´s new Pussycat?,1965年,導演伍迪·艾倫)等等。另外在美國導演奧遜·威爾斯執導的電影《審判》(Le Procès,1962年)中,羅密塑造了一個美麗而自由的婦女形象。
雖然羅密·施奈德的職業生涯一帆風順,但她的感情生活卻頗為坎坷。1966年,她與德國戲劇導演哈里·邁恩結婚,並為後者生下她的第一個兒子-大衛·克里斯多夫·邁恩,但這個孩子卻在日後自殺身亡。同年,由於在影片《女賊》(La Voleuse,1966年)中出演角色,她結識了法國男演員米歇爾·皮寇利,後者成為她眾多「密友」之一。
而在她與阿蘭·德隆分手5年之後,兩人在雅克·德雷的影片《游泳池》(La Piscine,1968年)中再度聚首。她在片中的表現光芒四射,令人贊不絕口。隨後羅密同意在盧奇諾·維斯康蒂的電影-《路德維希二世》(le crépuscule des dieux,1973年)中再次扮演曾使她走紅的角色-奧匈帝國皇後伊麗莎白(即茜茜公主),只不過這次塑造的皇後形象較之前年長。
除此之外,她還認識了法國導演克勞德·蘇提,後者將她的演藝事業推上另一個高峰。羅密參演了他的兩部影片,分別是《塞扎爾與羅薩麗》(César et Rosalie,和《日常生活》(Les Choses de la vie,1970年)。正是第二部影片(《日常生活》)在評論界以及公眾輿論中引發巨大反響,並在次年為她帶來了法國愷撒獎最佳女主角獎的殊榮。此後,羅密憑借在影片《重要的是愛》(L'Important c'est d'aimer,1974年)中的出色表演再次在愷撒獎上封後。
1981年,在她的兒子死後不久,羅密·施奈德旋即與第二任丈夫Daniel Biasini離婚。盡管遭遇這些不幸,她仍於當年10月底復出,開始參與影片《無憂的過客》(La Passante Sans-Souci,1982年)的拍攝。1982年4月,該片正式上映即獲得巨大成功,但僅僅一個月之後,羅密·施奈德就告別了人世.
演員作品
La Passante Sans-Souci (1982)
Garde à vue (1981)
女銀行家 Banquière, La (1980)
死亡的窺伺 Mort en direct, La (1980)
Clair de femme (1979)
Une histoire simple (1978)
Gruppenbild mit Dame (1977)
Mado (1976)
Une femme à sa fenêtre (1976)
愛是最重要的事 Important c'est d'aimer, L' (1975)
老槍 Vieux fusil, Le (1975)
暗殺托洛斯基 Assassination of Trotsky, The (1972)
Bloomfield (1971)
Califfa, La (1971)
生活瑣事 Choses de la vie, Les (1970)
游泳池 Piscine, La (1969)
雙重特工 Triple Cross (1967)
風流紳士 What's New, Pussycat (1965)
東牆飄香夢 Good Neighbor Sam (1964)
春花秋月何時了 Engel auf Erden, Ein (1959)
花月斷腸時 Christine (1958)
茜茜公主-皇後的命運 Sissi - Schicksalsjahre einer Kaiserin (1957)
茜茜公主-年輕的皇後 Sissi - Die junge Kaiserin (1956)
茜茜公主:維多利亞女皇 Sissi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