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璜的基本信息
唐·璜·德馬科Don Juan DeMarco(1995)
更多中文片名:天生愛情狂,這個男人有點色,唐璜·德馬科
更多外文片名:Don Juan DeMarco and the Centerfold .....(USA) (working title)
影片類型:愛情 / 劇情 / 喜劇
片長:97 min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
混音:杜比數碼環繞聲 DTS
級別:Argentina:Atp Portugal:M/12 Australia:M Chile:TE Peru:PT UK:15 USA:PG-13 Finland:K-12 Sweden:11 Iceland:L Spain:T Singapore:NC-16 Germany:12
製作成本:25,000,000 (estimated)
攝影機:Panavision Cameras and Lenses
攝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膠片長度:2771 m
Ⅱ 是什麼電影
電影是繼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發明於19世紀末期,由最初被認為是「小學生的玩意」、「奴隸們的娛樂游戲」逐步發展成為20世紀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它通過攝影機以每秒拍攝若干格畫幅的運轉速度,將被攝物體運動的時空轉換過程記錄在條狀膠片上,然後將不同的膠片銜接起來,經過顯影、定影。乾燥加工成電影拷貝的過程,製成可以放映供許多人同時觀看的影片。影片從最初拍攝一些活動的日常生活景象片斷,發展到現在已能夠拍攝豐富多彩、復雜變化的現實世界,具體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由於電影的樣式和片種繁多,有注重完整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故事片,有報道某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或歷史事件活動的記錄片,也有運用各種美術手段和材料製作的美術片,還有記錄舞台藝術表演的戲曲片等等。在這些種類中又包含若乾片種。如故事片中有喜劇片、西部片、愛情片、科幻片等;美術片中有動畫片、木偶片、剪紙片;記錄片中有傳記記錄片、文獻記錄片、新聞記錄片等。它包括文學、戲劇、繪畫、建築、音樂、舞蹈等各種藝術成分,所以被稱為綜1合藝術。
所謂綜合藝術,指綜合幾種藝術成分而構成的藝術樣式。其特徵是:
集體創作。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美術、攝影、錄音多個創作部門藝術創造的有機配合;
利用現有的一切藝術表現手法。電影有含文學成分的描寫和結構,有含戲劇成分的對話、內心獨白、形體動作、面部表情,有含音樂成分的歌曲和與畫面融合的視覺形象;
廣泛的群眾性文化。電影的構成是用活動著的畫面和各種音響表達、表現世界各國的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且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但是,電影的綜合性並不是指各種藝術成分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將各種藝術形式包含的藝術成分融匯貫通變成新的東西加以表現。它除具有一般文學藝術的共性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這在於電影藝術的表現工具與別的藝術表現工具不同。電影是用攝影機來反映的。攝影機具有真實記錄反映對象及其運動的時空轉換這一特點,由此形成特殊的電影表現手法和電影敘述語言,將各種藝術成分有機統一組合成新的藝術表現形象。
正因為如此,作為藝術的電影,雖然是誕生於眾多古老傳統藝術如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之後的最新最年輕的藝術,但也是迄今為止唯一可以讓我們知道它的誕生日期的藝術。自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正式公映自己製作的世界最早的影片獲得成功至今僅百年的歷史。而古老傳統的藝術,其中有的已經歷了上千或數千年的滄桑,它們問世的時日,就連專門研究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也無從稽2考。電影和古老傳統的藝術相比,它只能算個小弟弟。但是它後來居上,後生可畏,最年輕的藝術——電影,以其無可比擬的藝術魁力,闖進了世界藝術之林,一躍而成為最富群眾性最具影響力的與世紀同齡的藝術巨人。其所以能如此,恰恰是由於它年輕,有它自己的優勢。因為電影不僅是誕生於古老傳統的藝術之後,而且它是吸取和消化了這些藝術的所長而又揚棄了它們的所短,有機綜合了多種藝術因素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獨特的藝術形式。因此,多種藝術門類的有機綜合,是電影藝術最突出的美學特性,綜合性是電影美的本質所在。
早期的電影研究家們從電影像誰這一命題出發,探討電影藝術的基本持性和電影美的奧秘。他們所持的觀點和所得的結論各不相同,大相徑庭。有人認為電影像文學,有人認為電影像戲劇,也有的認為電影像繪畫,還有的說像音樂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便有「可見的文學」、「電影詩」、「視覺交響樂」、「沉默的旋律」諸如此類的說法,試圖從電影美學的層次上對電影美的本質作出界說。這些見解雖知其相對的合理性依據,但在今天看來,其各執一端的片面性,則是顯而易見的。電影既像誰也不像誰,電影就是電影,因為電影是吸取、包容了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攝影……多種藝術的因素、集它們於一身的綜合藝術。
電影中包容了文學的因素,因為它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文學的各種體裁中廣泛吸取營養,如從詩中汲取抒情性,從散文中汲取紀實性,從小說中汲取敘事性。在敘事手法上又借鑒了文學中的主觀敘述和客觀敘述,外部描繪和內心剖析以及多種形式的結構原則等。總之,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敘事的3方式,電影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而具有文學的因素。電影中存在的戲劇因素,表現在演員表演、場面調度、矛盾沖突和懸念等一系列藝術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電影中的音樂因素,表現在通過旋律配合畫面,以營造環境氛圍、渲染情感和節奏變化。至於電影中的繪畫、雕塑、攝影等因素,不僅表現在造型性和視覺再現性上,對構圖、色彩和光影的處理上,借鑒了這些藝術的經驗,而且電影中的許多專用術語如畫面、色調、影調、鏡頭、焦距等等,也都是從這些藝術中借用過來的。
電影從文學中吸取了一整套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關系的方法,從人物塑造、情節結構的安排、細節的描寫到敘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借鑒了文學的經驗、方法和技巧,因而具有文學的因素。但文學進入電影』,由於受電影的制約,經過消化、融合,已發生了質的變化,而非電影加文學。電影中的文學因素和作為語言的藝術的文學有質的區別。因為盡管電影廣泛借鑒文學塑造藝術形象的經驗、方法和技巧,但文學是通過語言文學這一唯一的媒介塑造文學形象,而電影則是通過畫面和音響以及電影所獨具的特殊表現手段——蒙太奇來塑造銀幕形象。作家用語言來寫故事、寫人、寫人的靈魂。文學形象是通過抽象的語言符號給讀者以聯想,銀幕形象則是通過可見的畫面和可聞的聲音具體地直接地訴諸觀眾的視聽感官。可見電影中的文學因素決不是電影加文學。
電影從繪畫中吸取營養,包括構圖、光影、色彩、線條的運用和處理,具有繪畫的因素,但繪畫進入電影並非電影加繪畫,電影中的繪畫因素受電影制約,與繪畫藝術有質的區別。繪畫再現生活的手段是線條和色彩,電影的手段是畫面,並且有聲音與之相配合。繪畫中的造型形象只能是化動為靜,靜中4見動,不能表現對象的連續運動,銀幕中的造型形象則始終是不斷變化著的連續運動的造型形象。
電影從戲劇吸取營養包容了戲劇藝術的因素,但戲劇進入電影,因受電影的制約被消化融匯也產生了質的變化,並非電影加戲劇。電影的時空觀念和處理同戲劇的時空觀念和處理有著質的區別。舞台空間是固定的,銀幕空間是不斷變化的。舞台時間是現實的物理時間,銀幕時間則可以自由延長、壓縮、停滯的非物理時間。因此戲劇的時空表現受到限制,而銀幕的時空表現則有很大自由。不僅如此,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也存在著質的區別。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共時共地,同時完成,這是戲劇表演的特點;而電影表演則是另外一種情形:表演者在場表演,欣賞者缺席;欣賞者在場欣賞,表演者缺席,表演者的表演和欣賞者的欣賞不可能共時共地,也不是同時完成。因此,這就決定了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各有自身的特殊規律而非一致。
其他各門藝術進入電影,同樣要產生質的變化,凡此種種,說明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並不是各門藝術簡單地相加拼湊在一起,而是經過了化合的有機的綜合整體。電影吸取了多種藝術門類而形成綜合性的審美特性,就其實質來說,乃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有機綜合。正因為如此,作為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的新型藝術——電影,它克服了傳統的純時間藝術難以充分表現空間和傳統的純空間藝術難以表現時間的局限與不足,既可以充分表現時間又可以充分表現空間,因而具有巨大的表現潛力和藝術可能性。由此也不難看出,包容了多種藝術門類的電影的綜合性實質,還在於它是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的綜合,它克服了純視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聽覺形5象的審美需求和純聽覺藝術難以滿足人們對視覺形象的審美需求的局限,而具有可以融合視聽兩者之長的優勢,成為一門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
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電影的發展及流派
1.電影的發展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說,電影成為藝術,是從導演們想到挪動攝影機那一天開始的。盧米埃爾作為偉大的電影先驅者,揭開了電影史的第1頁。但盧米埃爾的電影,都是固定視點拍攝,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角度等關系不變,自始至終是一個全景,一分鍾一部電影,一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法國的電影先驅者梅里愛,把戲劇引入電影,並創造了停機再拍、疊印、多次曝光等拍攝手段,使電影獲得生機和振興。但梅里愛的全景內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話、魔術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復制的戲劇節目被人稱為「前排觀眾眼裡的戲劇」。因此它們還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電影藝術家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的偉大功績在於改變了盧米埃爾復制現實和梅里愛復制舞台、以場景為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的作法,而採用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來拍攝所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以鏡頭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他攝制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和《黨同伐異》(1916),不僅標志著當時美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8的經典名作。
攝影機挪動的標志是電影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它終於突破了活動照相和復制戲劇的局限,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電影發展史上發生的兩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使電影藝術跨入了成熟的階段。
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發生的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的技術革命,是電影發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術革命。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裡,一直是只有供人觀看的畫面而無聲音的默片——無聲電影,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偉大的啞巴」。直到20年代末,由於電子工業的發展,聲頻真空管和光電管的發明以及錄音還音設備和技術的逐步完善,這一系列技術成果的取得,才為電影的首次重大技術革命——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奠定了技術基礎,為使「偉大的啞巴」開口獲得了良方。1926~1927年間,美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說話會唱歌的有聲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後,製片商競相仿效,有聲電影開始風靡於世。有聲電影的問世,使電影獲得了聲音,電影已不再是純視覺藝術,而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它更好地滿足了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
電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電影的問世。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間,還存在著另一嚴重缺陷,這就是它沒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電影家們為消除電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試驗以尋求良方。如有的電影家曾試用人工著色的辦法,在膠片的畫格上逐一塗色,以克服銀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無真實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對多彩的客觀世界,這種人工著色的辦法,是難以在銀幕上獲得滿意的效果的。正因為如此,1935年由於生產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膠片的工藝得到滿意的解決,美國導演馬摩里安攝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華世界》(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著名長篇小說《名利場》改編)在美國誕生了,40年代初以後,彩色電影開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見,依靠現代科技的裝備,電影才從視點解放、從無聲發展到有聲、從黑白發展到彩色。隨著當代高新科技的發展,當代電影又從普通銀幕電影發展到寬銀幕電影、立體聲電影、環形電影、全息電影等等。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侏羅紀公園》、《空中大慣籃》等一些充分利用電腦來拍攝的新的電影,為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
2.電影的理論流派
在涉及到與電影有關的問題時,總聽到蒙太奇這個名詞,那麼蒙太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語的音譯,原來是指建築學中的構成、裝配。借用到影視藝術中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視片中分切、組合的代名詞。一堆建築材料,沒有生命、沒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築師手裡,卻可以把它們組合成風格不同、式樣不同的各種建築。它是電影語言中最基本的語言,如果對關系電影美學基礎的蒙大奇問題不甚了了,那麼,作為電影導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來的;作為電影編劇,也寫不出好劇本;作為影評人,難以評到點子上;同樣作為電影觀眾,也難以看出個名堂。
前蘇聯著名導演庫里肖夫曾做了一個實驗來說明蒙太奇的效果。他從一部由當時蘇聯最有名望的演員莫茲尤辛主演的舊10片中,選出一張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另外,又從別的影片中選出表現一隻飯桌上的湯碗、一口棺材和一個孩子在玩耍的鏡頭,分別把莫茲尤辛的特寫鏡頭與這3個鏡頭隨意結起來放映,果然出現了奇跡。莫茲尤辛的臉不再是無表情了,而是呈現出飢餓、悲傷和慈愛的表情。
一般來說,電影蒙太奇的基本內涵就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數百個或千餘個鏡頭組成。而一個鏡頭,是指自攝影機起動始,至攝影機停止運作止,一次連續攝錄在膠片上的畫面。電影藝術家根據既定的思想藝術意圖,對人物、事件、動作、環境等被攝物分別拍下許多不同景別,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畫面鏡頭即分切;然後再按原定的構思方案,把這些不同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剪輯組合在一起,使這些鏡頭相互間產生連貫、對比、隱喻、象徵、烘托、懸念、節奏等有機聯系並構成整體,組成一部表達一定思想藝術內涵並為觀眾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說到底,蒙太奇就是電影藝術家用以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是電影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語法。
隨著電影的發展,其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和拓展。在無聲電影中,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僅限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外部關系。一旦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參予了聲音和色彩的分切與組合。蒙太奇參予聲音,形成了聲音蒙太奇,它涉及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後者又包括聲音與畫面同步即聲源來自畫面中、聲音與畫面分立和聲音與畫面對位即聲音與畫面不同步,聲源不在畫面中等不同關系。蒙太奇參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還可以11通過人物和攝影機的不同調度在一個長鏡頭內成,對此人們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的格局發生了變化,電影無論從技術方面還是從藝術方面來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從藝術方面來說,許多電影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固定傳統,他們追求現代意識,刻意創新,許多新的理論、流派都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法國為中心的先鋒派,在義大利興起的新現實主義,在日本興起的獨立製片運動,在法國興起的長鏡頭理論、新浪潮主義等。
長鏡頭理論源自於安德烈·巴贊。安德烈·巴贊是法國的一位電影評論家,他認為,電影的最大優點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而傳統的蒙太奇手段卻是人為地把影片按照編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剪接,實際上是強迫觀眾接受編導者的思想,因此,電影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他主張,不要把時空隨意割裂,從而限制觀眾的知覺過程。因此,他強調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實過程拍下來,讓觀眾自己欣賞、品評,這樣就造成了長鏡頭的出現。因此,巴贊的理論也就常常被人們稱為長鏡頭理論。其實,它還有個名稱,叫做場面調度理論。巴贊的理論有它的積極意義,因為他強調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品評,「看他們自己想看的東西」。
對於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雖然有些電影理論家各有偏愛,但實際上,兩者都有它們的積極作用,也都有它們的不足。有人用長鏡頭理論否定蒙太奇,認為蒙太奇已經過時了,這樣把長鏡頭理論反映到了絕對的地位,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應該說,這兩種理論都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因而,也12就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電影符號學在法、英、義大利等國興起,這是世界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國的電影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題為《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論文為開端,標志著這一新的電影理論的脫穎而出。和前兩種電影理論不同,電影符號學不是電影理論的一個流派,和電影的創作實踐的關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讀解影片本文對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性研究的一種傾向和方法論。
70年代以前的電影符號學,總的來說,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框架,注重結構和表述結果的靜態研究。70年代以後,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並注重了表述過程的動態研究,標志著電影符號學第2階段的開始。
中國電影發展歷史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Ⅲ 《唐璜》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拜倫的詩體小說《唐璜》,那麼另一部小說《唐璜》是誰的作品
世界文學史上有兩部著名的《唐璜》,一是法國莫里哀的戲劇,一是英國拜倫的長詩。
唐璜,西班牙語作Don Juan,義大利語作Don Giovanni,名號響亮,如雷貫耳。何許人也?倘若這問題問到一個西方人,他定能如今日武俠迷談起韋小寶一般滔滔江水連綿不絕,講上它一條亞馬遜河的唐璜艷遇故事。末了心裡還要嘆一口氣:「緣何我生不逢時?」唐璜一詞,相當於中國人說的「登徒子」,是好色之徒的同義詞。
每個國家的傳奇故事裡總要有上這么個風流人物。中國的小說本子里要是少了西門慶,那大概要減色不少,不僅是《金瓶梅》出世不來,恐怕而後承其衣缽的《紅樓夢》也要換副身形了;而西方文學藝術里要是少了這浪盪子唐璜,那可要急煞了一大批文學家、音樂家,這名單上赫赫有名的就得列上莫里哀、拜倫、普希金、波德萊爾、莫扎特、理查德•施特勞斯……這么些巨擘。
時代不同,人們對唐璜的傳說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模糊的形象反而留下了更多想像和創作的空間。
最早傳說唐璜是西班牙的一個放盪貴族,他終日無所事事,所思所想無不圍著女人打轉。其實說來也怪他不得,早期的貴族不用勞作,不用動腦,供他花的錢自會送到手邊,供他吃的佳餚、喝的美酒自會端到嘴邊,百無聊賴之下總會動點歪腦筋。唐璜的那句傳世名言:「男人對一個女人的忠誠就是對其他女人的殘酷。」彷彿還為他自己辯護出點理來了。
到了莫里哀(Moliere)和達蓬特(Da Ponte,莫扎特歌劇《唐璜》的劇作家)(1)手裡,這個浪盪子沒得到什麼好下場,整日生活糜爛,頑固不知悔改,最後被兩個劇作家無情地打到了十八層地獄不得翻身。大詩人拜倫(Lord Byron)卻對他充滿同情,不僅給了他咸魚翻身的機會,沒直接把他往地府里送,還往他臉上貼了金—在拜倫的長詩《唐璜》中,他搖身一變成了善良、正義的化身,唾棄自己生存的腐朽社會而為周遭的一切所不容,那點風流嗜好不但沒玷污了他,反而成了美人臉上的硃砂痣,讓好些在拜倫那個年代沉迷於幻想的公子小姐們羨慕不已。等到了普希金(Pushkin)這里,這位「詩歌的太陽」不僅拜倒在拜倫筆下唐璜的靴尖前,簡直是身體力行了唐璜的風流。據說在結婚不久後,普希金向妻子坦承她是他的第113位戀人,而以後還將後繼有人。為了羅列出各種表達愛意的花言巧語,並顯示自己的編劇才能,普希金不厭其煩地再次取材於唐璜的故事,寫出了《石客》,並交由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達爾戈梅日斯基創作成了歌劇。普希金的這部《石客》比起達蓬特的劇本《唐璜》誰更勝一籌,我們不得而知,但至少莫扎特讓達蓬特的劇本為萬世傳唱,似乎還將繼續傳唱下去,而不論普希金對自己的編劇才能多麼自信十足,《石客》這部歌劇恐怕得到音樂詞典的故紙堆里才能尋見了。
•「我是一個庸俗的人,但我的音樂不是。」-莫扎特
•「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在給人和平的藝術作品中,莫扎特的《唐璜》把天堂的樂音和地獄的呼嘯和諧地融合在了一起。」-肖伯納評價《唐璜》
莫扎特在古典音樂史上是被人仰視的。
這在上個世紀80年代,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就用那部撼動奧斯卡評委們的莫扎特傳記電影Amadeus證實了。先把奧斯卡獎評判水平的穩定性撇開不談,至少這一次評委們找到了最大公約數,達成一致,把榮譽搬給了這部巧妙構建的電影。而莫扎特也似乎在頃刻間又紅了起來。電影好看當然得益於對歷史無傷大雅的修改重現,但更打動人的則是莫扎特一曲又一曲動人的音樂。在這部電影中《唐璜》出現了五次,每一次都動人心魄,是電影情節發展的轉折點。而導演和配樂師做如此處理的原因想來也應該同《唐璜》本身的戲劇性緊密聯系。
那麼莫扎特的這部歌劇傑作《唐璜》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呢?這位風流惡少在劇中自然少不了欠下風流債。他抓住每個機會一親芳澤,到底有多少女人的心碎在了他的摧花辣手下?我們可以從他的隨從萊波雷諾(Leporello)的唱詞中聽到,這位花花公子的一大愛好就是記下每個他親近過的女子,那本記錄紙拉開來比他家的花園小徑還長,他采過的鮮花一千八百朵還盈。而在最近的一次採花奇遇中他卻出師不利。夜半三更戴上假面具冒充多娜安娜(Donna Anna)的未婚夫摸到了她家,沒成想被多娜安娜發現,攆出了房。逃跑的路上他碰上了聞聲趕來的多娜安娜的父親,一名警衛官。在爭斗中唐璜殺死了老人。第二天他卻像沒事人,又去勾引將要結婚的新娘瑟琳娜(Zerlina)。同時又被他曾經拋棄的老情人埃薇拉(Donna Elvira)纏上了。這下他可觸了霉頭,三方仇家哪個也不肯放過他,但他不僅沒有愁上眉頭,反而游刃有餘,虱多不癢,索性玩世不恭地到墓地邀請被他殺死的警衛官的石像赴宴。這下他可招來了死神,終有報應。
石像出現在唐璜家門口的一幕至今是歌劇史上最震撼人心的瞬間,石像喊出他的名字:」Don Giovanni, Don Giovanni.」彷彿是來在地獄的聲音,帶走惡魔讓光明重返人間。於是這部喜歌劇帶上了莫扎特以往歌劇不具有的內省,畢竟通常我們所熟悉的莫扎特總是有那麼點嬉皮笑臉的。
同《費加羅的婚禮》、《魔笛》一樣,《唐璜》再一次展示了莫扎特歌劇的典範力量,序曲部分優美典雅,樂隊演奏豐富,發揮著交響性和戲劇性的雙重作用,也幫觀眾做好入戲的情緒准備。整部歌劇可以看作莫扎特為後繼音樂家們樹下的圭臬—激情與理智的完美結合。這同樣也是莫扎特音樂創作的最突出特點。他不似巴赫嚴肅神聖,也不像貝多芬熱情灼人,但他親切活潑,典雅幽默,張弛有度。
這當然同他生活的時代有關。莫扎特生於1756年,卒於1791年。十八世紀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哲學家、科學家們向信條和權威挑戰,畫家們敏銳地捕捉每一個政治變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但在音樂方面,理性的覺醒還沒有那麼快,洛可可風格還是有相當的地位。洛可可一詞,源自法語Rocaille,指的是建築上富於裝飾的石雕,或是精美的貝雕,最早是由法國建築師引入,意在柔化巴洛克風格中過於宏大、嚴峻的設計。莫扎特也在家書中坦言自己喜歡這種建築風格,而這種華麗柔和,富有感官之美的風格也同樣影響到了他的音樂創作。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莫扎特的音樂配器從來都是豐富的,它們甜美,彷彿天使渾身披著的柔美光芒,明亮而不刺眼。與此同時,時代對他的影響體現在一種對前人音樂瑕疵之處的大膽改革。他繼承了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對歌劇藝術簡潔化的作風,清掃了花腔演唱(Coloratura,聲樂上用來炫技的華麗裝飾音),加重了樂隊的分量。
更進一步的是,他簡化了歌劇的唱詞。在這一點上他和我們的大文豪莎士比亞分道揚鑣了。莫扎特曾經在家信中寫道:「如果《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台詞沒有那麼長,效果會好得多。」當然對莎士比亞劇本而言這樣做是萬萬不能的,這會使《哈姆雷特》中人物形象嚴重縮水,但是從歌劇的角度講這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如果歌劇的唱詞過緩,觀眾的耐心面臨著考驗,同時歌劇的表現力也將大打折扣。以《唐璜》為例,第一男主角唐璜沒有大型詠嘆調,至多就是一些短小的炫耀。這些都是為了情節和角色性格的需要,莫扎特用這些短小精悍的唱詞把唐璜這樣一個否定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惜墨如金。
莫扎特從來不避諱使用一些聽起來有些下流的樂器,只要這是歌劇的切實需要,而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這些下流段子一點也沒有減弱他歌劇的神聖力量,人們依然覺得它們純潔,美麗不可方物。比如說《唐璜》中唐璜的唱段《酒已過三巡》,巴松管的音色粗俗下流,卻恰到好處地描繪了唐璜精力過剩無處發泄。而這些都把唐璜推向了一個戲劇化的高潮,登得高,跌得重大概就是這個用意了。
誠然《唐璜》可算作莫扎特最具思想深度的一部歌劇,但是它給人的欣賞體驗卻是十分愉快的。莫扎特彷彿就是一個擅拍溫情片的導演,情感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不煽情,也不冷酷,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他頑皮可親,彷彿很好說話。他不像亨德爾(Handel)、貝多芬(Beethoven)、瓦格納(Wagner)那般唯我獨尊,視他人為低等生物。他沒有血腥的醜陋,沒有沉重的勸導,他帶給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美感,在他的音樂中我們natural high.
這便是古典主義給我們的啟示。
最後用一首中國小詩褒贊這部偉大的歌劇--人人都愛Don Giovanni.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1)達蓬特(Da Ponte),劇作家,莫扎特歌劇《女人心》("Così fan tutte")及《費加羅的婚禮》("Le nozze di Figaro" 即"Marriage of Figaro")同樣出自他的筆下。
Ⅳ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上映的什麼
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王》。
《爵士歌王》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於1929年5月16日獲得了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獎以及入圍最佳改編劇本獎。
(4)美國電影唐橫擴展閱讀: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
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
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時而生了。
Ⅳ 美國早期有聲電影 1926年,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拍攝了用唱片來配唱的由J.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
很高興為你解答
Early American movies
In 1926, Warner Bros. pictures shot records with singing by J. Barrymore starring song comedies "Don Juan" (A. Crosland director).
In 1927 October 6, and premiered by A. Crosland director, A. Joe starring singing, dialogue, sound of "the jazz singer", which is the world's first sound film.
In July 6, 1928 Warner also launched the "one hundred percent of the sound piece" "New York light". Since then, the sound film full push. To 1930, in addition to Chaplin continued to shoot a few silent films, the story is a piece of the story.
In the middle of the director to adapt the first sound film proction and shoot out creative film: R. Mamolian "cheers" (1929) and use the subjective shots "Jekyll and Hyde" (1932), L. miles east of "the west line has no war" (1930) and the front page news (1931), Lubitsch "Love Parade" (1929) and the Smiling Lieutenant "(1931), K. The dimension of" Hallelujah "(1930). Chaplin also shot his first sound piece of the city light (1931).
請採納,謝謝
Ⅵ 世界公認的第一部有聲電影是哪一部謝謝!
《爵士歌王》
相關介紹:
《爵士歌王》該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
(6)美國電影唐橫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爵士歌王》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它於1929年5月16日獲得了首屆奧斯卡金像獎特別獎以及入圍最佳改編劇本獎。
該片是一個發生在20年代美國紐約猶太區的故事。在奧查德大街的猶太教堂里,唱詩班的領唱人拉比諾維茲先生來到一大群孩子們中間。他被外來的流行樂曲搞得心煩意亂,可孩子們卻聽得津津有味,這使他更為氣惱。兒傑基天生一副好嗓子,樂感又十分強,這是他未來的希望。
傑基在業余時間常到他們街區最熱鬧的馬勒咖啡館的露天庭院唱流行歌曲。他爸爸發現後,拚命地抽打他。倔強的傑基沒有哭,他吻別淚流滿面的母親後離家出走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爵士歌王
Ⅶ 約翰尼·德普演的唐璜是哪部電影名字叫
《唐
璜
德馬科》
或者叫《天生愛情狂》
他演的是一個幻想自己是唐璜的浪漫的精神病患者
很好看的=)
Ⅷ 《唐璜》簡介
1、《唐璜》是由約瑟夫·高登-萊維特首次執導的一部喜劇愛情電影。影片由約瑟夫·高登-萊維特、斯嘉麗·約翰遜、朱麗安·摩爾、羅伯·布朗、格倫妮·海德利、布麗·拉爾森、托尼·丹扎等聯袂出演。
當唐遇到了由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美麗女子芭芭拉·舒格曼時,二人擦出愛情的火花,而後者是一位深受好萊塢浪漫電影熏陶,懷揣公主夢、愛幻想的女孩。二人相戀卻充滿摩擦,唐要與性癮作斗爭改掉看情色片的習慣,芭芭拉要努力嘗試讓充滿幻想的生活接上地氣。
2、《唐璜》是1665年,法國喜劇作家莫里哀創作的五幕散文劇,揭露了貴族的腐朽墮落,橫行霸道。莫里哀改造來自西班牙關於唐璜的傳說,並經多次變換,將神奇性與現實性結合,既描寫農民,也描寫幽靈和石像,悲喜混雜。
莫里哀的《唐璜》於1665年2月15日首演巴黎皇家宮廷,用五幕戲共三十九場戲展現了豐富的情節和極為矛盾的戲劇沖突。
(8)美國電影唐橫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1、唐璜(Don Jon)
「當代唐璜」,每日沉迷於色情片不能自拔,產生了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但他並不意志消沉,而是一直充滿正能量,仍然與父母、哥們保持良好的關系。
2、芭芭拉(Barbara)
芭芭拉廝混夜店、風情萬種的豐乳肥臀妹,外表拜金豪放,內里卻傳統的不得了,要求另一半浪漫體貼有事業心,並在見遍雙方家人朋友之後才能上壘,此外還特別熱衷千篇一律的無腦愛情片。
3、艾斯特(Esther)
一位試圖改變這個「現代唐璜」個性的良師益友,精神上,賦予小囧戒斷黃片的動力,肉體上,令他體會通體升騰的銷魂感受,達成靈肉享樂的高度合一,成功搞定了「一天十一次男」。