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

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

發布時間:2022-09-20 17:59:50

Ⅰ 泰坦尼克號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改編的,那個故事的大致內容是怎樣的

泰坦尼克號沉沒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愛情故事是虛構的。

泰坦尼克號(英語:RMSTitanic)是一艘英國皇家郵輪,也是白星航運公司旗下的3艘奧林匹克級郵輪之一,在其服役時間是全世界最大的海上船舶,由貝爾法斯特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建造,號稱「永不沉沒」、「夢幻之船」。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展開首航,也是唯一一次的載客出航,最終目的地為紐約。部分乘客為當時世界上頂尖富豪,以及許多來自英國、愛爾蘭、斯堪的納維亞和整個歐洲其他地區的移民,他們尋求在美國展開新生活的機會。

4月15日在中途發生碰撞冰山後沉沒的嚴重災難。2,224名船上人員中有1,514人罹難,成為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和平時期船難。船長愛德華·約翰·史密斯最終與船一起沉沒;泰坦尼克號總設計師湯瑪斯·安德魯斯也在這起災難中死亡。

1985年,前美國海軍軍官羅伯·巴拉德率領團隊發現了泰坦尼克號殘骸,該船分裂成兩部分,並在3,784米的海底深處逐漸瓦解,沉船內成千上萬的文物已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中復原並展示。泰坦尼克號已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船舶之一。

(1)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擴展閱讀:

沉沒事故——

4月14日23點40分,瞭望員范德瑞克·弗萊特在泰坦尼克號正前方發現了一座冰山,並警告了艦橋。當時值班指揮的一副威廉·默多克下達右滿舵及發動機全速反轉的指令,嘗試「擺動繞行」;但為時已晚,泰坦尼克號右舷撞到了冰山,在水線以下形成一系列的縫隙,船體沒有遭冰山切出裂口,而是挫曲凹陷,鋼板接合處彎曲成一段段的開口,讓海水進入。

在這種緊急情況下,泰坦尼克號的乘客並沒有做好准備。根據當時公認的做法,船舶不會馬上沉沒的情況下,救生艇只是用來將乘客接駁到附近船隻。泰坦尼克號攜帶的20艘救生艇只能運載約一半的人員,如果是滿載的情形,則只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可以登上救生艇。

船員沒有得到充分的疏散訓練,他們不知道救生艇即使坐滿也能安全漂浮,所以很多救生艇下水時只坐了一半人。三等艙乘客大部分時間都遭到船員留置於下層甲板,他們只能自己想辦法穿越障礙,導致其中的許多乘客受困,而大部分下層甲板都充滿了海水。副官在指揮登艇時一般都遵循女人和小孩優先的原則,大部分男性乘客和船員都留在船上。

2時15分,撞上冰山經過2個小時35分鍾後,泰坦尼克號在水中的傾斜角度開始迅速增加,因為大量海水從甲板艙口入侵船首內還沒淹沒的部分。由於船尾從水中升起,露出螺旋槳和後半部船底;船首下沉而船尾上升,導致龍骨要承受兩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對抗,達到峰值應力後,船體開始從2號和3號煙囪之間斷裂。當船首下墜時,龍骨沒有馬上斷開,因此將船尾拉向幾乎垂直的角度,最後仍然有數百人在艉艛甲板上抓著欄桿。2時20分,泰坦尼克號完全沉沒。

除了救生艇上的人之外,所有乘客和船員都浸入負2°C的海水中,幾乎所有落海的人都會死亡,只有2分鍾到30分鍾的存活時間。盡管四散在周圍的救生艇還可容納近500人,但只有13名落海者被救生艇救助。107公里外的卡柏菲亞號冒著風險全速前進,在沉船約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事故現場,大約有710人在災難中倖存下來,登上卡柏菲亞號獲得緊急照護;

有1,514人在事故中喪生。卡柏菲亞號船員們回憶太陽升起後的場景:「一眼望去是無窮無盡的冰山,好像有無數的金字塔在海面棲息」。卡柏菲亞號船長亞瑟·羅斯特龍環顧現場,看見20個高達60米的大冰山,還有許多小冰山和浮冰,以及來自泰坦尼克號的碎片。

卡柏菲亞號的乘客也說,他們的船好像身處於巨大的潔白平原中間,遠處的冰山就跟山丘一樣散布著;這片區域現今已經稱為冰山巷。卡柏菲亞號原本計劃要將生還者們載往哈利法克斯港,因為那裡鐵路發達、也是離沉船現場最近的大海港;但是由於西北方仍有大量海冰擋住去路,於是改往西南方的紐約港航行——泰坦尼克號原本的目的地。

Ⅱ 海底兩萬里第4章概括200字,求!!!!

海底兩萬里第四章概括:主人公登上了「驅逐海怪 」的輪船,艦長和全體海員認為海怪是獨角鯨,對於捕獲獨角鯨很有信心;只有捕鯨手內德.蘭德懷疑獨角鯨的存在。三個月後,海員們開始泄氣了,半年後,海員們要求返航;艦長許諾如果最後三天還無結果就返航,要返航的最後時刻,內德.蘭德突然發現了怪物。

拓展延伸:《海底兩萬里》的作者是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是法國小說家,一生創作了許多科幻冒險作品,他的作品更對科幻文學有直接的影響,因而被稱為科幻之父。

Ⅲ 關於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英文RMS Titanic),1985台灣和香港稱為鐵達尼號,20世紀初英國製造的一艘在當時世界最大的豪華客輪,在當時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但卻在1912年4月15日從南安普頓至紐約的處女航中,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缺少足夠的救生艇,1500人葬生海底,造成了當時在和平時期最嚴重的一次航海事故,也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次。美國電影《泰坦尼克》就是根據這一真實的故事拍攝的。
「泰坦尼克號」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相當於11層樓。是當時一流的超豪華巨輪。

2006年5月,最後一名見證事件的女性生還者逝世,終年99歲。目前尚有兩名女生還者仍然存活,但她們在意外時還不到一歲,因此不會對事件有回憶。

【建造過程】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她也是白星航運公司(White Star Line)在同一造船廠建造的奧林匹克級郵船的第2艘船。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有260米長,28米寬,噸位46329噸(凈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她的船體還是和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一模一樣大。船上有899名船員,可以運載3300名乘客。因為她也運送郵件,所以也叫皇家郵汽船泰坦尼克號。同樣碩大無比的4個煙囪中只有3個真正工作。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唯一的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動力系統有三套主機:其中兩套為四汽缸往復式蒸汽機,一套蒸汽輪機,主機功率達到50000馬力,航速23~24節。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面。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象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庄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不錯,就象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再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志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里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游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對頭等艙的乘客,她提供了3台升降機;作為一種革新,她給二等艙的乘客提供了一台升降機。經濟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

她最著名的一個特點就是她豪華的樓梯了。詹姆士·卡梅倫在他的電影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

奧林匹克號和泰坦尼克號盡管是姐妹船,但是一些細節部位並不一樣。在經過奧林匹克號首航的觀察發現,A甲板的人會被水霧淋到,貫通B甲板的散步走廊利用率不高。這兩處缺陷都在泰坦尼克號上得到了改進,其中B甲板的一部分被改裝為頭等艙豪華套房的私人專用露台。

泰坦尼克號被認為是一個技術成就的定點作品。泰坦尼克號更津津樂道的是安全性。兩層船底,由帶自動水密門的15道水密隔牆分為16個水密隔艙,跨越全船。16個水密(不進水的)隔艙防止她沉沒。奇怪的是,這些水密隔艙並沒有延伸得很高。頭兩道水密隔牆與最後的五道,只建到了D甲板。中間的八道牆則只設到了低一層的E甲板。雖然如此,其中任意兩個隔艙灌滿了水,她仍然能夠行駛,甚至四個隔艙灌滿了水,也可以保持漂浮狀態。當時的人們再也設想不出更糟糕的情況了,所以稱泰坦尼克號為「永不沉沒的船」。一個船員在航行中對一個2等艙女乘客西爾維亞·考德威爾說:「就是上帝親自來,他也弄不沉這艘船。」

【處女航】

1912年2月3日,泰坦尼克號完成了裝潢工作,處女航最初被定在了3月20日。但奧林匹克號在1911年9月的那次倒霉的碰撞(與皇家海軍的霍克號巡洋艦相撞)耽擱了泰坦尼克號的最後收工。她的處女航被安排在了4月10日。在此之前,還要在4月1日進行海上試航。一切圓滿。泰坦尼克號於3日抵達南安普敦港,停泊在41號錨地,等待10號那天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作為不愉快的小小插曲,由於南安普敦港煤炭工人罷工,加煤工作遇到了一點挫折。IMM公司不想再推遲泰坦尼克號的處女航,所以從公司所有停泊在南安普敦港的郵船煤艙里搜刮干凈了所有的煤塊。

1912年4月10日,在南安普敦港的海洋碼頭,萬頭涌動。「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啟程駛往新世界。碼頭上擠滿了乘客、來送行的家屬、行李搬運工和海關的檢查人員。上午11點,一號煙囪噴出了白色的蒸汽。29台鍋爐中的25台開始依次生火。中午12點整,泰坦尼克號在拖船的拉動下慢慢離開了碼頭。兩個外側螺旋槳開始攪動南安普敦港海水。泰坦尼克號依次駛過了停泊在港口中的庄嚴號(不是後來德國賠償的那艘)、費城號、聖路易斯號、海洋號和紐約號郵船,鳴笛向它們致意。這艘46000噸的大船似乎對其它船隻很有吸引力。在水流吸力作用下,紐約號郵船的船身開始向泰坦尼克號靠攏,幸好錨鏈和纜繩及時地拉住了它。泰坦尼克號的拖船伏爾甘號把紐約號的船身頂了回去。世界上最大的郵船開始了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

當天晚7點,泰坦尼克號抵達法國瑟堡港。另一批乘客和貨物搭乘「游牧」號和「交通」號兩艘專用擺渡船登上了泰坦尼克號,包括美國富翁阿斯特和瑪格麗特•布朗夫人--後來被報紙稱作「永不沉沒的尊貴的布朗夫人」。第二天中午,泰坦尼克號抵達愛爾蘭的昆斯敦(今天的科克)。一批對新世界充滿憧憬和希望的愛爾蘭移民登上了船。一個乘客在這里上岸,他拍下的照片後來成了泰坦尼克號的絕版照片,今天在收藏家眼裡價值連城。

為了以最快的速度穿越大西洋,泰坦尼克號選擇了距離較短的北航線。氣溫不斷地下降。但天氣非常晴朗。事後倖存的船員說,他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這么寧靜的北大西洋。按照伊斯梅的命令,泰坦尼克號在第二天就把速度加快到了25節。盡管認為卡納德公司只求快速的策略降低了公司形象,但白星公司也很想得到藍飄帶來炫耀一下。一路上,泰坦尼克號沒有發生什麼大事。船上的電報員菲利普忙著替頭等艙乘客們拍發昂貴的私人電報,大多是報平安的廢話和股票買賣交割的指令。

1912年4月14日,星期天晚上,一個風平浪靜的夜晚。甚至一點風都沒有。如果有的話,船上的瞭望員會發現波浪拍打在冰山上的點點磷光。泰坦尼克號以22節的速度在這片漆黑冰冷的洋面上兼程航行。接到附近很多船隻發來的冰情通報,史密斯船長命令瞭望員仔細觀察。這一年的冰山比往年向南漂得更遠。但是,令人驚訝的是,盡管為頭等艙定製了鍍金的樓梯把手和印度的手工編織地毯,白星公司卻沒有給瞭望員配備望遠鏡!!11點40分,瞭望員弗雷德里克•弗利特(後來生還)發現遠處有「兩張桌子大小」的一塊黑影,以很快的速度變大。他敲了3下駕駛台的警鍾,抓起電話:「正前方有冰山!」。接電話的六副穆迪通知了旁邊的大副默多克。默多克下令減速,左滿舵,停船倒車。事後證明這是一個最愚蠢的決定。當時最好的選擇,要麼是加速的同時左滿舵,冒一些風險;要麼是減速的同時用堅固的船頭去撞冰山。1912年4月那個寒冷的夜晚,泰坦尼克號和冰山發生死亡之吻。

這次碰撞的結果,後來人們都知道了。但當時船上的乘客和船員們卻反應不一。頭等艙和二等艙一些睡得不熟的乘客被一陣輕微的金屬刮擦聲驚醒了。船身輕微震動了一下。有人以為遇上了大浪,有人以為是觸礁了,還有人以為是螺旋槳發生了故障。但是下面船艙的乘客感覺到的震動劇烈得多。有的乘客看到了舷窗外擦身而過的乳白色冰山。有些擦掉的冰塊掉到了船艙里。底層統艙的移民乘客更是心驚肉跳地發現,冰冷刺骨的海水正從不知道的什麼地方漫過門縫。船很快停了下來。一些乘客披上外套來到甲板上。北大西洋上空繁星閃爍,氣溫則低達零下一度。漆黑的天穹下,泰坦尼克號的窗戶里發出溫暖的淡黃色燈光。四根高大的黃黑兩色煙囪中冒著白色的蒸汽煙霧。突然,有三根突然發出了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和嘶叫聲。懂得蒸汽機的乘客知道,這是船上的鍋爐安全閥門在釋放掉多餘的過熱高壓蒸汽。得到通知的史密斯船長和哈蘭•沃爾夫公司的首席造船工程師托馬斯•安德魯斯一道檢查受損情況。前面的五個隔艙都涌進了海水。海水似乎正在有條不紊地漫過H甲板。在郵件艙昏暗的燈光照耀下,成包的郵件漂浮在海水上。檢查過所有水密艙之後,安德魯斯平靜地對史密斯船長說:「這艘船沒救了」。史密斯船長問還能剩下多少時間,得到的答復是一個小時,最多兩小時。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已經都很清楚了。15日凌晨0點5分,史密斯船長下令准備放救生艇。0點15分,泰坦尼克號發出了「CQD MGY」的呼救信號。CQD是當時通用的遇險信號,MGY是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呼叫代號。不久又發出了新近被國際海事協會確定的SOS求救信號。很多大西洋上的船隻都收到了求救電報。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聖殿山號、卡納德公司的喀爾巴阡號、俄國貨船緬甸號,還有法蘭克福號、弗吉尼亞號……都在加速向出事地點趕來。例外的是,就在18海里外的不定期客船加利福尼亞人號的收發報員則在這時關掉電報機睡覺去了。這艘船已經被浮冰困了將近一天,船上一晚上都沒什幺大事,好像也不會發生什幺大事。

0點45分,第一艘救生艇被放下。船上發射了第一枚遇險火箭。一片閃亮的白色火星緩緩落下。0點55分,泰坦尼克號的船頭已經沒入水中。救生艇邊的工作則是亂七八糟,盡管婦女和兒童(頭等艙和二等艙的婦女兒童)先登上救生艇的美德得到了遵守,但很多救生艇在半空的狀態下就被放了下去。不過這也不能怪船員,當時的航海界都認為如果救生艇滿載人員放下去的話,會造成損壞甚至傾覆。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設計得很結實,但是船員們不知道這一點。結果可以搭載1178人的救生艇,只上去了651人(還有一些人是跳海之後被救上救生艇)。到1點40分,最後一艘折迭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上的樂隊陪伴著乘客,用音樂安撫著這些註定要在幾十分鍾後死去的人們,一直演奏到最後一刻。面對生死抉擇,有些人選擇象紳士一樣地死去,富翁古根海姆穿上夜禮服,「即使死去,也要死得象個紳士」。來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讓給一個孩子的母親,而白星公司主席伊斯梅則拋下他的乘客、他的船員、他的船,在最後一刻跳進救生艇。人性的善與惡,在這里被揭露無遺。隨著湧入船身前部的海水越來越多,船尾逐漸離開水面,高高地翹起。凌晨1點35分,海水浸入了鍋爐室。2點10分,一直堅守崗位的菲利普斯發出最後一封呼救電報。2點13分,船上29台大型鍋爐紛紛離開底座,互相沖撞著砸破一道一道的水密牆,在船頭部位砸開大洞落入海水中。2點17分,海水湧入中央電力控制室,引發短路,全船燈光熄滅。2點18分,伴隨一陣巨大的斷裂聲,泰坦尼克號船身從三、四號煙囪中間的地方斷為兩截。2點20分,船頭部分沉入海中,後半截砸回海面,在一分鍾之內就緊跟著泰坦尼克號前半部分一道沉入了水中。1503名乘客和船員隨它而去。

落入水中的人們很快就失去了知覺。等待他們的是迅速的體溫喪失,神經麻痹和死亡。救生艇中的人們也被凍得半死。一些人完全是憑借堅強的意志,半身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中,緊緊扒住翻覆的2號救生艇。6號救生艇中的布朗夫人堅決要求去救那些仍然泡在水中的人,但是被救生艇上的船員狠狠地威脅了一通。一直到3點30分,卡納德公司的客船喀爾巴阡號最先趕到了出事現場。4點鍾,喀爾巴阡號船員在北大西洋黎明的微光下發現了第一艘救生艇。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早上8點30分,第12號救生艇被繫上救援纜繩。泰坦尼克號上2208名船員和旅客中,只有705人生還。喀爾巴阡號的船長和牧師在大餐廳主持了一次悼念儀式。8點50分,掉頭返回紐約。

11月18日,喀爾巴阡號抵達紐約港。經過自由女神像時,上萬人在曼哈頓島的巴特雷海岸觀看。在54號碼頭,大約3萬人佇立在雨水中默默地迎接泰坦尼克號上的倖存者。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當時人們的震驚程度,不亞於本世紀美國的9.11事件。大西洋兩岸許多地方降了半旗。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和美國總統塔夫脫互致唁電。德皇威廉二世也拍發了弔唁電報。

【事故的後果和影響】

泰坦尼克號是人類的美好夢想達到頂峰時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掌握世界的強大自信心。她的沉沒,向人類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運的不可預測。到泰坦尼克號沉沒那天為止,西方世界的人們已經享受了100年的安穩和太平。科技穩定地進步,工業迅速地發展,人們對未來信心十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驚醒了這一切。這艘「永不沉沒的輪船」——埃菲爾鐵塔之後最大的人工鋼鐵構造物,工業時代的偉大成就,因為對自然的威力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處女航中就沉沒了。泰坦尼克號將永遠讓人們牢記人類的傲慢自信所付出的代價。人們永遠也忘不了這幅畫面:泰坦尼克號在海底昂著頭,殘破和污跡也掩蓋不了她的高貴。這就是她的歸宿。歷史就這樣演變成了傳奇。

這場災難震驚了國際社會。因為它向一些人證明了:人和人們的技術成就無法於自然的力量相比。

在當時的煉鋼技術並不十分成熟,煉出的鋼鐵在現代的標准根本不能造船。泰坦尼克號上所使用的鋼板含有許多化學雜質硫化鋅,加上長期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使得鋼板更加脆弱。

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撞擊示意圖和大眾的想法不一致的是:泰坦尼克號的沉船形式亦有很多說法。包括全船沉沒;船身近第2及第3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各自以垂直沉沒;船身近第3及第4支煙囪中間折開,然後前船身部分拖著船尾,船尾垂直下沉。直至1985年9月1日,當著名科學家巴拉德在紐芬蘭東南約380英裏海域找到泰坦尼克號殘骸,分別是前2支煙囪的船頭部分,以及第四支煙囪之後的船尾部分,就初步證明了第3個理論。而這個理論在其後由詹姆斯·卡梅倫執導電影「泰坦尼克」體驗出來。當時大家都認為,由於第3支煙囪的船身部分已經被炸毀成碎片,永遠找不到這一部分。但是在2005年8月由History Channel贊助的考古隊伍,在船尾殘骸後500米找到這船身部分,殘骸約12米乘27米,船底的紅色油漆還清楚可見。這個發現更推翻了過去20年的「雙截論」。科學家相信泰坦尼克號,是折開3截後沉沒。

泰坦尼克號沉沒時的確使用了國際通用的摩爾斯電碼遇難信號SOS,但這不是SOS最早使用的例子。在1906年的柏林外的國際無線電通訊會議第一次提議了SOS信號。1908年國際社會認可了這個提議並慢慢開始廣泛使用,這已經是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四年前了。然而,英國的無線電操作員很少使用SOS信號,他們更喜歡老式的CQD遇難信號。泰坦尼克號的無線電首席官員約翰.喬治.菲利普一直在發送CQD遇難信號,直到下級無線電操作員哈羅德.布萊德建議他:發送SOS吧,這是新的呼叫信號,這也可能是你最後的機會來發送它了!然後菲利普在傳統的CQD求救信號中夾雜SOS信號。求救信號最終在第二天早上被加利福尼亞號收到,因為她並沒有24小時都監聽無線電。
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極大的影響了船的製造和無線電電報通訊。 1913年12月12日,英國倫敦因此召開了第一屆海上生命安全國際大會。大會制定的條約導致了國際冰山檢測組織的形成和資金投入。改組織的美國海岸警衛隊的下屬部門,直到今天她還在檢測和報告北大西洋的可能威脅航船的冰山。條約也一致達成一個新規定:所有的載人船隻應該有足夠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在船上的人,並且適當的相關訓練也應該進行。還有就是無線電通訊應該24小時開通,加上一個2級備用電源,這樣就不會漏掉呼救的信號。條約也同意:從船上發送任何火箭必須被解釋為一種求救信號。

就是過了1個世紀後的今天,幾個關於泰坦尼克號和它的沉沒的荒誕說法仍然存在。一個是:她的舵太小了,大一點的舵可以避免這場災難。大點的舵的可能會拯救她,當時她的舵的尺寸按法律上說,就其船身尺寸而言不算小。事實上,按今天對輪船的規定看,泰坦尼克號的舵的尺寸仍然是合格的。 另一種說法是: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船不夠。實際上,她的救生船數量是符合英國的法律規定的,該項法律定的數量不是基於乘客數,而是基於船的噸位。當時所有船的救生船數量都遠遠低於需要的數量,當時救生船的目的那時不是用來裝下全體乘客的;它們只是用來從一艘下沉的船上轉移乘客到另一艘救援船上。在那時,國際通用的海事安全規則是,客船上的救生艇搭載人數是船上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可以搭載一半的乘客,白星公司還為這種「對乘客安全高度負責」的額外配置沒有引起公眾注意而感到不平。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永久性的改變了這種救生策略。泰坦尼克號沉沒後,制訂了新的海上安全法規。對救生艇的要求很簡單:必須能容納下船上的所有人員。各大海運公司都迅速按照新要求來進行改造工作。事實上,即使她有可以裝下更多的救生船來裝載所有的乘客,仍然有可能不確保會有更多的人獲救,因為在她下沉時,船員們沒有時間來放下所有的救生船!還有一種說法是:機械組的船員堅持他們的崗位到了最後。1988年出版的一本書也提到這個讓它永垂不朽了。事實是,機械艙在1:15AM就被淹沒了。在下沉的最後時刻,機械師們和燒爐工人們和其他成百的人一樣站在尾部的甲板上,困在船上,沒有獲救的任何希望。

【關於泰坦尼克號的電影】

《泰坦尼克號》是以下四部根據泰坦尼克號處女航時撞擊冰山而沉沒一事改編的電影的名稱:

1.《泰坦尼克號》,於1915年拍攝的一部義大利無聲電影,導演是Pier Angelo Mazzolotti
2.《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43年,由德國導演Werner Klingler和Herbert Selpin拍攝
3.《泰坦尼克號》,成片於1953年,導演是Jean Negulesco
4.《泰坦尼克號》,1997年的好萊塢大片,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和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

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號》介紹

派拉蒙電影公司與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於1997年將「泰坦尼克號」的事件改編為電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轟動全球。
[影片名稱] 泰坦尼克號
[領銜主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凱特·溫絲萊特
[影片地區] 歐美電影
[影片類型] 劇情片。當時電影史上第一昂貴的電影,全球票房超過10億美元。沉沒之船上永不沉沒的愛情絕唱,一部人類應時時審視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內容介紹]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兩點二十分,當時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華泰坦尼克號郵船自英格蘭南安普敦駛向紐約市的處女航中,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沉沒。當時載滿2223名乘客,不幸的是只有7百多名乘客逃過這一場歷史上最大的船難,船上其他一千五百多名的乘客也隨著這艘巨船沉沒於海底中。
而這場海上最大的惡夢在將近五年的精心籌劃准備下,於1996年七月開拍,經過一年痛苦掙扎及無數次上片延期,終於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年底大功告成,並將於十二月二十日呈現於觀眾面前。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柯麥隆也在片子用盡極度的電影特效之下,以超越兩億五千萬美金的預算,讓【泰坦尼克號】成為影史上最昂貴的電影。並且現在仍然居於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榜首!
它是世界電影史的一個神話!

此影片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恆》),經加拿大歌手Celine Dion席琳·迪翁演唱,為其影片增添了不可磨滅的色彩,此歌曲也成為了樂壇又一經典名作。此影片插曲"Right here waiting"(《此情可待》)也是一首經典名曲.

Ⅳ 《海底兩萬里》第六章「全速前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六章「全速前進」主要內容:

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於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

經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僕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

「怪物」非他,原來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潛艇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內莫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遊各大洋。

(4)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擴展閱讀

作品設定——書名

《海底兩萬里》或譯為「海底歷險記」「海底六萬里」。「海底兩萬里」並非指海底以下兩萬里深的地方,而是鸚鵡螺號潛艇在海里航行兩萬里。「海底兩萬里」的「里」,也並不是一般定義的「里」(英文mile),它法文原文是lieue,中文正式譯名為「里格」。

里格是古代歐洲國家慣用的長度標准之一,但卻沒有統一解釋,在不同國家公制中各有不同。這個距離單位在作者凡爾納的家鄉法國,早已廢棄不用,即使在使用期間也缺乏標准(它分別代表過10,000、12,000、13,200和14,400法制呎,約莫3,250~4,680米)。

由於英制的「里格」等於3英里,所以也有人將小說標題譯為「海底六萬里」。

Ⅳ 《海底兩萬里》第六章概括是什麼

第六章「全速前進」內容概括:

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於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

經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僕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

「怪物」非他,原來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潛艇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內莫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遊各大洋。

(5)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擴展閱讀:

《海底兩萬里》的思想意義:

海底兩萬里不用說是一部科幻小說,但是作者寫他不是或者說不主要是為了描寫那些與科技有關的內容。對未來的社會會是怎樣,科技的發展會給我們人類帶來怎樣的變化,這些當然是吸引我們的亮點所在。

但是凡爾納的每部科幻小說都寫到了斗爭,不僅是和惡人的斗爭,還有和險惡環境、大自然的斗爭,這些其實更是凡爾納寫小說的主題,通過小說里主人公的經歷來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並且去努力戰勝。

同時,作者也寫了文中各個人物面對災難、強大的惡勢力等時團結一致、互相幫助的情誼,告訴人們真正重要的正是朋友、親人、愛人等等,而不是那看起來吸引人眼球的財富,告誡人們不要被慾望、貪婪蒙蔽了心靈,錯過了生命中真正美好的東西。

Ⅵ 電影泰坦尼克號內容簡介

《泰坦尼克號》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7PG7gx_Nx8ntRdgy1aOQ-w

提取碼: gdzv

《泰坦尼克號》以1912年泰坦尼克號郵輪在其處女啟航時觸礁冰山而沉沒的事件為背景,講述了處於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窮畫家傑克和貴族女露絲拋棄世俗的偏見墜入愛河,最終傑克把生命的機會讓給了露絲的感人故事。

劇情簡介:

1912年4月15日,載著1316號乘客和891名船員的豪華巨輪泰坦尼克號與冰山相撞而沉沒,這場海難被認為是20世紀人間十大災難之一。

1985年,泰坦尼克號的沉船遺骸在北大西洋兩英里半的海底被發現,美國探險家洛維特親自潛入海底在船艙的牆壁上看見了一幅畫,洛維持的發現立刻引起了一位老婦人的注意。已經是102歲高齡的羅絲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在潛水艙里,羅絲開始敘述她當年的故事。

1912年4月10日,被稱為世界工業史上的奇跡的泰坦尼克號從英國的南安普頓出發駛往美國紐約,富家少女羅絲與母親及未婚夫卡爾一道上船。

另一邊,不羈的少年畫家傑克靠在碼頭上的一場賭博贏到了船票,羅絲早就看出卡爾是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從心底里不願嫁給他,甚至打算投海自盡。關鍵時刻,傑克一把抱住了少女羅絲,兩個年輕人由此相識。

Ⅶ 找一個歐美二戰題材電影

墨菲的戰爭
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前夕。在委內瑞拉的奧里諾科河三角灣,一艘武裝的英國商船「凱爾」號,被一艘德軍潛艇擊沉。德國法西斯分子十分殘惡地對跳海或爬上小船的英國船員瘋狂掃射,除航空機械師摩菲倖免外,其他船員全部罹難。身體健壯的摩菲游出了危險區,被一個叫路易的法國人和當地村民所救。在女醫生海登的精心治療下,摩菲很快恢復了健康。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那艘潛艇並消滅它,為死難的同胞報仇。沒過多久,村民又救了一位身負重傷的英國飛行員埃利斯。摩菲和他認識,他要求摩菲找到他那架燒壞了的飛機並修好它。

海登醫生那裡有一架電台。由於她發出的為摩菲與外界聯系的電報被德潛艇截獲,德軍上尉艇長勞克施便率領士兵上岸到村中進行搜查。結果,英國飛行員被他們發現並槍殺,電台也被他們炸毀了。摩菲找到了埃利斯的那架飛機,與路易一起修好了它,飛機終於飛上了天空,沿著河道飛行,去尋找那艘潛艇。當摩菲發現了偽裝隱蔽下的潛艇時,潛艇也發現了這架來歷不明的飛機。

這次偵察試飛很成功。摩菲與路易找來了玻璃瓶、火葯、汽油等物品,製造了土炸彈。他不顧海登醫生的勸阻,駕駛載著土炸彈的飛機第二次起飛了,准備去炸毀那艘潛艇。他還是沿著河道飛行,估計離目標不太遠時,燃著了用來點燃炸彈導火線的香煙。潛艇很快發現了摩菲的飛機,立即進入戰斗准備,機槍槍口一直在追逐著飛機。當飛機飛臨潛艇上空時,上尉一聲令下,密集的火力向飛機射去。摩菲全然不顧,一個盤旋向潛艇俯沖飛來,他抓住時機投下了掛在機翼下的土炸彈。炸彈爆炸了,潛艇附近冒起了濃煙,燃起了大火。

雖然飛機中了彈,摩菲的一條肋骨也受了傷,但很高興,他滿以為潛艇被他炸沉了。然而。潛艇依舊停泊在河中。這次的突然襲擊,遭來了德潛艇的公開報復。潛艇上的機槍面對岸邊的那架飛機、岸上的村民及建築物掃射。飛機中彈爆炸燒毀了,一些村民受傷……接著,一批敵軍在上尉率領下竄上岸來進行搜捕。摩菲與路易各自巧妙地躲藏起來。德軍新的暴行,激起了摩菲復仇的決心,他要與潛艇決一死戰。他與路易駕起駁船向潛艇的方向沖去。這時,收音機里傳出了德國宣布投降的消息。摩菲沒有聽完,便砸毀了收音機,繼續駕船前進。海登醫生聽到廣播以後,乘小船來追趕摩菲,告訴他戰爭結束了,要他停止行動,但摩菲全不理會繼續快速前進。

這時,潛艇上的德軍正在艇上照像,他們也收聽到了廣播。由遠而近的駁船馬達聲使他們注視著聲音傳來的方向。摩菲的駁船駛來了,德軍上尉用話筒對駁船高喊:「戰爭結束了!德國投降了!」摩菲嘴裡說道:「你們的戰爭,不是我的!」駁船全速前進。勞克施上尉見勢不妙下令射擊,機槍子彈向駁船飛瀉而來,但摩菲駕駛著船繼續向潛艇駛近。上尉急忙命令發射魚雷,一顆長長的魚雷直奔駁船而來,摩菲立即一個急轉舵,魚雷緊挨駁船邊緣向河岸方向奔去。摩菲象瘋了一樣,駕船向潛艇撞去,德軍上尉命令潛艇緊急下潛。當駁船撲過來時,潛艇剛剛潛入水底,摩菲惋惜地說:「錯過了!差三尺!」

摩菲監視著水下的潛艇。突然,他倆發現水裡向上翻滾著水花,摩菲興奮地告訴路易潛艇擱淺了。他把船向岸邊方向開去,他跳下船走向岸邊,讓路易放鬆船上吊車的纜繩,把纜繩拴在擱淺在河岸的魚雷的尾部。此時,路易看出此行凶多吉少,竟不顧摩菲的勸告,毅然離去。摩菲並不灰心,更加強了復仇的決心,他只好自己一人,回到船上,把魚雷高高吊掛在船頭。當他把駁船開回潛艇潛入的地方時,水面一片平靜,不知潛艇在哪個地方。摩菲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水面,突然幾個氣泡冒了出來,知道了潛艇的位置。摩菲迅速調動駁船的位置,讓魚雷對准潛艇,猛地松開纜繩,魚雷霍地鑽入水中。一聲巨響,魚雷爆炸了,德軍潛艇被炸毀,潛艇里的德軍官兵全部葬身水底。摩菲被倒塌的吊車鐵架壓住動彈不了,也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獻出了生命。

Ⅷ 一部很經典的電影

?泰坦尼克號!

◎中文名 《泰坦尼克號》/《鐵達尼號》
◎片 名 《Titanic》
◎年 代 1997
◎國 家 美國
◎類 別 災難/愛情
◎片 長 195Min13sec
◎導 演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主 演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Leonardo DiCaprio .... Jack Dawson
凱特·溫斯萊特 Kate Winslet .... Rose DeWitt Bukater
比利·澤納 Billy Zane .... Caledon 'Cal' Hockley
凱茜·貝茨 Kathy Bates .... Margaret 'Molly' Brown
比爾·帕克斯頓 Bill Paxton .... Brock Lovett
Gloria Stuart .... Rose Dawson Calvert (Old Rose,老露絲)
弗朗西斯·費舍爾 Frances Fisher .... Ruth DeWitt Bukater
伯納德·希爾 Bernard Hill .... Capt. Edward J. Smith
喬納森·海德 Jonathan Hyde .... J. Bruce Ismay
大衛·華納 David Warner .... Spicer Lovejoy
維克多·加博 Victor Garber .... Thomas Andrews
Danny Nucci .... Fabrizio De Rossi
里維斯·阿伯納斯 Lewis Abernathy .... Lewis Bodine
蘇吉·埃米斯 Suzy Amis .... Lizzy Calvert
◎獲獎概況
獲/提 年份 獎名 獲獎項目 頒發對象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影片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攝影 羅素·卡彭特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剪輯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響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效果(視效及其他) -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電影音樂 席琳·迪翁
獲獎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音效剪輯 -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劇情類) -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導演 詹姆斯·卡梅隆
獲獎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電影音樂 -
獲獎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演員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女配角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提名 1998 第七十屆奧斯卡 最佳化妝 -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男演員(劇情類)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演員(劇情類)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女配角 格羅麗亞·斯圖爾特
提名 1998 第五十五屆金球獎 最佳編劇 詹姆斯·卡梅隆
提名 1998 第十一屆歐洲電影獎 傑出成就獎 凱特·溫斯萊特
提名 1999 第二十四屆法國愷撒獎 最佳外語片
◎劇情簡介:
為了尋找1912年在大西洋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和船上的珍貴財寶-價值連城的「海洋之心」寶石,尋寶探險家布洛克從沉船上打撈起一個銹跡斑斑的保險櫃,不料其中只有一幅保存完好的素描-一位佩戴著鑽石項鏈的年輕女子。這則電視新聞引起了一位百歲老婦人的注意,老人激動不已,隨即乘直升飛機趕到布洛克的打撈船上。原來她名叫露絲•道森,正是畫像上的女子。
看著畫像,往事一幕幕重新浮現在老人的眼前:1912年4月10日,准備首航的泰坦尼克號停泊在港口,碼頭上人山人海,爭相目睹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最豪華的輪船。露絲,一位美麗漂亮而又不乏氣質的貴族小姐與她的母親及未婚夫-鋼鐵大王之子卡爾·霍克理一同登上了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與此同時,影片的另一位主人公——年輕的流浪畫家傑克·道森靠賭博幸運地贏到了三等艙的船票,高喊著「我們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他在最後一刻登上了巨輪。泰坦尼克號啟航了,早春的大西洋上風和日麗,碧波萬里,傑克和他的夥伴站在船頭眺望前方,高聲歡呼:「我們是世界之王」,興奮不已,彷彿此時世界已屬於他們。
露絲在上層社會的交際圈中生活,早已厭倦了貴族們的虛偽做作,感覺自己無異於籠中之鳥,她愁眉不展地來到甲板上眺望遠方,排遣愁情。傑克一看到露絲,就被她的氣質所深深吸引。夜幕降臨,又一場燈紅酒綠之後,露絲對未來和婚姻感到萬分無奈;她沖向甲板,試圖跳入大海結束一生。傑克及時發現並且在關鍵時刻以自己的真誠和獨到的幽默說服了露絲。盡管卡爾很不情願,但為答謝傑克的救妻之恩,他只好邀請傑克到頭等艙里進餐。卡爾本想借機寒磣傑克一番,沒想到傑克在餐桌前的坦誠之言竟博得滿堂喝彩。傑克和露絲兩人從此相識並開始了解對方,露絲向傑克吐露心中郁悶:"我覺得這一生不外如此,就象已經活了一輩子似的。無數的宴會、舞會、遊艇賽、馬球賽,能接觸到的都是思想狹隘、有口無心的人。我感覺就象站在懸崖邊,沒人拉我回來,沒人關心,甚至無人理會。」在傑克的開導和陪伴下,露絲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樂,燦爛的笑容終於重新洋溢在她的臉龐。
露絲的未婚夫卡爾發現了傑克和露絲的來往之後,心中十分不快,他送給露絲一條價值連城的鑽石項鏈「海洋之心」,並對她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意圖博得露絲的歡心。然而在露絲的眼裡,卡爾只是一個十足的勢利小人,她從心底里不願嫁給他。可是在母親與未婚夫的壓力之下,露絲不得不有意迴避傑克的感情,可正因為這樣露絲才意識到自己已經深深的愛上了傑克。
從相知到相愛,雖然只是短短幾天時間,露絲和傑克已經無法分開。在卧室中,露絲戴上了「海洋之心」,由傑克繪出了那張令她永生難忘的畫像。露絲決定無視家庭和禮數的壓力在泰坦尼克號靠岸後與傑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距離這對情侶僅咫尺之遙。
白星航運公司經理布魯斯·伊斯梅為了讓泰坦尼克號超過奧林匹克號的首航速度記錄,不顧潛在的冰山威脅暗示船長史密斯提高船速。14日夜晚,海面出奇的平靜,泰坦尼克號仍然全速行駛。瞭望台發現正前方的冰山後立刻通知了駕駛艙和大副,可是慣性極大的輪船已來不及躲避, 船體右舷被冰山割裂,五個水密艙進水。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將在兩小時內沉沒。而此時船上的救生艇只夠一半乘客使用,船上陷入一片恐慌。
不料,這時傑克卻被霍克利以偷竊鑽石之名栽贓陷害,並被關在下層船艙。不明真相的露絲隨眾人一起在甲板上等候救生艇,可她終究還是相信傑克是無辜的。露絲不顧一切回到空無一人的船艙尋找傑克,並在緊要關頭找來救生斧救出他。兩人來到甲板,露絲在傑克的勸說下上了救生艇。救生艇徐徐放下,露絲神情恍惚,突然她放棄了也許是最後的逃生機會跳回泰坦尼克號,這對情侶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夢幻之船」泰坦尼克號開始緩緩下沉,一幕悲劇開始上演。漆黑的海洋和天空連成一片,無情的吞噬著絕望的乘客。傑克帶著露絲跑到船尾,爬上欄桿(也就是他們愛情開始的地方)堅持到最後,直到泰坦尼克號沉沒。兩人全力掙扎出巨大的漩渦之後,傑克將露絲推上一塊漂浮的木板,自己卻浸泡在冰冷的海水裡。
幾分鍾之後,救生艇返回救起了奄奄一息的露絲,而此時早已凍僵的傑克卻被冰海無情的吞沒。露絲信守對傑克許下的諾言,勇敢地活著。
八十四年後,露絲又來到泰坦尼克號沉沒的地方,將「海洋之心」拋入海中,讓這段愛情長眠在海底。
◎海洋之心---希望藍鑽:
當時拍攝泰坦尼克的時候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要求每一樣道具都是真實的,所以鑽石也不例外,只是鑽石的名字是以希望,而不是海洋,海洋之心的名字是編劇為了劇情而起的。
在希望與噩運之間分類:石頭密語 ——稀世藍鑽的神秘魔力
美麗晶瑩的鑽石乃是上帝賜予人間的珍寶,具有鮮艷深藍色的透明鑽石更是稀世珍品,大粒者世界上僅有幾顆,可謂千金難求。其中,舉世聞名的鑽石"希望",就是一顆稀有的藍鑽。
現存於世的鑽石"希望",重45.52克拉,具有極其罕見的深藍色澤,藍得清澈透亮,藍得不含一絲雜質,呈現出一種動人心魄的美麗。可是世人看去,只覺得這美麗隱隱散發著一抹邪氣,一股凶惡的光芒,甚至稱之為"噩運之鑽"。原因就在於,在它那像迷霧一樣的歷史中,充滿了奇特和悲慘的經歷,它總是給它的主人帶來難以抗拒的噩運]。
◎影片花絮
·製片方想讓馬修·麥康納演男主角,但是卡梅隆堅持啟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此片成功離不開歷史學家們的指導。同時,關於搭建的泰坦尼克號中細節的錄象也曾讓泰坦尼克號歷史學會會員們目瞪口呆,連聲叫好。珍藏版DVD中收錄了由泰坦尼克歷史研究專家Ken Marschall繪制的各種泰坦尼克的圖畫,一共82張。此君曾參加過多次的泰坦尼克的探險活動,是導演卡梅隆的好朋友。
·卡梅隆戲言自己之所以拍攝《泰坦尼克號》這部電影實際上是因為能去探尋殘骸。整個探險隊為了拍攝到滿意的畫面12次潛入深海,卡梅隆對DIY製作的器具贊不絕口。正是深海探險讓卡梅隆對海底神秘世界的興趣日益濃厚,才促使了他以後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以及影片的完成。卡梅隆說:我欠泰坦尼克號的。
·影片開頭具有特殊意義的開場戲是導演在剪輯工作的後期冥思苦想20個小時以後的成果,而在開頭泰坦尼克號在海底的殘骸鏡頭有一部分是真實的,而有一部分則是利用模型來拍攝的,區分的辦法是當鏡頭中有兩艘潛艇時是模型,只有一艘潛艇時則是真正的泰坦尼克號的殘骸。
·Jack第一次在影片中出現時的抽煙鏡頭遭到了非議,認為會誤導小孩子們,但卡梅隆解釋說在當時吸煙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不加入抽煙的鏡頭反而會讓影片顯得不真實。
·凱特·溫斯萊特一次次不厭其煩地向卡梅隆寄上自薦書,信中還夾有玫瑰花,附上"我就是你要找的Rose"這樣的話,而最終獲得了這部世紀之作中露絲這一角色。她在拍攝過程中還患上過肺炎。
·起航的鏡頭是在一個停車場上搭的綠屏前拍攝的。沉船的畫面是模型加上電腦特效(如海浪、乘客)模擬出來的。演員對著綠屏幕表演,特技小組再將冰川的畫面合成。導演在告訴演員們應該看什麼地方,他們必須假想那裡有Titanic在下沉。
·救生艇搜尋生還者的鏡頭是在裝滿超過350,000加侖水的大水槽內拍攝的。
·片中大部分的"海洋"其實只有3英尺深。
·因為全尺寸的泰坦尼克號模型只有右半邊是全部完工的,所以導演特地想出了用相反文字的道具來拍攝,再將影片左右顛倒放映,所以船上如果有需要文字的道具,都需要做正反兩套。
·造價2億多美元的《泰坦尼克號》是當時成本最為昂貴的影片。影片拍攝製作過程長達五年。拍攝結束後整個布景都被賣了廢鐵。
·片中Rose叫了80次"Jack",還不算叫他"Mr. Dawson"的次數,而Jack叫了"Rose"50次。
·Jack的台詞"I'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100年來100句最經典的電影台詞之一。Jack站在泰坦尼克號的船頭高呼隨後鏡頭緩緩後拉俯瞰整個泰坦尼克號,這短短的10餘秒運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電腦製作技術,花了大概100萬美元才得以完成,當然放到現在只要10萬美元就可大功告成。
·片中Rose的畫像是卡梅隆畫的,由於他是左撇子,拍攝時特意用鏡面轉換鏡頭,使其看起來是Jack用右手畫的。肖像畫實際上是根據凱特·溫絲萊特所拍的照片臨摹而成的,當然溫絲萊特在拍攝照片時是穿著比基尼的,沒有展示出來的部分由導演想像完成。至於說畫上Jack的簽名當然也是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一手包辦,據說影片中Jack的所有素描作品都是出自卡梅隆的手筆。
·拍攝過程中萊昂納多的寵物蜥蜴被卡車撞傷,但是在萊昂納多的精心照料下它又恢復了健康。
·"Jack this is where we first met."(Jack,這是我們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句台詞是凱特·溫斯萊特靈感迸發,臨時想出來的。Rose朝Cal臉上吐唾沫的動作也是她建議的,劇本中設計的是Rose用發夾戳他。
·片中Jack給Rose畫像時讓她"Lie on that bed, uh I mean couch."(躺在床上,呃,我是說沙發上。)而劇本上原文是"Lie on that couch"(躺在沙發上),是萊昂納多說錯了(他很誠實)。但是卡梅隆非常喜歡這個錯誤,並把它保留了下來了。
·當片中船長說"全速前進"時,有人也跟著喊"全速前進!"。這喊聲來自導演卡梅隆。
·影片中Jack和Rose比賽吐口水的場景遭到了從監制到演員,從電影公司老闆到劇組成員幾乎所有人的反對,但卡梅隆認為自己的電影不能循規蹈矩而要有所創新,實際上這一段也成為影片中讓觀眾記憶猶新的場景之一,對展現人物之間的性格和背景大有裨益。
·在頗有爭議的角色之一大副默多克的問題上,詹姆斯·卡梅隆表示自己非常尊重他,認為他是一個英雄,但為了藝術的處理而把發生其他人物的事情集中在默多克一人身上來進行描寫實在是不得以而為之。
·導演卡梅隆為影片拍攝了另外一個結局,在這個結局中老Rose並沒有一開始就把"海洋之心"丟到海中,而是和船員們有一個精神上的交流。這個原劇本上的結局被導演卡梅隆評價為太高深莫測而被舍棄,但卡梅隆同時也聲稱自己非常喜歡這個結局。
·本片的主線故事是完全虛構的,當年有類似的事件,但從其(類似的事件)發現或為人所知時間上來看,均不是男女主人公的原型。
◎影片配樂
這部配樂採用了交響樂、合成器樂、流行樂、愛爾蘭樂、管弦樂,可以說是四面逢源了。不過它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每一樣都做的非常好。合成器配合交響樂令人坐立不安,風笛的飄渺傳出絲絲悲涼,人聲合唱在不時的點燃氣氛,到了最後Celine Dion徹底引爆感情,無數的人開始落淚。Sissel在原聲碟中退居到二線,她的吟唱彷彿默默的祈禱,空靈中引發人們無限的思緒。
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 愛無止盡(亦譯《我心永恆》)-------席琳·迪翁(Celine Dion)(Oscar the best song of the flim)
《Titanic》(影片配樂):
01. Never An Absolution 沒有絕對
02. Distant Memories 遙遠的記憶
03. Southampton 南安普頓
04. Rose 羅絲
05. Leaving Port 起航時分
06. Take Her To Sea, Mr. Murdoch 麥爾特先生 帶她去看海
07. Hard To Starboard 無能為力
08. Unable To Stay, Unwilling To Leave 去留之間
09. The Sinking 沉船
10. Death Of Titanic 泰坦尼克號死亡
11. A Promise Kept 堅守諾言
12. A Life So Changed 世事難料
13. An Ocean Of Memories 大海的記憶深處
14. Hymn To The Sea 大海的詠嘆
《Back To Titanic》(TITANIC第二張原聲發燒大碟《重返鐵達尼號》):
01. Titanic Suite (19:05)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02. An Irish Party In Third Class (3:49) (Gaelic Storm)
03. Alexander's Ragtime Band (2:30) (I Salonisti)
04. The Portrait (4:43) (James Horner)
05. Jack Dawson's Luck (5:38)
06. A Building Panic (8:09)
07. Nearer My God To Thee (2:49) (I Salonisti)
08. Come, Josephine In My Flying Machine (3:32) (Maire Brennan)
09. Lament (4:36)
10. A Shore Never Reached (4:27)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11. My Heart Will Go On (4:43) (Celine Dion/movie dialogue)
12. Nearer My God To Thee (2:22) (Eileen Ivers)
13. Epilogue - The Deep and Timeless Sea (12:37) (Sissel/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影片特效:
美國Digital Domain數字工作室的Rob Legato先生在談及此部影片的製作時,他最常用的詞就是「逼真」。「在我開始這部影片的製作以前,我根本不能想像沉船的那個可怕的夜晚會是怎樣的景象。"Legato先生是為派拉蒙電影公司工作的視覺效果製作總監,他說「你可以看到人們從230英尺的高度墜下摔斷了胳膊和腿,煙筒落在了他們身上,繩索發出了噼叭的聲音並斷開,輪船的一頭正在迅速下沉,驚慌失措的人們是這樣害怕,不明白發生了什麼...這種驚人的視覺效果技術再創了當時可怕的情景」。
美國Microsoft公司的三維動畫創作系統Softimage|3D被重點地應用在這部影片的動畫製作上。三維動畫的工作被分成五個工作小組。由Matthew Butler領導的工作組主要負責做攝象機的跟蹤,在電腦中確定實拍鏡頭中的物體位置和攝象機的位置,然後把這個數據提供給製作海洋、輪船、人物和其他場景的小組。這些數據使得由三維動畫製作的乘客的腳能夠接觸到甲板、行走在走廊上或倚靠在欄桿上;由電腦動畫製作的海水能夠沖刷船體;煙霧能夠從煙筒中冒出來等。這些工作非常艱巨,需要來自以不同規格建立的模型的運動控制數據,並進行運動匹配。由Richard Kidd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利用三維動畫製作海洋,這個工作將建立一些用於時辰、風速、海浪起伏、太陽位置以及反射的參數,使之更接近實拍鏡頭中的海洋,或用於創建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的海洋,在其中挖出一個區域,將作好的船體模型鏡頭替換這個區域,再製作輪船駛過時留在水面的余跡,並利用運動虛化使海洋顯得更有力。
RichardPayne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輪船的三維動畫製作,他們首先製作了一個長45英尺、比例為1/20的輪船模型,然後把所拍攝的輪船模型鏡頭合成在由三維動畫製作的海洋中挖好的區域里,同時與製作的許多不同的模型輪船外景進行合成。由Kelly Port領導的小組主要負責用三維動畫製作除了人物以外的所有布景,如:海鷗、旗子、魚、天空中的星星、撞船時從船上落下的碎片、海水與輪船之間濺起的浪花、繩子、煙霧、波動的船帆、冰山、甲板上的冰塊、撞碎的玻璃等等。當這些製作與實拍鏡頭合成時,可以想像上千個電腦製作的人物將最具吸引力,由Keiji amaguchi領導的小組利用了動作捕獲系統捕捉演員表演的各種動作,並把數據應用到三維動畫製作的人物模型中。當與輪船模型合成後,使人難以相信這些如此具有生命力的人物是用視覺效果製作的。在影片中的夜晚沉船場景中,製作人員在來自演員表演的動作捕獲中增加了關鍵幀動畫,因為沒有人願意模擬從230英尺高度跳入大海。這種帶有正常運動曲線的關鍵幀動畫是很容易修改和擴展的,當你看到船尾開始傾斜到90度,上千人絕望地驚叫著逃命的場景,其中85%的動畫都是使用了關鍵幀動畫技術完成的。

閱讀全文

與法國電影全速前進豆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他來自美國在線 瀏覽:601
唐山電影票團購 瀏覽:497
功夫電影里的功夫是什麼 瀏覽:195
法國在俄羅斯戰爭電影叫什麼 瀏覽:239
靜態3d電影下載 瀏覽:385
什麼電影軟體比較好 瀏覽:322
三大電影節影帝影後沒什麼含金量 瀏覽:114
有哪些三d電影 瀏覽:802
韓國暴力的動作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983
下載各種電影軟體是什麼 瀏覽:823
電影解說大v排行榜 瀏覽:395
好看的日本校園懸疑電影 瀏覽:110
國外機場電影 瀏覽:219
2018年12月21日新電影 瀏覽:57
魔方日本電影 瀏覽:476
高分東南亞動作電影 瀏覽:291
去泰國打工的電影 瀏覽:811
好看電影推薦青春動作 瀏覽:293
毒舌電影電視劇 瀏覽:539
電影節致敬王家衛 瀏覽: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