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歐美電影 > 電影少公國際師

電影少公國際師

發布時間:2022-09-20 20:07:02

㈠ 少共國際師的演職員表

總策劃、總製片人、出品人:
李興文
導演
李俊岩
執行導演:
楊曉丹,王楓,鄭 旭(電影導演)
副導演:
王國棟,李洪波,馬 傑,李曉強(電影副導演)
編劇:
陳海萍,王 寧(電影編劇)
作曲:
李戈
美術:
明建國
攝影:
魏軍,阿迪江,嚴俊海,岡強(電影攝影)
錄音:
顧肖聯,金欣欣(電影錄音)
電視劇、同名電影——主要演員表

2015電視劇《少共國際師》主題曲叫什麼

《少共國際師出征歌》是「少共國際師」的主題歌,1933年8月創作於江西紅都瑞金,詞作者也是時任中華蘇維埃少共先鋒隊中央總隊部副總隊長兼總訓練部長、後來赫赫有名的開國上將、被人稱為軍中第一才子的張老愛萍將軍。其歌詞是:
      
《少共國際師出征歌》 ——獻給「少共國際師」的英勇戰士們     
        一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
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
高舉著少共國際的光輝旗幟,
堅決的,勇敢的,
武裝上前線。
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斗員,
最後的一滴血,
為著新中國。
 
        二
我們是少共國際師,
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
擦亮刀,子彈上膛瞄準敵人放。
破「圍剿」,繳槍炮,消滅國民黨。
趕走那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
最後的一滴血,
為著新中國。

㈢ 電影《少共國際師》觀後感500字,急需!!

紅軍長征中曾有過一支幾乎全部由同齡人組成的部隊:全師平均年齡18歲,歷任師長都是20多歲,師政委肖華上任時年僅17歲。 這支部隊叫做「少共國際師」,即紅五軍團第15師,1933年8月5日成立於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全師共一萬餘人,下轄三個團,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 1935年遵義會議後不久,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並,分別編入紅1師和紅2師。

㈣ 少共國際師是軍隊嗎要不是那它是什麼組織啊

曇花一現的「少共國際師」

在第二次國內戰爭期間的,經過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同意,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創立了一個紅軍獨立師——「第一軍團少年共產國際師」。但是這支英雄部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兩年後就被改編為第十五師,隸屬於紅一軍團的建制。「少共國際師」的存在雖然在中國革命的斗爭史上屬於曇花一現,但它卻為人民軍隊培養和輸送了一大批的優秀將領和軍事指揮員,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胡耀邦、陳光、肖華、彭紹輝、曹懷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團中央根據紅軍總政治部的建議,發布了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紀念紅軍成立六周年的紀念會上,這支新部隊就有幸與紅一軍團、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等單位一道參加了在瑞金紅軍總部的大閱兵。「少共國際師」只用了大約2個多月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組建任務。期間進行過較為嚴格的軍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戰鬥力,當時全師的兵力大約為8000人。其中70%是黨團員,戰士的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有不少是14、15歲的「紅小鬼」。第一任師長為吳高群。吳高群曾被人們稱贊為「進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揮員」,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犧牲在黎川戰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員馮文彬也是個二十多歲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寫過一篇紀念少共國際師的文章,他的職務後來被年僅18歲的肖華接替。)。閱兵式上「少共國際師」還沒有正式的番號,是周恩來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親自授予了「少共國際師」的軍旗,並發出奔赴前線英勇殺敵的戰斗命令。同時被授旗的還有紅軍工人師。

而「少共國際師」真正地組建完成則要到1933年的8月5日,並在在博生縣又舉行了一次師級規模的閱兵式。一個月後,1933年9月3日,經過一個簡短的「九三宣誓」儀式,「少共國際師」就開赴第五次「反圍剿」的前線作戰。「少共國際師」進抵到東部戰線的建寧,紅軍戰士高唱著《少共國際師出軍歌》、《上前線歌》等歌曲,到處寫下「紅軍勝利萬歲!」 等標語,其聲威震動了整個建寧縣城。部隊繼續前進到泰寧,然後召開了由黨團骨幹參加的軍人大會,紅軍的主要首長周恩來總政委、朱德總司令和楊尚昆主任等人專門來到「少共國際師」作了報告與鼓動,並傳達了戰役中的任務。

「少共國際師」取得了第一次戰斗的勝利,即閔北的拿口戰役。替閩中獨立團解圍,擊潰國民黨軍周志群部2000餘人。然後轉進到黎川參加保衛戰。「少共國際師」在資溪橋與黎西南等地作戰,但是很不幸,師長吳高群在百勝關的戰斗時中炮犧牲。名將陳光臨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國際師」的師長(3個月後,陳光將軍被調動到王牌師紅二師任師長)。在百順點嶺戰斗中,「少共國際師」還配合友軍擊潰了向黎川前進的2個師國民黨軍隊,遲滯了敵人的推進,保障了我軍防線的建立。這次戰斗的勝利應該可以說非常地不容易,因為國民黨軍隊中有一支部隊是陳誠的十一師,是國軍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橫村戰斗中,「少共國際師」被國民黨軍隊擊敗,對失敗負有責任的一個紅軍團長和政委後來都被撤職了。但是在接下來的石城保衛戰中,「少共國際師」為自己正了名,面對優勢兵力的敵人的進攻,寸步不讓,擊退了敵人的進攻。這一仗保障了中央紅軍順利地開始長征。

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少共國際師」與中央紅軍一道離開了中央根據地。長征開始時「少共國際師」由28歲的彭紹輝將軍接任了師長,政治委員也換成了肖華(據肖華將軍等人的回憶錄,根據周恩來的建議,肖華一開始就擔任著「少共國際師」的師政委)。彭紹輝此前曾擔任過紅一師師長,興國模範師師長,紅五師師長,紅三十四師師長等職務,是紅軍中的一員虎將。在長征中「少共國際師」一直擔負著掩護軍團主力轉移的任務。在血戰湘江,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的過程中,「少共國際師」和紅五軍團擔任著殿後的任務,用血肉之軀抵擋著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整連、整營敵軍的一次次進攻,但「少共國際師」自身也損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後幾支過湘江的部隊之一。

1935年3月,遵義會議以後不久,中央軍委根據斗爭的需要,決定對「少共國際師」進行整編,改編為紅十五師,歸紅一軍團(下轄第1、2、15師)建制。就這樣,「少共國際師」終於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關於「少共國際師」的文藝作品,據說現在已經有人寫出了一部叫《少共國際師》的長篇歷史小說和同名的20集的電視連續劇,且都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可惜我沒有能夠看到這些作品,於是先依據手頭掌握的資料寫下了這篇短文,以示對紅軍先烈們的一點敬意吧。

㈤ 少共國際師的劇情簡介

「 少年有志報神州,一萬虎犢帶吳鉤。浴血閩贛銳無敵,長征路上顯身手。」
——《憶少共國際師》少共國際師政委肖華上將題寫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高舉著少共國際的光輝旗幟,堅決的,勇敢的,武裝上前線。做一個英勇無敵紅色戰斗員,最後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我們就是少共國際師,九三日,在江西誓師出征去。擦亮刀,子彈上膛瞄準敵人放。破「圍剿」,繳槍炮,消滅國民黨。趕走那帝國主義侵略的勢力,最後的一滴血,為著新中國。」
——《少共國際師出征歌》張愛萍上將作詞
1933年8月,為響應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的號召,繼續擴大紅軍隊伍,壯大武裝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圍剿」,保衛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在博生縣(現為江西省寧都縣)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範青少年組成的特殊部隊——「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這是全部由少男少女組成的娃娃部隊,戰士當時平均年齡不足18歲,師政委肖華上任時,年僅17歲。這支部隊在博生縣誕生、誓師、閱兵、授旗、出征,先後在江西贛南、撫州、吉安、福建龍岩、貴州等革命老區生活和戰斗。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這樣一批「紅小鬼」被組織起來,系統地接受革命思想教育,學習文化和軍事技能,最後英勇地走上革命斗爭的第一線,在蘇區的反「圍剿」戰斗和長征中做出了重大貢獻。1934年10月,紅軍離開蘇區,「少共國際師」的少年英雄們與中央紅軍一道,踏上了舉世聞名的長征路。「少共國際師」的很多少年英雄後來成長為彪炳史冊的新中國開國將領。
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同名電影、新聞紀錄片《少共國際師》,這三部影視作品,通過故事情節、人物服裝、逼真場景、紅色音樂等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再現了一段極其壯烈的真實歷史故事。講述了中央蘇區的這支少年紅軍部隊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成長的歷程,塑造了立秋、正太、猴子、麻腳、子遙、紅軍小和尚等性格生動的少年群像,這些英雄少年在列寧學校接受馬列信仰,學習文化和軍事知識,在蘇區的土地革命熱潮和反「圍剿」斗爭中經受了考驗。他們響應中央的號召,走向保衛蘇區的戰場,成為「少共國際師」的少年紅軍,用他們的青春和熱情,在革命斗爭史中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一頁。
「少共國際師」是中國革命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頁,這一頁突出體現了這些青少年極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少共國際師」這面火紅的戰旗,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滲透力,是今天廣大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最直接、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好教材,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紅色歷史故事題材。
「少共國際師」紅色精神的傳承,可以讓今天生活在祖國母親幸福懷抱中的孩子們,深刻了解當年蘇區青少年走過的艱辛歲月歷程和那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感悟當年蘇區青少年的成長、生活、學習和戰斗的歷史過程。
在今天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讓薪火世代相傳,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不懈奮斗,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情。「為了共產主義,時刻准備著!」,「少共國際師」少年英雄的成長經歷和戰斗事跡,對今天生活在幸福環境中的青少年來說,是永遠的偶像和榜樣,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教育意義!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
目前,《少共國際師》三部影視作品各項拍攝和後期製作工作已全面完成,將陸續在全國公映。該作品填補了「少共國際師」從誕生至今78年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空白,為今天的孩子健康成長提供精神食糧,是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優秀紅色經典影視作品。

㈥ 少共國際師於幾幾年正式成立,開赴反「圍剿」戰場

1933年9月3日,「少共國際師」在寧都正式成立。3個月之後,就有1萬多人參加了這個行列,其中青年團員佔70%以上。
「少共國際師」成立以後,就開赴石城。進行了緊張的戰斗訓練。開始,武器是戰士們各自帶來的紅櫻槍。後來,有了新武器,大家的學習情緒就更高了。經過短短的一個月,戰士們便基本上掌握了射擊、投彈、刺殺等技術。這時候,第五次反「圍剿」已經開始,於是「上前線去」、「粉碎敵人的進攻,保衛土地革命利益」已成為戰士們一致的呼聲。10月初,年青的「少共國際師」便開赴前線,接受艱苦的戰斗洗禮。

㈦ 少共國際師還存在嗎

少共國際師不存在。

紅軍時期僅存在一年多的少共國際師。

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簡稱少共國際師)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青少年組成的武裝部隊。

紅軍長征途中曾有過一支幾乎全部由「娃娃兵」組成的特殊部隊,戰士們大的有十七、八歲,小的才十四、五歲。這支部隊擁有完整的部隊建制、正規軍番號,叫做「少共國際師」(後改為紅十五師)。

為了更好地抗擊和粉碎敵人的瘋狂進攻,保衛革命根據地,在當時的「擴紅」背景下,1933年5月20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局正式作出《關於創立少共國際師的決定》。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江西省博生縣(今寧都縣)成立。

當時從江西征調四千人、福建征調二千人、閩贛二千人等等,組成了這支部隊。部隊成立時由周恩來親自授旗,隸屬紅五軍團建制,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下轄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3個團,幹部、戰士70%以上都是共青團員、共產黨員,全師官兵共一萬餘人。

少共國際師,是由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8歲的青少年組成的一支紅軍部隊。這支部隊雖然年齡小,但是卻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沖勁,在反圍剿斗爭中展現出了令人驚嘆的表現。

何廷一

少共國際師參謀,建國後任空軍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江擁輝

少共國際師通訊員,抗美援朝時期任38軍政委、軍長,曾任福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除了前面列舉的這些,還包括著名的殺敵英雄黃定基,開國少將李景瑞、楊思祿等等,都是從少共國際師走出來的。

㈧ 少共國際師是干什麼的

是紅軍時期的一支部隊。
<br>「少共國際師」,1933年8月5日成立於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由周恩來親自授旗。全師共一萬餘人,黨團員佔70%,下轄三個團,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
<br>
<br>第五次反「圍剿」前,為了擴大紅軍,進一步激發群眾參軍參戰的熱情,在紅軍總政治部和共青團中央的倡議下,經黨中央批准,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中央蘇區1萬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
<br>
<br>為了把這些初離家門的娃娃培養成能征善戰、作風過硬的戰士,「少共國際師」成立後,隨即投入了戰斗訓練。中央軍委任命陳光為師長(後為吳高群、曹里懷、彭紹輝),馮文彬任政治委員(後為肖華、羅華明)。部隊中許多紅小鬼,人還沒有槍高,起初是用各自帶來的紅纓槍,後來才陸續開始練習射擊、投彈、刺殺等技術。
<br>
<br>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剛結束,「少共國際師」便投入了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第一仗是在閩北拿口與國民黨軍周志群部的遭遇戰,「少共國際師」奉命配合紅三軍團和紅五軍團在東線抗擊敵人。發現敵情後,陳光和肖華商定,以1個營分兵迂迴,布成口袋,將敵人團團圍住。槍聲一響,戰士們勇敢地沖入敵陣,展開肉搏,不到兩個鍾頭,就干凈利落地全殲敵軍一個連。隨即揮師渡過閩江,又擊潰敵軍200多人,還在蓮花山殲敵一個排哨,前後共殲敵300多人,繳獲了不少槍支彈葯。
<br>
<br>初次遇敵,就打了勝仗,「少共國際師」的士氣更加高昂。朱德、周恩來和楊尚昆特電祝賀,稱贊他們這次戰斗是「鐵拳初試」,勉勵他們在勝利中要更百倍地提高軍事技術,迎接更加艱巨的戰斗,爭取更大的光榮。
<br>
<br>1933年12月,在黎川東南的團村戰斗中,敵人以三個師的兵力發動了進攻。「少共國際師」和三師一部從左翼鉗擊敵人。肖華和師長吳高群冒著敵人的炮火,深入前沿指揮。傍晚,戰斗將要結束時,吳高群正在指揮所旁的一棵大樹下觀察敵情,忽然一顆炸彈在附近爆炸,他的頭部和腰部七八處負傷,英勇犧牲,年僅二十三歲。肖華熱淚盈眶,他帶領戰士們向烈士宣誓:為犧牲的戰友們報仇!把「少共國際師」的光榮旗幟永遠打下去!
<br>
<br>
<br>此後,「少共國際師」又在將軍殿、邱家隘等地進行過幾十次戰斗,其中石城保衛戰一役傷亡過半,一萬多人的部隊只剩下5000餘人。1934年春,他們改稱第15師,由在第四次反「圍剿」中丟掉左臂、日後被稱為「獨臂將軍」的彭紹輝出任師長,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少共國際師」。7個月後,紅15師開始長征,擔負掩護和殿後任務。
<br>
<br>湘江戰役中,紅15師奉命在湘西延壽圩一帶抗擊敵人4個團的追擊,掩護主力渡過湘江。他們以一個團直撲全州東南的魯塘圩,配合紅五軍團佯攻以牽制全州敵人,另以兩個團和尾追的敵人死打硬拼,保衛湘江界首渡口。敵人沿湘桂公路猛攻,情況十分緊急,紅15師有被敵人切斷的危險,於是全師趕快收縮兵力,跑步渡河。彭紹輝和肖華率領主力渡河以後,發現還有一個團沒有過來,而敵人已逼近渡口。根據軍團部的命令,又不容許他們回頭去接應這個團。當他們翻越了大王山到達油榨坪集結時,這個團竟神奇地出現在面前。原來,他們被敵人切斷後,從層層包圍中殺開一條血路,奮勇搶渡湘江,甩開了敵人的尾追,並連夜強行軍趕上了師主力。湘江戰役中,面對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紅15師拚死實現了戰略意圖,但官兵傷亡慘重,僅剩下2700餘人。
<br>
<br>1935年遵義會議後不久,為了提高部隊戰鬥力,軍委決定對全軍進行整編。「少共國際師」和紅一軍團主力合並,分別編入紅1師和紅2師。至此,這支存在不到一年半的「少共國際師」走完了短暫而光輝的戰斗歷程。陳正湘、谷廣善、何廷一、黃定基、江擁輝、李景瑞、彭盛、宋景華、孫文采、譚雲開、吳岱、謝明、楊思祿、袁佩爵、趙復興……這些從「少共國際師」走出來的「紅小鬼」們經過血與火的洗禮,成長為共和國的開國將領。

四方面軍又一支類似的部隊,叫少共國際團。
<br><a href="http://ke..com/view/628016.htm" target="_blank">http://ke..com/view/628016.htm</a>

㈨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1

這課我也要上。教室里只有一位白發老蘸「一個人。就拿我來說吧它給了我很大啟示,他的課講得仍然那麼認真,也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呀,使他刻骨銘心的一堂課。」我被他這話釘在了板凳上,真心為別人做好每一件事。想到這里,不論遇到什麼困難和不滿,我仍然記憶猶新。後來,只好又回到教室,我也不講,學校組織活動!就算是一個人在上課,正准備去參加一場年紀足球賽。他的虔誠同樣使我感動不已、虔誠。於是,我一直是班上的好學生,只來了四個學生」這件事,以為我是來上課的,才明白要真誠地對待一切,我只管把我的作業拿去讓他抄抄。是呀,「我」被他的誠懇,「我也不例外,也是尊重自己,我們都不應該辜負別人的信任。

直到今天,覺得那樣做耽誤了我的時間和精力,他們有不會的題,一開始,真誠地對待生活,我心不在焉,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我看了這個故事。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以「為培訓中心代課,每一言,忘了拿球鞋,不能辜負你,我的心裡總是有抹不掉的愧疚:一個有堂選修輔導課的周末下午。講完課、每一語都是那樣懇切,誠懇地對待一切,老師經常讓我去幫助那些學習不好的同學,為什麼這樣做。這位教師一絲不苟地講著課,回憶了在上大學二年級時,但一著急,同學們都不願意去上課,對別人的尊重所深深地感動了……

這是一位如此優秀的教師呀,我很不樂意!尊重他人也就等於尊重自己,時時刻刻提醒我,便一字一句地對「我」說,他看我走到座位上去、聲音洪亮,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這不但是尊重別人,望著他那蒼蒼的背影:做事不能辜負別人的信任,那位老師的話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直到現在。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2

3月26日,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四中開機拍攝。團省委宣傳部部長劉小玲,團市委副書記李志堅,縣委副書記謝文才,縣領導張愛榮,著名演員孫海英、韓三明及劇組人員,新浪網、中國江西網、人民日報海外版、江南都市報、江西晨報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和留守兒童代表參加了開機活動。

寧都縣委副書記謝文才對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開機拍攝表示熱烈祝賀!他說,近年來,文學采風、人文攝影、美術寫生、影視攝制等藝術創作團隊,紛紛青睞寧都,名家大腕紛至沓來,為宣傳寧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影視攝制方面,從《翠崗紅旗》、《贛水蒼茫》到《寧都兵暴》、《靜靜的雞籠山》,再到近兩年的《紅色行動隊》、《少共國際師》,都取材於寧都、取景於寧都、拍攝於寧都,把寧都搬上了銀屏,傳播了寧都的美名。今天,又有一部公益之作——電影《一個人的課堂》在寧都開機拍攝,對於宣傳寧都人文、展示寧都風光,又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將盡力協助劇組做好拍攝工作。最後,劇組還向寧都縣留守兒童捐贈了4000冊書籍。

《一個人的課堂》講述了偏遠山區小學代課教師宋文化,在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質疑中,毅然放棄了優越的工作,始終堅守教學崗位,幫助留守兒童完成學業的真實故事。

本影片由著名表演藝術家孫海英老師和韓三民先生主演,共青團江西省委、江西世界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時光動力影視公司共同出品。本影片的拍攝得到了江西康輝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贊助。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3

11月30日,第9屆未來影像·亞洲國際青少年電影節在福州舉行頒獎典禮,中國青年新銳導演林憑借其處女作、江西電影《一個人的課堂》中對留守兒童和代課教師這些弱勢群體的溫情關注和精彩演繹,毫無懸念地征服了評委和觀眾,榮獲年度亞洲最具影響力最佳新人導演獎。

這部長片電影由青年導演林執導,孫海英、韓三明、王乃訓等演員聯合主演,是中國首部關注留守兒童和鄉村代課教師的公益電影,由共青團江西省委、北京時光動力國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和江西聚星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發行。電影《一個人的課堂》2013年3月在江西寧都開機拍攝,電影取材於江西本土。它關注現代人的真實命運,再現鄉村生活的原初狀態,帶領觀眾找尋人物精神層面的追求。林導演表示,自己試圖以溫情脈脈的方式來敘述一個簡單極致的故事,可能有些落寞但也不乏亮色,希望直指觀眾思考的內心深處。一位名叫吳盈秋的觀影人這樣評價說,留守兒童和鄉村教師都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當人們靜靜地看著這個故事時,看到的也不會只是這個故事,而是對這些生活窘迫的群體的關注。據了解,《一個人的課堂》近來捷報頻傳,陸續應邀參加了第23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第18屆「北京放映」活動和第2屆浙江青年電影節,並成功入圍第10屆中美國際電影節,斬獲了一批國內外大獎,很多學者和評委、製片人在看了《一個人的課堂》後,無論從題材上和藝術上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是一部非常接地氣的作品。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4

電影以寧都四中曾慶平老師為主人公原型,展現了鄉村老師貧困不移、獻身基礎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精神,以期引起全社會對廣大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關注。

電影講述了一位普通鄉村教師宋文化(片中人物名),在山區小學代課逾20年,艱苦的教學環境沒有讓他放棄,即便是沒有編制的工作,他依舊「樂此不疲」地做著。可是,落後的教學環境,家長的質疑,讓生源逐步流失,最後課堂里只剩下一個學生――唐明明(片中人物名)。唐明明自幼命運多舛,被親生母親拋棄,父親又不慎從13樓摔下,面對著一系列的家庭變故,年邁的奶奶無錢治病,父親工資無從討要,熱愛學習的唐明明與老師宋文化(片中人物名)之間發生了感人至深的故事。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5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是一部呼籲全社會關注鄉村教師、關愛留守兒童的愛心之作。

電影講述的是一所山區小學只剩下一個學生和一個代課教師的故事,影片將落寞寂寥的鄉村中二人喜怒哀樂的'生活場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能看到一個中國底層知識分子的吶喊和無助,這種冷靜的敘事風格更充滿著掙扎與哀傷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5篇讀後感、觀後感。

在采訪中,林誠懇地說到,只願這部電影能引起更多的人去關注和幫助他們。

《一個人的課堂》是一部公益電影,於2013年3月26日在寧都開機拍攝,該縣安福鄉西甲村是主要拍攝場地。影片歷經4年的籌備,3個月的拍攝,6個月的後期製作。

電影一個人的課堂觀後感 篇6

中國首部關注留守兒童和鄉村代課老師的公益電影《一個人的課堂》發布會在北京天健賓館舉行。這部影片由北京時光動力國際影視傳媒有限公司、江西世紀風文化傳媒聯合出品。近日,片方將發起免費請百萬師生看電影活動,呼籲全社會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

孫海英在影片里飾演一位普通鄉村代課教師宋文化,面對著艱苦的教學環境,不斷流失的生源,以及高薪工作的誘惑,仍堅持了這個代課教師身份。而童星王乃訓飾演了一個父母外出務工,由奶奶照顧的留守兒童,他也是電影里西甲小學最後一名學生。據導演林介紹電影《一個人的課堂》是他的長片電影處女作,能夠邀請到孫海英老師出演宋文化是他這部影片的第一個驚喜。導演介紹,他是通過微博發私信邀請孫海英老師參與演出,孫老師看罷劇本,當即答應自降片酬出演。拍攝時,孫海英對影片傾注了極大熱情,片中背著幾十斤的黑板在山路上行走,連續幾天的拍攝,沒有用替身,都是孫海英老師自己背著黑板,盡其所能將執拗但又可敬的鄉村代課老師形象展現得感人至深。主演韓三明憑借電影《三峽好人》榮獲十四屆智利電影節影帝,他的加盟也為影片增色不少。

此次電影發布會上,片方將發起的「免費請百萬師生看電影活動」,中國現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受教育問題仍面臨諸多困難,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導演林希望通過這部影片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留守兒童現狀,關注留守兒童的受教育問題。在發布會上,林導演說:「我們社會應該多多關注留守孩子、留守老人、代課老師,他們不是社會的陰暗面,如果遺忘和拋棄他們,我們的內心才是社會的陰暗面,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社會問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㈩ 觀《少共國際師》電影有感

《少共國際師》是由李俊岩執導的作品,張琛參加演出。
1919年的柏林就有成立少年國際師,1933年8月5日在中國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縣),由周恩來親自授旗,為響應黨和蘇維埃政府的號召,擴大紅軍隊伍,壯大武裝力量,粉碎敵人的瘋狂「圍剿」,保衛革命根據地,中央紅軍在博生縣組建了一支全部由模範青少年組成的特殊部隊——「中國工農紅軍少共國際師」。全師共一萬餘人,黨團員佔70%,下轄三個團,歸紅一方面軍總部直接指揮。
《少共國際師》通過故事情節、人物服裝、逼真場景、紅色音樂等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再現了一段極其壯烈的真實歷史故事。講述了中央蘇區的這支少年紅軍部隊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成長的歷程,他們響應中央的號召,走向保衛蘇區的戰場,成為「少共國際師」的少年紅軍,用他們的青春和熱情,在革命斗爭史中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一頁。該劇於2011年8月在江西寧都等地拍攝完成。

閱讀全文

與電影少公國際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8年上映的差評電影有哪些 瀏覽:665
哪些美國電影經典 瀏覽:566
國產電影動畫片古裝有哪些 瀏覽:802
章若楠電影有哪些 瀏覽:675
美國電影關於狼人的2020 瀏覽:368
電影院吶喊 瀏覽:334
范冰冰蘋果在哪個電影網看 瀏覽:17
有哪些戰斗動漫電影 瀏覽:685
科幻電影推薦2018排行榜國產 瀏覽:594
再見奧特曼大電影播放 瀏覽:659
韓國電影哥哥的老婆 瀏覽:112
單位怎麼購電影票 瀏覽:788
歐美孕婦電影系列 瀏覽:694
與監獄有關的韓國電影 瀏覽:834
電影院場次怎麼這么少 瀏覽:328
開學的電影海報怎麼畫中學 瀏覽:364
暴風眼酷看電影網 瀏覽:183
歐美動畫治癒電影推薦 瀏覽:136
男女互換身體電影大全 瀏覽:908
金橋太茂電影城訂票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